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心理学报告 电动车研究报告
电动自行车的研究
——用设计心理学探讨电动自行车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是新的代步工具的适用及普及。而对于中国普通工薪阶级而言,小轿车相对奢侈,自行车又太费力,而电动自行车就以其轻便省力、环保节能、价格适中等特点,成为目前人们使用的重要代步工具。
电动自行车基本性能介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电动车,即骑行者不需自己用力,只要接通电源,电动自行车上的电机即能工作而带动自行车行驶。我国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大多数属这一类型,如南京产的“大陆鸽”、上海产的“永久倍特”、苏州产的“小羚羊”等等,这类车一般有两种驱动方式:一种为磨擦驱动方式,电机转动时主动轮磨擦自行车的轮胎或轮箍驱动自行车运动,上海“永久倍特”就是这种驱动方式;一种为直接驱动型,电机与自行车轮箍连为一体,两轴同心。近期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大多数属这一类,一般采用高科技的稀土电机,电机外壳为转子,南京“大陆鸽”、苏州“小羚羊”都属这一类。
另一类是助力型,电动机的工作只是减少脚踏阻力,清华大学研制的一种电动自行车和台湾省巨大公司昆山分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捷安特”Lafree电动车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电动车在国外称之“智”行车,这种车集人力和电力为一体,介于电动车和脚踏车之间,骑行者用力踏车时电机提供助力,助力的大小通过一智能型传感器传给控制器中的电脑芯片,由电脑芯片“指挥”电机施加多大的力而进行控制,助力与人力的比例可进行调节,人力越大,助力越大,骑行者不加力则电机不工作。
电动自行车的原型是自行车。
那么,电动自行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关键,包括感觉,动机,审美需求等一系列环节。
我们知道,在整个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动机与价值观念构成了它的动力系统。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是促使个体采取行动的力量。个体的动机在面对同一活动或事物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
1,需要。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过程决定性之一就是消费人群是否需要。现在社会中,人们往往工作和居住地之间不能相互妥协,而交通工具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武汉为例,人多拥挤,而上下班时间更是一大痛处 往往住在线路中间的人群长期处于“站着”的状态,因此拥有自己的代步工具是十分需要的。而其中的选择呢,对于一般的上班族,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添置轿车,而自行车呢又太慢,特别对于年轻朋友们,也不愿意整天骑着自行车,既浪费时间又费力,甚至还有些寒酸。而摩托车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显得十分吃力且不雅观。综上不难看出,介于轿车摩托车与自行车之间的,就是速度适中,省力省油,价格适
中的电动自行车了。
2,动机。有了需求,消费者在经济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购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动机的源泉。
3,价值观念。目前电动自行车以中低价为主,平均价格在1200-2000元;普通型电动自行车一般价格在1100-1400元之间;豪华型电动自行车一般价格在2000-2400元之间价格适中 不会带来经济负担,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相对家用汽车来说无需加油及保养费。产品价格水平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但是电动自行车依然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摩托车更为经济市惠,比自行车速度更快,更为便捷,同时在拥挤的城市交通中相比而言更为便利,从2005年底到今年年初,以北京等大城市为代表的诸多省份和城市也都开始了对电动自行车实施解禁政策。因此他将越来越被城市中中年职工群体所接受,被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并逐步渗透到城市的白领群体。电动自行车一个很大的用户群体就是城市的外来工作人员和接近这些城市的城镇农村人员,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户外工作和活动,另外一方面他们经济条件更为拮据,这使他们更愿意用电动自行车来代替自行车和公交车。特别是女性群体。
对于用户而言,以下两点是十分重要的。
1,设计的产品——电动自行车,要符合人的使用习惯,做到安全,易于掌握,便于使用和维护,与使用环境想匹配。电动自行车的操作基本和自行车无异,因此可以说,它易上手。配合刹车等零件,电动自行车在交通工具中可以算的上数一数二的安全的。
2,消费者不仅看中的是产品本身,还会考虑产品以外的一系列元素,电动自行车本身不用油,靠充电完成运转,因此,对于多数人群而言,是十分划算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体验”问题。
4,个性。个性是和人们的经验与行为联系一起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个体所特有的与其他人不同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因素。个性源于不同的遗传和经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知识结构、成长过程都不同,也就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但个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了解。个性比较典型地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如冲动、野心、灵活、死板、内向、外向、积极取和富有竞争心等等。产品营销者要试图发现这些个体特点和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相信人的个性对所购商品的品牌和类型会有影响。例如,人们所购买的服装、首饰、汽车等类型也反映了一种或几种个性特征。通常,营销者把广告宣传瞄准在某些一般人都有的个性特点上,通过运用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个性特征来进行促销。营销者要努力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以便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也使整个消费过程更加生动。
从电动自行车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与其他产品的共性和特殊性,产品本身和相对的市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第二篇:电动车研究报告
电动汽车研究报告
2012年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纯电动汽车销量翻了一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12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数据显示,在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车占了绝大部分。2012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辆,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8.8%和103.9%。按照产业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达50万辆。经过近30年的努力,特别是过去10多年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政策的调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企业在关键的电池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具备了率先启动产业化的条件,有实现跨越的机会。电动汽车为我国汽车产业缩短差距、实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
我国从“十五”时期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863”项目共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电动汽车研发格局。共计2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3000多名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电动汽车专项研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取得明显进展。到2009年,我国已形成约1800项专利,并开发出了多款电动汽车样车。目前,共有48个型号的各类电动汽车获得机动车新产品公告,其中,比亚迪、奇瑞、长安等企业的插电式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已具备上市销售的条件。电动汽车在我国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电动汽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零排放的机动车。由于环保的要求,加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进人了发展高潮。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能源角度看,未来电动车都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其发展将关系到众多工业的兴衰,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电动汽车更有着独特的市场,大都市都普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作为一种小型、中速和短途的日常交通工具,电动汽车是十分理想的,其在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电动车定义
