第一篇:电磁辐射污染造成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电磁辐射污染造成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一、前言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自此反应了人们对环保意识越来越重视。但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环境问题,却忽视了对人们危害日渐明显的“隐形杀手”电磁辐射污染的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二、电磁辐射污染的种类
电磁辐射污染源来自俩方面,一类是来自天然的电磁辐射:如果自然界中雷电、火花放电等都会引起电磁辐射,这些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是比较强烈的,但不是普遍存在,反而是对通讯和仪器设备的干扰十分明显。还有一类是人为的电磁辐射,主要包括各种电磁辐射系统、广播电台发射台、导航系统、电视发射源和微波接受站等。人为的电磁辐射随着人们对这些设备的频繁使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
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些电磁辐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比如通讯、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的辐射污染,交通系统电磁设备的电磁辐射污染,电力系统的电磁辐射污染。像现在,移动电话的使用已经是特别普遍,不管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几乎都是人手一部。随着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加,手机电话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一问题越来越暴露了。长期使用手机的人,会有疲惫、头痛等现象,甚至会导致儿童发育不良。手机辐射除了破坏人类的身体健康外对医疗设备、飞机正常飞行等也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还有,电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电脑使用频率高的人的更能明显的看到自己因为接收电脑辐射而产生的身体上的变化,电脑辐射容易使眼睛疲劳、视力降低、头痛,甚至对妊娠和胎儿的有着很明显的危害。在生活中,像我们经常使用的电磁炉、微波炉、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磁也都存在着电磁辐射,同样也在危害着我们的健康。
四、如何预防辐射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去预防辐射对我们的危害,尽量做到把危害减到最低限度,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以下是我咨询了相关专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寂寥,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
1)加强宣传电磁污染的危害,引起人们的重视。
必要时采用一些方法,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定在指定的空间和范围,可以采用屏蔽室、屏蔽衣、屏蔽头盔和屏蔽眼睛、屏蔽罩等防护措施。
2)在生活中,别把家用电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3)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对电器的操作使用。当电器不用时,应该把电源关掉。
4)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性。
5)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的紊乱。
辐射污染虽未被列入环境防治范畴,但它的危害显而易见,并在日益加重和蔓延。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防止它对我们的危害,这是一项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及时防范。
第二篇:手机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护
手机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护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是一种能量流污染,人类难以“感知。近几年来,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移动通讯设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而与此同时,手机作为一种电磁辐射的发射源,其电磁辐射危害与隐患值得密切关注。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场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的过程,作为一种能量流污染,它不易被人体所感知。手机之所以能够随时保持通信联络,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机与接收机,通过电磁波与手机信号站保持联系,当手机被使用的时候,它就会将通话信息转换成高频电信号,进而通过手机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信号站发送,同理也就可以接收到相应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再转换实现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正常的细胞代谢与组织器官活动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手机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主要有以下两类直接影响:(1)高能级射频辐射致热效应,即手机辐射产生的微量电磁波,被人体吸收后会使局部组织升温,进而对生物组织产生破坏;(2)低能级射频辐射的非致热效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比如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降低等目前尚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生理表现。手机发射的辐射微波,容易破坏免疫系统、基因细咆及生殖能力,女性因此容易产下畸形儿甚至演变成不孕症。经常使用手机,容易造成听力减退或失聪、脸部神经麻痹或脸部局部肌肉抽搐及精神容易疲劳等现象,并且也会破坏血液细胞的结丰茸。挂在腰部的手机会不断发出辐射,其电磁波磁场可能穿过皮肤,影响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最关键的是使用手机的次数、时间长短及使用年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手机使用建议:第一,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第二,使用免提设备减少头部和身体其他部位受到的电磁辐射;第三,驾车时避免打手机。这几点是大原则。另外有医生还建议,手机如随身携带,最好将手机挂在左腰,因为从医学角度出发,左侧器官较步,肠器官对电磁波的耐受力较强,肾脏也位于后腹腔,影响相对较小,而右侧除了肾脏外,还有对电磁波耐受性不强的肝脏。
