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调研报告
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调研报告
10月17-20日,针对近期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突出,社会反映强烈的情况,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社保处赴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和眉山市等地,对其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在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下一步推动全国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外出就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共有农村劳动力3760万人,2005年共转移和输出14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6%。其中,输出青壮年劳动力约有1000万,且常年在外。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尚有1100万人需要继续转移,未来10年,每年还将增加50万的待转移劳动力。南充市劳务输出人数在四川省名列第一。2006年全市外出劳动力187万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新疆、西藏、成渝等地区。其中,40%的外出人员从事建筑业,40%的人员从事机械、电子、服装等制造业,20%的人员从事餐饮、商业、家政等服务业。眉山市共有271万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104.44万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加工业、建筑业和企业务工等工作,农民工平均打工6.3年。
据此前有关调查,在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夫妻双方均外出的比例,合江县为48.6%,遂宁市33.8%,内江市东兴区35.5%,简阳市石桥镇58.8%。夫妻一方外出的比例在四地分别为39%、67.2%、23.4%和41.2%。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带来了留守家属特别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二)留守家属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四川省有留守儿童500万人以上,大多数为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成都市农村有留守儿童10.3万余人,约占农村学生的15%。成都市金堂县共有留守家属近4万人,其中留守儿童22799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35%以上。
南充市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基地县之一,留守家属面宽量大。全市共有留守儿童43万人,约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57%。在一些学校和教学区,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营山县的星火中小学、凉风小学和联升小学的417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3123名,所占比例高达74.8%。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的留守儿童有1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62.99%,嘉陵区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63%。全市共有留守妻子80多万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110多万。眉山市也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基地县,留守家属的比例很高。根据该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对下辖6个区(县)、20个乡(镇)、21所农村学校的调查结果,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1.2%,81%的留守学生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农民工家庭有留守老人的占78.8%。青神县共有农村留守子女8118人,占全县儿童和青少年的24.9%,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总数的40.1%。
二、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子女问题
一是留守子女学习上缺乏父母辅助和督导,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下降,甚至学业荒废。留守子女多数年龄较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没有父母的学习辅导,同时还要帮助年迈的祖辈承担家务活和农活,造成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据眉山市对3102名留守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成绩优秀的占13.1%,较好的占26.5%,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留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在校率达到96%以上,但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遂宁市某中学2001年的入学新生为216人,初三毕业时仅剩130人,辍学学生中大多数为留守学生。
二是生活上缺乏父母关爱,导致亲情失落。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代为监管抚养,少数留守子女甚至无人监护。90%以上的留守子女感到有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半数以上的父母也明显感觉到留守子女变得沉默和任性,80%以上的留守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据眉山市对3102名留守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性格健康开朗的为1032名,占33.3%,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为2070名,占66.7%。
三是行为上缺乏父母管教,导致道德失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管教,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通宵上网打游戏等不良行为。据遂宁市大英县2004年下半年对全县学生的操行评分记录,留守儿童的操行评分为较差的比例为26%,其他学生的比例为7.7%。据绵阳市救助站统计,2003年8月至2005年6月,该站收留救助的627个流浪孤儿中,45%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据遂宁市蓬溪县统计,2004年全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80%以上为留守儿童所为。
四是安全上缺乏父母监护,导致频受侵害。留守儿童与单亲或留守老人乃至亲戚生活在一起,因为缺乏必要的监护,溺水、触电、食物中毒、斗殴等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率非常高,甚至还出现被拐卖、强奸等恶性事件。近年来,留守女学生被拐卖和强奸的案例呈上升趋势。
(二)留守老人问题
一是被迫从事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老年生活质量下降。据调查,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父母中,60岁以上仍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6%以上,在农忙季节大多数老人每天的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导致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仅无法安度晚年,还更为辛苦,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二是难以胜任管教孙辈的责任。留守老人的文化素质偏低,文盲率超过40%,绝大多数老人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而且,留守老人要从事农活和家务劳动,时间和精力上均无法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
三是经济贫困且生活单调。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一部分老人陷入生活贫困。遇有紧急情况,留守老人难以得到子女及时的帮助,外出子女一般在父母重病时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同时,外出子女很少与留守老人进行沟通,打电话回家的话题主要为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在较大程度上还无法缓解老人的孤独。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简单,除了看电视、聊天、赶集外就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大多数乡村也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实际活动内容的老年协会。
