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浅谈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从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播出,到如今的据不完全统计的三十四家卫视、三百多家电视台并存的局面,中国电视业发展步入了第56个年头。自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电视剧在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中走向成熟。电视剧,是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毫无疑问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休闲消遣方式之一。而电视剧,作为电视产业的重心,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缩影,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见证着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
一、题材演变与社会发展
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宣传工具阶段(1958—1977)。二,审美自觉阶段(1978—1989)。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
(1)宣传工具阶段
从电视剧艺术诞生的195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个年代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虽然说在这个阶段,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在内的艺术形式家族,都要受制于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力影响和左右,但由于电视传播的新兴大众传媒属性,相比前几种艺术形式,电视剧这一文化形式的作用,更加受到政府、把关人系统以及从业人员重视。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草创时期,8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部,上海电视
台35部,广州电视台30多部。但由于电视接收机 在 当时是稀有物,影响力、起到的宣传效果并不大。
(2)自觉审美阶段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1979年,邓小平出席了中国作家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党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调整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预示着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的重新定位,也标志着对全社会对文学艺术自身独特规律的尊重。
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开拓。电视剧艺术在新时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年产量由1978年的10余集发展到1979年的30余集,再发展到1980年的80余集。中国电视剧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年产量,由1981年的110集激增到1986年的1500集。
数量在激增,电视剧的艺术品种和类型也日趋多样,质量在明显提高。不仅出现了一批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制作精致的短篇电视剧,而且产生了一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长篇连续剧,问世了一批样式新颖的戏曲电视剧和专为少年儿童录制的电视剧。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他的弟妹们》、《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阳从这里升起》和《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新星》、《红楼梦》、《努尔哈赤》、《雪野》等,引起了社会和文艺评论界的广泛瞩目,使电视剧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文艺领域里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电视剧产业发展与审美价值观的变化
在电视剧艺术系统的横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的类型发展实际,中国电视剧又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剧、古装戏(历史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剧、军事题材剧、城市社会生活剧(家庭伦理剧)、都市言情与青春浪漫剧、情境喜剧等类型。而从题材变化到民众对演员的审美标准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相应的这深深影响了电视剧主演的选角标准。成为电视剧发展史的一步。
(1)审美变化
自古有“不能以貌取人”的教诲,但不能否定“美色”一直是千古以来的佳话,是评判一个人重要的标准。而“偶像文化”则为其贴上了时代的标签。而电视剧作为几十年来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无疑成为民众生活的消遣和津津乐道的话题来源。而其中又以女性粉丝居多。放眼三十年的娱乐圈“美男进化史”,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一批港台剧被引进到内地。周润发、秦汉、姜大卫、郑少秋等人,相继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中,引发了强烈关注。与此同时,内地则里流行起了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形象,他们也算的上娱乐圈三十年美男变迁
史的开端。在这所谓的“第一批”美男中,都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基本都是剑眉大眼高鼻梁,有所谓的英武之气。
在一大波“国字脸”之后,以濮存昕、程道明为代表的内地男星开始走红,和之前的“国字脸”英雄相比,他们的长相更加亲民,赢得了众多家庭主妇的喜爱,成为名符其实的“师奶杀手”。新世纪伊始,英雄一霎气短,娱乐圈男色进入全新时代---花美男崛起。花美男寓意为“花一样美丽的男子”,面若桃花皮肤白,长得比女人还要精致玲珑,极其注重外表,永远整洁干净。这完全得益于本世纪初台湾偶像剧的崛起。
(2)价值观的变化
自从电视剧进入风靡,越来越多的人将对电视剧中的期望寄托于现实。时代的审美无疑成为了时代的“择偶标准”。这与社会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质量的追求和期盼。
对于七八十年代“国字脸”的流行,“英俊的正面形象,是观众一种美好的寄托”。
而之后的“师奶杀手”,得益于那个年代万人空巷的热播剧,清一色都是干部、军人、警察题材。如《英雄无悔》 《和平年代》 《新星》。对于公职人员的走俏,有关娱评人认为与八十年代的择偶标准有关,“那时候找对象就喜欢找公务员了,大家更青睐个性硬朗、浩然正气的男性形象。”
与妈妈辈的审美不同,如今进入新世纪“花美男时代”,女儿辈的偶像大多是富家公子哥,这与社会变化和价值观变化息息相关。就像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人物,女粉丝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太多关于童话、唯美和青春的幻想。
总而言之,电视剧作为现当代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视剧不仅代表了人民的美好希冀,还传达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及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宏,《电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6,页码238
【2】《娱乐圈三十年进化史》,腾讯娱乐独家专题娱评,2014/2/24
【3】《电视剧》,百度百科,2014/6/8
参考网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腾讯娱乐:http://ent.qq.com/
第二篇:2012―2013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摘要:2012-2013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然而从整体来看,相对于美欧与韩日的电视剧产业,我国电视剧产业的文化影响力、主题适应性、运营市场化、题材多样性、电视剧制作水平等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探索中国电视剧对外文化贸易的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规划其切合实际的“走出去”的最佳路线图,是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交流;电视剧艺术;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对外文化贸易;电视剧产业贸易;逆差路线图
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是对我国文化工作者发出的遵信动员令。
2012-2013我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然而从整体来看,相对于美欧与韩日的电视剧行业,我国电视剧行业的文化影响力,主题适应性,运营市场化,题材多样性、电视剧制作水平等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开创崭新局面。
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现状
