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顾相蕊 李洁玲
——以陕西省石泉县饶峰镇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不断增多,为系统地找到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应对之策,帮助留守人员解决其遇到的问题,从社会管理视角对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成立“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包联帮扶制度、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搞好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切实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困难。
[关键词]留守人员;困难分析;自治组织;多元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儿童与妇女。在国内诸多学者[1-5]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老人得到关爱、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调查组深入饶峰镇19个村,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1.基本情况与调查方法
饶峰镇位于石泉县城西部19公里,属西安“半日经济圈”,西与两河镇毗邻,东与城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子午镇搭界,北与宁陕县相邻,总面积159.86平方公里。辖区内1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户数3818户,人口12110人,外出务工3717人,饶峰镇60岁以上老人总数1890人,留守老人478人,其中80岁以上45人。妇女总数4039人,留守妇女180人,其中50岁以上43人。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村干部、小学教师、村民、学生进行调
查[6]。共走访中、小学校3所,访谈基层村(组)干部50人、教师40人,有478名留守老人、180名留守妇女及96名留守儿童参与了问卷调查。
2.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分析
2.1留守妇女的主要困难
生活负担重。调查显示,随着大量成年男人外出打工,有36.11%留守妇女必须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需要照料1-2个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达69.44 %,还有48.33%的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同住的老人,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力不从心,生活负担过重。
心理压力大。留守妇女在承受繁重生活负担的同时,还要整天担心诸多与家庭相关的事情。调查显示,担心丈夫安全的有72.22 %,担心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有76.67 %,担心农活劳动过重难以承受的有54.44%,担心子女教育难的44.44%。家庭矛盾多。有些在外打工的丈夫1-2年才回家1次,夫妻团聚少,由此导致夫妻正常的生理需求难以满足,引发家庭矛盾和危机。据村干部估计,这类情况可达17%左右。
2.2留守老人的主要困难
情感孤独。调查显示,留守老人中丧偶的占21.13 %,独居的占38.91%;在外务工的子女与老人经常联系的占78.45 %,偶尔联系的20.08%,完全不联系的占1.47%;多数留守老人情感孤独,心里寂寞。
体力不支。调查显示,79.29%的留守老人仍需干农活,58.58%的老人需要照顾孙辈。留守老人患慢性病的占31.38 %,患严重疾病的占5.23%,有4.18%的老人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在此条件下,加上生活贫困,看病难的老人达到29.29%。
缺乏关爱。调查显示,一年来得到民政部门关爱的老人占6.28%,得到卫生部门关爱的占1.05%,得到妇联关爱的占3.14%,得到计生部门关爱的占2.30 %。除此之外,无其他组织对老人有过关爱。
2.3留守儿童的主要困难
父母关爱少。78.13%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87%的则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或长期寄住在学校。43.75%的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影响很大。16.67%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才与父母交流1次,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缺乏和父母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致使少数儿童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障碍,甚至有2.08%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管教约束发生违法行为。
学习压力大。33.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外出务工使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大,一方面是由于“感到父母辛苦,想取得好成绩”(57.29%);另一方面源于“父母的期望值变高”(22.92%)。
现实需求多。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交流(52.08%)、作业无人辅导(45.83%),家庭经济条件差(29.17%),同学嘲笑与歧视(8.33%),学习无兴趣、逃学厌学(5.20%)、缺乏父母管教约束、有违法行为(2.08%)。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主要有老师多进行学习辅导(41.67%)、丰富课余文化生活(39.58%)、成立学习兴趣小组(27.08%)、定期开展谈心活动(26.04%)、高年级同学的帮扶(18.75%)等;希望社会关爱主要有开展关爱“手拉手”活动(28.12%)、成立村级儿童活动室(32.29%)、经济支持(34.38%)、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37.50%)等。
3.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对策
通过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现状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多,现有的基层管理方法己无法解决,只有不断探索才可能切实帮助留守人员。
3.1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随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共同体己演变为开放性的农村生活共同体。村级组织的功能己逐步弱化,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民的要求。推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将会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村弱势留守人员遇到的诸多现实困难,可以提供弱势留守人员需要的多重服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例如,村民互助理事会可以提供农业耕作服务、病人照料服务、红白喜事办理等,成立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室满足留守人员的文化需求等。
