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3: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前沿阵地,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派出机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该如何全面履职尽责和实现职能到位,实施精细化监管,是摆在工商所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监管的内涵和目标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规范化管理更高的一个层次。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我们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优化工商所干部配置,落实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各项业务流程,建立岗位考核和问责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推行简单化、流程化、定量化和信息化管理;实施有效的管理,以高效能的监管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二、落实监管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体制机制不相适应。目前,普遍存在重执法办案轻内部监管的现象。执法办案是硬指标,也容易定量化。内部监管是软指标,不易考核。工商所人员能按上级要求开展好每年的各项专项整治就已经很不错了,对内部监管很难做到位。现行岗位职责界定过于宽泛、监管巡查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了考核难、问责难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存在抓工作一阵风,缺乏长抓不懈的思想。

二是工作被动,内部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管工作既没有具体考核办法,也没有硬指标。内部监管往往是哪儿漏补哪儿,哪儿痛医哪儿,疲于应付,有时也不是发现不了问题,而是不愿看到那是问题。

三是责任不明,问责制度严重缺失。由于工商所干部岗位职责不明、定位过宽,上级在考核上只对单位,未涉及到个人。所内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存在因人定岗的被动情况,根本达不到因岗定人的积极工作状态。所领导多采用个人人格魅力等来领导、组织开展工作,导致要求想让干部胜任本职都难,极少考虑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或延伸监管工作内涵。

四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经济的发展,让工商所的工作日益增加,再加上经济转型、产业更新加速,目前市场主体的转换也越来越快。工商所不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能,根本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状态的,更谈不上监管。计算机、网络等办公硬件具备了,但没有真正的得到运用,往往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三、实施精细化监管的实践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奠定思想基础。

组织全所职工学习相关法规、政策,让全所职工明确工商所作为工商部门实施经济监管的具体单位,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实际工作中却缺乏具体的落实举措,要使大家清醒认识到我们肩上的担子、责任更大了。开展好免责教育,对监管责任事故事例进行分析,确定责任,让大家明白我们在履行监管职责时留下监管痕迹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了认知方面问题,才能为加强监管奠定思想基础。

(二)优化职责分工,使工商所繁琐的工作简单化。

对工商所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整合,制定适合工商所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的工商所的岗责体系。干部采取“双岗制”。一个内勤岗位,上级局机关的科室由全所人员分别对应,全权负责对应科室的工作。一个外勤监管执法岗位,对应分管的责任区履行监管职责。要注意所上分配的执法办案组与巡查组的人员一致,巡查办案同步进行。通过执法办案来震慑各类违法经营者,以执法办案来促进监管工作的落实。严格做到一岗一责,全所人员分工合作,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去办理。

(三)建立精细化监管的体制、机制,使监管工作流程化。

工商所把辖区根据本所实际情况划成若干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确定1名工商干部为责任人,负责该责任区的监管工作。并将两个以上责任区编为1个巡查组为1个片区。工作中,以市场巡查组为单位对本片区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实行ab岗制度,即巡查组进入a的责任区时a为主办,b为协办;进入b的责任区时b为主办,a为协办。这样不但实现监管责任到人,工作互助、工作能力互补、帮带,用巡查组的力量协助责任区干部履行好职责的效果,而且又达到了2个人以上开展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将监管辖区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头,实施网格化监管。严格执行责任区工商干部监管责任制。此方法是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在工商所内建立了工作机制、体制。不但强化了责任区工商干部的责任意识,变以前被动开展市场巡查工作为主动监管履行职责,而且在所内形成竞争、争创机制,组与组比、个人与个人比,有效的提升工商所的工作效能。使全所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辖区市场主体经营情况,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明确监管内容,先重点后全面的推进监管到位,使监管工作定量化。

