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的红颜遗事》读书笔记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以上这段陈述,是海派女作家陈丹燕在自己撰写的传记文学《上海的红颜遗事》中,对同为上海女性的主人公作出的高度概括。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笔下所呈现,或者说写作的初衷是欲呈现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经历,为此,她不辞辛劳地寻访故人,采集资料,不吝笔墨地在开篇中用真实的时间、地点,以及详实载录下的发生在即时即日的大事件和小事情为参照依据,来烘托其人其事的诞生,极尽生动地将之比喻为“她到这个世界上,像风吹起的一粒尘,风把这粒尘吹到一块豆腐上,所以我们碰巧就看到了她”,从而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屡见不鲜的,无需煞有介事,大惊小怪的氛围。试图以此来启发和诱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实的存在感之中,去体察和理解其间的普通与平凡。
尽管作者为实现构思意向在铺排上做出了极大努力,然而,就上苍赋予这位主人公的家世身份和身世际遇而言;就作者幽幽笔调之下所记录所承载的令人阅罢不得不深思的涵义而言,总之,在众多人的意识里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列入“普通”和“普通人”之列。因为,主人公的父亲,是因了某种缘故而家喻户晓,并载入中华政治史册的剧本《清宫秘史》的作者姚克,她的母亲,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又由于某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含恨坠楼自尽的电影明星上官云珠。而此位在这个令人类无比眷恋不甘离去的世界上仅仅生存了三十一年的《上海红颜遗事》的主人公,她于1944年生于乱世,于1975年死于非命。她的学名叫韦耀,而周遭的人,甚至后人,都习惯地称呼她的曾用名--姚姚。
依照本人的体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是件蛮辛苦的事情,该书虽篇幅不巨,读之却不胜疲惫,酸楚、欷歔之感始终伴随左右,掩卷后又不禁扣壶长吟,感慨良多。那滋味,就如同在某种特殊仪器下,监看到一个糖尿病患者的五脏六腑被糖分腌制、浸泡的全过程一样,既惊诧焦灼又无从左右。一方面不由嗟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另方面又深深顾眄:世事沧桑,虽尽人道,天命难为也。纠结之中决定再度审读,与此同时以主人公为核心,依书中人物关系为序,认真地进行一番排列和梳理。但愿做完这件事情后,可以慰籍久久难以平静的心绪,从而获得些许行成于思的领悟和释怀。
第二篇:红颜读后感
热血史诗——《红岩》
我的一次生日上,姐姐送了我一本书,她告诉我:《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的光荣事迹。于是,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
在书中,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所有这一切无不令我激动、崇敬、悲愤、感叹!
最令我难忘的是江姐,她几次令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阴雨连绵的城市里,一个个血淋淋的躯体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便停止哭泣,继续向前走。
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对这些英勇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是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幼年不肯努力学习,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做事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荒芜的土地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去克服。
捧起《红岩》便爱不释手,我全部的身心都被它所深深吸引,即使将他读完,头脑中仍时时会浮现剧中的人物形象。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第三篇:红颜.doc随笔
红颜
诀别诗,泪两行,那年别后,两相聚首终无望„„
也许是我感情过于繁杂,也许确是终不及成大事者,不记得谁曾说过,我实属长情之人,也不记得谁曾评价为过于多愁善感„„许是真的吧,不然,又怎会始终难以忘怀子龙与妻诀别的画面„„走马灯,夜阑珊,两相对望,无语凝咽„„
剑煮酒无味,饮一杯为谁
你为我送别,你为我送别
胭脂香味,能爱不能给
天有多长,地有多远
你是英雄就注定无怨无悔
这笑有多危险,是穿肠毒药
这泪有多么美,只有你知道
这心没有你,活着可笑
这一世英名我不要,只求换来红颜一笑
这一去如果还能轮回
我愿来世做牛马
也要与你天涯相随
——胡彦斌《红颜》
静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仿若是为子龙而唱,是吧,否则歌词又怎会如此贴切,句句满溢哀婉凄凉„„
你是英雄就注定无怨无悔?将苍生解救,重任在身„„那么,有谁可以告诉我,你,又该由谁来解救?又有谁可以告诉我,究竟是怎样的距离生生隔断了有情人的音讯,致死难再会„„
面对曹婴,百万大军,黄沙纷飞„„你,毫不犹豫,卸甲,只身而去。潇洒,坚毅。我猜,你是看到来世,看到她的美她的笑了吧„„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愿下一世这英明不再属你,只
换得你与妻儿天涯相随„„
PS:本人志气短,再看《见龙卸甲》——赵子龙,依旧没什么豪言壮语可发表,只,独忘不了那段不足一分半的感情戏„„
第四篇:红颜诗歌
也许
是前生的500次回眸
才有了今生的邂逅
自从与你相遇
你娇艳的容颜
便刻在了心间
腿儿不听使唤
总忍不住向你靠近
在每一个冬天
自从与你相遇
你芬芳的气息
便氤氲在鼻尖
手儿不听使唤
总忍不住向你靠近
在每一个春天
自从与你相遇
你甜美的味道
便萦绕在齿间
嘴儿不听使唤
总忍不住向你靠近
在每一个有晴天
淅淅沥沥的雨点
敲在心窗
那是无言的思念
蔓延在五月的梅雨里
等待
许下又一个诺言
在家乡十月的丰歌里
你悄悄起程
冰天雪地中
是你绝世的容颜
唱响冬之恋
冰冻的土地为你苏醒
寂静的小城为你舞动
你吸引着我的目光
也迎来了八方来客
没有人不为你陶醉
轻轻地走向你
满含欣喜
轻轻地摘下你
满心欢喜