电视剧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具有行政许可的垄断行业。对外,外资涉足影视行业的形式只有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委托摄制三种。而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从整体来看,电视剧行业的政策准入门槛较低,产量丰富,市场需求广阔。
(一)电视剧制作企业数量众多
截至2013年,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已达6175家。《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分为《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俗称“甲证”)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俗称“乙证”)两种,乙证由具备制作电视剧申请资格的上述机构按管辖权范围向广电总局或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并批准取得,其仅限于该证所标明的剧目使用,有效期一般不超过180日。目前,国内持有“乙证”的大大小小电视剧制作机构在连续两年内制作完成6部以上单本剧或3部以上连续剧(3集以上/部)的,可向广电总局申请并批准取得甲证,甲证有效期为2年,期内对持证机构制作的所有电视剧均有效,期满持证机构可以申请延期。
一般业内认为,只有取得“甲证”的公司才有可能是致力于行业深耕的专业户,而不是出于投机、洗钱、捧人、玩票等目的进场的“游资”、“混混”和“票友”。由此可见,虽然持有甲证数量的机构在不断增多,但就总量而言,在电视剧领域真正具备资质和企图心的专业机构其实并不多,增长也日渐趋缓。
(二)行业产量连年增长
从电视剧制作量来看,2012年,中国国产电视剧产量创纪录地达到17000万集。这一数据较之2011年国产电视剧14942集的数量继续增长13.77%。事实上,自2003年起,国产剧年产量已过万集,产量之大,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从电视剧发行量来看,2012年,中国电视剧总发行部数大幅增加,达到612部,同比增加50部;总发行集数达到19659集,同比增加2941集。同期,中国国产电视剧发行部数为506部(占比82.68%),同比增加37部;发行集数为17703集,同比增长18.48%。2006-2012年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中,每部电视剧平均集数从27.58集增加到34.99集。
(三)交易额与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相关政策放宽以及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电视剧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2010年,中国电视剧交易额从48.5亿元增长到5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只有5.11%。
2011年,中国实现电视剧交易总额76.0亿元,同比增长28.37%。2012年,中国国产电视剧交易额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44.74%。在这110亿元中,电视剧播出版权交易额为80亿元,电视剧网络版权交易额为30亿元。2011-2012年中国电视剧交易额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售价较高的精品剧数量不断增多以及网络渠道的强势崛起。
但从市场前景看,虽然国内市场巨大,但行业天花板已然初现。新近崛起的视频网站和传统的实体音像制品能够提供一定的发行,但现阶段电视剧发行渠道90%以上靠电视台,而电视台的播出时间与相应的电视剧容纳量相对固定,其中珍贵的黄金档更加有限。同时,已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电视网络覆盖、寡头式竞争与对外出口乏力,已基本封杀了行业新增量的可能。
(四)产能过剩,存在泡沫化趋势
从整体看,我国电视剧产量虽高,但出于各种原因,质量表现参差不齐,存量更是惊人,国家广电总局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来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10:1,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同时,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源、房地产领域的收缩,以及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电视剧行业。煤老板、房地产老板转身投资电视剧行业的例子,屡屡见诸报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游资涌入,一方面加剧了行业的泡沫,另一方面也导致行业的利润不增反降。
总体而言,我国虽然是名符其实的电视剧大国,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可以说是“大而不强”。对内,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对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失为解决供需失衡的一种选择。
二、电视剧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贸易逆差大
电视剧的对外贸易是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政策保障层面不断加强,但我国电视剧的对外贸易领域“西强我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无可否认,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消费电视剧最多的国家。然而,虽然有如此庞大的产量和市场,我国电视剧进出口情况却常年呈现贸易逆差。
由表3可见,近年来,我国电视剧年对外出口额度都徘徊在1个亿左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更是暴跌至三千余万。与此相对的,进口量却稳定维持在2亿、3亿元,达到出口量的2.5倍甚至3倍,贸易逆差虽然在逐年缩小,但仍相当严重。
横向比较美、日、韩等影视产业发达的国家,中国电视剧的输出量和影响力更是相形见绌。以2008年为例,我国电视剧出口总额约7525万元,这仅与韩剧出口到中国的金额基本持平,而当年韩国电视剧出口总额达1.05亿美元。近几年,国产剧输出有所提升,2011年我国出口电视剧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但同年韩国的电视剧出口额高达2.52亿美元。
2012年以来,国产电视剧集中涌现出一批精品,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从根本上讲,我国电视剧贸易逆差、出口乏力等重大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
(二)合拍片一冷一热
近年来,为了确保节目的制作质量与文化元素具有对跨国受众的吸引力,并在产品的发行环节可以获得外国政府制定的支持性政策,近几年中外合拍电视剧成了海外市场拓展的新方式。比如上海新文化传媒投资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情陷巴塞罗那》,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与日本NHK合作拍摄的《苍穹之昴》,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与俄罗斯RENTV合作拍摄的《猎人笔记之谜》等作品,都是中国电视机构与非华语区主流传媒机构深度合作的结晶。其中《苍穹之昴》更是在日本取得空前成功,并斩获亚洲彩虹奖。
但是,由于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合拍剧将不能进入黄金档播出,这种“保护政策”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外资进入的积极性。近几年,纯粹意义上的“合拍片”已经不太多见,海外合作多以剧本引进或导演、演员单个加盟的形式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1月1日起,台湾、香港和内地合拍的电视剧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前提下,各项政策与内地制作的剧集同等对待,这意味着黄金档将为陆港、陆台合拍剧敞开大门,享受与内地剧的“同等待遇”。政策松绑之下,合拍剧持续升温,电视剧领域的各个环节,台湾、香港等地区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都已常态化,资源配置与优势互补值得期待。
(三)行业传统难题有所突破
曾经有人笑言,国产电视剧出口一直“卖的是白菜价”、“播的是东南亚”、“影响是巴掌大”。但现如今,这三大传统问题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亚太地区占我国电视剧出口比例的2/3,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出口地区仍在与我们文化背景接近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市场更广但是文化相差较大的欧美地区我们的市场比例不大。但是就在2013年,中国电视剧海外市场可谓亮点频出:《媳妇的美好时代》红遍非洲,《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在缅甸热播,《甄�传》《还珠格格》将亮相美国主流电视台。价格方面,《甄�传》更有望打破低价格局,在美国的卖价会比国内卫视首轮播出的价格高得多。与热播剧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海外号召力的演员、导演,无疑为后续产品的海外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出口主体格局与发行模式有所变化
影视节目出口主体企业有了明显变化。除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出口数量和金额上依然发挥着主渠道优势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地的一些民营影视机构,上升优势逐渐显现。2009年数据显示,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公司在出口总量上分别占6.1%和5.1%。
