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
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
1、制度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客观上导致腐败分子有机可乘、见缝插针、伺机而动——利令智昏、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坠入犯罪深渊。
2、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上级不易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管监督、群众不能监督、体制不利监督——导致权力成为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搞腐败的工具——最终锒铛入狱。
3、选人用人风气不够端正——选拔和任用干部过程中——推荐不公、考察不严、选拔不准、任用不当——人情风、关系网、走后门风气不正——缺乏公平、公开、公正、民主、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为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留下了空间。
4、腐朽文化涤荡不够彻底——陈旧腐朽封建残渣泛起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涌入——意志薄弱,蜕化变质。
如何治理腐败
一、强化一个能力建设——反腐倡廉能力——控制腐败的能力
二、健全两方面的体系
预防 和 惩治
三、抓住三大关键环节
1、加强教育引导,筑牢“不想贪”的防线
抓好全党全社会的教育也抓好重点对象的教育
长——推荐、考察、选拔、任用、考核全过程
宽——廉政进社区、学校、家庭、企业、农村等
高——高危人群与高位领导,人事权、财权、物权的领导和公职人员
深远——重点行业、岗位、人员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既要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又要推动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健全制度体制,扎进“不能贪”的篱笆
基本制度——前(报告制度、收入申报制度、行为规范)中(权力制约监督)后(惩处追究)配套制度——配套体制改革、公开制度、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 落实制度——制度重在落实、关键在落实。
3、强化监督惩处,高悬“不敢贪”的利剑——改变“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法纪监督太晚”的局面——克服监督乏力的弊端,实现监督合力、重点环节监督、重点部位、薄弱环节、高危职位的监管——法律的震慑力,杀一儆百。
四、牢记四句话方针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第二篇:不作为行政案件增多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相对人起诉行政机关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至2003年共受理各类一审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69件,年均增长42%.行政不作为不仅直接危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行政机关的形象,已成为当前严重干扰依法行政的顽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一、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的特点
1、不作为类型以不履行法定职责居多。在2003年受理的21件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中,因不履行法定职责而引起诉讼的有14件,占67%;因不履行法定义务引起的有7件,占33%.2、被诉行政机关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对公民人身、财产权利实现有决定权或保护职责的公安、劳动等部门。在受理的21件案件中,被告为公安、劳动、房管、国土部门的有13件,占62%.3、不作为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对当事人的请求明确拒绝履行的,有故意回避或不答复的,也有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职责,故意拖延履行的。
4、出现当事人连续起诉数个行政机关。有的当事人先后要求不同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在有关行政机关均未答复或履行的情况下,连续起诉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行政机关。
5、案件审理有“四难”,即原告举证难、法定职责确认难、起诉期限确定难、纠纷解决难。
二、引起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上升的原因
1、立法上的原因。首先,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未对行政行为的方式、时效等作出明确规定,加之我国国家赔偿法未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损害要承担赔偿责任,使得一些行政机关随意不作为。这是不作为行政诉讼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其次,有些法律、法规或规章之间出现规范冲突或管辖权交叉,令行政执法人员无所适从。
2、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行政机关执法具有一定的趋利性,对自身有利的就管,而对自身无利的就不管,导致行政执法出现无人管地带。另一方面,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职权的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对一些法定职责的履行;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缺乏应有的了解,从而对自身的法定职责心中无数。
3、行政机关职能重叠、交叉方面的原因。尽管已经过机构改革,但行政机构的设置仍不尽合理,以致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行政机关趋于充当享受权力的角色,而努力排斥需要承担责任的那部分重叠角色;行政执法人员在其所扮演的角色与个人无益或相悖时,在主观上不愿意承担角色责任。
4、监督力度不大也是不作为行政诉讼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中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偏重对作为行为的监督,而对不作为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加之行政不作为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又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也给监督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5、行政相对人因对行政诉讼缺乏了解而盲目诉讼也是此类案件上升的一个原因。
三、遏制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上升过快的对策一是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积极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意识,使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内化为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准则,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同时,行政执法机关还应配备法律专业人才,增强行政程序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积极推广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城市试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即将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权交由一个行政机关,如成立行政执法大队统一行使,从而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三是完善立法,减少法律冲突,拓宽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首先,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实施主体、方式和时效。其次,应修改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再次,应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改,对于一些需由数个行政机关共同履行的职能,尽可能具体划分各行政机关的职责,或明确职能交叉时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分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最后,还应修改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不作为的受案范围,规定对行政复议不作为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行政复议不作为的法律救济空白,而且可以督促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行政复议,解决一部分行政不作为纠纷,从而避免此类案件形成诉讼。四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对因不作为导致相对人损失的,在行政机关内部追究当事者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以督促和震慑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五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要健全内部监督,在行政系统内部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督监察部门,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职能的分离,不断加强行政自控;同时要健全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各级人大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工作制度、行政长官定期汇报制度、专门的行政监督检查机构等,努力从监督机制上预防不作为行政行为的发生。六是加强法制教育宣传。积极宣传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帮助公民、法人认清各行政机关应履行法定职责范围,避免因错告引起的讼累;教育公民认识不作为行政诉讼是在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果的情况下采取的司法救济手段,必须在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的前提下方可行使,以减少不必要的不作为行政纠纷;还要通过宣传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证据意识,使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证据,充分运用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刘志明
第三篇: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医疗纠纷;诉讼;原因
【中图分类号】i)91
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3—0161—0
4医患关系本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
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
院。然而,近年来医患纠纷案件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
势。而发生
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取550
万余元天价医药费的事件,在充分暴露医疗卫生体制
弊端的同时,显然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为此,笔者
对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十多年来审结的48起医患纠
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寻求解决医患纠纷案
件增多的对策。
一、丰县人民法院1996年来审理医患纠纷案件
统计情况
· 161 ·
· 医疗纠纷与诉讼·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法院审理的医患纠纷
案件基本上是逐年递增.尤其是2001年以来,这一趋
势更加凸现。2001—2005年5年间医患纠纷案件数达
到34件,是此前1996—2000年5年间案件数(3件)的ll倍之多。2006年1~6月又结案ll件。医患纠纷案
件的增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今的医患关系究
竟怎么了?它有什么特点和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
遏制医患纠纷案件的发生?
