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学
姓名:李金河院系班:哲史院10级哲学1班
家乡的民俗学
我来自河南泌阳羊册。谈起民俗学,对于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也只能从我理解的层面来谈一下心中的民俗学。
在我的心中,家乡是宁静的,温馨的。民风是淳朴的,和谐的。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交流频繁,大家抱着坦诚之心对待彼此。相对于城市化利益熏心的丑陋状况,至少我觉得生活在这里倍感幸福和欣慰。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其表现形式。
是的,提到民俗学,我想谈一下我们的春节。那一段时间,大多数家庭齐聚一堂,一起回顾自己在这一年来的辛苦历程。向父母倾诉生活和学习的烦恼,倾听父母内心最真的心声。那个时候,才知道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那一段时间并不闲,而且相当忙。忙着置办年货,忙着走亲访友。还记得,在大年二十三的时候(我们叫小年),家里忙着自己炕烧饼,以备过年吃,要是哪一年没有了,倒觉得十分不习惯。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北方的我们更是如此,而且我们总是置办好多,大年三
十、初
一、初二一直到十五早上我们更多的是吃饺子,在这之前要先象征性的敬一下祖先。传统的二十八,我们一起贴门画,贴对联,我们俗称“贴花花”,每次都是我自己将对联割开,分组,整理然后和大家一起将它们贴上,一下子过年的氛围就倍增了好多。大门上的两个门神真的像守卫使者看守着家,带来和平、安谧、平安。一个“福”字倒映了多少人的企盼,合家幸福,平安健康,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最真意义的诠释。倘若离开健康,倘若离开平安,倘若离开幸福,再多的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大年初一,在我们那里,什么也不能干,不能学习,不能工作,只能玩,其实我倒觉得这样挺好的。这一天尽情地Happy。早上我们一般向爷爷奶奶端饺子或是做好的鸡蛋茶,以表示子女对长辈的孝敬。在我们那里,初三走亲访友真正的开始了,你来我家,我去你家,就这样一代代维系着亲情和友情。随之,元宵节也就来临了。我们那里有花灯展,有戏会,有烟花表演,有猜谜会,丰富多彩,一一场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文化的魅力,心灵一次次碰撞。所以生活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很快乐。
泌阳——我们的家乡,古称比阳。自西汉初年设县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比阳县更名为泌阳县至今。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如中国无神论的先驱、南北朝时期的范缜;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陈香斋;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吕佛庭以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享誉海内外。
泌阳——我们的家乡。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泌阳栽培的香菇被誉为世界珍品,“菇皇”牌花菇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被评为国际金奖。泌阳发明的“代料香菇立体小棚大袋栽培技术”被专家学者定为“泌阳模式”,称之为香菇生产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目前,香菇生产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从业人员35万多人。年栽培代料香菇6000万袋,年产干鲜菇品2.5万吨,产值达7亿元。1998年全国香菇专业会议和1999年全国食用菌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大会在泌阳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泌阳国际香菇技术与营销研讨会。在“一品为主,多品发展”的思路指导下,目前黑木耳、双孢菇、白灵菇、巴西菇等菌类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
泌阳——我们的家乡,已形成“三山两园一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三山”,即铜山、盘古山、白云山。铜山以其秀、怪、奇、险而闻名,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每年三月三庙会,陕西、湖北、安徽等地前来寻根拜祖的人数多达30万人;白云山高大巍峨,怪石参差,龙泉缠腰,白云护顶,吸引着众多游人。“两园”,即白云山森林公园和铜山湖森林公园,铜山森林公园已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水”,即铜山湖,水面1.3万亩,湖中有岛,岛湖相连,天水一色,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是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地方。“一圣地”,即焦竹园革命纪念地,是鄂豫边区委最早所在地。这些景区目前已开发出假日游、休闲游、疗养游和会议、集训等项目,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泌阳——我们的家乡,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华盘古文化的发祥地泌阳县,正举全力弘扬盘古文化,全面推进盘古文化的研究、抢救和开发、保护工程。12月7日,泌阳县盘古圣地的保护开发工程再传喜讯:在盘古山下,投资上千万元的盘古圣地生态园开工建设。盘古文化是中华本土滋生的史前文化,是中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深的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内涵,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泌阳县地处中原文化发祥地的腹心地带,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盘古文化底蕴。
泌阳——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山峰名曰“盘古山”。据考证,从汉代这里就有盘古祠,周围数百里群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盘古山祭祀盘古爷。并在盘古山下举行盛大的盘古庙会,按史书典籍记载,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除盘古庙以外,在山周围31.5平方公里内,还广泛分布着与盘古有关的盘古墓、八子山、盘古磨、磨山、石狮子、石箱子、盘古井、百神庙等,构成一套完整的盘古文化系列神话故事。因此,这里文化内涵丰富,盘古神话博大精深,知名度高,旅游价值大。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有关我们家乡盘古文化的发展。
2004年6月24日,新华网《全国首家盘古文化研究会在河南桐柏成立》一文 称,盘古开天辟地,血为淮河。桐柏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盘古磨、盘古庙、盘古祠、盘古斧等许多盘古文化遗址随处皆是。盘古文化源远流长,因此称桐柏是盘古的故乡。
2004年12月28日,桐柏县向河南民协和国家民协申报桐柏县为“中国盘古神话根源地——盘古之乡”的请示,文件中阐明申报条件和标准有五条,神话学界普遍认同的判断神话根源地的“五把尺子”,即图腾标准、地理标准、敬祖标准,民俗标准和活化石标准。称桐柏县均符合上述五条标准。同时桐柏长期有一
支盘古文化研究的专业队伍。形成了以马卉欣、高瑞远等同志为代表的30余人专业队伍,还有丰硕盘古文化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桐柏神话传说卷》、《盘古之神》、《盘古学启论暨人类早期史纲》、《万代盘古论》、《桐柏山盘古神话集》等书籍。
2005年2月泌阳县人民政府根据盘古山盘古神话的历史遗迹、盘古神话、盘古庙、盘古庙会、盘古民俗等风景名胜资源,经过考古、民俗、神话、历史、旅游、古建筑、园林、宗教等专家学者多学科的考察论证,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认为符合县级风景名胜区标准。县政府批准盘古山为县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5月13日,中国新闻网河南频道《盘古文化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一文称,泌阳县盘古文化研究已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并与“河洛文化”一起纳入鄂、豫、鲁三省地域文化抢救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唐朝初年,泌阳盘古山上已建盘古庙,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平时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地处中原文化发源腹地的泌阳盘古山,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认为一个地方的民俗和所处的地域和环境息息相关,我家乡的民俗也是从生活的原型中总结或者本身就约定俗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感受和真情的流露,还有一部分是摘录的认为有关的信息,只希望老师看后了解一点我们那里的民俗。只想着,有好些渐行渐远的民俗能够在特定的时期保持其原有本真的东西,有好多民俗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它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气息。
谢谢!
