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复习
实验
二、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1、观测标尺时,为什么会产生视差?
若标尺成像不在十字丝平面上,则人眼上下移动时,物像与十字丝在相对位移,产生视差。实验中必须消除视差。
2、为什么读数间的间隔会忽大忽小?
按胡克定律可知,增加相同的外力,理论上应有相同的伸长量L,而实际上各伸长量是不相同的,而且还可能差别比较大,这是因为钢线夹具和孔径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
3、观测标尺的读数时,发现光线过暗而周围光线又很充足,应怎么样调节?
引起这种现象是因为望远镜的视野没有和反光镜镜面完全重合,使得反光镜采光不足造成的。应调节物镜焦距,使从望远镜中再次看到反光镜本身,重新微调望远镜位置,使得反光镜镜面完全和望远镜视野重合,然后再聚焦到标尺的像。
4、如何测量光杠杆前脚与后脚间距?
将光杠杆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上,用力按压,使之产生三个支脚的痕迹,以次作图,得到其等腰三角形的高即可。
5、实验中镜面和望远镜没有正对并等高怎么办?
应调节望远镜支架,目视镜面与望远镜,使之正对、并等高。
6、视线从准星、缺口方向看不到标尺的像?
应根据反射定律上下左右移动望远镜的支架,边移动边找,直到视线从准星、缺口方向看反光镜的镜面看到标尺的像。
7、标尺的像与十字丝之间有相对移动,即产生视差怎么办?
让眼睛稍微上下移动,注视标尺的像与十字丝之间是否有相对移动,若有,则要调节目镜和调焦手轮,使物镜焦距和十字丝所在焦距重合。
8、视场内标尺的读数上下清晰度不一样怎么办?
可通过上下调节望远镜筒,使之中心轴线正对反光镜中心。
9、实验原理图中入射视线和反射视线夹角为什么是2Ø?
因为反光镜后脚向下移动时,使得反光镜镜面向上偏转Ø角,法线也偏转同样的角度,而入射线和反射线相对与法线是对称的,故其间夹角为2Ø。
10、应怎么样减少实验中读数间间隔的误差?
加砝码时钢丝拉长,静摩擦力向上,钢丝伸长就小一点,减砝码时钢丝缩短,静摩擦力向下,钢丝缩短就小一点;这时,人为的扰动夹具(可轻微按压或旋扭)尽量减少摩擦力的误差,同时也应在日常做好保养工作,调上润滑油。
实验
三、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一、如何测量周期?
(1)当底盘A处于静止状态,将垫盘B转动一个很小的角度(约5度),使得A盘沿轴线转动50次,记下总时间,周期就是50次的平均时间。
(2)测量圆环过几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时,一定要将该圆环的几何中心轴与A盘保持在同一轴线上。
二、l、R、r都是从何处到何处的距离?
(1)l是连结上下两圆盘的绳子的实际长度(不是垂直长度)。
(2)R表示系绳点到下圆盘中心的距离。
(3)r表示系绳点到上圆盘中心的距离。
三、如何测量l、R和r?
用钢卷尺测出三线摆的摆长l,测3次。l的长度必须从垫盘厚度的中心和底盘厚度底中心开始测量 ,因为三系绳点组成正三角形(才能保证是轴转动),故测量该三角形的边长,来推算出垫盘B的半径和底盘A的半径。
四、实验中如何保证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成立?
(1)在实验前必须利用水准仪将底盘A调整水平。
(2)应该转动垫盘B来启动底盘A转动,以保证底盘A绕轴转动。
(3)垫盘B刚转动时转动的角度不能超过5度。
(4)三悬线必须等长。
五、如何选取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绝对误差所在的一位。
(2)在一般情况下,误差的有效数字只取一位。
(3)任何测量结果,其数值的最后一位要与误差所在的一位对齐。
(4)由绝对误差决定有效数字,读数时,必须记到估读的一位。
实验
七、声速测量
1.用“驻波共振法”测波长时,如何调出示波器上正弦波形?
⑴示波器“Y轴衰减”旋钮应置于较小数值档。
⑵移动接收器S2时,荧光屏上宽带的宽度应变化。如不变,可交换输入到示波器的两接线柱位置,或交换输入到发射器S1的两接线柱位置。
⑶调节扫描频率即可调出正弦波。
2.用“相位比较法”测波长时,如何调出椭圆或直线?
⑴接收器S2接收到的信号应从示波器“X输入”端输入,发射器S1信号应输入到示波器“Y轴输入”端,且“Y轴衰减”旋钮应置于较大数值档。
⑵如果还不能出现椭圆或直线,可交换S1或S2两接线柱位置。
3.用“驻波共振法”和“相位比较法”测波长时,如严格按上述方法操作,还是调不出应有波形,怎么办? 此时可能是连接导线断路或接头接触不好,应用万用电表欧姆档对每根导线进行检查,确保每根导线无断裂,各个接头接触良好。
4.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改变S1、S2间距离时,压电换能器S1和S2两表面应保持互相平行且正对?不平行会产生什么问题?
因为只有当S1、S2表面保持互相平行且正对时,S1S2间才可能形成驻波,才会出现波腹和波节,S2表面才会出现声压极大值,屏幕上才会出现正弦波振幅发生变化,由此可测超声声波波长。
如果S1、S2表面不平行,则S1、S2间形不成驻波,屏幕上正弦波振幅不会发生变化,就不能用驻波共振法测波长,故实验中必须使S1、S2表面平行。
5.如何调节与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处于共振状态?
使用驻波共振法,当示波器上出现振幅最大正弦波时,表示S1、S2间处于驻波共振状态。调节方法是移动S2,观察示波器上正弦波振幅变化。
6.使用“驻波共振法”测声速时,为什么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是正弦波而不是驻波?
因为驻波是在发射器S1与接收器S2间形成,接收器S2接收到的是一个声压信号,在驻波波节位置,声压信号最强,输入到示波器Y偏转板,经X偏转板扫描,故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是正弦波。
7.使用“驻波共振法”测声速时,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正弦波振幅为什么随S1S2间距增大而越来越小?
这是因为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波动能量总有一部分会被空气吸收,波的机械能会不断减少,波强逐渐减弱,振幅逐渐减少。
8.用“相位比较法”测声速时,为什么只有当李萨如图为直线时才读数?
因为李萨如图形为椭圆时,由于椭圆形状、大小不确定,接收器S2位置难以确定。只有当李萨如图形为直线时,图形直观唯一,容易确定S2位置。
9.测声速时,“驻波共振法”与“位相比较法”两种电路可交换吗?
不能。因为驻波共振法只把接收器S2接收到的信号输入到示波器Y偏转板,观察到的是正弦波信号。而位
相比较法把接收器S2信号输入示波器X偏转板,发射器S1信号输入到Y偏转板,观察到的是李萨如图形。
10.为何两种方法均测半波长值而不直接测波长值?
因为超声波在空气中有衰减,如果直接测波长值,测得数据个数少,由于衰减,后面数据测不出来。而测半波长,数据个数多,又便于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减少测量误差。
实验
八、用衍射光栅测光波波长
1.什么是视差?视差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消除视差?
答:⑴视差是在光学实验的调整过程中,随着眼睛的晃动(观察位置稍微改变),标尺与被测物体之间产生相对移动,造成难以进行准确的实验测量的一种现象。
⑵视差产生的原因:由于度量标尺(分划板)与被测物体(像)不共面,使得当眼睛晃动(观察位置稍微改变)时,标尺与被测物体之间会有相对移动。被测物体在度量标尺前方,当眼睛晃动时,人眼将看到被测物体(像)上端的观察位置相对标尺会有相对移动,移动方向与人眼移动方向相反。(反之,若被测物体在度量标尺后方,则移动方向与人眼移动方向相同。)
⑶消除视差的方法:若待测像与标尺(分划板)之间有视差时,说明两者不共面,应稍稍调节像或标尺(分划板)的位置,并同时微微晃动眼睛,直到待测像与标尺之间无相对移动即无视差。具体办法是:在分光计目镜前上下晃动眼睛并观察:当眼睛向上移动时,若绿十字像向下移动,则说明绿十字像位置在分划板前面,因此只需将目镜略微移出来一点即可;反之,若绿十字像向上移动,则说明绿十字像位置在分划板后面,将目镜略微移进去一点即可;反复多次调节,直至像与标尺之间无相对移动即可完全消除视差。
2.为什么在游标盘上要配备两个游标?这两个游标应如何利用?
