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3: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

第一篇: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

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国有产权不能自由流动资本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我国的产品市场还不太完善经营者市场远未成熟。因而在现阶段推行股份制改革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股份制与所有权监督不足

股份制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把单个资本集中起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解决单

个投资者无力投资的局面。但是股份制的出现将会导致所有权监督的不足经营者不努力工作或不按所有者的意愿努力工作从而使企业效率低下。

设想有n个所有者产权主体他们自愿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每个产权主体提供的监督为giGΣgi为监督之和监督越多经营者偷懒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效益越好所有者获得的收益越大。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个人的效用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UiUiXiGXαiGβ其中Xi为其他私人物品的消费αβαβ私人物品和监督给所有者带来的效用都为正①并且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设Px为其他私人物品的价格C为每单位的监督成本Yi为每个所有者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益假设所有者没有其他收入如果有也只是在其之前加上一个常数并不影响问题的结论与所占的股份成正比YikSiSi为其所占的股份。那么每个产权主体面临的问题是给定其他产权主体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Xigi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

LiXαiGβλYiPxXiCgi其中λ为拉格朗日常数。

我们可以得到纳什均衡情况下每个产权主体提供的监督

giβαYiCΣgiαβij……ni≠j………一

于是我们得到

GΣgiβΣYinαβC

从一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产权主体相信其他产权主体提供的监督越多他自己提供的监督就越小且随产权主体个数n的增多G越来越小。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帕累托最优解的情况假设社会福利函数采用下面形式

Wruru……rnun

结束条件为ΣYiPxΣXiCG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GβΣYiαβC

这就是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HGGαβnαβ显然H≤

监督的纳代均衡供给小于帕累托最优供给且二者之间的差距随产权主体个数的增加而扩大也就是说股份制将导致所有权监督不足。

由于监督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与一般公共产品的产权容易界定谁投资产权归谁不同监督由于其无法量化和具体化当一个经营者努力工作我们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个产权主体的监督在起作用或者是所有产权主体共同监督的结果。同时即使一个企业由于某产权主体提供了充分的监督而使企业获利甚丰该产权主体也无法剥夺其他产权主体依据其投入的资本份额获取收益的权力因为股份公司是按股分红的同股同酬。由于这种来源于监督的收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承担监督成本的产权主体不能独享其带来的收益于是产生了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因此作为理性的个体每个产权主体愿意提供的监督会少于其应该提供的监督导致所有权监督不足。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产权主体自愿提供的监督总和与产权主体的个数成反比产权主体越多提供的监督就越少并且随着产权主体个数的增多提供的总监督与帕累托最优供给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知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同时由于经营者是否努力工作不易观察或者是成本高得令人难以接受张维迎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他称之为“树荫下的经营者”。在所有者监督不足的情况下理性的经营者不会按所有者的意愿努力工作导致企业效率低下所有者的利益受损。

堤内不足堤外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这种所有权监督不足在很大程度被市场约束弥补通过成熟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市场对经营者施加较强的外在压力督促和鞭策经营者兢兢业业地工作。

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现出来。对产品市场来说主要是通过产品市场上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利润等指标得到反应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这种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越强说明企业经营者绩效越好利润是经营者经营绩效的综合反映。所有者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指标来判断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对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来说本质上资本市场的竞争是对企业控制权的竞争其主要形式是接管这是防止经营者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最后一种武器。如果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不善使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就会使有能力的其他人低价购进足够的股票从而接管该企业。企业被接管后第一个被解雇的往往就是经营者。在健全的经营者市场中一个人只有通过市场评估和社会认可方可成为一个公司的经营者而企业经营者也

第二篇: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革的误区

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四个认识误区

赵立纲

2006年07月24日15: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内容提要:股份制改造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破解国企发展瓶颈的根本途径,更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人们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如不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不但会影响到国企改革,甚至会影响社会主义政权稳定。本文就这方面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对于化解人们的不正确看法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国企;股份制改造;认识误区

国企股份制改造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机制的方向和重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触及到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们必然会对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因此,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冲破妨碍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努力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的认识误区:

第一,要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是实行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实行国企股份制改造就是将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就是从企业的微观层面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国企股份制改造性质的最好阐述。