第二篇:民俗学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2、民俗的基本特点 ⑴ 集体性和社会性。⑵ 地域性和民族性
⑶ 传承性(时间上延续)和播布性(空间上的延展)⑷ 稳定性和变异性
⑸ 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补充:1)、政令促使民俗的变异(男子发式的变异;婚俗的变异; 妇女缠足)
2)、民俗的自身调试变异(端午赛龙舟)
3)、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民俗发生变异(服饰民俗的高腰靴对汉民族的影响)
4)、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使民俗发生变异(姑娘出嫁穿的石榴裙来自伊朗的石榴信仰)
我国各民族名称的来历(8种情况)自称 汉(汉代刘邦封为汉王)、傣、哈尼、纳西 地名 独龙(独龙河谷)、怒(怒江)、东乡、门巴、毛南 生产 畲(刀耕火种)、鄂伦春、拉祜、达斡尔 传说 柯尔克孜(40个姑娘)、哈萨克(白鹅)沿袭 朝鲜(17世纪末)、俄罗斯(19世纪)、撒拉(13世纪)
吉祥 维吾尔(联合、协助)、裕固(富裕巩固)消歧 佤族(卡瓦——卡为傣语奴隶)、壮(僮——小人、小孩)音译 水(自称虽——在水语中有疏通顺理之意,音译水)
3、民俗形成的原因
1、经济的原因
2、政治的原因
3、宗教的原因
4、地域的原因
5、语言的因素
4、民俗的构成 民俗质 民俗素 民俗链
5、民俗的社会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
2、民俗的规范功能
3、民俗的娱乐功能
4、民俗的审美功能
5、民俗的维系功能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服饰: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 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阶段: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夏商周特点: 1上衣下裳。2右衽,腰间有束带。3形成特有的冠服: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
女子有鞠衣、展衣、禄衣、纯衣。
秦汉特点:1男子多穿袍,妇女多穿襦2服饰花纹有龙虎纹,对鸟纹等3相比前一时期,袖口变化较大
魏晋南北朝特点1男子多穿大袖衫,女
子为襦。2受佛教影响大,图案有莲花,忍冬等3宽衣博带(竹林七贤)隋唐特点:1前期受高昌,龟兹影响(上衣为翻领窄袖,下衣长裤,头戴浑脱帽,脚蹬皮靴)2后期受吐蕃影响(八字低颦眉,脸敷黄粉,眉注乌膏)宋特点:1恬静2男子穿襤衫
元特点:1男子长袍,左衽2女子戴姑冠
明朝 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官员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圆领袍衫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清特点:1男子梳辫子,穿马褂2女子梳两把头,穿旗袍,穿花盆底子鞋。
中山装涵义: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的五权分立(、立法、、、监察)。3),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5)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各民族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基本式样为袍式、立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袢、两侧开叉。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满族人所穿的袍服被称为“旗袍”。维吾尔族 艾德莱丝绸
朵帕(新疆花帽)
彝族人具有尚黑、敬火、尚武的传统文化心态,披“察尔瓦”,男“英雄结”,女绣花头帕
纳西族 七星披月披肩上的两个大圆盘分别代表日月,七枚小圆盘代表七颗星,象征着纳西族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整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美德。十四根鹿皮线,象征着繁星的光芒,寓意光明、温暖。这种披肩俗称“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
鱼皮衣制鱼皮的程序
1、剥鱼皮
2、阴干
3、去肉脂除鳞
4、鞣制
5、制鱼皮线
6、磨制鱼骨针
7、拼缝
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尚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特点:(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2)生与死的分居(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帐篷 风篱:如美洲印第安人、中国四川摩梭人帐篷:如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
特点:(1)向固定住所转化;(2)家庭单居代替原始群居;(3)出现火塘(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农业生产出现——定居 房型:窑洞、平房 建材: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2)文明进化程度
特点:(1)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如北京四合院)(2)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居住类型有代表性的:
1、北京的四合院
2、客家围楼(土楼)
3、陕西的窖洞
4、云南的“一颗印” 北京的四合院:
① 周围都有墙——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 房屋布局和家庭成员住房安排——家长制的符号
③ 专设堂屋,设有“天地君亲师”神位——中国人的伦理的符号;④ 檐下回廊和天井——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包括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仪式制度。
民俗信仰的对象: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民俗信仰媒介:巫觋、萨满。巫觋,女曰巫,男曰觋,北方称萨满。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1、突出的功利性;
2、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3、较强的包容性;
4、较大的渗透性;
5、明显的俗信性.汉族游艺民俗 :㈠ 民间口承文学:
1、民间歌谣
2、民间故事
3、民间传说
4、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二)民间歌舞
(三)民间小戏(秧歌戏、花鼓戏、宗教戏剧、傀儡戏、皮影戏)
(四)民间曲艺
(1、说。评书、评话、相声、滑稽
2、唱。大鼓、渔鼓、坠子、琴书、弹词
3、数。数来宝、快板、山东快书
4、说唱兼有。鼓书、评弹)
(五)民间竞技(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赛技艺竞技)
(六)民间杂艺(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动物的斗戏与表演)
(七)民间游戏(助兴游戏、体能游戏、智能游戏、博戏)
少数民族游艺民俗㈠满族:莽式舞,“八角鼓”
(二)朝鲜族 :假面舞、长鼓舞和刀舞
(三)蒙古族:“赞歌”英雄史诗《格斯尔》和《江格尔》。那达慕与蒙古“三艺”。
(四)维吾尔族 :《阿凡提的故事》
(五)哈萨克族 :冬不拉、叼羊、姑娘追
(六)藏族
:锅庄、弦子舞,藏戏,俄多、格吞
(七)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
(八)纳西族:东巴舞
(九)彝族:铜鼓舞、打歌、阿细跳乐、烟盒舞、彝剧
(十)侗族:芦笙舞
(十一)壮族
:铜鼓习俗,誉为铜鼓之乡
(十二)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
1、朝鲜族主要饮食:冷面、米糕、辣白菜、米酒。
2、彝族饮食:主要食物(玉米,次为、大米、、小麦和)肉食(牛肉、、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食,“砣砣肉”)。禁食,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3、白族三道茶:三般茶又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明代已成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4、离婚三杯茶:第一杯是甜茶,意思是让离婚夫妇回忆过往的甜蜜岁月,珍惜甜蜜的生活;第二杯是苦茶,意思是既然不想离婚,就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生活中有甜也有苦,没有吃苦的准备就过不好日子;第三杯是淡茶,是对了白开水的略带茶色的茶,意思是说人的生活绝大多数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只有甘于这种白开水般日子的夫妻,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甜美。
5、回族饮食: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6、维吾尔族手抓饭:“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抓饭的原料(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
7、满族人不吃狗肉
8、名茶:中国十大名茶(1959年),,,,。非官方安徽泾县,湖南蒙洱茶,云南普洱,,,,,等。
9、菜系: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八大菜系:、、、、、、、。
①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调味多变,菜式多样,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以辣、麻、酸为特色,辣椒、胡椒、花椒是调味品中的主要作料。
②鲁菜:主要特点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
③淮扬菜:口味以清淡味雅著称。主要特点以鲜活、鲜嫩为佳,讲究时令。重视刀工和火工。④粤菜:特点选料广博、又杂又奇;讲究鲜嫩爽滑,季节性强,夏秋之季讲清淡,冬春季讲浓郁。冬饮青茶(又叫乌龙茶);夏饮白茶;秋饮绿茶;春饮红茶或黄茶。
岁时节日民俗含义: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由来“观象授时”:对天象、气象、物象的观察
天象观测: 七曜、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 七曜——日月及五行星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发展孕育期(先秦时期);定型期(汉代);融合期(魏晋南北朝);丰满期(唐宋)稳定期(明清);转型期(民国)岁时节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各种节日:元宵节的风俗特征 通宵张灯结彩,供人观赏取乐,故又称“灯节”。各处有灯会,比赛花灯,举行灯谜盛会,小孩也提着灯笼四处游观玩耍。这种欢乐的场景,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落灯”为止。此外元宵节还时兴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人们合家团聚,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龙抬头:俗称青龙节,苍龙星宿的移动形成“龙抬头”的过程。流行于北方地区,祭祀龙神,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敬奉碾子、妇女忌做针线,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另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希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清明节踏青、祭祖、扫墓 三重境界(1、天地自然的清明
2、心灵境界的清明
3、政治清明)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来与传说很多: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图腾祭说等。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主要节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囊、荷包,挂艾草、菖蒲等。
中元节 “七月半”、“鬼节”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中秋佳节吃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重阳节插茱萸(避难消灾)佩带于臂、头戴菊花、登高(始于东汉)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晋朝陶渊明)
腊月初八是佛祖成道日,此前,佛祖因修行饿倒,一牧羊女给他吃了一餐粥。吃完,他用河水沐浴,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宋代,寺院及人家煮粥相互馈赠,至明清不衰。腊八粥除用以供佛、敬祖外,还有将粥涂于墙壁、门环等处,以避不祥;或抹花木果树,以驱虫害等。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 ”
那达慕,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主要内容是摔跤、赛马、射箭三项娱乐活动。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宰牲节.开斋节.圣纪节
宰牲节。回族称为古尔邦节,杀牛、宰羊
开斋节。每年的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定为斋月,斋日期满,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
圣纪节。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聆听阿匐吟诵《古兰经》 火把节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东方的情人节”、“东方狂欢夜”,祭火、传火、送火
岁时节日民俗的特点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人生礼仪含义: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四大人生礼仪1诞生礼(珍爱生命)2成人礼(承担责任)3结婚礼(信守承诺)4丧葬礼(怀念感恩)
诞生礼仪:
1、求子仪式
2、孕期习俗
3、庆贺生子(洗三: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标志新生儿降生的象征性仪式。周岁:抓周(表现望子成龙的心理)。
成人礼仪:傣族:染齿 独龙族:绣面纹身 彝族:换裙礼 哈尼族:安角 汉族:冠礼(男)、笄礼(女)黎族:文身和绣脚
婚姻礼仪:“六礼”形成于周代: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婚姻形态 :
1、抢婚
2、童养婚
3、指腹婚
4、冥婚
5、入赘婚
6、转房婚
7、典妻婚
8、表亲婚
9、共妻婚
10、自梳女 离婚:《仪礼·丧服》“七出三不去”七出: 无子;淫;不顺父母;口多言;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与夫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有所取无所归
葬礼水葬:水无限美好的象征 天葬:亦称鸟葬,新疆、蒙古(野兽)西藏(秃鹫)树葬:婴儿夭折 塔葬: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只有德高望重的大德高僧才用此葬法。悬棺葬(与信仰有关)
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传统观念:
1、宗法伦理的观念
2、灵魂不死的观念
3、祭死祝生观念
4、祥瑞辟邪观念
5、葬先荫后观念
6、魂归故里观念
民俗旅游开发
一、开发原则
1、特色性原则
2、保护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文化性原则5乡土性和古朴性的原则
二、开发的基本模式:
1、集锦荟萃式
2、复古再现式
3、原地浓缩式
4、原生自然式5主题附会式6短期表现式
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性原则
2、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
(二)对策
1、尊重民俗,因地制宜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道路
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1、节日是旅游的载体
2、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
3、节日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4、节日期间有较多闲暇时间
5、节日期间人的消费观念趋于活跃旅游赋予传统
6、节日新的活力旅游促进新兴
7、节日产生与发展
服饰民俗与旅游
