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小总结
体来说,常德市消费品市场呈平稳上扬的增长态势,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其中零售业较快发展,仍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1—9月份,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5亿元,同比增长18.4%。
(三)加强市场运行分析,完善监测考核制度。
1、做好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工作。今年以来,市商务局利用各类监测系统数据,根据市场调查、调研,先后撰写上报各类分析报告50余篇。从2010年1月份以来,每周编印一期《市场运行监测快报》,分送各级领导,每月攥写一篇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并通过常德日报、晚报、电视台、常德商务网进行发布,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在商务部网站发送“商务预报”信息1645篇。
2、加强了对县市区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的考核。今年,我们重新修订了《常德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商务局的市场运行监测工作进行考核排名,提高了各县市区商务局对数据报送的重视,明确专人负责,按时对监测企业进行督报。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辖区内监测样本企业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
第二篇:罗波总结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美丽罗波
——罗波镇“清洁乡村”活动情况汇报
今年5月以来,我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美丽武鸣•清洁乡村”活动的要求和部署,集中全镇力量,按照“屯屯清扫,人人参与”的目标积极开展“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重点开展“地毯式”屯屯卫生整治行动,不断在探索和完善清洁乡村长效管理机制上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1、成立领导小组。“美丽武鸣•清洁乡村”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镇迅速成立“美丽武鸣•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由书记、镇长担任组长,武装部部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村(社区)书记(主任)、镇直、驻镇、学校等各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担任各村(社区)具体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宣传组、督查组。层层落实人员,做到工作齐抓共管,保证了情况掌握全面、问题解决及时,工作落实到位。
2、组建工作小组。我镇将全体镇干、镇直和驻镇单位全体人员、县派驻镇工作队员分成14个工作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专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全方位大扫除,保证清洁活动得以遍及全镇14个村(社区)。
二、深入宣传,扩大影响。
1、各种会议宣传造势。我镇多次组织各村(社区)、镇直及驻镇各单位召开“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动员会、推进会,传达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决策部署,各村(社区)召集党员、各屯队长、团员、村民代表召开清洁乡村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清洁乡村会议精神,确定各村(社区)清洁乡村工作思路和方法。营造人人关心清洁乡村活动,积极投身清洁乡村活动的浓厚氛围。
2、多项举措扩大影响。我镇抓住地方开展传统民俗节日祈丰节活动的有利时机,通过举办主题晚会将“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宣传做到群众中。先后悬挂横幅200多条,张贴标语1000多条,制作宣传板报5幅,组织宣传车进村入户宣传30多次,发放宣传册子6000多本,发放倡议书10000多份,发放宣传画300多张,广泛组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美丽罗波•清洁乡村”志愿者活动98次,迅速制造强大的舆论声势,使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深入群众汇聚民心。各村(社区)在镇工作队与县派驻镇工作队的带动下,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深入各村、屯作“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的宣传,使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家喻户晓,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切实把各村(社区)的党员、团员动员起来,与村、镇、县工作队一起投入到活动宣传工作中去,以实际行动为表率,带动其它农户清理房前屋后乱堆杂物、清扫卫生等。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清洁乡村活动、积极投身清洁乡村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夯实基础,完善机制。
1、加大资金投入。我镇通过上级拨付、村民自筹资金、后盾帮扶单位资助与工程垫付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新建、改建高标准垃圾池146个,配置垃圾转运车辆2辆,人力车辆1辆,购买垃圾桶2000只,割草机4台;添置铁铲、扫把等各种清洁工具一批。为深入开展“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提供保障。
2、建立“惠民”队伍。全镇14个村(社区)共聘请了157名保洁员,成立保洁队伍,负责对各村(社区)主要道路进行常规保洁。成立村民理事会,负责对村屯各项经费支出进行监督。
3、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各村(社区)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明确村民卫生行为规范,规定村民生活垃圾必须按要求倒放,不能乱倒乱放。村民要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保洁,保证无杂草、无垃圾,无乱堆放。
4、常规制度上墙。各村(社区)制定村道屯道清洁工作制度,建立村民理事会制度,完善村(社区)卫生管理机制,各种村规民约统一
2上墙,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确保清洁乡村活动持久开展,确保“垃圾不出村、垃圾不出屯”,人民群众长期受益。
四、全面整治,突出重点。
1、“地毯式“清扫整治。自活动开展以来,我镇高度重视,组织镇直及驻镇各单位、各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学校等各方力量进行了“地毯式”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各村对大范围垃圾、水沟、河塘漂浮物等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三个多月来,我镇镇村两级共集中开展环境整治114次,其中村级98次,镇级16次,清理垃圾2880余吨,参与达6000多人次。
2、逐步推进“三清洁”。我镇注重“清洁家园”的发动,有效组织农户对房前屋后的柴草、农具、物料乱堆放现象进行整理。同时,坚持“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稳步推进。在“清洁田园”活动中,全镇上下组织群众共1600多人次,对水田、菜地进行清洁,并结合“双抢”工作开展“顺手捡”活动,捡废弃农药瓶429个。在“清洁水源”活动中,抓好生态河塘建设,清除陈年垃圾,打捞水上漂浮物。共清理池塘32个,河沟7条。
3、着力市场整顿。以乡镇集市及主干道清扫保洁工作为突破口,成立市场整治工作组,集中力量对罗波街道进行彻底整治,对摆摊设点进行了规范,清除沿街铺面的跨门槛经营、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行为。同时对集镇车辆进行了专项管理,划定停车位,解决了车辆乱停乱靠、交通不畅等问题。
五、示范带动,干出实效。
1、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我镇在凤林村召开“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推进会,通过示范典型带动、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和各类经济能人、成功人士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坚持每周派出驻村工作队下村(社区),开展指导清洁乡村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村(社区)干部、群众沟通,听取他们对清洁乡村活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把清洁
3乡村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因村制宜,研究整治方案,分步实施落实,确保活动有效推进。
2、结合实际,打造亮点。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在本村(社区)建立2个清洁乡村文明示范屯,评选1户清洁乡村文明示范户,每个村建立1个清洁乡村文明示范点。积极实施“211”工程,全力打造最美乡村,以点带面,以先进典型带动各片区活动开展。
六、强化督查,奖惩分明。
1、建立分级负责机制。将具体措施和任务以责任区为单位细分到各单位、各村(社区),明确各责任单位、各村(社区)的责任。按活动的时间要求分时段进行。各个责任区实行领导挂点包干制度和岗位问责制度,各阶段任务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对未完成任务的将严肃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2、健全考核督查机制,我镇制定了《罗波镇“美丽罗波•清洁乡村”活动督查考核方案》,明确了考核标准,并落实了奖惩政策。落实考核措施。镇清洁乡村工作督查组坚持每周随机抽查九个村屯进行督查评比,对督查结果进行排名,并及时通报到各村(社区),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督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上交整改后书面汇报作为年终考评依据;各村(社区)坚持每日对保洁员进行考勤登记,每月对保洁员保洁工作有考核,规范保洁员工作行为。强化检查督促,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及时整治卫生死角,提高卫生水平。
第三篇:罗杰总结
2011——2012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罗杰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由幼儿园升入,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生的过去我不是很了解,本学期我努力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设计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小学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2012年1月8日
2011——2012学第一学期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罗杰
本学期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认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教材实质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领悟着教学目标和纲要,一丝不苟地做着教学准备,并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和课程资源,这一环节我从没马虎和懈怠过。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教材培训材料,进一步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具体的课例带来了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二、利用集体备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校园文化重建,把新《守则》、《规范》上墙,并设置一些富有教育内涵、学生易于接受的固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2012年1月8日 2011——2012学第一学期一(1)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罗杰
时光飞逝,转眼间和可爱的孩子们已经相处了一个学期,回想这学期以来的工作,有苦也有甜,真是累并快乐着。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我特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育重点抓。
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有序的引导,并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合理利用班会时间,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学期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和元旦等重大活动举行了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我充分发挥教室内外的黑板报和墙报的教育作用,采用“天天学习”,“天天进步”和“我最棒”等栏目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书写读的姿势,我采用“谁的小树长得最直”的活动进行监督,并在课堂上随时提醒与帮助。
二、班级纪律要加强。
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抓班级纪律才行。因而,我强化以下工作:
1、课堂纪律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
3、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然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我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跳绳、做游戏、唱歌”等活动,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危险活动和场地,寓教于乐。
三、卫生方面是重点。
本学期正好是手足口病爆发的时期,为了预防、远离疾病,我一直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卫生和班级卫生的保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班级卫生:每天上午放学和下午放学后清扫教室,并设立卫生班长,每节下课后,进行检查与监督。
2、个人卫生:利用晨会时间,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不好的给予提醒。