(三)留守妻子问题
一是劳动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留守妻子独自承担全部农活和家务劳动,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75%以上的留守妻子感到生活压力过大。据青神县调查,62.7%的留守妻子认为自己在丈夫外出期间遇到困难,其中57%的人认为最难的是农业生产,60.8%的丈夫在农忙季节从不回来,60%的留守妻子每天在田地里干活的时间超过8小时。同时,留守妻子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由于文化程度低,65%的人是中小学文化程度,32%是初中以上文化,文盲占3%,因而普遍感到辅导孩子学业比较吃力。
二是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外出务工使得夫妻双方观念和习惯产生了差别,容易引起矛盾,婚姻出现危机,不少家庭走向解体。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务工而导致离婚的占农村离婚案件的比例高达50%以上。留守妻子也成为农村犯罪案件特别是性侵害案件中的主要受害者,农村性侵害案件中被侵害者为留守妻子的占70%。
三、四川省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做法和成效
针对大量农民工外出就业,农民工家属问题突出的现状,四川省党委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出台相应的文件和办法,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途径。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推动试点工作
早在2001年,四川省妇联等群众组织就配合全国妇联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2005年下半年,在听取省发展改革委调研汇报的基础上,四川省领导果断决策,决定选择成都市等一些农民工输出集中的地区,进行针对其留守家属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都、南充、眉山等试点地区下发了专门文件,配备了一定量的资金,探索了基层政府集中托管与分散服务相结合,校为基础、村组配合,民办公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有效模式,搭建起了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为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积累了初步经验。
(二)试点地区的具体做法
1、成都市的做法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妇联在对全市留守家属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彭州市军乐镇和金堂镇作为试点区,实施农村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试点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为目标群体,采用“集中托管和分散帮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以镇域家庭服务中心为核心、镇村服务网点为支撑、覆盖全镇农村范围的留守家属服务网络。在服务平台方面,建立农村留守家庭服务中心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托管场所,以及村级分散服务网点。在服务内容方面,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对留守家属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分别对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对留守儿童建立监护人联系制度、情况报告制度、个人疏导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对留守妻子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留守家属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补充服务功能。在服务队伍方面,组建以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村组干部为主体的专职和兼职服务队伍,以教师、医护人员、民政和公安人员为主的志愿者专业服务队伍,以社会各界关心农村留守家属的人士为主的社会志愿者队伍。
成都市两个试点镇共建成2个镇级家庭服务中心,27个村级服务站,2个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托管机构,组建了近370个人员组成的镇村两级志愿者服务队伍,建成2处妇女创业示范基地。试点做法得到所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当地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金堂县还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项档案,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制,积极探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寄宿制管理、托管教育和对口帮教在内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对留守家属的关爱。三溪镇建立了集家庭服务中心、校村服务站、关爱中心、村组服务网点群、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开办家长学校,设立热线电话,开展医疗保健应急帮助、亲情沟通、学习辅导、维权及帮困等服务。
2、南充市的做法
南充市依托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和支农服务体系,构建综合的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县两级政府把解决留守家属问题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实行季度检查和年终考核。基层组织积极协调、处理留守家属在学生教育、生产事务、老人儿童等方面出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生产事务方面探索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市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团委、妇联、劳务办和机关工委组成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开展模拟家庭活动、亲情交流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嘉陵区白庙乡组织成立生产互助队、家政服务队和治安联防队,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三个方面互助和有偿服务工作。一是以社为单位落实土地转包和代耕服务;二是以院落为单位,从事留守儿童寄养、老人帮扶、学生就业、住房守护、财产守护等服务;三是由村社干部包片实行院户治安联防,开展经常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眉山市的做法
眉山市成立由团市委、妇联等17个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护制度和管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家校定期联系制、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宣传站和管理网站,创建心理咨询室、亲情活动室、校外活动阵地等。青神县对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人员、责任、措施和经费“四落实”。以县政府妇儿工委为牵头单位,教育、财政、妇联等17个部门分别落实具体责任和负责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成立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援助站,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站。
(三)初步成效和社会效应
经过试点探索,四川省在建设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经验,社会效果开始显现。一是促进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成都市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试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同时有效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南充市初步建立了对留守学生进行管护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后,留守学生入学率和就学巩固率普遍提高。与2003年相比,2006年该市留守学生的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分别提高了1.08和1.35个百分点。三是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四是干群关系和治安状况得到改善。据嘉陵区白庙乡反映,试点融洽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五是社会各界反映良好,责任意识增强。眉山市的试点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激发了社会的参与热情。青神县的试点受到国务院《两纲通讯》、《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近100家媒体的宣传报道,该县服务网点2006年获得亚洲开发银行3万美赠款,其工作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指定专家组的肯定。
