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范文
观《后天》有感
——让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
《后天》这部科幻灾难电影,向观众们展示了人类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悲哀,同时也向观众们传递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因为有亲人之间的关爱与眷恋,萨姆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回到父母身边;因为有爱人之间的相互搀扶和支持,有同伴的关心帮助,劳拉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战胜败血症,最终与家人团聚;因为有战友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精诚合作,萨姆一行才能战胜诸如洪水、狼群、饥饿、寒冷等一切灾难;因为有舍己救人的大爱,南极考察队的队员才能在冰块裂开之时决然地割断绳索,将活下去的希望留给同伴;影片中,我们也看到萨姆父亲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在研究成果遭到驳斥时仍不放弃,当然我们还看到新闻工作者不顾生死在灾难现场发回报道的动人场面。。这一个个关于爱的片段,一次次让我们感动、将我们震撼。无论大爱也好、小爱也罢,亲人的关爱也好、同伴之间的友爱也巴,最终都汇聚在一起,转化为一种必胜的信念、凝结成为一种坚强的力量,让人们欣慰看到希望。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思考着我们组工干部应该怎样用爱来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社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储蓄爱心作为一种习惯,用满满的爱心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社会。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珍惜亲情,让关爱家庭成为一种习惯。组工干部只是一个身份符号,在芸芸众生中,首先是个社会的人,是家庭中的一员。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组工干部只有带头弘扬家庭美德,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为子女操劳一辈子不容易,但他们从不会向子女索取回报,作为子女要常怀感恩之心,工作再忙都应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听听教诲,与之共享天伦之乐。爱人是自己一生的伴侣,要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举案齐眉、同舟共济”,尊重自己的另一半,多一点情感上的相互信任,多一点生活上的相互关怀,多一点事业上的相互帮助,面对困难并肩战斗,面对成功共同分享,真正做到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有始有终。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作为家长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成才。要在工作之余多陪孩子,多引导孩子,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健康成长。
努力工作,让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习惯。组织工作是人民的事业,时刻被人民关注。组工干部就要肩负责任,努力工作,关爱群众,情系人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树组工干部新形象”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对内严格、对外平等、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工作中要有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态度,不要总在过去的成绩中沾沾自喜,而要在谋划未来的工作中开拓创新;要甘做党员、干部、群众的“人梯”,树立“别人进步自己高兴、别人提高自己欣然、别人成功自己喜悦”的宽阔胸襟;特别要营造“公道正派、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一身正气、铁面无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按党的组织原则和工作政策办事,不拿原则换赏识,不拿原则换人情,不拿原则作交易,做到始终坚持原则敢于同一切不良行为做斗争,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回报社会,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是内心善良、充满爱心、常常回报社会的人。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组工干部的楷模王彦生、小岗村村官沈浩、新时期的道德楷模郭明义。。还有多少不知名的人,他们就像一面面旗帜,一盏盏明灯,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温暖了你我,感动了社会。我们组工干部理应义不容辞地向他们学习:常怀感恩之心,把责任和奉献始终放在心头,对社会多一些爱心,对弱者多一些同情,经常性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带头做到遵纪守法、关心社会公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奉献社会之时也会收获深深的感动。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微笑与友善将把温暖传递;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互敬互爱将把我们每个人的心连得更紧;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希望的火炬才会永远闪光!让储蓄爱心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
有人,把储蓄硬币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久天长那一罐罐沉沉的财富便是他的快乐;有人,把储蓄知识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久天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智慧便是他的骄傲;有人,把储蓄信用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积月累“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朋友遍天下”的信赖便是他的欣慰。而我们,应该把储蓄爱心当作一种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手牵手心连心,才能众志成城风雨同舟,才能用生命挽起生命,用爱心感动你我,感动世界。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会对亲情更加珍惜。“红罗帐里春色晚,冬夜听雪不觉寒”的温馨,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互敬,对老人嘘寒问暖的体贴和对孩子毫无保留的信赖尊重,都源于“爱心”。我们可以在动针线时储蓄爱心,敬茶膳时储蓄爱心,添冬衣时储蓄爱心,在每一个表达爱心的角落储蓄爱心,拾起心底丝丝缕缕的顾念怜惜,拾起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浓浓亲情,拾起储蓄爱心的习惯。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会对师长更加敬重。居里夫人连获两次诺贝尔奖却从不居功自傲,作演讲时总是请出老师以表感恩;中国科学院院士、肝类外科专家吴孟超虽身为治好肝外血管瘤的第一人,也每每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恩师裘法祖的敬意。对师长的那份爱心,有敬重,有感恩,有祝福,有亲切。在师长面前无论我们身居何职、名耀何方,我们依然是懵懂学童、无知学子。唯有将储蓄爱心作为一种习惯,每时每刻不忘将爱心注入心灵,我们对师长的感恩才是发自肺腑、感动你我的。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对陌生人也会报以微笑。曾有一篇《和陌生人说话》,其中爱和陌生人说话的母亲就用自己早已储蓄下的爱心来温暖陌生人的心,温暖周边的环境,点燃他人心底的爱。还有最近的印度洋海啸中,素不相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也是人们用帮助他人的方式来储蓄爱心的行为吗?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微笑与友善将把爱心的世界点燃;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互敬互爱的感动将把世界60亿人的心联得更紧;当我们随时随地记住储蓄爱心并将它作为一种习惯传送于四面八方,这个世界才会有感动,有希望,有企盼,有鼓励,爱心的火炬才会常亮不败!
