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监管公司对粮食监管的方法是什么
监管公司对粮食监管的方法是什么?
已关闭 [ 标签:监管公司, 粮食监管 ] 熊、貓 2010-10-26 15:
32监管公司对粮食监管的方法是什么?具体怎么实施?有什么流程?我们是银行商品融资抵押粮食,求具体监管方法
推荐答案
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粮食政策、法规有效的贯彻落实,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作为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为管理全市、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只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的一些经营活动,转变为管理全市粮食市场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由过去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面对这一全新的职能、全新的工作,全新的任务,如何履行好职责,如何搞好市场监管,监督检查工作到底怎么干?需要我们去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有所创新。加强粮食流通市场分级监管和区域监管,为粮食流通监管指明了一个好的创新工作思路。现根据我市粮食流通领域的实际,就如何搞好区域监管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粮食流通市场分级监管区域监管的意义
建立分级监管区域监管机制,是上级主管部门近几年来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的有力举措,是粮食流通管理的关键性长效监管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最大限度提高监管效率,促使粮食流通管理走上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我市粮食局监督检查科配备了专职人员3名,全局持有监督检查证的有15人,除了忙于上级政府、部门布置的工作、举报案件的处理、粮食流通管理系统数据的处理传送外,粮食流通市场分级监管区域监管就成了一项主要日常工作。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分级监管区域监管是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流通监管角色缺位、监管手段缺位、人员缺位的问题,对守法程度不同的粮食经营者进行等级评审,实行分类监管,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粮食经营者向A级目标努力,既可以促进违规违纪者主动向守法经营者学习,逐步规范涉粮者经营行为,同时也可以减少监管工作量,节约行政成本。
二、搞好粮食流通市场分级监管区域监管的关键
1、领导重视是做好分级监管区域监管工作的前提。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是新形势下,国家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项全新的职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必然的过程。如果得不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工作就会有难度、有阻力,甚至一时难以开展起来。监管工作面向所有的涉粮经营者,分布于全市各乡镇村,面向全社会,面广量大,我局为了搞好此项工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工作,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关于切实开展区域监管分级监管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监管小组,落实了年度巡查计划,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使区域监管分级监管工作有序地进行。
2、高素质的监管人员是条件。监管人员首先要有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认真开展区域巡查,发现问题认真整改,及时回访督查,杜绝走过场。第二,监管人员必须获得监督检查证,做到持证执法。第三,对相关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只有通过自己的不
断学习和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在巡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科学制定年度巡查计划是基础。一是合理确定巡查监管对象,兴化领取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多达1620家(其中已注销3家),小船头和不正常经营的占绝大部份,如果都列入巡查计划,巡查工作量太大,巡查计划将难以落实。因此,我们通过调查摸底,选择了正常经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281家作为巡查对象。二是合理确定涉粮者诚信等级,根据泰州市局(泰粮[2007]10号)《关于建立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机制的通知》中的“涉粮者诚信等级评定表”的要求,结合上年度巡查的情况及涉粮者依法规范经营的情况在本年度初进行评审确定,分A、B、C级,一年一评,动态管理。三是合理确定年度巡查的频率,突出对重点涉粮者的监管,根据涉粮者诚信等级A、B、C级全年巡查分别1、2、3次,未被评上等级的随时重点监督检查,严重违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四是根据涉粮者经营的品种、范围、类型确定巡查时间,粮食收储类一般放在粮食收购期间;粮食加工类与小麦有关的一般放在夏粮收购期间,与稻谷相关的一般放在秋粮收购期间;成品粮油销售类一般放在节假日期间或节前节后,转化类的巡查可安排在生产旺季。