四、建议和启示
一是应高度重视,抓紧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
农民工及其家属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14亿人,预计未来全国范围内还将有1.5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妥善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可以为我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也是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抓紧出台有关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指导性意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从制度上对现有做法加以规范,从资金上予以保障。
二是应发挥各级政府、群众团体、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可持续运行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网络。
农民工家属遇到的问题涉及众多方面,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应在各级政府的倡导支持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基金会、慈善协会、中介组织、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引导其广泛参与到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事业中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基层政府主办、社会各方参与,或者群团组织主办、政府协调支持,再或者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共同探索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
三是以应外出农民工集中的地区为重点,试点探索解决留守家属问题的多种模式
当前,一些地方自发探索了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多种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探索还不够规范、成熟,很难说具有广泛的推广适用性。今后应在政府相关文件的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集中的大省、大县和重点乡镇进行先期试点。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切实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中长期模式。
四是应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管护服务对象,建立兼顾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客观需要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并极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应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核心,采取集中托管、寄宿制学校安排和分散结队服务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从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明确服务提供方、服务接受方、监护人等各自的责任,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问题也应一并考虑。可利用外出农民工和社会各方将留守家属看作一个特殊统一群体的整合关注效应,统筹规划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问题。应按照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留守家庭自愿有偿参加的原则,建立以乡镇为核心,县、乡(镇)、村相互配合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构筑解决农民工家属问题的全方位责任和服务网络,为留守家庭提供安全防护、亲情互动、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应急救援、生产帮扶等方面的保护和服务。
第二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
自动化0901汪华军
摘要:
自从国家放宽人员流动管理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如何认识农民工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如何帮助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重新就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关键词:农民工 存在问题 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歧视 民工权益 教育 对策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一、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结果
本次青壮年是农民工的主体。本次调查对象是指现户籍仍在农村或原户籍在农村但迁入城市不满三年,年龄在16-65周岁,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中男性为8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2.87%,已婚人员为8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5.90%;年龄上,其中,45岁以下为109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2.57%,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7.57%;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毕业为61人,占46.21%,高中毕业为46人,占34.84%人,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这两档上,高学历的不多,文盲也不存在,年龄较小的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前多数是在学校读书,读到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走打工的路很自然,说明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壮劳力为主。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此获得了土地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开始向多元经济方向发展,进而演变为在生产方式、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出现急剧的分化局面,农民分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有经济技术、社会改革与发展、地方政府推动三个方面的原因。单就农民自身而言,亦工亦农、弃农经商、外出务工,更多的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本次问卷上有关于“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一道多选题,共列出了十个原因,每个调查者最多可选三项。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中,选
择“为多挣钱改善生活”,有92人次,选择“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学技术”有72人次,选择“家乡收入低,趁农闲务工经商挣钱补贴家用”有44人次,居选择的前三位。
身体强壮是外出的资本。在132名的被调查者中有93人常年在外、20人农闲时、19人临时外出务工经商,其家庭成员外出情况为95人是家庭劳动力全出来,而全家出来仅有9个家庭;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普遍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选择“非常好”的高达50人,可见身强体壮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有力资本。但在户籍问题上,看到要想取得城市户口非一件易事,132名农民工,最长外出务工经商都达26年,但依然有114人没有取得本市户口。
(二)初步分析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上班”拿工资,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社会上把这些人称为“农民工”。“农民工”首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户籍制度规定下的农民,在家承包有集体的耕地,其次才是表示一种职业,即城市中事实上的工人。据有关“权威”方面的调查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多了,事也就开始多了。于是各种和农民工相关的问题就来了,听得多的莫过于被拖欠工资,生活含辛茹苦之类的,而那些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场面通常只有在他们受尽了委屈之后才会有的,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难道农民工所期待的“玉”就非得经过艰难困苦不可?