(一)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1、服饰民俗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2、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历史的缩影
3、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标记
(二)服饰民俗旅游开发方式
1、博物馆陈列
2、民俗服饰妆扮
3、民俗服饰体验
4、服饰商品
5、服饰仿制
(三)服饰民俗旅游开发注意事项
1、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2、与旅游环境相协调
3、把握民族服饰的本质特点
4、多种方式组合开发
5、充分利用节庆旅游,开发服饰民俗旅游
第三篇:民俗学(推荐)
一 民俗与文学
• 总论: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横向比较(圣母领抱与溪山行旅图的比较)
• 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考察民俗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民族民俗的特征。
• 比较主要涉及大的方面,即东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比较。
• 通过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体察中世纪时期,中、西方民族在民俗上的差异,及其各自的特征。
• 二,纵向梳理(圣母领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法,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法)
• 从史的角度,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民族风尚做一个阐释。
• 从远古神话传说阶段,过度到中世纪,随着时间的推延,民间的风俗也在发生着转变。
• “圣母领报”这一主题在艺术领域被反复表现,在表达的过程中,圣母与圣子的形象发生着很大的转变,这也显现出民俗的变化。
• 中国古代山水画,首先表达了农业文明之下,中华民族的风尚——崇尚自然山水、崇尚意境之美的精神。
• 其次,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古、近古时代的民风。
• 小结
• 从史的钩沉来看,西方民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
• 中国的民族风尚则比较稳定,古代民俗得以保留和继承
三,原因分析
• 西方民俗变化的原因:
• 传统的生产方式: 欧洲中世纪以商业、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上,中世纪的欧洲被认为是最为黑暗的时代,很多欧洲学者甚至不愿意提起中世纪时期的黑暗
• 宗教原因: 除了政治之外,造成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宗教原因(格里高利一世的宗教改革, “丕平献土”——梵蒂冈(教皇国))
• 东方民俗稳定、持续的原因:
• 生活、生产方式: 东方(华夏)民族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将人民相对固定在土地之上。
• 政治原因: 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人民有从事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的可能 • 结论
•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东西两大民族民俗差异的深层原因。
• 民俗本身具有流动性,它是由诸多原因形成的,影响因素的改变,决定了民俗的性质和表现方式。
• 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 建筑与民俗
一 纵向
从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民间习俗。
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
•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 原始时期,建筑本身,并不具有固定的意义,自然界的一切可利用的要素都成为原始人的“建筑”。
• 早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环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筑的风格。2文明时期
• 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建筑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建筑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以及一些政治上的特殊需求。• 人类历史的发展,让建筑逐渐剥离最初的自然属性,走向文明,成为真正的“建筑物”。
• 在功能上,建筑不再仅仅用于居住,还具有多重意义。
二横向
• 从横向层面来看,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建筑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已经扩大了很多。
• 建筑凝聚了政治、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象征政治权力和地位
“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
“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北京故宫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京故宫,清宫规模虽肇自明代,然现存各殿宇,则多数为清代所建。今世界各国之帝皇宫殿,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无与伦比 7世纪,迎娶文成公主——政治(不达拉宫的建立)
• 17世纪,五世**喇嘛重新——政教合一弘扬宗教文化
• 从中古时代开始,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宗教建筑越来越繁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白马寺塔河南洛阳东约二十五里白马寺,相传创建于汉明帝永平末年,为国内渊源最古之佛寺
• 同宫殿相比,寺院被保存的时间更久远,从信仰的层面来看,精神性的因素对一个民族风俗的形成具有更深远的效力。建筑表现民间风貌
江南水乡的房屋大都沿河而建,房屋较低矮,北方地区的房屋墙体十分厚,为了防风沙,窗户较高。
干栏式建筑,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大院
• 民间建筑的基本范式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其他功能则略次之。
相比而言,民居更准确地记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性
风水与建筑
• 风水与建筑的关系,反映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考量。
具体化到建筑领域,就是人将自我纳入自然当中的序位。
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风俗的建筑,主要体现在三种形式:
反映政治制度和统治需要的宫廷
• 反映宗教信仰的寺院
• 反映地域特色的民居
小结
•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建筑体现了民族最基本的意识形态、观念信仰、民风旨趣
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风俗简史。
三服饰与民俗服饰发展与民俗变化
•服饰的变化反映民俗的衍变
服饰衍变原因辨析
服饰变化的阶段
• 1.“衣不遮体”阶段
•“衣不遮体”的时代,服饰的特征及其功能都处在弱化阶段,服饰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各民族的风俗反映在服饰上,基本没有太大差别。
2.防寒、防暑、适应生产阶段
阿拉伯人用白布裹着头,用来防雨的斗笠和蓑衣,盔甲和弓箭等。
• 服饰对生产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服饰可以利于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组织模
式。服饰具有抵御、承载等多种功能。
3.装饰阶段
苗族妇女所戴的头饰,身上的饰品,满族妇女的旗袍,朝鲜妇女所穿的简约宽大的衣服
• 当服饰的发展,进入到装饰阶段之后,服饰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便扩大了很
多,它几乎可以象征一个民族的全部个性和集体心理。
4.区分社会等级、反映社会观念阶段
地位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大不同,古代某些饰品只有皇帝能有,只有皇帝能有明黄色,各官员也因职位高低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大不同
当服饰被运用于区别身份、地位等目的之后,服饰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达到极盛,其对于民俗的象征性也就被最终确立下来。
同时,服饰还反映了民族的集体心理等。
二服饰的精神性功能
1“性”功能
在部分“性”学家看来,最初的服饰并不能够起到所谓御寒的作用,最初的服饰的作用在于“性”目的审美功能
服饰的发展进入到以装饰为目的的阶段时,服饰便具有了强烈的审美功能。
3思想文化功能
服饰不仅具有通常所说的“御寒”等符合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以及审美
功能外,还具有表达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及民族观念等的功能。
穆斯林教徒的服装,民国时期的中三装,女子所穿的旗袍
小结
服饰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民俗的变化;服饰所蕴含的精神性意义,也反映了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风尚和生活旨趣。随着文明的发展,服饰的文化内涵逐渐取代了它最初的现实功能性。
一上古时期
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和装饰品
• “它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状况:大约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手编织物做
衣服的阶段。这是可信的,也是重要的。”
• 手编织物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传统形成的时期。
在手编织物的过程中,各民族把灵魂深处对“生”的向往表达在织物上。
• 手编织物的时代已经超越了最早的“衣不蔽体”的时代。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化就开始凝聚自我的个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服装实物很难保存下来,今后也许在那些极干燥或极潮湿的地区地层中会有幸运的发现。若从现有遗物拣选,也有一些间接的形象资料可供考察
• 早期的原始人采用的防治技术,在纺织品的选用上,多采用最为原始的材料,如植
物纤维等,所以易于腐坏,不易保存。仅有少量已碳化的纤维得以保留。
• 从文化角度来看,服饰的易腐也反映原始文化的脆弱,因此,在文化意义上便更为
可贵,也更难分辨。
玉人,胡服陶俑,云纹银人,•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面成为人格象征,一面成为玩赏器物。”
二中古,近古时期
• 中古、近古可视为中国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两个阶段具有密切的传承性,所以
可以将这两个阶段放在同一个层面来考察。
• 以唐、宋两代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近古、中古时期中国民俗文化的传统唐代
唐代
• 以宽服、大袍为主,衣着洒脱、姿态万千。
精神在服饰上的展现。
宋代
以紧身圆口为主,衣着实用、简洁。
总结
• 中国服饰反映了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服饰的变化直接承载了中华民族风
俗文化的变迁。
因此,作为文化的外衣(表象)——服饰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
四 影视与民俗
• 同文学艺术、建筑、服装等民俗形式相比,电影更为直接地反映的民俗的状况。
电影还反映了现代人对民族传统风尚礼俗的理解。
• ►角度
民俗特质:反映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社会现实问题。
例证一:
伊朗电影《小鞋子》反映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状和一些基本的社会问
题。
《小鞋子》反映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贫困成为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凝聚了伊朗社会的基本风貌。
•《七武士》反映了日本中世纪的风俗状况。表现了封建时代,日本普通农民困
苦、艰难的生活状况。
• 《七武士》表现了日本封建时代的基本的社会状况,战争频繁、土匪横行、民不聊
生。
电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忍耐、执着、坚强等等。
►角度
文明冲突:传统民俗同现代文明的冲突。
《上帝也疯狂》中反映的非洲原始部落民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 “上帝疯狂”的象征意义:现代文明带给人
类的灾难。
从天而降的瓶子,一开始给部落带来惊喜,之后便给部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红高粱》中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同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殖民战争与民族独
立问题。
•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中国农业文明。
在影片中,“红高粱”的意象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象征物。
• ►角度
历史还原:反映现代文明眼中的历史与民俗问题
• 《乱世佳人》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电影对原著的理解从美国南北
战争到《乱世佳人》(小说)再到《乱世佳人》(电影),反映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在美国民俗风尚中扮演的尴尬角色
• 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对种族问题的认识。
• 《开国大典》中,对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历史再现,反映新时期中国民俗的变迁。• 从《开国大典》所反映的前后时代,是中华民族风俗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最
明显的表现就是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改变。
小结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重现了民族的风尚,一方面反映民族社会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反映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篇: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6.民俗的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4.工匠习俗:各行各业的工匠,数千年来代代相传,在生产技艺方面精益求精,在技术传授方面讲究师承,且有各自不同的行话和禁忌,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行业习俗。
5.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
营造寺庙,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在古代叫大工,是水平最高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正是中国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画人:立七,坐五,盘三,跪四。
6.工匠的行业习俗:一般来说,师傅对徒弟实际上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
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话,是各行业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艰难明白其中含义。
祖师崇拜是工匠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木石匠鲁班,铁匠李老君,酿酒匠杜康,油漆匠普安和尚,画匠吴道子)
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承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7.商业和交通民俗: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