二、当前医患纠纷案件的主要特点
通过翻阅48起医患纠纷案件的卷宗并进行分
析,可以看出当前医患纠纷案件有以下主要特点。
1.患者法律意识增强,案件数量逐年增多 2000
年以来此类案件每年都要上升,说明患者从以前习惯
性找医院私了或忍气吞声发展为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维权意识显著增强
2.医院败诉的多。48起案件中,除1件移送、3件
驳回患者起诉或者诉讼请求外,其余44起案件患者
均获得了赔偿,即医院败诉的比例为91.67%。
3.患者索赔的数额盲目攀高,与获赔数额往往相
差过大。据统计,48起案件中除1件涉及医疗服务纠
纷外,最少的索赔6 177元,其他案件标的额多数在10万元到30万元之间,最多的竟达到256万元。但在44起患者获得赔偿的案件中,法院支持的赔偿数额有
7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20%以下,30件为患者诉讼请
求的20%~30%,6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30%~60%,1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72%。
4.医患矛盾对立突出,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患
者往往出现伤残甚至死亡,易引起医患之间的对立,尤其是起诉到法院的案件.双方的矛盾冲突更加尖
锐、激化,导致法院不得不考虑息诉止争、缓解当事人
上访。48起案件只有3件调解结案,且有40件适用普
通程序审结,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5.涉诉纠纷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输血感染、手
术失误、孕妇分娩引发伤亡、延误诊断时间等原因,以
及因误诊、漏诊等引发的纠纷,另外还有患者要求复
制病历资料遭到拒绝而起诉医院的案件。
【作者简介】刘秋苏(1976一),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大学学历,现任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四级法官,研究方向:民事、行政
法律。tel:+86—516—85689587,e—mail:l_ qiusu@ 163.eom。
· 162 ·
三、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分析
1.医患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是医患纠纷案件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方和患方之间普遍缺乏沟通、理解
和信任。医方较多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能将病情、治疗
手段等及时告知患者及其亲属,导致患方的知情权、选择权难以实现,而患方对医方也缺乏理解,不了解
医学的复杂性
2.医疗不规范和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发
生医疗损害,使医患纠纷案件增多。如医方违反操作
规程、相关手续不齐备,或手术前不将医疗措施、风险
等如实告知患方,或对并发症防范意识不强,或医护
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服务态度恶劣等等,都会使双方
产生矛盾。
3.患方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及维权渠
道的畅通,也使得医患纠纷案件不断增多。2002年9
月开始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允许患方复印
病历等规定,以及法院在审理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
则.给处于弱势地位的患方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一条
相对畅通的途径,使医患双方地位更加平等。
4.患方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期望值过高,一旦达
不到其预期目动辄就起诉医方。由于受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之患者个体疾病的千差万别,治疗中
不可
避免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不少患者视医患关系
为消费关系,认为自己是“上帝”,过分强调自我权利,对治疗结果抱有太大希望,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恶
化,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从而
诉至法院要求医方赔偿损失。如48起案件中就有
3起案件患方因自身原因导致病情恶化而起诉医院,结
果
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诉讼请求。
5.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与百姓收人之间的矛盾是
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又一个导火索。目前大多数医院
是公益医院,但由于政府对医疗事业投人较少,相当
多医院正常运行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这
在一定程度上使医院或多或少注重经济收入,从而增
加了群众负担,又激化了本来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对
于花费巨额医疗费用后患者又出现伤残或死亡,患者
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促使其产生从医疗
机构“弥补”一下损失的可能,从而加剧医疗纠纷。
6.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是引起医患纠纷高发的又一诱因。新闻媒体对医生这个行业的风险宣传不
够。社会舆论往往同情患者,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较易被忽视。医方的权益没有得到公正、合理的维护,动辄以损害医方的利益来平息医患纠纷,一些得不到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满意效果的患方往往以为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和新闻
媒体的同情,就会将医院告上法院。
四、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1】2000年8月18日,原告刘某因身体不
适到被告某医院治疗,诊断为结肠癌。手术中发现是
肠套叠.改行套叠复位回盲固定术,诊断为淋巴结慢
性炎.10日后出院。2001年8月、2002年5月、7月,刘某又3次入住医院,均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然而
在2002年9月的一次ct检查中,刘某被告知患有结
肠癌,她即赴南京求治,经南京军区医院进行病理检
验.结论为非霍杰金恶性淋巴瘤,并进行7次化疗。
2004年3月.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作出鉴定结论:医院
因技术水平原因,病理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属误诊,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刘某将医院告上
法院,索赔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损失256万余
元。
丰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某患病后到医院就
诊,双方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刘某被误诊误治
是事实。医院将恶性淋巴癌误诊为淋巴结慢性炎、粘
连性肠梗阻治疗,贻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应承担民