二、遇到的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
就业渠道窄,工作岗位差。农民工是城市外来的流动人口,这个观念在城市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由于担心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会给城市生活带来种种困扰和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一些企业改制或不景气,职工下岗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城市社会产生了一种对农民工的对峙心理和排斥倾向,特别是农民工本身没有技术,因此,总体上农民工与城市人没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也没有良好的就业岗位。本次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通过何种就业渠道找到目前这个工作的”,有48人选择的是“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有31人选择的是“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没有人是通过“由家乡政府组织”“所在社区街道介绍”“招聘会”找到工作的。而在您现在从事的职业所列的13项中,主要有“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办事员”、“服务员”。其实,在我们去企业调查中,也了解到凡是聘用农民工的单位,农民工一般从事的都是服务性的或体力劳动,简单而繁重。
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工行为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收益,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则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而现实中许多农民工进城经商务工的收入并不比在农村种地收益高多少,真正的农民工如果不是包工头、自己创业、自己经商,要实现富裕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即使进了城镇某一单位就业,也不能成为就业单位的“单位人”,不能享受单位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这也就决定了农民工从事的多是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工作。我们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最长时间每天工作10.5小时,平均每周工作6天;这132人去年的务工经商总收入是8184元,平均每月为682元,今年的平均月收入为852.6元,而平均每月用于住宿、食品等固定支出为326元,这中间包括了有些农民工住的是工棚、或单位不收钱的公房,有些在餐饮企业打工有免费的中、晚餐供应,除去这些因素,在城市打工的生活成本也是较高的,农民工的生活是艰难的。
农民工问题最核心的还是工资的保障问题,本次调查显示,高邮这132名农民工有113人是按月领取报酬,占被调查人数的85.6%,而且基本能发放到位,从未被克扣报酬的为10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2.5%,有19人是“偶尔被克扣”,有4人是“经常被克扣”被克扣的15人填的是工资收入,但所占比重的不大;有98人从未被拖欠过报酬,占被调查总数的74.2%,有32人是“偶尔被拖欠”,有2人是“经常被拖欠”被拖欠的也主要是工资收入,所占比重的也不大。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保险意识不强
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由于农民工自己打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度,单位在雇佣农民工时也不是太正规。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有70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有6人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而签订劳动合同的56人中,有26人签订的是临时合同,3人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而对所签合同的详细内容能很清楚的仅有13人。
享受的工作待遇少。农民工来到城市经商务工却没有城市人一样的市民待遇。具体行为上,农民工在就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等各方面与城市人有着不同的执行标准。本次问卷上有一个问题是“您现在工作单位提供以下工作待遇吗?”共列出“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兑现工资”、“加班补贴”、“双休日”、“妇女带薪产假”、“工伤补偿”、“带薪休假”、“岗位培训”、“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十项内容,农民工除了在享受“兑现工资”和“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这两项上还可以外,没有享受到的工作待遇高居前三位的是:有125人没有“住房公积金”、123人没有“住房补贴”和“双休日”、有107人没有“带薪休假”,机制和体制带来的不平等待遇,严重的损害了农民工的个人感情,打击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
保险意识不强。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待遇最低、从事的工作却都是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但无论是单位还是农民工自己,安全防护和保险意识都不够。本次调查中,有一项问题是“您工作的岗位有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回答“完全没有防护措施”的有29人,回答“有一些防护措施”的有43人,而回答“防护措施非常严密”的只有16人;在保险方面,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这四项重要保险,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没有购买的:养老保险是97人、医疗保险是96人、失业保险是104人、工伤保险是96人。
看病难、看病贵是又一大困扰。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前提也是工作的本钱。目前,在农村如果家里有病人是许多家庭致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在城市生活,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广大群众的一大生活难题。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本来就是工资待遇低、福利保障差,如果一旦生病,大病影响工作、小病影响生活。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在回答“当您在务工经商其间生病时”3人选择是不看病、不吃药,22人选择是去个体诊所,66人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6人选择舍不得花钱看病,只有11%左右的人去正规医院看病,而不去正规医院看病的首要原因是“医院费用太高”,其次是“没钱看病”;在工作期间,如果一旦发生工伤,所在单位能够提供全部或大部分医疗费用的占被调查总数39%,而一点不提供的占调查总数的23%。
劳动技能差。农民工由于户籍、文化程度使其相应比城镇居民找工作难,其自身劳动技能差也是原因之一。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有83人从没取得过专业技术证书,占被调查总数的63%;有77人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占被调查总数的58%;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工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因此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态度也不是太积极,77名没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回答“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您是否愿意参加”问题时,有29人是“免费就愿意”,12人是“有空闲时间就参加”,也有20人“不愿意参加“。而对于比较适合自己,但需要自费参加技能培训,持不积极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有21人认为“不想花钱”,21人认为“没有必要”,8人认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
(三)居住条件差,子女就学难