骡马市上的牙子——相当于中介。“袖里吞金”——在袖子里说价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1.作用:除了民俗的四大功能外,还有满足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饮食(日常饮食:蒙古族的红食白食,节日食俗:过年时的十二碗菜的不同寓意,祭祀
食俗:端午吃粽子,待客食俗:傈僳族的“双人酒”和特殊食俗:鄂伦春族出猎前喝热熊油)
八大菜系(京菜,川菜,粤菜,鲁菜,湘菜,苏菜,徽菜,闽菜)
3.服饰
分类:衣着,附加装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或日常用品。
五个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
体现的社会观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概念的载体。
变化的原因:各族间的文化交流;生活条件,社会观念的改变。
4.居住建筑
共性特点:聚族而居;房屋样式大体相同;城镇附近有长亭无旅社;民房低于官府;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讲究风水)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家支制度),行会(祖师爷),帮会(青帮),钱会,秘密宗教(白莲教)和庙会组织。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1.概念: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自然崇拜;灵魂崇拜(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血亲家庭内部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迷信,禁忌,巫术观念等。(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3.影响节俗发展与演变的因素:神话传说的嵌入;上层统治者的参与与提倡;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宗教的渗透;各民族节俗的融合。
4.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内容和功能由单性向复合性发展。
5.节日,本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休整日。如果天天过节,闹得人们不堪重负,那也就失去了节日本来的意义了。
第六章:人生礼仪
1.概念: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礼仪一方面连结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一方面连结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
2.作用:规范人生,统一教化。
3.诞生礼:求子(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孕期(孕期禁忌,孕期馈送,接生方式)——庆贺生子(满三,满月,周岁)
4.成年礼仪的类型: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成年礼发生变化的原因: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
8.婚礼:包括一般的婚姻形态,抢婚,童养媳与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9.葬礼:程序——初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敛,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分类: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保护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悬棺葬);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火葬,瓮葬)
第七章:民俗信仰
1.概念:民俗信仰有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2,信仰对象:灵魂(哈尼族的十二个灵魂),自然神(山神,水神),图腾(仡佬族的葫芦图腾),生育神(送子娘娘,女娲娘娘),祖先神(苗族的央母),行业神(工匠神鲁班)。
3.信仰媒介:巫(汉族的问仙),祭祀(由男的担任,商代的祝,彝族的毕摩,纳西族的东巴,水族的鬼师,布朗族的占布,基诺族的寨公),术士(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巫的职能:预测人命运的好坏;主持祭祀活动;驱疫求吉巫术;主持人生礼仪;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4.民俗信仰的不基本特征: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民俗信仰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民俗信仰有俗信化趋势。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1.二十四节气:大寒,小寒,雨水,立春,春分,惊螫,谷雨,清明,小满,立夏,夏至,芒种,大暑,小暑,处暑,立秋,秋分,白露,霜降,寒露,小雪,立冬,冬至,大雪。
2.风水术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生气等思想创造的一种相地术。
3.民间工艺技术:
分类:织绣(四川蜀锦,杭州织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少数民族的瑶锦,壮锦,苗锦;湘绣,苏绣:‘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双面绣“小猫和金鱼”,蜀绣,),雕塑(甘肃酒泉的夜光杯,翁五章家族的象牙球,广东金漆木雕,广东南雄的竹雕帆船,曲阳汉白玉雕),陶瓷(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湖南醴陵,山东淄博“宝石瓷”,河北唐山,唐三彩,宜兴紫砂),编织,漆器,家具,金属工艺(浙江龙泉宝剑,安徽铁画“大型铁画迎客松”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南京等地的金箔和锡箔,北京景泰蓝。花丝工艺又称细金),玩具,人造花,工艺画和其他。
4.民间医学:四诊——望,闻,问,切 《脉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1.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可分为三大类:
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2.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同自然斗争的能力,也限制了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其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
可分为: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神话:盘古神话,瑶族的密洛陀
自然起源的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
洪水和人类再敷衍的神话:洪水过后兄妹结婚
图腾神话:盘瓠神话
神和神性英雄神话:后羿
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
3.传说的突出特点是它与特定的自然或社会事物相联系,以明确的这一个人物,地方,史事,自然物或人工物为对象,借以创造多种多样的故事。
可分为: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史事传说,动植物或某些自然现象传说,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传说。
4.生活故事: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巧女与呆子的故事;爱情婚姻与家庭内部矛盾的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
5.笑话: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讽刺贪心和迷信的笑话;讽刺迂腐无知和虚伪狡诈的笑话;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
6.多数口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化:
主人公性格基本定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故事数量不断增加,流传地域不断扩大;
故事主题或主人公性格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了重大转变;
故事的中心母题不变,在传承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不断变化;
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故事的情节和母题;
故事流传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7.口头讲述是中心环节,讲述活动具有大众性,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讲得动听活泼的。作为讲述家,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的集散点;他们对故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形成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故事家对原故事进行了补充,对故事新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口头讲述活动要有听众。
8.如果说神话主要是规范人们的信仰和道德,知道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制度的实行,那么某些传说则主要是揭开历史的帷幕,使人们看到它的庄严和伟大,具有激励人民希望和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各种民间故事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第十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民间诗歌是指民间口头韵文创作中,除谚语,谜语以外的作品,包括短篇抒情诗性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篇诗歌。民间诗歌起源于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繁衍的人类求生存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天的生物学性和社会活动属性的双重性质。
2.民歌主要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来保存和传播。另一类是文人学士处于对社会的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3.民间歌谣简称民歌,篇幅短,抒情性强,可分为劳动歌,礼仪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儿歌。
4.民间长诗可分为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瑶族的《盘瓠歌》,纳西族的《创世纪》,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布努瑶的《密洛陀》,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阿诗玛》
5.史诗的特点: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性,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
6.民间诗歌的表现手法:韵法(花儿),比兴夸张,重叠,对比,谐音双关,拟人,叙事与抒情结合,幻想性手法,歌中套歌(梁祝歌)。
7.民间诗歌的功能:
宣泄和补偿功能;教化,模型与规范功能;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功能;特殊的认识功能;娱乐性功能。
第十一章:民间语言
1. 概念: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
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语套话。
2. 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
言。
3. 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
俗事象,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事象);民间语言需要与其他民俗交叉研究。
4. 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话。
5. 民间特用熟语。——行话,黑话和暗语,吉祥话,忌讳语,咒语,绕口令。
第十二章:民间艺术
1.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
动。民间艺术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物质生产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2. 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
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可分为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陕北的信天游,花儿;被誉为音乐文化的母亲,民间艺术的晶体),歌舞(六代乐舞),说唱(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单曲体),戏曲,器乐(吹,打,拉。弹)五大类别。
3. 民间舞蹈: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湖南地花鼓,云南花灯与四川秀山花灯,江苏花鼓,安徽花鼓灯,采茶);北方秧歌(山东的鼓子,海阳,胶州;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舞的动态是“扭”。社会功能:娱乐作用;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实用的功能渐渐减弱,表达情感和满足审美需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成为今天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4.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最早记录都市民俗
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
1. 概念:是一种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2. 特征:娱乐性与竞技性;阶层性与对象性;地域性与民族性
3. 功能:教育少年儿童(智能的培养,体能的锻炼,人格的塑造);调剂大众生活;
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
4. 分为民间游戏(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性活动,包括儿童的庭
院游戏,成人的助兴游戏和少年成人共享的斗智游戏等),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性活动,争强斗胜是其根本特性;有力量型,技巧型,技艺型),民间杂艺(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和各种斗戏)
第十四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孔子,荀子,老庄,司马迁,王充
第十五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 欧美民俗学:
民俗研究的摇篮:德国赫德尔
民俗学的故乡:英国 哈特兰德《帕修斯的传说》,纳特
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法国 范`热纳
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北欧诸国
学科建设的典范:美国
俄国与苏联的民俗学:
日本的民俗学
韩国的民俗学
第十六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1. 主要流派: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
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
2. 民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田野作业方法,文献学方法
3. 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分类法,分析与综合法,比较方法,统计方法。4.