4、合理组建监管小组是保障。一是全市共分4个监管小组,每个监管小组由3到4人组成,组长由副局长兼任,小组成员相对为分管科室的人员,有利于本职工作与监管工作兼顾;二是将监督检查科(执法大队)的人员尽量分到各监管小组,既可以随时了解掌握面上的情况,便于布置巡查与回访督查以及收集资料归档,也可以指导各监管小组正常开展工作,确保区域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三是聘请有关乡镇粮贸公司会计为协管信息员,使区域监管工作形成一个网络体系,消除监管盲区。
三、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难点和主要对策
1、统计制度、经营台帐不健全。除粮食系统的企业之外,是其它涉粮经营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给我们的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抓好宣传教育是实施行政执法的基础,没有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粮食经营者不知法、不懂法,就难以配合执法,甚至有怨言,逃避监管。如果宣传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依法管粮氛围形成了,监管工作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迎难而上,耐心说服,搞好宣传,抓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法行事,促使他们逐步走上规范经营的轨道,对不听劝解、无意整改的进行口头警告或下达责令改正、警告通知书,对拒绝监管、情节恶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行政处罚,直至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2、多头监管粮油市场,容易出现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的是各部门分工负责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大部分条款不是由粮食局来直接执行的,而是根据职能由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多个部门共同执行的。粮食行政部门一旦发现了问题,大多需要移交到工商部门、物价部门、质监部门或卫生部门等来执行,但处理结果到底如何,粮食行政部门不得而知,影响了执法的延续性与直接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粮食行政部门的执法积极性。有的执法工作需要几个部门一同参与,而往往因为涉及部门多,难以协调,很难形成经常执法的局面。联合执法的次数少之又少,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法律威慑。因此粮食局作为粮食流通管理的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主动承担起牵头、沟通、协调的职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利用粮食流通管理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整治粮食流通秩序,严防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发生。同时,建议决策部门授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行使监督检查权,对粮油收购、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都有处罚权,这样,既有利于责任明确,防止监管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又可避免多头执法扰民的问题。
3、执法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粮食部门行政执法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操作的经验很少,遇到问题、处理案件有些缩手缩脚,尺度把握上心中无底。因些,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认真学习借鉴其他执法部门和兄弟市(县)的先进经验,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获得间接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经常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活动,边学边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政治过埂、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秉公执法的高素质执法队伍,努力提高粮食流通监管水
第二篇:对粮食流通监管的调研分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生活必需品,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我市2002年成为全省首批6个进行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市州之一,全面放开了粮油购销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进入粮油市场。在我市粮食市场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其监管,做到流通有序、保证质量、安全消
费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07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和《**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省政府第206号令,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同时为对粮食商品进行依法规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实现了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这一体制性突破和创新,粮食流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条例》和《实施办法》的先后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也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管重任,以保障我市粮食流通领域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购销市场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一直有国家统购统销,不允许其他经济组织染指,那时的粮食流通流域,是清一色的国字号。