事责任。刘某身体存在恶性淋巴瘤是主要原因,误诊
只是导致其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对其身体健康的损害
是次要原因.医院以承担45%的责任为宜。法院据此
判令医院赔偿刘某医疗费等经济损失62 674.68元。
宣判后,双方不服判,均提起上诉。
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医院将患者
恶性淋巴癌误诊为淋巴结慢性炎、粘连性肠梗阻治
疗,错误认识病情达两年之久,严重贻误了患者的最
佳治疗时机,致使患者发展为恶性淋巴瘤晚期,治愈
难度加大,存活率降低。根据目前的医疗文献,恶性淋
巴瘤的治愈率在20%至60%之间,但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故医院对刘某误诊的过错行为对
其治疗有较大影响,对损害后果应承担主要责任
(75%)。由于刘某恶性淋巴瘤疾病源发于自身,且此疾
病是疑难病症,具有相当的侵害性和难治愈性,故刘
某应自负30%损失。二审法院终审判令医院赔偿刘女
士医疗费等经济损失99 301.80元。
评析:医院误诊应当承担责任,但患者索赔的数
额盲目攀高,获赔比例仅为3.88%。
【案例2】2002年12月22日,彭某因与他人发
生交通事故受伤,住进医院,诊断为左股骨骨折、头顶
皮肤挫裂伤及皮下血肿、脑震荡。后医生对彭某施行
了切开复位内定手术,将两根髓内针在髓腔内套叠固
定。12天后彭某出院。医生在医嘱中载明:院外抗炎治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3期)
疗.术后2周拆线。卧床休息2月,定期摄片复查,门
诊随访。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间,彭某先后5次
在医院做x线检查,前4次均提示骨折线可见,最后
1次显示:患者左股骨中段骨折术后,局部有明显骨痂
生成,骨折线基本消失。随后彭某在另一家医院拔除
髓内针。由于走路跛行,彭某怀疑医院存在医疗不当
行为。遂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医院赔偿护理费、误工
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经济损近
4万元。经法医及医疗专家测量鉴定,彭某的左下肢骨
折治疗后,较右下肢缩短3厘米,已构成十级伤残。
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彭某因车祸人住医院治疗
后.双方即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院有义务按
照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
范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应尽到充分谨慎、积极注
意的义务。彭某手术后左下肢缩短3厘米,明显不符
合股骨骨折复位标准,存在人身损害的事实;并且从
2002年l2月手术开始到2005年3月骨折线基本消
失并拔除内套叠固定物髓内针结束长达27个月,超
出正常8个月的愈合期达l9个月,延长了患者的病
程.按照过错推定原则,应当认为其行为符合民事侵
权的构成。彭某系车祸后骨折手术,其自身伤病是不
当医疗行为造成左下肢缩短3厘米的前提原因,且未
按出院医嘱定期摄片复查,未能尽早发现迟延愈合,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亦有一定过错,故应减轻医院的民
事赔偿责任。综合本案实际情况,医院以承担70%的赔偿责任为宜。法院遂判令医院赔偿彭某误工费269.10元、护理费5 269.10元、残疾赔偿金6 655.60
元、残疾用具费3 500元、交通费95.20元、精神损害
抚慰金l 400元,各项经济损合计22 189元。
评析:医院注意义务不够.导致赔偿结果发生。
【案例3】2003年初单女士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头晕、视力下降、手无力、下肢发紧等症状。1月12日
住进沛县某某医院,经诊断为颈椎病、脊髓交感神经
混合型。该医院的医师与某某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
施某联系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当月
14日上午10:30至12:30,由施某主刀,某某医院医生
刘某某、郭某某作助手为单女士实施手术。手术完毕
后.单女士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经抢救恢复呼吸,但
仍神志不清,四肢抽动。次日8时许,某某医院将单女
士转院治疗。经徐州矿务局总医院诊断,单女士为缺
氧性脑病,伴有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以后的治疗中,单女士长期鼻饲流质、气管切开、保留导尿.
存在意识障碍,对光、声痛有反应.不能用眼睛及其他
感情反应作答.对熟人、朋友的言语无反应.大小便不
· l63 ·
能自理。经某某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某
某医院超越国家规定的手术范围.手术环境不具备行
该类手术的条件,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抢救措施不力,致患者出现严重后果,属二级乙等医疗事故.医方应
负主要责任。经鉴定。单女士的损伤为一级残疾。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单女士患病到被告某某医
院住院诊治,确诊后医院会同外请专家实施手术.双
方已形成医疗合同法律关系,医院应按照医疗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要求为单女士治疗。医院不具
备手术环境、术后抢救措施不力的过错行为使单女士
身体受伤害,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单女士一级伤残,应
承担主要的侵权责任(80%)。法院据此依照《民法通
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判决医院赔偿单女
士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
l 6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计240 136元;并自
2004年8月之后每l2个月为一时间段赔偿单女士继
续治疗期间的基本医疗费、护理费、住宿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合计96 171元,直至其治疗终结为
止。
评析:医院违反操作规程,术后抢救措施不力.理
应承担责任。
【案例4】2005年6月8日,周某某因发热、咳嗽
而感到胸闷,到医院住院治疗。医生初步诊断为右肺
阴影待查,疑为肺炎或者肺占位,暂给予抗细菌、抗病
毒治疗。后又多次复查确诊为肺炎。7月22日周某某
好转出院。周出院回家几天后,又感到身体不适,于8
月23日前往徐州市铁路医院诊治,经ct检查,疑为
肺肿瘤。9月6日,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肺肿
瘤晚期。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周某某到医院诊治,双方建
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周某某有义务支付医疗费,医院有义务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规章制度
对患者诊断治疗。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已尽到积极注
意义务,其医疗行为无过错。医院未查出肺肿瘤,系疾
病的发展转归情况影响疾病的发现与治疗。周某某现
确诊为肺肿瘤.系其自身存在疾病,而非医院误诊导
致的结果.故医院不承担责任,遂驳回其诉讼请求。
评析:患方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过分强调
自我权利 病情达不到目的就认为是医疗事故,其实
是疾病的发展所然.结果诉讼请求自然得不到支持。
五、解决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对策
