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2

时间:2019-05-14 10: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2》。

第一篇: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2

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

1政府采购的特点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完善、合理的政府采购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因而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对于私人采购而言,政府采购具有如下特点:、一、主体的特定性和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二、非盈利性

三、采购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四、规范性

五、政策性

六、公开性

七、极大的影响力

2防火墙的作用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可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第二篇:电子政务专题考点

一 电子政务与国家安全

(一)网络背景下国家安全的内涵及特点

(二)信息主权及信息战

(三)网络恐怖主义

(四)问题讨论

(一)网络背景下国家安全的内涵及特点

1、国家安全的定义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通过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和权力来让自己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

2、信息网络给国家安全增加的内容

(1)信息网络成为新主体(物理领土,虚拟边界)(2)信息网络拓展了国家安全的空间和视野

领土、领空、领海、领天、信息网络 “五维安全”(3)国家安全面临来自信息网络的新型威胁

网络霸权主义及网络殖民;

黑客攻击;

计算机病毒。

(4)国家发展信息网络的安全困境(5)信息网络时代新的国家安全观

传统的安全观认为安全是以军事安全为主,是“独立的”、“可分离的”、“相对的”,安全的获得是一个国家以获得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保障,一个国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增强国防实力,克敌制胜。而新的安全观则认为,在信息时代,安全是综合全面的,是不可分割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环境等诸多方面,是综合国力整体的提高,“我们的国家安全,归根结底要靠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网络对国家的主权、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而网络安全成为这个综合安全的新重心

(6)国家安全研究的新课题

(1 世界信息网络格局研究;(2 发展中国家信息网络发展之路;(3 中国与国际上其他信息组织的合作;(4 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战略思想与理论;(5 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法制建设;(6 全民信息网络安全教育工作;(7 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8 信息网络安全专业化队伍建设等。

3、信息网络下国家安全的新特点

(1)国家安全的威胁呈现出多样化(侵略的行为、对象);(2)国家安全所受威胁的即时性和瞬间性;(3)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的隐蔽性;(4)国家安全遭受侵害后,损失惨重

(二)信息主权及信息战

1、信息主权(1)主权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属性,在国际法上是指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它有两层含义,体现为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一般是在一国疆域之内,包括:一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和领陆、领水的底土等四个部分。互联网环境所具有的虚拟性、非中心化、自主性、开放性、全球化等独立特征使其成为处于上述空间之外的“第五空间’,而信息可以不受限制地穿越国界。

继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环境主权之后,“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的提出为国家主权添加了新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国家主权的外延从物理空间扩大至虚拟空间。如何维护国家信息主权也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课题。(2)信息主权

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信息活动中的体现,是指国家对信息必然享有保护、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跟主权的内涵一样,信息主权也体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体现为国家对其领域内任何信息的制造、传播和交易活动拥有最高权利;对外体现为国家有权决定采取何种方式,以什么样的程序参与国际信息活动,并且有权在信息利益受到它国侵犯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信息主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控制权,即主权国家对跨境数据交流的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控制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具有独立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体系;

二是拥有确保网络中的本国信息资源不被窃取、污染、纂改、毁坏以及抵御有害信息侵蚀破坏的权利。

信息管理权:

表现为一国对本国信息输出和输入的管理权,以及在信息领域发生争端,一国所具有的司法管辖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信息领域的法律、法规; 二是确定国家信息发展战略,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 三是建立国内信息市场的监督机制以及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的内容和流动方式进行管理和监控;

四是依据一定的准则,对信息领域发生的纠纷行使管辖权。

信息资源共享权 :

是指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信息资源共享权。其中,对跨国数据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控制将成为国家信息主权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权国家拥有相对独立的信息产业市场和较高的信息资源利润。信息资源共享权不仅体现在对网络上流动的信息本身的分享,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市场、信息产业所带来的信息经济利益的平等分享;

二是维护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平等的参与权,能够平等地参与全球网络规则的制定,这也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重要体现;

三是维护国家在网络世界的民族性,即网络上拥有相当数量的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社会意识的资源信息。

信息是当代国家主权的第一主权。未来国家间的侵略不会仅限于单一的物质财富掠夺,必将更多地指向对信息的侵占和控制对国家主权的侵犯会从一个国家的信息主权开始,传统的国家主权正是通过信息主权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没有信息主权的完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和完整。

2、信息战

(1)概念、形式及特点

现代信息战是以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武器,以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为主战场,抢占信息空间,争夺、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战争。信息战既可以在战时的刀光剑影中实施,也可在平时的经济社会活动中进行,不仅存在于军事领域,而且更多地存在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领域,在金融系统、保险系统、财政系统、证券交易系统、通信系统、企业系统等方面表现突出。

信息战的形式主要的有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三种,其中网络战是信息战的主体,简称网络信息战。网络信息战主要通过传播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蓄意入侵(即有组织犯罪)传播垃圾信息等威胁信息安全,进而威胁国家安全。

主要特点:实时性;没有国界和前后方之分;敌对双方在信息空间进行作战;作战对象难以确定;作战双方的非对称性;交战双方的非接触性;低成本、高损害。(罗马尼亚事件、198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生莫利斯事件)

(三)网络恐怖主义

1、内涵和特点

内涵:“网络恐怖主义”是由亚国家团体或秘密代理人有预谋的、带有政治动机的,对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进行的攻击,并导致平民目标的巨大伤害。两个要素:

第一,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必须与网络相结合。网络是网络恐怖分子滋生的温床,通过一定的黑客技术手段就可以达到发动恐怖袭击的目的,造成巨大的灾害。离开网络平台,网络恐怖分子将无计可施,无法达到发动网络恐怖袭击的目的。

第二,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必须是针对于网络。网络恐怖分子区别于一般恐怖分子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网络恐怖分子可以足不出户发动恐怖袭击,没有人肉炸弹,没有流血伤亡,但是所造成的灾害绝对不亚于传统恐怖袭击所造成的轰动效应

特点:

第一,软硬结合,以软为主; 第二,技术先进,手段高明; 第三,效果突出,危害巨大;

第四,隐蔽性好,难以对付(2005英国抓获“伊尔哈比007”); 第五,灵活机动,成本低廉(“911”攻击成本只有40-50万美元); 第六,主体多样,空间复杂;

2、对策

第一,重视网络安全,提高公民安全意识; 第二,研究新型技术,加强网络控管能力; 第三,建立防范机制,推动全球实时合作; 第四,完善规章制度,构建法律保障体系; 第五,拥有知识产权,创建自主保障体制;

(四)问题讨论

1、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地区)?

2、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文献研读:

“网络信息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

二 电子政务与个人安全

(一)三个案例

(二)网络暴力的原因

(三)预防网络暴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四)问题讨论

(一)三个案例

1、“卖身救母”

2005年9月15日,重庆在校女大学生陈易发出了一则题为“卖身救母”的帖子,帖子发出后,她的遭遇得到广大网民的理解和同情,很快收到各地网友超过10万元的捐款。但一封“揭发”真相的帖子随即在网络世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间,抨击谩骂之声不绝,更有网友借捐赠者的身份前往重庆调查。然而,事情尚未尘埃落定,陈易之母病逝,一些人士遂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归结为“网友集体杀人”。

2、虐猫事件

2006年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图片迅速引起网友愤怒,随后踩猫女子的照片被制作成“宇宙通缉令”,愤怒的网民以各种手段、方式自发调查出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的身份并公诸于众。此后,网民们除了在网上进行批判之外,还以打电话等方式谴责、痛骂当事人,有的还进行人身威胁,其所在单位也不断接到要求开除当事人的电话。

3、铜须事件

2006年4月13日晚,一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民在网上发表帖子,声称其妻子“幽月儿’,在玩《魔兽世界》的过程中,与游戏公会的会长“铜须’,发生了出轨行为。此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在尚未获知真相的情况下,不少玩家刷屏声讨丑闻当事人“铜须’,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甚至有人在游戏里组织起针对“铜须”所在公会进行静坐、游行、谩骂、集体自杀等抗议行动。很快,网友们动用了包括黑客在内的手段,将“铜须’,的学校网站真名地址等等一切都挖了出来,用各种方式羞辱其尊严,把他逼出大学校园,甚至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天涯网站也贴出《江湖追杀令》,发布“铜须”的照片和视频,“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场、公路、铁路机场冲介物流、认证,对xx及其同伴甚至所在大学进行抵制。不招聘、不录用、不接纳、不认可、不承认、不理睬不合作。在他做出彻底的冷大众可信的悔改行为之前,不能对他表示认同’,当事人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天涯、MOP大杂烩等各大相关网站论坛涌现出大量的“膜拜者”、“追杀者”、“谴责者”..…事态往不可控制的方向扩散,为了平息事端,“铜须’,用长达六分钟的视频来否认桃色事件,而那位“受害者”丈夫也承认对其妻红杏出墙的说法多有不实之处,从而请求网民取消追杀,但还是无法平息这场惊天动地的网络骚乱。

(二)网络暴力的原因

1、网络暴力及其特征

广义上的“人肉搜索”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伪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基于对“人肉”对象基本信息的了解,公众则充当道德审判官的角色,对在他们眼中“有失道德”的人以口诛笔伐,甚至呼吁将虚拟的网络追捕在现实中付诸实施(打恐吓电话、发恐吓信件等)。

“人肉搜索”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导致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

《人民日报》总结出了“网络暴力”三大特征::

(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秘,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2、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1)部分网民过于情绪化,缺乏理性分析能力 他们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有跟风和过激倾向。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的状态。所以面对部分网友围攻当事人,他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附和占上风的“暴民领袖”。

(2)违法代价过低,而维权成本太高

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特征,成为一些极端网络行为不被有效遏制的重要因素,使网民对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

此外,由于互联网本身公开性及传播迅速的特点,一旦个人隐私通过互联网公布出去后,其影响和消除都是现实难以做到的。

(3)缺乏职业道德和监管责任,盲目追求点击率

为了追求点击率,网络媒体一向着力于策划议题,越有争议性越有“创意”。他们用吸引眼球的大图片和惊心动魄的大标题、细节故事的夸张放大为手段,将本来新闻价值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炒作,这种情况几乎覆盖整个网络媒体行业。(4)中国社会一些传统的弊病

