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监督
谈监督
监督,这是时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似乎什么事情,社会都在期盼监督,人们往往也将诸多问题频发的症结归结为缺少监督,但实现监督恰恰又最具难度。因为自觉接受监督,勇于面对监督,正确看待监督,主动服从监督,好像已经成为一种高标准的品节。其实,对共产党员,尤其对党员干部来说,接受监督,是其政治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是基本的政治素养。
所谓监督,就是督促和监察。其中既包括对党员干部所从事工作的督促,并防患未然,也包含出现问题后的批评和检举,直至诉诸党纪国法。监督不仅仅是对负面的谴责,更重要的是督促,让工作可以日臻完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严重了,还可能违法乱纪,而身为手中掌握了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其过错,其违法乱纪,远比普通人的危害要大得多。社会对他们监督,他们受监督,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是少犯过错、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最有效形式。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凡是党员干部失去监督、缺少监督之时,就是党的事业遭受挫折之日。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也是人民的公仆。所以,公仆接受公众的监督,天经地义。拒绝监督就等于否认自身的公仆定位,反对监督就是不承认自己献身的是党的事业。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党章对党的干部的基本要求,逃避监督或者排斥监督,也就丧失了作为党的干部的起码资格。
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另一方面更要主动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而后者往往体现在舆论监督之中,因为只有舆论监督才可能体现出群众监督的效果。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舆论监督经常显得比较公开、直接、不留情面,甚至还有误解、曲解以致中伤的时候。面对舆论的监督,除了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那些恶意的中伤外,党员干部都应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看起来,这样的态度似乎会承受更重的压力,会带来更多的责难,也会导致更强的舆论关注,但是,既然身为党员干部,这也是不能不付出的一种代价。犹如想做公众人物就不得不失去一些隐私那样,想做党员干部,就必须担当被监督的角色,担当受责备的风险。
如今有一种观点很盛行,而且还来自一些党员干部,说是很多社会问题是由于舆论监督才得以流播出来的,其实这是颠倒了逻辑次序,问题存在在先,而舆论监督只是结果。事实是,健康的舆论监督有益于及时发现问题,有助于及时沟通信息,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还可以有效避免问题的恶化。
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舆论监督的天然对象,监督党员干部是舆论的职责所在;解决问题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事,出了问题,舆论当然首先要问责党员干部。
接受监督、尊重监督、善待监督、爱护监督,应该说,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
第二篇:谈如何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谈如何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大同煤矿集团大斗沟煤矿李志德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涉及到煤矿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每个人的工作,也是关系到广大职工和家属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更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安全生产,切实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环是抓好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一、贯彻执行安全第一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煤矿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的干部坚持经常性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解决各级领导干部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用安全第一的方针灌输启发和提高大家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同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以“管理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原则,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努力实现安全目标。还要努力掌握好本单位突出的、多发性事故的成因、特点、规律和治理措施,认真检查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在生产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特别是在承包以后,在干部和工人中认真检查有没有不顾安全、不顾质量、不顾基础工作,单纯追求产量和进尺的问题,开展安全第一、安全为天的思想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要搞好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最重要的是监督检查安全第一方针的贯彻落实,并把他们当作经常性的内容来抓,才能使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二、加强全面安全管理
1、要抓好安全管理法规化,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制定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做为法规严格执行,实现标准化规范的作业,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党政工团技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制定安全生产的“五条”管理体系,就是党总支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团支部管岗、工程技术人员管防,切实有效地制止了违章、违纪现象,形成了人人重视安全,个个安全生产的局面,使各类事故明显下降。
3、坚持班前“四过问”制度,努力消除人为的精神上的不安全隐患。
在班前要观察和过问职工有没有喝过酒;有没有没休息好的;有没有心事重重思想郁闷的;有没有请假待走和假满刚回来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妥善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安全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安全技术手段
实践证明,随着安全生产情况的发展和变化,必须及时地修改三大规程,使三大规程与实际相适应,才能成为指导安全生产的科学依据,从而把安全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上。
其次是要抓好质量标准化。质量标准化是井巷工程的百年大计,不仅关系到生产进尺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到职工生命的安全。大搞质量标准化,从基础工作抓起,提高干部和工人的素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使用好安全装置和安全监测食品仪表,依靠科学和技术可保证作业安全。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开展群防群治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全员素质的根本保证,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强职工安全培训,努力提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技术业务素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群防群治是我们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群众安全检查网,坚持做到安全网员、青年岗员班班、组组都有,进行时时、事事、处处的安全监督工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坚决不放过,实行现场三定、现场处理。现场处理不了的限期处理,防止走过场。
第三篇:“三谈”促监督、抓纪律
“三谈”促监督、抓纪律
今年以来,**市**局采取“相互谈、集体谈、个别谈”的方式,坚持把压实“两个责任”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总抓手,强化定位担当,突出精准发力,全面开展廉政提醒谈话,向全局党员干部传递“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
一是相互谈。以关心、教育和提醒党员干部为出发点,开展廉政谈话提醒教育活动,采取书记、局长与分管科室副局长谈,副局长与科室长谈,党员之间相互谈的方式,做到早打招呼早提醒,切实防病于未发,治病于初萌。
谈话内容重点包括:是否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立场不坚决,政治方向不鲜明的情况;是否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党的建设缺失,弄虚作假的情况;是否存在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执行纪律不到位,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违规用人、违规发放钱物等情况;是否存在工作作风不实,执法不公、作风涣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不报告、不教育、不问责,重大问题请示报告(报备)不及时的情况。
二是集体谈。在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上,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守住纪律关节、履行好“一岗双责”、管住工作细节等方面开展了1次集体廉政谈话教育。督促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纪律作风这根弦,要习惯于在监督下开展工作。
三是个别谈。为进一步强化全局党员纪律作风建设,针对个别党员全面从严治党认识不到位,由局纪律作风督查小组分别对其进行约谈,严格干部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及督促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第四篇: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在我国,关于司法权的解释名目繁多,比较一致的是司法权就等于审判权加检察权。最新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的:司法权即国家审判诉讼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分审判权和检察权,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制,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都对产生它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中国,许多人往往把司法机关混同于政法机关,所谓的“政法机关”包括了公、检、法、司、安,其实,公安、安全、司法均为行政机关,是属各级政府所领导的部门。有些人列举司法腐败现象时,举出的例子往往不是司法机关所为,就是混淆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别。本文所指的司法权即审判权和检察权,基层人大为区、县级。
