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越巫》教学设计
《越巫》教学设计
双鸭山市第三十七中学路晓坤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课标教学理念
(二)中要求:语文课应对学生精神领域有深广地影 响,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设计过程中,淡化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只求了解文章,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突破难句,重点放在内容,写法的赏析上,并重点落实德育功能的挖掘——拒绝迷信,崇尚科学。
二、教材内容的重组与加工:
1、课文内容:本文写了越巫驱鬼骗财却被“鬼”惊吓,胆裂而死的故事。意在揭露社会上有些人,没有真才实学而招摇撞骗,自欺欺人,其结果必是害人害己的本质。(越,指古越国,巫指降神驱鬼、替人祈祷治病为职业的人。)
2、授课顺序:本文为一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所以按照读-译-析-感的顺序进行教学;在拓展延伸时,增添对宗教信仰及迷信的区别内容,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3、教学目标:了解文中词的活用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中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讽刺的写法,并分析理解在短小生动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5、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的确立: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生动细致层层深入的描写
1方法。
(依据:教材内容,单元学习重点。)
(2)教学难点的确立:领会文章的主旨及寓意。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3)处理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并复述及合作交流突破教学重点;以故事情节为教学切入点,精设问题,巧妙引导,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教具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7、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教师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着重对关系到本文中心的理解的重点语句进行提示点拔。
8、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闭眼,假想:黑夜,空旷的荒野,你孤身一人,处处黑色怪
影。你会如何?(怕)怕什么?(鬼)那么有没有鬼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鬼文化,有较多的迷信思想,但也有勇敢的无神论者,如唐代的王充。14世纪的方孝孺,也曾揭露巫术之妄。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越巫》一文吧。
多媒体演示:作者简介、及范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活动:基础大比拼
〘小组合作理解文章,探讨并整合问题。〙
提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尝试自己翻译文章。
(1)划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
(2)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将小组交流后认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教师可视课堂情况提出问题作为小组竞赛挑战题,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意图:为学习新课扫除障碍
2、通过大学的合作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哪个小组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概括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明确:本文写了越巫驱鬼骗财却被“鬼”惊吓,胆裂而死的故事。
(三)畅游故事海〖整体感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改述文章。
提示: 改述中可以有适当的想象部分。
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点评学生改述的优劣。给予奖励。
(四)深入研读
1、阅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越巫三次遇砂石袭击时不同反应的语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思考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讽刺作用。
明确:第一次遭袭击时的动作:“即旋其角,且角且走”。神态:“大骇”第二次遭袭击时的动作:“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神态:无第三次遭袭击时的动作:“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号求救于人甚哀”。神态:“手栗气慑”。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越巫惧怕、恐慌的心理,三次袭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越巫的恐惧心理由轻到重一层深一层地展示出来。一个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的鬼怪克星,如今却被装神弄鬼的人吓得魂飞魄散,极辛辣地讽刺了越巫自欺欺人,愚昧荒唐的嘴脸。
2、找出文章中体现巫师自欺欺人的句子。
明确:越巫自诡善驱鬼物;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3.思考:越巫为什么会死去?越巫的这一结局说明了什么? 透过现象看本质:故事本身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越巫是因为其内心对鬼的极度恐惧而吓死的。越巫的这一结局启示人们,一切自欺欺人,愚昧迷信的人必然会落得不幸的结局,从而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科学,摆脱愚昧
(五)登上智慧岛挑战法官
1、越巫死了,悠悠岁月流逝,数千年后的今天,越巫的子孙将此案递交法庭,要求严惩“真凶”,但越巫之死,到底是谁的错呢?如果你也在法庭之上,你有什么看法?