股份制不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只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性质。股份制既可以为公有制企业服务,也可以为私有制企业服务。实行国企股份制改造,不是要改变企业的公有制性质,而是实行新公有化改革,改变国企单一所有制结构。在国家投资、国有参股的同时,取消股权比例限制,大胆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从而增强国企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更好地发展公有制。

第二,要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不利于保值增值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国有股减持、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吸纳民营资本入股等措施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我们不排除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会出现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违法行为。但这是个别现象,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不力造成的,不是股份制改造本身存在错误。我们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解不能绝对化。因为不只是上述现象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不作为同样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由于长期坚持一元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市场适应性差,经济效益不好,不良资产负债过高,许多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致使大批国有资产被长期闲置。这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如果片面地坚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会丧失国企改革的大好时机,使效益好的企业陷入困境,效益不好的陷入绝境,最后连改革的成本都没有了。只有通过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在最短时间内盘活国有资产,用增量带动存量,使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因此说,国企股份制改造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

第三,要走出股份制改造“包治百病”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股份制改造是解决国企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一股就灵,从而放松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股份制改造为国企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扫清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外围阻碍,使企业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引进新的经营机制,激发出新的活力。然而引进的经营机制如何与现有的机制相结合,如何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还需要企业自身继续努力。所以说,股份制改造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外因。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才是内因。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变单一所有制为混合所有制,而不改变股东会虚设、董事会和经营层高度重合、监事会薄弱;经营者、所有者和职工利益失衡;企业内部激励约束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弊端,就不能使国企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假如离开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空谈股份制改造,就不能走出国企改革的成功之路。

第四,要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完全依靠行政干预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政府是国企的所有者,应具体操作每个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实不然,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主体。过多地采用行政干预,会导致国企改革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政府的职责是为企业股份制改

造提供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是主角,应积极稳妥地主动参与股份制改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股份制改造。在推进股份制改造的手段上,不应单纯依靠行政干预,应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的选择,尊重群众的意愿,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使企业找到股份制改造的正确道路,从而推动国企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第三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05人力资源管理胡峰

内容摘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深入,国企事事依靠政府的时代一去不

返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国企发出了需要专业化的人力资源

管理的呼声,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系统管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和完善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

源。而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外企甚至民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企不得不修的一门主课

1.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许多差距,相当一部分企业尚

停留在功能性的人事管理层面,既缺乏科学完整的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更谈不上人力

资源的体系管理。整体而言,以下两个方面成为了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

1.1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尽管国内企业界一直喊着诸如“知识经济已汹涌而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口

号,但国企人事部门的活动却往往限于工作调动,而非开发员工的智力资源。换句话说,国

企中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了诸多不合理的人才浪费。比如,因人设岗,很多企业的许多岗位职能差别不大,却不断重复设置,以致个人的权责利界定模糊。有关国企人才“流失”、“跳槽”等报道不

绝于耳,而许多国企老总则频频表示要加强企业文化,进行凝聚力建设,使得职工个人的价

值取向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形成一致。却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从根本上说,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大幅度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

力功能、凝聚力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力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最起码,人力资源管理者要

善于交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观察能力、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情况、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等等,这些都绝对不是靠老一套人事管理经验所能做到的。

1.2人力资源管理缺少完善的系统建设

绝大多数的国企都有招聘、培训、工资待遇、人员调配、合同管理等基本的HR职能,但HR管理可不仅仅指这些职能。概括而言,它是一个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分形

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正常进行。并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机制。然而,国企中不是系统不完善,就是系统内的职能部分有缺陷。很多企业的系统能正常地运转,可具体涉及到某一环节时,就容易出现问题。例如,招聘工作进行得很圆满,但岗前培训设计不合理,致使合格员工在上岗后并不能明确自身的改进目标而造成工作表现不佳的后果,就属于系统内部的问题。有些虽然是系统内部某些职能完善,但整个系统不完整,也阻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进程。这就像人体,其每一个器官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个人要维持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点保护自己的心脏、大脑、咽喉等部位,四肢的健康也很重要,否则就功能残缺,协调性差。而各类器官又必须经脉相连、血脉相连,不然营养和信息都无法传递,最多像个植物人。为了避免国企中“植物人”的出现,国企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建设,加强和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职能部门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逐渐摆脱国企当前的困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2.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思路