四、班干部的培养千万别放过。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班干部却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这学期我采取班干部轮流制(包括班长和组长),使班级自主化管理形成机制,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有个性的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
五、其他方面
班级管理中还应注重个体的发展,在各项活动中挖掘各种人才及学生的潜力,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某一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如:技能小能手评选,小书法家、小演讲家、小诗人,数学小博士和爱书人等各种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力推出了新人、新作,让每个孩子都敢于面对大家展示自我,充分锻炼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加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力求更上一层楼。
2012年1月8日
第四篇:罗朝富总结
2015年秋季学期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罗朝富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一学期来,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
一、常规教学方面
(一)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每周我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而且努力做到备课符合学生实际,这就让自己做到了上课胸有成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什么层次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优差结合,全面推进
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个班里的学困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一帮一帮扶和思想教育相 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让班内的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三、在减负提质方面
(一)我认真编写课时计划,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训练,板书设计等。教学目标具体明确,重点难点要认真研究处理,做到分散难点,减少坡度。对重、难点及最基础的内容,花工夫去钻研,夯实。
(二)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智力状况,根据学科、教材内容特点,优选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教学原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挪上其它课,不私自调课,课堂不得挤占他用。
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想到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做”的欲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四、教学成绩
本学期,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检测,孩子们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
五、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一)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世界瞬息变化,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 学习提升自己。
(二)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三)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有人说过“总结过去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以后在新的学期里,我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争取新的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总结罗范文
教学心理学考试大纲(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选择、判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判断)。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的基础是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情绪是需要的主观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意志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意志过程是自觉的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选择、判断)。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注意状态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个体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刺激-反应学说(S-R)。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判断)。心理学有时也叫行为科学。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判断)。无意识的极端表现形式是梦。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群体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总和(判断)。
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他的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
(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主张研究意识。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的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的著作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角色包括:1.知是由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2.父母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究人员。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
(一)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任务不同,高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专业教育。
2、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教育对象不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格。“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教师期望效应。点既不同于普通中学生,也不同于走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社会的成年人。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德的主要特征。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
3、社会职能不同;高等学校具有教学、成过程包括: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科研和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三大职能。
4、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促进教师角地位作用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色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1.正确认识教标是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
5、培养方育实践。
式不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重点)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科学。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题。
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心理学
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4、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生发展中的作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据。高等教育心理学应对高等学校教学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研究,以提供科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学的心理学依据。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教学中教的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素。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②教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现式向探求式转化。教师应启发学生积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影响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与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人格。③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值观及自我概念等。内部因素是影响教(案例分析)。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教师教学效能感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的发展与提高:从外部环境来说,1.全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社会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教育教育改革。
在学校内,一是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出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二是题)
努力创造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包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3.括: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高等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响。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1.要形成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观察法科学的教育观;2.教师要增强自信心。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这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二是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法是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变量的影响。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本原则:1.随机化原则;2.局部控制的原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则。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题的活动。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环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调查法(谈话法)和书面调查法(问卷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学反思的成分:法)。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分为三个阶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段:1.确定调查方案;2.进行调查准备;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3.收集并分析结果。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
試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研究方法。
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师(简答题、多选题)
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重点)的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根据作用范围,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行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
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