电动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机动车辆,包括电池电动车、混合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目前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挑战,需采取不同的策略。表1给出了三种电动车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电池是电池电动车的主要问题,这类电动车主要用于短途低速的社区交通。混合电动车虽能满足顾客要求,但价格昂贵。长远来说,燃料电池电动车将是电动车的主流,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费用和燃料系统是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迅速扩大。2012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11.3万辆,比2011年总销量的4.5万辆多一倍多。截至2012年底,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8万辆,占总乘用车的比例为0.02%;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即有2000多万辆电动汽车行驶在世界各地的马路上。美国、中国和日本等“电动汽车倡议”15个成员国无论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测试、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领域,均独占鳌头。
二、国内外电动车研发情况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节能和环保两大热点主题,日、美、法、德、英、以、韩及中国、巴西等国家的各大汽车集团一直花费巨资研发电动汽车,经过近10 年的努力,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已投入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开发电动汽车,目前均已从实验室试验阶段过渡到商品性试生产阶段,并进一步转向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
2.1 中国
我国自 1993 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如今已高达 50%以上,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政府十分看重电动汽车在节能环保方面大有作为的前景,关注并支持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自 2001 年通过“十五”国家“863”计划确定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开始起步,至 2008 年 11 月,国家工信部将比亚迪双模电动车 F3DM列入第 179 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中,标志着我国首款电动汽车获得量产和上市批准。科技部于 2009 年 2 月发布了 《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北京、上海、重庆等 13 个城市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示范工作,并对推广使用单位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至 2009 年 12 月,工信部公布的共 5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第 1~5 批),均为示范运营性质)46 款各类新能源汽车中,电动车就占了 28 款,不仅数量超过其他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总和,而且涉及的厂家有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东风、上汽、一汽等 20余家。官方数据显示,2008 年中国共生产了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 2100 辆左右。2008 年北京奥运会投入示范运行的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共计 595 辆,总载客量超过了 300 万人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实用化样车,示范运行总里程已超过 800 万 km。目前,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实施着一项欲成为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第一大生产国的计划。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方面,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2 日本
全球金融危机使日本传统汽车的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而环保车型的生产和销售却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良性发展势头。政府的鼓励与推动对日本汽车产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从 2009年起,日本开始实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税制”,积极推进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等低耗油、低排放的环保车辆的普及,消费者可根据所购车辆的排放水平享受对应的减税待遇以及政府的补助。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日本主要汽车生产厂家无一例外地提出了自己的环保车战略:混合动力先驱丰田已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将混合动力车型增至 10 种;本田公司采用独创的混合动力系统,在 2009 年推出了不足 190 万日元(约13 万元人民币)的低价新型混合动力车“Insight”;日产则联合法国雷诺打算在 2011 年年初在中国市场投放其第一款电动汽车,计划于 2012 年批量生产纯电动汽车并投放日本和欧洲市场;三菱汽车、富士重工也计划在 2010 年左右实现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
2.3 美国
2009 年 6 月,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纽约当地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在此之前的 2009 年 4 月,为挽救美国汽车业的萧条,总统奥巴马表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新政府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邦政府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美国政府将购买 1.76 万辆由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制造的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节能车辆,美国能源部还将拨付 20 亿美元用于扶持电动汽车电池及部件的研发。计划到2015 年,全国要达到 100 万辆混合动力车。为鼓励消费,政府还将对节能车辆购买者提供 750 美元的税收折扣优惠和投入 4 亿美元进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2.4 欧洲
法国政府是欧洲电动汽车推广最为有力的国家之一。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购买者实行的是“新车置换金”政策,规定只要车主在换置新车时,购买小排量的环保新车可享受 200~1 000 欧元不等的政府补贴,而购买大排量的非环保新车则要缴纳高达2 600 欧元的购置税。政府的市场引导政策使得法国民众更趋于使用低排放的环保车,调查显示:这一政策使法国低碳排量的新车在一年之内的市场份额上升至 63%。同时,法国政府也计划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以及建设遍布工作场所、超和住宅区等主要场所的充电设施,满足使用者的续电需要。萨科齐总统曾表示,政府会对购买 CO2排量在 60g/km以下的“超级环保车”给予高达 5000欧元的补贴,并逐步扩展到更多车型。德国政府表示,2020 年德国境内的新能源汽车将超过 100 万辆,2009 年初德国政府通过的 500 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大部分用于电动汽车研发、充电站网络建设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英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车辆环保级别标签制度值得首肯。这种政策是用颜色来区分汽车的 CO2排量,使购车者在买车之前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各种车辆的环保性能。同时,英国的汽车税与车型的 CO2排量成正比,即废气排放越多,税率就越高,以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型车。
2.5 其他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中东、处在缺油和被阿拉伯世界孤立的犹太人国家,故政府十分渴望本国能大量使用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支持本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基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色列Project Better Place 公司在 2008 年初推出了一款电动汽车,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该公司计划在2010 年底使消费者能用普通轿车价格购买到电动汽车,并已将从 2009 年起在以色列境内建立 50万座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支撑网络的计划付诸实施。
地处东北亚的韩国,也于 2009 年 10 月开始了对示范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提供包括开发费 50%的政策优惠措施的行动,并决定减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应缴纳的税金,希望将电动汽车在 2013 年的量产目标提前至 2011 年实现,以应对中国等竞争国的迅速动作。