如缺乏法制意识、权利意识与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因素之一。未经当事人同意的“人肉搜索”是建立在对他人道德观与价值观不宽容、不尊重的基础上。

(5)网络相关的法律体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公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面对互联世界的高速发展,相关配套法律极不完善,这导致许多网络事件不能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也不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空间,其技术本质也是繁衍网络暴力的另一个“温床’。

(三)预防网络暴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1)区分网络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对网络传播进行监管

应该在网上进行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法律上区分。作为网民,应尽可能不让私人信息流入大众传播领域,而网络媒体,也应尽可能加强自身监管,防止私人领域信息流入公开信息领域。

(2)培养论坛“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

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各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大众传播时代留下的权威性仍将在网络中发挥作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时,很多人无所适从,他们对于权威评论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这时能够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将网络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

(3)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它发布的消息有很大的随意性,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值得商榷。理性的受众还是希望从信得过的传统媒体那里获得可靠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可以利用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但更要烙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给网民以正确的引导,帮助网民辨别信息的真伪。

(4)加强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倡导文明上网

我们要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势与时代发展的道德观念相结合,打破那种认为网络道德在网络环境中无足轻重的想法,真正地树立起网络道德观念,倡导网络自律,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5)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力争建立健全网络法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仅制定了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寥寥几部法律,网络许多领域还无法可依,因此加强相关立法是防止网络暴力的关键因素。

(四)问题讨论

1、个人信息安全与政府责任

2、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 文献研读:

“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社会控制”

三 电子政务与商业道德

(一)电子商务中的道德缺失

(二)电子商务中道德缺失的原因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道德调节要素

(四)电子商务主体的道德化

(五)问题讨论

(一)电子商务中的道德缺失

1、电子商务的含义

电子商务是指以因特网为运行平台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中道德的基本内容(1)隐私:Privacy(2)盗版:Piracy(3)色情:Pornography(4)价格:Pricing(5)政策制定:Policing(6)心理学:Psychology(7)网络保护Protection of Network

3、基本矛盾

(1)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2)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

(3)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4)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5)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6)信息共享与信自独用(7)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

(8)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与不正当使用

4、表现形式(1)商业欺诈问题(2)商业诽谤问题(3)网上隐私问题(4)商业信息的安全问题(5)知识产权问题

(二)电子商务中道德缺失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动

(1)网络中的侵权行为能够使侵权主体无需支付版权费用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2)泄露公司机密或客户隐私能够获得相应报酬;

(3)网上商业欺诈和失信行为更可直接达到骗取他人财富、获得高额收益的目标;(4)虚假新闻、小道消息及色情内容能够提高网站点击率,从而使网站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2、网络虚拟特性

一方面,网络虚拟性使人们对网络经济活动与现实经济活动采用了双重伦理标准。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特性也使伦理道德规范的实践操作更加困难

3、对网络精神理解上的误区

Free是对网络精神的最好概括: 一方面,free代表着自由

另一方面,free代表着免费

但是:

(1)为了社会福利,自由就必须受到某种限制

(2)共享并不等同于免费

因此,应当在借鉴传统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构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规范。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道德调节要素

1、诚实

以本真面目为人处世,以真心待人接物,不做假不虚伪。

2、信用

即信用作为一种德性,就是要遵守自己作出的承诺

3、尊重

包括对别人的尊重,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即自尊)

4、公正

正要求平等待人,也要求把自己摆在与他人平等的地位。但是,公正又不等于平等。

(四)电子商务主体的道德化

1、道德调节的两种机制(1)社会的道德舆论

社会的道德舆论对个体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道德评价,通过赞扬或谴责,鼓励个体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并抑制、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2)个体的道德良心

个体的道德良心,则作为一种内在机制,使得个体能够自主地、自觉地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为曾经发生过的道德过失而痛悔,从而纠正、放弃道德上错误的行为取向。

2、电子商务活动更为倚重个体的良心及其道德自律

道德舆论的监督通常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指向做出具体行为的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在行为人的真实身份、真实面目尚且难以辨认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就失去了确定的目标,与一般社会生活相比较,道德舆论的作用会大大衰减。

(1)内部:塑造电子商务主体为是道德主体(自律)

(2)外部:建立制度性措施(他律)-社会信用数据库、信用指数、相关法律等。

(五)问题讨论

1、如何利用电子政务保护消费者权益?

2、如何利用电子政务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四 电子政务与公共危机

(一)政府与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阶段、特征及影响要素

(三)树立科学的信息管理制度

(四)问题讨论

(一)政府与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一定范围大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生命财产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状态。

1、“危机”隐涵着“危险”和“机遇”两种不同因素;

2、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担当着领导者、组织者和主要责任者的角色;

3、公共危机还有“潜在的”与“现实的”之分,它可能是由政府自身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政府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致;

4、政府要建立国家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对公民进行应对危机能力培养和心理教育。

(二)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阶段、特征及影响要素

1、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的阶段

(1)、前兆阶段

在前兆阶段,危机处于潜伏期,诱发危机的各种因素渐渐集聚,对危机区域不断施加压力。此时危机发生前的各种前兆信息处于萌芽状态,没有通过传播媒介大规模地扩散,现有的技术和观测力量不易察觉这种状态的信息。(2)爆发阶段

前兆阶段积聚的各种因素引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危机始发阶段,手机、网络博客等个人化的数字媒体掌握着主要的危机信息。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博客的快速增加为它们在危机始发阶段掌握主要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

(3)蔓延阶段

突发性危机的破坏力持续作用,危害性备受关注,危机事件呈现多种声音。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导的传统媒体处在“一个声音”状态时,对社会舆论就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到了数字化时代,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掌握了制作和发布信息的技术,信息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由于个人信息采集者或因角度不同,或因素质参差不齐,或因道听途说,对同一事件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真假并存,鱼龙混杂,导致信息传播失真,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亦被大大地打了折扣。(4)缓解和终止阶段

传统媒体始终担当着控制和化解危机的重任。虽然手机、网络等数字媒介的出现使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减弱,但是,在这一阶段,权威信息会通过政府部门、主流媒体传播给公众。信息传播慢慢得到控制,偏差和错误信息得到澄清,慢慢消除公众的恐慌和阻止流言的继续传播。最后,危机事件得到完全解决,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回归到常态,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欲望降低,危机信息传播也趋向停止。

2、信息传播的特征

(1)在突发性危机始发阶段,由手机获取最新最快的危机信息,借由网络博客的编发功能将信息发布到公共交流平台。这时的信息有两个流向: 一是直接到达社会大众的信息①;

二是到达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的信息②。

信息①是没有经过新闻“把关人”筛选过滤的,杂乱无章、真假难辨的。

如果信息②和政府信息③没有及时出现,就会出现“多种声音并存”的状态,谣言和混乱并存。

在危机解决中,要尽量缩短多种声音并存状态的时间。

(2)传统媒体形成清晰权威信息

这是一个对第一阶段手机、网络博客等个体采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新闻记者以个体采集的信息为背景展开深度调查,形成更为全面、详尽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报道,向公众告知(信息②)。这是危机处理的关键阶段,经过专业新闻人员加工后的信息②,权威性、可信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可遏制谣言蔓延,化解公众面临危机的不安情绪。

(3)政府介入

调查事件真相,形成报告,并出台一系列危机处理措施(信息③)。

信息③连同信息②由传统媒体发布,并被网络或手机媒体转载。公众或者由传统媒体,或者由网络或手机获取这些信息,又对信息进行内容增补,或对措施发表看法(信息④),并通过手机或网络博客反馈到信息交流平台,由此循环交互。

这种双向的交互过程可以让政府和危机公关人员了解公众的想法,及时调整危机处理策略,弥补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不足。

3、影响要素(1)编码

在危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危机事件由于自身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危机信息通过各种符号对外传递,如文字、声音、光等;(2)通道

经过编码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对外传播,如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公众公布信息,危机现场的公众通过物理现象或了解信息,危机管理者通过人际传播了解信息等;(3)解码

公众通过各类媒体、语言、物理现象等了解危机的相关信息;

(4)噪声

在危机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在各个传播环节将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如信息失真、信息传递不及时、缺少信息传播渠道、理解失误、无关信息的干扰等,噪声的将对危机信息的传播起到负面影响;(5)反馈 危机信息的接收者在感知到危机信息后,将作出相应的反应,危机发送者,如政府在了解公众的反应后,将对危机信息的发送作出调整,能够更好的传递信息。

(三)树立科学的信息管理制度

1、确立信息公开程度

信息公开的4个指标:

(1)是否有利于履行公众知情权;

(2)是否有利于创造信息充分的决策环境;(3)是否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水平;(4)是否有利于信息的良性利用

在危机事件中,不公开信息和完全公开信息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经过控制的公开信息才是最优选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其中如何掌握控制的度是非常关键的。

2、选择信息公开渠道危机信息的公开有许多渠道

选择正确的渠道传播危机信息对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信息公开渠道时,主要应该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公众的主要信息来源; 二是公众最信任的传播渠道。

3、制定信息公开策略

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措辞来描述同一信息。一般来说,这种方式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两个因素:

一是信息本身必须是单一的、不复杂的;

二是信息对发布者和公众来说必须是没有歧义的。

用众口一词的方法来编码和公布危机信息到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分析,两个因素。

危机事件本身的特点 危机事件的受众特点

(四)问题讨论

1、“5.12”汶川地震中的信息管理

2、“3.14”西藏事件和“7.5”新疆事件

3、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第三篇:电子政务复习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

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述

1、现有的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哪些?从广义的角度和狭义的角度分别对电子政务的概念做出解释。

狭义的电子政务专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广义的电子政务泛指各类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2、作为电子政务的开创者,美国对电子政务的定义是什么?

在美国对电子政务是这样定义的: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为市民、企业、政府职员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和服务。

3、试比较电子政务的不同定义,结合我国国情,试述自己对电子政务概念的理解。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是手段,政务是目的。

7、“电子政务就是电子政府”这种理解正确吗?