答:为了消除刻度盘与分光计中心轴线之间的偏心差,在刻度盘同一直径的两端各装有一个游标。测量时,两个游标都应读数,然后算出每个游标两次读数的差,再取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可作为望远镜(或载物台)转过的角度,并且消除了偏心差。
3.为什么有时候计算望远镜转过的角度时,不能直接取每个游标两次读数的差值作为测量值?
答:因为在转动望远镜的过程中,如果游标经过了刻度盘的零点,则望远镜转过的角度不等于这游标两次读数的差值。
4.应该怎样操作光学元件?
答:光学元件大多是由玻璃制成,光学面经过仔细抛光,有些还有一层镀膜,使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碰、摔坏,暂时不用应收到元件盒内以防损坏。不要对着光学元件说话、打喷嚏、咳嗽。绝对不能用手触摸光学面。
5.操作分光计时应注意什么?
答:分光计是精密的光学仪器,要倍加爱护。不能随便乱调乱放,以免造成仪器损坏。
6.调节螺丝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答:调节分光计时,应先调好一个方向再调另一个方向,这时已调好部分的螺钉不能再随便拧动,否则会造成前功尽弃。
7.测量数据之前应注意什么?
答:在测量数据前,务必先检查分光计的几个止动螺钉是否锁紧。因为未锁紧时取得的数据会不可靠。实验
九、光的干涉及应用
1.为什么在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干涉环直径的读数过程中,测微刻度轮必须朝同一个方向转动,不要中途反向转动?
因为中途反向的时候螺纹部分会有空程,而这部分空程会引入测量数据中,会产生误差.
2.为什么采用第m、n级暗环半径的差值来计算曲率半径?
因为很难确定牛顿环的级次,这将会给测量带来较大误差,用暗环半径的差值来消除这个系统误差。
3.为什么显微镜调焦镜筒要由下往上调节?
这样可以避免损坏物镜和被测物体。
4.为什么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
检查是否出现读书错误或数环出现错误。
5.怎样消除视差?
多次读数,取平均值。
6.怎样减小读数误差?
测量时十字线的交叉点最好对准暗环的中心。
7.为什么要尽量不测暗斑附近的几个暗环?
因为这附近的暗环条纹宽,测量误差相对较大,远离中心时干涉条纹细、均匀。
8.怎样利用牛顿环来测量单色光的波长?
用已知曲率半径的平凸透镜利用公式可以求得.实验
十六、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1)因微电流器要送电予热20-30分钟、汞灯也要充分予热后才能正常工作,故首先应做好开机前的准备工作后,尽快的送电予热微电流放大器和汞灯。
2)更换滤光片时注意不要弄脏滤光片,或使用前用镜头纸认真揩擦以保证滤光片有良好的透光性能。更换滤光片时要平整地放入套架,以消除不必要的折射光带来实验误差。
3)更换滤色片时应先把光源的出光孔遮盖住,而且在实验完毕后用遮光罩盖住光电管暗盒进光窗口,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光电管阴极,缩短光电管的寿命。
4)光源与光电管暗盒之间相距宜取30~50Cm,从光源出光孔射出的光必须直照光电管的阴极面,暗盒可作左右及高矮升降调节。为了避免光线直射阳极带来反向电流增大,测试时光窗口宜加φ4~φ6mm的光栏。
5)该实验虽然不必在暗室中进行,但室内光线太强也会对测量结果带来不利影响,故应尽量不开照明灯,窗帘拉好挡住室外强光。以减少杂散光的干扰。仪器不宜在强磁场、强电场、强振动、高湿度、带辐射性物质的环境下工作。
6)微电流放大器必须在充分予热下方能准确测量,连线时务请先接好地线,后接讯号线,注意不让电压输出端与地线短路,以免烧毁电源。
误差分析及间题讨论
1、什么是截止电位与截止频率?
由光电方程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来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阳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到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达到阳极,光电流才为0。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位Vs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位(或截止电压)。若光电子能量hυ 2、如何测量不同频率下的截止电位? 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测量并描绘在该频率下光电管的I-V特性曲线,从该曲线上找到该频率下的截止电位。由于暗电流、本底电流及反向电流等的干扰,实际的截止电位应在I为零时的反向电压与I达到反向饱和拐点处对应的反向电压之间,不易准确找到,一般以前者或后者来近似代替。 本底电流:由于各种漫反射光入射到光电管上产生的电流。 反向电流:在光电管制作过程中阳极也往往被污染,沾上光电阴极材料。当光照射到阳极上时也有光电子发射,由此产生的电流称为反向电流或阳极光电流。 3、为什么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大小成正比? 当外来光频率和电压固定时,光强增大,意味着撞击金属表面的光子数增多。只要v>v0,被撞击出来的光电子数目就按比例增大,饱和光电流也就越来越大。 4、什么叫暗电流?测量暗电流的目的是什么? 暗电流:光电管没有光照射时,由于热电子发射、漏电等原因产生的电流。测量暗电流是为了估计暗电流对光电效应的影响。影响光电倍增管单光子探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光电倍增管的暗电流,尽管暗电流的成因很复杂,但一般认为光电倍增管的暗电流主要来源于光电倍增管阴极和第一发射极的热电子发射,即热噪声,因此降低热噪声是提高光电倍增管光子计数率的关键。 5、在没有光照射K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什么? AK之间有电场存在,但没有光电子逸出,说明没有发生光电效应。 6、为什么KA间没有电场,仍然有光电流?也就是说仍然有光电子从K极板飞向A极板呢? KA间没有电场仍有光电流说明光线照射金属板逸出的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一部分光电子可以到达极板A形成光电流.金属中的电子吸收光的能量获得动能,只有达到某一值才能克服原子的束缚从金属中飞出。 7、入射光亮度高不就是能量大吗,金属中的电子获得的能量大,初动能就应该增大,但为什么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呢? 解释这一问题:频率一定的光,每个光子的能量为hυ,频率越大的光,光子的能量越大.因此电子吸收了高频率的光子才能获得较大的初动能.只有初动能足够大的光电子才能克服反向电场的阻力到达极板A形成光电流.光的强度大只是光源每秒钟发射出光子的数目多,但如果是频率低的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不大,电子吸收光子获得的能量也就较小.只不过每秒入射的光子数目多,产生光电子的数目多,所以不提高入射光的频率就无法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 实验 十八、补偿原理和电位差计 1、当电位差计内部电源接通后,调零时检流计指针不变? 诊断: 1、电位差计上的k3开关打到输出端,而不是测量端。 2、电位差计内部电源电动势不足。 解决方法: 1、将k3打到输出端。 2、向老师报告更换电池。 2、调好零后,将电位差计未知端接到Rx或Rn两端时,检流计指针不偏却仍指向零? 诊断: 1、电位差计上K1开关打到了“断”的那一档。 2、电位差计上K2开关未扳到“未知”档。 3、所有读数盘上的指针都打到了“零”。 4、连接电位差计和被测电阻之间的导线断了。 解决方法: 1、将k1打到“断”。 2、将电位差计上K2开关未扳到“未知”档。 3、将读数盘上的指针打到非零位置。 4、跟换导线。 3、测量时调节读数盘旋钮,检流计指针总偏向一边,而不摆动? 诊断: 1、回路开关K1断开了。 2、电位差计“未知端”“+”“-”被反接。 3、回路中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小,回路电流比较大,导致被测电阻两端电压过高,超过电位差计测量量程。 4、回路中漏接了Rx或Rn,回路电流比较大,导致被测电阻两端电压过高,超过电位差计测量量程。 5、滑动变阻器滑块接触不好,或回路中有导线断开导致回路不通。 6、电位差计上K1开关未打到“X5”倍档,使得电位差计测量量程太小。 解决方法: 1、将k1闭合。 2、将电位差计上“未知端”“+”“-”按正确极性接。 3、将回路中滑动变阻器电阻滑动臂打到中间位置。 4、在回路中接入Rx或Rn。 5、检查滑动变阻器滑块接触情况,必要时更换滑动变阻器。 6、转换K1开关到“X5”倍档。 4、为什么实验过程检流计指针不偏始终指向零? 诊断: 1、用万用表检测看检流计是否已经烧毁。 2、检流计接线断开。 解决方法: 1、更换检流计。 2、将电位差计上接线重新接好。 高 一 化 学 实 验 专 题 复习 基础部分 1、下列仪器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A)容量瓶(B)圆底烧瓶(C)试管(D)烧杯 2、下列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的是() (A)CO2(B)CO(C)NH3(D)SO23、要除去混在CO2气体中少量SO2,最好让气体通过() (A)Na2CO3溶液(B)溴水(C)NaOH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水,再在不断搅拌下沿量筒壁慢慢加入浓硫酸 (B)过滤时,漏斗里的滤液应低于滤纸的边缘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应立即用水灭火 (D)测定溶液的pH值时,应用玻棒蘸取待测液,直接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 5、某学生要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他设计的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在这些操作中都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烧杯(B)漏斗(C)玻璃棒(D)酒精灯 6、下列试纸在使用时不宜用水湿润的是() (A)蓝色石蕊试纸(B)淀粉碘化钾试纸(C)pH试纸(D)红色石蕊试纸 7、不能用浓硫酸而只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是() (A)H2(B)H2S(C)Cl2(D)NH38、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久置,不会变质的是() (A)Ca(OH)2(B)漂白粉(C)氯化钾(D)氢SO49、下列仪器中,“0”刻度在上端的是() (A)量筒(B)滴定管(C)温度计(D)容量瓶 10、在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250ml 0.1mol/L NaOH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的仪器2-是 (A)250ml容量瓶(B)托盘天平(C)胶头滴管(D)烧瓶 11、右图是化学实验常用装置之一,若气体从右管进入,可用来收集的气体是() (A)NO(B)NO 2(C)CO(D)SO212、实验室进行NaCl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① 固定铁圈位置② 放置酒精灯③ 放上石棉网④ 放上蒸发皿⑤加热搅拌 ⑥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④⑤⑥(D)②①③④⑤ 13、对下列仪器回答问题: ①容量瓶 ②蒸馏烧瓶 ③滴定管 ④量筒 ⑤烧杯 ⑥蒸发皿 ⑦分液漏斗 (1)对允许加热的仪器,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的有(填序号) (2)使用时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填序号) (3)标有“0”刻度的有(填序号) 14、如图装置中,若关闭活塞,则品红溶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则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气体和广口瓶中盛放的物质是() (A)H2S和浓H2SO4(B)SO2和NaHCO3溶液 (C)Cl2和NaHCO3溶液(D)Cl2和氯水 15、(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称量固体药品时,将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B、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C、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定溶液的pH D、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 E、金属锂保存在煤油中 F、金属钠不慎燃烧立即用沙子覆盖 G、用100mL量筒量取2.50mL盐酸 16、右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种装置。 (1)这种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应首先进行的实验操作 是。 (2)该装置可制取的气体。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3)若用上述装置制取O2,除了可选择二氧化锰和(填物质名称),还能选择(填物质的化学式)和水。 (4)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可选择下图中的A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口进气。 (填“a”或“b”)。 若用排水法收集H2,可选择同时使用下图中的A和B两套装置,其操作是:在A中 加满水,盖紧瓶塞。 综 合 部 分 17、(1)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 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水显酸性的性质,可用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 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 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B.Cl2C.CO2D.HClO (3)据“北方网”报道,2004年4月15日至16日,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天原化工总厂 相继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9人在事故中失踪死亡,3人受伤,15万人被紧急疏散。当人们逃离爆炸现场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该物质是。 A.NaOHB.NaClC. KBrD. Na2CO 3+++2+2+3+ 18、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NH4、K、Na、Mg、Ba、Al、Fe3+、Cl-、I-、NO3-、CO32 -、S2-、SO42-、AlO2-、SO32-、MnO4-,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PH试纸检验,溶液呈强酸性,可以排除离子的存在。(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后CCl4层呈紫红色,可以排除离子的存在。 (3)、另取出部分溶液逐渐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溶液均无沉淀产生,则又可以排除离子的存在。 (4)、取出部分上述碱性溶液加Na2C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离子存在,又可排除离子的存在。 (5)、将(3)得到的碱性溶液加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19、选用如下实验装置组合后完成用浓盐酸、二氧化锰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的实验。已知反应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Q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 ⑴选用各装置的接口顺序为 ⑵各装置所起的作用 ⑶实验中若用12mol﹒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 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20、有一种由CO、CO2、H2、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要证明其中含有CO和 H2,可选用的仪器及药品如下: (1)实验时,连接装置的顺序是;导管接口的顺序是。 (2)装置①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BCDEF (3)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 高 一 化 学 实 验 专 题 复习 答案: 1.A 2.C 3.D 4.BD 5.C 6.C 7.D 8.C 9.B 10.D 11.BD 12.B 13.⑴②⑤ ⑵①⑦ ⑶③④14.B15.BF 16.(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CO2、NO、NO2选填两个,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如NH3、HCl、H2S、SO2、Cl2) (3)双氧水(或过氧化氢水溶液)Na2O2(4)a 用胶管连接b和c接口,由a导入H2气体,(水通过b和c排入B中)。 17.(1)潮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2)氢氧化钠(NaOH);2NaOH+Cl2=NaClO+NaCl+H2O; Ca(ClO)2 ;C(3)D 18.(1).CO 32+2 -、S、AlO2、SO32--+2--2-(2).Fe2+2+3+、NO3、MnO4(3).Mg、Al3+--2+3+(4).Ba; SO4(5).I、NH4、Ba; Mg、Al、Fe SO4、AlO2、SO32-3+、NO3、CO3-2 -、S、2--2-、MnO4;K、Na、Cl-++- 19.⑴adig(2)A制备Cl2 D制漂白粉F尾气处理(3)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反应就不能进行 20.⑴③②①⑤④,f e d c a bj i h g ⑵ CO + CuO ═ Cu + CO2;H2 + CuO ═ Cu + H2O ⑶ ⑤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 一,化学实验的地位: 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和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二,高考化学实验要求 化学高考对实验能力作了如下界定: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的内容: (一)必修内容中: 1,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验证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的配制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选修《化学与实验基础》中: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 2,具有安全意识,能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4,知道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基操作技能。 5,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6,初步掌握天平、酸度计抢救无效仪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7,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8,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9,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10,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 11,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12,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四,化学实验复习的思路: 总的来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一)分散复习 化学 1、化学 2、有机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中的有关实验,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复习;如:常见物质的制备、性质、检验、除杂等。 选修实验化学基础中的部分内容也可分散到相关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将“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等实验一起复习;在复习有机化学的内容时,可将“乙醇和苯酚的性质”实验结合复习;在复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可结合复习“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原电池与电解池”等实验。 (二)集中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的后阶段,对实验进行集中复习,主要复习内容为: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技能、常见气体制备实验、综合实验、定量实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 分析历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从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实验题的命制基本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1、了解实验的目的,本实验做些什么:这是对考生“实验意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提炼出化学实验的课题,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完整、清晰和具体地阐明实验目的。 2、实验所需的仪器及其安装连接顺序:要求熟悉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原理及其功能,能根据实验方案恰当选择,装配好化学实验装置。 3、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要求根据题意,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巧妙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4、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要求能独立地、系统地和有条不紊地进行化学实验现象观察,客观地、完整地和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条件、现象和结果。 5、实验中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要求能有效地判断出实验条件是否合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及找出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6、实验结果分析:要求能准确、清晰、全面地表述和概括实验的全部内容及其结果,简明、规范地撰写实验性或定量报告。 从高考实验试题的类型来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操作类试题,另一种是综合类试题。