2010年上市的华策影视公司被业内誉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其盈利模式恰恰在于将电视剧制作的中间种种环节全部交给市场,重点放在剧本与发行两头。其“左手发行优势,右手海外资源”的海外发行模式,开创了一条影视产业“走出去”的新路。
(五)出口题材偏窄,但正趋向于多元化
由于中华文化的辐射,我国向境外输出的剧种曾经以古装剧为主,包括武侠剧、历史剧和名著改编剧等,六小龄童版《西游记》是最早出口海外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国产剧,随后,《三国演义》《红楼梦》《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先后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引发收视热潮。
近几年,走出国门的电视剧题材更加多样化,涵盖了都市剧、家庭伦理剧、话题剧等。《蜗居》《杜拉拉升职记》《裸婚时代》《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反映中国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都市剧,不仅使国外的电视观众更加了解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追求,而且与古装剧版权售出价格的差距逐渐缩小。
(六)新媒体渠道崛起
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是我国电视剧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好途径,具有极大的增值空间。目前,随着国产剧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外出现了不少中国电视剧的忠实粉丝,甚至在论坛中建立了专门讨论中剧的版块。由于语言障碍,必须进行翻译。国外目前有一些类似国内“字幕组”一样的专门志愿者为大家做义务翻译。
但是,由于这些翻译都是义务工作,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进度更是难以保障,仅靠这样的国外民间力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同时,由于版权问题,海外的观众观看中剧往往只能选择“翻墙”,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中剧在海外的发展,特别是影响经济效益。
三、我国电视剧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政策设计与市场取向
政策问题无疑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从“基础”到“决定”二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就电视剧行业而言,既然承认电视剧市场化、承认电视剧也是一种商品,那么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一样,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转变,在政府的管理上也要尽量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与产业发展的规律,尽量不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等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除了管得太多,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帮扶不够。韩国政府补贴支持韩国电视剧出口,随后利用市场机制取得长线效应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二)电视剧认知定位与产品制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界一致形成这样一种“共识”:电影是艺术,需要精心打造艺术精品,电视剧则是大众娱乐,不必那样呕心沥血;电影需要大投入,大制作,在编剧、配乐、服装道具、拍摄手法上必须由具有专业水准的团队来完成,电视剧则不需要大投入大制作,在编剧、配乐、服装道具、拍摄手法上可以降格以求。所以我国电视剧跟风之作多、粗制滥造的“神剧”多,一哄而上的抗战剧、脑残剧比比皆是,“非主流”、“洗剪吹”造型雷倒众生,以至于韩国观众经常吐槽中国电视剧服饰老土、演员不够美型。
从技术角度看,欧美市场电视剧采用大投入大制作方式,创作精良,拍摄技术精湛,有充足的成本保证每一集的电视剧制作的规模和质量。观众对影片质量也要求较高。因此,出口门槛高,我国电视剧技术不达标,也是造成出口不畅,市场乏力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价值与正能量诉求
要实现跨文化认同,电视剧的题材不是决定性的,类型也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实现人性的共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重要的不是拍什么,而是怎么拍。拍得好了,即使是《甄�传》这样的“辫子戏”,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相当的现实感与人性的深度;拍得不好,即使所谓现实题材,也难免显得轻浮做作、不合时宜。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指出,同样是讲述女性成长的宫廷剧,《大长今》比《甄�传》的价值观正确。“甄�刚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女孩,但在残酷的宫廷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她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而与之相对的,是大长今虽然同样在宫廷中受到了恶势力的破坏,但她“没有通过比坏的方式战胜后者,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样,作品的主题就是“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
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是长今始终如一的“正能量”,还是甄�异化蜕变的“血泪史”,绝大多数观众都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里我们更需要探讨的一点,是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意识形态的特殊商品,在满足观众心理需求之余是否需要倡导更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文化输出的时候,我们的艺术作品还肩负着向海外的观众传递国家价值、塑造国民形象的重大责任,这一问题就更应当严肃对待。
用文艺作品提升国家形象、实现政治诉求的做法其实早有先例,当年日韩关系紧张的时候,韩国就将热门剧《冬季恋歌》引到日本,极大地缓和了民间的对立情绪,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亲善。
对于《甄�传》“比坏”的价值观问题,制片人曹平曾解释说:“《甄传》的成功,还是因为我们有批判主义色彩,揭露封建王权对社会和人性的摧残。很多年轻人看完电视剧都说不要回到从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拍戏的诉求。”但即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趋向的全球传播格局中,扮演着文化使者和商业赢利机器的双重角色,以经济波及效益和对国家形象的构建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政府偏好和经济效率偏好不谋而合。单从国家形象构建而言,相比较《大长今》给人留下的阳光、励志的形象,《甄�传》予人的感觉无疑是晦涩而阴暗的。
总而言之,《甄�传》无疑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难得的佳作,在很多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国内同行学习效仿。但就对外文化输出而言,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正面的价值观输出,也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四、探索我国电视剧产业的走出去对策
(一)“制度帮扶+市场化运作”
目前我国电视剧营销方式还不够多元化,更多的还是依赖版权交易和少量的植入广告。笔者认为,邻国韩国通过制度帮扶支持电视剧出口,随后利用市场机制取得长线效应的做法值得借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韩国政府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迅速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开始向文化产业进军。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9年至2001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政策,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并相应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就电视剧领域而言,韩国政府采取了强力干预与扶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对国内电视台播出进口剧目进行限制(主要针对日本电视剧);对出口电视剧实行补贴政策;设立产业振兴基金,通过政府出资、融资、社会团体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基金,形成官民共同合作的投融资运作方式等。就这样,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资源协助三种方式管理,2003年,韩剧出口额已经达到3698万美元,成为韩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输出品。而据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加上一些合拍剧、盗版等因素影响,韩剧的实际出口额现在已达数亿美元。其出口市场以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主,一些经典剧目甚至还出口到俄罗斯、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同时,韩剧中常重复出现饮食、旅游、时尚、服装、科技等类型的植入广告,比如《大长今》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韩国美食风,《想你》女主角尹恩惠的发型、衣饰,乃至唇膏颜色都成了潮流女生的效法对象,韩剧中反复出现的咖啡屋和汗蒸幕,成了韩剧迷必去的旅游胜地,甚至《冬季恋歌》中裴勇俊标志性的眼镜和短发,都成了当时亚洲女性的择偶标准。这些“韩流”现象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时尚业产业链的一整套“组合拳”。