第五篇:民俗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民俗的含义:
1.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概念:我国古言之“ 民俗 ”“ 民风 ”,几乎都是
治国之需要,其眼光所注意的,不外奢俭、劳逸、贞淫、忠孝、廉节、信实、仁让等方面。
与现代民俗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范围,研究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2、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
包括: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2.社会民俗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
例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习俗: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食俗
吃青团子(江南一带)
袍哥组织:四川以及周边地区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会党为组织形式,以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体的民间秘密团体。它具有封建性、秘密性和特殊性。亦官亦民的文化.即人人皆称兄道弟,只讲义气二字的袍哥文化.3.精神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艺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4.语言民俗 包括:(1)民俗语言:
广义的民俗语言:民族语言、方言。
狭义的民俗语言: 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2)民间文学:
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5.游艺的民俗
包括:(1)游戏:智能游戏:谜语、七巧板
„„ 体能游戏:捉迷藏、跳房
„„
(2)竞技:摔跤、踢毽、赛马、简易棋类 „„(3)杂艺:杂技、戏法、动物斗戏
„„
(三)民俗学
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表现在三个方面: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 传承性:时间上的连续性(纵向)
扩布性:空间上的蔓延性(横向)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PS:
1、民俗的传承性
传承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P14)(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
(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
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始终是春节习俗的主题(以年画为例:)
2、民俗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和民族渗透; 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扩布方式的不同。
两种扩布方式:1.自然进行的正常的扩布方式
2.非正常的扩布 战争灾荒瘟疫造成大规模迁徙。如:三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 稳定性与变异性
(一)民俗的稳定性
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
例: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饮雄黄酒、驱瘟逐疫。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
(二)民俗的变异性
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
1.语言和行为,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
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例: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
江南: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
3.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例:婚礼、丧葬
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 例: 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原因: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
类型性: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
例1:民间故事的类型性。例2:民居的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家族:家规、家教、家法;村落:村规、村约;婚姻、丧葬、祭祀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有大体的规范。服务性: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服务于民众的心理需要 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五)学习民俗的意义(民俗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制各种陋俗;
(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物质生产民俗
1、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包括: 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物质生产民俗反映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2、特征:
A、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B、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C、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D、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一、农业民俗
1、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①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②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③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④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2、分类:
A、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了解: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B、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C、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D、农业祭祀、禁忌习俗
(1)岁时祭祀: 农业丰收主要靠大自然,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例:元旦:祭天、祭神农,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禁忌普遍
a.不科学的禁忌
例: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不吉。
b.符合科学的禁忌
例: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避虫蛇
E、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祭神龙求雨 F、农业生产过程习俗(1)农具制作的习俗
不同的地形土质,农具不同;锄口的宽窄,锄把的长短就不一样(2)操作耕作的习俗
耕作的方式:畜耕(畜类、畜量),人畜并耕。播种方式:耧播、撒播、点播、掩播等。锄草方式:深锄、浅锄、横锄、间锄等。G、农业娱乐风习
例如:天全“祈谷灯”——越亮就代表心意越诚心
二、狩猎、畜牧和渔业民俗 例:妈祖、东海龙王
三、工匠民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工匠,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行业习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
(1)例如:特殊生产工具,如百工五法:矩、规、绳、悬、水。最有代表性的:飞檐和斗拱
(2)工匠们技艺传承与绝技
如:家具上漆工艺、硬木雕刻工艺
中国的“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安徽屯溪——胡开文墨店(视频)(3)工匠中流传的艺诀、艺谚。
2工匠的行业习俗(表现在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和祖师崇拜方面)(1)师承制度
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
(2)职业行话 即 “行业语”,为本行业的技术保密、信息交流等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3)行业禁忌
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例如:木匠上梁要避女人
(4)祖师崇拜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要举行隆重的祭典。3.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①师徒关系的亲缘化:艺徒多是自己的子弟或亲戚,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②工匠来源的地域性:系谱性的表现之一,如西安的厨师,扬州的三刀匠(厨刀、剃头刀、修脚刀)。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①技术绝对保密(如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②弊端(保住了名牌,也导致绝技失传。)(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普遍迷信;寻求神灵的保佑
祈祷祖师;语言行为禁忌,用行话隐语。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1.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1)集市
①原始的交换方式
云南苦聪人——充分信赖的一种无言交易 ②集市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 ③集市特点
(a)定时:每月九集者最普遍,相邻的集镇集贸时间错开。
(b)定点: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去集市称 “跟集”、“赶场”„„ ④集市中特殊的民俗现象
(a)招徕顾客的叫卖声和敲击声(b)特有的交易方式:“袖语”(“摸手”,别称“袖里吞金”)“袖里吞金妙如仙,灵指一动数目全,无价之宝学到手,不遇知音不与传”。(2.)行商
①特点:流动性的交易方式。
②类别:A.资金雄厚:驼商队、马帮商队等;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
B.小本经营:货郎小贩。
③民俗传承——市声
A.叫卖声。B.敲击声。C.常见的敲击物: 拨浪鼓、小锣、梆子、铃铛、竹板和串铁等。D.共同特点:宣传性、诱惑性、节奏性、一定的音乐性、极强的地方性。
(3).坐商
①特点: 固定摊位、店铺,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②特有的民俗传承
A.幌子: 旗帘、实物等夸张性模型物件。B.字号牌匾:
a.名家书写、精雕细刻、吉祥字组成店名
b.常用吉祥字取店名:
仁
祥
和
福
泰
兴
盛
恒
昌
荣
益
隆 例如:北京“同仁堂”“荣宝斋书画店” C.商标及商品的包装:
常用吉祥图案(龙、虎、鹿、鹤、蝙蝠、梅、菊、牡丹等)文字图案(福、禄、寿、喜、万之类吉祥字衍化的。)店主姓氏 D.现代商俗:
注意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CI)挖掘历史内涵:如酒、食品 „„ 抢注商标潮
2.交通运输及民俗特点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①古代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西蜀栈道、四川广元明月峡古栈道)②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桥梁
浮桥、索桥、溜索、石拱桥、独木桥、木板桥、石板桥„„ ③陆上传统交通工具
人力: 独轮车、架子车、人抬轿子、黄包车等。畜力:马帮、驼队、牛车、马车、驴车等。
④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大木排、牛皮船、木船、竹筏等 ⑤歇脚的交通设施:凉亭、车马店、货栈、码头等。现代交通民间规则: 行人靠右
行车靠右 交通的特权现象 迷信与禁忌 迷信车牌号
迷信出行吉利日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日常食俗
鲁、川、苏、粤、闽、浙、湘、徽菜,称为八大菜系。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一)日常食俗 1.主副食
日常的主食:水稻、麦子、玉米、高粱等。副食:蔬菜、肉类、奶类、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2.日常食俗的食制
早、午、晚三餐制。两餐制、多餐制。根据季节、劳作而变化。3.饮食方式
进食时,尊老爱幼。用餐时的禁忌;男女不同席、小孩不上席„„
(二)饮食文化 1.丰富的菜肴(1)菜系众多:
京菜、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湘菜、淮扬菜、潮汕菜„„ 八大菜系:鲁、川、苏、粤、闽、浙、湘、徽菜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九转大肠、油爆双脆、葱烧海参
鲁菜被奉为宫廷菜,原料上,多选用畜禽、海产、蔬菜、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口味咸鲜。列为八大菜系之首。
川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龙抄手、韩包子、老城隍传统锅盔、毛血旺、钟水饺、担担面等 徽菜—无为熏鸭(先熏后卤)闽菜—佛跳墙
苏菜——清炖狮子头、盐水鸭、醉虾 湘菜——东安子鸡 浙菜——西湖醋鱼
粤菜------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斩鸡等(2)选料广泛 :例: 四川火锅(3)烹调方式讲究:
烤、爆、炸、溜、煎、炒、煸、烩、熏、卤、腌、烧、炖 „„(4)味型丰富:
仅典型川菜味型就27种:家常、鱼香、怪味、红油、麻辣、酸辣、煳辣、陈皮、椒麻、椒盐、酱香、五香、甜香、香糟、烟香、咸鲜、蒜泥、麻酱、芥末、咸甜、荔枝、糖醋、姜汁、豉汁、椒豉、茄汁、果汁。2.菜肴文化含量高
(1)菜肴讲究工艺:刀法精细 造型唯美 讲究创意„„ 例:熊掌豆腐、豆花鱼饺、火龙跃乾坤(烧蛇段)
(2)菜肴讲究名号和文化内涵: 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张飞牛肉、宫保肉丁、一品海参、麻酱凤尾、银芽海蜇、霸王别姬、金沙扣肉、三阳开泰、金钱豆腐 „„
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内涵丰富:
(1)吉祥数字:二(双)三(多)六(顺)四(喻四季平安)八(稳、又谐音“发”)九(大、阳数、极数)十(圆满,十全十美)(2)菜品承载的吉祥信息 原料:鸡 鸭 鱼 兔
鸡鱼:小三牲,自古为中华吉祥物。兔:吉祥物
鸭:常作御用食品。(3)吉祥名称:
菜名穿金戴银裹玉:金钱豆腐 金沙扣肉 银针玉面(4)菜名另类包装:《轰炸大使馆》:(红烧肥肠)《母子相会》:黄豆炒豆芽!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红烧猪蹄,然后边上镶点香菜!