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取缔无照经营,另一方面是规范经营者行为。取缔无照是重点,可以清除监管盲区,如果无照经营行为太多,根本谈不上对有照经营户实施监管。对无照经营取缔方面。一是治本。运用工商指导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商品集贸市场的职能,指导乡镇建设商品集贸市场,彻底取缔乡镇场镇以街为市(无照经营)的经营行为。引导部份经营者进店办照规范经营,对进入商品集贸市场的按照集贸市场管理的办法进行规范管理。二是配合。除了开展好联合执法检查来取缔无照外,还要请当地镇(乡)政府实行无照经营取缔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无照经营取缔的难点。如:要求食品安全负总责的镇(乡)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召开食品生产小作坊和餐饮经营户的规范协调会,协调相关部门取缔或督促无照经营者办理证照,解决涉及前置许可无照经营取缔难的问题。三是巡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让精细化管理责任区的责任人全面适时熟悉、掌握本责任区内市场主体情况。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及时行政警示、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四是亮照。为亮照不规范的经营户赠送执照袋,彻底规范亮照经营。把无照经营明显区别开来,方便日常巡查中发现取缔。便于规范年检、验照时在营业执照正本上粘贴年检标致和加盖验照章,方便巡查中发现逾期年检、验照行为。五是拒绝。利用工商服务qq群、个私协、消协、学校教育“小手拉大手”等渠道倡导消费者“拒绝无照经营,维护消费权益”。提醒大家为了消费安全,看见营业执照购商品;拒绝无照经营,并积极举报。这样有效的加大了对无照经营的打击力度,为市场监管工作落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辖区良好的经济秩序。对规范经营者行为方面。重点从规范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建立进(销)货台账、查处过期变质、假冒伪劣、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行为方面进行规范。必要时,根据本辖区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针对某个行业或行为开展专项整治。从重点违法行为开展规范,最后达到全面规范的目的。

(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能,让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

我们不仅要培养各责任区干部熟练掌握运用好业务软件,依托局域网、数据库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监管的能力。还要建立与市场主体(监管对象)联系的平台,使市场监管的信息从监管部门延伸到经营者。解决好工商所与监管对象通讯不畅,实施监管一趟一趟跑的原始低效能状态。一是切实完善业务软件数据库,要求完整、准确,便于分类分层监管和查询,联系电话准确便于通讯。例如:需要辖区内所有的超市和食杂店某种货物下架停止销售,可以由各责任区干部采用给相关经营者群发短信或分别电话通知的方式通知经营者。由原来的全所出动逐户通知要2个工作日以上,到现在的仅需要30分钟。二是建设工商服务qq群,保证工商所与监管对象联系畅通,便于工作开展。工商服务qq群的建设,大大方便各责任区工商干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为精细化管理市场监管到位提供了保障;也为工商所服务市场主体搭建了一个很好交流的平台;法制宣传、咨询服务、消费者投诉、案件举报变得非常便捷。如:对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有要求下架的商品(可对外公告),经qq群可第一时间告知各经营者;经营者的许可证过期,工作人员可在群里与当事人交流,告之当事人及时补办、变更,方便了监管执法工作的高效开展。

(六)实施绩效考核,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工作的考评机制。

强化绩效考评,推进效能管理精细化。制定工商所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统一考核指标和考核程序。实行每周一评,通过各人晒工作来跟踪、督促工作落实到位。平时考核,每个阶段工作结束时,由全所统一组织考核评比,互相交流学习,评出阶段工作先进。年终全面考评,对每个干部职工进行全面绩效考核。考核优秀者,在干部岗位流动、评优评先、学习考察等进行优先考虑。建立和落实“履职尽责”问责机制。完善岗位评价、责任追究、关联责任连带追究制度,制定基层工商干部履职尽责要求,明确岗位操作标准和规范,形成基层岗位履职指标体系。

(七)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保障措施,推动市场监管到位。

精细化市场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过程性,涉及面广,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开展此项工作需要上下配合,全力推进,重点是对执行的管理,发力点在于抓落实。对此,人财物应向工商所倾斜:一是组织保障。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干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奋勇当先的用人环境。根据工商所市场监管工作的需要,整合人力资源,对工商所干部配齐配强配优。二是经费保障。合理编制经费保障年度预算,使各项工作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障基层工商所的监管执法需要。三是装备保障。改善办公设备,以适应工商所市场监管执法需要。四是制度保障。建立完善一套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促使工商所树立以“制度管人”和“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观念,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五是人才保障。加大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升干部的市场监管能力。

