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魂的生命---付出自我
灵魂的生命---付出自我“个体的施舍之手---那种付出自我的力量、能力---的光芒会照亮许多人的心。因为只有你给予他人的,你才在永恒中拥有。”(解读1438-1)
“通过给予、通过行动,真知的能量得以体现;通过生命、整个个体的付出,真理之声在轰鸣,看到吗?精彩缤纷!”(解读900-151)
“在施舍中,你拥有权柄、力量和救治。”(解读2164-1)
在所有可以让我们靠近上帝的理想活动中,施舍是最有威力的一个。在凯西关于宇宙智慧的解读中,我们发现真正的能力来自付出。
宇宙法则由那全知的、充满爱的缔造者设立。在有关解读中凯西解释了这样的动态的安排:
“能量,是来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表达、是让灵魂之光闪现、让自我个性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少、让主的欲望成为控制的力量。当一个人无私施舍时,就是主的能量、能力、经历的表达:祂现在、过去、永远是人类思想、内心和灵魂中爱的坚实基础。那么,请扩张你的活动田野。随着你把越来越多的希望植根于他人的思想中、他人的心理,这种能力和经历的表达就越强大。因为法则是施舍融化为爱。一个人为了自我大声的哭喊、渴望,却无法被听到,而三两个人以主的名义聚集在一起,主就在与他们同在。由此,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就获得了能量。
“你可以躲入角落,在内心面见你的救赎人,但当你仅为自己哭求时,即使关上门,你仍站在内心中神的祭坛的阴影中。但是给予---以更广泛的形式、以任何你可以发现的方式,给予那些在黑暗中徘徊者、那些身体或思想软弱者、那些无法表达者、那些看不见他们自己的家、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的美丽的人们。这样你会唤醒你范围内的人,就会看见胜景---因为祂会指引你。祂会派遣他的天使看护那些寻求成为赐福他人之管道的人们,那些纯洁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中的所有自私动机的人们,就在内心有了空间,给予那上了十架的、带来荣耀的基督。”(696-3)
在这个解读中,凯西呼唤我们扩展我们服务的活动空间,呼唤我们付出自我、开放内心,那么在我们施舍的同时,能量会注入。在解读3657-1中,凯西给出了耶稣在世时常使用的祈祷,“你必须总为他人着想,每个灵魂都应如此:„为了他人,主啊,为了他人---使得我更懂的祢‟”
在解读2310-2,凯西解释道:“这是每个灵魂在经历物质层面的服务行为:去考虑„为了他人,主啊‟,而不是为了自己。当个体忘了自己,并愿意为了他人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美德,将有巨大的回报。因为当你奉献给最卑微的兄弟时,你奉献给你的缔造者、你的上帝。”
放下对自己利益的关心,给予每天在挣扎中的他人以爱、理解和帮助,甚至背负一些他们的负重,那么我们就会改正我们的弱点,并带来满足和平安。凯西在“这是真知” 的解读中这么说:
“这是真知:祂在给你展示了格局、铺好了你的路,将你需要认定自己是否符合。那些追寻祂的人决不会困惑;那些爱他的到来的人们会每日依照他的方式行事、与他交流。这就是真知---彼此相爱,在每日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展示你的关心、你的理解、你的意愿---去甚至背负一些他们的生活和世界的负重、物质财富的欺骗;展示你愿意去减轻悲痛者、愿意去喂养饥饿者---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世界在哭求真知。门已为你开启,你只需清空自我中那些喂养恨和自满的部分,清空那些带来对自己和他人伤害的部分。宽恕别人,如果你想别宽恕的话。这就是真知!对人友好,如果你想要朋友的话。这就是真知!爱他人,如果你想得到上主的爱的话。主就是爱。这,就是真知!” 262-97.对我们遇见的人,充满爱意的付出,没有想到回报和荣耀;开放自己,使神的爱经我们流出。“在心中,爱找到了归路。在欢乐、付出中,神孕育了爱。正如圣经给出的:„神爱世人,付出祂的孩子,通过他我们会获得永生。‟ 而在另一面---爱的反面---就是痛苦、仇恨、恶我们意和不公正”(281-51)。我们必须摆脱这些负面的;影响力,聚焦于积极的一面。付出是正面的。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失去动力,包括在付出的时候。凯西解释道:“在物质、心智和灵性存在中需要一个很好的平衡…在付出中,你拥有能量、力量、救治、帮助,你会被授予所有力量和影响力---它们均来自创造性的自然。”
很少有人类的作为会象付出那样让我们感到幸福,因为无私奉献是神的表达,是上帝之路道。
John Van Auken文
云思腾译
第二篇:生命在于付出
生命在于付出
四(3)班 黄馨颖 指导老师 向新强
我常常想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可能许多人都不明白,但珍惜生命的人对此理解深刻,都能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博士”了。巴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爱因斯坦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你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吗?让我们看一看接下来的故事,或许豁然开朗。桑兰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可她却在1998年的美国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颈椎不慎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虽然桑兰不幸成了残疾人,但她却以灿烂的微笑回报关爱她的人们,为智障儿童募捐„„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
张海迪5岁时因病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她却自学了几国语言,翻译了许多外文著作和资料,出版了100多万字的小说,还自学医学知识为别人治病。真是身残志坚,懂得为别人付出的强者。
张强是个肢体残疾的孩子,6岁那年的一场车祸使他再也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自由奔跑。然而,就是这个左手不能伸展,右脚前脚掌被截取一半的孩子在,在“5·12大地震中英勇救出4名同学。他真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好孩子。
这些残疾人本该让别人为他们付出,但他们却为别人付出。这一瞬间,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正如巴金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因为残疾人也会为别人付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呢?让我们小手牵大手,一起行走在为别人付出的阳光道路上吧!