3.2建立村级服务机构,推行包联帮扶责任制度。
各村组建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留守人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村组干部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留守人员实行结对包联,包联的责任主要是日常联络、定期走访、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困难帮扶和安全监护,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3.3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在中、小学校中普及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连心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4创新活动载体,发展多元化产业。
通过老年协会等组织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联系留守妇女参加广场舞大赛,举办“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组织留守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阅读书籍,交流种养殖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等活动,丰富留守人员的生活,充分调动留守人员学习积极性。结合留守人员的实际,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提供生产劳动技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惠农政策,要向有创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倾斜,帮助她们创业增收;在现有蚕桑、烤烟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服务业,满足农村留守家庭的特色需求。
致谢:本次调查由饶峰镇党委书记李晓明、镇长黄冬梅指导策划,镇19个驻村干部参与了调查,在调查中得到相关村干部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第二篇: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林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深入农村实地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农村林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旨在为加快农村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和智力参考。
关键词:农村;林业;调查与思考
镇林业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成片林近千公顷,绿色长廊几十公里,林木绿化率30%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时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认真开展“把树种上”工程。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扶持了一批林业企业,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快镇林业的发展,本组深入实地进行深入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结合实际,也提出一些策略建议,旨在为加快农村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
一、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造林缺乏长远规划
近年来,镇内各类绿化造林主要以道路、河道两侧以及美好乡村工程建设小区绿化为主。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造林绿化依然呈现粗放管理态势,缺乏系统规划,绿化造林远景意识淡薄。往往造成道路、河道、新建小区绿化接近城市标准,而原始的自然村落之中仍然树种杂乱,野草丛生,影响村容村貌。
(二)植树造林空间不足
随着“十一五”期间实施退耕还林和近两年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镇区域内宜林荒地越来越少、造林空间越来越小。有些造林项目在耕地上实施,土地租金高,造林投入大,且往往会被农民破坏,林地面积和林地质量提升难度大。
(三)现有林分质量不高
镇现有林分大多为杨树纯林,部分区域种植刺槐和松树,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生态功能不强,特别是部分林地、退耕还林生长态势不好,急需更新。树种选用方面也有有一定缺陷,大量栽植的杨树品种春季杨絮过多,严重影响交通以及人们身心健康。
(四)林业资源利用不足
近年来,镇大建设带动了周边的园林企业飞速发展,周边三县从事林业苗木生产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各企业收获利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林业资源的生态优势,不能合理利用。以镇天欣园林公司为例,天欣园林是镇一家以园林苗木生产和绿化工程施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园内林地面积广阔,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利用林业的生态旅游功能,导致企业优势得不到体现,园内部分旅游设施长期闲置,无形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五)植树造林积极性不高
“十一五”期间,全国兴起退耕还林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热潮逐渐褪去,农民当初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也逐日递减。观其原因:其一,目前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15元,而土地流转,农民出租土地每亩600元,加上粮食补贴100至200元每亩,农民种粮收入要比种树高很多,自然积极性就降低了;其二,补贴呈现地域化,林业租地补贴政策不同,导致外地企业不愿来镇上投资造林。
二、加快林业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一)创新林业机制,增强林业发展内在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化造林和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地林木保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木资产评估平台,搭建林业投融资平台,畅通林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培育一批社区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三是逐步扩大和提高生态补偿范围及标准,充分调动 镇村二级保护、造林的积极性,确保资源稳定增长和生态安全。针对租地造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办法,提升建管成效。
(二)提高造林意识,政府引导投资
一是镇党委政府要提高造林意识,依托森林增长工程和相关政策,把树种上,继承、发扬“林业百佳乡镇”的荣誉。二是党委政府要正确引导企业生产,要以“生态、特优、高效”为核心,结合镇以及企业实际,因地制宜,以特色林果、乡土苗木、优质花卉、休闲林业为重点,推进特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产业品牌,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倡导企业改变原始造林模式,多引进适宜镇生长的优质林木新品种,改变以往粗放、单一的林业经营模式,大力营造林圃、林果两用林、积极培育典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大型片林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途径打造经济、生态结合双赢点。
