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课程笔记

时间:2019-05-14 19: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学课程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学课程笔记》。

第一篇:民俗学课程笔记

民俗学课程笔记(万建中)

一、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一级学科是社会学,(学科体制,教育部的教育委员会)。社会学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我国学科的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社会学上面是法学,硕博是法学。研究下层的、民众的学问。民俗学研究:田野作业法(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是平等的。多样化)

二、民俗文化活动 民俗节日不需要外力推动。(中秋节)

三、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是处在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底层,起着基石的作用,也是最稳固的一种文化,有强烈的惯性。一个民族最稳固的变化,具有一种传承的惯性节是一种非常时刻,具有难以通过的含义。中秋节的来历?什么是“节”?民俗文化是重复的,使得我们的生活有规律,可预见。1.“节”=约定俗成?2.节外生枝。(中西方饮食的差异。)植物都有“节”。3.时间的分类。平常时间和和非常时间。非常时间就是“节”。“非常”就是不吉利、很凶恶的时间。所以叫“过节”。传统节日都是单数。4.中秋节的特殊性。

文化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异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文字。

文化分类为上层、下层。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基石,所有精英文化都建立于底层文化。

底层文化是最稳固的文化,不容易发生变化。民俗具有流传的惯性。

解释文化和身边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民俗文化的重复性,带来生活的规律、节奏和可预见性。

“节”约定俗成的日子和时间。

节日的非常,指不吉,最难通过的时日,所以叫过节。自古节日的时间多是单数,是非常不吉利的时间。

“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循环往复。月圆月缺,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与生命的永恒相一致。中秋节抒发的是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吃月饼,实际上,享受的是美好。为什么中秋节有送月饼的习俗:因为送月饼,象征送美好。生命的永恒。(砍伐桂树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古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生命观。中秋抒发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这就是为什么说“节”有一种生活意义。

如何顺利地过节?一是行为上的小心翼翼,通过自我行为的约束来通过这个“节”,就是禁忌。“禁忌”是什么?(洪水来了不回头?《猎人海力布》——“魔物”或者宝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为什么会变成石头?石头是誓言、承诺的象征。很多少数民族向石头发誓。)禁忌:有些事情不能做,做了就会受到惩罚。常识与禁忌:受到的惩罚不一样。违反常识受到的惩罚是现实中的一般的惩罚,而违背禁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精神、心理层面的,而不是实际、肉体上的惩罚。所以这种规范才是值得探讨的。(孕妇的禁忌: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世界80年代:美学。美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民俗与风俗的区别:相对的。(采用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因为这门课研究的是文化。文化本身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七夕。生活就是一切。专家不能决定老百姓的意愿。

只有中秋是特别的——抒发团圆美好的愿望。桂树砍了又长,长了又砍,生生不息。玉兔捣药——长生不老药。送月饼——送美好。如何过节?约束自我行为,安全渡过凶恶的节日——遵守禁忌。《猎人海力布》龙宫三天,人间三年or三十年。凡是魔物(宝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石头——是誓言的象征,是沉默的。违反禁忌的惩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惩罚,带有玄幻色彩,非实际的。《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生活是重复、模仿,你 1 所经历的苦难别人都经历过,不是独一无二的。美就是生活。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中秋,源于天体崇拜。中秋的神话是先民对生命的执着,中秋节抒发的是最为美好的情感。

过节的禁忌,对自我行为的约束。

非常之物大多有禁忌。

民间的大量变石传说。石头,象征誓言、承诺。

常识和禁忌之间的差别,打破禁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精神和心理层面,基于这一点本质上的差别,禁忌才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少数民族地区,唱歌,本身是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纯粹的抒发。

生活就是重复和模仿。

美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就是生活。生存的意义在于生存本身。文化是相对而言,具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生活本身对于文化对于文化具有决定权。