基本操作类试题常见的立意方式为:以常见仪器的使、以实验安全知识、以典型实验现象、以混合物分离操作方法、以pH试纸使用操作、以沉淀进行程度和洗涤方法、以实验仪器洗涤方法等为立意方式;综合类试题近年加重了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例如今年全国化学卷第16题,要完成混合物的分离并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就属于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此类题目要求根据给定的器材和药品,以及实验提出的目的,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这类题目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学以致用的特点,要求考生在学习实验时,培养“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和相关原理设计出简单实验方法”的能力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 五、对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扎扎实实地抓好第一轮复习。化学实验复习应贯穿在高三化学复习的全过程,而第一轮复习应该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紧靠新教材化学课本的实验内容来开展,通过第一轮复习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实验能力的必备的基础,它也是保证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提,没有熟练的、准确的、规范的基本操作,要做好实验甚至是解答好一道实验题都是不可能的。 在复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对每一步操作的要领和原理都要理解,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操作,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1998年高考试题中给出4种使温度计的典型装置,让学生对其具体应用作出判断,充分突出培养与基本操作相关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对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规格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对化学实验中常用托盘天平的感量;常用烧杯、烧瓶、试管的规格;量筒、滴定管的规格及量取液体的精确度;常用试剂的浓度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在对常规仪器的使用,它的用途有多少种,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例如量筒常规用法是量取液体,当它与洗气瓶配合得当又可作量气体体积的装置。 2、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收集方法。 回顾历年高考实验试题,多年均在综合实验题中考查到气体的制备、收集、干燥、检验、气体性质、尾气处理等问题。可见关于气体的制备、性质的实验内容既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点,又是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复习时应注意: (1)强调气体制备实验与实验基本操作的联系。气体制备与实验操作密切相关,在相同的实验原理前提下,不同的实验操作可能带来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历年的高考试题对气体制备中的实验基本操作都很重视,考试重现率较高的有装置气密性检查、仪器装置顺序等。针对这样的考试模式,在对气体制备知识的复习中,我们就应特别注重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巩固。从药品的取用、称量、溶液的配制、仪器的加热以及仪器的装配和仪器的洗涤等方面都要注意与气体制备相联系。 (2)注重气体的净化。净化主要是除去副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反应物的挥发和气体中混入的水汽三大类。 (3)重现实验安全。实验安全是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设计严密的实验方案,可以杜绝不安全的隐患,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因此,历年高考的气体制备试题都十分重视实验安全。目前对实验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防止气体倒吸回流和尾气处理等两个方面。防止气体倒吸的方法很多,大多必须依靠特定的仪器装置,如倒置的漏斗、空的集气瓶、可收缩与膨胀的气球等,但原理大致相同,对于不同的气体要区别对待,对室温下在该溶液中的溶解度特别大的气体应考虑使用防止倒吸的措施。 (4)体现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由此作出某种结论,是气体制备试题测试的新角度。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小到加热方式、反应温度,大到实验的流程及方案。小的变化往往会改变最终的结论,利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的多样性,要求学生根据当前情况对正常或不正常的现象作出分析,是实验考查高层次的表现,有助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更是有一点研究性的意义,这样的试题往往分值较大,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对这种实验中因果关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有不少实验都会使用到同一种仪器。在复习时必须把使用同一仪器的实验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该仪器的用途。在一些实验过程中要多次用到同一仪器或装置,由于该仪器或装置处于不同的实验阶段和位置,其作用也有所差异。此外,许多仪器具有相同(相似)的功能,如作量具的仪器有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等。虽然都可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但由于它们的精确度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实验的需求来选择;同样的,像可以用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蒸馏烧瓶、蒸发皿、坩埚等,但加热的方法有所不同(有的能够直接加热,而有的则要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在不同的实验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 (三),深入挖掘、分析研究 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1)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 (2)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3)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 排这样的操作);(4)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 (四),重视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同一仪器或装置,通过不同的操作或一定的组合、改进,就可以实现仪器装置功能的拓展。例如,下图装置,采用不同的操作,可开发出不同用途:(1)用作排气集气装置;(2)用作排水集气装置;(3)可用于测量化学反应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4)可用作安全装置;(5)可用作尾气吸收装置;(6)可以用作观察气体排放快慢的装置;(7)可用作净化和干燥装置;(8)可以用作反应器等。 (五),训练发散思维以增强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信息迁移水平 实验方案的设计往往有许多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培养和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近年来,实验题中新情境试题不断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将基本的实验操作设计置于新的情境中(主要是中学课本没有的新反应或新装置或是能使中学生理解的最新科技知识、简化的改进的装置等),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仪器组装、现象描述、数据分析、考虑安全和防污等,用来考查考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及评价的能力。由于这类实验试题情境新颖、设问巧妙、铺垫得当、知识新、思维量大、所以区分度很好,能确实将一些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心理素质好的考生选拨出来。所以,新情境实验试题将是今后实验试题的命题方向 (六),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复习过程中,要把化学实验与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数据)、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仪器、实验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的复习,同时注意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新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 1,重做实验,发挥实验的特殊优势,突破重点和难点 有些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学生遗忘了,通过直观实验的刺激,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记忆。如: ①气密性的检查:在学生理解了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方法后,让学生做几套典型的装置,学生的兴致高,带着问题做实验,效果好。必要时,可课后让学生到实验室再练习。 ②分液漏斗的使用:让学生做如不先打开上端的塞子或使塞子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液体就不能滴下来。 ③对创新实验装置,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对创新实验学生最大的困难不是实验原理,而是对新装置不熟悉,不清楚其使用技巧。在练习中出现这一类习题时,补充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新装置的设计精妙之处和使用方法。积少成多,用多了,学生也就慢慢产生了实验设计的灵感和创造力。如乙炔的制备、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见右图)。 化学实验理应是化学教师的一大法宝,用好实验一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2,巧设问题情境,增加有效思维的广度,进一步落实好基础 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吸引学生参加到课堂复习中来。为引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动手;从而将存在的问题都暴露出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引导反思 做完一道题后,可让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①此题的背景是什么?②题源在哪里?③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和化学思想方法?④其形式是否可变,条件能否减少?⑤有无其他解法,哪一种解法更优?⑥有无进一步的结论?解题后的反思最有利于学生形成解 题能力考核成绩和巩固相关知识,可帮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解题思路,悟出思维方法,悟出知识规律。