(三)打好生态林业乡镇牌,做好造林统筹规划
一是做好相关规划,科学确定森林资源增量,同时,巩固原有绿化成果,做好原有道路、河道森林资源的保护、更新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提供更好生态服务、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作用。二是大力营造村片林。一个村庄或居民小区就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由于土地置换、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需要,使部分成片林被砍伐或原有老村庄变迁,从而使原有村庄内多年生乔木和乡土树种受到一定损失。为了营造良好的村内生态环境,应该在改造村庄、小区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做好树木补植工作,实现森林资源动态平衡。补植过程中,应同时做好树种的优选工作,除了栽植传统用材树种外,还应创新栽植观赏性强、生长快、管理粗放、无飞毛、少花粉、能吸尘和吸收有害气体、抗污染的树种,逐步达到远观村庄“白天不见屋,晚上不见光,进村不见阳光”的效果,进而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三是美好乡村内造林及绿化。以村为例,新村建成后楼房多、硬化多;村内绿化大树少、小树多,速生树种较少,树种选择不合理,炎热的夏季村民没有遮荫避暑之处。为此,更应花大气力绿化造林。其一,道路两旁和广场周围可以栽植一些高大速生落叶乔木,既能迅速提高遮荫效果,也能提供一定量的木材。其二,在公共绿地内增植常绿树种、观赏树种以及竹子等速生观赏草本植物。三是庭院经济和绿化。广泛发动各家各户在自己门前屋后的空地栽植花草、果树,也可以在墙边栽植攀援植物,以防晒降温。四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亮点旅游业,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规划,把天欣园林、千亩桃园、林场作为旅游景点重点开发,合理利用林业优势,力争将镇打造成省级“绿色生态园林镇”
(四)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可以减少干热风、沙尘暴、调节风速、气温、水分,改良土壤,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林下也可以种粮、种茶、药材、草,发展林下养殖等。使农民认识到发展林业不是“林粮争地”,而是可以大大改观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保护耕地,从而使林木繁茂,减少灾害,实现粮食丰产、畜牧业兴旺、生态优美等。
第三篇: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实践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
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
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
多年来,广大农民工用勤劳和汗水,为我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用艰忍和奉献,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
也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创出了一条新路。农民工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是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成果,也是世界工业化、城镇化中特有的光辉范例。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消
除,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农民工
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他们盖起了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却很难在城市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
他们修建了数不清的桥梁道路,却难以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们创造了数不
清的社会财富,却只能挣到仅够糊口还常被拖欠的微薄工资。
在一些地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还不时发生。
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改革发展
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实践成果和收获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以下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
三、措施和建议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通过实践给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措施及建议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方面措施及建议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方面措施及建议
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开展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提供依据。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
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众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四)、自我约束方面建议及措施
最后,关于留守儿童,自己还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
四、实践感悟或感言
我们亲眼见证了留守的孩子无奈的凄凉。我更加不会忘记,当看到孩子们在一份份问卷中“最缺少的东西”后面用歪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对父母的思念时,我的心受到的震撼。他们太需要关爱了!想到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童年,便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事,即使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也可以把我们的收获用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我们的重点调查中,我切身感受到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为祖国的花朵提供一个更好地成长环境,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缓解,对国家的崛起与强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照料生病的爷爷奶奶,学会教导比他们更小的弟弟妹妹„„.他们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负担。这样,他们的性格渐渐的改变,在他们的心里,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激和盲目,长期以往,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是一个问题。但是,多数的他们是那样的刻苦和认真,学习成绩是那样的优秀,对他们只要有心培养,都可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我们认识到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尽最大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出一片更美的天地,使他们有一个相对更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