不正确。电子政务偏向于构建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他政府机构、企业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而电子政府偏重于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构建一个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又称为虚拟政府。电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而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的概念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其范围不但更广,而且内容也比电子政府丰富得多。

8、政府上网的目的是什么?“电子政务就是为了实现政府上网”这种说法正确吗?试述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政府上网的目的是即时发布和更新政府信息,利用因特网的交互性与外界交流,服务于社会公众。

电子政务离不开政府上网,政府上网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电子政务所设计的范畴,除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事项外,还包括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要求远比政府上网所实现的信息化程度要高得多。

10、从电子政务的实质、核心、作用及实施过程来分析,它主要具有哪些特性?(1)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产物,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龙头”(2)电子政务的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政府资源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3)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方式(4)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过程

11、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上创新和领先的国家有哪些?举例说明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务有何特点。

创新和领先的国家:加拿大、新加坡、美国

美国电子政务的特点:建立全国性的、整合性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信息服务;提供“共用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提供个人计算机及其他各种渠道的信息获取和服务;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交税处理系统;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推动政府部门电子邮递系统。

加拿大电子政务的特点:大力推广和加大电子政务在各行业的应用;采取一系列策略性创新措施,将共同性的需求整合成一个集成电子信息基本框架。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

14、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国情,试述自己对各阶段情况的理解。

(1)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2)推进阶段。这一阶段开启“三金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共同建立了“政府上网工程”,经过几年发展,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普遍跨越了初期的“静态信息发布阶段”,“动态信息交互”成为目前的应用主流。(4)加速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提出了政府信息化,规范了电子政务的运行,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人员培训工作得到加强,电子政务相关法规和标准取得重要进展。

15、试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1)各个部委包括一些地方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基本上开发完成(2)公共服务意识加强,公众对政府电子政务的接受度大大增加(3)电子政务已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阶段(4)开始重视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建设

(5)电子政务的安全的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

19、从国内、外电子政务的纵向发展情况来对比,简要分析电子政务的发展步骤和阶段。步骤:(1)政府信息的网上发布(2)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3)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4)网上事务处理 阶段:(1)机读化阶段(2)Web阶段(3)资源化阶段(4)平台化阶段

21、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对于促进改革和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何种意义?为什么必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1)意义:推行电子政务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有力手段;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措施;推行电子政务是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2)原因: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动国家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政府的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第二章 电子政务应用

1、电子政务应用的基本内容按功能和复杂程度划分可以分为那几类?各个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类电子政务的特点是以单纯的信息发布为主,信息流向是单向的。第二类电子政务实现交互式数据和信息交换,特点是政府机构的某些数据经过授权允许有条件的访问。

第三类电子政务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流程的高度集成,这种应用类型和第二种应用类型的区别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从第二类应用发展到第三类应用,需要妥善解决技术和业务流程。

3、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有哪几种?

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电子政务可以划分为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G2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4、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含义是什么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1)G2G主要是通过办公自动化和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实现政府与政府之间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传输,使政府的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5、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的含义是什么?

G2B旨在打破各政府部门的界限,快捷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精简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减轻企业负担,节约时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6、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的含义是什么?

G2C是指通过电子化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9、简述政府门户网站的概念

概念:所谓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众、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9、政府网上办公和传统的办公自动化有什么不同?政府网上办公包括那些新内容?

不同:政府网上办公与一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既密切相关,又在应用侧重点、用户群体及采用的技术等方面有所差异。新内容:

(1)提供电子邮件功能。

(2)处理大量的复合文档型数据信息。(3)包含大量的工作流应用。(4)支持和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5)具有完整的安全性。

(6)能集成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和Internet。

第三章 电子政务与相关学科

1、名词解释:信息安全、移动通信、虚拟组织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百度)

移动通信是通信的双方或者至少有一方是在位置变换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移动通信是实现电子政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政务活动的理想的重要手段,是下一代移动政务的技术基础。

虚拟组织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

4、电子政务的管理方法有哪些特点?(1)战略化(2)信息化(3)人性化(4)弹性化

6、简述计算机学科对电子政务的影响。(1)计算机对电子政务硬件平台的支持(2)计算机软件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动力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3)计算机网络是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

7、电子政务中使用的软件系统主要有哪些类?(1)平台软件(2)网络安全软件(3)应用软件

第四章 电子政务的框架结构

3、分析电子政务垂直化层次结构,并阐述各级电子政务的构成及其各系统的功能。

电子政务垂直化层次结构电子政务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乡级电子政务,点,共同组成具有层次结构的电子政务系统,如图4.2所示。

国家级电子政务各级电子政务具有不同的特中央政府是一个国家政府体系中的核心组织机构,中央政府的管理在整个政府管理体系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它所做出的决策、发布的命令、制定的行政法律、法规,对省级、地市级、县乡级电子政务具有约束力。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防、外交、交通、邮电、行政区域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宏观调控及省(直辖市、自治区)问的事务及涉及面广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行政立法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重大决定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信息传输系统由中央政府牵头统一规划政府网络建设,制定信息传输标准和安全标准,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公文安全传输,实现标准化的信息存储和传输。

办公系统由中央政府牵头,制定标准化的政府公文格式和规范,解决政府内部的电子签名认证和安全传输问题,建设电子化公文模板,建设标准化的公文关键词库、主题词库,建设自动化的公文文摘生成系统,建设自动化的公文分类归档管理系统,建设政府部门的公文撰写、传输和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管理、工作日程管理和电子会议管理、政府采购等政府内部业务运作系统,负责标准化的办公系统或规范的推广和应用。

(4)国家社会经济辅助决策汇总从不同渠道采集上来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数据,建立国家层次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各种社会经济模型,协助制定政府预算等宏观调控指标,实现知识型的中央政府管理。

(5)中央政府网站建设主要发布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法规,提供政府咨询服务,提供网上信访功能,提供各省、地市及直属部委的网站链接。国家级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G2G为主要运作模式;解决中央部委间及和地方政府间的各种信息传输;具有较强的政府行政办公自动化功能;具有较高的宏观经济电子化分析功能;建设各种国家级数据库,进行政府网站的导航、国家政策法规等权威性信息的发布和咨询;提供数据仓库在国家层次上的各种汇总数据;建立国家经济模型;辅助制定国家预算和各种政策法规、计划;通过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对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自动分析以发现不正常的状态,提出辅助性计划调整方案。

2.省级电子政务省级政府实际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的管理和服务内容是向中央政府汇报本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行政法规,指导并管理地市级政府的工作。省级电子政务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行政立法系统省级政府立法系统主要完成省级法规、政策、重大决定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

(2)信息传输系统采用中央政府统一的信息传输系统安全标准和传输标准,实现与中央政府间的信息传输,实现省级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本省政府和其他省级政府之问规范化的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 信息传输。

(3)办公系统采用中央政府统一的办公系统软件,并组织系统培训和实施,包括政府部门的公文撰写、传输和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管理、工作日程管理和电子会议管理、政府采购及法律、政策法规发布等政府内部业务运作。·

(4)省级社会经济辅助决策汇总从不同渠道采集上来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数据,建立省级层次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各种省级社会经济模型,协助制定省级政府计划等宏观调控指标,实现知识型的省级政府管理。

(5)省级政府网站建设省级政府网站主要用来发布省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法规,提供政府咨询服务,提供网上信访功能,提供全省地市政府及中央政府的网站导航。省政府一般不直接面向公众,省部级电子政务作为国家和地市之间的桥梁,政务沟通和决策为其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其主要特点为:建立全省范围的各种资源数据库;建立各种数据仓库在省级的各种汇总;建立省级范围的经济模型;辅助制定全省范围的预算和计划;监测全省经济、社会运行状态,将全省所发生的经济、社会数据带入模型,进行反馈计算,及时调整影响因子,辅助省政府进行各项决策;建立省政府网站,提供全省范围的各种资源查询,发布省内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省内、省外政府网站导航。

3.地市级电子政务地市级政府负责大量面向公众和企业的具体管理和服务事务,同时还要向上级政府汇报本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本地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行政法规,指导并管理县乡级政府的工作。地市级政府以管理事务为主,更多地负责与公众直接相关的事业、地方治安、消防、娱乐、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地市级电子政务主要分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地市级电子政务和地市级政府管理。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地市级电子政务主要提供证照办理功能、咨询功能、网上税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教育培训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全社会信用系统、城市数字化、城市公用信息化。地市级政府管理主要包括地市级行政立法系统、办公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地市级社会经济辅助决策、地市级政府网站建设。地市级电子政务不仅要实现和省级政府的文件、信息双向传输,还要及时汇总分析从普通企业、公众收集来的各种信息,以提供给省部级电子政务系统。同时,还要建立地市级政府网站,提供地市范围的各种资源查询,发布地市内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地市内、地市外政府网站导航。4.县乡级电子政务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应该建立自己的电子政务平台,并为乡政府提供虚拟主机或主机托管服务。也可以将县乡级电子政务设计成一个系统,在各乡政府配置计算机,通过拨号方式访问县级政府的服务器,直接将信息输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系统中,从而实现县乡电子政务的一体化。县乡级和社区电子政务的重点是办公应用系统,应当采用市政府统一的办公系统软件,并组织系统培训和实施,包括政府部门的公文撰写、传输和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管理、工作日程管理和电子会议管理等政府内部业务运作系统。县乡级和社区电子政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发布和宣传当地工农产品和旅游信息,为农业经济服务。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缩小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

4、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电子政务的框架体系应包括构建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资源平台),以及基于基础平台的支撑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此外,还应包括整个系统的维护管理体系和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进行的安全体系和电子政务建设依据的标准化体系。‘图4.3给出了各个体系组成的框架结构。

电子政务的框架体系(1)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该体系提供了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设施、网络 软件等。它是电子政务赖以实现的网络环境资源。(2)电子政务资源体系。它主要指政务的数据资源,该体系主要完成对数据的收集、存储、转换、提取、过滤、综合处理。·(3)电子政务支撑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主要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利用数据协助政府工作、决策。(4)电子政务应用体系。主要目的是帮助实现不同部门问的协同办公及为公众提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 供范围广泛的服务等。在应用系统层上可以建立工商、税务、公安、社保等政务系统,也可以集成各种应用,实现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和综合公众服务系统。(5)政府门户网站。这是电子政务对外的一个窗口,面向广大的用户,是一站式电子政务的公众接人平台。(6)电子政务系统维护管理体系。它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7)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它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提供安全保障,包括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8)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电子政务系统要以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作为指导和依据。

5、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分为哪几个部分?