第三篇: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一、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微”字上下工夫
俗语说:“针大的窟窿能有斗大的风”,“千里之堤能溃于蚁穴”。如果不注意细微之处,不从细微之处进行自省,就等于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疤”养成“巨痈”。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等,每一个最终被查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帮忙”签个字、批个条子开始慢慢滑向深渊的,这就是“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复杂形势下,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当作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样对待,一定要及时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刻的自省,切实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深”字上下工夫 当前,许多人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刻的自省,即使“自省”也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自省本身就是蜕变的过程,这种“蜕变”就等于揭开旧日的伤疤,撕开因时间而忘却疼痛的伤口。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自省就是要“不怕丑”、“不怕痛”,因为今天的“出丑”正是为了明天的“不出丑”,今天的“痛”正是为了明天的“不痛”。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要用锋利的解剖刀去解剖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只有这样解剖得越准确越深刻,思想的成熟度才能越高,取得的成效才可能越大。
三、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常”字上下工夫
古人修养就非常重视“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为”,“一日之功过”来校准、对照和检查自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象每天的“洗脸”和“扫地”一样,随时除去“灰尘”。经常问问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唯有常自省,才能常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四、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改”字上下工夫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但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千万不可“光打雷不下雨”,“知过而不改”,无视它,不去纠正它。古人讲过:“有过勿惮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对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怕只怕,明明错了,也明知错了,却偏要癞蛤蟆垫床腿——死扛着。“知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怕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就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的内在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自省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要求“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习惯,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长短,省己之进退”,它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有力思想武器,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作为银行一线员工的我要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四篇: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类似的典故数不胜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格言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知谁之恩、为何感恩、如何报恩,是每一位战友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常怀知恩之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都离不开部队、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施恩并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所受之恩惠,知恩图报。那么,我们究竟要知谁之恩呢?
▲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游子吟》中,诗人孟郊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慈母的爱子深情,很朴素、很细腻、很自然、很感人。俗话也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志在部队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就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到部队来。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大二时父亲在车祸中遇难。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女孩大
难困苦乃至生死的考验。如今,部队培养的人才遍及军营内外,有的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地方的公安干警、高级厨师,还有的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可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常思感恩之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军人,我们更应该常思感恩之义,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首先,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包含了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许世友将军的故事。老将军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次向中央报告,希望死后能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在报告中他写道:▲“生当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60年的戎马生涯,老将军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然而忠孝难以两全,对老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将军时刻铭记在心。还有一个是“小郎铮”的故事。▲图片上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就是小郎铮。5.12汶川地震发生10多个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满脸是血的小郎铮。当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的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感恩之情,成为抗震救灾中的经典瞬间。从以上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感恩之举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感恩之情维系的是人心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感恩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受恩于他人,受恩于社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作为军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党的恩惠,所以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从大江南北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画面大家可能还有印象,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他叫陆苇,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里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激情燃烧的训练场上,全体将士摸爬滚打、苦练技能、确保打赢,在十万火急地抢险救灾第一线,每名官兵夜以继日、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民情、报国家”的军人典范。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书香溢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