如复习实验室制Cl2时,可通过下列题组进行一点多联的训练。 ①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条件有哪些?中学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有几套?分别适用于哪些气体的制备? ②除MnO2外,KMnO4、K2Cr2O7、KClO3等氧化剂,是否可以制得Cl2? ③制得的Cl2中含有HCl、H2O,如何除去?中学常见的干燥剂有哪些?干燥装置有哪些?使用干燥剂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④可用Cl2的装置进行中学常见的哪些物质的定量测定? ⑤该实验为什么只能用浓盐酸?收集有毒、有污染的气体时应注意些什么?其实验装置如何设计? 4,加强讲评 在讲评中要重点突出。点明这道题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几个亮点,与前面所做过的类似题相比有什么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学生对实验基础比较熟悉的情况下,重点突出的讲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讲评效果。研读高考评分细则——选取高考题,指导学生如何踩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5,对比归纳 延伸拓展 对一些易混淆的实验将其进行对比。如①萃取、分液、过滤、渗析、盐析的比较;②蒸馏与分馏的比较;③有刻度的玻璃仪器。有些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如:①温度计在实验中的使用(见附录3);②水浴加热的类型;③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设计;同时进行必要的拓展,如课本中的一些实验:①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②收集气体的方法;③吸收气体的方法;④仪器特殊使用方法:如量筒也可量气(排水法及集水法),干燥管如连接在装置的末端时,用来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CO和水蒸气侵入反应体系造成误差,也可代替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倒扣漏斗以防止倒吸;⑤冷凝装置有——空气冷凝(制硝基苯)、流水冷凝(蒸馏)、静水冷凝(液化少数气体);⑥对课本上重点实验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全面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吃透课本,以不为类万变。如有机制备可进行专题复习。 (七),强化表达规范 提升能力 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实验题目往往是“知其然,难言其然,难言其所以然”。实验题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实验的描述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究其原因:学生认为只要懂了就行,对书写不重视,犯了动脑不动手的毛病。因此,实验复习中除强调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之外,还应注重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规范表述训练。为此:①要求学生课上写,写步骤、写现象、写结论;②通过作业发现典型错误,加大点评力度,让学生来评错在哪里;③教师做总结。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述方面的规范性、准确性、清晰性、全面性,也提高了学生解化学实验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及严谨的思维方式。加强化学实验术语的规范表述和规范使用,对诸环节如实验操作要点、现象表述、实验结论等的描述要严谨到位,用词(化学术语)准确、言简意赅、语意贴切、符合语法、逻辑性强。 (八),加强解题指导 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选部分典型习题,帮助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熟悉高考题目(特别是近三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试卷中典型的实验题目,同时兼顾各地的模拟试题),让他们了解这些试题的主要类型、功能和特点,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强化训练,增强他们的题型意识。这样既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题解答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解题规范化训练,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针对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常感到困难,进行这部分专题复习时,可精选源自教材的几个实验,如 Al(OH) 3、硫酸亚铁铵和乙酸乙酯的制备,中和滴定,从海带中提取碘,植物体中某些元素的检验等。进而指出:(1)方案设计要以可行性为前提。在化工生产中,除要考虑生产流程、原料用量、价格,同时还要考虑反应所需的条件,以及对设备的要求;实验制备中,要考虑实验室所能提供的条件,在以可行性为前提的条件下,选择最佳制备方案。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常见的题型是简答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注意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序性,要符合实验常规,一般的简答顺序是:“操作——现象——结论”。 在高三后期阶段,①可将近几年化学高考实验大题进行集中强化训练,通过强化训练,要学生明白高考实验考什么、怎样考、只有学生对实验题的功能,考查范围、考查特点弄清楚、才能理顺解答实验题的思路。②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题解题方法,既弄清目的—→找准原理—→设计过程—→选择装置—→规范操作—准确描述现象。 (九)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增强复习教学的效率 由于高中化学总复习具有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化学实验总复习的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手段和发挥化学实验室的作用以外,还注意挖掘电教媒体的辅助作用和使用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化学实验总复习的教学质量。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将以黑板和文字教材为媒体的教学过程转化成以音、像、影、视等多种媒体组成的教学过程,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使复习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和快捷。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观看实验录像可唤起学生对具体实验内容的回忆与再认识。播放录像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中的某些镜头进行定格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每看完一段录像后都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提纲上的相应部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及时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填空题 1、蒸馏瓶的选用与被蒸液体量的多少有关,通常装入液体的体积应为蒸馏瓶容积(1/3)液体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宜。 2、仪器安装顺序为(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卸仪器与其顺序相反。 3、测定熔点时,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应放在(b形管两侧管的中部), 试料应位于(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部),以保证试料均匀受热测温准确。 4、熔点测定时试料研得不细或装得不实,这样试料颗粒之间为空气所占据,结果导致熔距(变大),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5、测定熔点时,可根据被测物的熔点范围选择导热液:被测物熔点<140℃时,可选用(甘油浴)。被测物熔点在140-250℃时,可选用(浓硫酸);被测物熔点>250℃时,可选用(浓硫酸与硫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用(磷酸)(硅油)或()()。 6、实验中常用的冷凝管有(直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蛇形冷凝管)。安装冷凝管时应将夹子夹在冷凝管的(中间)部位。 7、(常压蒸馏)、回流反应,禁止用密闭体系操作,一定要保持与大气相连通。 8、百分产率是指(实际得到的纯粹产物的质量)和(计算的理论产量)的比值。 9、一个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的温度范围叫(熔距)。纯固态有机化合物的熔点距一般不超过(0.5)。 10、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通常毛细管装填样品的高度为(2到3mm)。 11、蒸馏装置是依次按照(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直形冷凝管)、(接引管)和(接收瓶)的顺序进行安装。 12、萃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分配定律),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可用与水(的化合物)的有机溶剂从水溶剂中萃取出有机化合物。,13、蒸馏时,如果馏出液易受潮分解,可以在接受器上连接一个(干燥管)防止(水分)侵入。 14、有机实验常用的搅拌方法有:(人工搅拌)、(机械搅拌)、(磁力搅拌)。 15、重结晶时,不能析晶,可采取如下措施(投晶种)、(用玻棒摩擦器壁)、(浓缩母液)。 16、一个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的温度范围叫(熔距) 17、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 19、熔点是指(固液两态在1个大气压下达成平衡时的温度),熔程是指(初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通常纯的有机化合物都有固定熔点,若混有杂质则熔点(降低),熔程(变大)。20、(升华)是纯化固体化合物的一种手段,它可除去与被提纯物质的蒸汽间有显著差异的不挥发性杂质。 21、水蒸气蒸馏是用来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于下列情况:(1)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固体);(2)混合物中含有(焦油状)物质;(3)在常压下蒸馏会发生(氧化分解)的高沸点有机物质。 22、采用重结晶提纯样品,要求杂质含量为(3%)以下,如果杂质含量太高,可先用(萃取),(色谱)方法提纯。 23、当蒸馏沸点高于140℃的物质时,应该使用(空气冷凝管)。 25、在测定熔点时样品的熔点低于(220℃)以下,可采用浓硫酸为加热液体, 但当高温时,浓硫酸将分解, 这时可采用热稳定性优良的(硅油)为浴液.26、液-液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 纯化物质的一种操作.27、醇的氧化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要从伯醇氧化制备醛可以采用PCC,PCC是(三氧化铬)和(吡啶)在盐酸溶液中的络合盐。