第二篇: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前沿阵地,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派出机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该如何全面履职尽责和实现职能到位,实施精细化监管,是摆在工商所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监管的内涵和目标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规范化管理

更高的一个层次。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我们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优化工商所干部配置,落实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各项业务流程,建立岗位考核和问责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推行简单化、流程化、定量化和信息化管理;实施有效的管理,以高效能的监管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二、落实监管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体制机制不相适应。目前,普遍存在重执法办案轻内部监管的现象。执法办案是硬指标,也容易定量化。内部监管是软指标,不易考核。工商所人员能按上级要求开展好每年的各项专项整治就已经很不错了,对内部监管很难做到位。现行岗位职责界定过于宽泛、监管巡查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了考核难、问责难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存在抓工作一阵风,缺乏长抓不懈的思想。

二是工作被动,内部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管工作既没有具体考核办法,也没有硬指标。内部监管往往是哪儿漏补哪儿,哪儿痛医哪儿,疲于应付,有时也不是发现不了问题,而是不愿看到那是问题。

三是责任不明,问责制度严重缺失。由于工商所干部岗位职责不明、定位过宽,上级在考核上只对单位,未涉及到个人。所内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存在因人定岗的被动情况,根本达不到因岗定人的积极工作状态。所领导多采用个人人格魅力等来领导、组织开展工作,导致要求想让干部胜任本职都难,极少考虑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或延伸监管工作内涵。

四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经济的发展,让工商所的工作日益增加,再加上经济转型、产业更新加速,目前市场主体的转换也越来越快。工商所不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能,根本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状态的,更谈不上监管。计算机、网络等办公硬件具备了,但没有真正的得到运用,往往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三、实施精细化监管的实践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奠定思想基础。

组织全所职工学习相关法规、政策,让全所职工明确工商所作为工商部门实施经济监管的具体单位,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实际工作中却缺乏具体的落实举措,要使大家清醒认识到我们肩上的担子、责任更大了。开展好免责教育,对监管责任事故事例进行分析,确定责任,让大家明白我们在履行监管职责时留下监管痕迹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了认知方面问题,才能为加强监管奠定思想基础。

(二)优化职责分工,使工商所繁琐的工作简单化。

对工商所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整合,制定适合工商所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的工商所的岗责体系。干部采取“双岗制”。一个内勤岗位,上级局机关的科室由全所人员分别对应,全权负责对应科室的工作。一个外勤监管执法岗位,对应分管的责任区履行监管职责。要注意所上分配的执法办案组与巡查组的人员一致,巡查办案同步进行。通过执法办案来震慑各类违法经营者,以执法办案来促进监管工作的落实。严格做到一岗一责,全所人员分工合作,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去办理。

(三)建立精细化监管的体制、机制,使监管工作流程化。

工商所把辖区根据本所实际情况划成若干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确定1名工商干部为责任人,负责该责任区的监管工作。并将两个以上责任区编为1个巡查组为1个片区。工作中,以市场巡查组为单位对本片区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实行ab岗制度,即巡查组进入a的责任区时a为主办,b为协办;进入b的责任区时b为主办,a为协办。这样不但实现监管责任到人,工作互助、工作能力互补、帮带,用巡查组的力量协助责任区干部履行好职责的效果,而且又达到了2个人以上开展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将监管辖区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头,实施网格化监管。严格执行责任区工商干部监管责任制。此方法是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在工商所内建立了工作机制、体制。不但强化了责任区工商干部的责任意识,变以前被动开展市场巡查工作为主动监管履行职责,而且在所内形成竞争、争创机制,组与组比、个人与个人比,有效的提升工商所的工作效能。使全所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辖区市场主体经营情况,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明确监管内容,先重点后全面的推进监管到位,使监管工作定量化。

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取缔无照经营,另一方面是规范经营者行为。取缔无照是重点,可以清除监管盲区,如果无照经营行为太多,根本谈不上

第三篇:工商所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工商所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佚名点击数:467更新时间:2010-7-1