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一般分为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公众服务网。政务内网服务于政府机构的日常电子化办公,实现公文收发、会议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完整的电子办公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机构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政务专网实现政府内部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垂直互联,在政务专网中,按照政务业务可划分为各种办公业务资源网,它包括各类政务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应急指挥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负责连接党政决策指挥系统、宏观调度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所有机关内部局域网所形成的资源网络,并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的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办公业务资源网中的政务业务系统将通过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业务加载与资源整合;公共监管与服务网建立在公共通信平台之上,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与公共通信平台实现接口,并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外网系统实现安全的互联和信息交换。公众服务网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问的横向互联,公众服务网就是为政府对社会所实施的各种管理与大量的公共服务提供平台,而以此构成的整个网络体系则提供了纵横交错的全方位网络服务。

6、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什么?政府信息资源包含的内容有哪些?通常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就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基础,所以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相当重要。

资源体系应建立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之上,要在体现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政府信息库建设规范,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和发布以及管理实施标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以此规范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政府信息资源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畅通流转、共享。在信息资源库中,按信息的应用功能可将电子政务的数据类型分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政务数据、专题数据和多媒体语音数据。电子政务涉及的信息范围很广,但和电子政务信息处理直接相关的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决策信息。它主要包括国家或政府相关政策信息以及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信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发布的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条例、决策方针、战略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等信息。(2)社会经济信息。它指国民生产、国民收入、社会购买力和其投向的变化,及在其影响下市场供求和需求总量、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收入水平、平均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变化;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及其将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等。(3)社会文化信息。它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数量及其文化、教育、职业、性别、年龄等结构状况及其变化;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特点等。(4)科学技术信息。它指在一段时期内科学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状况及其对工农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影响等。(5)自然地理信息。它指产品或劳务供应区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状况、气候条件和气象变化规律等。(6)政府信息。它主要包括政府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政府办公信息、政府财务信息、政府财产信息等。

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2)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制度。(3)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存储规划。(4)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8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

12、在统一的网络体系和安全、应用两个支撑平台上,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还要认真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3个关键问题:

一是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是资源整合与管理。三是安全保密与效率。

14、中国电子政务标准的现状是什么?

中国电子政务标准现状标准化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2002年1月,为有效支撑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加快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京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致力于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框架和实施计划,组织制定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的标准,参与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互联互通问题和其他与标准有关的问题等。到目前为止,总体组主持研究制定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已完成第一版。这些文件阐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意义、电子政务标准化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思路、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近期需要开展的标准化项目,并给出了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的管理办法。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电子政务的意义、目标、作用、投资、建设周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五章 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

1、什么是网络协议?它在网络中有什么作用?网络协议包括哪几个要素?为什么说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实现其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网络结点之间交换数据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称为网络协议。作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其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要求各个结点之间要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在任何两个结点之间交换数据,都要求遵循一些事先约好的规则,这些规则精确地规定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的时序。包括语法、语义、时序几个要素。

每一套计算机网络都有一套完整的协议集支持其相互之间的数据互换。

2、简述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原则和政府网络建设方法。

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原则:实用性、开放性、可拓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我国政府网络的建设着重借鉴一下两方面:

(1)统筹规划,政府信息网络采取双网双布线,由物理上分离的两个计算机网络组成。(2)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已有网络。打破行业界限,由政府搭建主干网,将政府部门现有基础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使政府的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公用化。

10、电子政务中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哪几个阶段?电子政务中数据库的作用是什么?

电子政务中数据库的设计分为若干阶段,具体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电子政务中数据库的作用: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1)是组织和管理数据的基础

(2)不同部门、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3)是电子政务信息管理应用的基础

11、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哪些内容?信息加密技术和信息加密技术有何区别? 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信息加密、信息隐藏、安全认证。信息加密技术:加密就是讲“明文”(加密前的原信息)通过数学方法重新组织变成“密文”(变化后的消息),只有合法的接受者知道解密方法,其他人很难获知。信息加密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将某一机密信息秘密隐藏于另一公开信息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机密信息。

12、什么是安全认证技术?

保密技术是未来实现信息的保密,而认证主要是为了鉴别信源和发送信息的完整性。

13、什么是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用了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在因特网与内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14、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何特征?简述病毒的传播和预防方法。

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计算机病毒特征:可复制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表现性。

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局域网外部的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内的Internet接入点,将病毒传入到局域网内部;另一种是来自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通过另辟上网途径(如私自拨号上网)、交换文件等形式感染病毒,从而向局域网内部其他计算机传播病毒。计算机病毒预防方法:安装在每一台计算机上的桌面防病毒产品是计算机防毒体系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目前,多种防毒产品均推出了网络版的防毒软件。

15、什么是入侵检测?

入侵行为主要是指对系统资源的非授权使用,可以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和破坏、系统拒绝服务等危害。

16、什么是VPN技术?

VPN即虚拟专用网络,指依靠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其他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共网络上位一组用户或一些点实现的一种专用通信网络。

17、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包括哪些方面?

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外网间安全的数据交换(2)网络域的控制

(3)标准可信时间源的获取(4)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加密(5)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考虑(6)数据备份与容灾

18、构建安全的政府信息化网络系统需要在各个物理组成和技术的应用上都达到其应有的安全性,整个系统的安全设计应满足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简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解决方案。(1)物理层安全解决方案(2)数据链路层安全解决方案(3)网络层安全解决方案(4)应用层安全解决方案(5)系统层安全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6)数据备份与切换

第六章 电子政务建设的评估问题

3、电子政务建设中项目规划的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步骤?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规划是指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目标而进行的编制项目计划的过程,即预测未来、确定任务、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方针、措施和手段,以及所必需的各种活动和完成工作成果的过程。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规划的步骤包括:(1)立项、论证和可行性分析

(2)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设计,确定开发应用标准与规范(3)考虑构建基本支撑体系与应用体系的相关问题(4)编写项目计划书和相关辅助文件

4、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涉及哪些方面?(1)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管理

(2)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文档、合同及项目变更的管理(3)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验收管理(4)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政府内部、政府部门间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处理为目标,建立的具有开发式、分布式且容易扩展的系统平台。

8、面向服务的架构方式有什么优势?电子政务建设中面向服务的架构方式应包括哪几层?每层应实现什么功能?

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组件(服务),通过“服务”之间的良好接口联系起来(也就是服务之间的松耦合)。接口是采用中立方式定义的,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松耦合的采用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还可以保证“服务”的重复利用。

面向服务多的架构方式由以下几层构成:

(1)数据层:数据层就是当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存储政务系统中使用的各种系统参数以及公文等政务数据;也可以是遗留系统的数据集合。(2)组件层:由负责实现功能的企业组件组成。

(3)服务层:业务选择支持和公开的服务处在这一层。

(4)业务过程编排层:服务层中公开的服务的合成和编排在这一层中定义。

(5)表现层:在本架构中表现层的形式主要是政务门户,用户通过政务门户来访问政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具体功能。(6)企业服务总线(ESB):这一层通过引入一系列可靠的性能的集合,使服务可以集成。(7)安全体系:是使用当前相对完善的安全技术来保障整个政务系统的安全。

第七章 电子政务的管理问题

2、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以来,传统的政府管理面临着哪些挑战?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 ⑴管理体制 ⑵宏观政策 ⑶行政管理

⑷管理效率与专业化水平⑸管理能力与经济的安全性

3、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方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⑴行政组织结构之间的冲突 ⑵分工过细

⑶注重局部环节,整体协调缺乏保障 ⑷组织机构臃肿,助长官僚作风 ⑸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

⑹内部信息纵向和横向沟通不够,资源闲置和重复劳动

5、为什么说电子政务是当前政府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式的交互式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进而提供超越空间、时间限制的高质、规范、透明、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所以,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决策质量、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的透明度、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促进了管理模式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型的转变。

7、什么是“政府再造运动”? “政府再造运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梳理、规范、优化。政府流程再造,就是应用国际先进的理论,把企业再造的内涵、精髓、理念及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管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机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简化行政程序和环节

12、电子政务环境下,在重塑政府管理理念方面,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 ⑴法治理念 ⑵服务理念 ⑶效能理念

⑷竞争理念

第八章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维护

1、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站维护、安全维护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运行环境维护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管理、系统升级管理、局域网内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

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包括:

(1)信息存储、交换、发布的管理与维护(2)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与维护

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站维护包括:网站页面的更新维护、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及维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维护:物理安全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信息安全维护。

4、电子政务系统的系统地物理安全需要哪些维护内容?(1)设备物理安全(2)物理环境安全(3)系统物理安全

6、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存在哪些新的安全问题?(1)网络安全域的划分和控制问题 电子政务复习材料

考试时间:12月17日上午

考试地点:禧301(2)内部监控、审核问题(3)电子政务的信任体系问题

(4)数字签名(签发)和电子文件原始性问题(5)电子政务的灾难响应和应急处理问题

第九章 阿坝州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案 第十章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3、国际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如何?试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现状:

(1)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与具体实现的结合;

(2)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21世纪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3)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即通过一个门户网站可以进入到政府的所有部门,或者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由政府向用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未来发展趋势: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2)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3)整合服务,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4)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5)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6)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案例分析类型:

提示:运用相关电子政务基本原理、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等原理进行案例分析 1电子政务系统失败案例(1)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2)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3)总结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经验教训。

2电子政务系统成功案例(1)分析其成功之处。

(2)分析其成功所采取的有效措施。(3)总结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成功经验。

★考试题型:

