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留守儿童共成长
师德建设投稿
我与留守儿童共成长
柴胡店盖庄小学路志英
我是宁津县柴胡店盖庄学区的一名女教师,随着我校留守儿童的出现,我和我校另外两位女老师都当起了爱心妈妈,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班的田双红同学,由于父亲体弱多病,母亲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她与父亲、妹妹在家生活。由于父亲常年吃药,经济很困难。平时吃饭,馒头就咸菜,炒菜的时候很少,更别说吃肉了。看着孩子营养不良的样子,我心疼极了。由于我中午在校吃饭,就隔三差五地叫她到我这里来吃。时间长了,她有什么心事,快乐的烦恼的,都和我说,我也和她同悲共喜,及时疏导她的不良情绪。逐渐地,我们之间有了母女般的感情。
还有李康同学,母亲精神不好,父亲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奶奶年老眼花,他的衣服破了也不能及时缝补,我就经常给他缝缝补补,让他穿得整整齐齐,与有妈的孩子没有差别。
另外,我还注意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亲情,渴望被关爱。我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做心理辅导,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在他们成长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发展,我与留守儿童共成长。
第二篇:浅谈留守儿童成长及教育问题
浅谈留守儿童成长及教育问题
目录
内容摘要.................................................(1)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因素...............................(2)
(一)家庭经济条件恶劣...................................(2)
(二)接受教育限制.......................................(2)
二、留守儿童心理及教育存在的问题.........................(2)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2)
(二)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5)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7)
(一)从心理着手改善留守儿童的问题.......................(7)
(二)学校的辅助教育.....................................(8)
四、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政策.......................(9)
内容摘要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口流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浅谈留守儿童成长及教育问题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因素
(一)家庭经济条件恶劣
家庭困难导致父母被迫离家打工,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产生,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中国长期的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二)接受教育限制
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手续也会非常繁琐和复杂,再者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二、留守儿童心理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由于长期情感照顾,这些留在农村的轻少年儿童往往性格孤僻,有心理障碍,缺乏合作的精神和意识;学习成绩欠佳,缺乏竞争意识,行为懒散,不求进取,逃学迟到就是家常便饭。思想道德危机,价值观混乱,不少儿童经常说谎,缺少朋友和亲密的伙伴。大多数男性儿童经常违规违纪,盲目冲动、打架斗殴。据统计,目前中国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另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 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其他国家没有发生过一样或类似的事情,有些发达国家也有过相似的情况,但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情况和他们不一样。中国人口基数非常大,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也很大,一旦决策失误会伤及很多人。中国更是没有福利制度,直到最近才建立了初步的福利制度。但是这种福利是有身份差别的,一般只有单位职工才能享受到福利待遇。显然,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背景是复杂的。本文仅仅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留守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是国家制度造成的因素。例如,城乡差别的身份制度导致目前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共同结论,它是造成留守问题的制度根源。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这一根本因素如果得不到解决,留守问题将很难打开局面。值得幸运的是这种身份等级制度正在被改变,不过进展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国家长期以来贯策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的方针,导致城市和乡村差的生活水平急剧拉大。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因资金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过度剩余。因此,不可避免地农民工要流向城市;历史上,中央决策者的重大失误导致今天农村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毛时代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口号使几十年间的中国人口大幅度整加。有限的土地与密集的人口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农村土地的支撑量已接近极限。因此,转移农村人口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第二
是中国人的身份等级观念强烈。城市市民普遍对农民工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层决策者按照舆论调整思维,制定了一系列不利于农民工子弟入学的门槛。农业部相关课题组研究也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这些孩子因父母的原因,即使出更多的钱,也很难待在城市里站住脚;新的阶层体系又从新形成并趋于稳定,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身份等级制度深严的国家,即使是现阶段中国的社会流动性依然不高,中国算不上是内部开放的社会。这些新的阶层具备一些新的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过去没多大差别。农民的身份一旦确定,社会流动的空间和机会是很小了的;精英结盟是当前一个趋势,知识精英、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结合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一正在壮大的阶层或利益集团日益成为过分的分利集团,吞噬改革的成果。而弱势群体却日益被边缘化,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受害者。第三算是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的素质不高是理论界和决策者的共识,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农民自身的不足导致发展困境。比如,文化素质低、缺乏技术、平均家庭人口多等。
(二)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
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而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
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从心理着手改善留守儿童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父母缺席的时候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情感的寄托。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快乐健康的面对生活。
(二)学校的辅助教育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
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学习也很用功。而这些品质是其他孩子所没有具备的。
四、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政策
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 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 2006,(02)
[2] 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3] 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 , 2000,(S1)[4] 李长文,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 , 1994,(05)[5] 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 2002,(03)[6] 李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02)[7] 王群健,兰云.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 1995,(04)
第三篇: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学校、家庭、社会必需关心的大事!