居住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生活上最大的困难还在于一是居无定所,二是居住的条件差。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中,有18人居住在工作地点、35人住集体宿舍、32人住在厨卫不全的房屋,而居所的来源,20%多是免费的,40%多是租赁的,而居所能全部拥有“空调、电视、冰箱、热水器、电话、手机、电扇、自行车、收音机等”大件物品几乎没有。子女就学难。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子女随家长外出就学的情况不多,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只有20个子女在外就学,其中有5人是考上的大、中专院校,有4人在民办学校就读。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随家长进城就学原因主要有:一是如果孩子是在义务
教育阶段,进城没有城市户口,公办学校进不去,现在城市民办学校一般是名校,不仅收费高,而且更难进;二就是目前城市的教育费用还是比农村高,生活费用也很高,一般的农村家庭都负担不起,中、小学基本上不住校,再加上许多农民工自己都是居无定所,没条件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
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 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 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 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 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 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曾调查过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 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今后应当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力度,使农民工为改变家乡面貌,推进农村城镇化做出贡献。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研报告
摘要:自己假期与农民工兄弟一起生活工作了一个多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加上回到家乡后对家乡周边村镇的打探调查,发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深刻反映出农民工的基本特点、主要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基本特点;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一、家乡农民工现状:
1、(1)近年来,年景不好,农业产值不高,依靠种地,农民只能达到最低限的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零用钱,甚至连过年添件新衣服都成了一种奢望;
(2)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也逐渐醒悟,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农民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上。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当大的投入;
(3)愈演愈烈的高嫁娶费用,“彩礼”相当重,这是农民日常开支中不可小瞧的一部分;
(4)物价的提升,而收入未变化,甚至减少。
2、家乡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原因:
除了种地、没什么收益外,家中开支逐年增大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农民的支出主要为农业投入、教育、医疗、建房、婚丧嫁娶中的“彩礼”等日常生活中的几大块构成。单就教育中的支出而言,以初中生为例,每学期书费、学杂费等总共400元左右(这在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出台之前更高),若在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一年下来至少要2000元,而在农村,每户人家2个孩子是很常见的事,有的有三个四个甚至更多(这也不能怪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管用,有些东西不是一条政策就能改变的)。此外,在和一位快六十岁的农民工大爷聊天时他说:“儿子娶媳妇要近十万块彩礼,还要装修房子,需要不少钱,不打工能行吗?”。至于其他开支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这些开支费用,就足以把农民兄弟压趴下,把他们逼进城!
二、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1、农民工的年龄结构及文化程度。从性别年龄结构看,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农民工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在性别上,农民工男性占到七成以上,女性的比例在最近的几年显著增加。在这些农民工兄弟中16~50周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占绝大多数,主要集中在20到40岁之间,最近几年农民工中的年轻身影越来越多,不少90后身影现身农民工大军之中,我所了解到的最小的只有十四周岁。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民工中以小学、初中为主,高中以上教育程度比例很小但呈增加趋势,文盲的已经极少见。
2、农民工的工作状况。从农民工工作的整体情况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个体、私营和集体企业。农民工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但主要分布于五大行业,即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和饮食业,这五大行业占农民工就业总数达到八成以上,特别是服务业和建筑业,农民工更是集中。从工作单位性质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个体、私营和集体企业,三者占近九成。另外,据了解的情况农民工的工作很不稳定,经常换工作或工作地点。分析表明,农民工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最高收入有每月10 000元的,但也有个别的学徒工,竟然一个月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
三、进城后,农民工具体工作、收益、组织形式:
我所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服务业和建筑也的农民工,他们一般都是同村或是同乡的在一块,互相照应,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经常见到的农民工总是一群一伙,单独行动的比较少,一得到工作消息,一般是有钱大家赚,除少数特殊情况例外。他们的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这样的工作一般没有假日,绝大部分都没有劳动合同,更不用说各种保险了,而他们的工作很多都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单就我亲身体会过的建筑行业,危险无处不在,曾经有一块砖头从高空坠落,在离我不到两米远的地方摔得粉碎,现在想起来还直冒冷汗。他们的工资,如果对于一个在家种地的农民来说也不低,工资一般是按
时间来计的,也就是说你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如果不干,那么你那一天就没有工资,这就意味着你不能生病或者说受伤,否则,根本存不住钱。不同的地方工资水平可能会不同,我今年所在的浙江通达建筑公司,普通小工一天的工资是90元,大工的工资可以达到140元甚至更高,干十个小时,听起来还不错,这是从工资与时间上来看的,如果从工作量上来看的话就不能那么乐观了,我每天的工作量是用吨来计量的,每天大概需要用建筑用手推车搬用近十吨重的东西,自己用手装卸,特别是在夏天里干那种活,又热又累,非常辛苦,没有亲身体会的话你是无法感受那种感觉的。很多农民工兄弟不舍得那一天100多元的工资,除非累的实在不行了,否则从来不休息,这样算来,出去生活费(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最低生活标准,有的甚至是咸菜就馒头,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就是为了每天能多省下几块钱),一个月下来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拿到2000到3000元钱,注意这是天气好的情况下,如果那一个月总是下雨,那一个月甚至还要倒赔钱,很不稳定。如果碰上黑心老板,说不定就会白干,当然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渐渐少了,但不是说就没有了,新闻上还是经常见到的···