这种跨产业链的整合方式,国内近年来也多有尝试,比如电视剧《男人帮》,除了常见的广告植入、版权收入之外,还增加了后续产品开发的环节。赞助商也围绕着剧情和主演孙红雷的微博做了不少营销活动。但是在我国,这只是小范围内的盈利模式尝试,缺乏宏观环境的对接与整体性战略把控。
总之,若能通过恰当的制度帮扶和充分的市场化运作,使政府偏好和经济效率偏好不谋而合,使得二者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向前发展,最终完全可以达到共赢甚至事半功倍的局面。
(二)中国电视剧“走出去”路线图
1.市场划分
严格按照地域或既有市场格局进行划分都是不科学的,按照文化要素可划分为五级市场。
(1)优势市场: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语国家和地区
划分依据:同文同种,不需要翻译;历史沿革、社会习俗、伦理结构比较类似,容易取得理解并唤起共鸣;大中华资源整合优势……
1999年本港台用《还珠格格》挽救收视率,从此陆续引进内地电视剧如《大宅门》《人间四月天》《康熙王朝》等;翡翠台也先后引进《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等。内地剧近年越来越抢眼,《步步惊心》在香港播出时被编排到夜间十点半,但收视率丝毫不受影响。曾有香港业内从业者评价道:“香港地方小、人又少,各方面非常安定,电视剧能做的大题材、时代背景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只有生活上的小品,题材选择上内地电视剧宽很多。内地电视剧的场景也丰富很多。”在台湾,从两岸合拍琼瑶剧开始,台湾观众已经开始注意大陆的演员和制作。近些年,台湾地区由于制作成本极度受挤压,只能拍小制作的青春偶像剧。而内地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少年天子》等电视剧开始凭借大时代、大场面、大演员“征服”了台湾观众,最极致的是《甄传》。这部戏去年4月在台湾开播,此后就不断被重播,和在大陆一样,“一开电视就是甄”的效果,现在已经快一年了,热度依旧。
(2)相似市场:东亚、东南亚等国家
划分依据:文化背景相似,受儒家文化影响,承接港剧影响力
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就电视剧的缅甸语版译制、推广及播出事宜达成协议。《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就是缅甸首部缅甸语配音的外国电视剧。《辣妈正传》也将陆续在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首播,展现中国新一代“辣妈”的风采。
(3)高地市场:欧美
划分依据:本土行业水平高,竞争激烈,并在全球具有主流话语权,存在一定文化隔膜。
(4)新兴市场:巴西、印度、俄罗斯、伊斯兰国家等
划分依据: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背景各异,市场潜力巨大。
(5)待开发市场:非洲等
划分依据:文化种族差异较大,但由于本土制作尚不成熟,政治关系稳定,所以并非全无机会。
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五岸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兰告诉记者,去年末,在原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下,包括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联合到南非参加当地电视节,仅“五岸”一家收到的非洲各国“看剧意向”就有近20项。而且中国都市情感剧格外受宠。一些坦桑尼亚观众曾告诉中国记者,看《媳妇的美好时代》,不存在理解障碍,而且中国家庭的情感纠葛、婆媳关系等与非洲家庭故事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非洲市场尚存极大潜力。
2.“走出去”路线图
巩固优势市场,主攻相似市场,洞察欧美市场,培育新兴市场,不忽视待开发市场。
对于优势市场,要发挥资本、制作等独到优势,同时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地精华以为己用,构建一个影响力辐射整个华文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比如大卖东南亚的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就集合了新加坡知名演员郭妃丽、陈秀丽,台湾知名演员苏有朋、贾静雯,内地实力演员张国立、张铁林、王刚、高圆圆,以及香港知名导演赖水清等等各路在亚洲范围内都极具号召力的明星大腕,为后续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对于相似市场,要通过政府介入、国际合作等方式打破贸易壁垒,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召开推广会,同时运用市场化的宣发手段,推高人气实现突破。
对欧美市场,要学习其成熟经验。先投放地面频道投石问路,然后逐步让真正适合欧美观众口味的国产好剧落地。
新兴市场值得重视,但与俄罗斯、印度、伊斯兰国家文化差异的确较大,更多需要提高产品的多元化属性,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待开发市场的经济回报或许有限,但隐形收益和长久效益值得期待。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建议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力求将中剧原汁原味地传达给非洲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文化要素分为五级市场格局之后,每一级市场的内部依然需要细分。因为地区的不同,老外的收视习惯、对于中国电视剧的喜好也不一样。
相对于美剧一周一集的“龟速”,还要苦等“冬休”,中国电视剧一股脑全部出完,博得了欧美粉丝的好感。所以虽然主流电视台引进中国电视剧的数量微乎其微,但欧美观众特别喜欢在网络上观看国产武侠剧、琼瑶剧。《步步惊心》《还珠格格》《甄�传》《仙剑奇侠传》《倾世皇妃》《天外飞仙》等以及金庸武侠剧的人气都很高。除了古装剧,琼瑶剧也有不少忠实的欧美粉丝,即使没有配音没有字幕,许多观众会被琼瑶剧里缠绵悱恻的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
所以,国产剧若想成功逆袭欧美,网络是一个不错的缺口,若能有组织地翻译一些优秀的国产剧目放到论坛上,待引起较大反响时候,进入主流电视台就不是梦。
日本和韩国偏爱武侠剧或历史剧。日本对中国电视剧的一大引进方向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武侠剧。尤其是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更是广受欢迎。日本引进中国电视剧的另一大方向是历史剧,《三国演义》《水浒传》《大明王朝》《孙子兵法》等也都拥有稳定的观众。《还珠格格》《情深深雨��》《包青天》《步步惊心》《宫》等在韩国也有大批的粉丝。
这一部分作品,国产剧目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最需要的是成熟公平的市场机制和专业的海外发行平台、发行团队。
东南亚则对偶像剧和武侠剧毫无抵抗力。由于早期的港台优秀剧目《上海滩》《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包青天》在当地已拥有良好的观众基础,再加上后来的《宰相刘罗锅》《孝庄秘史》《天外飞仙》《倚天屠龙记》《三国演义》等等,国产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第三篇:中国电视剧的出口发展情况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引言 ··················································································································· 1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及出口情况 ····························································· 1
1、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 1
2、中国电视剧出口情况 ············································································· 1
二、中国电视剧出口存在的问题 ···································································· 2
1、资金未用到实处 ····················································································· 2
2、缺少优秀的人才和团队 ········································································· 2
3、文化差异较大 ························································································· 2
4、缺乏国际化的眼界 ················································································· 3
5、发行渠道稀缺 ························································································· 3
三、提高我国电视剧出口量的措施 ································································· 3
1、提高制作质量,走创新之路·································································· 3
2、整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 4