轻轻地咬上一口
醉美心甜
再也忘不了你
啊,红颜
你是家乡最美的名片
勤劳质朴的人儿为你正名
你是家乡最亲的知己
你穿越千年
为我的父老乡亲带来福祉
啊,红颜
我为你骄傲
因你
家乡的冬日
也满含春情
第五篇:上海摩登读书笔记
摩登城市,摩登时代
---------读《上海摩登》有感
摘要:三十年代是关于上海“现代性”的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外滩上中西荟萃的建筑、租界里豪华的百货大楼,还有休闲的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拼贴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西洋化的上海全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个当时世界第五大都市的繁华。
关键词:上海 摩登 建筑 小资
正文:
上海,是一座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个性,充满着魅力与神奇的城市。多少年来,许多人为上海着迷,为上海的文化、上海的繁华而着迷。也有许多学者将上海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课余之时,我翻开李欧梵先生所著的《上海摩登》,从他的笔下,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上海这座城的文化。
《上海摩登》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讲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为主的都市文学,具体分析施蛰存、刘呐鸥、穆世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的文学书写,及此种书写与上海摩登的关系,泾渭分明而又溶为一体。第三部分则重新思考30、40年代的上海世界主义和香港对老上海的怀旧以及80年代后都市上海的重建。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暮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NEON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合青磷似的绿光:LIGHT,HEAT,POWER!” 文章引用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作为开头,我们可以从中一探摩登上海的风貌。
上海,对于许多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来说,似乎就是“摩登”的代名词。在李欧梵的这本书里,他用外滩上中西荟萃的建筑、租界里豪华的百货大楼,还有休闲的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拼贴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西洋化的上海全景,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个当时世界第五大都市的繁华。接着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又引申到了文化意义上的现代性——上海作家们的“亭子间”生活、充满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间、代表上海特色的杂志、电影和小说,在文化层面上重构了一个摩登的上海。
先撇开李欧梵先生在后面所提到的 “中国世界主义”,仅就从李欧梵笔下所描写的上海景象,我们便可以看出上海在那个时代,便是众多城市中的摩登者。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能够让人沉醉的城市。当外国人意识到靠种族隔离式的“华洋分居”不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后,上海人开始被允许在租界里居住,而上海人接触到了现代化的市政管理模式后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好感,这就促进了在上海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融合使得上海的经济文化逐渐繁荣,造就了那个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大都市。
三十年代是关于上海“现代性”的年代,新感觉派小说,所谓的小资,我想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生姿态的。因为那些公共空间的出现,可以闲来无事喝喝咖啡,看看电影,赛赛马……时间突然间变得轻盈和温柔起来,似乎是水灵灵的可以掐得着。
除了这些小资情调,能够体现上海摩登的另一大特征应当数上海的建筑了。书中提到:“ 摩天大楼被看成是最厉害的观景品,然而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美学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因为中国的建筑想来不追求高度。尤其是作为日常居住的房屋。于是,这些摩天大楼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经典的是一幅《天堂与地狱》的漫画,漫画画了一幅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两个乡巴佬在国际酒店前交谈,其中一个乡巴佬问到这么高的楼是给谁住的,另一个便回答说:“这个你都不知道,这是给黄浦江涨潮的时候准备的。”
可见,当时全中国也只有上海的片区出现了与人们印象中不同建筑的摩天大楼。而这正是显示出它带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东方特色。也是代表了现代的摩登。使得上海本地人以及来到上海观赏的外地人对这些特征赞叹不已。许多学者作家也将这些特征景色加入到自己的笔下。与此相类似的,有百货大楼等等著名的地方,都显示出这是一个摩登的城市,这是一个摩登时代的象征。也让得当时的上海人们着实享受到了不出国外就能够享受到摩登城市带来的魅力。
事实上的时代是不是可以如此悠闲,暂且可以不论。那一个老上海为我们现在带来了多少可资谈说的材料。在书中,作者提到旧时上海男人的风情与浪漫,其中有一段写到,上海男人遇上自己钟意的女子,就问她要一块做旗袍剩下的布料,定制成领带,出双入对时,围着这款领带。
这就是上海的风情、上海的味道,这就是一座摩登的上海。很多人宁可吃糠咽菜也要留下来生活的都市情节,无非就是从这些细节里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