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给与我们一种精神
他给与我们一种精神
2009年3月5日,正值学雷锋日,金华监狱青年志愿者分会成立了,以“拜访老一辈监狱人,为老一辈监狱人送温暖”作为青年志愿者分会第一次活动的内容。
在朱爷爷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我们席地而坐。医疗志愿者为朱爷爷仔细检查完身体之后,他起身坐在床沿,开始给我们讲起他年轻时期的经历。朱爷爷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几次绝地逢生。多少次,曾亲眼看见战友被敌人的炮弹炸死,被敌人的机枪扫死,但朱爷爷没有畏惧,在战火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坚守使命,直到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朱爷爷又加入到了新中国的监狱事业建设中,为新中国监狱事业奋斗了一生。讲起以往事,朱爷爷感慨万千,但我们能在他坚强的语气中听出他的自豪。在那段灰色的记忆中,朱爷爷用自己的勇敢无畏使它变得美丽,这是位可敬的老人,他的青春是雄壮的。我们应该为自己庆幸,还有人亲自为我们讲述那段艰难的岁月。
选择了监狱,选择了监狱人民警察,就预示着我们的青春将与监狱相伴,这份职业是圣神的,这个称谓是光荣的,我们要在这里书写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作为第三代监狱人,有了朱爷爷这些老一辈监狱人做了基石,我们是踏着前人的肩膀,才使自己显得更高。因此,我们没理由去沾沾自喜,去宣扬自己做了多少功绩,比起脚下的基石,我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老一辈监狱人拥有的一种精神叫做无私,他们不计得失,乐于奉献,这使他们变得伟大。然而,无私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精神,使我们失去了凝聚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强大的,是可以为监狱事业抒写历史的力量。我们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老一辈监狱人的对监狱事业的贡献,他们无论何时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对监狱工作的热情与执着、理解与奉献,更是我们青年民警应该追求的。
参加工作半年多,切身感受到“监狱人民警察”这个光荣的称谓是不容易守护的,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不仅仅是业务方面的,而且还有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有时候想得过且过,到了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才后悔莫及。但作为新一代监狱人民警察,我们年轻有活力,听了朱爷爷的讲述,更是坚定了工作的信心,他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态度,要求我们踏实工作,无私奉献。
若干年后,当我们也成了基石,希望我们也像老一辈监狱人那样坚固。
金华监狱八监区七分监区 麻文奥
2009年3月9日
第二篇:梁思成,我们纪念他什么?
梁思成,我们纪念他什么?
这是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编导胡劲草在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会上的讲演,题为《我们纪念他什么?》。
过去三年多时间里,作为一名电视编导,我开始了一次创作过程,用纪录片的形式去讲述梁思成、林徽因的人生故事。这对我来说是一项有着巨大挑战的工作,对于两位先生,和所有生长在今天的人一样,最初我也是通过流传在世间的各种文字知道他们。在他们离去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去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我们想告诉人们什么?对于距离他们越来越遥远的后人,我们在这里开会,纪念他们什么?
在这部八集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和身边的人有这样的对话。
“在做什么节目?”
“纪录片,梁思成??”