改革开放后直致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经营规模非常小的个体粮油经营户,但在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方面仍远不及国有粮食企业。2002年,我市成为当时全省6个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市州之一(其他地区2004年放开)。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后,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快速地不断涌入粮食流通市场,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6月底,在各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各类粮食经营户(含粮油购销、加工、转化)已达574户,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19户,占3.3%,非国有粮食企业及工商个体户555户,占96.7%。数量如此庞大的经营主体,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做不到有序规范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供求形势新变化后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我市目前已成为粮食纯销区,如何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有限且呈下降趋势。2001年,我市粮食三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43.4万亩,产量55.6万吨;2006年,三大品种播面为112.7万亩,产量44.3万吨,分别下降21.4%、20.3%。从总量上看,2006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55万吨,按我市目前的人口计算,人平占有量为710斤,已经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平占有730斤和我省的人平占有784斤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农民种粮没有比较优势,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经济手段调节社会产业的合理分工,农民根据比较效益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是天经地义的。随着我市茶叶、长毛兔、乳品、桑蚕、林竹、水果、中草药等种养殖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粮食的播种面积还会进一步减少。此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无疑都是影响我市粮食产量的基本要素。二是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由于人增地减和酿造、饲料等工业转化用粮的快速增长,我市粮食消费量毫无疑问也会随之增长。根据调查测算,2006年我市仅口粮、饲料、种子用粮等粮食消费量就已达64万多吨。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酿造等工业用粮,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粮食库存下降,安全系数降低。截止2007年6月底,市政府可以调控的有效库存仅有28900吨,其中市储备24000吨,国有粮食商品库存4900吨,为多年来最低水平。我市非国有粮食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其仓容量、资金量等客观条件决定了只能是勤进快销,不可能储存太多粮食。目前纳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范围的非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量仅有1600余吨。而且从名山、汉源等地粮食部门抽样调查情况看,现在我市农户储粮情况也很不乐观。名山去年抽样调查了永兴、万古、百丈、红星、马岭、茅河、联江等7个乡(镇)24个社的360户农户,需要购买口粮的家庭126 户,占调查总户数的35%;100%的农户都要购买饲料用粮。汉源今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了大田、富春、九襄、清溪、双溪、富庄共6个乡(镇)12个社的40户农户,有9户占22.5%的家庭基本没
第三篇:外国银行监管方法
外国银行监管方法
原则1–目标、独立性、权力、透明度和合作: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要求每个银行监管机构都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每个监管机构都应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透明的程序、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充足的资源,并就履行职责的总体情况接受问责。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安排。
原则2–许可的业务范围:必须明确界定已获得执照并接受监管的各类机构可从事的业务范围,严格控制“银行”一词的使用。
原则3–发照标准:发照机关必须有权制定发照标准,有权拒绝一切不符合标准的申请。发照程序至少应包括审查银行的所有权结构和银行治理情况、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格、银行的战略和经营计划、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包括资本金规模在内的预计财务状况;当报批银行的所有者或母公司为外国银行时,应事先获得其母国监管当局的同意。原则4–大笔所有权转让:银行监管当局要有权审查和拒绝银行向其他方面直接或间接转让大笔所有权或控制权的申请。
