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时间:2019-05-14 12: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特殊句式

1.省略句:(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

3.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译文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1.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

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

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2.曾子曰:“吾 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学习态度)7.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人以求学为乐,体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段解: 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

古今异义

1.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三省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5.疏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6.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匹夫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注意课后第三题

观沧海

曹操

统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引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旨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义义

3.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归纳教学相长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四种求之于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古今异义

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并:古义:一起。例句: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4.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今义:阅读

5.是:代词,此,这。例句: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 是

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例句: 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古义:但,只。例句: 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1.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2.暴涨:动词用为 名词,洪水

通假字

1.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3被动句(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成语归纳知其一,不知其二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中心思想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词类活用

1.近塞上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2.家富良马 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3.有善术者 形容词作动词,精通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其不幸表示安慰。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坏事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边塞附近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死了。惟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中心思想

事物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福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

语文: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预习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课前活动:成语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展示课件,补充)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初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1)听课件范读全诗。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注意朗读时的重音,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同时听准字音。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字词掌握情况检查(课件出示)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5.谈谈初读感受。

三、梳理层次

小组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理想?

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主旨角度理解)示例:1.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四、语言品读

1.你通过诵读诗歌还有那些疑问? 小组交流后,说出疑难集体解决。

预设: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用心

爱心

专心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预设示例:

1.第12节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2.“珍珠链”和“脊梁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3.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训练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课件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用心

爱心

专心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2.进一步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语文:第6课《理想》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理 想》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诗歌凝炼、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4、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学习过程: 资料袋:

了解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寂寥()扒窃()玷污()诅咒()洗濯().....缀连()莹莹()船舶()蜕()倔强()......

2、解释下列词语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诵读感知

3、,学生听读、欣赏。

4、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5、通过朗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理解探究

6、小组内合作,试着分析本诗歌的结构。

合作释疑

7、这首诗意蕴丰富,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你是否都读懂了呢?请细读诗歌,勾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请组长将交流会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纸上,然后全班交流。

8、理想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东西,本诗中作者是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迁移

9、品读课文语言,仿照第一节诗,写几句话。

10、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你应该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重温经典

11、积累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一、《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 _,字,代 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鹤唳()项为之强()土砾()凸凹()()藐()小 凹者为壑()怡()然自得

3.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睁开)明察秋毫()纹理()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超出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私拟作(私下,私自;比拟)项(颈,脖颈)为之强(通“僵”,僵硬)徐(慢慢地)喷以(用)烟 鹤唳(鸣叫)云端 怡然(愉快的样子)盖(原来是)方(正)出神 鞭(用鞭子打,抽打)数十

4、一词多义

⑪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序号)A、代词,代人,代物,代事;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舒缓语气,不翻译D、语末助词,不翻译;E、动词,去,往,到、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B)

3、心之所向()

4、昂首观之(A)

5、项为之强(A)

6、使之冲烟而飞鸣(A)

7、为之怡然称快(A)8.至之市(E去,往,到、)

⑫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A、用,拿;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B、把,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以土砾凸者为丘(把)

2、徐喷以烟(用)3.可以为师矣(凭借)⑬指出下列“为”的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三)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四)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2、以土砾凸者为丘(当做,看作)

3、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4、项为之强(因为)⑭指出下列“其”的用法: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使与台齐 神游其中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翻译时要 “增、删、换、调”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6)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5.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⑪文章围绕紧紧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写了哪几件事?描写了几幅画面?