理解他人的理解。而非纠正、指导和评判。【纳西族的走婚。(男阿注携带松子、油炒糯米饭、小弯刀);汉民族中“家”的概念。】民俗与风俗的区别: 植物性格:含蓄,内向,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动物性格:外向、奔放、征服,弱肉强食。@饮食透露出民族文化性格的信息。中国人将食物分为生和熟,生食和熟食;将人也分为生人和熟人。中国人的吃穿用,皆取自于植物,中国人对植物的亲近感。治病用草药,纯棉的衣物,盖房子用木头,建筑系叫做土木工程系。饮食的器具筷子。(对“筷”“子”的解释【在民俗学中叫做讨口彩】——观念在文化和个人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民俗包含了主体民和俗两个部分。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文化差异,汉民族的“家”观念。

民俗、风俗——

民俗包含了民和俗两个部分,民既是创造‘俗’的主体,俗既是现象的本身。

民俗事象:事,是过程、事件;象,即指现象。譬如婚礼。既要研究婚礼的过程,还要研究谁来参加婚礼。

风俗揭示了一种文化现象,生活现象,是自然流传的,从古至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它是自然形成的过程,也会自然消融。是风袭文化的综合表现。

民俗禁忌——行为禁忌,如莫回头的传说;语言禁忌风俗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植物性格,动物性格的概念划分的提出)

什么是民俗学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研究方法:田野作业。与调查的区别:作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程序。调查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料而进行的。“民俗学”词汇:folklore,源于英国文化考古学家汤姆斯。他提出民俗学是对民众的知识,民众对生活的看法的研究学科。【英】汤姆斯“迷信”的阐释民间信仰的合理与科学性:信则有,不信则无。民俗学是在进化论的思潮中产生的。民俗学定义:哈特兰德给民俗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未开化人心理现象的人类学”。通过遗留的民俗来探讨古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兰格则称之为“遗留物”的科学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第一次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用来指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

弗雷泽《金枝》

田野作业法,命题——选题——制定计划——实地调查的学术研究过程,来自于田野,又回归于田野。

无法分类的,出于模棱两可状态的对象,都是禁忌的对象。恐惧来源于未知,和无法判断。

任何的群体都会形成自己的生活风俗习惯。民俗学通过俗,来了解其民。

民俗学词汇

民俗学:folklore,源于英国文化考古学家汤姆斯。他提出了应对民众的知识,民众对生活的看法的研究设立学科。研究对象,是民间流传的,民众享有的文学和民俗。

民间文学,迷信、风俗、民歌、谚语等等。

关于迷信,民间信仰和习俗。民间信仰的力量。信则有不信则无。

研究未开化人心理现象的人类学。——哈特兰德。

通过古代遗留的民俗文化现象,探讨先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状态以及生活观念。民俗既是文化“遗留物”,指代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 2 和习俗。

两种极端的性格集中在一个民族身上,这样的民族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民族。樱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绅士风度,很儒雅;而武士却很残忍,这两者集中在日本人的身上,反映出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模梭两可、摇摆不定的。

民俗学是一门现在学,而不仅仅是一门历史文化学。民俗是‘现在’的生活现象,是一种文化力量。

传统习俗、仪式的社会根源和强大的社会功能。结婚仪式是重构关系网的最好时机。

民俗是一张网,一旦人偏离了约定俗成的轨道,就会感受到传统和集体的力量。

【所谓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思维,并非不可突破的,但是你不能在意大众对你的看法和固定的成见。只有突破了这种他人加诸的牢笼,才有可能达到空的状态,从而进行自我的升华。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观念而非他人。这也是唯一的不同点。虽然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通常依靠他人来折射自我,但是一旦你认识了自我,那么坚持自我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民俗学相应的改变和扩大。本尼迪克特没有把民俗定位在遗留物中。民俗永远是现代的民间生活现象,是一门当代学。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她偏离了民俗的轨道。寡妇在南方称为单边人,鬼婆,大户人家一般不接受这种被认为不干不净的人。过去丈夫的死会归咎为女性阴性太重。古代只有结发夫妻才有资格坐花轿,坐花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他小妾没有这个资格。举办婚礼是为了收份子钱、广而告之。更重要的是新郎新娘一生中最风光之时,成为整个婚礼的焦点,重构关系网的最好时机。人一生中多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在举行结婚仪式,新娘是一生中最亮丽的,新郎是最英俊的,也是重构关系网的最好的时机。民俗是一张网,每个人都生活在网里面。祥林嫂想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张网,是不可能的,她太渺小了。