原则5–重大收购:银行监管当局有权根据制定的标准审查银行大笔的收购或投资,其中包括跨境设立机构,确保其附属机构或组织结构不会带来过高的风险或阻碍有效监管。原则6–资本充足率: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反映银行多种风险的审慎且合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规定。至少对于国际活跃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不应低于巴塞尔的相关要求原则7–风险管理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和银行集团建立了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综合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以识别、评价、监测、控制或缓解各项重大的风险,并根据自身风险的大小评估总体的资本充足率。原则8–信用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一整套管理信用风险的程序;该程序要考虑到银行的风险状况,涵盖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风险)的审慎政策与程序。
原则9–有问题资产、准备和储备: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建立了管理各项资产、评价准备和储备充足性的有效政策程序,并认真遵守。
原则10–大额风险暴露限额: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程序要能协助管理层识别和管理风险集中;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审慎限额,限制银行对单一交易
对手或关联交易对手集团的风险暴露。
原则11–对关联方的风险暴露: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当局必须规定,银行应在商业基础上向关联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对这部分贷款要进行有效的监测;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或缓解各项风险。冲销关联贷款要按标准的政策和程序进行。
原则12–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在国际信贷和投资中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政策和程序,并针对这两类风险建立充足的准备和储备。
原则13–市场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各项政策和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应有权在必要时针对市场风险暴露规定具体的限额和/或具体的资本要求。
原则14–流动性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反映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的管理流动性战略,并且建立了识别、评价、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及日常管理流动性的审慎政策和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应要求银行建立处理流动性问题的应急预案。
原则15–操作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评价、监测和缓解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原则16–利率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帐户利率风险的有效系统,其中包括经董事会批准由高级管理层予以实施的明确战略。
原则17–内部控制和审计: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各项内部控制应包括对授权和职责的明确规定、银行做出承诺、付款和资产与负债账务处理方面的职能分离、上述程序的交叉核对、资产保护、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检查上述控制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合规情况的职能。
原则18–防止利用金融服务从事犯罪活动: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完善的政策和程序,其中包括严格的“了解你的客户”的规定,以促进金融部门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准,防止有意、无意地利用银行从事犯罪活动。
原则19–监管方式: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要求监管当局对单个银行、银行集团、银行体系的总体情况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深入的了解,工作重点放在安全性和稳健性方面。原则20–监管手段: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应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银行监管当局必须与银行管理层经常接触。
原则21–监管报告: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具备在单个和并表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各家
银行的审慎报告和统计报表的方法。监管当局必须有手段通过现场检查或利用外部专家对上述报表独立核对。
原则22–会计处理和披露: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要根据国际通用的会计政策和实践保持完备的记录,并定期公布公允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的信息。