(1)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线索,找出并确定“真凶”;
(2)在小组内交换意见并加以整合,准备发言,发言时要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评价,或请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评价]
一场跨越千年的案子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同
学们,从这个案件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过渡]
(六)拓展迁移以诱达思[梳理巩固总结]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录制的《反对邪教,珍爱生命》录像片。了解 “ 法轮功 ”、“ 邪教组织 ” 残害人类的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就 “ 法轮功 ”、“ 邪教组织 ” 残害人类的罪恶本质展开讨论。、学了《越巫》,看了影片,我们该怎样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点评: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表象到本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 “ 法轮功 ”、“ 邪教组织 ” 残害人类的罪恶本质进行揭露和批判,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怎么样做及做什么样的人,起到教育与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
(七)小结
(八)课后练笔
《我谈越巫》
《越巫之死我之见》
《从“越巫”现象看开去》
《从少年的恶作剧谈起》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角度,也可自选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300字。
附:板书设计
越巫
欺人、自欺—→被戏—→吓
第二篇:越巫教案
自读要求
1.能自主解决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难懂字的释义。
2.能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遇“鬼”时的表现。
3.能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其社会意义。
4.能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习侧重点
1.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体会文章语言的简洁、生动、传神。
(解说:本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情节简单易懂,因而知识点上的难点并不多。重点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认识到本文矛头所指并不只是骗财害人的巫师,而是直指迷信思想本身;认识到巫师不过是迷信活动的执行者与牺牲品,本文实为醒世惊俗的警钟。如此深刻而重大的主题,只不过寓寄在二百多字的小短文中,足见作者文字语言功底之深,因而研究并品味本文语言的风格特点便咸了自读本文的另一侧重点。)
自读程序
1.下发有关方孝孺的资料,包括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主张等方面内容。学生自读时,教师可适当加以解说。
2.学生自读课文,提示学生读准以下字音。
诡:guǐ 禳:ráng 馔:zhuòn 赀:zī 诿:wěi 愠:yùn
瞯:jiàn 岑:cén 栗:lì 慑:shè 亟:jí
3.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词。
(1)病幸已:侥幸。
(2)死则诿以他故:以,用;故,原因。
(3)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栖,居留;木,树。
(4)骇颇定:稍微,略微。
(5)不能角:名词用作动词,吹响号角。
4.用流畅的语言翻译文中的三个句子。
(1)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2)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3)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5.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6.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的情景。
7.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在当时与当今各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3)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解说:该程序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意了知识点方面的稳扎稳打,又注意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学生思维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的过程。)
第三篇:巫文化浅谈
巫文化浅谈
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拥有原始气息的人类文明,后经过演变,它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也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有所融合,在许多舞蹈,文学,哲学中仍有强烈的巫风孑遗,特别是民间的一些传统更带有原始的巫的色彩。可以说,巫文化到现在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说起“巫文化”,首先,我们要弄清,人们广泛使用的“巫文化”、“巫术”、“巫师”等概念中的“巫”究竟是指的什么?《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诗诵》:“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从古代文献的解释上来看,巫是以歌舞事神的女性,而男性则谓之觋。通过考古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我国至少在殷商时代已有巫觋的存在。而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巫术的产生早于巫觋。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种种天灾人祸。他们相信,只有依赖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才能避免天灾人祸。但人就是这样,随着智能水平的提高,渐渐会对崇拜的对象产生追求与控制,就产生了巫术。巫术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后,就需要专门掌握巫术的执行者,于是产生了巫觋。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期,巫的地位已经变得很高了。巫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累了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医术,占卜,舞蹈,天文......对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有很大积极作用,收到极大尊重与敬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功利思想盛行。巫的地位有所下降。有人认为楚国的灭亡就是和巫风太盛有关。而秦汉以后,统治阶级独尊儒术,佛教东来,道教兴起,巫的地位一落千丈。巫的地位随着祭政分离,理性意识的觉醒,宗教发展的冲击等,经历了一个由尊而卑的变化过程。但是,巫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巫地位的降低而减少。就如巫师的名称。《对山余墨》中说道:“其称女巫则曰 师娘。。。。次者曰 紫仙曰 关亡。”关亡这个称呼在现在都有,在常熟的一些地方,家庭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去找关亡人问问祖先,而关亡人则会向被附身一样说出一些关于你家但你之前并没有告诉过这个关亡人的事情,甚至与你对话。很是神奇。
舞蹈,戏剧,文学等,都与巫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巫与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就说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蹈通过人的身体的动作表现人的情绪,给人愉悦与满足,古人认为舞蹈既能娱人也能娱神,跳舞能更好地时限与神的交流。如一些巫师狂舞至口吐白沫甚至晕厥,片刻醒来之后就能“神灵附体”。巫舞结合起源很早,巫舞最基本的舞步就是步罡踏斗,即禹步,相传是夏禹祭祀时所跳的舞蹈,以八卦的方位作舞谱,而先秦时代也已有了巫歌傩舞。现在的祭祀场合中也有重要的一部分是舞祭。舞祭的内容丰富,有驱魔逐鬼的,祈求风调雨顺的,为婴儿求平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独舞,群舞,边唱边跳,只跳不唱。。。戏剧舞蹈不分家。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就写道:“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祭祀时巫师会由乐队伴奏唱一些吉利的词。可能就是戏剧的发源。由傩舞演变而来的傩戏(又称傩堂戏),在表演时就需要带上形态各异的面具,与京剧中的脸谱如出一辙。而另一种地方戏曲花鼓戏也不难看出带有巫的影子。巫风与文学也紧密结合。楚国崇巫,巫风极盛,巫术思维对文人影响很大。巫术思维的特点是物与心不分,观念与物象融为一体。巫术思维给了屈原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当时中原各国严谨的说理性作品相比,屈原的作品更具诗意美。屈原的浪漫主义也是与巫术思维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的。楚国的巫风浓郁,使得神话在楚国并没有像在中原地区一般过早被忽视,大量的神话传说,给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离骚》中,有多处神话传说痕迹,如“灵修”(高级巫官,神职。)、“宓妃”(洛水女神)、“望舒”(月亮女神)、“巫咸”(东方神巫,名咸)等。此外,还出现“赤水”“西极”等神话地名。我觉得巫风对于屈原作品意向的选择也有一定作用。茱萸,香茅,兰草,艾蒿,芦苇,桑,菊等被视为巫术灵物,而香草在屈原的诗歌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向,香草的意象,一般认为屈原以香草衬托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高尚品格。在我看来,香草既然是灵物,那便可以驱除邪魔,是正义的。这个
