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学习心得
本周自己学习了6-10章,每章内容从三个方面:第一,处世空明拳(做人的基本道德);第二,职场易筋经(职业生涯中的道德思想);第三,商海逍遥游(社会道德理论),从这5章学习感受到,书中的道德知识,很深奥但又易懂,从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个个案例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无时无刻不存渗透在我们的人生,职场和社会的道德现象,下面就是自己结合工作总结的心得:
1、耐心等待成功机会的到来--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同时自己目标达成中出现的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有个目标才有了方向,人才会有动力,有干劲,同时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在目标达成的过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就像我们的利润目标设定,我们采购业务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月目标设定了,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目标设定的不合理,那么我们就静下心来思考,影响自己对行情分析的那些因素没有考虑到,到货控制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了,及时纠偏。例如:10月蛋白蛋白粉的利润目标设定,自己也是刚接手业务,当时只按照10月后期的行情走势及库存情况,采购计划及用量变化等等因素,设定利润目标,通过深入的学习,发现公司所使用的蛋白粉是55%的,而自己是按照60%蛋白核算的利润目标,没有将60%蛋白粉折合成55%的蛋白粉,所以设定的利润目标一定是错误的。
2、有时候慢就是一种快--慢是一种调查,一种回顾,一种总结,是对业务的仔细研磨,仔细审视。人常说“慢功出细活”,作为采购人员,我们所谓的慢就是细心,认真。记得在今年年初,我给宁夏的一位玉米客户,做到货质量反馈,由于自己的一时粗心,将扣款项目数据罗列错误,导致客户对扣款不满意,客户大发雷霆,自己感觉很委屈。最后自己将到到货的反馈系统数据核对最少3边,分析问题出在那里,发现是自己的问题,没有问题后,才发给客户,一来一去弄了好几天,本来想快,反倒,慢了许多,要是仔细一点,认真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凡是部门主管交代的或者及其他书面的材料至少检查3边,自己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才能完成。
3、为自己照亮别人的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交给我们立足社会和职场的基本道德知识,作为采购部我们是一个整体,不管别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做,看似你好像比别人下班晚了,干的活多了,但是自己想想,自己学到的东西是不是比别人多了,同时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新的东西,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例如:今天,刘振刚让我帮他开一个采购单,我就学到一点,原来以为,公司袋装原料包装扣重都是按照0.125kg,但是今天我开的采购单是0.12公斤扣重,同时,通过帮助别人,反思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非常欠缺。
4、吃小亏占大便宜--吃亏并非坏事,主动的尽力的去帮助别人,为自己以后铺平道路。供应商来了我们热情一点,了解到信息可能就是真实的,在我们以后与客户沟通中,客户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热情,或许我们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吃亏是什么,吃亏是一种阅历,吃亏是一种精神财富,知识财富,能力财富。虽然你吃亏了,但是你的能力有了,知识水平也提高了,别人干不了的你能干,别人不懂的你懂,机会来了,你不上谁上?
第二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最初想学习《道德经》的原因动机很简单,学中医的老师说要学好中医,首先要看《道德经》、然后是《伤寒论》、历代的医案、实践、最后才是《黄帝内经》。那会儿迷迷糊糊的,学中医学得很困难,听中医老师说了就赶紧买了本《道德经》,偶把《道德经》当成了学习中医的钥匙/捷径/救命稻草,偶很天真,以为《道德经》读完了,就可以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学好中医了。结果《道德经》看了有半年却一直停在双二章,很费劲很挣扎很痛苦,看不下去。如果说学习中医是个很大很深的坑,偶掉了进去至今还没出来呢,《道德经》更是个坑,边都没看到呢。
就在偶读《道德经》读得了无信心的时候,感谢老天帮忙,偶很幸运在第二期的第一讲开课前几天知道了书院开课,然后就开始了历时半年的学习。从2010.01.24开始听顾老师讲述《道德经》至今近半年,虽然对于一本需要终生花精力学习和实践的经典来说,目前的诵读时间也花的不够,理解和参悟也是十分地有限,但还是有一些些小小的进步的:从很文盲的字都认不全到20分钟就能熟练地诵读一遍,在很多的场景都能自发地联想到某章某句;从即使是字都认识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讲些什么,到至少能大致明白字面上的意思,特别是课讲到过半的时候,后面的章节,估摸着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了。偶想这些进步虽然非常的微小,但是各位同学也一定有深有体会的。
顾老师说要每日诵读会有种种益处,偶就想起小时候写作文常拿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家读书,连躲在他家里的小贼都听得背熟了,他还在那里一遍又一遍的读呢)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原来曾国藩小朋友一点也不傻的,是偶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不明白。顾老师说读偶就读吧,虽然也不能体会诵读的道理,当时就简单地把天天诵读当做是练气功或者静坐,总之读一读至少会身体健康吧,所以一开始诵读的时候,把注意力和觉察放在了身体上,彻彻底底地忘记了诵读的时候,心是不是还在道德经上。特别是到后面把经读熟了之后,第一章完了后,心就跟着孙悟空跑了,到最后一章快读完了孙悟空走了心才回到经上。直到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偶然间在网上听了和上的讲经,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读是读过了,但是体会都不深。道德经的“德”字里面还有个“心”字
呢,偶竟然视而不见!另外,还忘了一个事儿,就是读完了要回向众生。以上2点在诵读上做的不好,需要改进。
诵读其实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实践,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身口意都以老子反复说的圣人的标准(顾老师课上帮偶们总结过的,偶这里就不罗嗦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努力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偶小凡人一个,目前还做不到这些,也不晓得这辈子是否有希望到达那样高的境界。读了经之后,反倒是常常看到自己自以为是、对人没有耐心、自由散漫、没有恒心、心不够宽广、挤地铁时不高兴给非孕妇/非抱小孩/非老弱病残的让座位、„„、总之离道甚甚甚远,偶还得慢慢来。说到实践,就想起修行。老师课上常提到修行,或者课间同学们常提到修行。在这一点上,偶一直很困惑,到底要做些什么才算修行?每天读一遍《道德经》就算是修行吗?这样的修行能达道吗?达道有这么简单吗?前人有这么达道的吗?那些读经成道的前人只是读经吗?假如每天读经可以成道,那偶每天读一遍,要关注什么或者不关注什么才算有进步?才算走在通往大道的道路上?把读《道德经》当做精神寄托/逃避/开心丸之类的,恐怕有问题的吧?当然正作用肯定大于副作用。那读《道德经》到底是什么呢?„„偶越读越疑惑„„