“梁思成,知道。建筑师。哎,哪些建筑是他设计的啊?”然后是期待的目光。
当我不能雄壮有力地用排比句给出一连串建筑的名字时,我内心开始知道讲述这个故事的艰巨性。有一次打车,出租车在电视台门口拉上我,车上和司机聊天。北京出租司机向来以博学广闻出名。司机问我做什么节目,我不是太有把握地说出梁思成的名字。结果那位师傅马上接话:“哦,就是那位一事无成的??做他干嘛。”
我疑惑地看着他,不知到他是否真知道自己说的谁。师傅马上补充道,“不就是那个北京刚解放,保护这个,保护那个,最后啥也没保护了的那个嘛。”
我无语,司机师傅的话我可能永远都忘不掉,内心也在告诉我,我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残酷性。
制作梁林的纪录片,对我来说,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去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今日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我希望告诉人们什么,并且不断在今日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找答案。
一切从阅读他们留下的浩瀚史料开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有一排书柜成列着中国营造学社资料,我开始一本一本地翻阅、做笔记,里面的影像是会说话的。它们会把你引向你该去的地方。而每一件你看到的史料:一幅照片、一段文字、一页档案,它的背后都在讲述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记得在重庆市档案馆,我们发现了1938年国民政府颁发的给中国营造学社社员古建考察的护照,上面写着,“兹有中国营造学社社员梁思成,现年三十九岁 广东新会县人,由重庆到各处调查古建筑遗迹,特发给护照。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勿阻。”西南古建考察的时间正是抗战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这已经不是三十年代林徽因信中写道的:坐在三等车厢中,被跳蚤咬得慌,不好意思在身上乱抓。此时的中国营造学社社员进行的古建考察活动发生在抗日战争日益惨烈的1938年,夹杂在不断涌入大西南流亡人群中,非常不和谐地有几位带着行李铺盖卷考察古建筑的学者。
难怪日后拜访李庄后的费正清先生会在他的回忆录中写下:“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动。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生存门道。但是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最原始的农民生活状态,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在那里,只是等待我们去阅读,去倾听,去捡拾,去讲述……
用影像讲述历史
因为是做电视纪录片,于是还有很多时间,我们带着摄像机的镜头游走在今日的中国大地,讲述的是昨日的故事,但是你看到的是今日的影像。
纪录片第四集“流亡”。李庄的故事,月亮湾,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今天经过复原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李庄六年,是抗战期间梁家流亡生活中最凄惨的六年,林徽因几乎全部在病榻上度过。病困交加的一群知识分子在这里仍然坚持他们的学术研究……空空的旧址是我们讲述曾经故事的载体,我们在这处旧址拍摄了很多次,白天的镜头、黄昏的镜头、晴天的镜头,苦等下雨的镜头……
拍摄过程会不断被旅行团打断,那时,我们停工、等待。等待的过程中,我一次一次听到导游对这处“景点”的介绍……关于营造学社旧址,关于这里住过一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人,听众基本无甚反应;关于这里曾经住过的一位才华横溢美丽但不幸的女子,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关于徐志摩、金岳霖,游客开始嬉笑着,调侃着他们听说的这个女子的一切……照相、上厕所,上车游览下一个景点……这基本是每一轮游客到来重复的内容。于是,在旁边的你会产生一种很纠结的情绪,你的久远的思绪被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绑架后,你的内心开始躁动不安,躁动中,你或许会隐约感受到历史和现实到底相距多远。
导游和他的旅行团被我保留在片中,“粗暴地”横插在另一个时空中卧病在床饱受煎熬的林徽因的影像中间……
这样的影像叙事在片中还有很多……发生在故事相关地点的“今日”的镜头被一次次带入“昨日”,观众无法“集中精力”停留在一个历史层面的叙事上,他的思维会不断被“今日”打断,内心不断被搅动,情绪会受到波动……带着跨越时空的情感他再次回到历史叙事的从前,此时,他看到的就不会再是那个单一时空的“从前”了。??其实,这只是编导将整个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真是感受,还原给了观众而已。我自己做这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过程中总是觉得,将管看着的思绪带入历史故事本身仅仅完成了一半的目的,让“历史”和“现实”碰撞是我心底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影像和影像的组合是编导提供的,但产生碰撞的是观众自己的内心。
记得我做节目后期的时候,我的后期剪辑是一位80后小姑娘,她在跟我做这部纪录片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各种晚会,特别欢天喜地。我和她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一起,每天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一幅一幅的画面剪辑在一起,同时不断地聊天着每幅画背后的故事??这个小姑娘是北京长大的,她的家就住在王府井边上的胡同里。有一次到机房后,她跟我说:我现在走在北京街头的感觉,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好像知道了许多这个城市的故事。我听后很欣慰。这个小姑娘应该说是本片的第一位观众,而且是一位很年轻的观众。从她身上我也意识到: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能够听得进去的故事。
听“老玄武”讲故事
在拍片子的过程中,我非常幸运的拜访了许多位“玄武”老师,听他们讲他们的老师的故事。(清华建筑系的前四届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绰号“玄武”)。在和他们交谈聊天过程中,你就会意识到为什么有人说谁谁谁活在我们心中。梁林两位先生真的活在各位老师的心目中。