2.1建立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国有企业人才管理的致命伤。按照企业正常发展规律,企业在扩张期内往往招聘全额的员工,而在不景气的时候裁员,期间,企业一般保持一定的优胜劣汰率,以激励员工,并保证人才规划的弹性。但国有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为了稳定,它吸纳了很多人员。存在着重复设岗的现象。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些负担沉重的国企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除了需要国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之外,国企自身也应该抓住契机,裁减人员,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

第二,国有企业应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都处在一种提升状态。使企业用人机制方面保持一定的良性循环。

第三,人才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仅仅依靠上述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企业看中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调查表明,在重视系统化员工培训的企业中,员工的跳槽率较低,反之就相反。还有的企业在实践中,采取“宏观选择,微观培训”的人才战略来确保企业的发展。所谓宏观选择,就是坚持把“对事业的追求”放在选择人才的首位,从

宏观角度强调人才的基本素质、基本条件,然后从微观角度注重具体行为、工作开发的培育,使人才发育成熟。对所有新员工先要进行拓展训练,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环境、增强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尽快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老员工则注重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从而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素质,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在上述基础上,企业可以着手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凝聚作用,把职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使命和企业的兴衰紧密相连,产生对企业的强烈的归属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的无形文化资源。因此国企应该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务实求真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一同发展”。在国际上,企业文化大致有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前者强调专业化分工,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负完全责任,后者强调协调与合作,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承担责任。我国的国有企业比较类似于日本模式,合作有余而创新不足,所以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方法激励职工的创新潜力,在这方面,国企有一个很大的组织资源未被充分利用,那就是工会。工会作为职工自己信任的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协作作用,成为联系职工与企业领导人的桥梁,用一种民主的机制促进职工创新能力的发挥。

第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素质,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也应是国企重视的问题。如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完善对管理者的考核选拔任用机制。同时采用全新的人才管理方法,吸纳有志之识加入国企,为国企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提升整个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国有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背景、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发展规模、实事求是的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

2.2完善的体系建设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如前面所述,HR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只承担HR管理职能的部门。它要实现的是从后台式、静态化、边缘式的模式向前台式、动态化、轴心式管理模式的转变:职能不能不再固定不变,而要随企业的规模,现状随时调整。因此,国企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仔细认真,不可忽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真正形成一个体系建设。

2.2.1招聘工作要谨慎

第一,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核定企业共需多少个岗位、工作量有多大、需要多少人,明确每一个岗位长期或短期内所需要什么学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建立人事匹配的新局面。其次,依据企业发展目标和职位说明书的要求,制定短、中、长期的岗位人才供求动态,并发展与劳务市场、专业院校、人才交流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努力开发全新的招聘渠道。第三,招聘工作中,根据对成本收益的计算

来选择一种效率最好的招聘方法,招聘不同层次的人才选择不同的方法。招聘不同岗位的人,采用不同的招聘流程。同时也可以把现代人事测量手段多方位地运用到招聘工作中,对每一个人的能力、专业水平、特长、道德等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使国企真正能招聘到适应本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岗位要求也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2.2培训和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企中除了部分岗位可以通过裁员来解决外,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彻底地使人才大换血,更多地只能依靠培训与开发来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一个企业自身不断成长,内部培训人才,建立人才储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完善的培训体系建设内容主要涉及:

2.2.2.1分析国企内外的人才结构,明确当前与未来人才需求状况

培训只能建立在熟悉企业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否则,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是甚至还起到相反的作用。

2.2.2.2建立全方位、开放式、动态化的培训模式

全方位就是指培训的对象全方位,企业内的每个岗位职员都必须有均等的机会学习。不能偏离一方。如果一部分员工经常有机会参加培训,而另一部分人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样容易造成员工的嫉妒心理,降低工作效率。开放式培训主要是一种新式培训法,就是要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培训。在岗一天,必须坚持培训和学习。永远跟上国企的发展步伐,不落伍。动态化的培训就是指培训的内容要丰富具体,灵活多样。不能太死板,只采用授课的方式,应让受训者积极的参加到其中去,注重效率。