加拿大政府于 2009 年制定了一项计划,斥资0.51 亿加元(约合 3.5 亿人民币)用于清洁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测试及试点,旨在加快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步伐。
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更注重乙醇燃料电动汽车的研发。巴西政府在 2007 年出台了针对使用乙醇做汽车燃料的厂商进行高额补贴的鼓励政策,计划到 2013 年乙醇燃料汽车达到 1 500 万辆,而汽油车数量减至 1 400 万辆。
三、电动汽车类型及发展状况
电动汽车按动力源一般分为 3 类,即:纯电动汽车(PEV,Pure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燃料电池动力汽车(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自于蓄电池;混合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 2 种或 2 种以上的能源,如蓄电池和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这些能源可分别用作汽车的动力来源,也可相互协作或以主辅关系来驱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动力来自燃料电池。近年在传统混合动力汽车基础上,派生出 1 种外接充电式(Plug-In)的混合动力汽车(PHEV)。
纯电动汽车是国际公认的新能源汽车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在充电基础设施完善之前,混合动力汽车仍将是过渡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在发展大型固定路线交通工具上占有优势。无论以何种电动汽车为研发重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依据自身情况做了不同选择。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最为成熟,以丰田Prius 为代表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世界低污染汽车开发销售领域已占据了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汽车公司也是当今世界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上的重要企业。欧洲最初是想通过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如标致 106)来减轻交通污染,但终因未能解决续航里程问题而作罢,转而研发燃料电池汽车。美国也将希望寄于燃料电池汽车。我国在国家“863”计划中,明确了电动汽车的发展重点是燃料电池汽车,其次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过渡产品走上民用市场已有 10 年以上的历史。最早问世及实现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是丰田于 1997 年生产的 Prius。我国的国产汽车生产商奇瑞公司在 2004 年启动了混合动力汽车自主研发项目,与英国里卡多公司合作,开发出了奇瑞 BSG和 ISG混合动力车型,并于 2005 年推出了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量产的中混动力 A5BSG车型。东风电动车公司也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是很好的过渡性产品,其混合动力汽车走的是高、中、低档相结合的道路。上汽集团开发的荣威混合动力轿车,长安集团开发的低混、中混、高混动力汽车等车型,走的都是混合动力道路。
近年来,我国同时走多种车型研发道路和专注纯电动汽车研发的车企也愈发多见。在新能源车方面,比亚迪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先驱,于上半年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巩固并提升于全球的领先地位。国内市场方面,深圳现已成为全球应用电动汽车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先后在深圳投入公交运营的约8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总行驶里程超过9000万公里,其中单车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超过30台,而200台K9纯电动大巴累计总行驶里程则超过1800万公里。比亚迪计划于2013年下半年推出备受关注的第二代双模电动汽车“秦”车型。该车型配置了全球领先的双模二代技术、双向逆变技术,搭载了高电压、高转速电机,功率大幅提升,动力性能远远超越同级别车型。同时,“秦”还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汽车智能平台i系统,实现了汽车的云端对接和远程控制,大幅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和驾乘体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起步较晚的上汽集团,利用其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合作伙伴身份之机,加快了自 2008 年奥运会以来小批量生产自主品牌电动轿车的步伐,决定在今年世博会期间规模投产混合动力轿车、客车,同时小批量生产燃料电池轿车并示范运行。纯电动汽车方面,奇瑞生产的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S18纯电动汽车已于 2009 年 2 月下线,并计划近期面市。
此外,电动汽车车型按使用功能分,又可分为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城市环卫车辆、城市商用车、城市绿化车、政府公务车、市政工程专用车辆、特殊园区用车等。我国对上述车型都已有所研究,并基本实现成果转化。
四、新型电动车介绍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不仅被全球各个车企所重视,而且电动车项目的推进更是与我们的生活近在咫尺。伴随着电动车时代的来临,中国在电动车充电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工作已开始有序进行,各地的电动车补贴政策也已相继推出。下面给出的10款电动车即将在中国引进。
BMW i3(2014年引入国内)
BMW在2011年正式发布旗下的首个子品牌BMW i,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2013年7月29日BMW集团在中国正式发布了i品牌的首款量产车型i3,该车将于今年11月率先于德国上市,并随后于2014年上半年进入中国市场。
车型:BMW i3
长宽高:3999×1775×1578 mm 轴距: 2750 mm 最大功率:125 kw 峰值扭矩:250 N·m 最高车速:150 km/h 充电时间:1 h 续航里程:130-160 km
BMW i8(2014年引入国内)
BMW 首款插电混动跑车,i8是由一台由大容量锂电子电池和汽油发动机(1.5升3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的驱动下,纯电模式最高速度可达120km/h,纯电动行驶里程为35km,油电混合使用最大续航里程则为500km,百公里平均油耗不足2.5L。BMW i8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仅需4.5秒,最高时速可达250km/h。
Tesla Model S(2013年底引入国内)
誉为“电动汽车之王”的Tesla品牌已于近期在国内市场建设首家经销店,并于8月21日起正式接受Tesla Model S的车型预定,这也宣布了电动汽车巨头已迈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首款在华销售的Tesla Model S为一款四门Coupe车型,并采用一台电动机+42千瓦时锂电子电池组形成的动力系统,在满电情況下续航里程可达483公裡。该车的0-100公里/时加速仅需5.6秒,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
大众e-up!(2014年引入国内)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2013年推出e-up!和高尔夫两款电动车,这两款车型都将于今年九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进行首发。e-up!电动车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60kw的电动机,最大扭矩为210N·m。此外该车还有一台容量为18.7kWh的锂电子电池组为发电机供电,满电状态下续航里程可达150km。使用快速充电模式,e-up!的充电时间不到一个小时便可充满。该车百公里加速为14秒,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35km/h。
大众高尔夫电动版(2014年引入国内)
将于e-up!共同亮相于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的高尔夫电动版,由一台85kW的电动机和容量为26.5kWh的锂电子电池组构成,0-100km/h加速时间为11.8秒,满电续航里程与e-up!相同均为150km。
丰田FT-EVⅢ量产版(2013年年底引入国内)
丰田计划于2013年内引入基于FT-EVⅢ概念车研发的小型电动车。该车为一款纯电动小车,目前已在国内展开相关测试工作,量产后该车为一台A00级微型车,并采用双门四座的布局,在配备发电机和锂电池后可实现105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
Smart fourtwo 电动版(2013年底引入国内)
Smart fourtwo电动版由一台30kW的电动机和容量为26.5kWh的锂电子电池组构成,续航里程为135公里。通过家用220V电力插座,3个小时即可充满电,可满足城市日常使用30-40km距离内的工作需求。
凯迪拉克ELR(2014年引入国内)
通用集团目前也在大力发展电动车项目,并计划于2013年底量产凯迪拉克首款增程式电动汽车ELR,将于明年正式入华销售。动力方面,该车采用的是于雪佛兰奥兰达相同的增程式电动系统,由一台电动机、容量为16kWh的锂电子电池组以及汽油发动机组成。当车内电池满电时,凯迪拉克ELR可以实现零油耗和零排放;若电池电量过低,系统则会自动切换为增程行驶模式,与此同时发动机也将为电池充电,该车续航里程最高可达480公里。
菲斯科karma(2014年引入国内)
菲斯科汽车首款karma电动车或将于2014年内入华,该车同样也是与沃蓝达相同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由一台2.0T汽油发动机、高达175kW的电动机以及20kWh的锂电子电池组合而成,百公里加速用时5.9秒。保证karma以纯电动模式行驶约80公里,与发动机共同工作也可保证480公里的续航里程。
奥迪R8 e-tron(2015年前引入国内)