2工商所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出台和“两费”的停收,工商部门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角色得到进一步增强,如何适应形势的转变,增强工商部门驾驭复杂市场经济秩序局面的能力,建立一个与职能相匹配的基层干部管理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工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按照市局的部署要求,我局组织开展对工商所干部管理的现状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机关股(室)和工商所的意见,对基层干部管理当前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局下辖工商所7个,有工作人员92名,占全局在职总人数的69.7%。按人员构成划分,所长7人,副所长11人,副主任科员1人,科员、办事员58人,工勤人员15人。各工商所一般设置登记注册组、综合管理组、市场巡查组,其中市场巡查组又根据辖区实际分若干小组。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局各工商所通过招录公务员,充实了队伍,提高了素质,加快了工商所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步伐。但是,在新形势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工商所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一)工商所领导“责权利”不平衡。完善的干部管理机制应该是“责权利”对应平衡的。现在工商所升格了,但工商所的职能权责却没有变化,工商所正副所长的级别提高了,但市场监管执法的职权没有得到增强。比如, 既然工商所是副科级单位,扣押财物的审批权是县级工商局分管局长的职权,能否下放给工商所所长。工商所升格的目的应该是工商所级别提高,职权增加,责任加大,而现在的情况似乎只是提高了正副所长的待遇(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而没有使工商所在承担职能职责上有更大的突破。另外,“责权利”不平衡还体现在福利待遇上,干部的岗位津贴统一后,正所长享受副科级别待遇还好点,但科员级别不论是否任有职务都是一个标准, 副所长虽然说是正股级干部但也只能领取科员级别的岗位津贴,又取消了通迅补贴,与一般干部没有拉开级差,现在副所长是干得累责任大待遇却不高,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可避免地对工作造成影响,不利于干部的管理。

(二)工商所干部整体素质不尽人意。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特别不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现在有的单位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中,走过场,搞形式;在基层,有的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事,普通的公务员、基层的党员只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办就可以了,没有

必要花很多时间用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还不如去做点具体的事情;而有的干部也不愿学,整天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认为做具体事才是实的,而政治理论学习是虚的;由此以来,思想得不到升华,偏差得不到纠正,灵魂得不到洗礼,因而在行动上就滞后时代的步伐,甚至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金钱观。

(三)工商所队伍管理不畅顺。工商所升格后,工商所长成为副科级干部,囿于干部管理权限,造成工商所虽然是工商局的派出机关,但县级工商局对所长的只有拟任、提请的权利,具体要市局进行任命,权力掌握在市局手里,造成工商所是县局派出的机关,所长却由市局任免的奇怪局面,这种情形亦有意无意地造成政令不通的局面。另外,升格后的工商所与未升格前似乎并无变化,但对机关股室来说,以“下级”指导“上级”,业务股(室)感觉别扭,在业务指导、协调工作中,较常碰到的情况就是:工作拖延、材料汇报不按时;任务贯彻打折扣、马虎应付。

(四)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目前基层调动队伍积极性主要是靠单位的激励约束机制,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政治激励和经济奖励措施。但因领导职数限制,政治激励面较窄,对年轻干部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作为基层工商所,经济奖励措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统一岗位津贴后,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由局统一发放,干部职工只要考核称职以上,就可领取工资福利。因此在工作中对那些出勤不出力,用力不用心,甚至是胡混过日子的人员缺乏惩罚手段,领导安排的不听不执行,认为反正你不能把我怎么样,即使干也是消极的干。在实际工作中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区别不大,导致部分干部进取心不够强,消极怠工,安于现状的思想也逐步蔓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基层的生机和活力。迫于无奈,有些所长往往是将无心工作的人员凉在一边,或只留在所内作些杂活,又把有限的几个真正能干事的人员分派到各个工作任务重的业务岗位,导致“庸者累活,能者累死”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有能力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有时所长还要讨好普通干部,哄着干部职工干活,难以严格要求、放手管理。现在是每项工作都是要领导亲力亲为,领导不做没人肯做,一个工商所最忙的往往是正副所长。

在业务学习上,有的也不重视,不会执法办案不学,不会微机操作使用不学、不会公文写作不学、不会深入调查研究不学。如提倡人人会办案,人人会微机操作使用喊了多少年,可是变化不大,办案的还是那一部分人,微机操作也还是那一部分人,撰写材料的还是那部分人;尽管组织上安排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但还是达不到工作的需要,有的同志写一篇心得请人,办案微机输入也请人,工作效率低下。由于不学,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自身要求不严,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所掌握的知识不适用当前工作的需要,影响正常工作。