一、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和意义所在1、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首先,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要求与体现。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以人大监督为主体的我国监督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是国家政体的内在要求,其制度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而在实践中“以人民代表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因此,人大和法院、检察院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保证法院和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切实接受其监督,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意愿,也是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要求。其次,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运作与监督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权力制约作为权力监督的一种模式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构建本国权力运行与监督制度时,突出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绝对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主要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进行监督,以防止权力失范,懈怠于行使其权力或过度滥用其权力,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法院和检察院作为这一监督模式中的一方与人大共生于国家制度。司法人员应当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并负责地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其职责中的必然内容,人大积极行使其职责并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同样能够对司法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主要意义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加强人大对“两院”工作的监督权,使审判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对促进司法工作依法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定的重要制度。人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司法工作提出意见,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有效推动司法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司法公正。
(二)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增强司法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人大代表直接来自于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直接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司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实际上就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无疑是群众路线在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反映,其有助于增强司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三)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创建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人大通过强化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考试、任前公示、人事任免、述职评议等活动,加大对司法人员任前任后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促进被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不断提升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以正其身,以民为本,正确处理好“为谁掌权、为谁办案”的问题,以良好、公正的形象多办“铁案”,切实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正义。
二、当前基层人大在监督司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该说,近些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大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县级人大在对司法权的监督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认为,基层人大在司法权的监督上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其一,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方方面面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监督就是支持,“寓支持于监督中”、“寓监督于支持中”,否则就是“找岔子”,“挑毛病”,“过不去”。片面强调监督的支持作用,尽量回避监督的制约作用,使得人大 监督“犹抱琵琶半遮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其二,监督手段上刚性不足。在行使监督权时,普遍采用建议,意见等温和式的方法,如对质询、特别问题调查、个案监督、罢免等刚性手段运用极少,使得人大监督难免流于形式;另外,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范围等规定的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伸缩性都比较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决议和各种审议意见,缺少法律机制保证其贯彻执行,往往使人大的监督权授予无制、行使无规,监督工作也就难有实效。其三,代表执行职务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尽管《代表法》已颁布10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人对代表法的法定权力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代表仅仅是一种形式,又不脱产,无职无权,只不过开开会、画画圈、鼓鼓掌、举举手而已;另外,代表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代表职务意识薄弱,把代表仅仅当作一种“荣誉”,选举时竭尽全力争当代表,当选后又不认真履行职责;有的代表重本职工作,轻代表工作,在会议审议或视察活动中,认为自己人微言轻,提不出有价值、有建议性的意见。其四,监督体制尚不完善。我国虽然实行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政体模式,但实际运行中,人大监督较为软弱,缺乏经常性,科学性。在基层,“两院”对人大的监督大多是汇报性的应付,且存在报“喜”不报“忧”,报“绩”不报“失”,即便如此,人大有可能还点头称是,这样以来,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实际上成为一种摆设,起不到通过监督制约、遏制司法腐败的作用。再则,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自身来说,立案侦察的职务犯罪案件没有外来机关对其监督制约,这其中虽有内部监督制约,但也是有限的,甚至成为空话,实践中职务犯罪案件立案的多判刑的少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在这缺乏监督的权力中发生腐败也是必然的。对法院来讲,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由于我国法律弹性条款多,量刑弹性较大,造成了监督难到位,在办理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仅是被动式的事后监督,这其中因检察机关要花大力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的积极性,再说,这种事后监督并不是件件跟踪“过滤”,通过“过滤”遏制法官腐败,而是带有“亡羊补牢”性,且这种“亡羊补牢”对法官很难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很难抑制法官的腐败侥幸心理。其五,监督系统比较封闭。一方面,人大监督几乎是在自我封闭的内部系统进行;另一方面,缺乏与其他监督尤其是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配合和协调,缺少社会舆论的呼应和支持。另外,人大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也不尽合理,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客观上也制约了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加强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监督的几点思考首先,人大监督机制,是它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关键。强化人大的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般都有议事规则,定期举行会议,到了会议期就要对“两院”有关工作情况履行监督职能。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般也不会提出对“两院”工作的不同意见,特别是相反意见,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但有时候由于不了解有关情况,往往提不出意见,就只能例行公事,较为被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要动真格,就得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的同时,还得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只能“拍拍手”、“举举手”,不能推动、支持和帮助司法人员进一步把工作搞好。
(二)变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对司法权的监督应放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或重点问题进行监督,应该把重点放在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上。如果群众关心的焦点或热点问题不放在监督之列,不予监督,就会影响群众的情绪,甚至危及团结稳定的大局。人大的监督工作就会同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脱节,影响监督工作质量。
