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5篇可选)

时间:2019-05-14 11:2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

第一篇:《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病理学》

英方名称:《Pathology》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112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48学时

学分:6.2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法医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病

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临床专业、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

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培养面向2l世纪有后劲的全科医学人才服

务。

内容简介:病理学是以解剖、组织、生理、生物化学、微免为基础,但其自身则

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理论课讲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辅以板

书等方法课堂讲授。实验课采用:数码显微镜和多媒体系统、幻灯、录像等演示;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的观察;课堂讨论、自学和辅导。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2004年。

参考书目:

1.《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董郡,2版,1996年。

2.Pathology Harcourt Asia Mosby,Bethan Goodman Jones.2002

3.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Vinay Kumar,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Press 2003

主讲教师: 郑洪教授周正平副教授刘小丽副教授李春鸣教授邓卫安副教授杨永福副教授王玲讲 师唐文台讲 师

第二篇:《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 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病理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II 正文绪论一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三)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 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组织的再生潜能。

教学内容(一)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二)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三)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四)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五)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六)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七)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三

教学内容(一)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 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炎症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熟悉炎症的结局。(七)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八)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九)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三 教学内容(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 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 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 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 肿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二)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六)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七)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十)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 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 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 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4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三)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三)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四)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五)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六)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七)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八)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 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 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 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 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5

(一)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 病理联系。(三)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6

教学内容(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 联系。

(三)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 联系。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 7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 联系和结局。(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 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传染病 8

教学目的(一)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六)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教学要求(一)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 局。(四)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五)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9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CAI 6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4 验证型 与损伤 损伤,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 CAI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CAI 4 8 验证型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 CAI 6 4 验证型 炎症 肿瘤 CAI 8 8 验证型 肿瘤 心血管系统疾病 CAI 6 4 综合型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CAI 4 4 综合型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CAI 8 4 综合型 消化系统疾病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CAI 2 泌尿系统疾病 CAI 4 4 综合型 泌尿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CAI 4 4 综合型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CAI 2 传染病 CAI 8 4 综合型 传染病 合计 64 48 10

第三篇:《儿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儿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儿科学》 英方名称:《Paediatrics》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78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见习20学时 学 分:4.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法医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及范围,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内容简介: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临床医学专业课中重要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学习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小儿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儿科学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和传统授课的教学方法,分课堂讲授、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课堂主要讲授教学大纲中所列各疾病的病理生理、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见习课主要通过到病房见习各个系统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体会典型体征,同时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总结、强化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 材:《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锡强,6版,2004年。参考教材:

1.《儿科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薛辛东,1版,2002年。2.《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胡亚美,7版 ,2002年。主讲教师:曹云涛 教授 束晓梅 教授 张义 副教授

路健 副教授 李娟 副教授

第四篇:《妇产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妇产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英文名称:《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8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见习:20学时

学分:5.2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产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简介: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

学、妇科学和计划生育。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

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

理的医学科学,是一门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科学。妇科学是一门研究

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计划生育部分包括避孕、绝育、优生及辅助生殖等内容。

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式或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并进

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妇产科学教材的同

时,安排相应比例的临床见习。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名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乐杰,6版,2004年。

主讲教师:孙丽君教授陈明 教授谭晓珊 教授刘俊霞 副教授

肖雁冰副教授胡琼 副教授王少军 副教授杨炳 副教授

叶贵丹副教授王东红 副教授刁英 副教授

第五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medical microbi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6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4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重点学科。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力求与国际先进

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的最新水平,和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别。内容包括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篇:病毒学,第三篇:真菌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微生物无菌技术、培养技术、纯化分离技术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生物形态比较、微生物分离技术等。我们根据专业的后续课程的不同,避免重复,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略有差异,突出专业特色。基本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不断补充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力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吸收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前沿,推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3年。参考书目:《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陆德源,5版,2000年。主讲教师:吴中明教授江吉富副教授周安讲师魏洪讲师

下载《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英文名称:《Human Parasit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限选课 总 学 时:50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20......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英方名称:《0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开课单位: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课程性质:限选课 总 学 时:24......

    《护理学基础》课程简介(护理学本科)

    《护理学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Nursing》 开课单位:护理系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258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

    《护理学导论》课程简介(护理学本科)

    《护理学导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护理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Nursing》 开课单位:护理系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0学时 学分:1.7学分 适用......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推荐5篇)

    硕士研究生系统病理学教学大纲 系统病理学 开课单位:病理教研室 学分:3 学时:120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授课教材:《病理学》(第五版) 授课教师:唐慰萍......

    临床医学本科复习纲要

    临床医学本科复习纲要细胞水肿的本质及病变 全身营养不良时组织发生萎缩的顺序 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及临床实例。 坏死细胞的三大核标志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的好发器官 鳞......

    《机能学实验》课程简介(临床等)

    《机能学实验》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机能学实验》 英方名称:《Functional experiment》 开课单位:基础部机能学实验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68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

    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质量,我们根据病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各论与总论、动与静、病理与临床相结合,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