现在,生活在乡镇和边远山区的许多父母,为了给家庭更富足的生活,远走他乡,远离亲人,一年四季奔波在各个城市中,他们留在乡村的孩子,有的靠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起居,有的托付给远亲近邻,他们这些小朋友,每天享受不到爸爸妈妈亲热的抚摸,听不到爸爸妈妈关切的叮咛,见不到爸爸妈妈慈祥的笑容。他们受了委屈没有地方撒娇,有了好消息没有人和自己分享,在长期的情感孤独中,他们的性格从活蹦乱跳变得沉默寡言,从热爱学习变得贪玩厌学,从积极上进变得消沉任性„„在生活、学习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心灵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建设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一个的责任,渴望他们拥有的一种生活幸福、学习快乐的成长环境,在乡下的那些留守伙伴们,更渴望来自我们大家的帮助!
有太阳,世界才会有温暖;有春风,大地才会有生机。感谢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团结起来,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自己的爱心,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我们手牵手,一帮一,献爱心,结对子,共成长,健康快乐的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奏响我们这个时代最和谐的乐章!
谢谢大家!
第四篇: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调查
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调查
09政法系社专 隋林玉 2009020105
摘要: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所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倍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编制“关于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调查问卷”,对“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的林梓小学展开调查,通过各种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在与父母的关系上表现较为冷漠,与抚养人的关系虽然比较亲密却经常有孤独感,认为老师像亲人一样、期望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信心和鼓励,与同伴的关系甚为紧密。同时,对留守儿童中“母亲是否外出”的两类样本进行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母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父亲更为重要。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呈现出大规模和大幅度。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已有1亿流动人口,由此所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研究者的大力呼吁和各级政府的积极行动,关注并解决“城市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已经纳入了各地的工作议事日程。然而,流动人口子女除了 “城市民工子弟”外,还包括“留守儿童”,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更加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在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里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其外延越来越大,逐渐演化为上述含义。“留守儿童”大量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事实。随着人们对这一领域的逐渐关注,相关的研究和报道也越来越多。由于现实或他们(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原因,他们对子女的关爱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对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这就造成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方面的真空。
根据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七个方面,关于流动儿童成长状况的研究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能否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是我们所关心的。留守儿童在独立起居和做家务的能力上强于当地的非留守儿童。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父母外出客观上给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他们必须学会独立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这
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显然是很重要的,因此父母外出对于孩子独立能力的锻炼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益的,如果孩子能在这种独立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艰辛,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父母,从而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更加宝贵的精神力量。
2、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学习独立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独立性水平。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平时无法给他们以学习上的帮助,以致于他们只有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而言应该是有帮助的。然而从比较的差异性上来看,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困难更多,这对于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小学生毕竟有一种生理上的弱势,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还并非足以很好的学习,在遇到困难时没有父母给予适时的帮助会使其心理遭受更大的挫折。这一点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的注意。
3、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理解父母,部分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上稍显冷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大的,他们认为亲子之间还是互相理解的。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和正常的。
但是其中一个问题的结果也许又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其中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是虽然父母外出,并未在亲子关系上给孩子留下任何不良的影响,反而使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二是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孩子已经对于良好甚或亲密亲子关系的期望很低,表现出一定的冷漠。如果原因是后者,作为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4、留守儿童与抚养人关系比较亲密
在调查中还有一项结果值得注意,即虽然留守儿童与抚养人关系比较亲密,然而他们有孤单感的比例还是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由此可见,抚养人虽然能够给孩子带来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可还是无法让孩子在精神上有一种支撑和依赖。这种孤独感的长期存在无疑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是作为家长和学校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5、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们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的有所作为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好的效果的。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因此,此调查结果也许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
6、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同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父母以外,他们认为和同学在一起最开心。从年龄特征上来讲,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情感发展方面是有非常强烈的需要的,“同辈群体”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而言也是如此。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孩子的感情沟通便更多的寄托在其他人身上,如此以来,同学则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7、母亲留守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的独立性、学习兴趣、对父母的感情、对抚养人的态度和与朋友的关系上。此结果表明,母亲是否留守对儿童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有母亲在的情况下,孩子的成长与能力发展状况与非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差异。可见,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成长过程更需要母亲的参与,这是此年龄段儿童成长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性。讨论及建议
1、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该如何作为?