总之,在这次活动中,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这样一群孩子需要帮助,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次调查最大的收获。我定会珍惜我所拥有的,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参考文献:
1、教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概论》
2、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困境和出路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06年第4期
3、潘璐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年6月卷第2期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就调查四川外国语学院建筑工地的农民工
前言:
在放假之际,在川外的朋友的带领之下,对川外新校区(山上)附近工地的农民工进行了基本情况的随机抽样访查,主要问题涉及基 本的法定权益保障情况(见附表),对川外农民工基本情况有了较为 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四川外语学院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共调查了 30 人
(二)调查方法: 问卷(见附表)调查与随机性提问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民工基本权益严重缺乏法律保障
结果显示,86.67%农民工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他们 甚至没有签订合同的概念,更没有签订法律规定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和劳动权益严重缺失;休息权利也得不到 保障,60%平时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80%周末也处于工作状态,并且 基本上没有加班费;60%认为施工安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环境较恶 劣;虽然工资大部分能基本按时发放,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负担 沉重;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的一个农民工群体,他们(占调查总数 的 80%)不具备专长的技能,对市场劳务信息一无所知,迫于生计,作为临时工由当地包工头统一召进来,与建筑单位并不发生直接联 系,这样一来他们的境遇就更为艰辛,做各种杂活,从而收入不固定,工资要根据劳动力状况(老、壮、轻,老年群体人数较大)及劳动强 度来定,实际上评判权是握在包工头手里的,工资发放也是由包工头决定的,这样,这些农民工遭受着双重的剥削与欺诈。另据了解,这 些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 民将进入城市,他们的辛勤劳作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成了一批人压榨的对象,肥了个人的腰包。更可悲的是他们 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处于边缘的地位。这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是对良知的拷问,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 益彰显。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加 快。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 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 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及制度形成的城乡差别,农村居民与城镇 居民差距显著。与这两个群体相比,由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则形成了 一个相对庞大的“中间阶级”。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工根 本无法享有许多由《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地位十分低下;但与仍然 留在乡下的农民相比,则这些人致富快,条件相对要好得多。正如胡 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的 那样,在一个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国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 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在目前这种条 件下,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对农 民工的差别对待是于法不容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 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二)随机提问访谈结果:
缺乏技术的老年工与具备一定技术的青壮年工的差距较
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工地上相对一些脏活,累活,几乎都是无技术的老年人,他们靠着纯粹的苦力挣钱;而相对 年轻的劳动工,大多是或多或少地会些技术,相比之下,他们的活儿 更要轻松且工资更高。
整个工地上,50 岁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 16%,由于不懂得技术,他们都在从事着最基础最苦力的体力劳动。工地上 20 到 40 岁的人占 了 64%,这群年轻的农民工,大多身怀技术,在工地上从事着与自己 的技术相关的工作,相比之下轻松许多,工资也高出一截。
在对所有的 30 名采访者进行总结以及从包工头处了解到的数据 进行归纳后,我们将年轻农民工和年老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及精神压力 等各方面做了对比,得到了如下结论:
三、建议(或对策)建议(或对策)
经过此次的调查,我们根据农民工实际情况,我们了解到了以上 的现状与问题。农民工的处境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普遍维权意识淡 薄。工资都是以天计算,也大都能按时发放。工人们对工作环境、住 宿条件、食堂等也都基本满意,但在签订劳动合同及保险这一部分大 多数人表示不清楚,尤以年龄较大的工人为主。采访的 9 人中,只有 两人明确说签了劳动合同,一人有购买保险,而这三人都是有技术的 年轻工人。年纪较大的工人们大多回答说没有签保险,但如果有工伤,老板肯定要给钱。这种保险制度就仅仅是这样简单的口头协定吗?如果真的受伤,工地方面具体应该承担多少?太多的问题都没有书面说 明。如果他们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兄 弟是否知道怎样维权,他们的呼声是否会被轻易地忽视或掩盖。怎样 去改善现状呢?