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教学监控扮演了一个“领导者”、“督察官”的角色,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都要在它的监视、领导下进行。因此,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直接因素有三个方面:1.教师能否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2.教师是否具备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足够的知识经验;3.已有的知识是否能和现存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知识重组。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除直接因素外,还有间接因素,即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07A简答题):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及技术(多选题):1.角色改变技术;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教育机智(07B简答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第三节 教师威信与师爱(重点)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威信”与“威严”不同。教师威信的形成(05B简答题):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师爱的心理功能(多选题):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师爱的表现形式(05A简答题):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重点)
(一)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二)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
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上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分成8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描述性经验(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的言语信息),操作性经验(程序性知识,相当于加涅的智慧技能)。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基础 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应答性行为-信号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操作性行为-操作反应。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认知学习观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
2、知识的转化
3、评价。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持续二三十秒钟,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信息,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每个学习动作分解成8个阶段: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习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作业阶段;8.反馈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学习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重点)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具有3种功能(多选题):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包括: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另一个基本要素。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学习竞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是静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则是可取的。要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力。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大学生学习动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机的特点(05A简答题):1.学习动机的我竞赛”。
(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学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是一一对应的关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失败的真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只有中等强度的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学习动机,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时的归因并不真实。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行为结果的归因分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简答题、论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述题)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重和不可控制归因。稳定因素(能力、任点)
务难易),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心状态、外界环境);内在因素(能力、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不仅努力、身心状态),外在因素(任务难易、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也存在运气、外界环境);可控因素(努力),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判断)。按照迁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易、运气、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判断)。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归因理论的理论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按照迁移的层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3.有助于从特定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判断)。情况下可能的学习行为。人的基本需要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5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的需要。
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的变化。学习迁移的作用:学习的迁移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重点)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1.学习迁移使习学习动机的激发(04A论述题):学习动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中,利用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界。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学;
难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想创设问题情境,1.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重点)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04A简答题):
一、内在联系;2.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两种学习材料或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移的必要条件。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分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为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两大类。所谓结平。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所要达到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的目标或结果有关的成分;而表面成分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的成分。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
二、已有经验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的概括水平。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凡是所掌握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始终;任务越困难,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三)三、认知技能与策略。有时学习对象具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有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果有明显影响。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却仍不能产生迁移。
四、定势作用。定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扬与起阻碍作用。定势对迁移影响具有双重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性。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
(四)利
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重点)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04B论述题):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1.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2.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因此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同样的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就省时省力;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小。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论哪一方面,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重点)
感知是感觉与直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多选题)。
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包括:
1、言语前思维阶段;
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就属直觉行动思维;
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就属具体形象思维;
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获得概念。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辨证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辨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
题):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活动。再次,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
第二节 教材直观及知识的感知(重点)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务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教材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05B论述题):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①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③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强度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差异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新旧知识安排等。组合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①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③一般说来,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④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重点)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包括:1.感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①感性概括虽然在形式上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外延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②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2.理性概括。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①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②理性概括是在主体对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通过思维过程而完成的。③在教学条件下,理性的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实现的。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