虽说父母的外出并非一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它使得孩子在亲情体验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调查中有那么多孩子有很强的孤独感就是力证。在活动的交谈中,一些孩子对于“家长是否回家陪他们”表现出异常的淡漠。如此看来,长时间亲情体验的缺失既可能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很小就对人间的冷暖失去兴趣,如此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于是在此,我们倡议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对孩子多付出一些关心,不能让孩子的成长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不良影响。
也许,对于孩子多一些关心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但是父母应该关心什么,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仅仅是学习成绩吗?当然不是。可是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正是因为家长不在家,比在家的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致于每次回家或者打电话仅有的沟通时间都用在了关心学习上,对于其成长体验中所缺失的那部分关注的非常不够。如此以来,也就使得很多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具备了可能性。因此,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建议留守儿童的家长们更多的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鞭长莫及的情况下,更多的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上作出努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2、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将如何作为?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长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双重责任,这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样一群有着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学校教育应该抱有怎样的期待,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树立恰当的学生观,应该如何培养学生一种应有的合作竞争意识?这些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从问卷调查和
活动中我们已经体会到,由于学校里大多是女教师,因此留守儿童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像母爱一样的情感体验,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仅此而已是不够的。基于调查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建议留守儿童的教师们不要吝啬你们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许在这些孩子身上会有更明显的体现。此外,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更应该培养其坚强的社会适应力,如何能够让他们通过体验父母在社会上生存的艰辛,来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不至于变得孤僻或感情冷漠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孩子可能是在没有掌声的环境中默默地成长,这些孩子可能是在没有玩具的环境中辛勤地成长,这些孩子也可能是在没有粉饰的环境中野树般成长。但是,也许只有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才不会不习惯遭受冷落;也许只有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才不会将别人也当作自己的玩具;也许只有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才懂得尊重一丝一缕的劳苦、才懂得感恩。当多数人围着奇花异卉齐声赞颂孩子时,我们也许更应该关注那些随处坚韧生长的“小草”。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群体中来,让我们一起去关注留守,守望未来。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凸显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学习阶段,多数被丢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相对较差。为了使农村的留守儿童更全面、更好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笔者针对本学范区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希望能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常见的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双亲或有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故而对他们的监护出现了缺失,他们通常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
(1)隔代监护型。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哺养的方式。父母均外出时,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有句俗语是“隔代疼”,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比孩子的父母更加疼爱孩子、甚至是宠爱,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对孩子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起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了。
(2)单亲监护型。单亲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而父亲外出务工比例最大,这种家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勤俭节约型,即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管理孩子并维持生计,打工挣的钱用于家庭建设。这种情况下的母亲一般劳动量大,身心疲惫,对孩子的管理并不到位,认为只要不饿着、冻着即可,对经济却卡得很紧;二是挥霍享受型,即父亲在外务工,挣钱较多,其母在家除了照看孩子的生活外,其余时间就是打牌消磨时间,由于生活富裕,精神空虚,与孩子很难沟通。(3)亲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朋友。这种监护的特点是:一是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爹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如果学生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二是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在各方面待遇不公平,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感觉自己是“外来人”,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
(4)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述几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这部分孩子无人监护,父母把监护责任交给“留守儿童”自身。由于他们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而他们的父母大多在金钱上给予充分的满足,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奢侈、浪费、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为和习惯。
(二)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现状
由于上述的几种监护类型都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身上也就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普遍厌学,成绩差。在班级学生中,留守儿童成绩好的所占比重极小,他们中间大部分人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这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家庭教育,他们对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有的同学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导致他们经常请假、缺课,久而久之,有一部分自制力差的留守学生就养成了旷课、逃学的习惯。
2、违规违纪现象严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亲朋好友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多说,说多了又不听。时间长了这部分学生行为偏差越来越严重,出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学校里这部分学生道德品质普遍表现较差,平时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外还有说谎、打架、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学生上网成瘾,经常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年人混在一起。