原则23–监管当局的纠正和整改权力: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具备一整套及时采取纠改措施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吊销银行执照或建议吊销银行执照。
原则24–并表监管:银行监管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进行并表监管,有效地监测并在适当时对集团层面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提出审慎要求。
原则25–母国和东道国的关系:跨境业务的并表监管需要母国银行监管当局与其它有关监管当局、特别是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进行合作及交换信息。银行监管当局必须要求外国银行按照国内银行的同等标准从事本地业务。
第四篇:网格化监管方法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方法
网格化监管概念
网格概念是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Ian Foster于1998年在其著作中提出的。Ian Foster的定义是:“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功能则更多更强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 网格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工作。近年来网格研究和应用的主体在科学计算领域。网格技术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便产生了网格化管理思想。
网格化管理在国内最早见于网格巡逻。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城市网格化管理,于2004年10月22日开始在东城区试运行,国家建设部充分肯定了这种管理探索并于2005年7月提出了推广意见。城市网格化管理主要通过“万米网格”“城市部件管理法”和“城市事件管理法”(3概念见后附注)完成对城市中管理目标的信息管理。但网格化管理作为处理复杂管理事务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网格化管理应用的诸多关键问题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理论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理论监管理论由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监管任务的网格化部署与实施3部分组成。
1.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
网格化监管体系是以各级政府监管网格为基础结构;以政府纵向分级负责、部门纵向分级监管、部门横向分工监管、属地为主实施管理、行业实施指导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基于多级监管网格的业务管理、业务监督、信息报告与反馈3种互动关系(或称网络体系)的有机统一为基本运行机制,切实支撑各级政府承担起法定监管职责,推动政府监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网格化运行基础架构。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是用于承载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监管网格、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责任、监管保障、监管授权、运行机制7个方面。
相应地,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划分监管网格、确定各级监管网格监管主体、梳理各级监管网格监管对象、对各级监管网格进行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各级监管网格监管运行保障、在各级监管网格中进行监管授权(分解并部署任务)、确立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等7个方面。同时,针对地市级监管网格内某些监管对象(如市直企业、省驻市企业、中央驻市企业等,按法律规定,对其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由地市级网格直接负责)建立责任网格,方便信息传递,以强化其对所辖二级单位、三级单位等下级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责任。
地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监管网格
安全生产网格可分为两类:监管网格和责任网格。监管网格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的载体和基础;责任网格是管理主体履行管理责任的载体和基础。本部分阐述监管网格。
监管网格包含物理网格和逻辑网格两个层面,它是物理网格和逻辑网格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物理网格是有实际地理边界的格,而逻辑网格用于承载监管责任。不同的逻辑网格叠加到同一物理网格,分别代表不同的监管责任。物理网格使得逻辑网格具备在本物理网格内区分监管责任的能力,从而为实现责任分解与业务部署的同步提供了基础机制。
划分监管网格是构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崭新格局的第一步。安全生产监管网格(物理网格)划分,主要采用行政区划界线作为监管网格边界,保持与行政区划的统一;作为补充,经济功能区按实际管辖范围划定监管网格边界。这样,各级监管网格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区分为行政区划网格和经济功能区网格。以地市级部署为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按市级、区市级、镇街级三级进行政府监管网格划分结合对横向部门监管责任分工的考虑可有效贯彻“政府纵向分级负责、部门纵向分级监管、部门横向分工监管、属地为主实施管理、行业实施指导”的思想,从机制上实现由监管业务导向驱动的条块整合。
监管主体