《波黑战争》:菠菜炒黑木耳 3.营造饮食环境:巴国布衣酒楼 总结:饮食文化的特点:
1、丰富的菜肴;
2、选料广泛
3、烹调方法讲究
4、味型丰富
二、节日食俗
(一)食俗多彩,菜肴多具吉祥象征意义 例:春节食俗:吃“团圆饭”。
菜肴:鱼(节庆有余)、留下鱼头(有余头)、芹菜(勤快)、葱(聪明)、蒜(有算计等。
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
(二)少数民族的年节,食俗丰富
例: 布依族、壮族的花糯米饭; 藏族雪顿节的奶饼,酸奶子;彝族的砣砣肉,杆杆酒
(三)吉庆日子的食俗:
婚娶、建房、寿诞、九斗碗、坝坝宴
九斗碗: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
三、祭祀食俗
祭祀食俗源于灵魂观念,祭品成为神人相通的中介,食用祭品可得神灵祖先的福佑。
祭祀对象:天、地、祖宗、山川、社稷 „„ 供品:五谷、蔬果、动物„„
四、待客食俗 例: 哈萨克族:“宰羊待客”(宰羊、客吃羊头两腮肉、遍尝各部位及心、肝,结束献碎肉);
彝族:砣砣肉、杆杆酒;
五、特殊食俗
(一)原始的平均分配传统
被称为见者有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有此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多有上山打猎,参加者可以分配猎物,路过见到猎物的也可以分到一份,甚至全寨每家都能分到。
(三)生产条件自然环境形成的食俗
鄂伦春族喝熊油御寒; 傣族食昆虫,如蚂蚁酱;苗族饮虫茶 „„
(三)饮茶的习俗
1.茶品: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通常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1)绿茶 :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代表: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蒙顶茶等
(2)红茶 :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名贵品种:滇红、英红。(3)
青茶(乌龙茶):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4)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喝工夫茶。(5)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
(6)白茶: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名茶: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几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蒙顶甘露、君山银针。
2.讲究饮茶环境
饮茶的理想环境: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3.讲究茶具
功用:壶、杯、碗、盘 „„
质地:瓷器、陶器、玻璃、铜器、铁器 „„ 4.讲究饮茶的方式
功夫茶、盖碗茶、大碗茶 „„ 5.茶与文化
茶与文人、茶与禅、道、茶与文艺(戏曲
曲艺)、茶与民俗(谈生意
民间纠纷
民间帮会)
填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分为:表演性茶艺、实用性茶艺、宣传性茶艺 名解:“三茶”: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四)饮酒的习俗
从酿酒、酒具到饮酒的环境、方式都有丰富的民俗习惯。1.酒的种类:
·白酒—贵州茅台酒(酱香型)白酒—山西汾酒(清香型)白酒—四川五粮液(浓香型)广西桂林花酒(米香型)·黄酒—浙江绍兴黄酒 ·葡萄酒—山东烟台葡萄酒 葡萄酒—吉林长白山葡萄酒 ·啤酒—山东青岛啤酒
·露酒和药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
2.酒具:各式青铜酒具、宝塔瓶、编钟瓶、3.饮酒环境
吴彬《酒政六则》载理想饮酒环境:
饮人: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饮地: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荷亭。饮候:春郊、花时、清秋、雨霁、积雪、新月、晚凉。饮趣:清谈、妙令、联吟、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连宵、苦劝、争执、恶谑、喷哕、佯醉。饮阑: 散步、欹枕、踞石、垂钓、煮泉、投壶、分韵。名解:绍兴“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陪嫁之用。
服饰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
质: 服装原料的性质。
形: 服装的样式。
色: 服装的色彩。
饰: 佩带的饰物。
画: 服饰的花纹图案。
(包括人体图画:文面文身)
(二)服饰分类
四大类:
1.衣着:衣、袍、裤、裙、帽、袜、鞋。2.装饰物
发的饰物:夹、簪、钗、梳 „„ 耳的饰物:耳环、耳坠 „„ 颈的饰物:项圈、项链 „„ 胸腰饰物:胸针、腰佩 „„
手臂饰物:臂钏、手镯、戒指 „„ 脚的饰物:脚铃、脚环„„ 发的饰物: 笄(jī):用途:固定发髻,固定冠帽。
簪:用途:安发
固冠。古代,男女通用;皇帝节日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钗
3.人体自身的装饰: 文身、文面、发式、画眉、描唇、镶牙、染牙、束胸、缠足、染指甲 „„ 独龙族文面女 名解:“天菩萨”:即彝族男子前额至头顶处留一撮头发,认为它是灵魂藏身之地,可以主宰祸福吉凶,也是男子的尊严所在,不准人随便触摸。
银饰:银饰,一方面显示富有和美丽,另一方面则具有更深的社会含义:作为民族的标志,它起到维系群体的作用。
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们都必须佩带同样的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与日常用品: 佩刀、腰刀、弯弓、背篼、荷包、挎包、手提袋、香囊袋、扇、伞 „„(三)服饰的变化 三个阶段:
1.遮身蔽体,防寒御暑
特点: 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无地区间的差异。2.适应生产需要
特点:生产条件的不同产生明显差异。
狩猎民族:兽皮衣。游牧民族:宽大长袍。山地民族:长刀为饰物。水乡渔民:短衣短裤。3.社会角色的标志
长幼、行业、职务、等级身份。锦衣与布衣; 丝绸与葛麻;
长袍马褂与短衣麻褐;(以清代官员的补服为例:
补服的形制特点 : 圆领、对襟、平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五颗纽子,石青色宽松外衣。清朝的官员的补子内容源于明朝服制。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 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补子图示(文官一到九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鸟;武官补子图为兽 ;取禽文兽猛之意)
二、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服装和装饰物的样式、图案、花纹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人生礼仪四次换装体现了这个观念:
1.诞生礼:挂银圈、玉锁等佩饰,保命护魂。2.成年礼:加冠(男)。加笄(女)。一些少数民族行穿裤子、裙子之礼。3.婚礼 凤冠霞披
4:丧礼丧服(披麻戴孝。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亲疏制定的,充分体现礼仪伦常)。二)求吉心理:虎头帽、猪头帽、五毒衣、福寿图案。
五毒肚兜:五毒:蝎子、蜈蚣、蜘蛛、蟾蜍、蛇或蜥。五毒能以毒攻毒使善恶转化、祸福互倚。
(三)社会、政治观念
列宁装、中山装、毛式服装、黄军装。
(四)民族自我意识
同一服饰传递的信息:同一民族,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与认同心理。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一)服饰的演变趋势 1.民间惯用服饰简便、大方
2.官服等级身份界限消失(军警例外)3.行业界限削弱 4.各民族服饰趋同
许多民族只在节日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二)服饰的变化的因素 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民居习俗
一、中国民居的共同民俗特点(一)聚族而居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三)民房低于官府
(四)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寺庙和居住民居建筑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古代建筑坐北朝南,与阴阳学说有直接关系。
(五)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 当今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例如:陵墓中的风水
明十三陵-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二、居住习俗的产生和发展
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一)自然条件决定了居住方式 1.土木结构、木石结构
北方干燥寒冷,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或地下。2.干栏式结构
南方炎热潮湿,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
(二)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利用天然空间阶段:巢居、穴居。(2)考古发掘材料:
云南沧源崖画——巢居图(原始巢居重要佐证)。(3)田野考察的材料:
清人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描写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三)我国民居的主要类型:
1.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窑洞
2.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帐篷型:蒙古包型、鄂伦春族撮罗子
3.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1)上栋下宇式:在夯实的地基上,竖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草或屋瓦。有平顶房,一面坡、两面坡的房顶。
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2)干栏式: 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上,一般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吊脚楼、侗族木楼
三、我国传统观念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一)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民居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1.封闭观念的符号 院落四面均有墙,墙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2.是家长制的符号,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正房三间高于侧房,中为堂屋,家长左,长子右,兄弟子侄住厢房。3.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堂屋,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祖宗,喻家训,婚丧寿诞礼,待客等传统礼教皆行于此。
4.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院内檐下回廊和天井是交流感情的场所。
(二)少数民族观念信仰得到充分体现 各民族重视中柱、重视火塘十分相似。