三、完善工商所干部队伍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要理顺。主要是理顺工商所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和明确机关股室的业务指导地位。虽然工商所所长的任免实际上主要依据的还是县级局的意见,既然如此,何不将提拔任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县级局,如此可树立县级局的权威,也可减少政令不通的情况。对于股室对工商所的业务指导地位,一方面要局领导不断强调:虽然工商所升格了,业务上仍受股室领导,给

予股室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督察队的监察作用和办公室的工作督导的作用,用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二)要完善。主要是研究制定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干部管理方面,一是对那些表现出色、能力出众,却因领导职数限制而暂未被组织上作为中层干部使用的同志,可通过基层推荐、群众测评、考核考评、公示任用等相应的干部管理程序选拔出来后,给予与中层干部相同的经济待遇,把位置给有能力肯工作的人。二是通过设设置组长、副组长或者初、中、高级注册员、执法员、网络操作员的形式,增加干部使用上的级差,并在经济待遇上体现差别。通过这样的手段对那些工作表现突出、有一定能力的同志的一种认可,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三是在基层工商所中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增大工商所所长的用人权力,激活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经济激励方面,要与上面所说的用人机制结合起来,以能定级、按劳分配的原则,制定了系统而又严格的干部能级管理实施方案。按照“德、能、勤、绩、廉”五项标准,通过资格考试、民主测评、领导评定等综合考评,对在职干部进行能级评定。能级共分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与干部岗位津贴和奖金挂钩,每个等级之间相差50-100元。

(三)要提高。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现在我们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不可谓之少,但培训的效果却强差人意,效果不显著。这种情况主要是学与不学对干部的区别不大造成的,要想解决就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来。如何做到这点,举个例子,前面提到在工商部门内部设置初、中、高级注册员、执法员、网络操作员,要取得相应的资格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同时工作表现还要得到领导班子的认可才能被聘任为初、中、高级注册员工作或初、中、高执法员,一经聘用也不是永久性的,而是每2-3年考试一次、聘定一次,并且不同级别的职称收入要有差别。这样通过职称、收入与一个人的能力和表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干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学习有用”的良好氛围,使学习成为了工商干部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学习造就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成为了工商人自我奋斗、自我超越的目标,干部素质方面才能不断提高,只是要求干部为了工作而学习始终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第四篇: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我到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接待过两起因自己的亲人服用了假劣保健食品而失去生命投诉者。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两位老人饱含泪水的双眼,是那么的无奈和悲愤。由于我们没有保健食品的监督执法权,又不具备保健食品的检测资质,均移交了给相关部门处理。但这两件事却深深的刺痛和震撼着我,让我感到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除了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职责,还要协调组织各方力量,严厉打击假劣保健食品坑害老百姓的各种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对此我做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和思考。

一、当前保健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曾经同卫生和质监部门的专业同志探讨过保健食品问题,并在工作之余对xx市的保健食品市场做了粗略的调查统计,平均每10种保健食品中,就有三分之一在产品说明、成分、功效和广告宣传中存在问题。在20xx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历时近10个月,对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外)300多个地区、涉及2025家企业2951种保健食品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67种超过总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为假劣产品。那么除了这两千多家企业生产的保健食品,还有多少杂牌、假劣的保健食品充盈着市场呢?当前保健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甚至违禁药品。对于服用保健食品的人来说,它所起的保健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怎样才能使保健食品迅速见效呢?一些不法生产企业在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药品,以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疗效”。保健食品里添加药品主要出现在减肥、调节血糖以及抗疲劳产品中。所添加的药品也是五花八门,且大多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处方药。20xx年5月,海口五洲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送审的33个保健食品中,其中29个违规加入枸橼酸西地那非。20xx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通报了“苦乐康”胶囊等14种保健食品因被查出含有化学药物被下令停止销售。有的利欲熏心的生产厂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甚至添加国家命令禁止的禁药。来我局投诉的就有一起因服用“苦乐康”胶囊一周后死亡的事例。