“趣”;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群鹤舞空、青云白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⑫、“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⑬、文章开篇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⑭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⑮、“夏蚊……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表现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在结构上与上文相应,为下文作铺垫。)

⑯找出三句描写(“我“神游其间的)心情的句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一惊;

可以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突出文章的情趣。)⑰、“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⑱、你从“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一举动中,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⑲.文中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

⑳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⑴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联系全文想想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⑵作者所叙的事情都体现了“物外之趣”,你应该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请把它写出来,100字以上。⑶动物的叫声:马(嘶)牛(哞)狼(嚎)虎(啸)鸡(啼、鸣)犬(吠)狮(吼)猿(啼)熊(咆)鸦(鸹)蛙(鸣)龙(吟)

二、《《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1文学常识填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首创私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他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论语》中的“论”读lún,有编纂、整理之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的朱熹将《论语》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生字注音 说()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罔()殆()

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学而时习(温习)之,不亦悦(同“悦”,愉快)乎 愠(恼恨)吾日(每天)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害)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弘毅(宽广,刚毅)勿施于人(施加)信(真诚,诚实)是(这)知(同“智”,聪明)也 齐(看齐)死而后已(停止)凋(凋谢)其(大概,也许)恕也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5、列举本文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的句子。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找出本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①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见贤思齐: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 ⑥择善而从: ⑦任重道远: ⑧死而后已:

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一切人学习)

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阐述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我国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字是“恕”。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三、《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 号 世称“ ”

2.生字:奂()山 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窗扉()霄()汉 缥缈()逾()时 倏()忽 市肆()海市蜃()楼

3.解释加点词语。

数(几)年恒(经常)不一见 层层指数(数数)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往来屑屑(忙碌的样子)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倏忽(突然)始()悟()为山市 飞甍()连亘()缥缈()

逾时()倏忽()市肆()往来屑屑()裁(同“才”)如星点

一切乌(同“无”)有 危()楼

4.翻译句子。

①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②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5.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②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③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

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④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⑤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⑥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⑦文中大量运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请按顺序将其写在下面。

四、《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注音:骤()拟()柳絮()谢道韫()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俄而(不一会儿)雪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可拟(比,比拟)未若(比不上)3、《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4、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五、《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解释词语

去(离开)后乃(才)至 期(约定)行,相委(舍弃)而去 下车引(拉)之,入门不顾(回头看)尊君在不(通“否)寒雪日内集(集会)

2、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3.你觉得文中的“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请用原文回答,元方义正严词地指出了“友”哪两点错误?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六、《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天雨(下雨)墙坏(毁坏)智(以……为聪明)子疑邻、不筑(修补)其邻人之父亦云(也这样说)暮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

2.《智子疑邻》的寓意是?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 塞翁失马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1.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慰问)之 此何遽(怎么就)不为(是)福乎 居(过,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胡人大(大规模)入塞

2、这则寓言产生的一个成语是

3.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对于在文言文方面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积累和归纳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个方面对第一册的文言文作简单的总结。

一、文言虚词

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

其而

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③用作动词 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②知之为知之

()

③心之所向

()

④人皆吊之

()⑤学而时习之

()

⑥邑八景之一也

()

⑦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⑧鞭数十,驱之别院

()

2.“其”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副词,其中

③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

③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

⑤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⑦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3.“而”的用法大致有:

“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承接

③人不知而不愠

()

④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⑤学而不思则罔

()

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表并列

⑦相委而去

()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

表承接

4.“于”的用法大致有

“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以”的用法大致有:

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徐喷以烟()②以丛草为林()

③以观沧海()④独以跛之故

()

二、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从下面三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来总结

1.通假字

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⑤由,诲女知之乎()⑥尊君在不()

2. 一词多义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温故而知新()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④故又名()

⑤作青云白鹤观()⑥昂首观之()

⑦以观沧海()

⑧果大亡其财()

⑨马无故亡而和胡

亡:()

⑩能张目对日()

⑴吾日三省吾身()

3. 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今义:()

②相委而去

古:()

今义:()

三、第一册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明察秋毫

不亦乐乎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

思而不学则怠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任重道远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死而后已