采访张德沛老师,回忆他在清华水利馆前第一次遇到林先生的情形。我们机房的同事每次在机房一看到张德沛老师就会说“very attractive”;朱自煊老师,提到建筑系在水利馆大教室中充满各种欢声笑语的故事;王其明、茹竞华老师,我以前在各种回忆录上看到她俩的名字,一直以为这是一对夫妇,等我打电话约他们的时候我才知道她们是清华建筑系第二届的两位女同学,她们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要求,并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能不能我们俩儿一块儿接受采访”,我当然答应了这个要求,也非常感动于这两位保持了半个世纪友谊的女生;我去拜访刘小石老师若干次,每次谈话我都被刘小石老师的坦诚所打动;??所有所有的故事有很多,最后可能没有办法完全收录在我们这部纪录片里,但是它们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从来没有见过梁先生、林先生,但是通过他们的采访我觉得这两位先生活在我眼前。
所以最后在这部片子第六集的写作中,我自己真的是饱含激情地撰写“清华初建”的故事。我当时和片子的作曲说:“请你把清华的校歌做成各种各样的变奏”,我要将各位老师的讲述和校歌的变奏旋律结合在一起,做成一段青春圆舞曲,把它献给清华建筑系的初建,献给各位老师的青春年少,献给各位老师的青春年华,幸福的、有永远活在你们心中的老师相伴??在这个时候,我真的不觉得是我在讲述这个故事,其实是各位老师你们在讲述这个故事,而同时,又何尝不是这片子里的主人公他们在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
创作梁林纪录片这几年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一步步走近这两位先生、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且你会发现,当你开始驻足、定睛、凝视、倾听的时候,你觉得走进他们其实并不是太难,因为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印迹是这样深深地刻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你根本无法回避——
从刘小石老师家出来的那一段城墙遗址公园到50年后重新修建的永定门城楼;到机房里那位80后小姑娘看北京城市不一样的眼神;到今天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人们似乎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城市发展是不是和人们希望的安居乐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时候,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提到一个名字:梁思成。
梁先生1944年在他的“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有一段话让我感怀至深——“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开诞辰会的目的总是要追忆过去、呼唤铭记,但是对于梁思成先生,我却觉得他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
第三篇:那些年,我们身边的雷锋——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
那些年,我们身边的雷锋——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小时候当看到这段话时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长大之后,当我再次看到这段话时,心中有了不能言喻的感动,或者说是油然而生的对雷锋精神的肃敬之情。我反复读着这句话,想着这该是有怎样清醒决绝的人生目标,怎样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才能明白的深刻醒悟。
在现代社会这个与时俱进,物欲横流的世道,那些人性丑陋的摸样早已溃败成形。是平常小道上咄咄逼人的妇女,一副市井小人的摸样;又或是骇人听闻的杀伤案件层出不穷,胆战心惊着人们的生活。每每当我看到新闻中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的报道出来,心中不免思考:难道我们的雷锋精神早已消失殆尽?难道这个时代只能充斥着暴力和无情冷酷?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努力思索着答案。
当我一人漫不经心的走在路上沉思着,忽然一抹明亮的红映我的眼帘。只看见一群身穿红衣头戴红帽的大学生模样的人正在马路上协助交警叔叔指挥疏散的拥堵的人群和车辆。烈日当空,他们还是露出自己最美丽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烦躁不耐烦了的行人和车主们。他们不停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却不抱怨一句累。这时一个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现在是交通高峰,过马路时记得注意安全。一句简短的话语,却让我在这个燥热的天气中感觉到一丝的凉意。这样来自一种陌生人的关心提醒,让我对这个世界一下子又拥有了信心。我想也许每个人都像这样可以在彼此陌生不熟悉的环境下仍然有着这样互相关心的情怀,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我原本想象中的冷酷与无情。恍惚间,我的迷雾被推开。
过了马路,沿着一条古道走着,我听见周围鸟儿欢快的歌唱,我看见远处地平线上火红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风吹过我的耳旁,傍晚的宁静让我觉得好是舒适。我坐在树下的凳椅上静静聆听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声音。
一坐便是大半个钟头。见天色已晚,我起身回家。公交车上人还是很多,以前在自己住的小地方上觉得乘公交是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而住在杭州之后,这儿的公交却打碎了我的美好感触。这个城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走在哪里都是不缺人,不缺热闹气氛的。而一向安静的我也已近习惯了这样拥挤和匆匆忙的生活。车子里乘客太多,就连唯一可以够及的扶手都只剩头顶之上的了,我努力踮着脚抓住栏杆让自己保持平衡。就在车厢里挤的透不过气时,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子吸引了我的视线,浓妆艳抹,穿着是时下最流行的蝙蝠衫牛仔热裤,大概是烫了太多次以至于头发毛躁的像枯死了的树根。我一向对这样装扮的女子没有过多的厌恶,但也不那么喜欢。就在我出神想着这些的时候,车子停下,上来了一个行动不方便的老爷爷。老爷爷腿脚蹒跚的慢慢向车厢里走过来,本来就因为拥挤而烦躁不安的人们多多少少露出了更不耐烦的神色,有人甚至抱怨着:走快点啊。而车厢前坐着的人也没有谁站出来让出自己宝贵的座位。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打破碎碎念的抱怨声:爷爷,坐到这边来!我循着声音找到了它的主人,就是刚才我一直注意打扮的女子。只见她从自己座位站起,用双手把座位围住,向老爷爷招手示意,这时候周围的人也主动的让出了一条小道,老爷爷一步步走过去,女子搀扶老人家坐下,自己勉强找到可以拉住的杆子。这时候车子继续上路,刚刚吵闹的车厢也就安静了下来。车上的人是更多了,而我却感觉到车窗吹来一丝凉凉的风,吹过我的耳旁。我站稳脚,觉得整个车厢没有那么的燥热和吵闹了。我看看那个女子,更仔细地瞧了瞧,发现要是不打扮成这样的她其实长相也是个文静乖巧的样子。