总之,手机电磁辐射不可避免,应深刻了解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那么一方面,关于手机电磁辐射方面的研究的开展和标准的制定仍需要不断进行;另一方面,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都应对于手机的电磁辐射防护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提出的有效防护措施自觉减少电磁辐射危害,尽最大限度来保证自身健康与现代化生活设备使用的兼容,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篇: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1033
添加时间:2006-11-21 18:40:54 摘要 本文就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作了介绍,对于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磁粉检测设备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大大超过了国家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所允许的限值,认为应当引起无损检测人员以及政府和企业相关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保障无损检测人员以及周围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关键词:无损检测 环境保护 电磁辐射污染 前言 在无损检测工作中,例如放射性辐射造成的辐射危害、渗透检测中的有机溶剂、染料等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激光检测时的激光对人眼有伤害、荧光探伤中应用到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眼睛、皮肤等有伤害作用...等等,都是已经众所周知,并且在相应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中都有提及并包括防护措施等。但是,对于磁粉探伤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伤害却一直未见提及,磁粉探伤人员只知道工作时不能佩戴机械式手表,因为手表会马上被磁化失灵。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杂志《探伤法》中就已经有研究文献提出磁粉探伤中产生的超强电磁场对人体存在危害,然而我国无损检测界以及相关的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至今并未给予重视。因此,本文就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提出笔者的意见,并呼吁及早引起高度重视。一 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因此,我们人类一直是生活在电磁辐射的环境里。但是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的辐射剂量下,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电磁场强度的辐射被称为电磁辐射污染。应该注意,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是两个概念,电磁辐射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只有在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后才形成。电磁辐射污染已被公认为是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已将电磁辐射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1.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生物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强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3.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承受力-内抗力),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也可能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到目前为止,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时间,国内外多数学者带有共识性的观点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近年来,国内外对电磁辐射危害的相关报道不胜枚举,多种频率的电磁波,特别是高频电磁波和较强的电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直接后果是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人的精力和体力减退,常见的几种危害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极可能是造成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2.电磁辐射污染会直接伤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3.影响人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的影响因素之一。5.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6.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从而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7.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人、儿童、孕妇就属于对电磁辐射的敏感人群。二 我国对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 我国为了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电磁技术科学运用与技术发展,专门制定了国家标准对电磁辐射加以规范,包括高压输电线路、家用电器、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微波站等发射天线甚至手机的电磁辐射都有了相关的标准控制,并有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监控。