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时间:2019-05-14 13: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第一篇: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一、函数、导数

1、函数的单调性

(1)设x1、x2[a,b],x1x2那么

f(x1)f(x2)0f(x)在[a,b]上是增函数;

f(x1)f(x2)0f(x)在[a,b]上是减函数.(2)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f(x)0,则f(x)为增函数;若f(x)0,则f(x)为减函数.2、函数的奇偶性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都有f(x)f(x),则f(x)是偶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都有f(x)f(x),则f(x)是奇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是曲线yf(x)在P(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f(x0),相应的切线方程是yy0f(x0)(xx0).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C0;②(xn)'nxn1;③(sinx)'cosx;④(cosx)'sinx;

x'xx'x⑤(a)alna;⑥(e)e;⑦(logax)'11';⑧(lnx) xlnax5、导数的运算法则

u'u'vuv'

(v0).(1)(uv)uv.(2)(uv)uvuv.(3)()vv2''''''

6、会用导数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7、求函数yfx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fx0.当fx00时:

(1)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大值;

(2)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小值。

二、三角函数、三角变换、解三角形、平面向量

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2cos21,tan=sin.cos

9、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k的正弦、余弦,等于的同名函数,前面加上把看成锐角时该函数的符号;

k

2的正弦、余弦,等于的余名函数,前面加上把看成锐角时该函数的符号。

10、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sincoscossin;cos()coscos

11、二倍角公式sinsin;tan()tantan.1tantan

2tan.1tan2sin2sincos.cos2cos2sin22cos2112sin2.tan2

1cos2;2公式变形:1cos22sin21cos2,sin2;22cos21cos2,cos2

12、三角函数的周期

函数ysin(x),x∈R及函数ycos(x),x∈R(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T2

;函数

ytan(x),xk

2,kZ(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T.

13、函数ysin(x)的周期、最值、单调区间、图象变换

14、辅助角公式yasinxbcosx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a2b2sin(x)其中tanb aabc2R.sinAsinBsinC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11117、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CbcsinAcasinB.2221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ABC中,有ABCC(AB)

19、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ab|a||b|cos

20、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x1,y1),B(x2,y2),则ABOBOA(x2x1,y2y1).(2)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3)设a=(x,y),则a

21、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设=(x1,y1),=(x2,y2),且,则cos

22、向量的平行与垂直x2y2 ababx1x2y1y2x1y1x2y2222

2a//bba x1y2x2y10.()0x1x2y1y20.三、数列

2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n1s1,an(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ss,n2nn1an).2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dna1d(nN*);

n(a1an)n(n1)d1na1dn2(a1d)n.222

2ann1*26、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1q(nN); q25、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为 sn

a1(1qn)a1anq,q1,q1

27、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为sn1q 或 sn1q.na,q1na,q11

1四、不等式

xyxy,当xy时等号成立。

28、已知x,y都是正数,则有

2(1)若积xy是定值p,则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2p;

12(2)若和xy是定值s,则当xy时积xy有最大值s.4五、解析几何

29、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yy1k(xx1)(直线l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

(2)斜截式 ykxb(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yy1xx1(y1y2)(P1(x1,y1)、P2(x2,y2)(x1x2)).y2y1x2x

1xy(4)截距式1(a、b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a、b0)ab

(5)一般式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3)两点式

30、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若l1:yk1xb1,l2:yk2xb2①l1||l2k1k2,b1b2;②l1l2k1k21.31、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A,B

32、点到直线的距离

d

33、圆的三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2)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DE4F>0).(3)圆的参数方程 22A(x1,y1),B(x2,y2)).(点P(x0,y0),直线l:AxByC0).xarcos.ybrsin

3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22直线AxByC0与圆(xa)(yb)r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0;dr相切0;dr相交0.弦长=r2d2 AaBbCd其中.22AB35、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图形、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 xacoscx2y

2222椭圆:221(ab0),acb,离心率e1,参数方程是.aabybsin

cx2y2b222双曲线:221(a>0,b>0),cab,离心率e1,渐近线方程是yx.aaab

pp抛物线:y22px,焦点(,0),准线x。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2236、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x2y2x2y2b(1)若双曲线方程为221渐近线方程:220yx.aabab

xyx2y2b(2)若渐近线方程为yx0双曲线可设为22.abaab

x2y2x2y

2(3)若双曲线与221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22(0,焦点在x轴上,0,焦点在y轴上).abab237、抛物线y2px的焦半径公式

p2抛物线y2px(p0)焦半径|PF|x0.(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

2pp38、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ABx1x2x1x2p.2

2六、立体几何

39、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的方法(1)三角形中位线(2)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0、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2)先证面面平行

41、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平面平行)....