车这样开着,一路上翠绿的树木给这个夏天多添了一些惬意舒适。
回到家,我听到电视里在放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回想今天短暂的旅途,豁然开朗。
这个时代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拥有这许多高新产品,我们拥有着物质生活上的更好追求,然后就在我们困惑着这样一种雷锋精神是否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寻找到答案。这些零星的感人的段子需要你去发现,它们都是集微小为筑大快乐。雷锋精神不是一代人的精神,他是一把火炬,将世世代代的传递,燃烧成一把更加熊熊热烈的大火,在我们民族的上空始绽放,终成为我们坚定的信仰。
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我用将自己的生命同雷锋精神一同燃烧,锻炼成璀璨的宝石。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在这个民族将是我们命运的牵连;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是属于我们属于未来的精神;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将团结我们团结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奋进。
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叫做——雷锋。
第四篇:有一种精神
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
----滨城区逸夫小学陈春梅老师
支教工作侧记
“农村支教”工作已经开展三年有余了,三年多以来,滨北办事处走马灯似的迎来送走了十几位支教教师。说句实话,其中大多数教师是走过场,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教师,每个教师都在本校担任着十几节甚至二十几节课,一说起支教,学校领导的第一句话就是:支教可以,不能耽误学校工作,所以支教教师往往心有余力不足,顾此失彼,开始还能到支教学校走一趟,上一节示范课,以后就踪影全无,不能坚持始终。但是,08年9月,根据区教育局安排,滨城区逸夫小学的音乐教师陈春梅同志来我办事处支教,从她身上,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
去年9月,陈老师来我办事处报到时,我们征求她的意见,她当时的态度给我们震动很大。她自己主动提出到最需要音乐教师的学校去,并且已经把学校的课全部调到了周一到周四,专门抽出周五一天的时间到支教学校上课。尊重她的意见我们把她安排到了位于原张集乡政府驻地的滨北中心小学,给她安排了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课全部安排在了周五。说实话,我们当时并没有多么相信她的话,并且做好了“走过场”的心理准备。但是,一学期下来了,一学年下来了,陈老师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我们的顾虑,陈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
中心小学位于原张集乡政府驻地,距滨州市区有近三十公里,距滨北办事处驻地也有十五公里,路途远不说,交通还不是很便利,一天只有三班公交车。但是,路途的遥远,道路的颠簸并没有阻挡住陈老师的支教之路,一学年以来,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雪风霜,只要是周五,她总会准时出现在中心小学的讲台上,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一节课,坚持一天并不难,坚持一个月也并不难,难的是一年的坚持。
陈老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登讲台,就以其深厚的音乐功底,优雅的个人气质迅速“征服”了中心小学的学生。有的学生曾经问过她:“老师,您是音乐家吗?”学生的疑惑充满了对陈老师深深地爱戴、敬意与崇拜。陈老师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明星”。同时,陈老师并不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当她看到中心小学音乐教师的匮乏,就在教学之余,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担负起了对滨北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的培训任务。她与该校音乐教师进行课堂经验交流,用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指导学校的专、兼职音乐学科教师上好音乐课,努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音乐教师,为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师带来丰富的“精神大餐”,有效地促进了学校音乐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担负起了为中心小学的校歌《收获成长》的谱曲任务。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陈老师看到学校音乐器材匮乏,她无偿为学校捐赠了价值6000元的口风琴30台,并帮助学校组建了的口风琴兴趣小组,完成教学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现在,兴趣小组的学生已能演奏《四季歌》《划船歌》《铃儿响叮当》等乐曲,每当课外活动期间,优美悦耳的口风琴声就会飘荡在中心小学的校园。
通过一学年的支教工作,陈春梅老师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真情奉献,深厚的音乐素养为滨北的音乐学科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一份真情、一份挚爱留在了滨北中心小学,从她的身上我们真正领会到了:“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
陈春梅教师的执教工作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做什么工作都贵在坚持。单就支教工作来说,只要做好协调,做到坚持,这项工作是能够落到实处的,希望每一位支教教师都能象陈春老师那样坚持始终,贯彻如一,踏踏实实的做好农村支教工作。
第五篇:品质是一种精神
品质是一种精神
衣食住行,怎么样才算是有品质呢?