例如: △1988年3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规定电磁辐射的防护限值范围为100KHZ~300GHZ。最敏感段标准是公众为40微瓦/平方厘米。其中第2.2.5条规定:在频率小于100MHZ的工业、科学和医学等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1.6A/M的磁场下8H连续工作。第4.2.1条规定:当电磁辐射体的工作频率低于300MHZ时,应对工作场所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分别测量。当电磁辐射体的工作频率大于300MHZ时,可以只测电场强度。在第2条“电磁辐射防护限值”的2.1款“基本限值”中规定对于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对于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1989年《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其限值为0.4毫瓦/平方厘米。△1989年批准的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下阈值为界,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电磁波辐射值必须小于10V/M),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超过二级标准地区(电磁波辐射值超过40V/M),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厂、商店和影剧院等。△1997年3月25日,国家环保局第十八号局令发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第十一条规定: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建设或者使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见附件)中所列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者设备,必须在建设项目申请立项前或者在购置设备前,按本办法的规定,向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手续。在附件:“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的第二项“工频强辐射系统”第2条中包括“电流在100安培以上的工频设备”,要求“建设上列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立项前办理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手续,使用上列电磁辐射设备应在购置设备前办理环境保护申报登记手续。” 此外,国家电力公司也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高电压设备等有相关电磁辐射方面的控制规定。三 在磁粉探伤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尽管我国对于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监控管理措施,但是在无损检测行业中,特别是对于磁粉探伤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尚未引起有关生产安全部门甚至探伤操作人员自身的重视,笔者现就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磁粉探伤设备,通过计算来予以说明: 我国目前常用的国产床式磁粉探伤机的规格见表1。型号类别 输出周向磁化电流1 电源 输入电流2 1000 1000A 380V50Hz 20~80A 2000 2000A 380V50Hz 30~250A 3000 3000A 380V50Hz 50~80A 4000 4000A 380V50Hz 80~400A 5000 5000A 380V50Hz 120~150A 6000 6000A 380V50Hz 150~880A 9000 9000A 380V50Hz 550~800A 10000 10000A 380V50Hz 250~900A 12000 12000A 380V50Hz 600~800A 15000 15000A 380V50Hz 750~1500A 20000 20000A 380V50Hz 550~1200A 30000 30000A 380V50Hz 850A 注1:这里只列出输出周向磁化电流,用于对被检工件直接通电,电流值为峰值电流; 注2:随各生产厂家的设计不同,有不同的耗电功率,因此需要的输入电流(有效值)不同。下面计算所应用的公式是依据《物理计算手册》([美]J.J.图马 著 黄振岗 译 新时代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统一书号15241.58): 通电长直线导体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磁场的磁通量密度B=μI/2πr,单位:特斯拉(牛顿/安米),式中:I-电流,安培;r-B与直线轴的距离,米;μ-介质的磁导率,牛顿/安培2,真空中的磁导率μ0=4πx10-7牛顿/米2,因为空气对真空的相对磁导率μr=1.0000031,因此这里取空气的μ近似为4πx10-7牛顿/安培2。磁场强度H=B/μ,单位:安/米。下面是以磁粉探伤操作人员站立位置距离被磁化工件0.5米为条件,从直接通电磁化(周向磁化)电流值、空气磁导率计算得到的结果列表: 周向磁化电流值 距离被磁化工件0.5米处的磁场强度 I=10000A 3183安/米 I=6000A 1910安/米 I=2000A 637安/米 I=1000A 318安/米 I=500A 159安/米 I=5A 1.6安/米(GB8702-88标准限值)虽然磁粉探伤中使用的是工频(50Hz)电源,但是产生的电磁场强度是非常大的,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磁粉探伤作业中的操作人员,甚至包括进行手工电弧焊的电焊工承受到的电磁辐射都大大超过了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第2.2.5条“在频率小于100MHZ的工业、科学和医学等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1.6A/M的磁场下8H连续工作”的规定限值。《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电流在100安培以上的工频设备”应作环境保护申报。在采用连续法磁化时,操作人员要在边通电的情况下边向被检工件手工浇淋磁悬液,此时操作人员与正在通电的被检工件的距离更近,承受到的电磁场强度还要更大。另外,虽然磁化操作中的通电时间一般仅有0.5~1秒(连续法的通电时间还会稍长一些),但是考虑到操作人员每个工作班的检测工作量,其承受超大剂量电磁辐射的累积效应影响就不可忽视了。四 其他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除了上面已经具体用计算证明的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外,其实涡流检测中的磁饱和装置也能产生很强的电磁场,还有模拟式超声波探伤仪的示波管(阴极射线管)对人体也有电磁辐射影响,类似于电视机的电磁辐射(据本人在70年代对一部分长期专业从事超声波检测人员的随机调查了解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血压偏低,包括本人在内),还有无损检测中应用的微波检测等,这些都能够造成电磁辐射污染。