2.2.2.3设计合理的培训管理方法

由于培训监控牵扯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要明确培训对象、方式、内容、组织机构、管理程序等要素,有一个明确的培训管理方法。培训管理方法不一定在企业培训时才开始计划,要做到“未雨绸缪”。应在培训前计划好,采用何种管理方法,如何管理。有了科学的培训管理方法,相信培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2.2.4健全培训考核体系

在培训结束后评估培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效果,培训使企业和受训者的行为发生了多大程度的改变。这就需要进行评估。其中效果评估是培训评估的重点。它主要从四个层面上评估培训的成效:

反应:即受训者培训后的总体感受、态度及意见,是有所帮助还是觉得收益不大。知识:即受训者从培训中获悉到多少原理、事实、技能,究竟学习和掌握了那些知识。行为:即受训者从培训中所得是否能改变员工的工作行为,并同时提高工作技能。

效果:培训的目的就是改进受训者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效率评估,与以前的培训效率进行纵向对比,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培训效率进行横向对比,与企业实际达到的效率和应该达到的效率进行基准比较,从而找出差距和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2.2.2.5完善培训档案的建设

国企应当做到为每一位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事实上,培训档案和员工档案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依据。培训档案列出的员工岗位变动和培训的次数以及每次培训的有关信息,如培训内容、所获资格、费用报销、评估结果等,能反映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是否到位、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调换是否合适、企业为每一位员工的培训开支以及培训设计是否合理等信息,而且,它对于加强培训费用的管理以及理顺劳资关系,也很见效。2.2.3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

目前国企中由于考评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造成效率跟不上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因此国企应当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正确定位。考核方面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正确的考评是促进合理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进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激励机制应当包括:(1)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酬制度措施,将按老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提升员工积极性,同时辅以灵活的福利制度。最大限度地提供与员工需求想匹配的福利。有效的员工福利制度可以缓解员工压力,调节节奏。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融洽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技人员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2)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给予他们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3)学习激励有计划、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另外,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氛围也可以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2.4劳资关系要法制化、程序化

劳资关系的内容涉及到整个HR系统,包含面很广,又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制建设是双方权益的最佳保障。

第一,合同管理是最具法律代表性的内容。国企必须与每一位员工都签定劳动合同,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不能随意改变执行标准。合同、职位变动、薪资、福利、离职等环节的流程设计要科学,尤其是员工离职,涉及到商业机密、企业财产、个人债务、工作交接、合同转移等问题,最好以可记录的形式设计“离职人员应办手续清单”,使每一个环节都有账可查。

第二,注重与辞职员工的沟通与对话。通常,员工辞职时要在申请书上说明离职原因,但可信度并不高。因此,当员工提出辞职申请后,所在部门主管应主动与员工接触,了解辞职的真实情况,并进行一定形式的挽留。并报请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员工进行辞职面谈,让员工体验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另外,建立辞职人员档案库,注重对辞职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的心理分析,为高管提供员工管理方面的信息。

第三,还可以借鉴外企对员工个人重大事务的人文化关怀方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外企对员工的婚、丧、嫁、娶、产、病、伤、退等个人大事的管理很细致,比如高管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祝贺信和慰问信、集体召开的庆祝晚会、集体进行外出和退休员工在本企业内的历年业绩展示活动等,都可谓是企业人文化关怀的先进典范。国企在这些方面应适当地引用一些“洋荤”,培养员工对企业的高归属感,高成就感。

通过以上国企人力资源改革的逐步深入,再加上国企人才基础好,职工素质高,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扶持,国企具有良好的雇主品牌等优势。相信国企一定会经受住全球化改革的风暴,虽然改革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国企如果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不去过多的的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去过多地患得患失,同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自身的专业潜能。相信国企一定能冲出问题重重的改革“深水区”,因为我们已经从很多优秀国企的成功实践中看到了曙光。

参考文献:

[1].安鸿章主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2].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顺主编,成功招聘.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4].张志鸿主编,现代培训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5].武志鸿主编,绩效考评方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6].胡小勇主编,劳动合同与员工保障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第四篇: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分析及深化思路探讨

【摘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管理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转型的战略性跨越。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剖析金融国际化竞争趋势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改革渠道。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思路、探讨