广义地理解,监管主体的确定过程反映了对监管机构和领导在各级监管网格中的分工过程。监管主体从机构层面看,包括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其他部门两类;从领导层面看,指在每个监管网格中,要明确网格化监管主要领导(某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某级政府的分管负责人)和具体领导(某级政府中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监管对象
监管网格中的监管对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该网格的直接下级网格,第二类是该网格直接管辖的企业,第三类是该网格直接管辖的其他对象,如:学校、医疗机构、社团、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非企业类对象以下简称为第三类对象。作为监管对象的企业及第三类对象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监管责任
监管责任分解过程的实质是在监管主体(监管人员)和监管对象间建立对应关系。根据安全生产法律的规定,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要严格落实 “一岗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承诺书。在网格化监管体系中,需要将这些法定责任分解到具体网格,对网格中的每个监管主体、每个工作人员结合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其网格化监管职责,明确其所负责的具体监管对象,以便为具体任务授权提供基础条件。
监管保障
网格化监管运行保障包括人员编制、设施装备、工作规范等内容。需要落实每个网格中人员组成、装备设施配备等基础要求,落实对每个网格中人员的素质要求,落实具体任务所涉及的行动措施、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监管授权
监管授权是任务部署的具体方式。需要根据监管责任将分项任务部署到各级网格中的各监管主体和各监管人员。
运行机制
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涉及对三种互动关系的把握和处理。这三种互动关系分别是: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管理性业务的流转和处理为特征的管理网络体系;以投诉举报、督查督办、内部监督、绩效考核等监督性业务处理为特征的监督网络体系以及以信息报告和反馈为特征的信息网络体系。2.安全生产监管业务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涉及两类业务:第一类是管理性业务,包括基础信息管理、专项监管、综合监管、应急管理、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执法监察、治理跟踪、事故处理、行政审批等;第二类是监督性业务,如,投诉举报、督察督办、内部监督、绩效考核等。这两类安全生产监管业务均以强化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特征。
3.监管任务的网格化部署与实施
将安全生产监管业务部署到各级政府监管网格中的一种可取的方式就是以监管任务方式进行部署。
监管任务
监管任务是监管业务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专项监管业务可表现为企业主体责任评级、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评级、特种设备检验质监部门的专项监管业务等监管任务;再如,隐患排查业务可表现为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执法检查等监管任务。随着形势变化和对安全生产不同监管侧面的关注,以及国家、省对安监工作的新要求,新的监管任务会不断提出。
监管任务的网格化部署
监管任务在各级网格中的部署是运用网格化监管体系开展监管业务的具体实践的起点。任务可由不同层级的监管网格发起,并对下级监管网格分解。
具体来说,将一项监管任务部署到各级监管网格的方法是,通过任务分解,将分项任务部署到具体网格,根据各级监管网格的监管责任分解,确定各级监管网格中该任务的监管主体(指明什么机构、具体哪位领导)和监管人员;根据对各级监管网格中监管对象的梳理成果指定该任务涉及的由特定监管主体和监管人员负责的监管对象及细分的分项工作任务;明确各级监管网格内工作目标、监管要求(如,任务完成期限)、监管反馈的时限要求如(工作目标完成信息的交流时限)、工作规范、行动措施和考核标准;检查各级监管网格中执行该任务所需的监管运行保障情况并做好准备。
监管任务的实施
任务自上而下分解完毕后,即可利用已确立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结合执行该任务的具体业务流程开展工作,组织实施。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信息化方法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是以落实政府监管责任为目标,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及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网格化部署实施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政府监管业务系统。
1.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作用
首先,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将网格化监管体系信息化——包括将监管网格划分成果信息化;将监管主体(本级网格涉及的部门和领导)和监管人员信息化;将监管对象(包括本级网格直辖企业、第三类对象和直接下级网格涉及的部门和领导)信息化;将监管主体和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信息化(包括目标责任书、安全承诺、所负责的监管对象,明确的监管责任是监管授权的基础);对网格内的监管运行保障内容(队伍人员编制、装备设施配置、标准规范建立等)落实并信息化;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信息化(规划为管理、监督和信息三大模块,其中管理、监督模块负责监管业务流转与处理,信息模块负责统一信息展现)。网格化监管体系被信息化后,可为各种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信息化提供基础架构。