(二)篡改、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一些保健食品将普通食品批号“卫食字”擅自改为“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有的将保健食品、保健品批号擅自改为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获得批准的三无产品直接冒充保健食品或药品,在包装上印制以上文号。这样,它们就批着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认。

(三)擅自篡改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内容。有的保健食品虽然经过批准,但为了扩大市场,诱使不明真相的人购买,就会超出审批部门批准的功能范围,在包装标签上肆意扩大、添加产品功能,有的甚至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误导消费者。

(四)进行违法广告宣传。在我市一年多的保健食品广告监测工作中,就在电视和报纸上发现并移交了20起违法保健食品广告。保健食品如果宣传得好,卖得好,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一些企业就不考虑长远发展,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广告上,大赚一笔后可能就改做其他项目了。他们虽然在包装上不夸大,但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却肆意夸大。他们或在小报小刊上发布虚假广告,或印制宣传手册散发给晨练的老年人,或利用营销人员举办知识讲座并免费赠送礼品等欺骗群众。产品功效被他们说得神乎其神,什么“一天见效”、“一疗程彻底治愈”,甚至恐吓“如果不服用那就等死”等等。

二、产生问题原因及危害

保健食品是指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机体调节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它不是药品,在功能上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作用,如果乱服乱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从企业方面来说,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利欲熏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最多的产品,便通过媒体广告、小宣传单、营销人员的介绍,向消费者明确表示或暗示保健食品有疗效,甚至还向消费者承诺在短时间内即可见到明显效果。在利润的驱使下,还会有人铤而走险,添加非法药物。从另一方面说,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了解什么叫保健食品,他们希望食用保健品能像服用药品一样见效,如果吃一盒两盒还看不出效果,他们可能就会放弃。为了让消费者看到效果,拉住消费者,企业就把药品加入保健食品。这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生产、消费领域的一个怪圈。

2、从消费者方面来说,相对于药品,保健食品给消费者的印象是食用比较安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指出,保健食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营销人员往往利用此点竭力鼓吹保健食品不像药品,无毒副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和禁忌事项,他们宣传“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这样,老百姓在认为“安全”而又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保健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年人,相对来说,他们体弱多病、缺乏相关知识而防范意识又不够,就更容易被欺骗。

3、从政府监管方面来说,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广告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食品卫生法》、《广告法》等。但保健食品的具体监管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管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上海市、广东省等少数省市已把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督管理权归并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内,在其他大多数省市(区),注册权和监督权是分离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后,与《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同时存在。目前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权仍在卫生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必然会造成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效果。另外,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日常抽检中,检测标准中没有针对企业非法加入化学药品这项内容的监测,这就使那些加了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成了漏网之鱼。

(二)产生问题的危害。

1、购买保健食品的一般是身体有恙的患者,有的正在打针吃药,而保健食品由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组成,有的成分可能与正在使用的药品产生反应,同时服用会影响疗效;有的由于服用保健食品自身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这样,就掩盖病情,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2、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增强疗效,已经成了某些保健食品生产厂家的惯用伎俩。这些被添加的西药多数属于处方药物,甚至属于违禁药品,一般来说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求。如果消费者没有参考这些要求,就擅自服用这些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和保健品,很容易造成误服,还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压和年纪偏大的人,还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三、解决保健食品问题的有效途径

万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即有因,因果循环。针对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只要坚定的树立起科学监管理念,大胆探索和实践,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xx年7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每部法规中也有漏洞。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查处。但目前出现的新动向已经使法律严重滞后。比如,《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食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按第四十九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但在说明书中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超出审批范围的,就不一定适用该法。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也可以按2001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由药监部门处罚。药监部门处罚时往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或第三款第二项。但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指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冒充”呢?而且更重要的是处罚依据的第七十八条规定必须载明药检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检机构却无检验食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检验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药监部门绕开此条,依据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来查处,但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又必须是药品。再比如,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中涉及药品的处理,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来管理。《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四十三条对此也作出规定,但因为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药监部门却难以处罚。所以,必须对现行的保健食品管理法律进行整理、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打击违法行为。