(一)完善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完善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知识是了解法律知识的前提条件。
目前世界上每 10 个文盲中就有 1 个是中国人,其中我国 90%的 文盲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扫 盲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成人文盲率由 10 年前的 22.23%下降到 8.72%,但文盲绝对数仍高达 8507 万,多在西部等不 发达地区。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已经形成恶性循环(06 年数据)当今社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果无法识字则失去了与外 界信息联系的基本桥梁,更无法说科学技术、法律知识等。在我们采 访到的年龄较大的农民工中,有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现象。虽然《义务教育法》已颁行二十多年,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 十多年了,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硬件建设 投入仍然过少。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舍、实验教学设施、体育场地 和器材、艺术教育设备、图书资料无不或有缺项,或数量不足,办学 条件达基本要求尚须时日。当下的农村教育尚有很多问题,老一辈的 他们条件就更艰苦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大力重视农村教育问题,从现在抓起,普及农村教育,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这既保障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提高生存能力
加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除了基础教育,农村的成人教育也是十分需要的。
成人教育同时也可以和基础教育相结合,结合实际开创有特色的 职业教育。从而农村学员不仅可以得到文化知识,还可了解到城乡地 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青壮年农民 进行周期短、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培训。对于务工农民应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要有针对的进行基 本的法律常识的培训,提高务工农民的维权意识。
(三)完善农村公共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农民工”老有所依 完善农村公共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农民工” 在我们的调查中,老年农民工并不少见,他们微微佝偻的身影 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年纪一大把了还出来务工?他们给出的答案多 少有些无可奈何,“田里弄不着钱”,有的还是要供养已经二十多岁的 孩子“儿子在驾校上学,每个月还要一两千块钱”,还有的老人家认 为家境不好,自己出来干活理所当然。可是这毕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有些活年轻人干起来都有些吃力了,何况他们。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进入老龄化行列,以下 是山东省某县农村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在被调查的 60 岁以上老年 人中有收入但不固定的占 50%;没有收入来源的占 10%;有固定收入 来源的仅占 40%。70%的被调查者认为本人的收入基本能满足自己的 消费需要;不能满足需要的占 30%。在生活方面,有 80%的子女经常 过问老年人的生活,20%的子女偶尔过问。33.3%的已与赡养人签订了家庭赡养合同,在这部分签订赡养合同的家庭中 60%可以得到执行,40%的得不到执行。
农村缺乏公共社会保障。“养儿防老”,依靠子女及亲属赡养老年 人,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今天,这一传统由于种种原因正被大大 削弱,特别是在农村。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社会保障制度 能否在农村地区同样地实施,是我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占全国人口 70%的农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目前,政府的策略是:首先扩大城镇 社保的覆盖面,对于农村,政府则鼓励有条件的较富裕的地区尝试实 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当下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小康,在那里推 广社保制度肯定是有很多问题的。这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关注农村老年 人的利益,是否能结合实际。在政府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多 种形式的有效措施,例如建立老年人关爱中心等,在满足其基本生活 需要的同时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给予他们真正的关爱与帮助。当 然这种形式还需要长时间的打磨,以及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山西省 朔州市某乡从 2007 年 7 月 1 日起,开始为 65 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 发放 30 元的生活补助。这是我国农村老人第一次制度化地享受政府 “生活补助”。有开始就会有发展,在祖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 下,相信我国的农村也会越来越好,农村的老人们也会越过越舒心。
附表:
农民工基本情况问卷访查(川外建筑工地)
(以下小括号内数据为调查统计数据)您来自哪里?
A.重庆本地(26 人)B.外地人(4人)
2.您年龄在哪个范围?
A 20~30(8 人)C 45~50(8 人)
C 30~45(10 人)D 50~60(4 人)
3.您属于固定工人吗?
A 是(5 人)B 不是(25 人)那你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呢?
A 技术工(6)B 杂工(24)有没有与工程单位签订合同?
A 有(4 人)B 没有(26 人)
6.是通过包工头进来打工的吗? A.是(24 人)B.不是(6 人)
7.工资多少是有包工头决定的吗? A.是(24 人)B.不是(6 人)工资能按时发放吗?
A 能按时支付(25 人)B 不能,有时拖欠,但最终会付清(5 人)大概一天能挣多少钱?
A 30~40(14 人)B 40~50(2 人)C 50~60(8 人)D 60 以上(6 人)在法定假期里,国庆中秋放假了吗?假期期间加班有加班费吗? 如果有,是多少?