松柏后凋

参考答案

一、文言虚词

1.①的 ②它(指道理)③无实义 ④ 他(指塞上之人)⑤它(指学过的知识)⑥表修饰关系 ⑦它们(指蚊子)⑧它(指癞虾蟆)2.①它的(所观察之物)② 他的 ③它(指沧海)④ 自己的 ⑤大概,也许 ⑥ 他 ⑦它的(指楼)3.①表并列 ② 表承接 ③表转折

④ 表承接 ⑤表转折 ⑥表并列

⑦表承接 ⑧表承接 4.①在 ②在 ③在 ④给5.①用 ②把 ③来 ④因为。

二、文言实词

1.①知通智 ②强通僵 ③说通乐 ④裁通才 ⑤女通汝 ⑥不通否 2.①因此 ②旧的(知识)③原因 ④因此 ⑤景象 ⑥看 ⑦观赏 ⑧丢失⑨逃跑 ⑩太阳 ⑴每天 3.①古: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能够 ②古:离开。今义:前往某地。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六上语文期中测试卷

积累运用(32分)

1、同音字组词(6分)

()含 静()恩()

Yǜ? ﹛ mì﹛ cì﹛

音()秘()()刀

目()()梧 陡()

Dǔ﹛ kuǐ qiáo﹛

()气()花()丽

2、用“然”字组词,并分别用在下面的句子中。(6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接受了任务。

顺着蜜蜂飞行的方向,一定能找到养蜂人。列宁凭着这种想法,()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翻地、播种、浇水,花生便种下了,我们并不在意。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收获了许多花生。

小英雄雨来始终不说话,狗急跳墙的鬼子()出手打了雨来。

岁月悠悠,惟有你()如旧。

()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5分)

品性高尚,声誉很高。()

很有兴趣地谈论。()

无法入睡。()

招引别人嘲笑。()

不断地到此地。()

4、请将“施、挠、铲、艰、怨、劣、搁、挚、霉、频 照字典里的音序顺序,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字格里。并选择其中三个,分别组词然后写一段话。(10分)

()()()

5、连一连,读带有星号的句子,写出你的理解。(5分)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周恩来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庄子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李白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老子

轻诺必瓜信。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互花。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问题。(18分)

(一)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1、这段中,作者问候了哪些朋友?(2、5分)

2、文中括号部分的内容采用哪种人称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仿照再写一句话吗?(4分)

3、这段文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1、5分)

(二)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凿井的方法?原因是什么?(4分)

第一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下面的图,想它们代表哪处山岭,并填在括号里,然后在图上画出詹天佑采取的凿井的示意图。(2分)

3从文中画线的部分,你想到哪些四字词语或成语?至少写两个。(2分)

4、读了这段话,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话,请写下来,(2分)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忧天

(1)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2)不必援引枯躁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的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4)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滞留在大气中,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雨、原雪、原气……

(5)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6)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今天呢?

(7)今天,地球上每天平均灭绝27种生物,死去4万名儿童,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暴减为几万只。

(8)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1、第二自然段中有两个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改为()

2、第二自然段中“原稿”比喻:(),此段中最能形象体现“污染”意思的词语是()。(2分)

3、第三自然段中横线上填写诗句,在括号里填写词语。(3分)

4、第五自然段中没有以城市为例说明的理由是什么?(3分)

5、在第七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本段文字旨在说明____________(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你有哪些好的建议?(3分)

四、作文。(30分)

题目:

1、考试卷发下来了

2、误会

要求:请任选一题,写之前先想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的。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

下载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猫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任凭、丰富多腔、屏息凝神”等词语。 2、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五篇)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一、文言文、古诗文默写 1)嗟乎! 。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既举大名耳, 。 3)天子之怒, , 。 4)布衣之怒, , 。 5) ,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版 初一语文综合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8分) 侵越......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金色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金 色 花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本站推荐)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B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第一部分(20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丑小鸭》学案 教师寄语:心中有梦,向着梦想飞翔、不懈追求,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习目标: 1、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 2、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丑小鸭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丑小鸭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应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深处......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字词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章内容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