(二)理顺监管体制。

保健食品原来由卫生部门审批,《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后改由食药监部门审批,但没有行政管理执法权。这种审批和管理的脱节,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产生监管的盲区,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为改变这种状况,上海市、广东省等少数省市已把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督管理权归并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大多数省市(区),注册权和监督权是分离的。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把上海广东的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国,改变现在的监管体制,赋予食药监部门独立的保健食品监管权力。

(三)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保健食品的监管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食药监系统,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播电视、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有群众戏称此为“十几个部门管一头猪还管不好”。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可能存在部门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有的想把问题管好,但光靠个别部门“单打一”,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治,最后也是无功而返。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的藩篱。目前,国家已经在积极探索,在药监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关。但从实践来看,光有协调机构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它的性质、赋予它具体的职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工作机制,使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比如,可建立责任追究制,谁监管不力,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再如,各部门在打击违法过程中可专门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整治等等。

(四)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

(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打击假冒伪劣,光靠政府和监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医药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的有关法规,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让违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编写手册、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使消费者增长知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让假冒伪劣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发布打假信息、公示法律法规制度等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打假的气候,使制假售假行为暴露在群众监督之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指出,食品药品监管必须树立和实践科学的监管理念。要尽快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水平和能力。要逐步突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制度和机制性障碍。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认真去想,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排除万难、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规范市场的秩序,保障好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篇:工商所企业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省工商系统企业登记管理暨

第十二届理论研讨会论文

浅谈工商所企业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七台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袁 发

工商管理所全面实行“经济户口”管理和“巡查制”监管模式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将监督检查的重心下移至工商所,工商所在辖区内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依法检查具有广泛性。从经营主体上看,工商所可以对辖区内各类性质的市场主体进行检查;从经营场所看,可以对集贸市场、农村集市、街市、企业内部进行检查;从职责看,既可以对市场准入、退出行为进行检查,也可以对经营行为的多种情形进行检查;从形式上看,可以对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进行监督检查,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主要由工商所承担,笔者根据在基层工商所多年的工作实践粗浅的谈一谈当前工商所企业监管工作(含私营企业监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抛砖引玉,供同志们参考。

当前工商所在企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人员缺乏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知识,工商所的企业监管工作难以向纵深开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监管执法的广度。

一名合格企业监管人员必须掌握涉及企业登记管理四部法律、八个法规和十六个规章(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统计),同时要掌握大量的国家、省工商局的规范性文件和行政解释以及相关规定,还

1要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等其他知识。笔者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监管人员决不是几次培训考试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培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管人员。

建立巡查制,实行综合执法,一方面要求基层执法人员对各类经营主体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基层执法人员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这就造成基层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登记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同时还要掌握对其他经营者的主体资格的确定和市场经营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具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止到二00六年六月三十日,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现行有效法律 99件,行政法规258件,行政规章(包括联合规章)101件,总计458件,如含省级法规规章及其相关规定的话要上千件)。长期以来,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从事市场管理和个体管理工作一方面缺乏企业监管法律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的其他法律知识更多。大部分同志监管工作按照个体和市场管理工作经验的思维方式来管理,比如在巡查中查验营业执照是否悬挂,是否参加企业年检,是否擅自变更登记事项等内容。造成企业监管工作开展停留在浅层次上。

二、工商所人员少、事务多、任务重,企业监管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企业监管执法的力度。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管理所人员少,既要受理个体营业执照的申请办理,完善“经济户口”建设,坚持日常巡查工作,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还要完成上级部署的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对企业全面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全面掌握企业的登记办照材料,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其次要坚持巡查掌

握企业的经营情况,了解企业经营行为,第三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会处理企业的违法行为。做到上述三方面,在时间上、在经费上、在人员上必须有保障,否则就做不到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管。现实企业监管工作中,管理员做到一是看住企业营业执照是否悬挂,是否参加企业年检,是否擅自变更登记事项,是否超范经营等,二是管好企业是否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是否有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是否有合同欺诈行为等。工商所对执法成本低、风险小的一般违反登记事项的行为敢抓敢管,对执法成本高、风险高的严重违反登记事项的行为一是没能力发现,二是由于人力、经费和时间的困难,此类案件采取移交处理。造成对企业监管缺乏执法力度。