评析(向新强):此文小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抒发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个残疾人简要的故事,呼唤我们一个个身体健康的人要学会什么?懂得什么?做什么?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第三篇:灵魂的生命
灵魂的生命
灵魂的生命——给主人的一封信亲爱的主人:我想,你应该还不知道我是谁吧!更不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主人吧!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我是你的灵魂;其次,我也有生命;最后,我是个被你弄的污秽不堪的生命。请看看我的一生吧!我本在天堂,那里有慈祥的圣母,有善良的天使,更重要的是我本纯洁。当圣母告诉我,我将要降临于人世间,做一个人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恨不得立马到人间,看一看这美丽的人间。终于,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地带”——人间。我本以为我会高兴的过完一生,可是——你在五岁时,偷父母的钱当自己的零用钱,父母责骂;你在十五岁时,因打群架而被拘留一星期,父母无奈;你在二十五岁时,因没考上大学而在家“啃老”,父母生病;你在三十五岁时,因暴打老婆而“臭名昭着”,父母去世;你在四十五岁时,沦落到了收破烂儿的,可你却还缺斤少两;你在五十五岁时,时而有人扔烂菜叶给你,因为,你对这个城市的治安造成了破坏;你在六十五岁时,又返回家乡,在村里混吃混喝,当时我就想:我不能再待在你的身体里了,以为这里实在是太肮脏了;你在七十岁时,我决定马上离开,可是,你到那时才醒悟!还好,出来之后,圣母重新接纳了我,让我继续留在天堂。好了!我该去人间报到了,再见!你的灵魂X年X月X日
六年级:紫色梦恋5
第四篇: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刘伟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高压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刘伟跟母亲许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刘伟开始用脚来学习练琴,可以想象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要知道很多正常人用手练了很多年都不一定会有起色。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一年内,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2010年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2011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2012年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现在他依然在自己的追梦路上奔跑着。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我们,他用努力成就了她的梦想。是呀,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多少的仁人志士,革命前辈、时代楷模、先锋少年为了心中的梦,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中国的梦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奋斗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中国的一支支赞歌。我们少年儿童更应该携起手来以他们为心灵的灯塔,航行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上,航行在中国的大地上。
第五篇: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
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安吉县杭垓镇中学张国强
读了《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后,我终于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这是一本让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走近教育大师,回到教育原点的好书,是帮助我们树立教育思想,回归教育本原,实现教育情怀的引航之灯。
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现今教育事实是“传道、授业、解惑”最终统一为一件事:授业。“授业”乃以知识为对象,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这是典型知识本位观念下的教师职责与角色,于是紧张职业压力出现也就难以避免。角色的期待和现实的约束难免给教师带来毫无依附的漂浮感。当教师职业与幸福的天然纽带被人为割断后,当教师只知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着自己的职业任务时,教育还能成就什么成了亟待正视与关注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
在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中的第二点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中作者写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由此,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在交流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学会知识、技能、哲理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并逐渐培养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心灵按照自然规律自由的成长。第二,教育与照料、控制是截然不同的。照料或者说培育,只是机械的去教人做什么、怎样去做,只是把学生看作是生物人,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被给予的关怀和用心的投入。控制则是一种更加不可取的状态,“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第5页)”教育的含义里面包含着爱,因为教育是无私的,而控制则不包含着爱,控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一部分学校里,照料和控制这两种情况都时常可见。二者都背离了教育本来的目的,歪曲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或者说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不是为了某一个学科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教学生,更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教学生,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并加以德育,协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人,而绝非是单纯的教他们某一学科的知识,以期全部的学生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教育还应当注意差异化,要注重因材施教。显然,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期望学生们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是不现实的。
二、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
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第89页)”孔子认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学到真理,首先要修身养性,要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否则就永远不能学到真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德育。“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第89页)”孔子认为,青年学习时,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这是在要求我们学习要刻苦认真。“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第90页)”孔子认为,人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德行。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对于“礼”的学习。从古至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的今天,在各种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涵义更丰富。教师不仅要“即教书又育人”,且要“以育人为本”,这就更突出了“育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学校各项工作就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教育理念。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他们的道德情感,逐步变为道德行为,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最后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需要教师在和学生深切的交往中耐心细致育人,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需要深厚的情和爱熏陶和感染,才能形成优良的品质。
三、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雅斯贝尔斯说: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承,传承前人留给我们丰富灿烂而意义非凡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意义。通过生生不息的传承,促进人类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也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也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一批批教师,受到同样文化的薰陶,受到同样办学理念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这一切,有时候是由校长的理念所决定的。一任任的校长,不管学校的撤并,不管教师的变迁,也不管人事的更迭,一如既往地做好“传承”这篇文章,确实不容易,这需要每位校长都有敢于传承的勇气,善于传承的智慧,乐于传承的胸怀。
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要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以爱为前提的,没有爱的教育是照料或者控制;教育要有人本观念,不能机械的为了学科、家长、学校或者教师本身而进行教育;以人为本,还要注重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还要借助于各种方法,如反讽、催产术、探索发掘真理等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教育是灵魂的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