【正文】:

我国国有商银行正在经历管理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转型的战略性跨越。这次股份制综合改革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立、90年代成立政策性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以来,一次更为深远的金融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目前,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工商银行已全面启动股改实质性工作。农业银行将在上述三行股改结束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择机启动股改工作。本文拟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剖析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国际化竞争趋势,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分析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工商银行的股改方案,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改革渠道,以期为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国有银行传统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近二十多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是中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筹集者和供应者,在促进经济发展、支持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社会成本,背上了不少“包袱”,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客观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矛盾越来越集中地凸现,直接体现在:

(一)国有银行规模较大,管理层次过多

从现行体制来看,总行作为一级企业法人,对下属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分支机构拥有统一和垂直领导的控制权,以二级分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总行和一级分行实施统一调度资金,统一财务核算的经营管理体制。从管理方式上看,部门对下级机构的管理仍保留着类似事业单位的浓厚的管理色彩。规模较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成本过高和由此导致的低效。在。

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虽然近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2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52%,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虽然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了国有商业银行在1995年前产生的1.3万亿的呆坏账,但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偏高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不仅不利于这四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施股份制改革,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补充自有资本和控制不良贷款,是强化市场约束行为的最佳途径。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

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此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是财政,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取代了财政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贷款额的80%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1996年底,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银行贷款余额47434.7亿元。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金融支持却使国有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其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占比过低,企业严重缺乏自有资金,其生产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重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特定贷款;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未能实行审慎会计制度造成大量虚盈实亏;银行产权关系模糊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引来的是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银行和企业债权债务关系不清,即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都为国家所有,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借贷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等等,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长期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出资人是国家,行长与董事长的职责往往集于行长一身,这些使得银行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只有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四)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根据最新统计,入世三年来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明显加速,其资产总额增长了54%(注2),平均年增长18%,贷款增长了84%,年均增长28%。其中,人民币的业务发展尤为迅速,人民币的资产总额三年内增长了1.3倍,人民币的贷款增长了59%。尽管目前中外资银行竞争加剧,但目前市场格局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从2001年底到2004年底,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国有商业银行由81%、84%、83%分别下降到76%、77%和76%,股份制银行则分别由16%、16%和15%分别上升到21%、22%和21%,外资银行由3%、0.5%和0.2%调整为3%、1%和2%,这些数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下降的份额基本上被股份制银行所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上升。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将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来办事。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导致金融机构全方位的竞争。在地域上,中外资银行在沿海和东部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同时逐步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在客户范围上,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主要是优质客户,但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低端客户的争夺;在业务种类上,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将是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随着其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向中资银行借款解决人民币资金来源的依赖性将有所降低。外资银行将在中资银行的传统领域向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和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在国内金融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内将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是适应加入wto、提升国有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经济实力、推进现代经济金融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改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绩效进步这几个中心环节,审慎、务实地推进综合改革。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情况剖析

为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家专门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实施步骤和总体目标。一是消化历史包袱,进行财务重组;二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创造条件公开上市,最终接受市场考验。2003年底国务院做出决定:选择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历史包袱相对较轻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元外汇储备对两家试点银行进行注资,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2004年以来,中、建两行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实施财务重组步伐,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从两公司披露的信息看,股份制改革的前两步工作基本结束,达到了预期目标。股改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一)财务可持续能力得到改善

股改试点中,中行、建行通过国家注资、核销剥离不良资产、增加风险拨备等措施,较好的改善了财务状况,其主要财务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标准。

1、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标准。到2004年9月底,中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75%,建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39%,均高于国际上通行的8%的标准。

2、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到2004年9月底,中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为5.16%,较年初下降了11.12个百分点;建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为3.74%,较年初下降了3.81个百分点。

3、增加了风险拨备。到2004年9月底,中行、建行风险拨备率分别为68.35%和87.7%。预计2005年上半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标准。

在财务重组过程中,中行、建行聘请国际权威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尽职调查等工作,并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信息披露,业务运作模式逐步与股份制企业接轨。

(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在财务重组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相继从国有独资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1、明确了国有资本产权主体。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国家行使对中行、建行出资人的权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向中行、建行派出董事和监事,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从而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的问题。