如果要从伯醇直接氧化成酸,可以采用(硝酸)、(高锰酸钾)等。 28、重结晶溶剂一般过量(20%),活性炭一般用量为(1%-3%)。 29、分液漏斗用后一定要在活塞和盖子的磨砂口间(垫上纸片)或(分开),以免日久后难于打开。 31、常用的分馏柱有(球形分馏柱)、(韦氏(Vigreux)分馏柱)和(填充式分馏柱)。 32、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应和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 33、熔点测定关键之一是加热速度,加热太快,则热浴体温度大于热量转移到待测样品中的转移能力,而导致测得的熔点偏高,熔距(加大)。当热浴温度达到距熔点10-15℃时,加热要(缓慢),使温度每分钟上升(1-2℃)。 34、在正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用硫酸洗涤是(除去未反应的正丁醇)及副产物(1-丁烯)和(正丁醚)。第一次水洗是为了(除去部分硫酸)及(水溶性杂质)。碱洗(Na2CO3)是为了(中和残余的硫酸)。第二次水洗是为了(除去残留的碱、硫酸盐及水溶性杂质)。 二、选择题 1、在减压蒸馏时,加热的顺序是(A)。A、先减压再加热 B、先加热再减压 C、同时进行 D、无所谓 2、液体混合物成分的沸点相差(C)℃以上可用蒸馏的方法提纯或分离;否则,应用分馏的方法提纯或分离。 A、10 B、20 C、30 D、40 3、标准接口仪器有两个数字,如19/30,其中19表示(A)。30表示磨口长度为30mm A、磨口大端直径 B、磨口小端直径 C、磨口高度 D、磨口厚度 4、乙酰苯胺的重结晶不易把水加热至沸,控制温度在(B)摄氏度以下。A、67 B、83 C、50 D、90 5、用活性炭进行脱色中,其用量应视杂质的多少来定,加多了会引起(A)。A、吸附产品 B、发生化学反应 C、颜色加深 D、带入杂质 6、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的量既不应超过其容积的(),也不应少于(A)。A、2/3,1/3 B、3/4,1/3 C、3/4,1/2 D、2/3,1/2 7、在正溴丁烷的制备过程中,采用了(B)。A、直型冷凝管 B、球型冷凝管 C、空气冷凝管 D、刺型分馏柱 8、萃取和洗涤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A)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操作。A、溶解度 B、亲和性 C、吸附能力 9、现有40mL液体需要蒸馏,应选择(B)规格的烧瓶。 A、50mL B、100mL C、150mL D、250mL 10、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的量既不应超过其容积的(),也不应少于(A)。A、2/3,1/3 B、3/4,1/3 C、3/4,1/2 D、2/3,1/2 11、欲获得零下10℃的低温,可采用哪一种冷却方式(B)。 A、冰浴 B、食盐与碎冰的混合物(1:3)C、六水合氯化钙结晶与碎冰的混合物 D、液氨 12、测定熔点时,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应放在(A)。 A、提勒管上下两支管口之间 B、提勒管上支管口处 C、提勒管下支管口处 D、提勒管中任一位置 13、某化合物熔点约250-280℃时,应采用哪一种热浴测定其熔点(C)。 A、浓硫酸 B、石蜡油 C、磷酸 D、水 14、正溴丁烷最后一步蒸馏提纯前采用(B)做干燥剂。A、Na B、无水CaClC、无水CaO D、KOH 15、萃取溶剂的选择根据被萃取物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定,一般水溶性较小的物质用(A)萃取。 A、氯仿 B、乙醇 C、石油醚 D、水 16、常用的分馏柱有(A/B/C)。 A、球形分馏柱 B、韦氏(Vigreux)分馏柱 C、填充式分馏柱 D、直形分馏柱 17、水蒸气蒸馏应用于分离和纯化时其分离对象的适用范围为(A)。A、从大量树脂状杂质或不挥发性杂质中分离有机物 B、从挥发性杂质中分离有机物 C、从液体多的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固体产物 18、重结晶时,活性炭所起的作用是(A)。A、脱色 B、脱水 C、促进结晶 D、脱脂 19、现有40mL液体需要蒸馏,应选择(B)规格的烧瓶。A、50mL B、100mL C、150mL D、250mL 20、减压蒸馏装置中蒸馏部分由蒸馏瓶、(A)、毛细管、温度计及冷凝管、接受器等组成。A、克氏蒸馏头 B、毛细管 C、温度计套管 D、普通蒸馏头 21、蒸馏瓶的选用与被蒸液体量的多少有关,通常装入液体的体积应为蒸馏瓶容积(A)。A、1/3-2/3 B、1/3-1/2 C、1/2-2/3 D、1/3-2/3 22、测定熔点时,使熔点偏高的因素是(C)。A、试样有杂质 B、试样不干燥 C、熔点管太厚 D、温度上升太慢。 23、硫酸洗涤正溴丁烷粗品,目的是除去(A)。A、未反应的正丁醇 B、1-丁烯 C、正丁醚 D、水 25、在水蒸气蒸馏操作时,要随时注意安全管中的水柱是否发生不正常的上升现象,以及烧瓶中的液体是否发生倒吸现象。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应(B),方可继续蒸馏。A、立刻关闭夹子,移去热源,找出发生故障的原因 B、立刻打开夹子,移去热源,找出发生故障的原因 C、加热圆底烧瓶 26、进行简单蒸馏时,冷凝水应从(B)。蒸馏前加入沸石,以防暴沸。A、上口进,下口出 B、下口进,上口出 C、无所谓从那儿进水 3、乙酸乙酯中含有(D)杂质时,可用简单蒸馏的方法提纯乙酸乙酯。A、乙醇 B、水 C、乙酸 D、有色有机杂质 27、在进行脱色操作时,活性炭的用量一般为(A)。A、1%-3% B、5%-10% C、10%-20% D、30-40% 28、下列哪一个实验应用到气体吸收装置?(B) A、环己酮的制备 B、正溴丁烷的制备 C、乙酸乙酯的制备 D、乙醚的制备 29、在乙酰苯胺的重结晶时,需要配制其热饱和溶液,这时常出现油状物,此油珠是(B)。A、杂质 B、乙酰苯胺 C、苯胺 D、正丁醚 30、熔点测定时,试料研得不细或装得不实,将导致(A)。 A、熔距加大,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B、熔距不变,测得的熔点数值偏低 C、熔距加大,测得的熔点数值不变 D、熔距不变,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三、判断题。 1、开始蒸馏时,先把T形管上的夹子关闭,用火把发生器里的水加热到沸腾。(×) 2、用蒸馏法、分馏法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馏出物的沸点恒定,此化合物一定是纯化合物。(×) 3、用蒸馏法测沸点,烧瓶内装被测化合物的多少影响测定结果。(×) 4、将展开溶剂配好后,可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溶液中进行展开。(×) 5、凡固体有机物均可用升华的方法提纯。(×) 6.用分液漏斗分离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液体时,水层必定在下,有机溶剂在上。(×) 7、用有机溶剂进行重结晶时,把样品放在烧瓶中进行溶解。(×) 8.测定有机物熔点的实验中,在低于被测物质熔点约15℃时,加热速度控制在每分钟升高5℃为宜。(×) 10、“相似相溶”是重结晶过程中溶剂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 11、在反应体系中,沸石可以重复使用。(×) 12、在进行蒸馏操作时,液体样品的体积通常为蒸馏烧瓶体积的1/23/4。(×) 13、测定有机物熔点的实验中,在低于被测物质熔点10-20℃时,加热速度控制在每分钟升高5℃为宜。(√) 14、测定纯化合物的沸点,用分馏法比蒸馏法准确。(×) 15、当制备乙酰苯胺的反应完成后,待反应液冷却后再进行处理。(×) 16、熔点管不干净,测定熔点时不易观察,但不影响测定结果。(×) 17、液体的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18、在蒸馏低沸点液体时,选用长颈蒸馏瓶;而蒸馏高沸点液体时,选用短颈蒸馏(√) 19、标准接口仪器有两个数字,如19/30,其中19表示磨口大端直径(√)。20、重结晶实验中,加入活性碳的目的是脱色。(√) 21、A、B两种晶体的等量混合物的熔点是两种晶体的熔点的算术平均值。(×) 22、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上层液体经漏斗的下口放出。(×) 23、纯净的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 24、硫酸洗涤正溴丁烷粗品,目的是除去未反应的正丁醇及副产物1-丁烯和正丁醚。(√) 25、蒸馏及分馏效果好坏与操作条件有直接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馏出液流出速度,不能太快,否则达不到分离要求。(√) 26、温度计水银球下限应和蒸馏头侧管的上限在同一水平线上。(×) 27、在进行柱层析操作时,填料装填得是否均匀与致密对分离效果影响不大。(×) 29、活性碳可在极性溶液和非极性溶液中脱色,但在乙醇中的效果最好。(×)30、有固定的熔点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 31、测定纯化合物的沸点,用分馏法比蒸馏法准确。(×) 33、具有固定沸点的液体一定是纯粹的化合物。(×) 34、不纯液体有机化合物沸点一定比纯净物高。(×) 35、样品管中的样品熔融后再冷却固化仍可用于第二次测熔点。(×) 36、在正溴丁烷的合成实验中,蒸馏出的馏出液中正溴丁烷通常应在下层。(×) 四、实验装置图。 1、简单蒸馏装置主要由那些部分组成?请画出其装置图。 2、试画出水蒸气蒸馏装置图。 3、请指出以下装置中的错误之处?并画出正确的装置。 冷凝水冷凝水 4、请画出提勒管熔点测定装置图,并指出操作要领。 1.熔点管的制备: 在拉好的毛细管中,截取Φ=1~1.2 mm,L=70~80 mm 管壁均匀的部分(准备3支)。封口:将毛细管的一端呈45°角置于小火边沿处,边旋转边加热,封口一经合拢立即移出。做到封口严密,无弯扭或结球。2.试料及其填充: 试料要研细(受潮的试料应事先干燥),填充装的要均匀、结实。装料高度为2~3 mm。3.加热速度: 升温速度是测得的熔点数据准确与否的关键。 (1)已知样: 开始升温速度可快些(5-8℃/min),距熔点约10~15℃时,升温速度1~2℃/min,愈接近熔点,升温速度愈慢,以0.5~1℃/min为宜。(2)未知样: 至少要测两次。第一次以5℃/min左右的升温速度粗测,可得到一个近似的熔点;第二次开始时升温速度可快些,待达到比近似熔点低10℃时,改用小火,使温度以0.5-1℃/min的速度缓慢而均匀地上升。4.熔点的测定 应记录熔点管中刚有小滴液体出现(即初熔温度)和试料恰好完全熔融(即全熔温度)这两个温度点的读数。 5、试画出分馏的基本装置图。当加热后已有馏分出来时才发现冷凝管没有通水,怎么处理? 答: 当加热后已有馏分出来时才发现冷凝管没有通水,应立即停止加热,待冷凝管冷却后,通入冷凝水,同时补加沸石,再重新加热蒸馏。如果不将冷凝管冷却就通冷水,易使冷凝管炸裂。 6、在乙酰苯胺的重结晶实验中,请装一套热过滤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重结晶操作中,为什么要用抽滤方法? 2)热过滤时,漏斗中为什么要放折叠滤纸?如何折叠? 3)重结晶操作中,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什么?加活性炭应注意什么问题? 7)重结晶的原理。 1)重结晶操作过程中热过滤是为了使物质与杂质形成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同时又避免溶解物质在过滤过程中因冷却而结晶,从而达到有效的分离提纯。 2)放菊花形折叠滤纸是充分利用滤纸的有效面积以加快过滤速度。折叠:(1)首先将滤纸对折成半圆形(1/2);(2)对折后的半圆滤纸向同方向进行等分对折即1/4→1/8对折;(3)八等分的滤纸相反方向对折成16等分成扇形;(4)两减压 段对称部位向反方向再对折一次;(5)滤纸中心勿重压,使用时讲折好滤纸翻转使用。3)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为了脱去杂质中的颜色。加入活性炭时应注意,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对样品也产生吸附影响产率,另加活性炭应在加热溶解前加入,如果开始加热则应冷却片刻至室温时再加入,避免爆沸。4)重结晶是纯化固体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溶剂或混合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他们互相分离。主要过程:a、称样溶解 b、脱色 c、热过滤 d、冷却析结晶 e、抽滤干燥称重 热水 五、简答题。 1、如果液体具有恒定的沸点,那么能否认为它是单纯物质? 