1填空题20%、2名词解释24%、3问答题36%、4案例分析20%

第四篇:电子政务知识

电子政务知识-电子政府对政府管理创新所起的重要作用

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网络载体上实现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建立电子政府,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树立各级政府的新形象。使各级政府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电子政府符合政务公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增加执政透明度,对于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对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权力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控制和专享上,信息是权力的源泉,层级越高所拥有的信息量就越大。而互联网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共享。政府和公众都是信息的占有者和受益者。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自身、媒介及各种组织和专门数据收集公司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支持政府进行正确的决策,对国家和公民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公众通过网络和各种传播媒介更了解政府在做什么,一些原来只有政府才可以提供的服务,公众同样可以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获得。旧有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政府管理方式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如:政府机构各部门实行电脑化、网络化和程序化,提高了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后,积极推动精简组织和简化办公等工作;政府从被动服务于经济转变为主动服务,企业、公民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在网上了解政府方针政策,接受政府的管理;利用政府建立的内外相联的网络,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政府的信息网络覆盖政府的各级部门,电子政府利用统一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为公众提供直观简便的多元化服务,向公众展示高新技术的应用,让社会享受信息网络的便利,切实地推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引导、规划和组织电子商务的活动,建立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等等。本章我们将就电子政府对政府管理创新所起的重要作用分别进行讨论。

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职能是行政系统在社会经济中所承担的职责,转变与更新政府职能是行政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方式。面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动力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以知识创新为内核、以产业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电子政府的创建与推动,为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设备与技术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使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电子政府的特质就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府希冀达成这样一种理想的服务形态:公民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需在单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经过电脑连续申办。未来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式发展。换言之,电子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在信息化社会中,与电子政府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即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而政府的业务活动也主要紧紧围绕着这三个行为主体展开,即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与企业的互动;以及政府与居民的互动。因此,从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zg(goverment to goverment);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gze(goverment to enterprise);政府与公民的电子政务gzc(goverment to citizens)。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zg)

它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包括:首脑机关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这个领域涉及的主要是政府内部的政务活动,包括国家和地方基础信息,如:人口信息、地理信息、资源信息等的采集、处理和利用;政府之间各种业务流所需要采集和处理的,如:计划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公安、国防、国家安全等信息;政府之间的通信系统,包括:各种紧急情况的通报、处理和通信系统;政府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文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以及各级政府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等。

具体举例如下: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通过电子网络完成职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数一般性重复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员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估,等等。

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gze)

它是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包括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对政府两个部分。

1.政府对企业的活动。主要包括政府向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即:企、事业单位从事合法业务活动的环境,包括产业政策、进出口、注册、纳税、工资、劳保、社保等各种规定,政府向企、事业单位颁发的各种营业执照、许可证、合格证、质量认证等。政府对企业的活动实质上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如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构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协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加入国际竞争,以及提供各种各样政府信息的服务,等等。2.企业对政府的活动。包括: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按照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统计信息和报表,参加政府各项工程的竞、投标,向政府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以及就政府如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如何帮助企业发展等提出企业的意见和希望,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可供政府采纳的建议,向政府申请可能提供的援助,等等。

gze具体举例如下:

(1)电子采购与招标。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用,减少循私舞弊和暗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如政府向企业开放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利用集合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等。

政府与公民的电子政务(gzc)

它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政府对居民的活动。政府对居民的活动实际上是政府面向居民所提供的服务。政府对居民的服务首先是信息服务,让居民知道政府的规定是什么,办事程度是什么,主管部门在哪里,以及各种关于社区公安和水、火、天灾等与公共安全有关的信息。出生、死亡的登记,迁徙和户口的管理,结婚、离婚登记,自行车执照、驾驶执照的办理,车辆的登记,以及各种证件的管理和防伪(如身份份、毕业证、工作证)等,也是政府面向居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对居民的服务还包括各公共部门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等面向居民的服务。

2.居民对政府。居民对政府的活动除了包括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和费用,按照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表格,以及缴纳各种罚款等,更重要的是开辟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政府需要利用这个渠道来了解民意,征求群众意见,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gzc具体举例如下:

(1)教育培训服务。如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务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的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

(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为公民提供方便、容易、费用低廉的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的渠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8)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9)报警服务(盗窃、医疗、急救、火警等)。在紧急情况下居民需要向政府报告并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等等。

当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就是围绕着上述三个方面展开的。其目标除了不断地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三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外,还朝着一个完全整合过的、虚拟和实际相结合的、有着在线管理能力的新机制迈进。

转换政府的运行机制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建立电子化政府始终与转变政府的运行机制紧密相联,电子政府的逐步完善和建立过程也是政府运行机制转变的过程。运行机制是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运行,并影响和决定着组织系统的总体功能。运行机制以利益驱动、风险压力为特征,其一经确定,就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影响着组织的行为。电子政府的形成与发展将使传统政府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模式得以质的改变,从而积极地影响组织的行为。

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模式是政府自上而下地统一划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政府内部有一个金字塔型部门结构,高层政府垄断信息,而下层政府和公众至多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上层管理者对下层进行监督和控制,下层向上层管理者请示、申诉并执行命令,每个组织均按自下而上的层级结构形成一个指挥系统,即一级管一级,上级的旨意通过中间层迂回到下层,不需要上级时时刻刻一竿子插到底去管理每一个人,下级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很好地及时地被上层了解,因此,组织内部是相对封闭的,不自主的,互动性不强的,且它的信息交流结构会导致失真,因为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流经各个等级结构的信息,往往因其中地位较高者的意愿和敏感,以及地位低下者的屈从而被歪曲。

电子政府作为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政府的组织界限,在网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实现横向联系的有力模式。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快速流动和传递,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甚至是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界线的信息流。电子政府将使集权式的管理体系过渡到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一改过去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传输渠道,管理上层与下层在信息获得的范围数量、时差上的区别在不断缩小。信息传递渠道上除由上到下的垂直渠道外,还有同一层级的各个管理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横向渠道,不仅管理高层可及时获得全局性信息,而且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也能及时获得全局信息。在网上只有主动的参与者,不存在过去意义上的“受众”,信息在一切个体中平等地流动,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式被打破,公众参政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上网。政府组织不再是注重硬性管理,按科层官僚制原则构成“管理机器”,而是按系统整体原则建构的、有限刚性和有限柔性相济的、能对生态环境及时做出反应的有机体,它是一种灵敏快速的决策系统和高效能、高质量的政府管理系统。电子政府所具有的这种发散式的网络传播途径,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反之,基层的反馈也能迅速地向上传递,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不再被地理边界或大门围墙所阻隔,传统垂直的组织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替代。

在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网络上形成强势信息流,建立一个虚实结合、安全可靠、容量大、功能强、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管理系统,让公众即时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规程。随着电子政府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通过网上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心声,不断地调整政府的行为,将促进政府行政的公开化、民主化、效率化。

综上所述,电子化政府的实现对政府运行机制的转变意义深刻,从长远发展来看,电子政府的建立对转变政府运行机制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组织结构的调整

应用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减少了政府管理层次,撤除合并一些工作职能重复的职位,使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从而使政府更精简更有效率。

组织机构设置理念的调整

因为电子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公众为中心,使企业与市民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有必要对社会的需求进行市场的细分。目前,在电子政府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政府组织在管理方式上正大量地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并把“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引入政府管理中来。“客户关系管理”是近年来在企业界非常流行的一种通过改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技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从任何企业或单位拥有更多的“客户”,因此,在政府管理中引入这种新理念,不仅能增加政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促使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立能够根据用户的意向和需求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决定,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政府动态网络机构的设立

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将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电子政府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组织机构以市场模式组合替代传统的纵向组织机构的趋向,即网络机构的各部分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动、增加或撤销。这种运行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工作流程和死搬硬套的工作方式,建立一个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政府运行新机制。

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和节约行政成本

政府信息化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电子政府的建立,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促使政府的运作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这些均对政府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将分别介绍电子政府是如何提高管理绩效和节约行政成本的。

一个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这个政府综合实力,特别是工作效率的重要尺度。电子政府的建立,将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也是沟通各部门的纽带,是协调、管理、监督和控制的依据。网络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政府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有效地驾驭信息,从而提高了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网上建立的虚拟机关,直接通讯的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等,减去了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带来了办公费用、人员的减少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方便地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网上直接激励的虚拟领导、网上视频会议、公文快速传递等,都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会议效率和公文效率,可以减少领导者的事务性活动,把领导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繁杂的事务性活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把精力集中到深入调查研究和处理重大问题上来。

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在于为公众服务,如税收征管、企业登记、养老金发放,等等。电子政府建立的网上服务系统,使服务由面向办公室、柜台、窗口转向计算机屏幕,实现“人机对话”,使政务通过电子文件交换方式进行,如税收通过电子转账来完成:通过标准化中介工具,极大地简化了原本的手续与步骤,提高了行政效率。以往,公众需走到政府机关和政府人员交涉,这种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人员的主观态度,一些劣质的官员往往会表现出官僚习气,公众要得到好的服务只能靠运气或其他非制度因素。电子化政府可以使公众不用双腿,而用鼠标通过访问政府站点来完成,充分享受服务的高效性与统一性,节省了时间,维护了自尊,也维护了政府形象。