1.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关系紧张是没
有赢家的对立.对医方、对患方双方都不利,但在这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建立健康、· 164 ·
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相互
理解。医方作为主导的一方,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
权和选择权.履行治疗告知的义务,提供诚信优质的服务.增加医患沟通.引导双方关系最终走向和谐,走
向双赢。患方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
险和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化解医患纠纷的关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遏制医患纠纷案件的渐增势头。
2.医院要完善医疗管理体制,尽力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规章制度建
设.用制度和法律规范医患双方之间的行为.并不断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以
救死扶伤为天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医疗管理制
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办事,时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
识。要建立患者查阅和复印病历制度.让患者随时能
够查阅和复印自己的病历材料。另外.一旦出现医疗
纠纷.医方要积极主动地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防
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既不能回避矛盾.又要站在患
方的立场考虑。
3.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针对一些
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严重侵害患者利益的现象.政
府应当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整顿医疗
价格秩序.促使其规范诊疗行为,推行价格和收费公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3期)
开.增强透明度.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益。要建立
政府、行业、群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医院提高服
务质量。对那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应公开曝光.并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直至
刑事责任。
4.强化社会舆论的引导,正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与医疗行为所固有的风险性。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纠
纷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并要大力加强对医疗卫生行
业的高风险性的宣传和引导,医院也要加强自身宣
传,使群众增强对医疗行为高风险的认识,从而沟通
和融洽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案件的发
生。
5.加大医疗投入,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体系。医疗
机构承受的特殊职业风险日益加重.若任其发展必然
导致医患双方产生强烈的自卫防范心理.不利于双方
利益的平衡。因此,要加大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
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医疗责任保
险体系,譬如建立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由医患双
方共同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合理分担医疗风险.从而
减轻医患双方的负担,这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协调
平衡和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
(收稿:2006—0l一24;修回:2006—08—03)
第四篇: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
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一)腐败类型增加。从腐败类型来看,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串案、窝案和法人犯罪案件增多。违法违纪者往往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群体性、帮派性的特征更具明显。在一些大案、要案中,往往是带出一个个
串案、窝案。
(二)腐败主体蔓延。
从腐败行为主体来看,行为主体从基层向中层、高层领导干部蔓延,“一把手”腐败现象严重。自从进入90年代,党内高层干部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已由昔日的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发展。在一些大案中“一把手”违纪违法较为突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三)腐败区域扩展。从腐败发生区域来看,腐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散到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就连新闻出版、学术教育界也未能幸免。管理党风廉政工作、查处腐败分子的机关也出现了腐败现象,近几年纪检监察干部贪赃枉法、徇情枉法,以及自身腐败、包庇腐败现象行为时有发生。
上述特点全景式地展示了目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现状。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不谓不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为何仍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虽然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是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在宣传教育、社会舆论、识人用人等方面,与无产阶级道德观念大有所悖,致使一些人产生了模糊观念和错误心态:认为廉政吃亏,等待观望;法不责众,随波逐流;你捞我捞大家捞,不捞白不捞。
(二)分配不公和公务员低薪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国家工作人员工资低,且上下级之间又不统一。特别是分配不公中的不良暴富,对社会起了不良示范作用,一些意志薄弱者竞相效仿。原先的心理平衡被打垮,取而代之是一种“吃亏”、“补偿”心理。一些高官比大款,追享受,走向堕落。县乡基层干部攀行业、比部门,千方百计捞油摸水。这种“心理不平衡”是清官变贪官的“思想铺垫”,公仆变蛀虫的“精神基础”。
(三)对腐败行为打击惩治不力导致腐败。
