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一位父亲的礼记有感
读《一位父亲的礼记》有感
原本是认为女儿看着动画片,我就可以看看书了,所以才在书柜中信手拾来,可事实确实枉然。努力着平静下来看着书扉页内侧那句在隽永出生前一夜留下的那行字,赫然发现,自己竟是遥遥远远的未看书了。周国平先生《一位父亲的礼记》我已经是多次翻看了。也正是每次都要看,每次都在提醒着我“父亲”是一个称谓,更是一份责任。在文章中,这位父亲,宏厚、宽广、深沉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朴实而又真切。那份渴求、欣悦、感激、珍惜生活的心情,跳越着、奔跑着、有力地冲开阅者的心房。像微风轻拂掀起的绿浪,像湖面泛起的波纹,生生不息。
为女儿的感动留下文字,已经是我为人父付出责任后的意外收获,每每再次停留在这些文字上,心中冉冉升腾的自豪就像美酒一样,令我贪婪得不愿放下。
三岁的女儿已经会从一数到八、九十了,《三字经》还有本事地跟《静夜思》来了串烧。我手机录音就有她稚嫩而又声嘶竭力背诵这一段串烧的场景。我是极不愿意去纠正她这点错误的,错误是她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的重。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句话一直响彻在耳畔-----我不愿做暴君的奴隶,我却被你弱小所征服。这句话会让我沉思许久。
窗外的雨依旧下得不依不饶,倒不是很大,但正如这个季节的冷----不彻底,但却让人渐生些厌烦。玻璃窗上,道道雨痕带着寒意,侵入我的领地。哦,不对…….这是三个人的领地。三岁的女儿就在我的身边,叫唤着、指使着我要给她播放奥特曼、黑猫警长、葫芦娃。手里捧着的书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拿起又放下了,看着隽永渴求,孜孜不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我也只好顺从着。这何尝所以为人父母的共性,想必这也是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财富吧,我想,这样的情是底蕴深深的爱所盛开的花朵,将温暖我们的人生。
第二篇:读《礼记》有感
《礼记·昏义》读书笔记
《礼记》又名《礼》,共四十九篇。据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五的统计,以《唐石经》为准,《礼记》共有九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字,差不多是《周礼》、《仪礼》二书的字数之和。《礼记》的“礼”,包罗万象。从中可以看到,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礼都无时不在。对活着的人要讲礼,对死去的人也要讲礼。整个社会,实是在礼的框架下运转;而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也须臾离不开礼。这个“礼”是广义的。
以上,是我从资料上得知的。不过,当我从湖大图书馆编号K892的书架上找到《礼记》时,我就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了它的“包罗万象”——太厚了。实际上九万字仅仅只是正文而已,不包括注释。作为一名工科生,要在短时间内读完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只好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几篇感受了一下。
《昏义》第四十四:安《仪礼》有《士昏礼》,记录昏礼的具体仪式,本篇说明那些仪式的含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第一句,表明了结婚的本质和意义,是把不同姓的两家的名誉,利益等联合起来,然后,生孩子。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其实看到这个“昏”,我不由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一个有趣的说法,说是在原始社会,若是一个男的看上了一个女的,就会把她打昏,然后拖到自己的山洞里,就是为什么是“洞房”和“昏礼”,哈哈。不过毕竟消息来源不咋正经,姑且一笑置之。之前在课堂上,老师有讲,夫妻之间最好的相处状态是“相敬如宾”,以礼相待,不过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对自己亲近的人没有那么多讲究。其实,我觉得,这毕竟还是有些时代限制的。在古代,凡是有些殷实的人家,都将女子养在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双方结婚之前无法见面是常事,对于自己将来的配偶人品如何,相貌如何,大多也都是从媒人口中得知。至于新婚之夜才见得配偶第一面的他们,相敬如宾依然是很好的结果了。而现代社会,男女之间近乎平等,在这个人人大致平等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由恋爱的模式替代了以前的盲婚哑嫁,诸如人品几何,性格匹配否等因素也成为了人们考虑的因素。故而人们在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前往往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恋爱赛跑,相互已经熟悉了解并转作的亲人一般,大概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讲究。不过,我觉得礼貌还是应该有的,毕竟是为自己着想的人,偶尔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道一声感谢还是有必要的,最起码你现在的或者未来的爱人会很高兴的。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读到这里,不由得感叹一句,终于见识到传说中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从哪里来的了,虽然还是有些出入,但没关系,这不是重点,原来这个还讲究阴阳调和之理。不过细读之下,我感到有些不妥,可能是还是时代不同吧,古人讲求一夫多妻,只要你有能耐,想娶几个都没问题,但现在只能娶嫁一个。虽然“六宫”“六官”什么的对的很整齐,但是,六宫什么的都是天子的女人,和百官其实没关系。我不竟想,要是皇帝负责统领百官,皇后负责和百官的夫人联络感情什么的,这样不更和谐吗?呵呵,当然这只是我的乱想。
因为时间等这种原因,《礼记》没能读得多少,理解不够深刻,还都是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但若时间充分,读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嗯,都是些胡言乱语,希望老师多多包涵。计科二班 ***7刘佳庆
第三篇:读《礼记》有感
读《礼记》有感
“礼”本来是先圣明王采用自然地法则,来规范人类生活行为的成果。我们人是自然地产物,只有适合了这些法则,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礼”具体到现实中来,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在读了这本《礼记》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礼”就是时常怀着谦恭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指导我们外在的行为,让我们一天一天的趋向善良,远离罪恶。“礼”所包含的仁义道德和常怀感恩之心,怀抱这样的精神,能让我们处事的事理行为顺畅起来,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增进,我们会觉得温暖,也会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人情的温暖。