奥迪在2012年就宣布了未来致力于e-tron电动化的发展方向,2015年前还将导入多款新能源车型,其中便包括R8 e-tron。该车是一台纯电动跑车,由四台电动机分别驱动前后轮,发电机最大功率可达230kW,峰值扭矩为820Nm,该车0-100km/h仅需4.8秒,极速超过200km/h,满电续航里程可达215公里。
比亚迪 E6
e6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一款纯电动crossover,兼容了SUV和MPV的设计理念,是一款性能良好的跨界车,续驶里程超过300Km。
车型尺寸:4560×1822×1630mm 最高时速:140km/h 驱动方式:前置前驱
制动方式:通风盘式/盘式 车身重量:2295千克 轴距:2830mm 燃油形式:电动
奇瑞 s18
奇瑞S18电动汽车是在S18整车平台上开发的一款高速纯电动轿车,整车搭载了336V 40Kw大功率电驱动系统,配备了40Ah 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利用220V民用充电即可,充电时间一般在4-6小时;也还可以进行快速充电,半个小时即可充到电池电量的80%。
陆地方舟V5
陆地方舟V5是深圳市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纯电动车SUV。
4045*1737*1643 车型尺寸:
油耗: 9度电/百公里 引擎类型: 电动机
70km/h 最高时速:
加速时间: 16秒 驱动方式: 前轮驱动 制动方式: 车身重量: 轴距:
行李舱容积: 标准座位数: 座位材质: 能耗: 转向系统: 液压双回路 1380kg 2500 480L 5座 真皮 电能
电子助力(EPS)
第三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08教育 王安中 1080400056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
王安中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北京,1000037)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以及他们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个体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利用问卷法和质的研究方法,选取130名首师大本科生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对主观性感具有预测作用,协调好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问卷法;质的研究方法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8],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生活情境的生活中的情绪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感知能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等,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7]
现有的研究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2.际关系困扰不同维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23]
目前在国内做类似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主观幸福与人格,与文化特征以及主观幸福的身心基础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专门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相问卷法进行相关,利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等其它相关量表,对各个因素与幸福指数的总体分数进行相关分析。对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这样的非量化,非能认知能力的问题进行问卷测量,信度和效度很那有保证。
针对现有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首先补充了和完善了关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的感的研究。其次,将质的研究方法引入研究中,采取访谈等形式,更好的补充和印证问卷研究的结果。另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13]但大学阶段有相对广阔的人际关系发展环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也处在发展的快速期,此时较认知和人格等因素更容易改善,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访谈法
1.被试:从首都师范大学中选取10人(方便取样,最好曾经接受过我们之前人际关系研究的同学),5男5女,不考虑其它问题。
2.访谈工具:采取开放和半开放访谈。结构根据文献综述,理论研究的具体理论界定,内容进行确定。
3.研究程序:先进行开放式访谈。从10人中随机抽取两男两女,主要是对幸福感和人际关系话题进行访谈。整理后,结合问卷的相关维度,在对剩下的6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在问卷结束之后,根据6人的情况,对部其中的两人(方便抽样)进行跟踪访谈(持续半个学期,最少两次)。
4.数据处理方式:通过对访谈信息进行系统的编码分析处理,归纳人际关系的具体维度对他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随着他人际关系的调整,幸福感是否随着这些因素的提高增加。
(二)问卷调查
1.被试:方便抽样,选取120名被试,仅仅考虑性别,尽量做到但男女相等。
2.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采用赵崇莲等于2006年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4个维度)。进行人际关系测量。幸福感量表测量(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定式型测查工具,量表共有33项,分为6个分量表,即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3.研究程序:两份问卷同时施测。为减少问卷相互影响,可以首先测量人际关系量表,这样就不会受到幸福量表中有关于人际关系维度的影响。问卷都是国内外比较权威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另外,为保证数据数量和质量,问卷发放数量超过120份。
4.数据处理方式:利用spss1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访谈法
1.访谈内容:访谈大学对生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相关维度认知和情感体验。(具体略)
2.访谈分析:通过对内容系统的编码和整理,提炼出相互影响的维度之间的关系,排除掉其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现状有了大致了解。
3.分析结果:其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其二,1.对个案进行访谈,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对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其三,通过追踪个案,与之前进比较,了解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维度的变化对于幸福感的影响,部分证明人际关系的提高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二)问卷法
1.数据结果。
1.1人际关系:
人际交谈困扰F1,男:2.27±1.54;女:1.84±1.35。
人际交友困扰F2,男:2.75±1.79;女:2.90±1.88。
待人接物困扰F3,男:1.61±1.01;女:1.40±1.08。
与异性交往困扰F4,男:1.56±1.51;女:1.47±1.36。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三个维度的困扰,人际交往和人及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
1.2幸福度:
生活满意度LS,男:14.81±3.79;女:15.74±3.60。
积极情感PA,男:2.75±1.03;女2.88±1.07。
消极情感NA,男:1.25±1.22;女1.52±1.28。
通过分析,性别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困扰明显高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感情。
1.3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因变量预测变量
R2Betatp
LS:F,20.10-0.14-2.38*0.02
F,10.10-0.13-2.35*0.02
F,40.11-0.12-2.21*0.03
PA:F,10.03-0.15-2.66**0.01
F,20.05-0.18-2.69***0.01
F,30.06-0.11-2.01*0.05
NA:F,20.230.35 7.20***0.00
F,30.270.20 4.84***0.00
F,10.280.13 2.61**0.01
对于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有三
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分别是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其中人际交友困扰的单独解释量为8.2%,这三个变量对生活满意度都是负向预测。对于积极情感的预测有三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即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这三个变量对积极情感都是负向预测。对于消极情感的预测有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人际交谈困扰,这三个变量的联合解释量达到28.1%,其中人际交友困扰的单独解释量最高,达到22.9%。这三个变量对消极情感都是正向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2.数据分析:首先,对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去极端数据,总分取平均数和标准差,得出两个测验的平均分。其次,进行关系数的统计,得出两者的相关度。其三,对于人际关系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进行积差相关分析,得出每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其四,以人际关系困扰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幸福感的维度为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指数。