3、主动出击,拓展海外渠道 ····································································· 4
4、明确市场地位,加强合作 ····································································· 4
5、国家顺应市场出台政策 ········································································· 5
四、结语 ··········································································································· 5 参考文献 ··········································································································· 6
中国电视剧的出口发展情况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利器。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也始终站在文化产业的最前端。2015年,美国收费视频网站上播出国民电视剧《甄嬛传》,这是我国电视剧第一次在美国主要的媒体平台上以付费的方式播出,成为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去”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事件。我们不禁想要回头看一看中国电视剧在这几十年出口的发展,并从中总结出需要改进的方面,促进国产电视剧成为中国印象,让“华流”也能够逆袭。本文通过探访爱奇艺重庆分公司以及腾讯重庆分部,深入了解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及未来走向,并对发展中的问题深刻研究,提出相应的意见。关键词:电视剧 出口 创新
引言
中国电视剧正处在快速提升的阶段,2015年制作的电视剧达到16000多集,但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出现在观众面前,能够出口的优质电视剧更是少数,大多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国民电视剧。它们能够在国内取得较好的成绩,可在国外却难以获得同样的期待和欢呼。笔者通过对爱奇艺重庆分公司(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24号北部新区软件园B栋25楼)比及腾讯重庆分部(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26号软件产业园E、F栋 腾讯大厦五层)的走访,将深度剖析原因,并提出意见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及出口情况
1、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2015年全年全国共计完成并能够获得发行许可证的剧集接近394部。其中,现实题材剧目约200部,占总比例的51.27%;历史题材剧目约180部,占总比例的46.95%;其余题材共计7部326集,占1.78%。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电视剧能够出现在观众面前,即使有如此大的产量,各大电视平台依然表示缺少好的剧集,有时一部好的电视剧又特别抢手。各大电视平台只好采取不断播放旧有的经典的电视剧来勉强应对目前的局面。同时,在综艺节目以及引进的由海外频道播出的海外剧两面夹击下,电视剧的收视率相对较差,少有剧目能够超过2%。连带着的电视剧的收益也在逐步下降。有数据显示,2014年电视
第1页(共6页)
剧总投资高达189亿,但版权收益只回收了170亿,其余全部亏损。在一份亏损列表当中,笔者意外发现,国民级电视剧《花千骨》也在列。
2、中国电视剧出口情况
中国电视剧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一年电视剧制作量超过16万集却只有1万多集最终能够出口海外,这样的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2016年,3月《伪装者》在韩国电视台登陆。4月,《女医明妃传》在日本电视台登陆。日韩是难得的成熟的电视剧市场,中国电视剧掀起了一个抢占市场的小高潮。然而高潮的背后,却不是事事尽如人意。中国电视剧出口海外的版权费大多数只有几千元单集,反观韩国,《太阳的后裔》一集版权收益能达到23万美金,国剧实属白菜价。2013年,韩剧的出口额高达1.5亿美元,中国电视剧出口额却只有1.05亿元人民币。
二、中国电视剧出口存在的问题
1、资金未用到实处,制作质量不高
近日,央视通报了国内部分一线明星片酬过高的问题,令广大民众瞠舌不已。许多民众表示榜上的许多明星在作品中的表现毫无演技可言,背后竟能拿到这么高的片酬,超出了想象。另外一些民众表示,在主流媒体平台上播出的电视剧,演员都是熟面孔,电视剧制作的水平越来越不如人意。这些都反映了目前电视剧的主要投资都是投在演员的片酬上,余下的成本难以支持一部好的电视剧的制作。电视剧成了投资人、演员圈钱的工具。演员没有演技、电视剧制作粗糙,这样的电视剧国内的观众都不买账,又何谈走出国门。同时,这在业内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不断地恶性循环,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有才华的人得不到施展,大牌明星却能凭影响力赚出超出普通人几倍的钱。如此,中国电视剧又怎么能良好的发展,制作出优质的电视剧?倒像是了一场自编自演的闹剧。
2、缺少优秀的人才和团队
中国电视剧喜欢用大牌明星,尚未播出就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无形当中也节约了宣传成本。这样起到的宣传效果的确是新人演员没法比拟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投资者投资。但也因为这样,许多在底层不断打磨演技的演员和优秀的年轻导演因为得不到投资而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白白浪费了青年时的美好时光,造成新老交替衔接不上的局面。
3、文化差异较大
第2页(共6页)
不同国家有其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在国民的信仰、饮食、教育、素质等各个方面,以致于每个国家的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也参差不齐。这是必须要正视的客观事实。目前,我国电视剧出口主要是东亚以及东南亚,东南亚的销售量就占到全部出口份额的2/3。另外从电视剧的题材的角度,输出到海外的也主要是历史剧、武侠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国的朋友了解中国历史,但这些电视剧却不能够反映当下国人的生活以及城市建设等等方面。
2009年,一部《媳妇的美好时代》火遍了中国,成为那年的国民的电视剧,没想到在距离我们千里之外的非洲,也有人认识毛豆豆,见到中国女性,竟能够脱口而出:“毛豆豆”!这部作品能够收到非洲朋友的欢迎,还是源于当地的观众同国内一致,相似的家族观念,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可以说《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另外,《甄嬛传》在日本放映时,甚至有观众对电视台表示,希望多播放中国的古装剧而少引进韩剧,值得注意的是,该剧还是在收费频道上播出,受欢迎的程度可见非同一般。
4、缺乏国际化的眼界
很多国产剧缺少走出国门的眼界和胆识,如出品方没有提前准备英文字幕,甚至难以提供没有中文字幕的版本,这就给电视剧出洋无形之中戴上了枷锁。如果是对于一部好作品来说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同时,少有团队能够站在国际制作水平上来制作、审查电视剧,导致电视剧一播出便落了下风,缺少了竞争力。
5、发行渠道稀缺
在电视剧市场结构中,当前,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 6000 家,资质参差不齐。其中,年产量仅有一部剧的影视制作公司比重竟有 77%,而年产量五部剧及以上的影视制作公司共计仅占 3%左右。目前国内从事影视作品海外发行业务的公司大多数规模较小,数量也不多,而营销方式、宣传策略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
国产影视剧若想走向海外,海外销售发行渠道也必不可少,但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相对弱势的领域,而美国通过在全球打造出较强的市场话语权,从而获得一定的市场和销售收入。目前我国影视产业在海外的市场话语权还不够,国产电影缺乏平台和渠道。除了要加强建设平台、渠道外,还要对影片生产有更高要求,开拓海外市场需要更大的力气和资金投入,这一国际化战略,不仅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企业支持,更需要国际环境。
第3页(共6页)
三、提高中国电视剧出口量的措施
1、提高制作质量,走创新之路
提高制作质量是电视剧能否走出中国的资本。在如今电视剧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环境下,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团队,应该保持初心,以艺术家的心态来创造作品,守住作为导演、作为编剧、作为演员的职业素养和尊严。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找到合适自己的拍摄形式。注重细节的把握,把资金整合用在刀刃上,调整结构。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便没有强大的主演阵容,观众也会为优秀的作品买账,将它安利给身边更多的人。
在此特别提到近日热播的《好先生》,《好先生》长约两分钟的精彩片头率先登陆网络,引来大批观众围观。视频中,男主角陆远独自一人坐在潮湿的街口中央拍打着手碟,积水中倒影的繁华都市与身下明亮的红色手提箱相互辉映,男主角的孤寂和偏执就此体现。异国风情、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汽车狂飙的画面伴随着旋律与节奏起伏,不断切换。视频结尾,引出电视剧的开端:车祸现场,让网友遐想连篇。片头曲还用了少为人知的“手碟”为主导,空灵深邃的声音一直紧抓着网友的心,这也是除了剪辑和画面以外最特别的一点。《好先生》在长达四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剧组曾多次前往中国、美国等地取景,为力求达到“好莱坞”级的制作水准,甚至多次动用航拍设备。《好先生》的很多心思也隐藏在那些不显山露水的细小的环节中,让对以往的电视剧忍不住吐槽的观众也直呼好期待。