越是细小的动作,越能看得出我们是否受到了“礼”的教育感化和指导。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让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时刻处于备战状态,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姿态,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对待顾客要时刻面带微笑,不能松散的面无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精神抖擞的工作状态,神采奕奕,作为员工要从干好本职工作开始,身体力行的营造企业“知耻”文化。所谓“人无耻则无敌”,在工作上坚决杜绝“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思想作风,带头干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优雅的态度去工作去学习,态度恭和的去做人做事。
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应该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多帮助老人,为老人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我们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每个家庭的温暖能促进我们的社会团结,怀着这样的习惯,到了社会上我们自然就会懂得端正姿态,尊重长官,尊重长者。
像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注意的细节实在太多太多了,说不尽也道不完。但是只
要我们保持着这样一颗恭敬好学的态度,自然能使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看了这本书后至少对于我来说提醒了我要多加一份思考,避免失礼。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然而却足以督促我凡事多加一颗有“礼”的心,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这些礼节,小则足以个人事业成就的必备条件,大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表现。
《礼记》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我一定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这些良好的传统,带入到我的生活之中,争取做到“礼义以为干橹”。
第四篇:读《礼记。中庸》有感
读《礼记·中庸》有感
会昌小学 五(7)班余佳韵
中国是个千年古国。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也数不胜数:《论语》、《大学》、《中庸》……可谓是夫源远者流长,根生者枝茂!
《礼记·中庸》是一部儒学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学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这部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回味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正是如此,也确实不错。明代的“土木之变”后,明朝皇帝明英宗被俘虏,群龙无首,整个北京城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氛围,许多大臣都要迁都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灾难。这时,于谦站了出来,说:“我们不该丢下京城,我们要齐心保卫北京城!”于是,于谦就着手整治军队、收敛败军、招募民兵、打造器械盔甲、聚集兵粮……在于谦有条不紊的指挥与准备下,军队士气上升,兵粮充足,北京城城防加固,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后,主动出击,打败了瓦刺军,一雪前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中在大臣们提出迁都的建议之后,于谦站出来反对,也细心的准备好了一切,最终打败了敌人。恰恰相反,于谦虽然站出来反对了,但是没有准备行动,纸上谈兵,那么明朝的后果是什么呢?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准备不当,有可能一个整体的命运会被你摧毁。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你的队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准备好,给大家拖了后腿。这时你会都么得懊悔啊!大家的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却只是后悔!而你有可能会想:如果我准备好了,结局是否会被逆转?那我收获的不是满满的自豪和喜悦吗?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一次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试,可是心里就想:这些考试的基本题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复习也可以,作文也写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复习,反正考的都是书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词好句、把开头和结尾写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书,至于数学嘛,只要细心不要把题目算错,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英语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复杂。心里想着这些,我就拿起一本漫画书看了起来,一连好几天的都是这样。直到期中考试那天,题目才让我大吃一惊,有些题都没接触过,怎么做啊!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随便填个自己觉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做完了艰难的第一题后,作文可是也让我吃惊,是一个根本没有写过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着要求胡乱写了一通。最后发下试卷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预料中的那么好。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时间倒流啊!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来了,都怪我没有准备好!