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给腐败分子带来一种侥幸心理,有的自恃有老同乡、老亲戚、老同学、老同事掌权,碰碰高压线,搞点小动作,不会出事。一些司法人员徇情枉法、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使一些腐败分子得以漏网、逍遥法外。对于一些手握大权的人来说,任人唯亲、培植亲信、徇私舞弊等寻求支持。而对于被保护者来说,寻求庇护以谋取职位而被迫编织各种关系网、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为此,各种腐败现象也相伴而生。腐败的收益大于风险,使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腐败的原因很多,党风不正和公民文化素质的低下也是滋生大量腐败现象产生的因素。公民文化不发达,压抑了人民群众对政治的参与和对国家的有效监督。只有深刻的探寻腐败产生及其蔓延的原因,才能确立有效的对策,这是当前严峻的反腐形势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过勇.经济转轨滋生腐败机会的微观机制研究——从594个腐败要案中得出的结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5)
[2]李晓鹏.我国现阶段反腐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06)
第五篇: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刘春 中央党校研究所院副院长
我们这个主题是关于当前腐败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和特征,我们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对当前在我们国家发生的腐败现象的诱因以及表现做一点分析,原因就在于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怎么样深化反腐败斗争做了战略部署,尤其是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做了清晰的表述。十八大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短短的几个字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起码传递了这么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不能对当前的腐败形势,做太过乐观的分析。“依然严峻”,“严峻”就是不容忽视,更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它是严重的,而且“严峻”的意思还在于解决腐败的问题有紧迫性,所以说,“严峻”的含义要比“严重”更广更多,“严重”讲的是腐败的形势的严重性,“严峻”更多地强调紧迫性。
一、我国腐败频发的社会背景
为什么党的十八大做这样的判断?以及它是通过什么样的事实、什么样的现象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就当前中国发生腐败现象的分析不能离开我们整个社会所处阶段的定位定型,也就是说腐败是个现象,它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社会的特定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的制度结构,大变动之下发生的。那么它发生的这些,都与它所发生的背景结构变动,社会变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腐败现象就是这种社会变革变动、结构调整的自然的一个副产品。所以我们分析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原因,要从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结构变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出发。首先看我们中国当前正处在叫做社会转型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的这个社会,要给它做一个定位的话,政治上的定位叫做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初级阶段什么意思?初级阶段的目标是要向中级高级,也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在千方百计摆脱这个冲击,通过建设发展而提升国家由初级向中级,这就注定了我们这个初级阶段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更是一个变更的阶段,它跟高级不一样,再过多少年以后,从社会主义到了高级阶段,相对成熟了、也稳定了,成熟和稳定就相对固定,但是初级阶段不是。初级阶段就像人生一样,还是童年幼年时期,而同年幼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不断的生长发育变革,这是它的特点,这是在政治上。
那么从政治学,尤其是发展政治学上分析,我们现在这个处在什么阶段呢?叫转型社会,所以在二战以后,世界上专门有一个转型政治学,转型社会学,也叫转轨。我们现在这个期间正好是一个社会转轨期。多长时间呢?几十年可能上百年,而这个社会转轨和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它的内容会涉及哪些呢?会涉及制度、体制、人的思维方式,利益结构,社会的物质结构等等。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大变革、大变更、大转轨的这么一个特定阶段,总称转轨社会,或者叫转型社会。
我们中国当前发生的腐败现象,贪污现象,就是在这个大的,大变动、大转轨、大转型、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说,我们有定位,当前我们面临的这些腐败现象是与社会转轨的特点密切相连,是社会转轨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现象,就构成了我们分析当前腐败的一般发生规律,分析它的一般表现形势,判断和把握它的一般特点的基本出发点。如果脱离开这个大背景,脱离开对这个特定的转型转轨的分析,很多现象也解释不了,反腐败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们当前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站在对转轨社会会发生什么,转轨社会都有哪些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当前的贪污现象的诱因和诱发因素,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那么如果从这一段来讲,我们看看世界,就会发现,所有的国家在转轨和转型期的快速时期,基本上都是腐败的高发期,也就是当一个国家进入到了改革、转轨、转型的快速密集,频率高频率的阶段,往往同时也是腐败高发期。这二者有正相关关系,就是转轨转型的高频率速度的这一段时期,同时也是腐败发生的高发期、易发期、多发期,二者是正相关,早在80年代的时候,也就是现在近30年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人的分析,说在这个快速的转轨期,可能会发现比较多的贪污现象,当时对中国人来讲,可能没有切身的体会,因为1982年刚刚走向改革的初期,刚迈步,刚挪了一点,挪窝挪了一点体会不深,而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有体会,为什么?因为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我们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2000年以后呢,中国又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叫做体制变革、机制转轨全方位进行,腐败高发,我们也没有免除回避掉这个规律。
我们要从我们所处的阶段,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的特点,这个大背景来分析当前的腐败现象,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把握到它的规律,也才能进一步做到有针对性的,叫做有的放矢的反腐败。这是个基本处理,那么为什么在社会转轨的快速期、高频率转型期一般都会发生比较高的腐败发生率呢?这是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出现,例如我们现在中国,这是值得我们分析的。