其次,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可将安全生产监管业务信息化。即将具体的管理性业务、监督性业务逐渐实现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个业务处理功能,如,一级功能有基础信息、专项监管、综合监管、应急管理、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执法监察、事故处理、行政审批、投诉举报、督察督办、治理跟踪、内部监督、绩效考核等;再如,对专项监管功能而言,二级功能可有主体责任评级、安全标准化达标评级、特种设备管理等。再如,对于应急管理,二级功能可有重大危险源备案、应急预案备案、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培训信息、应急演练信息、预警预测信息、事故救援信息等;对于应急资源,三级功能可有应急专家管理、应急队伍管理、应急装备管理、应急物资管理等。随着开发的持续深入,系统将可对各级监管网格安全生产日常监督管理业务提供广泛支持。
再次,通过在各种监管业务过程中推广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应用,可积累大量动态数据,从而建立起各种动态信息数据库,如隐患数据库、应急数据库、执法监察数据库等等,为数据的有效利用和价值挖掘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开发统计分析功能并结合地理展现方式,可有效支持对整体安全生产形势的把握、对安全生产不同侧面的评估、预测及对各种行动措施的决策。
2.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建设方法
系统建设总体策略以地市为例,在全市建设一套信息系统,市级集中部署(可部署在地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内网或专网运行,按网格分级授权,严格身份认证。区(市)、街(镇)不单独建立信息系统,只需具备访问市级系统的条件(终端电脑、政府内部网络、用户授权)。
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坚持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易维护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兼容性、标准化原则。
系统功能设计
附注
万米网格是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实施城市管理的基准单元,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成具体的网格状单元。每个“万米网格”长100米、宽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一个网格一个代码。将所划分的“万米网格”组成一个整体的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街道、社区各自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实现管理区域的无缝拼接,消除城市管理盲区。每个“万米网格”配备若干名巡查监督员,负责对网格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通过PDA(城管通),以电话、短信等形式传输到数字城管信息中心,实现对“万米网格”的信息采集。
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各项设施,作为城市部件,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城市事件管理法是把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作为城市事件,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事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图二:
第五篇:粮食类项目监管操作规范
粮食监管操作规范
一、保管要求
1、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做到清仓消毒,按照“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进行防治。
2、保管粮油商品,必须搞好苫垫,作到上不漏雨,下不返潮,确保储粮安全。
3、保管粮油要坚持个人检查,小组检查,单位半月检查的三级检查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安全检查,作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库内的粮油要推陈出新,不应超过规定的储粮年限,超过时,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5、及时晾晒潮粮,接收入库的高水份粮,要根据粮种和气候条件,及时晾晒,夏季保管的粮食、油料除采用先进技术和确保储粮安全外,一般不得超过安全保管水份。
6、储存粮食的仓库,不得存放有异味、有毒、有害物质,防止污染粮食。
7、使用粮仓机械,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粮库要有义务消防组织,明确分工,配备适应防火需要的消防设备,专人管理,会修会用,备有充足的水源,保证随时使用。
9、粮库的储粮区严禁吸烟,烤火,要设立禁烟、禁火的标志,除因工作需要,任何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粮库。
10、熏蒸虫药剂,按需进货,按规定的用药范围使用。
11、使用化学药剂,要按规定申请批准,领用和进出库逐一登记,保管期间要定期检查,盘点。
12、装卸、运输、储存药剂时,要轻拿轻放,药箱不准倒置,指定熟悉药剂性能的人员储存,保管。
13、药剂储存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发现腐蚀,生锈或漏气情况立即处理,化学药剂要用专库,专人负责。
二、包装要求
大豆运输及包装要求:货物用铁路盖车运输。包装通常以50公斤塑料编织袋,双线缝口,装车前要把车内清理干净,车厢底部要用铺垫物垫好,如果用铁路敞车发运,车厢四周也要用铺垫物垫好,以避免车厢污染包装。
玉米、稻谷(带壳大米)通常是散放,置于房仓或者筒仓内。
稻谷的完整外壳使其比玉米和大豆更易保管、储藏期更长。但是稻谷的胶体结构疏松对高温抗性较弱,高温易变质。
三、首次盘点
(一)项目启动:
在项目启动时要对监管场地质押品的实际数量和价值进行盘点,巡检员、监管组长、业务人员、监管员务必同时到达监管场地,严格按照中海物流和银行的盘库标准在盘点后出具《盘库清单》,同时做到以下三点:
1.《盘库清单》必须要认真完整填写,并在相关签字处签字确认,若单据上有空项或者表述不清晰情况,本部不予开具质物清单;