2、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中行、建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核心的管理层开始运作,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际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原则制定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以保证各主体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管理层开始转变经营观念,确立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目标。

3、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行已经开始实施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三位一体”的信贷管理体制,全面强化授信审批各环节的问责制,进一步推行严格的事后评价制度,借鉴国外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经验,实施管理信息大集中,逐步实施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策略。建行制定了《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对风险管理机制改革目标、原则、实施措施和步骤进行明确和细化,发挥先进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完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4、改革了组织结构、整合了业务流程,实现了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领导。中行制定了《关于一级分行开展流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行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业务组织机构改革方案》,两行均按照机构扁平化和业务管理垂直化的要求,稳步改革组织结构,整合业务流程。

第五篇:某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模板)

**镇**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村农村股份改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于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股改程序。在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办法与举措,保证了我村股份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现将我村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为了把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消除“不懂、不通、不想搞”改革的思想障碍,村里通过组织学习改革先行推行村典型经验,召开座谈会征求村民代表意见,推动村“两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怕失权、怕失利、怕失控”的思想包袱。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为能够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村里专门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精选业务骨干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宣传、股民界定和股民登记等日常工作。

三是规范改革程序。首先是严把改革原则关。把握“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及村级集体资产全额量化三个基本准则,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无政策依据的问题,提交村民民主讨论决定,确保实施方案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其次是严把改革程序关。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股权设置、量化对象,征求意见、通过方案,股份量化、公布清册,通过章程、宣告成立,总结提高、依法运作”等步骤实施改革。第三是严把民主决策关,我村按照规定开好三个大会,第一个是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表决通过改革工作方案;第二个是

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股民界定、清产核资结果及改革实施方案;第三个是积极筹备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草拟《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最后是严把公开公示关,为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我村工作推进坚持做到“六个公示公开”,即清产核资情况、股民确认结果、改革实施方案、社员代表名单、股权清册、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合理界定股民。按照

“一村一策”的实施原则,我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拟定下列人员为股权全额享受对象:

1.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基准日(2018年6月30日)止,户籍在本村的村民。

2.户籍在本村的现役士兵(已转为士官的人员暂保留人口股,待其退伍后,未享受部队或地方安置的予以配制)。

3.户籍在本村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就读的在校学生(就读时户籍迁入就读学校的)。

4.户籍在本村的正在劳教服刑人员(股权证书由其委托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予以保留)。

5.与本村村民已办理结婚证书但户口尚未迁入的对象及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6.与本村村民离婚,户籍关系未迁出的人员及其依法判决随同子女。

7.因离婚将户籍迁回的原本村出嫁人员,本人及其依法判决的随同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8.户籍关系未迁出的本村出国(境)人员。

9.办理过合法领养手续在册子女和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前领养而未办理领养手续的在册子女。

10.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给予股权的特殊人员。

11.村两委在册人员中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

通过采取以上的做法,经过改革准备、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和股权量化等阶段工作实施;我村经济合作社享受股权人数为***人,选举社员代表**人;首届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于2018年*月**日顺利召开,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相关的合作社章程与制度规定,依法选举产生合作社首届理事会成员*名、监事会成员*名,***同志任理事长、***同志任监事长。

借助此次合作社的成立,我村将加大整合本村集体资源,积极开展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模式,拓宽村民增收途径,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加村民财产收入,形成村级集体资产保值、“股”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局面,从而促进我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镇**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月**日

下载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5篇)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农行改革“主基调”已经确定,整个过程将遵循“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 农行已经为整体改制开始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

    某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镇**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村农村股份改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于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股改程序。在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

    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

    创建“XXX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政策处理(方案) (于2010年4月1日1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生效实施) 创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本村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是造福村民共同致富......

    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广大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者难以从商业银行那里得到贷款,以致影响农副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土地股份制改革5篇

    土地股份制改革一、国家政策背景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和银监会确立的总体目标,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面......

    供给侧改革的再思考

    供 给 侧 改 革 的 再 思 考 受内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中央经过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方针,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抵御经济下......

    市直文艺院改革思路思考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经过多次改革,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已有所变化。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市场的自我发展活力有所提高,推动了我市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