伴随着时间流逝和知识、经验的获得,任何一项有生命力的、涉及充满活力材料的研究都必须相应地改变和扩大其范围。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

一般人死之后一了百了。祥林嫂不行,据说她嫁了两个老公,她死了之后在阴间,她的两个老公会来抢她,因此,死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恐惧。她死的也不是时候,那是在大家过年团圆祝福时。鲁四老爷其实对她恩重如山。大家都在编织网。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不断消亡、不断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太过,对一些传统的东西会造成破坏。仅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完整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琴艺术和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如果得不到保护,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新厌旧的。学了民俗学这门课,我们也有责任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不断消亡、不断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旧有的民俗会消亡,同样新的民俗会产生。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追求极大化的时代,对传统文化会产生人为的破坏。

文化遗产的根本在于其内涵而非形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消亡的速度相比物质遗产更加迅速,且不易于察觉。

民俗不一定要固步于以往的事物和遗留,更要看到现在正在产生的新的民俗和思维方式。

一切向前看的今天,传统的民俗文化会有人为的破坏。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物质没有文化(非物质),那么是不完整的。比如之保护四合院,而不保护相关文化;古琴艺术,不仅弹奏古琴,所弹之人,指法,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不易被感知。

钟敬文先生与民俗学在规定民俗学范文的问题上„„有不少学者把对象限于过去(如注重原始遗留物的研究),它可说是一种“社会考古学”。他们的着眼点,是古代文化在现代 3 生活中的遗留。反之,有的学者却不囿于这种界限。古代文化的遗留物,他们固然要搜集、研究,现代产生和流行的民众思想和行动,他们一样不肯忽视。我们觉得后者这种看法是比较明达的。——《钟敬文民俗学论集》民俗学的作用及其功能。

排泄训练,入学前蛮横无礼。学校会塑造荣誉感。一个小孩成绩不好,会受到鄙视。中国人要面子,日本人更要面子。宁愿陪黑人住,也不愿陪日本人住,受不了日本人的礼节。受了污染,用极端的手段来消除侮辱。中国人注重光宗耀祖,日本人注重集体荣誉感。理解他人的理解。比如极端的荣誉感、极端的报复行为在美国是不可理解的。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造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民间通过叙事来保存历史。

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在日本受到广泛的欢迎,作者提示了一些连日本人自己也没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怀着“理解他人的理解,尊重日本人的态度”来写这份报告的。现在中国的问题由于官方政府的介入,保护反而成了破坏。万建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需要保护的。耿村是中国第一故事村。讲故事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叙事所有的都不存在。叙事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谁都愿意听,因为它不涉及到隐私,它只给我们带来快乐。民间没有它的历史,通过民间故事把它留存下来。最宏大的叙事是史诗。故事(story)历史(history),历史是他的故事。故事,叙事,民间的历史通过叙事的形式而流传。

史诗,宏大叙事。它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故事和历史,story和history。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故事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创造,它还是一种对某种历史的夸张和奇幻的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事实的虚构夸张和再创造,是非常伟大的行为。】

有两种人善于讲故事,一个是商人或远游者或水手,拓展空间的维度,远游者,在空间的维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视域。《山海经》——刘宗迪,想象地理论。中国人的窥视心态。一个是老人,从时间的维度上讲故事。老人的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带有一种真实感和权威性,在时间的维度上,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民俗学其研究价值之一是向民俗主体延伸,从民俗的俗转向民俗的民。民俗学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