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徵、被看着列祖列宗的灵位,人与神联结的地方。
火塘是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火神、祖神栖身之地。例:泸沽湖的纳西族
四、造型和装潢方面的民俗事象
(一)审美理念
1.从头到脚的装饰
(1)屋顶的装饰:屋 脊、脊兽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独特装饰。形状: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 分类:石雕、砖砌、木构
(2)檐的装饰:檐下斗拱装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某窟藻井(北魏)——石雕(3)柱的装饰:石雕(4)窗、裙板的装饰:(5)门的装饰:
铺首:俗称门叩
门环门钹
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目的: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富贵吉祥的寄托(装饰图案)
(二)装饰的基本手段:石雕、砖雕、木雕、陶制、彩绘、泥塑。
补充一——石窟寺: 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 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
龙门石窟: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岸边。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东南。补充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围院的平面空间
国外: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
中国: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
最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3、墙倒屋不倒
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5、“以人为本”的建筑 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 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 中国: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
节庆民俗
1、岁时节日的含义:岁时节日: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p131)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以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形成的两要素:
(1)相对固定的节期,以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2)不同的节日,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以天文、历法为基础
上古,天象、气象、物象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观象授时”。1.天象的观测及记录,对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九月时,就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了。2.日月运行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日月年的概念 日出日落——一天 月圆月缺——一月
日远日进,寒暑往来,谷物由播种到成熟——一年
3.我国古代历法,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十四节气口诀: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2.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1)自然崇拜:
导源于土地崇拜观念的农事庆典。秋分祭月、祭土地盼望丰收 原始的土地崇拜——祭社稷——社日 春社——向土地祈求保佑丰收
秋社——收获后向土地神献祭作为回报
(2)灵魂崇拜:导源于祖先崇拜的节日祭祖习俗。
①家中的尊长死后成为家族的保护神
②万物有灵的观念
例如:端午插菖蒲、饮雄黄酒 3.迷信、禁忌、巫术是传统节俗产生的温床
传统节俗中的迷信、禁忌、巫术内容源于古人迷信、禁忌、巫术观念。(1)看前兆俗信形成的节俗:岁时节日看风云、占天候、预卜年岁丰歉。(2)禁忌观念形成的节俗:为消灾远祸,年节忌打碎器物、忌倒垃圾、忌烛火熄灭、忌说不吉利语;寒食禁火;清明忌不戴柳 „„(3)禳灾、祛邪、逐傩等巫术手段形成的求吉免祸节俗: 挂桃符、门神、扫尘„„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一)发展历史漫长
1.先秦,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2.汉代,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史载: 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形成定制,此后沿袭至今。
(二)节俗发展演变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主要因素: 1.神话传说的嵌入
七夕节——P139 中秋节——P140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元宵节(各朝帝王均重视此节)
3.民众历史观左右节俗的流变P141端午节 4.宗教节日(因素)渗透:佛诞节、中元节
宗教节日,插进岁时序列,佛、道世俗化,利用民间俗信扩大影响;民间俗众情寄宗教信仰,节日活动实现圣、俗间交往。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民族大迁徙,多族杂居、南北统一,使节日风俗大融合。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交往与混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杂居; 元蒙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17世纪中叶:满人入关建立了清政权。第二节 节日的类型
一、岁时节日的类型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考察,可把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同时岁时节日的形成及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产生的渊源可能是单一性的,但是现存形态是综合性的。所以很难以单一性质归类,以清明节为例: 二十四节气之一
农事节日 扫墓、祭祖活动
祭礼节日
踏青郊游
社交游乐节日
二、主要传统节日活动内容
(一)春节
节期:正月初一。称谓:俗称“年节”,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 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
起源: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节俗主题:辞旧迎新。
节俗活动:祭天祈年、合家团圆、祀祖、娱乐。节令食品:年饭、饺子。
(二)元宵节
节期:正月十五,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称谓:古称“上元”,夜称“元夜”,古称夜为宵,故为“元宵”,称“灯节”。起源: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东汉明帝信佛,倡正月十五“燃灯表佛”。遂在流传。
节俗主题:娱乐。
节俗活动:放烟火、灯彩;“走百病”、“插杨柳”,意在祛除疾病;“祀蚕神”、“迎紫姑”,祈望蚕业丰收。
节令食品:汤圆,寓新一年圆满顺心。
(三)清明节
节期:清明(农历三月上半月内)。
起源:属二十四节气,为岁时节日,与业生产关系密切,标志春耕时节到来。节俗主题:祭扫陵墓、踏青。
节俗活动:如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节令食品:春卷、野菜芭。
(四)端午节
节期:农历五月初五,夏季最重要传统节日。称谓:“端五”或“重午”。古代,“五”与“午”相通,“端”与“初”同义。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起源:与祛邪、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节俗主题:祛邪避瘟、纪念屈原。
节俗活动:赛龙舟、兰汤沐浴、采制草药。节令食品:粽子、雄黄酒。
(五)中秋节
节期:农历八月十五。称谓:中秋、秋节、月节等。
起源:与古代秋祀、祭月、拜月习俗有关,嫦娥神话附会、渲染,推动了节俗的形成发展。
节俗主题: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
节俗活动:祭月、赏月(著名习俗如:钱塘江望月观潮,泛舟夜游;吴地妇女出游“走月亮”,不育妇夜入瓜、豆地摸取瓜豆以求子。)节令食品:月饼、西瓜、石榴等时鲜水果。
(六)重阳节
节期:农历九月初九日。
称谓:重阳节,日、月逢“九”,“九”为 “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起源:初始之义,与驱避的观念有关。
五行说解释: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避不正之气,登高以避之。演变为登高、赏菊、宴饮、赋诗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节俗主题:消灾、游乐。
节俗活动:登高郊游、佩茱萸、赏菊。节令食品:菊花酒、菊花糕。
第三节 庙会
一、庙会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的庙会:隆重的祭祀活动——宗庙社郊制度
(二)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三)唐宋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庙会在唐代后期不但扩大了庙寺道观的规模,而且与许多固有的民间节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庙会成为地方性的节日。
(四)明清时期,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祭祀功能逐渐薄弱,而商贸和娱乐功能逐渐凸显,庙会在此时期得以定型和完善。
(五)现在,逛庙会又成为百姓节日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二、庙会主要活动
(一)祭神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
(二)祈子
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淮阳人祖庙会、北京妙峰山香会
(三)贸易
庙会通常被称为庙市,都设在寺庙的附近,而且离村落、集镇比较近,交通也极为方便。由于祭奠的需要,商业活动便在这入口集中活动的地方繁荣昌盛起来,并逐渐成为贸易、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方式。(例如,河北安国庙市)
(四)游乐
三、庙会的基本性质
季节性;集体性;神秘性;地域性;娱乐性
四、庙会主要功能
(一)文化的功能
庙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汇聚和传播方面,它既是某个地区的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的表现。
(二)经济的功能
庙会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通过特殊的市场形式,产生特殊的效果和作用。同时,庙会也是要地区经济观念和经济规模、经济形式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 节日经济
一、产生的原因
潜在的节日消费心理
利用节日发展经济 政府倡导
二、特点
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美食节、茶花节、桃花节 „„ 借民俗活动搭台
发展地方旅游及各类经贸活动
人生礼俗
一、人生礼俗