(三)变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人大的监督不能抽象化,大而化之,为监督而监督,流于形式,而必须根据法检两院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根据问题对“两院”工作提出司法建议。通过对“司法”工作的具体监督,就把监督工作的“走过场”、“官样文章”、“卖瓜人说瓜甜”的一类形式主义的东西堵住了。由于人大的监督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加以监督。其次,人大与司法单位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在人大与“两院”间建立良性的监督关系,需要从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从人大角度来说,在监督过程中,人大可以把监督和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监督与支持司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相结合,人大及其常委会运用审议工作报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代表旁听庭审、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方法,加强对司法权的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监督整改意见,但不作具体干涉,由司法单位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组织实施,充分保障司法单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二是监督与支持司法单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相结合。人大通过召开会议、深入调研等途径,了解掌握司法单位在审判方式、检察方式、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情况,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帮助排除改革中的障碍,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监督与提供帮助相结合。人大对“两院”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办案经费、装备建设、执行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帮助解决,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四是监督与建立联系制度相结合。建立好联系制度,不局限于一年一度的人大例行地对“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根据司法单位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监督。加强人大内司委与“两院”的对口联系,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工作动态和信息;每年召开2-3次人大常委会与“两院”联席会议,通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审判工作备案等制度,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从司法单位的角度来说,“两院”应主动、自觉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主动接受监督。及时向人大汇报重大执法活动及办理大要案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召开座谈会,征求、收集由人大代
第五篇: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在我国,关于司法权的解释名目繁多,比较一致的是司法权就等于审判权加检察权。最新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的:司法权即国家审判诉讼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分审判权和检察权,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制,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都对产生它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中国,许多人往往把司
法机关混同于政法机关,所谓的“政法机关”包括了公、检、法、司、安,其实,公安、安全、司法均为行政机关,是属各级政府所领导的部门。有些人列举司法腐败现象时,举出的例子往往不是司法机关所为,就是混淆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别。本文所指的司法权即审判权和检察权,基层人大为区、县级。
一、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和意义所在1、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首先,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要求与体现。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以人大监督为主体的我国监督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是国家政体的内在要求,其制度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而在实践中“以人民代表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因此,人大和法院、检察院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保证法院和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切实接受其监督,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意愿,也是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要求。其次,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运作与监督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权力制约作为权力监督的一种模式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构建本国权力运行与监督制度时,突出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绝对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主要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进行监督,以防止权力失范,懈怠于行使其权力或过度滥用其权力,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法院和检察院作为这一监督模式中的一方与人大共生于国家制度。司法人员应当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并负责地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其职责中的必然内容,人大积极行使其职责并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同样能够对司法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主要意义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加强人大对“两院”工作的监督权,使审判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对促进司法工作依法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定的重要制度。人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司法工作提出意见,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有效推动司法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司法公正。
(二)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增强司法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人大代表直接来自于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直接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司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实际上就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无疑是群众路线在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反映,其有助于增强司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三)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创建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人大通过强化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考试、任前公示、人事任免、述职评议等活动,加大对司法人员任前任后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促进被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不断提升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以正其身,以民为本,正确处理好“为谁掌权、为谁办案”的问题,以良好、公正的形象多办“铁案”,切实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正义。
二、当前基层人大在监督司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该说,近些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大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县级人大在对司法权的监督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认为,基层人大在司法权的监督上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其一,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方方面面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监督就是支持,“寓支持于监督中”、“寓监督于支持中”,否则就是“找岔子”,“挑毛病”,“过不去”。片面强调监督的支持作用,尽量回避监督的制约作用,使得人大监督“犹抱琵琶半遮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其二,监督手段上刚性不足。在行使监督权时,普遍采用建议,意见等温和式的方法,如对质询、特别问题调查、个案监督、罢免等刚性手段运用极少,使得人大监督难免流于形式;另外,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范围等规定的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伸缩性都比较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决议和各种审议意见,缺少法律机制保证其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