系统中;5.更替组织。记忆的内容不能思维过程。分析一般有两种形式:过滤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式分析和综合式分析。综合有两种形式:误,就是遗忘。遗忘有两种情况,能再联想式综合和创造性综合。提高教材概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04B简答题,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07A简答题):
(一)配合使用正例和反重现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忆叫永久性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斯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知识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遗忘的特征: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感念或规则如果没有复述或重复,短时记忆以迅速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的遗忘为特征。替换是短时记忆遗忘的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二)提供丰重要原因。记忆痕迹衰退也是导致短时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记忆遗忘的原因。2.长时记忆遗忘的特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征。机械学习的材料比有意义学习的材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料容易遗忘。遗忘是一种普遍而自然的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现象。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运用变式时,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容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易发生错误。为了充分发挥变式应有的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积极作用,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其他条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突出那些隐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三)科学地进行比项目学习快、记忆得牢一些,而中间部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分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简答分的记忆效果差,是由于同时受到前摄题)
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长时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重要原因。合理复习,防止遗忘(07B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论述题):
(一)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1.在教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学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2.在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教学中还应遵循“间隔复习”的原则;类型: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3.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学也要遵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瞬时记忆、循“循环复习”的原则,对于所学的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大学生记忆发展要的基本材料应经常进行复习,做到“温的特点:
(一)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故而知新”。
(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高;
(二)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1.对教材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精确性、准备性等;大学期间是人生记次时间段,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
(三)掌次时间长,次数少)。一般分散复习优于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忆信息编码 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一)视2.背诵材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遍又觉编码—瞬时记忆(感觉);
(二)语音一遍地单纯重复阅读,一种是反复阅读听觉编码—短时记忆;
(三)语义编码—结合尝试性背诵。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长时记忆中有意义的学习材料;
(四)语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3.应综合使用言中介编码—长时记忆中无意义材料或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综合使用整体复离散语言材料。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习与部分复习,即先进性整体复习,而主要因素:
(一)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在后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部分复习。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如果材料是彼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识记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数量较多的材料时,应适当注意分组、(三)复习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分批或分期进行,以减少同时识记的数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量,切忌贪多求快。识记有意义联系的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必要时可以采好。
(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指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须特殊努力,不用学习。复习次数并非总是越多越好。学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识记。有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目的,采取一定方法,最好。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并需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教师在教育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面来综合考虑。
有意识地适当增加教学的情绪感染性,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判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发挥无意断)
识记的积极作用。
(三)对材料意义的理第一节 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 解度。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是否理解了其意义,可以把识记分为意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四)组块化编码。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验。
(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
(六)觉醒状态。
(七)识记的信心。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储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知识保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称为记忆性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知识。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称其为语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知识保持与存贮义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需借助言语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进行,且其学习结果可用言语描述,加3.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水平的语义涅把它叫作言语信息。程序性知识也叫信息储存的重要方式;4.网络组织,这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是人们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
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
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和元认识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元认知知识是个体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观念。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它具有三个特点: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2.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3.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第二节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联策略等多种形式。描述策略即将孤立的单词组成描述性句子;表象策略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归类策略:即将离散的项目按语义类别组织成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这三类策略主要适合简单知识的学习。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识别材料中各种思想间的主要内部联系的“网联”策略。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
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
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
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第三节 心智技能及其培养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远算法则)
2、原型操作(例题)
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 问题解决及其早期模型(重点)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2.目标;3.障碍。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五步骤:失调、诊断、假设、推断、验证。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重点)
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时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一是算法策略,二是启发式策略。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主
要影响因素(07A简答题):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6.情绪和动机状态。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分析理解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教师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是什么。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第三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重点)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5A论述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二)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5条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循以下规则: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技术,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是日常教学活动。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
我;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自我、而形成的。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态度的情感成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品德是道德品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一是理想自我,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二是现实自我。
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1、以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2、以社交征: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3、以个人未来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