2.在质押品贴上中海质押标签,并在监管场地挂上我司监管牌。3.对所有稻谷或大米进行检查,确认每一堆和每一包为稻谷实物(利用扦插),凡是处于不可见包装的稻谷或大米,一律不算质押监管范围。
4.对于静态监管的稻谷仓库,在场盘库小组必须重新配置锁具,钥匙由质权人和监管人各持一把,确保质押品完全在监管范围并实际占有。
(二)风险控制
看、问、听
1.只以加工为主的出质人,就这种出质人而言,出库较为平均;
2.以加工和贸易为主的出质人,就这种出质人而言,出库很不平均,这里就要时刻注意出质人的动向,及时提醒入库;
3.若出质人不能及时入库,出质人需向银行打保证金,由银行向我司出可出货通知单,监管员根据提货通知单数据限量放库。
4.出质人经营状况,这类主要是通过和他们出质人员工那里了解(例如:工资是否及时发等);
5.了解市场期货行情(例如:原料、业务等等);
6.出质人是否只经营稻谷,若不止经营稻谷一项比如房地产等,我们就只要更加警惕;
7.每天注意出质人来访人员,并用笔记下汇报我司。对于仓库较远的,需出质人出具监管方不在场的情况下不可单方出货的受法律保护的书面文件,以确风险的控制。
(一)验收方法
测量散粮食容积再乘容重、称一个袋装粮食再点数与检斤、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对照无误即可。观察其品质是否完好。
(二)注意事项
对于袋装粮食包装上的重量要过称核对。
(三)企业应提供哪些资料证明监管物数量和品质
企业要出具详细的库存表,内容包括质物规格型号、数量、重量、货位。入库单、检斤单、化验单、货位图等。
提供由有关部门(消防、技术监督局等)认定的筒仓、房仓、传送带等的图纸及有关参数。图纸对于计算仓库容量会有帮助。
四、日常监管
(一)入库监管
1、验收方法
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检斤为主,检尺为辅的方法查验其数量、外观、仓储情况。
2、注意事项
在东北,冬季粮食入仓时,因气温低,玉米表面温度与自然温度相近,由于呈颗粒状,密度大,温度散发性低,所以在夏季温度较高时,仓内温度依然很低。
南方要注意梅雨季节的防潮工作。
玉米露天存放时,温度需每天检查,垛内温度低于外温5-7摄氏度,垛内温度最高不得超过30度。
袋装粮食单个检斤,统计袋数。如果测量,因间隙比散粮大,所以最终计算结果会略大于实际重量。
3、堆码要求
(1)堆垛进包要放平,一般不得竖放,上下层应交叉压缝。露天堆垛,垛
高不得超过8米,库内堆垛,垛高距房梁不小于1米。
(2)库内堆垛与堆垛之间应留出必要的通道。主要通道宽度不小于2米,其他通道不小于1.5米,垛距墙不小于0.5米,距柱不小于0.2米。
4、不同监管物品种企业应提供哪些单据 入库单、检斤单、化验单、货位图、库存表等
5、其他
填写《货物入库质押申请/批准单》。
(二)解除监管、出库
1、怎么做到事前控制。
出质人将计划出库粮食的品种规格和数量填入《质押物解押出库/批准单》,监管员审核后,予以批准确认。
出质人作业完成后,在《质物解押出库申请/批准单》上填写实际出库件数和重量,并提供出库单原始单据。
监管员复查库存。
2、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的不同点
通常出质人都是贸易企业,其粮食质押物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生产企业的粮食库存一般是生产原料,其质量和来源都与贸易企业不同,其容重也不同,通常水分含量大,储藏方法比较简单,流动性强,不宜计量和变现。
3、其他
对于生产企业的粮食监管要特别谨慎。
(三)日常盘点
1、盘点要求及周期
每天盘点一次,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检斤、检尺等方法。
2、计量方法 a)散粮的计量方法
散粮重量=容积×容重
对于筒仓及方形库内存放的散粮,先测量(一般用50米长度以上的皮尺即可)其容积(包含间隙的体积),依照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长、宽、高、半径等来计算。然后乘以容重(包含间隙的密度),即可得出散粮的重量。
例:一立方米的水重一吨,一立方米(容积)的玉米重0.7吨(按照通常晾晒后玉米的容重0.7吨/立方米计算)
有关特定散粮的容重在其检验单上均有注明。
刚收上来的玉米含水量大,容重也大,经晾晒加工后,水份减少近一半,达到国家标准,约14%,重量也减小,我们以及客户对于玉米的价格计算都是参照晾晒后玉米的重量来计算的。经火车运输进港粮食计量以铁路轨道衡为准,入普通仓库按仓库电子磅称重为准。
b)筒仓粮食的现场勘查方法
10米以内高度的小型筒仓,一般会在其上端有进货口,下端有出货口。出货口可以从缝隙看到有无货物,进货口一般通过爬上脚手架观察(注意安全保护),如果货物高度不够,需要格外照明才可以看到粮食(可以使用手电等照明工具),测量工具使用皮尺即可。筒仓高度可以通过测量脚手架两格间隙然后乘上脚手架格数得出。有经验者对于筒仓内部粮食距离顶部高度可以直接目测,否则使用皮尺探入。
大型港口内筒仓不可现场勘测,进出货物均通过传送带,其高度几十米,相当于一座十几层楼的高度,只能通过港内总控制室中的控制平台(一般是微机控制)查验。
c)袋装粮食要单个称重,与其包装上标明重量核对,再点数、点垛。
3、数量与重量的复核
实际检查结果要与账面数量、重量核对,有异常时找出质人查找原因。
(四)日常现场巡查注意事项
现场作业条件、出入库迹象、工人状态、安全卫生等方面。
(五)监管物数量盈亏的处理
每月月底双方通盘一次,在合理误差内,由质押操作部与出质人协商处理。在亏欠监管物数量时可要求客户补仓、向银行交保证金、出具其它库存证明。预计可能出现的亏欠,应敦促出质人向质权人申请。
(六)如何进行货位管理(货位图及其他替代手段的应用)
树立、悬挂或粘贴质押标识,标识上要有件数和重量等数据,原则上划分独立的监管区域,标明质权人、出质人、监管方、品种等信息。
五、是否需要上保险
要求上保险,受益人为质权人。
七、货押监管中心应配备的工具和劳保用品
皮尺(30-50米)、手电、手套、安全带、容重器(仪)。
八、监管过程中遇到特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为防范道德风险。首次盘点和日常监管中要注意细节,特别注意观察入库过程。避免中空情况出现。可进行倒垛、部分出粮检查。
粮食在华北多为秋种夏收,即10-11月播种,5-6月收获,农民会进行脱粒和晾晒,中小型贸易企业多在4月将上加工好的粮食卖出,6月收粮。即在此期间可能出现空仓,应进行规避。可以考虑签6-9个月的质押合同(5月-次年2月期间比较安全)。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粮食品种多样,不同的地域和品种会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南方有些粮食分为春种和夏种两季,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