四、农民工经常遇到的情况:
1.城市居民的歧视。由于农民工一般不注重形象与卫生,文化程度不高,在我所接触到和了解到的对象中有约75%的农民工受过不同程度的歧视。辱骂、遭白眼是常有的事,有3个曾受过不同程度的挨打。
2.不付给工钱,“中介工作人”数额较大的抽利:在我所了解的几十名农民工中,2人有过不付给工钱的遭遇,8人有过工钱被扣去一部分的遭遇,有近一半受到过“中介人”的抽利,利额巨大(与农民工所得工资相比),例如,又一次,几个农民工工作完后,每人仅得60元钱,而“中介人”,即一开始找下工作,但自己不动手者,却的到250元。
3.与一些农民工队的分歧:同是想打工赚钱,有时会发生争执,相互降价想得到某份工作,造成关系紧张,在我所知的农民工中甚至发生过大打出手的情况,这在一方面也说明农民工的素质确实有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工兄弟生活的不易。
五.家乡农民工权益问题及他们的对策:
1、农民工的居住情况。就我所知道的情况,农民工极少自己租房子居住,如果雇主给提供住房绝对不会去租房子,而他们住得最多的是那种活动板房,夏天非常的热,而冬天有非常冷,条件艰苦无比;
2、人身权益遭侵害,缺乏保障。与我直接接触过农民中75%的人明显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人格被诋毁,受辱骂是常有的事,挨打也时有发生;
3、.各种保险的保率很低,几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在了解到的农民工中只有2人买过医疗保险,大部分人只听过医疗、养老、工伤这三种保险,但具体买他们有什么作用,无从知晓,也舍不得去买。因为他们总是认为不会出事的话,那么那几十元血汗钱可就白花了;
4、当自己的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没有想到要讨回个公道,只是忍耐,正如一位农民工所说:“打骂谁又能受得了?可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目的也只是挣点钱,只要能给就行了!”。另外,受侵害的农民工有苦有冤也没处申,状告无门,总是以为惹上官司不是一件好事,能免则免,况且农民工打官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于保险方面,他们也没什么看法,约80%认为没什么必要,20%认为有必要,但实际上大部分也没买过。
5、农民工兄弟们普遍缺乏法律意识,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加班应该有加班费,但很多时候都拿不到,而他们也不争取,还有就是夏季中的高温补贴,且不说他们拿没拿到,据我所知很多农民工都不知道这回事,更不要说运用法律武器去争取了,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我觉得政府方面应该对进城农民工进行一下必要的法律知识培训,以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依法维权。
六、农民工进城后对家乡造成的影响:
1、大片农田荒废,无人种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土地资源;
2、留守儿童问题,今年假期我回到家中,发现我所在的村子以及周边的村子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人员大幅减少,很多人家都是铁将军把们,院落周围长满杂草,有人的人家也是老人领着几个小孩子在家。因为父母经常在外不常与孩子交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的生疏,而老人因为年事已高对孩子又管教不到位,很多留守的孩子都十分的叛逆,有的甚至小小年纪就走向犯罪的道路
七、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农民工家乡方面: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农村的发展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更要村长、村支书等基层人员,要集中培训、考核基层人员,使他们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当然啦,对村民进行文化教育,日常社会生活常识的培训也是必要的。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在我所调查的一名农民工中,他养过鸡,开始收入还可观,可是后来没有技术指导,在一次鸡瘟疫中,全部鸡死的仅剩下了几只,后来因为就没有再发展养鸡业,自己和家人都担心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农民工有事,可第一时间去咨询办理,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六.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家乡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农民工务工所在地
1、加强农民工劳动保护、权益保障的制度化建设,增强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要建立未成年农民工登记制度,一旦发现企业未经登记而使用未成年农民工,要给以严惩。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应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将权益保障活动制度化,把临时活动转化为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一项责任和义务。要增强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源头互动”制度,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形式,建立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信息交流制度,做好农民工子女的计划免疫工作和女性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
2、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地方政府可探索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对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对有拖欠工资或不足额发放工资纪录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另外,政府劳动主管部门要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监督机制,监督企业农民工工资制度执行情况,重点监督农民工的同工同酬问题、最低工资制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按法律标准发放加班工资。
3、加强劳动保护执法力度。第一,严惩雇用农民童工的行为。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加重其使用农民童工的成本。尤其是对企业主管人员,政府要依法予以处罚。第二,强化工时审批制度。劳动保障部门应强化企业工时制度的审批,在企业申请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时,要严把审批关。对实行计件制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审查企业确定的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是否合理。对实行标准工时制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企业的加班做法是否违法。
4、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首先,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必须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住院保障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的医疗保障制度执行情况
并不理想。其次,要加强执法。各地政府要加大对不及时交纳医疗保险的企业处罚的力度,对那些想方设法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义务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按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严格执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的规定。最后,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及其高管的行政处罚力度。对违反国家工时制度、劳动保护制度、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侵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经行政主管部门两次处理,企业没有彻底改正的,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巨额罚款、勒令停业整顿、提请司法机关冻结企业银行资金,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禁止企业主管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独立或合伙、合资开办企业,或担当企业高管。