3.分析结果:首先,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与大学生幸福指数成正相关。其次,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与到大学生幸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对于社会关系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受社会心理学说的影响。研究者认为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14]。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份的预测作用分别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中出现较少的困扰时,会产生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与他人交谈、交友和待人接物方面能够应付自如,较少出现困扰时,会经历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人际交谈困扰三个维度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友、待人接物、与人交谈中存在严重困扰时,会经历较多的消极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人际交友、交谈方面处理得较好的学生,会有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较低的消极情感体验,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可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校园活动和生活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感情,建立正常、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四)讨论
1.通过问卷的测量,基本验证了假设——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中的各个维度对于主观幸福感都由显著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2.与相关研究相比,由于引入了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了解的更加细致,更加全面。
3.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监控。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细致结论也有利于我们设计更好的解决措施。
七、研究结论
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的确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交际交往等维度的提升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还包括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人际关系较其他因素更容易改变,并由相对的持久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的内部联系,即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关系整体质量,进行普遍的心理能力提升,也可以针对个别同学,通过对个别关系的协调,对症下药,增强主观幸福感。
八、参考文献:
[1] 王防荔。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J] 福建师范大学王防荔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 石反修 张继英。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韩东才。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标志及其协调方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8月。
[4]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 心理卫生,2002年
[5] 刘娜 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 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年
[6] 赵崇莲 郑涌。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年,第4期。
[7] 毛小玲 李宏翰 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19卷 第7期
[8] 胡潇 王敏。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文化成因[J] 高教探索,2002年,第2期。
[9] 赵泽鹏。对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
[10] 董秀玲。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1] 钱雅文。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 德育园地,2008年,第12期。
[12] 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10期。
[13] 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13日。
[14] 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 韩洪涛。大学生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 主编:何金彩 唐闻捷,副主编:倪集崇 庄兴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17] 段鑫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8]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5月。
[19]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1期61。
[20] 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O07年4月第28卷第4期。
[21] 郑莉君,韩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1卷第39期。
[22] 周末,张连云,毛荆利,章建明,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34卷第20期。
[23] 张灵,郑雪,严标宾,温娟娟,石艳彩。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2期。
[24] 张连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社会因素[J] 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35卷第20期。
[25] 全宏艳,周婧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期。
[26] 郑雪,邱林,严标宾,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7] 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J] 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第23期。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研究报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与教学的因素
1.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2.教学内容是学习与教学过程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3.教学媒体既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5.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时期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
(四)深化拓展时期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1、同化 是指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不改变原有图式。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我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人玩具较远,手又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
2、顺应 是指同化性的图示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改变原有图式。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以后他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二 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动作和感觉
2、客体永久性(9—12个月)
3、延迟模仿的出现(18个月左右)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早期的信号功能(手势、语言、表象)
2、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3、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三山实验
4、不可逆性
5、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量水实验