3、心理障碍比较严重。这部分同学由于平时远离父母,只能一两个月通过电话和父母短暂交流一次,严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现实的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由于生活及学习等各方面原因无法及时和别人交流,就会引发他们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自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性格发展不健全。这部分学生长期同父母分离,成长中缺少关爱,现实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由于监控失调,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5、思想、价值观出现扭曲。由于部分父母们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对他们采取过多的金钱和物质补偿,并且处处随孩子的心意,长此以往,极易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6、存在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有相当一部分自制力较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加之学校与家庭的衔接上出现的“真空”,导致留守儿童因意外而遭受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度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是隔代教育和托管照顾,祖辈和托管人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和利益关系,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和管理措施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孩子的未来缺少合理的规划,对学校的各项措施缺少支持,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2、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需要资金的支撑。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极易造成家庭破裂。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家庭已发生离异或父母感情存在严重危机,这部分孩子缺乏安全感。极少数孩子家长缺乏家庭责任感,当夫妻离异后,对孩子不闻不问,放弃了家长责任。这类孩子更需要社会和学校经济的援助,但我们因为资金的问题,对这类孩子关爱有些力不从心无法到位。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研究
1、针对学校与家庭协调度不够的问题,建议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和宣传功能。
政府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正确宣传学校的教育工作,使社会各界认识、认同学校的做法,并响应支持学校的措施;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发生分歧时,要协调好双方意见,改变学校的弱势地位,使学校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保护学校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教育工作
(1)、以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工作责任主体,积极组织教师在围绕着如何对留守儿童实施思想上帮教、学习上帮学、生活上帮助、安全上帮保开展工作。同时要求各位教师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留守学生家长在外出务工前要妥善安臵子女的抚养、监护、入校和学习。同时,各个班级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掌握必要的信息资料,并及时把信息资料上报学校。另外,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且定期上报相关信息,实时动态管理。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村、组、家庭访问,了解留守学生委托监护人具体情况和其父母的务工地址及联系方式,以便于及时相互沟通;同时记录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并安排专人落实负责,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开展形式多样关爱行动:
①建立成长导师制:首先每个教师要对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并把摸底情况记录在案,形成留守学生档案。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与他们签订爱心结对协议。在平时工作中,辅导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所结对子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对留守学生进行帮扶。
②成立“同伴引领,互助飞翔”小组: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 “同伴引领,互助飞翔”小组活动,即要求班级内的优秀学生与班级内的留守学生结成互助对子,随时对班级内的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外,要求互助小组把帮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对班级内的每一位留守学生的情况随时把握,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③成立留守儿童悄悄话信箱: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他们缺少了交流的对象,有心里话无法诉说,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成立留守儿童悄悄话信箱,让学生把平时不敢说、不能说的事情通过悄悄话信箱,与老师进行交流。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人员每天定时开箱,把留守学生的悄悄话加以整理,并根据不同的分类,安排不同人员加以处理,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学会倾诉。
(3)多渠道着手,让关爱目标立体全面
①思想上帮教全面。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对留守儿童全面开展人生观、亲情观、理想前途、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把每年的第10月定为“红色宣传月”,以“红色宣传”为主题举办书法、绘画、征文竞赛,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人生观得以提升。另外,还可以要求每个留守儿童每周至少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每个月至少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问候父母。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勤俭节约,理性消费。通过这些有益的引领活动,促使留守儿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亲情观,树立了理想明确了目标,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②学习上帮学到位。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较差,加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无力管教,孩子们学习缺乏动力,导致学校教育质量整体下滑。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成立了爱心联系小组,每个教师至少帮扶一名留守孩子。对留守学生要进行全方位帮扶,不仅仅关心孩子的思想,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学习进行全程跟踪、辅导,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
③ 生活上帮助到家。针对留守儿童动手能力差,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现象,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生活技能培训,举办留守儿童生活技能比赛。例如洗衣、叠被、钉钮扣、削苹果、烧菜做饭包饺子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通过扶贫基金对这些孩子提供生活上帮助。
④安全上帮保落实。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自由度较大,安全上存在极大的隐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学校制度上进行保障,针对留守儿童专门制定出一整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时时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把安全这根弦绷紧。学校还要积极同派出所联系,在校内成立了警务室,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平安校园;同时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制定校园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准备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技能的传授和培训,例如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与人交往应注意防范等,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工作,也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在社会转型期之时下一代的成长,还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社会今后的稳定。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下代,惠泽未来。在这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声疾呼:学校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需要政府的政策和引导!只有这样,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