电子政府实现的组织转型,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在政府机构设置方面有更加激进的改变,它把原来由三个政府部门负责的功能合并到一个部门中去,这一个部门将负责社会安全、健康和家庭服务、就业、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这项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儿童成长方面服务的家庭就只需要和一个部门而不是和三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了。大约有25000名政府雇员将转到这个新的部门中去,以后,这些人员将脱离政府系统。未来几年内,挪威、葡萄牙等国家,面向民众服务的将只有一个窗口。又如,在芬兰,internet将减少50%的电话业务,在未来两年内,还将减少政府纸用量的50%。据报道,美国公众服务署的高级系统可以使政府得到有关一个产品的所有信息,可以在线上进行价格比较,并且讨价还价,最终可以就在网上订购并支付货款,而这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的纸介质和中间人。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绩效,并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可以定义为政府组织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生产公共产品的活动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满足不同偏好,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管理自身的行政组织的构筑、行政人员的录用、行政领导的升迁,还是政府管理社会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等,都有一个成本耗费问题。比较起来,政府成本结构与企业成本结构在内在要素的比重关系上有所不同。而在政府生产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比重最高,物力成本也是一个基本要素。电子政府的建立将使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物力成本降低为最合理有效值。政府的人力成本包括的工资、奖金、培训、保健等耗费;管理成本是指在决策、执行、协调、咨询和信息运作过程中的费用;物力成本有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物质能源等项目。政府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因此,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都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质。现实中的政府成本结构既有必要成本、有效成本,也有超量成本、无效成本。适应管理需要,建立机构、配备人员是必要成本,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就是超量成本了;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必要的信息协调和会议协调,而文山会海就是无效成本。政府管理有成本耗费,也就要有成本核算问题,讲求行政成本集约化,电子政府将使公务人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质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现实生活中,当政府逐渐变成电子政府时,它向民众提供服务的方式,正越来越类似于银行通过柜员机向顾客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政府雇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提交申请、旅行和费用报销及其他个人信息。供货者通过网络管理存货、保证质量并证实货款到达,消费者通过网络浏览商品目录、填写订单。原来在这些过程中处理纸面单据的人消失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减少了出错的机率,提高了商品到达的速度。

值得指出的是,行政绩效是政府生产过程、生产状态的一种反映和判断,衡量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成本。由于行政绩效本身不易测量,反过来,容易放松人们对行政成本的讲求,淡化对行政成本的约束。有时候,由于目标模糊,会使得行政成本的高与低、利与弊的界线也变成一种说不准的感觉。

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

政府决策是政府面对需要解决的一些社会重大问题做出某种政策或行动的选择。政府决策最初多是经验决策,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日益显著,商品交换和信息流通渐趋频繁,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天地。这时候的社会生产表现出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变化多端、影响巨大等特点。生产、消费、流通三大领域的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决策的失误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混乱。这样,依靠个人的素养和经验进行过程简单、信息量很小的经验决策已无法适应工业经济社会的要求。因此,按照决策的科学理论和健全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活动出现在政府决策中,这就是现代科学决策。工业经济时代的科学决策方法经过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智囊协助、决断理论和试验等多个步骤,它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政府的决策不仅具有工业经济时代政府决策的共同特点,而且更鲜明地表现出了知识和信息在政府决策中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使政府的决策更具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概念,它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发扬民主,大量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静态的典型研究与动态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政府要想做出科学决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决策者要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高质量的信息 从信息设备的操作到知识的内涵、更新以及知识经济的形态和运行规律,决策者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知识所引发的发展观念、增长方式和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创新的认识显得尤其重要。首先,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必须超越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建立一种主要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发展观。过去,传统的生产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损耗,这样,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知识经济的发展观改变了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这种极度依赖,因为知识和信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升了传统生产的效益和价值,它只要极少量的自然资源就可以求得经济的极大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其次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信息化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再是传统的通过加大原材料、资源及劳力的投入来实现,也不仅仅靠一般的技术改造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完成。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和高科技人才是决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提高知识在国民生产中的运用和创新,实现信息的高度流通和交互,增加高科技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是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再次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其综合经济实力,所以,信息社会,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缩减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信息成为政府决策的基础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和传输工作大都是靠人工的方法,信息收集面比较窄,信息反馈的速度较慢,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政府决策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不断装备着传统工业部门,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使得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此外,国际互联网在商业上的应用和普及,改革了传统的商品流通渠道和市场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基本交易形式。从以上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宏观调控的政府当然就更不能离开信息来做出决策,否则,将会导致决策的重大失误,给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害。因此,政府机构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掌握信息和管理信息。同时,对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商业运作方式进行推动和宏观调控,这也是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革命给政府改革提供了新机会

构建电子化政府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传统政府机构和运作机制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整个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地域和组织的界限,建立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改变传统的层层设卡、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全面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社会机关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也是通过各种电子化空间来进行信息互递,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信息,为进一步的科学决策做好准备。信息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延伸,信息流在各级政府间通畅流动,对于决策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仅就辅助决策而言,目前信息机构比研究机构效用更突出。此外,社会上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近年来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未来学等一批新兴理论,为电子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了决策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模型分析等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在决策中采用。所有这些导致了一种明显的变化,即决策过程中宏观、系统、定量分析的内容逐渐增多,研究、评估、论证的成份明显增大。

我们知道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民主化,没有充分的民主,就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传统政府的决策者常常犯“倾向性过于明显”的错误,需要决策的问题刚刚提出,似乎就主意已定,把自己的观点早早托出。于是,专家智囊们尤其是那些受其管辖的政策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们只好去做“命题作文”,或者以论证的形式去诠释,或者只是做一些小的修修补补,领导人的意见便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决策方案论证不充分。许多时候只是在拍板前匆匆忙忙开个座谈会,事先并没有让与会者有足够的时间对方案做认真的研究,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通报”,与会者的意见也就只能是意向性的了。这种决策方式,只不过是将过去的一人“拍脑袋”变为集体“拍脑袋”,最终仍然是“拍脑袋”。随着电子政府的建立,人类的社会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决策主体也在逐步壮大。过去决策只是政府的事情,甚至只是政府某个负责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很少有外界的参与。现在则是由政府决策层、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系统,以至各种组织,社会公众共同组成决策主体,社会对决策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了。政府决策层作为决策的支持系统,虽然在决策过程中仍居主导地位,拥有对各种决策方案的最终裁定权,但是政府决策层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已经由“惟一”变成了“部分”。在电子政府的行政管理领域,“小政府、大社会”目标会逐步确立,政府与智囊机构之间的职能划分十分明确,以充分发挥政策研究机构与社会专家系统辅助决策的功能,许多执行性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程序化、制度化,最终达到数字化。因而,也就可以脱离某种依附,变得更加专业化、专门化。科学而正确的政府决策,可以产生优化效益,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否则,将产生无穷的后患与恶果。所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其自身的性质与行为宗旨要求其工作中必须决策正确、有效。为达到这一目标,决策过程中集思广益的民主化与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化是至关重要的。以我国为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决策,往往以定计划、上级指令、长官意志、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等为主导,其错误的后果很多,弊端很大。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政府的经济建设决策常常从主观需要与良好的愿望出发,订计划、提口号、上项目,缺少应有的民主程序,不认真组织专家论证,实施中又多搞“群众运动”或“人海战术”,结果多是效益不佳,甚至劳民伤财,教训非常惨重。随着各项改革的实施与市场经济的实行,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开始了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进程,其决策的效益大为改观,但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非民主化、非科学化的决策惯性仍然残存,在一些政府决策中仍有制约的负面效应。所以,在经济发展与建设中,那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甚至是无效项目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不仅要缩编减人,更要优化政府决策方式,即程序的民主化、依据的科学化、效益的优良化,而这正是电子政府的优势所在。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政府决策,应当民主化、科学化、集约化。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百年大计项目的重大决策,不但需要有一定的民主程序、专家论证、集纳多方意见,更需有关学科的信息为依据与参照。就社会科学为例,它不仅可以提供经济资源信息、市场当前需求与未来走向信息、人口资源状况信息等,还可以将哲学、文化学、思维科学的理论信息充实决策者的头脑,优化他们的智能。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或大财团,为使自己的决策科学化与效益优化,建有服务性的参谋机构,如美国的兰德公司等。应当建立起决策民主化的程序和决策科学化的硬件与软件信息依据,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那种权力高度集中的“全能”政府职能将会转化,将从包揽社会、企业、市场、个人事务的“全包”中解脱出来,变化为“大市场”、“小政府”的格局,将为政府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将电子政府比喻为一座高效,有序运转的“信息处理器”,政府管理的过程便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而这些准确、适时、相关的信息经过以上程序的处理转化成类别清晰、内容准确的数据,储存在“信息处理器”的智能化内存中,当政府履行职能、制定政策时,相关的信息数据便准确上传、启用,使政府科学判断、理性决策、正确行动,全面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

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节奏,市场瞬息万变,市民的需求和社会生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能及时、准确做出回应,迅速灵活地调整战略、策略。而传统政府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由于层级多、决策权高度集中,且存在难以完全克服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不负责现象,使这种结构模式从获得信息到做出决策再到调整政府的组织行为需要较长的周期,其结果往往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面前显得机械、迟钝、呆滞,坐失良机,影响政府形象。而网络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的互动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它将极大地提高人们参与政府管理的兴趣。一个连线的、一拨即通的政府,每一项议案都可引来大量电子邮件,英特网将成为市民与政府对话的主要途径。可见,电子政府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

政府能力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的程度。具体地说,政府能力是指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部门和政府行政机构,并使它们拥有制定政策和在社会中执行政策,特别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维护其自身合法性的能力。政府上网为提升政府能力创造了良机。一方面,政府上网提高了公共行政的工作效率,行政工作人员有更充裕的时间、充沛的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管理技术,更加准确地认识控制环境,制定更加理性的政策,实施更加有效。这样,不但加强了行政机关的自身建设,以利于政府机构运作,而且,提升了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凭借电子政府,政府部门能够加强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获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发布各界需要(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之外)的信息,增加公民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维护政府在公民中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同时,政府上网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参与的人群由少数转为多数,参与的范围也由窄渐宽。从公民的角度看,参政议政的内容表现为知情、参与、监督等权利。通过电子网络,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更方便的方式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与政府沟通,反映他们的心声,提升政府的决策理性,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实现对政府更加有效的监督。从政府的角度看,可以凭借电子政府发布政府公告,提供市政、公共事业、工商、环卫、人文、检察、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行政信息,增加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来自基层、民众的信息反馈速度的快慢。对一个管理机构而言,其信息结构是搜集、处理、储存、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在传统组织结构下,信息结构是纵向层式的,整个信息的搜集、处理、储存、传递是树形的,顶点只有一个,越到基层,发散叉越多。所以这种方式收集信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信息的反馈自然很慢。网络技术使职能结构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是开放性的、多层次的、交互式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分散式的,形成多个信息中心,信息的传递渠道纵横交错。这便于各个职能机构更好地利用外部信息资源,而且,信息的反馈速度也很快。在网络时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公共服务通过网络进行,人们只要打开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在网上,可以了解政府及各部门的组成、职责、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地点等基本情况;可以阅览政府许可的各种电子公文和电子资料库;可以查阅各种电子法规和电子新闻;进行税收处理、福利支付、电子邮件、电子保健、户籍管理、政府采购和招标;随时了解政府对某项管理或服务的计划及其实施的进展情况;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讨论,各专门网站可以满足你的特殊需要;了解政府掌握的宏观经济数字、专家分析和经济预测等信息;可以询问天气预报、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列车和飞机的时刻表等生活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网络求助或求救,将得到免费的咨询和服务。总之,人们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社会信息、生活信息、服务信息,可以缩小地域差别、城乡差别。