另外,每次课都有同学纠结于“无为”和“有为”的概念,其实顾老师讲得很清楚的,在没入道前,“无为”和“有为”都是“有为”,入了道之后,“无为”和“有为”都是“无为”。所以,偶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去分别区判断这2个概念了,区分了等于没区分,就像没有证得菩提,谈空性一样的。
第三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
道德经学习心得1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2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认识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效果。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对立统一,而且这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便会呈现出对立面的样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呢?
大者为下之道。凡是强大的事或人处下无损而且有益于其强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会允许物极不反、亢龙无悔的状态。“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学习心得3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5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道德经学习心得6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奈何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学习心得7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须的作用。
道德经学习心得8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道德经学习心得9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道德经学习心得10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第四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读《活学活用道德经》心得体会
——凯瑞红山置业公司·丁超峰
集团·人力资源部在6月8日发出通知,组织全员学习《活学活用道德经》一书,本人不敢妄自谈论《道德经》,仅对学习后一些启发和看法与各位同事分享,迂腐之处,敬请批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道经》的开篇,告知浩瀚时空中天地万物的变化。如果我们刻意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理念行为,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结论。为什么人生中、工作中会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这是必然。只是有多少人过于自信,把必然彻底否定了,违背规律,去做了背道而驰的“必然”之事,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管理大师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的抛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
一个管理者思考方式的刻板化、局限化、模式化即为“恒道”、“恒名”,会成为经验主义的束缚。
在《德经》中,圣人针对德、仁、义、礼有句话,“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其意在告知:做人应该以德、仁为本,礼仪是由此衍伸出来的表象,如果不知厚薄,只注重表面的礼仪就会使社会道德沦丧,为人失去标准,芸芸众生,1
德和仁是做人之源,一定要重视其本质的东西。
《弟子规》中讲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已有能,勿自私,人又能,勿轻訾”。是在《道德经》的思想上,让人们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均在其中,切莫置之度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拿到企业管理中,都是我们管理者学习的楷模。
“上善如水……,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意是一个人,心胸要保持宁静,交友要诚心相对,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一个人,正因为名利无争,才没有过失。
我们都经历过“你是谁?”这样的培训,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扪心自问,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身为子女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年月,百善孝为先,只能挂在嘴上。因为有多少老人被救护车拉进了医院,做儿女的才去尽孝,而平时不知道“父母呼、应勿缓,冬则温、夏则清”应该是做儿女的首善孝道!《道德经》里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洁身自爱的品质。“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是我们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圣人在几千年前,总结的为人之道,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位在高官或身处朋友兄弟之间,潜心历练,百利而无一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揭示的是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也是《道德经》的玄
奥和博大精深,后人不同的理解方式,成就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做事的方式。为什么有的人发达,有的人卑微,并非全由命中注定,而是胸怀和道行决定。
初读《道德经》让人感觉很枯燥,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其不可思议之一就在她的境界。
《道德经》博大精深,是我们修身、齐家的良方,也是提升和重塑个人职业修养的良师益友。无论您是身居高官还是普通员工,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如果能有一颗平常心又能够静下心去读、去感悟真谛,将会得到一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2012年6月9日
第五篇:道德经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这个暑假仔细学习了《道德经》,我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就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虽然仅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哪里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比如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不管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给了我们无尽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