6、集中化:只有一个标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有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撑。到这
1、去自我中心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可逆性(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
3、去集中化(思维成熟最大特征)
4、守恒(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最突出的成就)
5、分类
6、序列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1、命题推理 到这
2、假设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
少第二节 维果茨机的内化论和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老师没画)
1.信任对怀疑(0~1.5岁)
2.自主对羞怯(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
第一节 个体的智力差异(老师没画)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1、流体智力 指先天禀赋的,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流体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
2、晶体智力 指后天形成的,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增长
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 3.空间智能 5.音乐智能 7.内省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 4.肢体动觉智能 6.人际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第二节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信息加工的经典方式。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称为场独立型。
2、反思型和冲动型(老师没画)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深思熟虑,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第三节(老师没画)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老师没画)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
1.认知策略指个体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里过程的技能
2.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学习内容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学习(3)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老师没画)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性作用理论
1、消退 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2、泛化 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3、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的学习律(老师没画)
1、准备律: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存在预备定势。(预习)
2、练习律: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做题)
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反馈)
第三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老师画)
(少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际行动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P100)
强化理论(老师没画)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变量。
扇贝效应(老师没画)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实验来说明他们对学习中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
苛勒:顿悟说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智慧生长和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认为人类的智慧生长经历了3种表征系统阶段。
(一)动作表征
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
(二)映象表征
相当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去表现在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将它们想象出来。
(三)符号表象
相当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后期及以后的阶段,这时儿童能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
(少 发现学习:布鲁纳极力倡导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P113)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
(一)实质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二)条件(老师没画)
1、外部条件(客观)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主观)
① 学习者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
②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有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老师没画)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知识观
1、解释假设(动态性)
2、情境性
3、经验背景建构(主观性)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学习观(老师没画)
1、主动建构性
面对新信息,学习者需要主动激活头脑中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理,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检验。
2、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内化相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该过程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完成。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被人理解。
(三)教学观
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四)学生观
丰富性,差异性
综上所述,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结构不良知识领域是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知识,即关于知识被应用的知识。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价值、潜能、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自觉的。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不完全成正比。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老师没画)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少P167 图)
一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假定,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关于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人在解释成败的主要原因有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分析了原因)
1、归因于努力相比于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失败,都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收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和课本不一样)课本下列
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和激发
一、教学吸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1.利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1.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
1.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2.树立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3.设置合理的目标定向
四、反馈与评定
五、奖励与惩罚
六、合作与竞争
一、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途径:直接转化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论。
二、激发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① 熟悉教材(重要前提)
② 了解学生(核心)