民俗学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改造两个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护变成政绩工程,使保护偏离正常轨道,保护变成破坏。宏大叙事就是史诗,成为重新创作的原动力。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以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

集体荣誉感,对社会认同的需求。

【理解他人的理解,而非仅仅通过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对他人的尊重也许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恰恰正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对他人的理解进行理解。如果能认识并且时刻牢记这一点,我相信能够更好的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愿。而非强迫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志。】

【重点其实就是自由意志,只要能做到不受干扰,屏蔽无聊信息,就可以达到某种精神自由。】

俗,就是欲望,精神渴望。国庆节,官方节,是数字化节日。官方的节是向后看的,要我们去回忆咀嚼过去,如十一国庆、七一建党节。传统节日:向前看,是面向未来的,尤其是大年三十——年夜饭。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放假——营造过节气氛。本尼迪克特通过选取日本民众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来分析其民族特点。譬如“风吕屋”与“各就各位”。文化的两种分类:罪恶感文化(美国、基督教文化)和耻辱感文化(日本)。民俗知识:无需专门学习。

异文化的研究,能够促使观察者发现一些客观的不易察觉的信息。民俗学者的调查要把自己的调查过程考虑进去,整个的过程都描述出来。民俗调查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考察当地人,以当地人的语言来书写民俗。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尽量贴近当地人的习惯,方言。客位是完全以自己的学术立场来看待当地民俗。是指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来进行考察和书写。

民俗学考察的心态:理解他人的理解。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婚俗制度,纳西族不叫夫妻,是阿注。摩梭族这种婚俗当地人说没有婆媳矛盾这个好处。当地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局外人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评判他们、改造他们。而是应该观察并且理解,尊重其他人的民族风俗。价值观念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差异。民俗学者只能是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摆脱猎奇心理。中国的文化是宏观的、模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就事论事。理解就带有情感,民俗学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学问,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公正的学术态度——理解的态度。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对以民族民俗事象的理解达到了抽象、本质的层次。要习惯与看待和自己文化大相径庭的其他文化,必须尊重其他文化和其他人民对待自己文化的看法。

都市民俗(现代酿酒业神话塑造)。现代神话,生活中塑造了各种神话,塑造的过程,参与者和创造者。本尼迪克特特别强调:要习惯于看待那种和自己文化大不相同的其他文化,必有须尊重人家的文化和人家自己对自己文化的看法。一般讲到神话,就会想到远古时代,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但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神话,比如这些个星是怎么塑造出来的。

《菊花与刀》对民俗学研究民俗的启示之四:比较研究方法,民间文化研究方法——比较民间文化的方法。比较研究,大同之中存在小异,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本尼迪克特说,尽管一个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各族共同,但总有一点根本不同。大同中存在着”小异“。要善于发现小异。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对天皇”忠“是无条件的,而中国的”忠“、”孝“是以”仁“为前提的。中国人比较注重国与家两端,对公共地带是忽略不计的。”仁“,两个人,是人和人的关系,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孝的是列祖列宗,决定了中国人根的情结。因为中国人吃的是草,有根,使中国文化源源流传。日本人敬的是离自己最近的关系密切的祖先。中国人骨子里有种反骨的意识,忠在中国其实没什么地位。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家庭中就是“孝”。孝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有深厚的关联,老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他们的态度是不可替代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尊重老年人的习俗。孔孟将这种习俗上升到理念的层次,产生了孝悌观念。‘根’情节,中国人讲究根深蒂固,认为人始终要落叶归根。因而传统在中国十分重要。