二、我国发生腐败现象的诱因
尤其是当前中国,尤其90年代以后,90年代以来我们现在发生的这个贪污是典型的转轨期的现象,我们是又一个典型的国家。
我们来做一下分析,针对我们,特别是9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新阶段以来,在这个期间,下面这几个方面都是相关的诱因,或者说相关条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一定都是原因,那可能有武断,但是我们说诱因。
(一)诱因一:在社会的快速转轨期,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第一个简单的说,就是在社会的快速转轨期,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从而引发了贪污腐败的上升,为什么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贪污腐败机会可能就会扩大增长呢?从寻租开始,这些年寻租的概念比较流行,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什么?就是寻找租金,是经济上的改革,指的就是这个现象,我手里有一块物业,一放着实际也是消耗,为了让它产生价值,就得把它投入到市场中,通过跟别人做交易,获取收益,这个收益就是资本,这个资源给你带来了什么?利益、租金,这就叫寻租。
最简单的就是,比如说某人家中有三套房子,放着也是放着,出租一年下来又能多收入几万,那几万块钱是谁带来的,是某人对这三套房子的产权的地位带来的收益,这叫寻租,这是非常常见的经济现象,但是本文讲的寻租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是政治现象,是社会管理现象,这是讲的是权力寻租,也就是说把经济学上的寻租概念,运用到了政治分析,描述的是一种对权力的不正当使用现象。指的是政府官员,或者是政府的部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活力生财的资本。把它拿出去,或者说用它来跟别人做交易,取得额外的利益,那这个额外的利益是什么呢?或者贪污或者受贿,或者其它好处,这就相当于它手中的这个权力就成了他的资本和资源,而他获得的那个好处,就等于是这个资本带来的收益,这就叫权力寻租,大家想想这不是腐败是什么?权力寻租不是腐败吗?典型的腐败,但是进一步问,为什么在社会转型期,这个权力寻租就多了呢?这跟政府职能扩大有关系。
国外的情况不说,就说咱们国家,为什么腐败的事多了?在过去30多年,政府的权力是越来越少了呢?还是越来越大,你就能多多少少看出来点眉目,答案很清楚。过去30多年我们中国改革开放需要政府推动,客观上政府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广,什么叫职能?职能就是管的事,管的事越来越多,管的事多权力就大,权力越来越大,个别的部门干部,可能就把它视为是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资本搞腐败,这就是它的隐患之所在。
那我们为了防范权力寻租,是不是应该缩小政府职能呢?实事求是的讲,做不到,这就是它带来的副产品。因为中国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类型属于政府主导型,都受政府推动,这有它的长处,就是效率高,另外,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集中财力干一点事,但是有它的致命弱点,这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力大了,你怎么保证你这里面的人都是两袖清风啊,都是依法办事啊。
有几个害群之马,过去没机会,就想办坏事,也没有舞台,但是现在权力大了,外在监督跟不上,权力寻租就发生了,现在机会多了。这是一个递向诱因,政府职能范围扩大,寻租机会增加。
举一个土地的例子,计划经济下,1990年以前,我们中国的土地从集体到国有,土地是非卖品,不能流通。但是后来政府权力大了,既监管又可以操作它的流通,这是不是权力大了?当然是权力大了。可能大家一看,土地由非买变到可卖,由不流通到可流通,这个机制是不是变了?变了以后,权力的作用就凸现,因为土地流向谁、以多少价钱给张三还是李四,很大程度是由政府监管部门制定,过去没这个权力,现在有了,这不就属于大了吗?于是这里面就有人,经不住诱惑做文章,把监管分配裁决的权力变成了获利的资本、额外的利益。什么叫额外呢?就是受贿,这就叫权力增大以后,寻租机会增加了,寻租机会只要增加,腐败只升不降。这是一般规律,国外当年也是这样,只不过现在中国,到这个时期。
(二)诱因二:是经济迅猛发展,权力资源价值膨胀。
第二项诱因是什么?是经济迅猛发展,权力资源价值膨胀。通俗来讲,就是经济迅猛发展以后,实际上公共发展、社会发展有需求的东西都增值了。首推权力。当然这权力有价值吗?权力是资源吗?权力也有价值,权力也是资源。关键是怎么分析?为什么有的人出事呢?就是这些人把权力当做商品看待。别人通过商品可以出售牟利,出售某种权力的权能把它当做商品也能做交换吗?过去在外在的市场经济特别不发展情况下,这种外部性,就是可以把权力的某项功能商品化,同他人做交易的舞台太小,或者没有。所以这个问题不突出。
后来改革开放了,经济迅猛发展了,社会的发展都以政府主导型,相关部门的需求也提高了,无形中把权力的地位、权力的价值量也抬升了,这时候有的人看重了,过去这个社会需求量小,也没有舞台的时候,权力价值量低,也没有人看重,现在抬升了,于是99%的干部经历,不会犯事,抬升了以后也不会犯事。但是1%呢?腐败就这么出现的。既然这个东西能换来钱,这个东西能捞来好处,我为什么不用呢?于是,个别害群之马,就开始违法乱纪。利用职权做交易,这不就发生腐败了么?所以说经济迅猛发展以后,权力资源确实有一个价值膨胀。这对多数人没有意义,多数人两袖清风依法办事,但是对个别人,意义可就不同了,他一犯事,这权力性质就变了。
(三)诱因三:体制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
第三个诱因,体制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这就我们讲到更直接更深层次,也更要害的地方,我们前面一再讲,转型转轨什么意思呢?体制在变革,机制在调整,新老体制在过渡,这不就转轨转型么?但是转型转轨的客观特色是什么?比如说新老机制,新老体制,他是一瞬间调整完成的吗?比如说新老体制和机制的交接就像火车,前面车箱和后面车箱要对接,钩子咔碴一声锁定了。火车可以这样,但是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资源分配体制能这样吗?不可能。它是一个新老体制逐步磨合,叫做老的体制逐步褪去,新的体制逐步完善,相互磨合、识别这么一个纠结的过程,这是一个真实的我们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叫过渡期,什么叫过渡期,过渡期的典型特征是老体制特点不明显,新体制不成熟。过渡期必然发生,叫做空白地带,必然发生模糊地带,必然发生新老体制的空档,在现实中发现,相当多数的腐败现象就是发生在空档,空白地带。就是人们所说的利用了新老体制交接发生的空档和空白来谋取私利,这就叫第三个诱因,指的就是体制规范过渡期出现了漏洞和机会。