2、整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笔者认为文化差异的问题也是建立在对对方文化历史不熟悉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要不断强调和刻画的。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在当今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了,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很大的成功,许多家媒体包括英国BBC也开始关注到中国美食,拍摄了许多具有英式风格的记录片。这是我们需要借鉴和思考的。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够吸引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只是缺少更合适的契机以及走在科技前沿的拍摄手法。同时要多个行业联动,抓住机遇,提高国家的文化产业软实力,让文化产业也能够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笔者相信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电视剧在未来也能够慢慢克服文化差异的问题,让中国的电视剧成为海外的朋友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良好的窗口。
3、主动出击,拓展海外渠道
要获得海外市场,就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在保证制作质量的提前下,也要给自己搏一搏海外市场的机会,主动出击。如准备多语种的字幕,加强与海外传媒公司的沟通
第4页(共6页)
与合作。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的主旋律,也是许多企业拓展海外版图的机遇,如万达通过收购海外的广播公司,以此获得先进的电视制作经验,拓展在海外的发行渠道。此外,部分影视公司也纷纷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或是采取与海外公司合作制作影视作品的方式,以此了解并逐渐进入海外市场。
4、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合作
中国电视剧应当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促进与第三方的合作共赢,增加电视剧的附加价值,尤其要加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合作。目前,移动互联网能够在原始惯常的平台属性增加更多拓展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在不同领域上的合作也不断增加。同时,电视剧要想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对接市场的概率,可以由单一的开发方式拓展为多种方式的发展,例如在电视剧的基础上,进行手游和端游同步开发的研究和尝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
以韩剧为例,韩剧能够将韩国传统文化、服装、护肤品、美食等元素非常巧妙结合在一起,韩剧就像一只广告,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剧中体现了韩国的生产质量,让中国观众韩剧主人公用的产品都是最好的,也热衷于为这样的好产品买单。所以说,韩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电视节目这么简单。我们能从韩剧的模式当中借鉴学习的还很多。一份来自韩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出口总量同比下降13%,韩国化妆品出口量却逆势增长22%。化妆品行业通过借道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音乐和流行文化的输出,提高海外客户对本土化妆品的青睐。
5、国家顺应市场出台政策
2015 年,随着“一剧两星”、海外剧引入审核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版权监管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电视剧制作市场的整体改革也将逐步实现。资金实力、管理完善及制作能力兼备的影视制作公司有望在其中凭借良好的成本控制,以及抢眼的商业价值,持续攻城略地,为今后的发展布局谋篇。在一份2015剧本扶持引导项目公告中,笔者注意到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大好时光》、《少帅》在列其中。广电总局的这些促进政策相信一定能够带给优秀的电视剧不少助力。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产业、税收政策,能够鼓励越来越多的国剧“出海巡航”。
四、结语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三国》、《西游记》等代表国产电视剧开始尝试出口海外。这三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人不断总结经验,又过失败也有过成功,但仍旧不断尝试,第5页(共6页)
没有放弃。我们也要在学习国外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开创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笔者相信,未来“华流”一定能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强心脏。
参考文献
[1]关于公布2015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 [2]孙冰,袁巍.国产电视剧海外霸屏 产业化出海指日可待.中国经济周刊,2015 [3]卢扬,郑蕊.三网难破局 今年1.5万集电视剧仅三成播出.北京商报,2015
第6页(共6页)
第四篇: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外国电视剧审美比较
文学院2011级7班23号pyy
内容摘要:电视剧是目前国人平日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剂品,发展至今,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产电视剧还是国外电视剧都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做简单的梳理。并与美剧,韩剧,泰剧等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国外剧作一定的对比。从浅显的美学原理究其原因。
关键词:类型化
历史传统
美剧
韩剧
泰剧
正文:对于近十几年的中国人的夜晚活动来说,我认为,除了广场舞以外那电视剧就是主要的精神食粮了。过去的三十年虽不尽然,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种类愈发多样化,制作水平更加精良是毋庸置疑。在这里,我想谈谈21世纪来我所亲身体验的电视剧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电视剧种类增多及其类型化发展:
首先我想谈谈在主流种类上电视剧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种类明显增多,由原来占主流的爱情剧到后来的家庭伦理剧,自《潜伏》以来各类各样的谍战剧,生活剧等等中国内陆剧逐渐在电视剧市场中刮起一股不容小觑的风。这一个时间段,电视剧类型化是一个主要特征。类型化即我们所说的跟风。为什么说类型化呢?举个例子,像如果市场上出了一部大火的家庭伦理剧,则紧跟着会出现很多相似题材的家庭伦理剧。自此家庭伦理剧进入观众眼球并取得它一定的独特地位。其他电视剧类型不外乎如是。用挨边的美学理论来说就是,性格美学和行动美学共同成就了好看的人物。与此同时,“类型研究的理论因为注重观众作为集合的反映,可以研究社会大众对多种艺术元素的感受力,对其结构形式的喜好和适应,并做出更有科学意义的规定”长期积累的观赏经验让观众在内心有了相对统一的对于类型化人物的界定。电视剧类型的形成不仅是创作者对于电视剧本体把握的体现,同时也离不开电视剧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的直接反馈和间接再创造。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使得类型化成为电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一部穿越剧《神话》在中国观众心里留下一定印象以来,穿越剧似乎也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崭露头角,随后而来的《宫》大火了一把,再紧跟着一部穿越剧《步步惊心》也深得人心。看起来这几年穿越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可是现如今又被广电限制这种题材。发展势头被扼杀,所以笔者预测目前到此后的十年间,穿越剧的题材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国传统“求实”的心理和尊重历史的官方说法。自古以来,在对中国人思想上统治者总是宣扬正统思想。而穿越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胡编乱造的真实”,因此不会让其发展。
独具特色文化长盛不衰的古装武侠剧:
提到尊重历史这个话题,不得不再谈论表面看似与之“悖论”却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普遍为中国人所喜爱的武侠剧与古装剧。古装武侠剧可谓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历史沉淀的代表。在世界电视剧地位上都拥有独特且无法超越的地位。中国的古装武侠剧如果被别国所翻拍,国人总会觉得不伦不类,怎么都不像样。就如同旗袍一样,只有中国女人才能穿出美感和女子韵味。到现在电视剧新种类如此多样的大环境下古装武侠剧仍然是当今我们喜欢观看的电视剧类型。从我们的文化原因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上可探究一番。比如就历史因素而言,在服装道具上受众便可一饱眼福,《天龙八部》中天下五国的各色服饰令人惊艳;涉及战争场面,小说中的情景得以逼真的还原,以及桃花岛、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风 景名胜拍得如诗如画,何尝不是一场视觉盛宴。若就武侠本身而言,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又能深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江湖高手的功夫场面拍得美仑美奂。观众坐在家中,就能领略各地美景、各色美女、各种深不可测的武侠神功、令人感动的感情纠葛和精美的古代服饰等等。此外,从文化心理上。武侠电视剧大大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武侠电视剧中,以暗器伤人是为侠客鄙夷的,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还有有仇必报或知恩图报的伦理道德,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心理。所以武侠剧作为中国电视剧一种典型文化代表,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模仿的。国之独特。