有的人觉得坐香车宝马的生活是有品质的,有的人觉得吃山珍海味的生活是有品质的,有的人觉得衣着华丽,一丝一缕皆品牌的生活是有品质的,还有人觉得不必张扬,不需奢侈,只要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活得安心的生活便是有品质的生活。
那么,到底什么是品质呢?
于物,品质是它达到使用者满意所具备的特征。甜是糖的品质,咸是盐的品质,安全、卫生、没有非法添加剂是食物的品质;舒适、合体、大方、有形有样、不开线、不掉色是服装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出行不堵,居家安心,电视清晰,网速稳定都是生活的品质。
于人,品质是与人有益,与己安心的德行。做事时精益求精,不敷衍塞责,做人时善良、宽容、乐观、淡泊,不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便是好的品质。有品质的生活不应只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你我他等芸芸众生都能够享有的生活权利。
品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咱们中国历来就有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历来就有将心比心的说法,我们在追求品质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我们的亲人们也需要这种有品质的生产,我们会想到我们的亲朋好友,邻里同事都希望享受有品质的生活,其实,天底下又有谁不希望过上有品质的生产呢?房产商大概也不会愿意把自己置身于房倒倒中吧,食品加工者大概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们食用瘦肉精、地沟油和塑化剂吧?用良心做产品,用良心做服务,才能让大家一起去追求真正的品质生活。
品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如果设计者能够再严谨一点,执行操作的人能够再认真负责一点,检查验证的人能够再谨慎一点,也许他的品质就会高出许多。最新消息,上海地铁10号线的追尾就是因为调试员疏忽违规操作造成的,前段时间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康菲石油公司在东海的溢油事件,中煤集团旗下王家岭的透水事故,虽然有各种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但我想,相关责任人的轻率、马虎肯定是贯穿所有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的事故如此,生活中诸如衣服开线、皮鞋开帮、新书脱页等小事,不也都是当事者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态度在作祟吗?朋友们,今天,我们为别人提供服务时,掉以轻心,明天,别人为我们服务时,可能就会粗心大意,你给他的机器里少了一个螺丝钉,他给你的三明治里就会多出一个螺丝钉,……。
只有人人都有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对、做好,这个世界才会有更多的人享受到有品质的生活。
品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伪劣假冒绝不放过的精神。让不负责任的伪劣假冒真正成为过街老鼠,无地循形。大家都行动起来,都来做市场监督员,发现一个,举报一起,让生产、销售伪劣假冒的人接受法律的制裁,而不是继续为祸人间。大家都行动起来,都来做产品的检验员,在公司杜绝伪劣假冒下线,在商店杜绝伪劣假冒上柜,在流通领域,坚决杜绝伪劣假冒上路。如果你服从黑心老板的指令,为虎作伥,如果你不能制止又不愿意举报身边的违法违规行为,认为自己知道内情可以幸免,那就太天真了。如果所有的知情人都能及时制止、举报这些短斤少两、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就能让更多人的生活免受这些伪劣假冒的危害,让更多的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你和你的亲人们。人人都是阳光,黑暗就无处循形,人人都行动起来,自己不做伪劣假冒,也不放过伪劣假冒,你就是品质生活的守护者。
我本人所在的企业是一家生产电力设备的公司,产品的质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光明,关系着国家动力的安全,十多年来,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生存压力,我们始终坚持着质量第一的原则,用良心守住品质,挂网产品千万支,无一例重大质量事故发生,成为中国电力设备领域真正信得过的企业。
品质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守住了人的品质,就寻得了生活的品质。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