漏洞和机会出现,大家想想老体制不动的时候,没有机会,也没漏洞,新体制过了多少年以后就位了,也完善了,漏洞和机会也少了,什么时候漏洞和机会多呢?就是老体制在不断地退,新体制不断地完善,就这中间,这一块,漏洞就多。这就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我们中国当前发生腐败现象是转轨期,转轨过渡期,特别是快速转轨期下的特定现象。举个例子说明这个论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国有资产流失量非常巨大,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实事求是地讲,也统计不出来,因为大量是统计不上来的。那么你会发现,你要做一个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这国有资产怎么流失的?在哪个阶段是大规模失血的阶段呢?再进一步问,会发现,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的高峰期,恰恰是国有资产的监管、经营机制大规模调整的那一段时期,包括一些地方,尤其是中小国企,大规模地叫做转制、兼并、改制、拍卖那一段时期,那一段时期多长呢?大致上有十年左右。而那一段就是中国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的高发期和巨量失血期。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体制规范过渡有空档就出现机会。包括现在发现的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件,好多都发生在国有企业专制、拍卖、兼并那个阶段。为什么发生在那个阶段?因为那个阶段,老的国有制要褪去,新的机制要转制,监管又跟不上,包括资产评估也不到位,于是就有人在里面做文章,国有资产怎么流失的呢?这个手段很简单,那个不需要上大学,是个人都知道怎么流失的,一块钱的东西,一毛钱卖出去,就这么流失的。当然你现在要问了,当时的资产评估不到位,难道国家没有?就是资产评估不到位。一块钱的东西,就是卖一毛,卖五分,卖一份,就这么流失的。这是什么现象?我就以此例来说明,这是社会转轨期特定现象。我们到今天,尤其2005年以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专制兼并拍卖已经都完成了,在以后尤其到今天,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不可能。不是说不流失,有腐败就有流失,但是大规模成体系的、而且在一瞬间压缩在一个时段完成的不会发生。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就为什么转轨期新老体制交接的过程中的空档机会和漏洞而造成的一些人贪污腐败的良机的典型案例。你不分析这个转轨转型分析不了这个。
(四)诱因四: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
第四个诱因,当前我们腐败现象发生了,还和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有关系,当然有人要问了,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跟腐败的发生有关系呢?这关系太大了。这原因要说也很简单,大家知道,人是有所思,才有所动,就是脑子里想的事,才会行动。人只有心动才会行动。它脑子观念不变,没有那个念头,他能干那个事吗?不会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社会进入到价值观出现剧烈的冲突,人们在认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这些问题上,如果发生了模糊混淆和认知上的错位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不很简单吗?所以一个社会你看到大量的社会问题的背后,根本上是人的内心问题,那就贪污这块来讲,别的不说,就说贪污,谁在贪污,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贪污的事多了?那是因为在这个队伍里也发生了价值观的冲突和价值观认知上的困惑,在过去老的时期,比如说计划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事没有冲突,那时候大家整齐划一,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我们人的生存包括思维方式最大的冲击是价值观多样化,于是评价好坏的标准,老的一些也崩溃了,社会成员出现这个事,可能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那在官员队伍中呢?那不是党风政风的不正吗?这个也是相当大的诱因,大家可别忽视这一种,从这一点来讲,为什么包括到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党风廉政教育,强调自律自省,强调官员树立高尚的管德和政德?就是要匡正价值观。人的观念正确了,思维方式不发生偏差,他在行动上也不会发生偏差。所以我们说,这四个诱因是我们分析当前我们中国发生的腐败现象的一些基本的方面。一个政府职能范围扩大了,寻租机会增加了。第二经济迅猛发展了,权力资源价值膨胀。第三,体制和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别人钻了空子了。第四价值观出现冲突,也就是人们在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差异和混乱,导致行动上的脱轨出轨。
三、我国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
这是关于腐败现象的诱因的分析,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既然有这样一些诱因和表现,那腐败现象都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和特征呢?最近十多年,或者叫二十年,我们中国的腐败现象,事实上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这些规律是深层次的,跟社会变动、结构调整、社会转轨有关,但是就表现来讲,也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经过这二十多年,腐败发生,都有哪些共同的表现?集中体现那些方面?
那现在我们思考它的对策,针对这些表现有针对性,说说分析它的表现和特点是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对于廉政建设反贪措施的选择有针对性。最近二十年,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大案要案激增
这个特点可以说人人都可以看得见。那么大案要案显著增加跟什么时候比?二十年以前,主要是90年代。首先大案指的是数额大。反贪上指的大案,第一个标志就是数额,怎么显出数额大了呢?20多年前,如果您的单位,您的行业里,发现一个人,贪污了十来万、二十万,这什么案件呢?大案。这很不得了了,很大的案子,这是80年代。但是到今天,你单位里,再发现一个二十万三十万,能叫特别大的案子吗?不能叫了?为什么?因为比这个数额多的案子怎么样?更多了。这就叫大案越来越大。当前最大的案子贪污受贿兼挪用已经突破了亿。80年代当时的贪污案,是以万以计的。你80年代单位里发现一个贪污犯贪污了五万六万这肯定是不小的案子,以万为单位。
90年代是以什么为单位?以十万为单位,到了90年代以后,最近20年,现在已经以百万甚至千万为单位,数量级都不一样,现在最大的已经多起了,都过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从这些分析就能看出为什么十八大讲“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就能理解了,为什么十八大讲这个,别看了了数字,背后有一系列的事实做依托。什么叫要案,要案指的是涉案人的地位重要。
(二)腐败主体中高级干部、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讲到涉案人了,那就进入到第二个特点,是腐败主体中高级干部,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比例在上升。而大家知道,执政党包括政府官员的队伍是有结构的,高级干部中级干部越来越多,以这个犯案人的高地位的人越来越多,说明腐败的蔓延往高的蔓延。如果往高再蔓延,你说这是腐败的现象表现是轻呢还是重呢?这答案很清楚吧,肯定是严峻了。
早在80年代的时候,当时如果一个部级干部犯案,那人民日报头版要报道。头版二条三条,现在大家想,一个部级干部犯案,人民日报头版能报道吗?都在后面几版?为什么?多了。这是现实。
但是,到2000年以后,被查处的部级干部,尤其是在2000年到2005、2006那一段每年都是几十个,最少也十来个,最多的时候近四十个,这个比例就不低了,部级干部什么概念呢?中国的高级干部啊!那就不用说,很高级别的干部也有被查处、惩罚。最典型的就是1996年政治局委员陈希同因为受贿被判了十多年。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科杰这个人是被枪毙,因为受贿三千多万,这个地位很高了么?比部级还高了。到2007年,当时又一位政治局委员陈良宇被判刑,因为受贿滥用职权,到2012年,又一位政治局委员***,也是因为滥用权力贪污受贿。大家看看,政治局委员国家副委员长那什么级别的干部,80年代我们都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不都发生了么?这就说了腐败主体中高中级别干部在过去20年中是不断地抬升。什么叫不断抬升?一人数在增长,过去每年查处十来个,最多的时候查处四十个。二级别也在增长,八十年代的时候,部级干部犯案人民日报头版报为什么报?少。而且竟然已经有两位政治局委员已结了司法审判。***马上要审了,另外一位副委员长。那你说还要找多大级别的干部吗?这些问题就所谓干部的犯案结构的变化,也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警醒。