不过近两年来出现了不少古装剧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势态。对于人们大多拥护原小说而反感其被拍成电视剧的民众心理来说,由小说改拍而来的古装剧能否继续良好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美、韩、泰等国外剧与中国电视剧的不同审美特征
美剧与中剧:
美剧我接触的不多,不过整体风格和大框架不外乎也是那么一个稳定范围内的流动和走向。虽有变化,感觉也跳不出那个我们对它整体印象的“大围墙”。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多久历史的国家,取得现在的世界地位是靠的是经济和科技。所以其电视剧里鲜有历史片。多数都是科幻和动作戏。这一点与中剧比最是明显。美剧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在里面。电视剧是一种快节奏,让人觉得美剧电视剧里的人总在动作,大动作小动作,反正像是用不疲劳的农民一样,基本让人回想不到一刻安静,温婉的镜头。正如他们这个国家,不是个平平静静,安安分分的主儿。当然,这种快节奏的整体印象不排除与他们的语言特征有关。而中国电视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种平和,轻缓。像古人说的“中庸之道”。不过也正是由于美剧和中剧一个像舞刀弄枪的侠客,一个像中规中矩的平民的特点。美剧的形式花样层出不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之下,中剧就没有多大的突破了,一是题材上涉及的类型主要是大众现在喜爱的,少有创新题材的出现。二是对未来想象画面的电视剧类型几乎没有,笔者所了解的只有《魔幻手机》一部而已。探寻到深处的话,无疑也归因于两国国民思想深处的认知心理。笔者在此概括成自由思想下的美剧创新精神和统治思想下的中剧中庸之道。
韩剧与中剧:
韩剧算是笔者接触得最多的国外剧,所以也从那么多种类的韩剧里总结了特点一二。相较于美剧比中剧的快节奏而言,韩剧的整体印象就是典型的慢节奏了。韩剧的审美也体现在这慢节奏中,像演员间的久久凝视不语,却欲语泪先流;一句短话要停顿哽咽的说完等等,而这些又恰是为中国民众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所能接收的意蕴。韩剧情感的突显擅长以演员的眼神来传情达意;中国电视剧则是声音,动作,神态兼具。若照先前譬喻中剧像个中规中矩的平民百姓,那么在笔者看来,韩剧就是温温柔柔的闺阁女子了,更柔更轻。
韩剧在题材上也比中剧多姿多彩。也不乏创新。像前不久的一波韩剧,现代的戏却偏偏能拍出带有科幻色彩的新意,如《主君的太阳》中能看见鬼的女主;《听见你的声音中》可以透过眼睛读到人内心想法的男主;刚刚火遍亚洲余热不减的外星人都教授。这样的剧情放在中国怕是通不过审核的。为什么韩剧被很多亚洲人喜爱。通过以上提到那几部电视剧可见一斑。用美学的观点来说。美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真实的虚幻”和“不存在”。很多韩剧给我们展现的东西往往是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和没有存在的东西,所以就具备了美的前提。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虚幻世界”,使我们从中获得对现实的体认、生存的智慧、勇气,还有欲望的暂时满足。正所谓“人入戏,身陷其中,乐其所乐,哀其所哀,‘剧’如镜,烛照生命和人生”。所以韩剧给人感觉很美。
韩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韩国的文化和带动消费。看过韩剧的都知道,韩剧中主角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而这些也是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在后现代社会这些也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存在价值所在。它既可以成为社会上层统治者和经营集团的品味、风格、身份的表现形式,并成为他们进一步宰制社会大众的手段,又可以成为广泛传播与人民大众的消费性产品。中国电视剧的性质则要纯粹一些。在通过电视剧带动消费这一点上远远不及韩剧。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不及韩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国对其文化的重视。
从套路上来说,韩剧较中国电视剧而言就稍显单调了,众多韩剧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套路,韩剧总是有明显的男一男二,女一女二。故事不外乎主要围绕这四人展开。而且是典型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男主总是高高在上,女主卑微却深得男主的心等等。韩国奉承着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所以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根深蒂固。中国电视剧在创新上虽不及韩剧。但在套路上要比韩剧略胜一筹。除了传统的灰姑娘王子式的爱情,还有平等相爱甚至女富男穷的情况,这也说明了一定程度上中国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的现状。泰剧与中剧:
第一次接触泰剧也是几年前安徽台的《天使之争》,就总体印象而言,泰剧和中国电视剧的整体感觉差别不大。它不像韩剧那样缠绵悱恻的慢节奏,也不像美剧那样风风火火的奔腾之势。由于笔者所看泰剧不多,现就笔者看的泰剧与中剧最明显的特点比之一比。泰剧比较贴近当地风土人情,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尊卑有别,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都比较接地气。礼仪这一块做得尽善尽美。“很多韩剧是在谈完恋爱后,女主角患上绝症;而泰剧则常常苦尽甘来,最后大团圆,这是因为泰国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剧中人善恶分明,而结局则讲求因果报应。在这一点上与中剧是无甚出入的。
小结:
总结看来,每个国家的电视剧审美特征都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有关。像朱光潜在《谈美》里说道:‘“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随着19世纪中期审美心理学的崛起,美学的核心问题由美的本质问题转变为审美经验的问题,能够引起我们审美经验的东西,随着人类审美视野的扩大,具有崇高、悲、滑稽、荒诞等特征的事物都加入了进来。所以美的本质研究实际上指的是对所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本质研究。美是指代审美价值获得了共识。国产剧之所以不被人们看好的原因,应该也有一个“实”字在里面。因为太实,太中庸,就我们审美经验看来就成不了美。而美剧韩剧收到追捧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电视剧里有我们所没有的新元素,有着离奇,科幻和不可复制等我们“无”的元素。
参考资料:汪方华《通俗电视剧美学》 引用:朱光潜《谈美》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30 京华时报 如果没有电视剧,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电视剧已经成 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娱乐形式.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人们就好像看 到了自己的生活.“买米下锅”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 导演王扶林回忆起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娓娓道来,语气淡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国内百废待兴,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 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 制作电视剧.并且,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剧.这一年,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 出.1980年,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风靡全国,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开放的国家,每一件 事都做得小心谨慎.《加里森敢死队》一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听着广播里的评书,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 比如《三国演义》改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电视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 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从上到下,心气儿都很高,等待机会.1980年的某一天,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就是《敌营十八年》,看完情节很新鲜,王 扶林觉得可以拍,便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 视台是罕见的.”王扶林说,电视台出了三个人,一个美工,一个制片,加上他本人,开始到处招兵买马, 凑成一个摄制班子.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去湖北,到庐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 尽管无法与现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 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条件简陋,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主角江波穿的国民党服装,之前没有试穿过,也不知道什 么体形,来了穿上就开拍.没有借到裤子,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被子和枕头等道具,王 扶林就从自己家里抱来枕头.王扶林说,那时演员的报酬也很少.三个月下来,作为