1.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是人生的通过仪式。(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2.性质: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3.中国人生礼俗的特点:历史悠久,具有世俗的性质,丰富多彩
☆
二、诞生礼
1.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诞生仪礼包括婴儿出生前后,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仪式礼俗活动:
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为中心)
2.求子礼俗:①向神灵祈子(民间俗信主管生育的神灵:送子观音、送子娘娘、张仙)②由旁人送子(中秋节偷瓜送子; 送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吉祥物
如:送孩儿灯、麒麟送子图)③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接触巫术例:云南永宁摩梭人求子仪式:祭山;投石于石洞的求子习俗)
3.拴童子:来庙里求子的妇女进香后,就会跪在“送子娘娘”面前,述说自己的求子的心愿,之后就用一根红线拴住自己最满意的童子,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一些“乖宝宝,跟妈妈回家”之类的话。据说这样求子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民间称为“拴童子”。4.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饮食禁忌、视听禁忌、行为禁忌
(2)孕期馈送
催生礼(如催生担、杭州催生礼中的“吹笙”、上海郊区送“分床铺”)
催生习俗:一般女儿嫁到婆家之后,娘家人就开始要为女儿忙活准备了。首先要准备的是小儿的衣物和女儿坐月子期间的食物。女儿临产时,小孩未来的外婆必须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民间说的“催生”,据说这样女儿才能顺利生产。(3)接生方式
接生婆接生:不准在床上生(怕血污冲了床神)、坐在盆上生(临盆)、婴儿生在床前草上(落草)5.庆贺生子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三朝):出生第三天的庆贺仪式
(2)进入人群仪式
满月: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
百岁:又称百碎、百禄,一百天时举行
(3)预卜前程的仪式
周岁:行抓周仪式,检验天赋和卜测前途
爬门坎:周岁之后,每年过一次生日
(4)保护幼儿的习俗:百家锁、百纳衣
……(5)男不“打三朝”: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家里人就要为他洗澡,称为“洗三”。“洗三”这天,外婆和远近的亲友都要来道喜。主人们要请客人吃红蛋或醪糟蛋,寓意同喜。当亲戚朋友们走的时候,还要为他们准备一些红蛋带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打三朝”,又叫吃“三朝酒”。
(6)“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顾名思义,“拉保保”就是“认干爹”,就是给小孩认一个属相相匹配的长辈,让小孩多有一个保护人,以求消灾免祸,顺利成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四川城乡极为盛行。广汉还要举行盛大的“保保节”。
三、成年仪礼
1.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式 2.汉族成人礼:男加冠来,女加笄 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在许嫁之后进行笄礼、取表字(十五岁)3.少数民族成人礼:男换裤来,女换裙(结合P84理解)
四、婚姻仪礼
婚姻包括婚姻形态、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1.婚姻形态:
(1)一般的婚姻形态
①“ 同姓不婚 ”作为婚姻规则:
防止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婚配,与母亲一方血缘关系的禁制则显得灵活
②“ 门当户对 ”是择偶的理想标准,反映出社会等级地位观念
③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社会中必须通过的第一个婚姻程式。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而决定婚姻的权利。④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映出男娶女嫁、婚后从夫居建立新家庭的一整套社会文化规范。
(2)特殊的婚姻形态: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民间存在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曾被认为合乎婚姻规范。主要有: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①抢婚(掠夺婚)
古老的婚姻习俗;近现代社会,“抢亲”曾是某些僻远或贫穷地区的婚姻形态之一;我国一些民族,至今摹拟“抢婚”仪式,成为必不可少的婚俗节目,为抢婚遗俗。
②童养婚、指腹婚
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
童养婚: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与自家儿子“圆房”。指腹婚:两家主妇同时有孕,家长为未出世的孩子订婚(同性即结为兄弟或姊妹)。源于六朝门阀观念。
襁褓婚:两人家的儿、女还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订婚。③入赘婚:民间习惯称为“招女婿”。男方入女家结为夫妻。
原因:女方家庭无男性继承人;入赘女婿多因家贫或单身在外。
方式:入赘女婿可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所生孩子姓女方的姓,继承女方家业。有些地方要求女婿改姓女方的姓氏。
④转房婚:兄(弟)亡故,叔、嫂(弟媳)结为夫妇,相似的,还有姨妹与亡姐之夫(俗称填房),儿子与亡父之妾或后母婚配等。⑤表亲婚
原始血缘婚配的遗风。长期存在于民间。是有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2.传统结婚仪礼程式(1)中国古代的“六礼”
①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②问名:男家请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以卜吉凶。③纳吉:卜得吉兆备礼到女家,缔结婚约。
④纳征:也称纳币,缔结婚约后,男家另备聘礼送女家。⑤请期: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⑥亲迎:新婿亲至女家迎娶。
(2)民间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 ①相亲、订婚阶段程式简化 ②亲迎后的仪礼程式被重视(3)婚俗中的媒、帖、聘(4)迎娶的礼仪
繁冗,充溢着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①女家备嫁妆,亲友送“添箱”礼
②迎亲:哭嫁、上头、撒帐、坐花轿 „„
③拜堂:拜天地、祖先、父母,喝和合汤、交杯酒,揭盖头、闹新房 „„ 3.婚礼后的礼俗:拜见公、婆—庙见的习俗—回门
五、丧葬仪礼 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A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风葬)B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高僧)、悬棺葬 C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再生:火葬、瓮葬 2.土葬是中国汉族最为常见的一种葬式。
3.水葬:在藏区,有水葬的习俗。人死之后,一旦要举行水葬,就要请喇嘛先在家中念经超度,然后再把死人装入木箱;或者不装木箱,直接把人捆成胎儿状放在经堂中。请喇嘛念经,之后背到水葬的河边进行水葬。4.天葬是藏族地区的主要葬俗,又称“鸟葬”。据考证,原始天葬是弃尸荒野。随着佛教传入,天葬才终被仪式化。
5.悬棺葬:悬棺葬在我国东南浙江一带到西南四川、贵州等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其中宜宾珙县、兴文县一带是我国现存悬棺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一、民间信仰
1.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2.民俗信仰包括三个方面:信仰对象、信仰媒介和信仰方式。3.民俗信仰的对象种类
①灵魂(万物有灵观念是产生泛神崇拜的基础)②自然神:
A.天体:日神、月神、星神;B.自然现象:风神、雨神、雷神、电神;C.无生物:山神、土地神、石神,其中的土地神,又称社神;D.生物神:动物、植物 ③图腾
A.图腾的意义:原始信仰之一,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认为一个部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特殊的血缘关系。这动物、植物被称为图腾,成了该部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B.图腾信仰与动植物崇拜的区别:图腾有血缘关系 ④祖先神: A.祖先神的种类
a.类型: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b.女始祖:最早的祖先,如汉族的女娲、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满族的佛托妈妈
c.男始祖:晚出,如伏羲、盘古等。
d.家庭祖先:是个体家庭产生以后出现的。
B.祭祖活动:祭祖之地、祭祖之时(清明、上元、中元、下元)⑤生育神
A.婚育神的种类
a.婚姻神:媒神女蜗、月下老;和合神。
b.汉族民间的生育女神:碧霞元君、胎神、催生娘娘、妈祖、送子娘娘等。c.汉族民间生育男神:伏羲、张仙、保生大帝等。
生殖崇拜遗风: 性器崇拜:女阴信仰,如母山、民间的“打儿窝”等。男根信仰,如公山(石祖)、陶祖、木祖。
⑥行业神:又简称行神,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吉利、兴旺的神灵。
⑦后起的人造众神:居家神、保护神、出行神、文化神、吉祥神、儒释道诸神民间化
二、信仰媒介
1.信仰空间:鬼、神、人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过程:
(1)同界说:人与鬼神杂处(2)两界说:人与鬼神分开(3)三界说:人间、阴间,天堂
2.信仰媒介——巫
3.信仰表现方式基本分三大类:预知、祭祀、巫术。(1)预知
A.预兆:征兆、征象、前兆。依据异常自然现象,预知结果。包括天体兆、动物兆、植物兆、无生物兆、人体兆、梦兆 B.预言
C.占卜
(2)祭祀:祭祀是民间向神祗乞求福佑、驱避灾祸的行为惯制。民间祭祀对象:天、地、日月星辰、鬼神、祖先……
(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
A.巫术的分类:
a.按施行的方法分类:1.模仿或相似巫术2.接触或感染巫术(结合书P100理解)
b.从巫术的目的划分:
1.白巫术:以“行善”为目的,是巫术中的主流
2.黑巫术:即邪恶的巫术,多用于对复仇认或报复他人 c.按巫术方式分:1.口头巫术2.行为巫术
d.依巫术对象分:生产巫术、生育巫术、饮食巫术、出行巫术、战争巫术。
三、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突出的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较强的包容性、较大的渗透性(结合PPT理解记忆)
1.正确看待我国的民间信仰,它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怎样积极的作用
四、吉祥文化
1.吉祥崇尚是与信仰和禁忌相关的一种传统观念,是白巫术的一种表现。
2.中国吉祥文化从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物体吉祥、语言吉祥、数字吉祥、行为吉祥
(1)物体吉祥分为:灵物吉祥和动植物吉祥(P104~106)
(2)语言吉祥:语言吉祥在春节是最能集中体现。吉祥文字的含义多是福、禄、寿、喜、财、对子孙、如意、吉庆等(3)数字吉祥和行为吉祥见P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