(三)团伙和集体作案在增长 第三个特点和表现团伙和集体作案在增长。我们知道什么叫团体集体作案呢?在犯罪上,对团伙作案尤其是有组织犯罪是严厉打击的,为什么?因为有组织团伙犯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分别作案。那么就贪污腐败这一块,过去20多年,确实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腐败现象,走了这么一个过程。由彼此分别作案向相互合作,由彼此各自为战到相互关联这么一个过渡。于是这就发生什么了?我们一些地方的行业,有一些案件一查就是一窝、一群、一串?什么叫串呢?就是相互关联勾连。这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就大大上升,就变成有组织犯罪了。我们当前查处的已经有一批群体犯案的典型案例,少则十多人,多则几十人,而且都是相当级别的干部。这已经有一批典型案例了。
比如说,当年辽宁木马大案,抓了一批。七八年前,黑龙江的案件,光部级干部有七位,而且有两位还是正部。这两位正部一个就是原省长田默山(音),还有一位原政协组织韩桂芝,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一堆一串。这也提出了警醒,什么警醒呢?当这方面的违法乱纪彼此合作、相互照应甚至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它的破坏性更大了呢?是不是意味着你对他的防范以及你对他查出的代价和成本更高了呢?当然是。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十八大说,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是正确的。这个判断是对的,不过分,很到位。严峻就是紧迫严重的意思。
(四)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频发
第四个表现是在分布的特点上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频发。什么叫既普遍分布呢?既普遍分布就是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时候,腐败现象的分布特点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发生率很低,基本可以这么说,没有大范围的问题,也没有问题,但是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就最近20年蔓延开来,就是发生也是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规律呢?无分行业和部门,这就叫普遍分布。现在找贪污、找受贿的这些现象,很难说行业和部门之间,有和没有的区别,你这个有我这没有,顶多是多和少。就连过去咱们所说的,清水衙门的部门,现在也有抓贪污的,教育口,过去教育口是清水衙门,教育口在过去20年抓了多少人。有一个省,一年内光中学的校长、县里的教育局长,一个省里就抓了30多人。当然大家知道通过从卖教材拿回扣受贿被抓了,这不是过去的清水衙门么,怎么现在出这个事了?包括大学在过去20多年还出贪官呢。现在包括鼎鼎大名的武汉大学,两位副职都被抓,都判了,一位副校长,一位副书记,都新校区工程,吃了别人好处,这样的事过去你能想的到吗?教育口。所以说就连所谓的清水衙门都有发生。一方面叫普遍分布,但是在普遍分布的这个环境下,另外又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叫重点频发,就咱们讲的易发多发高发。那有哪些领域和部门被认为是易发多发高发呢?这个在中央文件中是有定论的。而且最近这几年,都是专项治理。大家知道反腐倡廉不是有专项治理吗?专项治理就是针对高发区。首先是工程领域高发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工程领域是腐败的高发区,一直居高不下,到今天也没有实质性下降,别看已经有专项治理了,这个事就是长期。工程领域,大家知道倒在工程领域的干部是数不胜数了,没法统计了,相当一些干部因为是管工程,最后中箭落马了,经不住诱惑,掉下去了。
还有一些干部也不管工程,但是最后犯事一查,也是工程。你就看出这里面,多少人想在这里面插手捞好处。再加上为什么工程是一个重灾区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工程量大,一年几千万的工程,人人都想在这里面捞,当然是不乏手段了。其中就有一些是官员,所以就成了重灾区了,叫做高发区。
我们刚才讲到了九十年代的陈希同,那里面就有涉及工程的事,后来2007年陈良宇也有涉及工程的事,就别说底下了,都有涉及。第二个高发区——土地,土地过去是非卖品,不能流通,后来变成可卖品,再加上土地特殊商品,价值量附加值太大,于是各路。领导纷纷在这里插手,就有干部,也掉下去了,也落马了。第三个高发区——资源,资源就是从煤炭到稀有金属,很多人都想在这里面挣一些额外的利益,像一些地方,前几年矿难不断,大家想想,矿难一半背后是人祸,官商勾结,就在资源里边搞腐败。在往下在一段时间内,一些领域也是高发区,这个中央都认定。比如说金融。大金融领域里抓了多少人,90年代有一段时间抓行长,包括中央的、央企的行长好几位都被抓了,现在都在大狱里,什么王学宾、张恩照都是中央央企行长里的一把手。另外有一段时期高发区海关。在90年代末期,先是出现了叫做湛江海关案,后来又是厦门海关。这都是高发区。所以面对第四个特点,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高发又怎么办?只能是普遍防范加上重点专项制度,这个现在中央在抓,专项治理就是针对高发区。
(五)手段隐蔽、多样
第五,最近十多年,腐败现象还表现在手段隐蔽、多样上,最近十多年,近二十年,查处越来越多的案子,有一个趋势,好多人犯案,手段多样化。更加隐蔽,什么叫隐蔽?隐蔽就是以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的内容。本来是受贿,但是可以跟对方比如说对方是一个什么金融单位,签订一个什么理财协议,理财协议是一个民事合同,表面上当然是合法的,但是实际上是行贿受贿,这些都有。什么叫多样化,多样化该是腐败交易的手段,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超出了现有法律认定的传统范围。这个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六)一把手发生腐败严重
最后一个特点,一把手发生腐败严重。头几年我跟踪进行过统计,党或政或企一把手犯案的比率大体是1/3,我说的1/3就是被查处的这些人里面一把手占1/3。大家知道这个比例就相当高了,尤其在中国一把手是比较特殊的,你在地方党委一把手,你到企业一把手,他的荣辱,他的出事还是不出事对你的企业太大了,特别是对这支干部队伍,你看1/3的比例就很高了,值得我们警醒,值得我们去认真对策研究怎么防范?远的不说,2012年中纪委通报的几个典型案例,其中好几个都是一把手,***这不一把手么?当年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实际上所谓兼任就是在那上班,那一把手啊,他一犯事,你对党的形象,对党风的影响是什么?这打击太大了。刘志军,这不也是2012年,移送司法,刘志军是贪污受贿,那也是一把手啊,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像这样职位的人如果犯事,后果是什么?而且你也能推断出,这样职位能犯事,绝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这个一批人的概念就是可能少则七八个、三四个,多了那就没法说了,是一批人啊,这个打击很大。大家知道刘志军一出事,由他顺藤摸瓜愣是又抓了好几个,都是铁道的。那这个你不能不能承认,你这个部门是不是打击,对这个行业是不是打击?这样打击的干部犯事,对你的党风,对你的形象是不是打击,所以一把手,腐败严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防范和警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