我反复的去琢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才发现,其实只要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去努力奋斗,成功保准是十拿九稳!
(指导老师:潘莹)
第五篇:读《父亲》有感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的逛了书店,买了一本《父亲》,里面记载了99个不同父亲的故事。其实内心对“父亲”这个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想不外是讲父亲的深沉、父亲的强硬,怎么可能比母亲的细腻体贴、柔韧不屈更让人感动。而且,或许是出生于农村,开口叫惯了“妈妈、爸爸”,对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书里面的父亲出生于不同的环
境,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农民父亲的故事。这些父亲,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这一辈子和他们父辈一样,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饭。有些生性木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傍晚带了一身疲惫回家,默默喝上几盅老酒时开口说几句‘今年收成如何’、‘赶明儿得去趟农贸社买点种子’以外,就没有其他话语了”;有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只要乡亲上门告状,说‘你家伢子又使坏了’,父亲就扔下手中的烟叶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门旁的木棍就砸下来,母亲在旁边怎么劝都拦不住”;还有一些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个好婆家就够了,费心读书做什么”……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农民父亲很相象,我身边也有一些,看起来便多了一些亲切感。
而就是这些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特意歇了几天工,带上“我”去谢师,走亲戚,乐呵呵的和邻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贷“我”的3000元学费时,仍然微笑着,仿佛能贷这个读书的款也是一种荣耀;“我”的那个不容人说理,强硬的谁也拦不助的父亲,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负气到外地打工半个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是从和我同来打工的同学父母家打听到消息的。“我”不知道这个在印象中除了打骂没有其他举动的父亲,是怎样到县城的学校,找到老师,然后再挨家挨户问我的同学,“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怀里揣着母亲烙的烧饼,带着几百块钱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个月的。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带上“我”,留了回家的车费,用剩下的钱带我上了馆子,我是不敢说话,闷头吃菜、喝酒,而父亲则一次又一次的预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来过。让我这个从不因父亲打骂流泪的儿子,泪流满面;当“我”这个“除了嫁个好丈夫别无其他”的女儿,在读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亲生疏,和母亲热络,且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永远都只能这样了时。“我”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我们准备买套房子,一直站在电话旁边的父亲急急的问:钱够不够?不够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绝,说房子只要付10万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积蓄已经足够,电话那头一片沉默。隔了几天在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这些年把钱都兑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时候办个事需要钱就能派上用场”,接了电话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说自己老了,没啥用了。“我”似乎被触动,特意挑了个母亲出门的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装作急急的样子说:这房子临时又多了什么1万多手续费,我们一下子凑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别人买走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声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给你!那天,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新新旧旧的够我缴那笔并不存在的“手续费”时,父亲说“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说”,我对父亲的多年的阴郁突然就不见了,眼里只有父亲喜悦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儿需要的欣慰。
很多时候,母亲的爱是外露的,关心你,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宁可自己辛苦。而父亲则是内敛的,表面不动声色,即使自己爱孩子爱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来。但那颗爱孩子的心,却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母亲是水,一直围绕自己的孩子;那么父亲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爱自己,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转身看过。只要适时的转身,便能看到父亲厚重的期待和被坚硬外壳包裹的柔柔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