③ 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①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交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
② 按学生能力等级进行竞争。
③ 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
④ 鼓励学生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竞争。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老师没画)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产生式是指条件动作的配对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老师没画)
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第四节 学习迁移
如何促进学生的迁移
(一、)整理学科内容
(二、)加强知识联系
(三、)强调概括总结
(四、)重视学习策略
(五、)培养迁移意识
学习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老师没画)
顺向迁移(举一反三)逆向迁移
第十章 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少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规则或程序的身体或认知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 又称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等技能。
心智技能 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是指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第二节 动作技能对个人具有重要作用(少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P249)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第三节 心智技能(少教师如何培养动作技能P254)
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少第一节 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结构不良好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P266)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传统观点(老师没画)
桑代克的试误说 苛勒的顿悟说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训练(老师没画)
专家和新手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新手则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要有意识的加以注意。
(2)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专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搜集信息,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即一种再认的过程。
(3)专家更多的利用直觉,即根据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新手则更多的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决问题。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老师没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
1.脑激励法
2.分合法(戈登
3.联想技术
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第二节 认识策略(老师没画)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第三节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控制的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老师没画)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
学习策略促进的方法(老师没画)
直接教学 交互式教学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 3种基本心理成分
第二节 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5岁)
2.他律道德阶段(5~8岁)
3.自律道德阶段(9~11岁)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老师好像没画)
1.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十四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 设置教学环境
教学组织(老师没画)
1、全班教学 2、小组教学 3、合作学习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老师没画)
第十六章 学习评定
学习评定的方法:1.诊断性评价(分班测试)(老师没画)
2.形成性评价(期中测试)3.总结性评价(期末测试)
第三节 教师自编测验(老师没画)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
教师的期待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研究报告
学号:0810081602
姓名:王敏
篇名:关于 如何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研究
——以初中“后进生”为研究对象
首先,此项研究将“后进生”定义为那些性格比较孤僻、注意力比较分散、沟通能力比较弱、有厌学倾向等的学生。
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1、研究的总问题:探究“后进生”的心理,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最终促进他们的自主转化。
2、研究问题的分解:这项研究涉及到家庭的教育观、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自身等方面。
3、研究假设:
(1)、这一研究课题重在探索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后进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深层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争取做到转化他们,使这些后进生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转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能力和处世态度,将会使他们学会自主消除困惑并走出困境,将会为“后进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这一研究在探索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困难方法的同时,将会促使部分对“后进生”失去信心的老师,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后进生的进步会更明显。
(4)、这一研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教学力量群效应。因为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功的场所,也是锻炼名师之地。这种效应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4、研究结果的可能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实效性和可塑性以及推广价值,发展已有的理论,可能会开辟“后进生”心理问题探究的新路径,争取对一些“后进生”转化研究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帮助研究对象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探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并给予其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良因素,择善而从之,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生。
二、研究问题剖析
1、涉及的变量:此研究中涉及的自变量是“后进生”心理和他们所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应变量是“后进生”转化的效果。
2、影响因素(控制变量):均衡分配参与研究的学生人数、性别和能力差异,尽量缩小实验中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不向实验的学生和不实验的学生作宣传和暗示;研究中要将教师的年龄、学历、能力及工作态度尽量控制在一个水平上。
3、研究关键:此项研究的关键在于调查问卷的设置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4、推论逻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主张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注重启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他们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实现、完善自我。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观告诉我们:要使学生主动地自我调整,在成长中摆脱外界的控制,改变那种老师是权威而学生只能服从的教育局面,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从而达到学生能自己调整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此项研究就是以此种思想为指导对初中生中“后进生”转化的心理的探讨。鉴于此,我将从学生自身心理、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学校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分析。