42、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方法:转化为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

4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一个平面内垂直交线的直线垂直另一个平面)

44、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45、柱体、椎体、球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侧面积=2rl,表面积=2rl2r

圆椎侧面积=rl,表面积=rlr 2

21V柱体Sh(S是柱体的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31V锥体Sh(S是锥体的底面积、h是锥体的高).3432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VR,其表面积S4R. 346、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计算

47、点到平面距离的计算(定义法、等体积法)

48、直棱柱、正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侧棱平行且相等,与底面垂直。

正棱锥的性质:侧棱相等,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七、概率统计

49、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x1x2xn12222方差:s[(x1x)(x2x)(xnx)] nn

1标准差:s[(x1x)2(x2x)2(xnx)2] n平均数:x

50、回归直线方程

nnxiyixiyinxybi

1ni1n2.yabx,其中xixi22i1i1an(acbd)

2251、独立性检验 K(ab)(cd)(ac)(bd)

52、古典概型的计算(必须要用列举法、列表法、树状图的方法把所有基本事件表示出来,不重复、不遗漏 .........

八、复数

53、复数的除法运算

abi(abi)(cdi)(acbd)(bcad)i.22cdi(cdi)(cdi)cd54、复数zabi的模|z|=|a

bi|=

九、参数方程、极坐标化成直角坐标

2x2y

2cosx

55、 ysinytan(x0)x

第二篇: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的公式知识点

【摘要】“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的公式知识点”数学公式讲解是这门学科的要点,套用公式是最终的题解方法,希望本文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公式(向量P1P=λ•向量PP2)设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λ,使 向量P1P=λ•向量PP2,λ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

若P1(x1,y1),P2(x2,y2),P(x,y),则有

OP=(OP1+λOP2)(1+λ);(定比分点向量公式)x=(x1+λx2)/(1+λ), y=(y1+λy2)/(1+λ)。(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我们把上面的式子叫做有向线段P1P2的定比分点公式

三点共线定理

若OC=λOA +μOB ,且λ+μ=1 ,则A、B、C三点共线

三角形重心判断式 在△ABC中,若GA +GB +GC=O,则G为△ABC的重心

[编辑本段]向量共线的重要条件

若b≠0,则a//b的重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

a//b的重要条件是 xy'-x'y=0。

零向量0平行于任何向量。

[编辑本段]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的充要条件是 a•b=0。

a⊥b的充要条件是 xx'+yy'=0。

零向量0垂直于任何向量.设a=(x,y),b=(x',y')。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b=(x',y')则 a-b=(x-x',y-y').4、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 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3、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角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a,b〉并规定0≤〈a,b〉≤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a+b)•c=a•c+b•c(分配律);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 a•b=a•c(a≠0),推不出 b=c。

3、|a•b|≠|a|•|b|

4、由 |a|=|b|,推不出 a=b或a=-b。

4、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λa)×b=λ(a×b)=a×(λb);(a+b)×c=a×c+b×c.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向量的三角形不等式

1、∣∣a∣-∣b∣∣≤∣a+b∣≤∣a∣+∣b∣;① 当且仅当a、b反向时,左边取等号;② 当且仅当a、b同向时,右边取等号。

2、∣∣a∣-∣b∣∣≤∣a-b∣≤∣a∣+∣b∣。

① 当且仅当a、b同向时,左边取等号;② 当且仅当a、b反向时,右边取等号。

第三篇:高中数学-公式-直线

直线

1、沙尔公式:ABxBxA2、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ABxBxA3、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间距离公式:P1P2

4、若点P分有向线段P1P2成定比λ,则λ=(x1x2)2(y1y2)2P1P PP2

xx1yy1=; x2xy2y5、若点P1P2成定比λ,则:λ=1(x1,y1),P2(x2,y2),P(x,y),点P分有向线段P

x=x1x2yy2y=111

x1x2x3y1y2y3。33若A(x1,y1),B(x2,y2),C(x3,y3),则△ABC的重心G的坐标是

6、求直线斜率的定义式为k=tg,两点式为k=

7、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点斜式:yy0k(xx0),斜截式:ykxb y2y1。x2x1

yy1xx1,y2y1x2x1

xy截距式:1 ab

一般式:AxByC0

经过两条直线l1:A1xB1yC10和l2:A2xB2yC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是:A1xB1yC1(A2xB2yC2)0

kk18、直线l1:yk1xb1,l2:yk2xb2,则从直线l1到直线l2的角θ满足:tg2 1k1k2两点式:

直线l1与l2的夹角θ满足:tgk2k1 1k1k2

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从直线l1到直线l2的角θ满足:tgABA2B1A1B2A2B1;直线l1与l2的夹角θ满足:tg12 A1A2B1B2A1A2B1B2