本尼迪克特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看重的是征服、暴力;中国人安土重迁、固本守己,保守、内向、含蓄。骨子里没有霸占。动物性格(西方人),植物性格(中国人),中国人根的观念浓厚。东西文化差异--植物型性格和动物型性格。(《文化模式》)比如,中美同样是开发西部,但采取的方式理应不同,中国人“根”的观念太浓重。三峡大坝的成功不是技术、原材料的问题,是移民的问题,中国政府花大量的工作做移民工作。中国人的 5 确也比较保守,长城是用来防守,不是用来进攻的,但保家卫国是责无旁贷的。中国人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疆土,保住自己的家园。“知足者常乐”,这是中国人的哲学。邓小平非常伟大,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农村进行分产到户的承包改革,因为中国农民的觉悟还没达到共产主义的程度,你只有把土地分到他们自己手上,这生产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符合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名字也不要取得太伟大、太浩瀚,平平常常。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不要是入声,最好是平声,名,自命也。除了字的意思以外,还有发音。过去的人取名字多用贱名,好养活。名字取得不要太起眼,取单名容易重复,取名字也不要太复杂,越平常越好。人最好不要太内向。

本土观念强烈,没有霸占、侵占的意识。中国人对土地的观念,家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中国的餐桌文化和酒文化。保守,不开放。例如,长城的作用是防守。中国人守疆的观念非常重,而收复失地对于中华民族也有深刻的意义。重农观念,农民心态。

阿兰邓迪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教授,美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音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特别强调比较研究方法。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态可以比较;同一民俗事象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也可比较。什么是相对,是由比较产生的,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阿兰·邓迪思和比较研究法。比较的工作是绝对的,贯穿了研究调查工作的始终。1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态。2同一民俗事象的演变过程和轨迹。即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比较,强调事物的相对性。相对即由比较产生,强调个别和差异。反对普遍正义,民俗文化就是个别的,具体的,具有差异的。

民俗的本体特征

(一)的笔记 比较民俗学是民俗学的一分支。民俗学工作者总会把自己所处的风俗圈的风俗或熟悉的风类风俗与正在调查、研究的区域风俗相比较。风俗文化的信息掌握的越多,比较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民俗志:当地人书写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学者要大量掌握当地民俗志信息。没有比较就显示不出区域风俗的特征和独特性。《菊花与刀》是一个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以自己的文化同日本的文化作比较研究的结果。

民俗的本体特征: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民俗。

·民俗词汇的应用、解释。

·民俗的本体特征。

本体特征:

一、约定俗成的惯习民俗。

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民俗事象——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不成文的规矩。1约定俗成。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没有明文规定的管理,约定俗成的惯习、规定。公共空间意识的缺乏,家国观念的强化。2人类社会固有的,群体性的文化生活现象。流传三代以上即够得上民俗的标准。如‘踏药渣’的习俗,将药渣倒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而这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知道其产生年代。传承性”踏药渣“之民众解释:驱逐病魔;高明医生纠正;行医标志(幌子)。

民俗事象,事件、现象。事是事情,有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它的发生发展,有个过程。象是现象,可以呈现出出来的。要观察民,关注非常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非常的事件,那么潜藏的一些关系全会浮出来。关注不成文的规定,民俗很难追溯确切的起源,但几乎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民俗事象:1将事象作为一个事件来看待。开头结尾的时间长度,象,是可以体悟到的具体现象。时间,过程和人物是必要因素。民俗事象的调查,应该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其中的故事,非常的情况。2不成文的规矩。民俗往往找不到根源,大多是传说作为支撑。例如很多日常习俗。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行为方式要符合自然的规律。民俗多找不到它的根本的最早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但很多民俗会有一个传说来做一个支撑。自助餐是最尊重个性和自我 6 的表现。西方人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

人们观念中的约定俗成剩女原因之一是在观念上,男的要的是贤妻良母,女的就是想要靠山。传统婚姻习俗: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无才便是德;温柔贤淑;忍辱负重;贤妻良母。生产其他方面的惯习幌子 理发店的幌子过去一般商店开店时,要将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预示一天的生意兴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不仅事象,观念也是约定俗成的。