电子政府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保真率,从而改变了政府现行信息传递模式与组织结构:社区或市民借助网络多种渠道将信息直接传至决策层,使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中间层级功能的消退,导致现代城市组织结构向中空化方向发展。两大变化的实质在于中间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替代,这就消除了信息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滞,使信息传递准确、及时,避免了信息传递失真。其次,网络拓展了决策信息源,改变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进行理性判断和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下,决策只能达到满意化而不可能做到最优化。有限理性阻碍了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实现,而造成人类有限理性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的缺失或信息量不足。在21世纪,互联网将各终端用户发展为潜在的决策信息源,他们的意愿、要求可随时在网络上发送。由于网络终端交互联系,其意愿表达会引发网上信息聚集,即某种意愿的表达可能带动其他用户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意愿,从而把恰当的信息提供给政府的领导者,避免信息不完全产生的有限理性。上网以后政府的信息采集就方便多了。国际国内、上下左右的材料就可以通过电脑网络信手拈来。大至国际冲突,小至一个村委会的情况,都可以通过因特网及时获取事件真相和国际舆论动向。通过“村委会电脑选举信息系统”,国家民政部可以及时知道边远地区一位村长的姓名、文化程度、在村委会选举中获胜的过程、选举是否按照规定的法律程序进行。通过电子信箱,国家最高领导人也可以了解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政府通过迅捷、四通八达的电脑网络与公众直接交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反馈,准确地把握自身、社会环境、公众的真实信息及相互关系状况,有利于政府机构增强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网络的互动与传统的政府——公民互动方式全然不同,政府不可能单向地选择、传送和灌输。这是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必然要求作为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政府摆脱旧的行政观念,把自己摆在与公民平等的地位来对待,抛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抛弃全能观念,确立有限观念;抛弃垄断意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意识。否则,保持原有的观念,是不可能发挥电子政府的技术优势作用的,只会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错失良机,延误本国的发展进程。

凭借网络,政府可以建立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便利的网络沟通及快捷的反馈机制,从而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层级确立的制约,便于倾听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呼声,传达政府施政的意图、方针,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修正和完善失误的决策。科学决策的目的在于实现决策的目标,决策的制定只完成了过程的一半,决策的实施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决策是否正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如果决策失误,还可以通过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完善。电脑网络具有高速、交互的特点。在决策前,政府机关可以将拟推行的重大举措放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决策后,政府机关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并据此完善或追踪决策。民主决策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当加强的薄弱环节。尽管各级政府机关也先后建立了一些决策民主化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并未能认真贯彻实施。究其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手段上的。由于缺乏合适的手段,致使决策民主化难以落实。政府上网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国家计委1998年底在网上开设了我国“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讨论栏目,短短5天内就有1400余人访问了该站,500多人参加了讨论。信息反馈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远超出预计,这既体现了民主,也保证了政府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电子政府的建立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促进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工作人员素质直接关系着政府反应能力的强弱,他们必须掌握丰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能力和信息化运作的水平。举一个舆论宣传管理的例子。在网络出现以前,国家的舆论宣传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是报纸、广播、电视,人们常把它们称作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管理传统媒体的经验已比较丰富。互联网络出现后,被称作第四媒体。第四媒体有三个明显的特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公众性。它能做到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时进行;不再需要中介,直接在网上发布;不再有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区分,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认为需要的时候发布信息,发布前不需有关方面审查、批准。第四媒体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闻媒体的有机融合,高科技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舆论宣传管理部门对第四媒体的管理不再是纯粹的行政管理,其中的技术含量明显加强了。管理人员要管好第四媒体,首先自己必须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来行使管理职责。不懂得网络,不是“圈内人”,连网络上发表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管理,更别说对这些信息的及时反应,及时分析判断和相应对策的出台了。

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促进公共信息的流通和平等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在全社会中的增值利用 政府作为我们社会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最大的信息源,掌握着几乎全部的公共信息资源,若能充分利用此资源,实现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然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电子政府建立了一个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和交互服务的平台,电子政府信息设施与互联网连接,并提供开放的入口。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球互联的虚拟空间中,只有人们需要,政府可以跨越时空障碍执行公务。当政府的触角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伸向机构、公民和所有服务对象,当机构、公民和服务对象也能以电子方式深入到政府门户网站或其他公共服务站点时,一个全新的、类似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政府在技术上就已经建构起来。这时,政府既可以产生一些新的行政程序(例如允许人民在重要议题上参与“电子听政会”,借助“电子民意调查”取得大众观点,甚至扶植那些对社会福利有贡献的“虚拟利益团体”)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而公众也将以极大的热情介入到“数字化政治行为”中,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这个简单的“公布式网络智能dni(distributed networked intelligence)”模型中可以看出,电子化政府借用技术的力量把曾经近乎封闭的政治系统重新整合,并以提高透明度为主导的工作取向,以改善公共服务为基本的价值目标,从而增强了在真实世界里统治的权威性。此外,当新的技术设施开始运作时,信息内容的提供就变得愈发重要。政府不仅应该督促机构彼此之间合作,努力创造出更为广泛的数字化资料内容,还应该重新整理自己所拥有的大量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公众使用。在工业时代,政府信息的取得在理论上已经是人们的一种权利,但实际上享用它既麻烦又困难。而在信息社会中,这一切权利的行使是如此的简单清晰、快捷方便。

政府信息化也使政府以外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能够通过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即时地获取这些资源并实现增值利用,从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例如,通过互联网,政府可对当地信息产业的主要力量实施引导和组织,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引导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政府信息包括政府机构的管理信息,以及政府运用国家力量,采自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社会信息。政府信息化在促进内部信息流通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进而推进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和生活质量,是政府职能由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的坚实一步。一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最终要落到微观经济基础上。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对宏观调控和市场信号的反应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社会中,一国经济落后不仅在于它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现代社会信息获知得少且慢。实际上,信息差距更大的是体现在挖掘、创建信息能力的差距。目前,我国政府掌握着80%以上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资源,3000多个数据库,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都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政府信息化就是要让这些信息资源进入市场,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然后将面向公众的站点与政府内部网(泄密的专网除外)联通,与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结合,使政府站点成为服务窗口,开创信息共享的新格局。奠定信息资源开发的技术基础,对于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为重大。政府信息化首先体现一种社会示范作用,明确显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提供获取信息的均等机会时,会扩大市场中企业个体的信息差距。那些拥有较强信息搜寻能力,对市场反应灵敏的企业更能把握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为了快捷地获取信息,其他企业也必须信息化,才能提高搜寻能力和建立交流、共享信息的渠道,以免在竞争中落后。由此,政府信息化能启动行业用户上网工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完整的网络将信息传递的纵向环节压缩在一个平台上,将提高企业对宏观调控和市场信号的反应能力,减少企业包括时间、金钱在内的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政府信息化还为建立市场导向型企业提供宏观环境。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可以消除对市场的行政分割和寻租行为,提高政府的经济调控效率与水平,这将极大地推动政府职能转换和我国转轨的进程。可靠高效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的服务快速、方便、廉价地传给公众,扩大公共信息传播。政府信息具有权威性、宏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可以减少市场不良信息的“噪音”给企业市场决策造成的困扰,帮助企业形成适当预期和决策,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波动。同时,一个能方便与公众沟通的“电子政府”,可以及时接受社会各领域的反馈意见,提高工作效率、决策质量和办公的透明度。另外,政府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能力的提高,将更好地利用国家力量收集、开发、更新信息资源,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使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更理性化,这是一般社会信息服务力量难以替代的。政府网络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联通,使政府采购、政府电子商务的公开化成为可能,与政府交易不再是某些企业的“专利”。政府对产业、行业的支持不再依靠“近亲繁殖”,而是提供平等的商业机会,为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提供无歧视、公平的市场。这有助于理顺长期未理顺的政企关系,进一步市场化,体现企业的真实竞争力,优化国民经济效率。政府信息化及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带动,对各国的信息产业是有力的支持。政府对信息网络的推动,会改变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的失调状态,扶植民族软件产业,特别是一些关键软件和产品。政府信息化与国家研究开发计划的结合,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这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1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爱尔兰、荷兰、美国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而德国和瑞士等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经济发展趋缓,造成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不同。”

政府信息化提供了大量公共信息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给整体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带动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搜集、开发和利用私人信息,向市场导向型转型,增强企业个体竞争力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个市场导向型的企业首先要了解市场。企业的市场是它的客户,以用户满意为目标,那么,包括利润在内的各种利益都会随之而来。企业可以进行客户记录,从中筛选信息,销售记录和财务数据中也隐含着有效信息;细分市场,找出潜在客户;调查市场份额,了解竞争对手。所以,企业自身就拥有很多有效信息,但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没有整理、汇总,甚至没有采集。这除了企业市场意识不够强外,还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的制约。在没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基础时,单个企业信息化的沉淀成本较高,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而政府信息化提供了这个基础,将信息的价值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信息化首先能更快更广地获得公共信息,把握宏观经营环境。其次能够更好地挖掘私人信息,发掘和利用潜在的赢利机会,为企业的生产、创新找出正确的定位;有效协调各投入要素,降低投入要素的综合成本;建立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创新力,并且保持自我更新的状态,为企业长远的产品升级做准备。政府信息化为先导,开发和创造更多的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信息传导机制;同时,也带动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机制,跟进国际市场,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经济效率的目的。但是,由于信息知识是报酬递增的,有既得优势的发达国家在不断扩展知识的疆界,因而要追赶的是变动着的目标。所以信息化还要重在发展、更新,建立自我延续的能力和机制。