三、全局网上企业资料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上下互动,影响工商所企业监管执法向深度发展。

企业监管工作是企业登记工作的的延续,保障企业登记事项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确立工商部门企业登记的权威性。企业监管活动主要是围绕企业登记内容对企业进行监管的,离开企业登记,企业监管就是无源之水,因此,要求企业监管必须掌握企业登记的第一手材料。工商所对企业监管的实现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户口”和“巡查制”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取消了工商所对企业的登记初审权,因此,全面掌握企业第一手材料就成了企业监管的重中之重了。

现实工作中,我省工商所管理软件企业登记内容卡片式,内容过于简单,工商所无法通过工商所管理软件全面详细了解企业

情况。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综合软件,管理所又无对企业登记内容的查询权。两个软件信息资源不共享,都没有互动功能,更无智能管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工商所信息的来源,制约了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快速查处机制。

完善工商所当前企业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一支精英型的专职企业监管队伍,重点培养企业监管人材,充实工商所企业监管人员,提高工商所企业监管能力。

建立一支精英型的专职企业监管队伍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工商所企业监管工作的开展,解决工商所企业监管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补充工商所企业监管难点弱项,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监管执法能力,重点培养企业监管人材,改善工商所企业监管人员短缺现状。

建立一支精英型的专职企业监管队伍的具体办法是:在全局通过考核选出具有较高的企业监管知识和相关知识人员,从工商所选派人员组成企业监督执法队,开展执法活动,重点查处企业登记中严重违法行为,通过帮教一是树立工商所人员企业监管意识,二是提高工商所人员企业监管能力和执法能力,通过实战培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员返回工商所从事企业监管工作,全局上下经过连续不断的培训和专项重点培训,工商所一定会提高企业监管执法能力。

二、有计划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研讨活动,锻练工商所企业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工商所企业监督执法水平。

发挥专职企业监管队伍作用,一是指导全局工商所有针对性的开展拉练式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执法技能,规范执法行为,带动工商所开展企业监督执法活动;二是针对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和相关知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明确是非,树立正确执法理念。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及时为工商所提供企业第一手材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下连动,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快速查处机制,促进工商所企业监管工作的开展。

首先,将企业登记信息全面上网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使工商所有针对性地对开展企业监督执法活动,做到巡查有重点,工作有目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建议省局尽快实现软件的智能管理,对定期回访,重点企业的巡查,登记重点内容等方面建立预警防范机制,指导监督管理所巡查工作的开展,促进企业监管工作常抓不懈。

第三,建立上下连动机制,发挥专职监管队伍的指导作用,针对工商所巡查记录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工商所的作用,完善监管工作,努力实现工商所企业监管的全面发展。

总之,笔者在企业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一直困绕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建议还十分不成熟,希望供同志们讨论,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斧正。

下载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商所实施精细化监管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区县企业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当前区县企业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对区县企业国有资产如何实施有效监管是区县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

    基层工商所调研报告

    按照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总局三部门文件规定,XX月XX日,开始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以下简称工商“两费”)。这一优惠政策惠及我区X千余......

    精细化管理调研报告大全

    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 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征求意见稿) 区政协“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调研组 为了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有效开展,为第二届中国......

    精细化管理调研报告

    教学精细化管理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王顺平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精细的态度和方法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保证。为了进一步搞好我校的精细化管......

    工商所个人监管工作总结

    2012年个人工作总结 XX工商所 XXX 一年来,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局2012工作规划,全面落实工作规范年实践活动,提高工作效率。经过......

    工商所加强秋季农资监管

    ***工商所念好秋季农资市场监管 “治、打、保”三字经 正值农村秋收秋种时节,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工商所深入开展“红盾护农保......

    工商所建设调研报告(最终版)

    关于城区工商所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目前许昌市工商局魏都分局城区工商所的基本现状 许昌市工商局魏都分局位于许昌市魏都区,此次工商所整合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工商......

    加强工商所规范建设调研报告

    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就是要以工商所执法管理为核心,以队伍管理为关键,以行政管理为保障,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真正把工商所各项工作纳入规范有序的运转轨道,逐步实现执法权责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