导演,王扶林从剧组余下的伙食补助里分到了48 元钱.尽管挣钱不多,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的王扶林,思路却很明确:“我们拍电视就是要搞观众买 票看不到的东西.” 1981年2月5日,《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广播里播放的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令 人每天期待.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
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 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 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 振兴祖国的信心.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 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 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 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 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 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 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 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 考察.在英国, 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其他的著名作家, 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缘荧屏.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著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 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一部戏.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 香
香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 热潮.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 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 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 到尾,讲得比较完整.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 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 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原创剧兴盛 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35岁的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郑晓 龙与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虑,拍电视剧如何发挥生产力的优势?怎么走光电技术的路线,降低成本,提高质 量? 郑晓龙他们想到了拍“室内剧”.然而,“拍什么”是个问题.1988年,郑晓龙和李牧,陈昌本,李晓 明住进蓟门饭店,开始策划讨论故事.
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观众爱看什么?讲一个女人的故事,漂亮的,贤惠的,传统的美德在这 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故事,讨论完,由李晓明回去负责写 一个大纲.结果,李晓明写了个17万字的大纲.后来成为《渴望》的剧本.在准备拍《渴望》前一年,郑晓龙和中心领导做了两件事:一是租了一个篮球馆,并将其改造成摄影棚;二是中心将创作团队送到大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1989年,《渴望》剧组在北京西山搭景开拍,1990年播 出,引起全国的观剧热潮.看完电视剧,“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走在大街小巷,会听到千家万户的录音机,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渴 望》这首主题曲,还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郑晓龙说:“《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 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开创了第一部室内剧苦情戏题材的《渴望》,当年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列入北京市 三件大事之一.《渴望》播出后,好像是立起一个很高的山头,同题材的苦情戏很难再超越,郑晓龙决定再在旁边立起 另外一个山头,改换题材.1990年, 1991年, 郑晓龙张罗了一帮人, 有王朔, 冯小刚等人, 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 《编辑部的故事》.开始打算写17集剧本,由五六个人分头去写.拿到初稿,觉得王朔那两集写得最好,语
言中暗含着珠玑,暗 含着思想,后来就统一由王朔来统稿.拍摄到一半,剧组内部出了问题,拍不下去.郑晓龙到剧组,换掉编辑部主任和一个不听话的摄像,把 之前在《渴望》里做导播的赵宝刚加上去.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 喜剧的开山之作.《编辑部的故事》成功后,郑晓龙并没有停歇,继续参与引领着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 初,中国兴起“出国热”.因为妻子出国,郑晓龙开始关注出国人员和留在国内家属的生活,他有感而写了 《大撒把》.1992年,在这种想法下,他筹划了《北京人在纽约》,准备到美国实地拍摄.不过,拍摄前手里没有钱.郑晓龙说,他找到父亲的战友赞助了50万元,才有了修改剧本的钱.后来, 在美国的拍摄全部通过贷款.《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不仅还完了贷款,还为北视中心赢利七八十万元.这是北视中心第一次赢利.1993年, 《北京人在纽约》成功后,郑晓龙从美国回到北京,从北视中心副主任升为正主任.“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这首主题曲,也再次唱响全国.有人评价说,该剧给当年盲目的“出国热”降了温.在郑晓龙之后,1994年,英达开拍《我爱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拍了80集.此后,同类题材 的喜剧层出不穷.上世纪90年代是电视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优秀电视连续剧不断出现,比如乡村剧《篱笆女人和狗》, 《十 六岁的花季》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历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开始播出,此外,《宰相刘罗锅》创下古 装电视剧高不可攀的收视率.1998年,以宫廷荒诞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大陆第一部真正意 义上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放.1999年,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热播,引起 关注.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与改革开放初期“找不到米下锅”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有媒体评论说,上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具标榜价值的黄金 十年.这10年,中国电视剧开始在创造力方面全面突破,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视人和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如今的电视剧,某种程度不过是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复制与翻版.百“剧”齐放
经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生产过大批经典电视剧的郑晓龙在21世纪突然沉寂下 来,专心做起了“领导工作”.眼看着昔日的“手下”冯小刚,赵宝刚一个个在各自领域走红,新生导演层 出不穷,电视剧市场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冯小刚不做电视剧了,成了著名电影导演.赵宝刚从《过把瘾》一路拍过来,一直拍到时下仍在不断重播反映80后青年人爱情的《奋斗》,引领起 内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