答: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但是具有固定沸点的液体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化合物,因为某些有机化合物常和其他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合物,它们也有一定的沸点 2、用分馏柱提纯液体时,为了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为什么分馏柱必须保持回流液? 答:保持回流液的目的在于让上升的蒸汽和回流液体,充分进行热交换,促使挥发组分上升,难挥发组分下降,从而达到彻底分离它们的目的 3、重结晶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重结晶? 答:从有机反应中得到的固体化合物往往不纯,其中夹杂一些副产物,不反应的原料及催化剂等,纯化这类物质的有效方法就是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重结晶,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回收率的精制品 进行重结晶的一般过程是(1)将带结晶的物质在溶剂沸点或接近沸点的温度下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若待重结晶物质的熔点较溶剂的沸点低,则应制成在熔点以下的饱和溶液(2)若待重结晶物质含有色杂质,可加活性炭煮沸脱色(3)趁热过滤以除去不容物质和活性炭(4)冷却滤液,使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而可溶性杂质仍留在溶液中(5)减压过滤,把晶体从母液中分离出来洗涤晶体以除去吸附在晶体表面上的母液 4、有机实验中,玻璃仪器为什么不能直接用火焰加热?有哪些间接加热方式?应用范围如何? 答:因为直接用火焰加热,温度变化剧烈且加热不均匀,易造成玻璃仪器损坏;同时,由于局部过热,还可能引起副反应发生。间接加热方式和应用范围如下:在石棉网上加热,但加热仍很不均匀。水浴加热,被加热物质温度只能打到80℃以下,需加热至100℃时,可用沸水浴或水蒸汽加热。电热套加热,对沸点高于80℃的液体原则上都可使用。油浴加热,温度一般在100-250℃之间,可达到的最高温度取决于所用油的种类,如甘油适用于100-150℃;透明石蜡油可加热至220℃;硅油或真空泵在250℃时仍很稳定;傻浴加热。可达数百度以上 5、重结晶时,溶剂的用量为什么不能过量太多,也不能过少?正确的应该如何? 过量太多,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析不出结晶或结晶太少。过少,有部分待结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造成损失。考虑到热过滤时,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使部分晶体析出留在波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所以适宜用量是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后,再多加20%左右 6、测定熔点时,遇到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2)熔点管不洁净;(3)样品研磨不细或装得不实;(4)加热太快; 答:(1)熔点管壁太厚,影响传热,其结果是测得的初熔温度偏高。(2)熔点管不洁净,相当于在试料中掺入杂质,其结果将导致测得的熔点偏低。(3)试料研得不细或装得不实,这样试料颗粒之间空隙较大,空隙之间为空气所占据,而空气导热系数较小,结果导致熔距加大,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4)加热太快,则热浴体温度大于热量转移到待测样品中的转移能力,而导致测得的熔点偏高,熔距加大。 7、什么时候用气体吸收装置?如何选择吸收剂? 答:反应中生成的有毒和刺激性气体(如卤化氢、二氧化硫)或反应时通入反应体系而没有完全转化的有毒气体(如氯气),进入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此时要用气体吸收装置吸收有害气体。 选择吸收剂要根据被吸收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决定。可以用物理吸收剂,如用水吸收卤化氢;也可以用化学吸收剂,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和其它酸性气体。 8、在蒸馏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不符合要求会带来什么结果? 答:如果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口之上,蒸气还未达到温度计水银球就已从支管流出,测定沸点时,将使数值偏低.若按规定的温度范围集取馏份,则按此温度计位置集取的馏份比规定的温度偏高,并且将有一定量的该收集的馏份误作为前馏份而损失,使收集量偏少.如果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支管口之下或液面之上,测定沸点时,数值将偏高.但若按规定的温度范围集取馏份时,则按此温度计位置集取的馏份比要求的温度偏低,并且将有一定量的该收集的馏份误认为后馏份而损失.9、重结晶时,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晶体怎么办? 答:可采用下列方法诱发结晶:(1)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2)用冰水冷却。(3)投入“晶种” 10、什么是萃取?什么是洗涤?指出两者的异同点。 答:萃取是从混合物中抽取所需要的物质;洗涤是将混合物中所不需要的物质除掉。萃取和洗涤均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操作,二者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只是目的不同。从混合物中提取的物质,如果是我们所需要的,这种操作叫萃取;如果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种操作叫洗涤。 12、什么叫共沸物?为什么不能用分馏法分离共沸混合物? 答:当某两种或三种液体以一定比例混合,可组成具有固定沸点的混合物,将这种混合物加热至沸腾时,在气液平衡体系中,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一样,故不能使用分馏法将其分离出来,只能得到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称为共沸混合物或恒沸混合物。 13、在粗制乙醚中有哪些杂质?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将它们一一除去? 答:在粗制乙醚中尚含有水、醋酸、亚硫酸以及未反应的乙醇。因为在制备乙醚的同时,有下列副反应发生: 主反应: 副反应: 实验中用NaOH溶液除去酸性物质:醋酸和亚硫酸;用饱和氯化钙除去乙醇;用无水氯化钙干燥除去所剩的少量水和乙醇。 14、为什么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s为宜? 答:在整个蒸馏过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让水银球上液滴和蒸气温度达到平衡。所以要控制加热温度,调节蒸馏速度,通常以1-2滴/s为宜,否则不成平衡。蒸馏时加热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则会在蒸馏瓶的颈部造成过热现象,使一部分液体的蒸气直接受到火焰的热量,这样由温度计读得的沸点会偏高;另一方面,蒸馏也不能进行的太慢,否则由于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为馏出液蒸气充分浸润而使温度计上所读得的沸点偏低或不规则。 15、水蒸气蒸馏用于分离和纯化有机物时,被提纯物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答:水蒸气蒸馏是分离和纯化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有机物常用的方法。适用范围:(1)从大量树脂状杂质或不挥发性杂质中分离有机物;(2)除去不挥发性的有机杂质; (3)从固体多的反应混合物中分离被吸附的液体产物; (4)水蒸气蒸馏常用于蒸馏那些沸点很高且在接近或达到沸点温度时易分解、变色的挥发性液体或固体有机物,除去不挥发性的杂质。但是对于那些与水共沸腾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或在100度左右时蒸气压小于1.3KPa的物质,这一方法不适用。 16、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当重新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 答:加入沸石的作用是起助沸作用,防止暴沸,因为沸石表面均有微孔,内有空气,所以可起助沸作用。不能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那样溶液猛烈暴沸,液体易冲出瓶口,若是易燃液体,还会引起火灾,要等沸腾的液体冷下来再加。用过的沸石一般不能再继续使用,因为它的微孔中已充满或留有杂质,孔经变小或堵塞,不能再起助沸作用。 实验针灸学复习重点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一、选题 选题的范围、选题的种类、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二、文献检索 三、假说建立 四、立题(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对照: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的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对照。 随机化的意义和概念: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 盲法的概念和意义:盲法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 3.选题的种类包括: 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 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 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4.设计的主要环节: 研究对象: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研究因素所作用的对象。 研究因素:包括单因素研究和多因素研究。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5.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6.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固定的治疗方案,并对有关资料、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7.临床研究的分类: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回顾性临床研究 8.针灸学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人,二是动物。 9.受试对象: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 性,容易显示效应;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不易受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动物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对处理因素的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同时还应考虑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研究的内容不同对动物的要求也不同。动物的选择除种类、品系外,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也应注意。如果受试对象是人,应考虑到人的心理和社会特征。 10.观察指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后出现实验效应。 11.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 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 12.