由于没有使用仪器进行具体测量,因此尚无法定量地评估这些设备的电磁辐射严重程度。五 防止电磁辐射污染的措施 由于磁粉探伤的工作特点,操作人员不可能通过远离辐射源的方法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因此对于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来说: 首先应当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同样能量的辐射,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抵抗力强的人其人体自我恢复能力要比抵抗力弱的人大很多。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笔者的个人经验还包括睡眠时应该采取“头北脚南”的方向来顺应地磁场方向,有助于被扰乱的人体自身生物磁场的恢复。在劳动生产安全方面,应当为磁粉探伤工作人员配备防电磁辐射的服装(内含有金属成分,可以对电磁辐射有一定阻挡作用)、电磁辐射防护眼镜等以有效防止电磁辐射。对于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磁粉探伤机的通电夹头是铅板,大电流通电时有可能因为夹头与工件接触不良而发生“打火”(电弧),产生有毒害性的铅蒸汽,所以体检时只是通过验尿检查有没有因为吸入铅蒸汽导致的铅中毒,实际上电磁辐射污染可能造成的人体损伤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检查项目),对于孕妇、装有心脏起搏器的人员应禁止其参与具体的磁粉探伤操作。应当把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列入“有害身体健康的职业”范畴,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福利(例如保健津贴、工作时间、退休年限等)。在安装运行磁粉探伤设备时,应当按照《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办理环境保护申报,应由环境监测部门或者自行使用测量仪器确认安全距离,采取设置有效屏蔽电磁辐射的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以及保证磁粉探伤设备的框架与外壳良好接地等措施,减少对磁粉探伤设备周围工作的非磁粉探伤人员(公众人员)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为保障无损检测人员以及磁粉探伤设备周围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政府和企业各有关生产安全部门应当积极制定有关的安全防护规定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作为从事磁粉探伤工作的人员本身也应当正确认识到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并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第四篇:车内污染警钟敲响 防电磁辐射须多管齐下
车内污染警钟敲响 防电磁辐射须多
管齐下
近日,热销车型雪佛兰科鲁兹由于被怀疑车内电磁辐射超标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上海通用汽车已经对此事做出了正式回应,但整个事件却使得“车内污染”问题再次成为有车一族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了有车一族。汽车作为工业革命的新生物,在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尾气排放引发空气污染,汽油的消费居高不下节能减排遭遇困境。但极少有人关注的是,汽车内部的环境污染更加需要引起汽车消费者的注意。车内污染的警钟已经敲响,防电磁辐射还需多管齐下。
事件再现:一台家庭电磁辐射测试仪引发的“地震”
近日,广州郭先生从朋友处借得一台家庭电磁辐射测试仪,欲测试家里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强度有多大。当他无意中在自己的车上打开测试仪时,结果让他非常震惊:车内辐射远远大于电脑、电视等产生的辐射。发动机怠速运行时主、副驾驶的辐射达到了4μT(微特斯拉),行驶过程中辐射最高达15μT,排挡杆下部左侧面(主驾驶位置)更达到19μT以上,越低的位置辐射越强,最下面已超过20μT。随后,郭先生找到多位科鲁兹车主,对他们的科鲁兹汽车进行检测,发现这些车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与自己车内电磁辐射强度大小差不多。郭先生还和车友们一起又找来天籁、凯美瑞、君威等多款车与科鲁兹进行检测对比。检测发现,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除了科鲁兹之外,其它车的电磁辐射强度都小于0.4μT。
当发现辐射有可能超标后,郭先生和另外一名车主刘先生便向上海通用公司投诉,该公司第二天回复说,目前为止尚未收到类似投诉,也没有发现类似问题,要求郭先生先将车开到4S店检测。郭先生于是将车开到买车的4S店检测。对于检测结果,4S店并不否认,但该店表示,必须要有专业的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证明辐射确实超标,才会处理此事。
2月13日,上海通用汽车对雪佛兰科鲁兹车内电磁辐射发表声明,称2月13日,经第三方委托,中科院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对科鲁兹车内电磁辐射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显示科鲁兹车内的磁场强度远远低于我国和国际推荐的相关参考标准中关于环境公众暴露限值的上限100μT,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根据"中科检字’(2012)年第021309号”的检测报告,雪佛兰科鲁兹1.6SLAT天地版的车内电磁辐射最高值为0.1376μT,与网络流传的科鲁兹车内磁场强度的数值相差甚远。
车内污染不新鲜车内电磁辐射相关标准亟待建立
事实上,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汽车,其内部的污染损伤人体身体的说法并不新鲜。在车内污染的诸多项目中,包括车内空气污染以及电磁辐射污染等诸多事项。
何为车内的空气污染?根据一位专家的解释,新车内饰材料的塑料、金属制品和木制品等都有可能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甲醛等气体,长期处在既有甲醛污染又密闭的车内环境中轻则出现头晕脑胀的症状,长此以往必然对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而车内的电磁辐射污染,因为电磁辐射无所不在,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暴露于电磁辐射中,所以即便其对人类健康影响十分轻微,也将会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汽车中,点火系统中的火花塞和点火线圈,空调系统和电动车窗中的电动机,此外还有雨刮器、启动机、电子扇、电子转向助力等,都存在着电磁辐射,但是,这些电器的工作频率都比较低,处于比较安全的范围内。比如,火花塞每秒钟点一次火是1赫兹,每分钟3000转的话,其频率是200赫兹(以四缸机为例)。再如空调鼓风机中的电机,通常是2000-4000转/分钟,即使是有刷电机(如果是电子换向的无刷电机,辐射量低两个数量级),其工作频率大致在130-300赫兹左右,均属于低频电磁场。