Ax0By0C

AB229、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

10、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l2:AxByC20距离是dC1C2

22AB11、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

第四篇:高中数学-公式-数列

数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前n项和公式是:Snn(a1an)1=na1n(n1)d。22.等差数列 {an} anan1d(d为常数)2anan1an1(n2,nN*)ananbSnAn2Bn。

na1(q1)nn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前n项和公式是:Sna1(1q)(q1)1q

2n-13.等比数列 {an}anan-1an1(n2,nN)ana1q;

4、当m+n=p+q=2t(m、n、p、q∈N)时,对等差数列{an}有:amanapaq2at;对等比数列{an}

有:amanapaqat。

5、等差数列中, am=an+(n-m)d, daman;等比数列中,an=amqn-m;q=nmn

{anbn}等也是等比数列。

7、设Sn表示数列前n项和;等差数列中有:Sn,S2nSn,S3nS2n,也是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中,2an;am6、若{an}、{bn}是等差数列,则{kanbbn}(k、b、a是非零常数)是等差数列;若{an}、{bn}是等比数列,则{kankan}、Sn,S2nSn,S3nS2n,是等比数列。

8、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等长片断和序列”(如a1+a2+a3,a4+a5+a6,a7+a8+a9…)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

9、等差数列中:a1ana2an1a3an2;

等比数列中:a1ana2an1a3an2

10、对等差数列{an},当项数为2n时,S偶S奇nd;项数为2n-1时,S奇S偶a中项(n∈N*)。

11、由Sn求an,an={S1(n1)

*SnSn1(n2,nN)

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n与Sn的关系的数列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

12、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an0an0解决; 或a0a0n1n1 注意验证a1是否包含在后面an 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

13、熟记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在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勿忘分类讨论思想;

14、若一阶线性递归数列an=kan-1+b(k≠0,k≠1),则总可以将其改写变形成如下形

式:anbk(an1b)(n≥2),于是可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出其通项公式; k1k115、当等比数列an的公比q满足q<1时,limSn=S=

na1。一般地,如果无穷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极限n1qlimSn存在,就把这个极限称为这个数列的各项和(或所有项的和),用S表示,即S=limSn。n

第五篇:高中数学-公式-极坐标

极坐标、参数方程

xx0at(t是参数)。

1、经过点P0(x0,y0)的直线参数方程的一般形式是:yybt0

xx0tcos

2、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倾斜角为,则直线参数方程的标准形式是:yy0tsin

其中点P对应的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有向线段P0P的数量。

若点P1、P2、P是直线l上的点,它们在上述参数方程中对应的参数分别是t1、t2和t,则:P1P2t1t2;当(t是参数)。

tt2t1t2;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时,t1。21

xarcos(是参数)。

3、圆心在点C(a,b),半径为r的圆的参数方程是:ybrsin

4、若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点P的极坐标为(,),直角坐标为(x,y),y22则xcos,ysin,xy,tg。x5、经过极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或,点P分有向线段P1P2成定比时,t

经过点(a,0),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cosa,经过点(a)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sina,

经过点(0,0)且倾斜角为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sin()0sin(0)。

6、圆心在极点,半径为r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r;

0),半径为a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2acos; 圆心在点(a,圆心在点(a),半径为a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2asin; 

220)r2。圆心在点(0,0),半径为r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020cos(7、若点M(1,1)、N(2,2),则MN 2122212cos(12)。

下载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及知识点速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汇总

    2011年高考数学资料整理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汇总集合类:ABAABABBAB逻辑关系类:对数类:logaM+logaN=logaMNlogMaM-logaN=logaNlogaMN=NlogaM logabMN=NblogaMloga1=0logaa=1log......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doc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锐角三角函数公式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倍角公式Si......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sin(A-B) = sinAcosB-cosAsinBcos(A+B) = cosAcosB-sinAsinB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t......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

    集合 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应用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直线与方程 圆与方程 圆锥曲线与方程统计 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三角......

    高中数学-公式-比例及其他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比例的几个性质 acadbc bd acbd2、反比定理: bdac acab3、更比定理: bdcd acabcd4、合比定理; bdbd acabcd5、分比定理: bdbd acabcd6、合分比定理: bdabcd aca......

    高中数学-公式-抛物线

    抛物线 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 ppy22px(p0)焦点坐标是F( ,0)准线方程是x=- 22 ppy22px(p0) 焦点坐标是F( ,0) 准线方程是x= 22 ppx22py(p0)焦点坐标是F(0, )准线方......

    高中数学知识点

    高中数学知识点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形必修5 解......

    高中数学知识点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与结论分类解析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 , 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 或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 是任何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