(1)、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后进生”也不例外。而“后进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受的不良影响而处于不健康心理状态下,逐渐丧失了信心,形成了一种失败式的心理定势。后进生也不是绝对的,在他们有违
常规的表现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尖锐的心理矛盾冲突。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无大的起色,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逐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怀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致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甚至是自恨心理,说自己“笨”,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学业不良和在集体中所受的冷遇,是他们逐渐对学习和集体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对教育者及其组织的教育活动的疏远。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差”已经是积重难返,想着自己努力也没有什么用,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看自己的前途一片漆黑,于是缺乏了前进的动力,甘愿自暴自弃。所以即使在“后进生”边缘的这些学生也逐渐加入了“后进生”的行列。此项研究就是要分析“后进生”的这些心理,为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面临升学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有时以“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是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作为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就会使“后进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老师要关注这类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们产生自尊、自信感。事实表明,适当的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获得众人的尊重,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在班级群体中,常常是优等生和“后进生”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隔阂。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同时,要引导“后进生”主动向优等生看齐,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
(3)、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一个小孩的身上,无形中就给小孩增加了压力。同时父母一般比较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交流,所以评价孩子的标准只能落在成绩上了,一味地追求成绩上的进步,而很少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有的学生的家庭不和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整天处于父母的战火中,无法静下来学习,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有的家长管理方法不当,考试成绩不好就棍棒相加,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加入到了“后进生”行列。还
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只要孩子健康就好。这样孩子就缺少了一个引导者,很容易走向“后进生”的怀抱。鉴于这种情况,首先,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其次,家长们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进程了。
(4)、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将学生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好坏的这一标准还是惯性地保留了下来。学校对老师的评估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的。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对“后进生”不公平,会使他们产生自己是“朽木”的想法。鉴于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后进生”也有自我实现的欲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自我实现的环境。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号召他们作领导者;为他们开设一些立志的讲座,鼓励他们去参加,使得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我认为应该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将他们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或者是协作者,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后进生”良好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表现出真我,没有虚伪和防御,尊重“后进生”的情感、意见以及价值观念,关心他们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的自主转化。
5、研究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此研究是关于“后进生”心理这一敏感话题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用真情和诚实取得他们的信任。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后进生”不是很配合,对这项研究有抵触心理,这就会给面对面地交流带来了困难,这是调查问卷不能弥补的缺陷,因为问卷只能涉及一般的问题。这就有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在某一所中学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初中生(大约50人),以此为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
3、研究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走访谈话和问卷调查,在特定时间内现场实测,当场收卷,以匿名方式建立个人档案。
其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寻找其成因,归纳出他们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后,统计调查数据、汇集资料,在探讨“后进生”的心理和如何促进他们的转化的基础上思考并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4、测量工具:由于条件限制,此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问卷调查(将会在附件中展示),辅之以走访谈话法。
5、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只要是学校教育还存在,那“后进生”的问题就必然存在。造成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像家庭的教育观、父母的日常行为、学校的教育方法、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等。这些学生就成为学校发愁、家长头痛、社会怜惜的“另类”人,这些后进生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的处境可谓是“艰难”。所以,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将学校、家庭结合,为“后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达到共同教育的目标。
四、参考文献:
1、张锐:《“后进生”转化方法例谈》。青年教师,2006年09期。
2、王松:《连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桥梁——基于“自我教育”的后进生转化模式探析》。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赵问娟:《摸清“病”根对症下“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做法》。
宁夏教育科研,2007年04期
4、高丽萍:《针对性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报,2007年01期。
5、张俊:《谈中小学教育中后进生的转化》。教育革新,2007年10期。
6、张李仁:《谈后进生转变的心理环境因素》。宁夏教育科研,2007年 01期。
7、王正良,李盛锦:《“雨后”方现“彩虹”——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刘志中,刘桂婷:《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信、自尊、自立的道路——浅谈教学中如何使后进生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A.H.Maslow , 《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Face the Normative Social Psychologist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68;8;14310、William M.Reynolds Gloria E.Miller, 《Handbook of Psychology Preface》,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