八、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体验接近,了解家乡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篇:农民工回流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不断蔓延,往年到年关才会出现的民工返乡流,已提前到来。宜昌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市,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的现象。据调查,我市农民外出务工57万多人,其中省外务工42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回流农民工近3万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以上,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这次农民工回流与以往具有显著区别,辩证地
分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引导得当,回流的农民工完全可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为推动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回流原因
深入分析农民工回流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经济动荡的因素。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到我国,沿海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影响,企业用工量明显减少。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外农民工总数约占45%,其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中高达73%。宜昌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沿海建筑、电子加工、服装、制鞋、玩具加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减产和倒闭,导致我市许多外出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或歇岗、失业。据调查,宜昌市农民工目前被减员、歇岗、转岗明显增多。同时,今年以来,受需求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受国内材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或转移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民工只有返乡。
(二)沿海产业升级的因素。农民工回流,其实质是农民工因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升级而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企业更新生产设备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整体偏低的农民工缺乏竞争力,转岗转业困难,而且许多用工单位不愿在提升农民工技能方面投入资金,致使农民工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被淘汰。此外,随着产业升级,机械化程度提高,企业对工人的需求自然减少。此外,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量如制衣、纺织、建材、冶炼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西部地区转移,其中相当多的企业甚至将整个厂迁转过来,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回流。
(三)农民工回归创业的因素。回归创业是农民工回流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外出打工实践的锻炼,农民工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本,接受了现代城市中创业观念的熏陶。特别是有些成为了企业的业务骨干,学到了相应的管理经验,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有的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关系或比较稳定的信息和销售网络,有的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项目,使他们具备了回乡创业的条件并走出了一条回乡创业的成功之路。“进城打工学习——回流创业实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美好愿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们又从农业中看到了希望,“回家种田去”成为农民工的新潮流。在外出劳动力当中,未婚工占了相当高的比重,到了结婚年龄,大多数民工选择回乡结婚,然后就地创业,这也是民工回归创业的一个动因。
(四)宜昌发展加快的因素。近年来,宜昌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等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农民工回归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全市用工缺口每年均在2万人左右,吸引了农民工的回归。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骨干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宜昌,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就业空间越来越广,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许多农民选择了在本乡本土就地或就近就业。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优惠政策逐步出台,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三是本地经济发展带动部分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台,本地企业待遇与在外地务工待遇相差不大,吸引了农民工回流就业。此外,全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村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通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增强了农民工回乡发展的信心。
二、回流影响
适当的农民工回流,将有力支撑本地餐饮、酒店、建筑等行业的人力资源,解决相关行业一度存在的用人难问题。但是,当回流现象趋于严重,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必须将其放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来审视。
(一)影响农民收入。农民工回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民收入。目前,我国1.3亿农民工中,有5%至7%提前返乡。春节后,农民工外出就业率将在保持多年高增长的局面下,出现拐点,呈下降趋势。而农民收入结构中,45%为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农民新增收入中,有70%来自于非农业务工增收。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工大量回流,直接导致工资性收入下降。
(二)影响内需政策。农村是拉动内需的主体。虽然农民工收入比