循经感传:出现率为12%~25%,表现特征包括感传路线、感传性质、感传速度 (10-20cm/s)、感传宽度(0.5-5cm之间)、感传深度、感传方向、感传的阻滞、感传的效应。其机理有四种观点包括中枢兴奋扩散观点、外周动因激发学说、外周-中枢综合说、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传递说。 13.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手法运针快于电针,电针快于压迫穴位,艾灸的传感较慢。 14.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的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 带状的皮肤病。 15.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 16.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引起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7.穴位的适应现象:当某一个恒定强度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 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8.感受阈:作用于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 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 19.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20.常用针感点标记法:蓝点法、改良蓝点法、美蓝法、墨汁法 21.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是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会产生蓝 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50μ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铁离子电解出来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的组织中,待肢体被截下后,用1%亚铁氰化钾-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铁离子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 2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 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上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3.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电针感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纤维为主,而 手法运针针刺的酸、麻、涨、重感则主要由Ⅲ类和Ⅳ类纤维传导。 24.得气的产生机理是: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 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 25.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受针者的针感和施针者的手下感两方面 内容。 26.穴位不仅是一个接受针刺刺激的感受装置,而且还可视为一个效应装置,可以在针刺或 内脏活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电刺激)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 27.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 郭皮肤导电量变化、牵涉痛。 28.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 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 29.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一.良性、双向性 二.整体性、综合性 三.功能性、早期性 30.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㈠腧穴特异性㈡得气㈢个体差异㈣心理因素㈤时间因素 31.腧穴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 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32.腧穴功能特异性包括:⑴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⑵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⑶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33.针灸效应的时间分期:是指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可根据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起 落消长规律划分为不同的针灸效应时间分期。根据针灸效应发生、发展的时间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34.获得最佳针灸效应的两次施术间隔时间为3-6小时。 35.针灸效应潜伏期短者,称为针灸效应的速发性反应。潜伏期长者,称为针灸效应的迟发 性效应。 36.针灸即时效应:指针灸施术后的数分钟或到1次针灸施术停止即出现的治疗效应。 37.针灸后效应:指停止针灸施术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38.艾灸的量效:⑴温度幅值⑵温度升降速度⑶温度作用面积⑷艾灸壮数⑸每壮的持续时间 和间隔时间⑹灸质材料 39.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40.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 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41.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42.痛阈: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最小刺激强度。 43.痛耐受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 44.痛感受范围:是指痛耐受阈与痛阈的差值。 45.针刺麻醉术前准备:术前预测、试针、心理诱导。 46.针药复合麻醉:是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 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47.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 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48.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调节与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改善末梢神经 血液循环有关。 49.针灸对大脑皮质功能的调节作用:⑴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⑵对运动从属时值的调整⑶ 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整⑷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 50.针刺能双向调节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条件反射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促使大脑 皮质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 5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52.针灸对T细胞亚群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⑴针灸对T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和调整性,+ + 其效果与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⑵针灸对CD4T细胞的影响较大,而对CD8 T细 ++ 胞的影响不太明显。⑶ 针灸可使紊乱的CD4/CD8比值趋于正常。 53.针灸确能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针灸能明显降低IgE和补体C3、C4 含量,而对IgM、IgG具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 54.针灸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⑴依赖于神经系统⑵内分泌系统⑶免疫活性因子 55.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且调节作用呈现双向性。 56.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包括: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对心率和心律的调整作 用和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对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对毛细血管和微循环功能的调节 57.针灸对胃液分泌具有明显的双向性调节作用。 58.针灸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59.针灸对胃肠道影响的传出途径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密切关系。 60.激光穴位照射和针刺治疗先兆流产和松弛子宫紧张的一个作用机理,可能是它提高了血 浆孕酮的浓度。 61.穴位探测是根据机体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测技术。 62.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⑴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⑵病理状态下机体经穴 皮肤电的变化⑶机体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63.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脉 冲。常用的频率调制脉冲波形有疏密波、断续波。不受频率调制的基本脉冲波形称为连续波。 64.脉冲电针仪的输出参数:⑴波形⑵脉冲幅度⑶脉冲宽度⑷脉冲的重复频率 65.连续波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对神经肌 肉瘫痪性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66.疏密波对一些软组织损伤、腰背筋膜劳损,以及一些神经肌肉麻痹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67.断续波对脑血管意外、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等出现的后遗症和一些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第二篇:高一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第三篇:化学实验复习
第四篇:有机实验复习题库
第五篇:实验针灸学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