意向既衬托了屈原的品格,又表达出屈原想要驱除朝中“邪魔”的愿望。在创作形式上,屈原也有借鉴,《九歌》是在民间祭歌基础上的加工和再创造 《招魂》则是直接仿效楚地招魂词的形式写成, 从素材、形式到诗的语气、句型, 都深深打上了楚地巫风的烙印。所以说,屈原开创了巫与文学相结合的巫诗传统。不过有人要说了,屈原就是个迷信主义者,其实不然,屈原并不是盲目崇拜,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屈原一方面吸收宗教营养,寻找素材,建构情节,另一方面,他又以这样创作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但是,巫诗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断层,到了近代,才由沈从文继续继承。不过我对沈从文的作品了解不深,只能泛泛而谈。湘西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湘西文化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极富神秘色彩的文化风貌。鬼对神信仰仍停留在原始宗教阶段,即万物有灵观念阶段。苗族的傩公傩母以及三十六神、七十二鬼都人们真诚地信仰着,而且对鬼神的使者——巫师的崇拜也达到了痴迷的状态。《阿黑小史》中阿黑病重到无药可救时要请巫师来驱鬼治病,《神巫之爱》中一群美貌的花帕族女子对年轻的神巫充满爱的激情。沈从文通过描写祭神活动展现湘西人的浪漫精神与艺术气质。在《神巫之爱》、《月下小景》、《凤子》等作品中既描写了盛大的祭祀的场面,也描写了巫师的歌舞,在这种娱神活动中,人们的心理与其说是宗教的,还不如说是审美的,是对人间美的追求,对于完美人性的追求。
在沈从文之后,韩少功也在神秘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中体现了巫诗传统,而残雪也在其先锋小说中将荒诞的哲学与楚巫文化结合起来。可见巫文化到如今仍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
巫文化贯穿千年,你可否听见那一声招魂?
第四篇: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
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 审美感受。
2、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学生回顾诗人导入)
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诗风“豪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解题: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 古:古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檇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怀古诗的主题往往是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托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的,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诗人李白在诗中又是表现的哪种主题。
三、赏析诗歌:
1、诵读提示: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些不同,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诵读时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1)学生集体诵读诗歌。(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诵读。(4)学生再次集体诵读。
2、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请一名同学诵读诗歌,其余同学思考并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是想表达什么情感?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 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4、“尽”与“满”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5、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是想表达什么情感?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鹧鸪,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②“鹧鸪”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想象中的越国昔日的繁华,眼前的荒凉之景,虚实相生,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嘲讽,在此诗人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6、学生诵读诗歌,体味诗中的思相感情。
四、小结: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前三句着意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五、探究拓展,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在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确: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思想主旨相同(感慨盛衰无常,讽刺荒淫误国),都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但对比的运用上有差异:《越中览古》将今天的现实(衰败凄凉)与昔日的历史(热闹繁华)作对比,来突显主旨;《苏台览古》将现实中的两种事物(今古常新的杨柳、荒凉废弃的宫苑)作对比,并以人事的变幻无常与明月的永恒不变作对比(“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是盛衰荣枯的历史见证),来突显主旨。《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板书设计】
↗
杨柳古今常新——宫苑荒凉废弃 ↘
感慨昔盛今衰
(对比)
↘
人事变幻无常——明月永恒不变 ↗
讽刺荒淫误国
(主旨)
六、拓展练习:
在湄潭也有着一些古迹,比如湄潭文庙、西来庵、万寿宫等,同学应该听过或者去过,这会儿能不能试着写一首咏怀古迹的绝句。(展示相关地方的图片,并给学生时间创作诗句。)、
第五篇: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李商隐《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
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详见前页)。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背诵《登高》
【诗歌故事】
人生无常
一天,诗人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走进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战国时代,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哲理的时代,更是个充满个性与诗意的时代。在那里,有着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等一大批个性张扬的千古人物。
伍子胥作为一代名相,曾经使夫差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在夫差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他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夫差争取。一生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含怨自刭而死的结局。死后那冤死的头颅挂在南城门,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宏图伟业毁于一旦。
而文种和范蠡,含辛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劳力二十年,深谋远虑,终于灭掉吴国,而且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请辞退隐,文种被赐剑,“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而那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正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而当初的一代霸主夫差、勾践呢?谣想当年越王勾践大败吴王,消灭了敌人。洗刷了前耻,战士们凯旋后都受到了赏赐,衣锦还乡。老百姓站在街道的两边,夹道热烈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酒来犒劳战士,孩子们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围在战士们的前后,举国欢庆,热闹非凡。
可是,在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乐起来。于是,宫殿中经常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花朵一样的美人,充塞了整个皇宫,她们都围着越王寻欢作乐,唱歌跳舞。越王早就将卧薪尝胆的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所有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全都消失不见了。过去的一切,今天还剩下些什么呢?只能看见几只鹧鸪在王城的古址上飞来飞去!
【诗歌赏析】
慨叹历史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人着眼没有放在越卧薪尝胆,攻破吴国的场面,而是截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缅怀的人物和事件。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诗篇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为鲜明的对比。一般七绝,转折点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是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向,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苏台,即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 ”,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