电磁辐射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的周围,围绕在人类身边的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对公众环境工频电磁辐射限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直采取国际辐射保护协会推荐的限值0.1mT(相当于100μT)。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其他国家的更为严格的标准——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官网把危险值设定在0.4μT(4mG),国际上认同儿童居住环境中的磁场强度也不应超出这个标准;瑞典则是首个认为电磁辐射强度在0.2μT(2mG)以上就会对人体有害的国家。
多管齐下防车内电磁辐射污染
不同的汽车,其内部电磁辐射量也有不同。虽然车主及车内人员无法避免车内的电磁辐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并减轻电磁辐射对自身的伤害:
1.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不要长时间保持车内密闭,不要随意在车内假装电子设备,更不要长时间在车内打电话而导致电磁反射造成二次伤害;
2.树立健康意识,不定期地去专业的机构检测车内的空气质量和电磁辐射指标;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应严格按车辆使用手册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4.多食用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5.电磁辐射会导致人体皮肤干燥缺水,加速皮肤老化,严重的会导致皮肤癌,因此每次驾驶或乘车完毕后,要及时清洗暴露的皮肤,如脸部、颈部、手部等,以上内容由江西万通汽修学校林老师提供。
第五篇:《电磁辐射》测试题
电磁辐射
①继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电磁波辐射污染已被世界公认为第四大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主要由高压输电线、短波、超短波、微波、电子游戏机、视频端显示器、移动电话等辐射源产生。它看不见,摸不着,穿透力强,充斥着整个空间。
②人体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下,会吸收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包括热作用和非热作用。所谓热作用,就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的加热作用。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分子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重新排列,在重排过程中,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引起热作用。人体内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因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移动传导电流,也能使电解质变热。另外,由于人体内某些成分(如体液等)为导体,还可产生局部性感应涡流,也会产生热。如果人体吸收的辐射能太多,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病症。由于电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加热,往往机体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内部组织却已严重烧伤。
③至于电磁波的非热作用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一般认为是低频波产生的影响。人体被电磁波辐射 后,体温并未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造成细胞内遗传基因发生畸形突变,进而诱发白血病和肿瘤,还会引发胚胎染色体改变,导致婴儿的畸形或孕妇的自然流产。
④现实生活中,电磁辐射也在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磁辐射以光速传播,用以传递信息,在工业、军事科学、医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雷达、卫星通讯、微波炉、热疗器、塑料热合机、电视机、收音机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来源:Zxxk.com]
⑤微波是一 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很有个性,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不能 透入内部而是被反射出来,所以金属材料不能吸收微波。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水是吸收微波最好的介质,而含有水分的物体,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并产生热。人们利用微波的个性发明了微波炉等很多产品。
⑥鉴于电磁辐射的特性,专家建议: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特别是电视、电脑、电冰箱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把电磁辐射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20.电磁辐射对人体有热作用和非热作用两种危害,请简要解释。(4分)
热作用是指:。
非热作用是指。
21.阅读原文,对下面材料中陈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使用建议。(3)
电磁辐射会给人类带来污染,同时人们也利用电磁辐射的特点制造家电产品。
微波炉是一种用微波加热食品的现代化烹调灶具,作为低耗高能电器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在利用微波炉给软包装的牛奶加热时发现,如果把使用普通塑料袋包装和为了增加保质期在包装袋内侧镀了一层锡箔的两袋牛奶同时放进微波炉加热,到了预定的时间,普通塑料袋包装的牛奶温度比预想的要高,而包装袋加锡箔的牛奶温度和未加热前变化不大。
原因解释:(2分)
使用建议:(1分)
参考答案:
20.热作用三点:(1)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碰撞、摩擦。(2)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传导电流。(3)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3分)非热作用:电磁波干扰人体固有电磁场。(1分)
21.原因解释要点:包装袋有锡箔,微波不能穿透而被金属反射,牛奶接触不到微波不能被加热。微波可以透过塑料包装袋,牛奶吸收微波产生热。(2分)
使用建议要点:去掉金属包装或使用耐 热的绝缘材质器皿。(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