较低,但人数众多,对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比较大。农民工的大量回流,无疑会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进而间接影响到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增加就业压力。农民工回流,将增加市内就业压力。据宜昌人才市场信息显示,进入十月后,回流人员占求职者的一成以上,多数来自珠三角地区。另有很多仍留在广东、深圳的宜昌人打电话来咨询工作,希望回来就业。据香港工业总会负责人分析,珠江三角洲的7万家港资企业中,年底可能会有1/4,即1.75万家倒闭。中小企业倒闭潮将引致数百万农民工失业,加上目前已失业仍滞留原地讨薪、待业的农民工陆续回流,预计今年年底前春节期间将出现农民工失业返乡高潮,可以预见明年开春以后全市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诱发社会矛盾。农民工回家后无业可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部分失业返乡农民工存在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下降、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建议
正视和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推进回流农民工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统一思想认识。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切实把解决好农民工回流问题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回流农民工创造良好再就业环境,建立促进返乡创业的服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要抢抓中央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通过招商引资,抢上项目,大力发展市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回流农民工。
(二)深化回归创业。要鼓励回流农民工以创业促进就业,创办经济实体。要制定并认真落实农民工回归创业优惠政策,搭建农民工回归创业平台。要积极引导土地向能人集中,引导回归农民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荒山、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加大农民工回归创业投入,建立政府回归创业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回归创业项目开发、劳动者培训和创业奖励。通过信贷担保、小额贷款等措施,解决回流农民工创业融资困难。有关部门要窗口前移,深入基层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政策、证照办理等方面的服务。
(三)引导就近转移。各地要对当地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将其就近转移纳入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同时,要全面掌握市内各企业用工需求,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公布、更新用工信息,到车站、码头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要抓住广大农民工回家的机会,利用劳动力市场、车站、码头和广场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劳务信息、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咨询服务,使部分农民工克服过去“舍近求远”的观念,帮助他们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要定期举行招聘会,为广大回流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四)强化技能培训。农民工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职业技能。此次农民工回流是农民工“充电”,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复合型”转变的绝佳时期。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为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要以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效益农业、农民工外出就业、农民工自主创业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回流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确保农民工既“留得下”,又“走得出”。
(五)加快农村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广大农村赢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引导、鼓励部分回流农民工扎根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本次回流农民工年龄大多集中在26-40岁之间,大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年富力强、见多识广。我市农村发展非常需要这样一批有精力(年龄优势)、有实力(资金优势)、有能力(管理优势)的农民,各级党委、政府及基层党组织应科学合理地引导鼓励这些在市场经济中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积累了资金、掌握了信息的回流农民工扎根农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其在就业、创业的同时,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贡献才智与力量。
(六)切实关注民生。对回流农民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帮助解决。沿海部分企业倒闭,造成了少数农民工没有领到工资,或是受到工伤而没有得到及时、足额的赔付,其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对回流农民工中的部分职业病患者、伤残病人要给予大力帮扶,对其在土地承包权益、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参加农村医保、住房建设、子女上学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都要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工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上门看望、座谈交心、分忧解难、温情相助”活动,使广大回流农民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五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小学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即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怀化市新晃县新寨乡新寨小学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过的很快乐,尽量多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全家团聚时间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了解,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3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孤单;37 %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和他一起玩,41%的留守儿童觉得很难让别的小朋友喜欢他,自信心不够。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认知偏差 由于父母对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遇到自己不开心时觉得没有父母安慰,没有倾诉对象,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不如别人,生活没意思,性格抑郁,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心理觉得愧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不良行为习惯。
(四)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劳务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务工人员居住和工作时间的不稳定以及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从家庭来看。
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大多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里的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