4、以一。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个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统一集中体现在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行为是道德观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上,获得这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种统一的途径有三:坚持理想自我,努的重要标志。态度的涉及范围大,只有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自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我;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称为品德。
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的潜能相符,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并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放弃理想自我,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迁就现实自我。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现实自我突出的时期,也是趋向统一和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转化的关键时期。
段。社会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大学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大学生自我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是协调—榜样与示范。
统一、同步发展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总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体上是随年纪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条件(重点)
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认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一)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和服从。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的自我体验最为强烈,大
一、大
二、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二)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大学生自我意认同。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二)大学生自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态度我认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主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醒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悟阶段。在醒悟阶段道德品质不良学生但仍有片面性。自我评价即个体对自我的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的阶(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段,它是道德品质转化的基础和前提。所做的某种判断。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表引起醒悟的方法:1.消除疑惧;2.引发其现出两种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一他需要。
(二)转变阶段。在转变阶段,是“低估自我”。3.自我概念的变化。大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常有反复的现象。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有以下特点:①自
(三)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要注意:我概念的丰富性;②自我概念的完整性;1.避免歧视和翻旧账;2.促进他们形成完③自我概念的概括性;④自我概念的稳整的自我观念。
定性。
(三)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第一节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重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是最主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要的方面。主要具有以下3个特点:1.自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相互交织。
(四)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的人群。群体的3个特点:1.群体成员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3.群体成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偶然聚合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与隶属感,没有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全面认识结构和社会角色分化的。这类人群称为自我。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聚合体。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结构,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群体。正式群体的特点是成员有固定编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通过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权力结构”。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社团积极悦纳自我。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组织都是正式群体。个体离不开群体。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培养群体的效能,也不是其成员效能的简单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1.引导学生算术总和。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有社积极地评价自己;2.教育大学生正确对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待挫折和失败;3.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感。
(三)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果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1.确立正确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干扰。1.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重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点)
扰;2.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杂程度。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应本身。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些任务。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
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
社会惰化作用: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1.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对群体极化的解释:1.群体极化的首要原因是信息的影响;2.群体讨论会造成规范性影响。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性特征。此外,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服从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在大多数时候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对个人,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模仿有两种:有意识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感染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感染的产生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被感染者与感染刺激发出者的相似性;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第二节 大学班集体心理
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们的联合体。集体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通常在“不普通”的情境下发挥作用。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集体规范只有真正被成员内化,才能发挥稳定的约束作用。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重点)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3种。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2.主动交往;3.移情。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解决观点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
是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重点)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1.无心理疾病;2.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04A简答题):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概念。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重点)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1.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2.情绪控制能力较低;3.缺乏人际沟通能力;4.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5.社会适应能力差;6.家庭问题的影响;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传播心理卫生知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认可的目标是: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05B简答题):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04B简答题):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1.追求平等;2.情感性强;3.富于理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1.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2.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3.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障碍。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具体方法有:①感受性训练;②角色扮演法;③社交恐惧、自卑的调节。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07B简答题):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自我了解是职业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职业
选择的重要依据。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人职业成熟的标志,也是职业成功与生活满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应当把发展学生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作为指导的目标。4.求职技巧指导。
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自学)第一节 教学设计及其系统观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的设计。
第二节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 智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本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即成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的人。
介于起点状态和终点目标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四节 教学媒体的设计]
我国教学媒体的分类
1、非投影视觉辅助
2、投影影视觉辅助
3、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及其作用 第二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效度的类型:1.内容效度;2.构想效度;3.实证效度。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对项目的难度特征进行分析,应考虑测验的目的。一般在0.3-0.7之间为宜。
第三节 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 试卷结构 标准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