A 在法定节假日放了(4 人)B.没放,但是有加班费(6 人)C.没放,只有平时工钱(20 人)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延时有加班费吗?
A.8 小时以下(6 人)B.8~10 小时,有加班费(6 人)C.10 小时以上,无加班费(18 人)12 周末休息吗?假如加班,有加班费吗?有多少?
A.休息(6 人)B.不休息,无加班费(24 人)有没有签订保险?(法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
A.有(4 人)B.没有(26 人)工地宿舍居住条件如何?
A.较舒适(6 人)B 一般(16 人)C 较差(8 人)工地伙食怎么样? A 较差(5 人)B 一般(8 人)C 较满意(17 人)生病了、受工伤了怎么办?
A 主要自己出钱去治疗(18 人)B 主要工头出钱去治疗(4 人)C 停工回家(8 人)17 工地安全设施条件如何? A.较完善(4 人)B.存在不足(8 人)C.存在较大隐患(18 人)
第五篇:关于加强农村留守人员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人员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李红英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农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九九”、“三八”、“六一”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2011年嘉禾县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8.6万人,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人群。据统计,全县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2万人,留守妇女0.8万人,留守老人1.1万人,农村留守人群占农村人口的1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被大幅度加重。尤其是农忙季节,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前往往焦头烂额,很多家庭无力聘请劳力,为了不耽误生产,维系生存,只有咬牙硬撑,广种薄收,甚至还有少量耕地抛荒的现象。
二是留守儿童家长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帮助,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还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迷恋电脑游戏,受到糟粕文化的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使人口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农村治安防范力量严重削弱,增加了留守人员的财产和人身隐患,受他人侵犯和出现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加大。
四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政治参与程度低,影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查发现,只有不到60%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参加过村中选举投票,15%的留守老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参加村中选举的投票这回事,而参与竞选村中职务的留守老人更是没有。
二、造成留守人群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一,农村留守人群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亲人)外出务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城乡隔离的户籍等制度给农民工子女、农民工配偶、农民工父母进城就学和生活带来的高额成本,直接推动了留守人群这一群体的产生。
第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在国家的“关爱”下快速发展,使城乡差别加剧,致使城市繁荣,居民富裕,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民由于人均土地的日益减少,农民仅在自家土地上经营难以致富,加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飞涨造成种地入不敷出,由此出现“农民工现象”和“留守人群”现象。第三,一些基层政府对农村的各种问题重视不够,各项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中小学教育滞后耽误了孩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农村医疗文化卫生事业落后导致了贫困,农村学子一旦“跳入城门”便一去不复还,农村务工人员一朝进入城市就难得再返乡,更别说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文化知识服务农村了。如此恶性循环,农村留守人群越聚越多,问题也“愈演愈烈”。第四,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劳动技术缺乏,进城务工只能干些脏活、累活、苦活,工资微薄,甚至不能及时得到工资,使他们即使进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里购买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市,真正实现转移,只好把“留守人群”留在农村。
三、关爱农村留守人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人群”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存在。这一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切实解决好我县的“留守人群”问题,我们建议:
(一)完善机制是关爱留守人员问题的前提。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承担起“留守人群”管理的重任,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留守人群”档案。村委、妇联和学校要分别做好“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将其基本情况分类汇总,整理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妻子、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人群”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缓解“留守人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大关爱扶助力度。“留守家庭”常常在生活中、农忙时、节假日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各部门要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问题,确保在外务工人员后顾无忧。尤其对“留守儿童”,教师要切实增强对他们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人,“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赖感,对儿童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二)政府重视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留守人群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各级政
府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妻子、父母的监护、关爱、赡养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家庭的关系。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三是强化社会关爱教育。充分发挥县“关工委”、“五老”、妇联、敬老院的作用,构建和谐家庭。四是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 “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农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有关政策,通过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等有效举措,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在异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的根本。应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要逐步推行进城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最低工资保障,为工作有困难的务工人员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干得了工作,留得住人心。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属,包括配偶、子女,应与城市失业人员、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权利,享受就业、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嘉禾县袁家镇政协联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