剩女情况的出现,男性的观念是寻找贤妻良母。女性的观念是寻找依靠。正是这种传统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高条件的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

生活惯习

例如理发店的幌子,一目了然的标志性物件。探寻一些理所当然的表象下面的内涵,可以了解很多奇趣轶闻。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隐语,又叫黑话。只有行内人能听得懂,同样也是不成文的。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成文的规矩。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民俗这种不成文的客观事实,越来越被一些有识之士重视。有些有识之士把当地的不成文的民俗记录了下来。但是很多民俗被民俗学者、爱好者记录下来,变成文字,这并不不会改变民俗的本质。目前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民俗志资料。很多民俗的定型始于汉代。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一些典籍中也保留了大量民俗资料,如刘安《淮南子》、段成式《酉阳杂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山海经》等。民俗学的领域广泛,地方志和典籍的研究薄弱。

民俗的本体特征

(三)记录不改变不成文的规矩(对民俗的具体实施没有影响)不成文规矩比成文涉及的更广泛,使社会有条不紊的进行 2.族内婚-族外婚婚俗,如抢婚、哭嫁 3.民俗词典中关于民俗的七种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民俗代表文化传统,尤其是限定在某些区域范围内的。(民间文化或民俗强调的民众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存在形态是非物质的。)4.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是民间文学,但不等于民间文学,还有一些表演情景,声音形态等是无法记录下来的。

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不成文的规定。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最早婚姻形式是抢婚 什么是民俗1.民俗事旧时的残余遗风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6.民俗是一种口头流传民间文化7.民俗是俗民文化

核心是传统 第二个特征是模式性化的惯习。

说不出发明人和创造者的、原始人和文明人都有民俗。进化论认为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含义广泛,但不是所有的传统现象都是民俗,有的属于精英阶层。民俗是退化的宗教,即宗教的世俗化,此观点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民俗仅指民间故事。民俗指民间文学。民俗指俗民文化。综合起来:传统,存在俗民当中。归为三类 :

1、民俗是文化传统,但不是一般文化传统,底层文化,是生存所必须的文化。

2、限于俗民文学的范围。(也因为此,民俗学在文学类)民俗学的边界是什么?底层的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都在研究。

从形式上看,民俗在此都有文字的描述,但这并不改变它那种不成文规矩的特点。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行为不具有约束、规范作用。

记录仅仅为了保存,延续的需要,对民俗在生活中的实施没有任何影响。

民俗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一种没有明文约定的不成文的规矩,是 7 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习。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有两种控制系统,一种是成文的,一种是不成文的。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延续,需要大量的不成文的规矩来约束。

人类的文明就是由于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使之变得越来越文明,摆脱本性中的兽性。

例如,婚姻观念的变化,从原始的浑沌状态到达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婚姻观念。人类希望自己生下的后代是纯种,潜意识里拒绝外来血统。

抢婚,通过暴力的形式来抢夺,因为先民认为族内女子是私有财产。在某些偏远地区还保留了这一习俗。婚,原本作昏。源于抢婚多在傍晚进行。同样哭嫁的习俗也来源于此。

哭嫁,情感的失落。对新家庭的恐惧。以及无忧无虑生活的结束。哭嫁歌,主要内容多是骂媒人。现在保存哭嫁习俗比较完整的是湘西土家族。

什么是民俗?