增加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要求。在传统的政府机构对外办公活动中,社会公众由于不能随时随地了解政府的办公程序与有关政策,常常“跑断腿”,产生抱怨情绪;政府公务员为了应付公众不断重复提出的问题,常常“磨破嘴”,产生厌倦情绪。甚至由于信息不明而产生腐败现象滋生的机会。互联网的运用,政府可以向公众公开办事程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电子政府在网上设置网站和主页,可以在网上公开政府部门的名称、职能、组织结构和办事章程等信息,依其性质向社会、组织、企业公开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以便公众迅速了解,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同时,可以设立友好的访问界面及丰富的站点,接受社会各界的意见,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做到政务公开。

从现代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政务公开的首要目的是约束行政权力的作用界线,最终减少政治腐败事件的出现机率。学者们曾对腐败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腐败是指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通俗地说,在不该行使权力的场合行使了权力就形成腐败,必须予以约束的权力一旦被视为可供独揽的绝对权力就意味着绝对的腐败。既然权力是腐败赖以滋生的最佳土壤和温床,有人干脆可以理解到极端主张国家公务员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力的地步,企图借此淡化行政权力意识,最大限度地培养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遏制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历史上一个人想表明他“有权力”的简单办法即是不让别人知道他是如何做出一个决定的,善于搞暗箱操作、追求随意性、崇拜权力的弹性系数或人格化的权力的个人和机构通常都很有权。但当时我们采取政府上网的高科技手段推行政务公开以后,公仆与主人的位置一下子真的明朗起来了。招生、招工、录干、进出口配额、办理证照、税费收缴和减免、收费管理和使用、职称评定、用地审批、征地补偿、城市规划、退伍转业军人安置、建设工程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罚没款收缴和管理使用、邮电资费、电价管理、生育证审批和发放、计划外生育管理费征收和使用、扶贫救灾款物分配、农民负担、乡镇财务等等以前感觉“神秘莫测”的事项均被赤裸裸地挂到了网上晾晒、风干、缩水,人们开始实实在在地感到公仆的本职乃是服务,其手中的权力更多的是指责任和义务,感到许多部门和各级公职人员已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角度,而是转向了愿意进行换位思考,替办事者着想的服务者角色。

可以说,因特网为政务公开实实在在提供了方便、有效、快捷的载体。政府既掌握最大量的公共信息,又是法规、规章、政策的制度者,相对于公众,它居于信息强势地位。传统的科层制政府的政治运作过程,是密不可知或不甚可知的领域。从而,本应制度化、程序化、公开化的政务运作,由于暗箱操作,制度运用往往为少数人或个别集团操纵,使制度依附于个人或集团私欲。由于网络的交互式特点,电子政府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桥梁,便于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网上行使自己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政府通过网络对民众来信和意见做出及时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腐败的产生,树立起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同时,还可以就一些问题开展网上调查,作为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参考。“政府上网”的互动性,不但使公众了解政府的目标、计划、政府亦可随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减少政府决策的盲目性、主观性,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度和支持率,增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上网”提高了传播交流的透明度,以往由于政府与公众的传播交流透明度低,交流渠道严重堵塞,导致公共权力私有化,出现以权谋私、权力商品化、自定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等种种问题。由此看来,具有高透明度的政府网上公关传播交流,拆除了传统交流的障碍,促进了政务公开,恰恰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西方学者曾梦想把政府变成“玻璃缸里的金鱼”,清澈透明。在信息技术社会,电子政府为政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使西方学者的这个“梦想”成为可能,变为现实。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建立了大量的政府网站,联邦和州政府已经全部上网,而且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在欧洲也有了网上“虚拟议会”,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积极参与国家事务,执行法律考核的权利,促进社会民主的进步与发展,使政府管理更加直接和有效。各类竞选者的背景资料、政府官员的施政方案、某项重大工程的决策及大案要案侦破、判决,诸如此类以往讳莫如深的内情,现在数字化网络系统都能详尽无遗地、直接地披露。市民运用公众电子信息系统,可便捷掌握政府部门的工作状况,随时掌握政府的非机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由于人机界面,能加强公众意见反馈与监督,如通过bbs发表政务自由论谈,通过发e-mail加强与行政领导者的各种勾通,参加“网络听证会”监督政府的施政方针,实现与行政系统的互动勾通。“人人当家作主”、“民主”的理想将成为现实。

对于电子政府能够增加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目前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政策电子采购。政府本身是个很大的集团消费者,因为它既要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又需要维持自身机构运作的人、财、物。电子政府的政府采购运用电子化操作,其中的重要环节是电子招标,即通过网络向全国各企业公开招标来购买商品。首先,由基层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提出申请书,由政府采购中心对各个部门需要添置的物质设备进行统一筹划,确定需要购买的产品数量、价格等条件,接下来就开始电子招标,由政府在网上公开产品需求信息,欢迎各个企业前来投标,有意投标的企业将提供产品的详尽信息,报送到政府招标的专门网站上,政府有关人员对其投标项目进行审核,初步做出筛选,到规定的公开招标时间,被初选中的企业通过网络同时向政府部门公开竞价,由政府在网上接受报价,当一个企业价格最低时,即可确定该企业中标,此时竞价停止,并在屏幕上显示“某某企业中标”字样,宣告此次招标结束。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政府所购买的商品仍然留在生产企业中,然后政府机构和该企业网上联系,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术订立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生效后,就可以由生产企业负责与需要该产品的基层部门所在地的分销处联系,由其实现产品的配送,此时凭收货单,政府通过电子支付系统向该企业划拨款项,整个政府采购行为完毕。

电子采购有如下特点和优势:首先,政府采购行为以集中性为特征,单位时间内交易量大,对市场竞争主体很有吸引力。多个社会竞争主体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有利于公开透明、有利于廉政建设,防止私下个别交易可能产生的黑箱作业、权钱交易、中饱私囊;其次,政府将采购需求在网上公布,发出要约,进行公开招投标,这有利于投标方(厂商)对政府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承诺,而招标方(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种市场行情一览无遗,从而提高了购销过程的能见度;再次,买卖双方在网上结算,一切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完成,使卖方可以及时地、准确地收到支付和汇款的信息,能保证在电子交易下的购买和支付规则被一致地理解和执行;第四,电子采购减少了采购报告等文牍工作,降低了采购成本和缩短了采购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电子采购使采购过程合理化,采购由政府代表(人)—厂商代表(人)转化为政府代表(人)—网络(机)—厂商代表(人)的互动过程,人人界面改为人机界面,所有过程都有电子记录在案。而且,商家在规模竞争的效应和竞买竞卖的压力下,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竞争的结果显然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公开透明的过程树立了政府的美好形象。采购电子化是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杜绝相关领域腐败的强有力的办法。

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后,随着社会资源的无缝隙整合程度的不断加强,滋生腐败的土壤会越来越少,这是电子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五篇:汽轮机复习总结(考点)2

一、概念

1.汽轮机的型号

2.最佳速比多少,级的轮周效率最高;纯冲动级和反动级最佳速比下所能承担的焓降关系

3.蒸汽在喷嘴斜切部分膨胀

4.级的轮周效率、最佳速度比、级的相对内效率、盖度、压力反动度、滞止状态、绝对电效

率、极限真空、汽轮机的工况图、凝汽器的汽阻、水阻、调节系统的动态过渡时间、节流 损失、二次调频旁路、热应力、调节级最危险工况、速度变动率、迟缓率、静态特性曲线 的定义及应用。

5.多级汽轮机重热系数定义、计算

6.机组轴向推力的概念及计算,轴向推力的影响因素

7.汽轮机经济性评价指标

8.汽封焓降关系

9.凝结水过冷度、传热端差、凝汽器的真空变化影响因素

10.凝汽器冷却水温升定义及计算

11.凝汽设备循环水量、抽汽器型式

12.衡量调节系统静态特性性能、动态特性或主要因素

二、思考题

1.级损失

2.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

3.喷嘴斜切部分的压力比不同时,蒸汽的膨胀特点

4.最佳速比,并对级做功能力进行分析

5.级的理想比焓降变化对对应的级的反动度变化影响

6.汽轮机凝汽设备的组成及其任务。

7.凝汽器真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8.试给出汽轮机调节系统的静态特性曲线;

9.凝汽器压力Pc,10.进汽机构节流损失和排汽阻力损失

三、计算

1.计算级动叶出口速度、级的喷嘴能量损失,动叶能量损失及级的余速损失;轮周功率, 轮 周效率,以及级的有效焓降,级的热力过程线表示

2.变工况喷管的流量分析

下载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政务考点知识复习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政务复习大纲

    1、什么是电子政务2、电子政务的实质。 3、了解“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电子商务”、“数字政府”、“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信息化”等概念的界定。 4、了解电子......

    电子政务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

    电子政务测试题2

    电子政务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和服务。人们......

    电子政务期末复习指导

    电子政务期末复习指导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的是( A) A网络化标准 B应用支撑标准 C信息安全标准 D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2.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是( C) A......

    电子政务第一章复习测试题

    第一章 1、、 政府的定义及政府包括那几个职能?p1 2、 什么是政务?p2 3、 什么是电子政务?p2 4 、电子政务由(广义)和(狭义)之分 5 、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主体是政务而不是电子)......

    电子政务的复习思考题(范文模版)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含义;政府信息化的含义;信息时代政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信息时代政府的职能第二章:电子政务的含义;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复习指导 2012春

    《电子政务》复习指导(2012春季版)一、课程介绍《电子政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员全面了解电子......

    电子政务我的复习

    电子政务 一、填空 1. 电子政务模式:GtoG, GtoB ,GtoC, GtoE 2. 电子政务特点:透明性,开放性,共享性,服务性 3. 成熟度的四个维度: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组织虚拟 4. 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