西方《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词典》有民俗定义21条,可归为七类:

1旧时的残余遗风,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一种不愿死的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创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民俗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它们比其他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民俗,有些上层精英阶层的文化并不能算在民俗的范畴之内。】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宗教的世俗化变成了民俗,主要是西方认为宗教,这个观点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宗教本身就是民间化的宗教。】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的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

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他文学方式的东西。【目前美国民俗学家大多持此种观点】

7民俗是俗民文化。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这些观点的核心就是1传统,2为限定于某些范围内——只流传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之中——的文化。

相对于上层文化,民俗是生存所必须的文化,是和生命连接在一起的文化。例如,先有歌后有诗。诗经本身就源于生命本身的一种欢愉。生命的快乐就是目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儒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无疑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民俗包含民间文学。美国的学者认为民俗就等同于民间文学。民俗被视为与较高阶层的文化对照下的俗民的全部文化。欧洲学界多认同这种观点。民俗学的边界:研究的内容是所有底层文化,交叉学科非常多。民俗的价值,是一种程式化的文化传统。

俗文学流传在市民阶层,雅文学(纯文学)

而民间文学与这几种文学都有区别,民间文学的作者并非某一个人,而是属于集体的。讲述的环境,语境,与听者的互动,民间文学在现实生活之中。书本上的记录是无法完全表达民间文学的感染力的。

三类民俗定义一而统之,实际是一种民众中传承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就是传统。是生命中所必须的传统。

二、模式化的惯习

民俗是不成文的关系,并不是说它的形态的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相反,它作为一种关系,自身的展示总是模式化的。这里的模式化指的是重复出现的有规律可寻的习俗规则。

第二篇:《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11124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应用技术学院全日制学生 开课学期:春、秋 学

分:2 主讲教师:王家伦 参考教材:

赵杏根,陆湘怀.中国民俗学通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对民俗的兴趣。

一、说明

1.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由于受社会各界对教育胡乱指挥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补课否认的实施;故借此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乃主要任务。b5E2RGbCAP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学生入学前很少了解民俗文化,使学生大致了解民俗文化,乃人才成长的需要。p1EanqFDPw 3.总学时数为36课时。

二、教学任务

1.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大致了解中国民俗发展的概貌; 2.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积累一定的民俗知识。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活动以课堂教授为主,指导学生讨论、背诵为辅。

四、教学内容

第一周绪论 第二周佛教神灵 第三周本土神灵(上)第四周本土神灵(下)第五周国庆放假 第六周民间信仰(上)第七周民间信仰(下)第八周节日风俗(上)第九周节日风俗(下)第十周古桥民俗

第十一周社会组织民俗(上)第十二周社会组织民俗(下)第十三周阴阳五行 第十四周 人生礼仪 第十五周各地民居 第十六周对联

第十七周其他民俗应用文 第十八周 随堂考试 / 2

五、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占30%):以出勤与课堂表现为主。

2.开卷期末考试(占70%),试卷主体为运用《绪论》中学到的知识,对某一民俗现象进行分析。

3.按学校规定,凡缺勤满6次(全部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如有特殊情况,需学院证明。

4.如能就教学写出小文章者,酌情加分。

六、实施大纲的要求

1.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互补”的指导思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2.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中,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教法,有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高质量的完成每次教学任务。

七、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

2.民俗有哪些特征?

3.影响民俗形成、流变与消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民俗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5.佛教神灵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6.本土神灵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7.中国最主要的民间信仰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8.江南最主要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9.为什么说古桥民俗是苏州民俗中的主要部分? 10.最主要的社会组织民俗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11.怎样理解中国民居的选址与结构? 12.什么是对联?对联最基本的要求有哪些?

13.哪些最基本的民俗应用文必须掌握?他们的格式如何?

八、主要参考书目:

王家伦,谢勤国,陈建红.苏州古石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谢勤国,王家伦,陈建红.姑苏名宅[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

执笔人:王家伦

2015年11 月 / 2

第三篇:民俗学

姓名:李金河院系班:哲史院10级哲学1班

家乡的民俗学

我来自河南泌阳羊册。谈起民俗学,对于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也只能从我理解的层面来谈一下心中的民俗学。

在我的心中,家乡是宁静的,温馨的。民风是淳朴的,和谐的。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交流频繁,大家抱着坦诚之心对待彼此。相对于城市化利益熏心的丑陋状况,至少我觉得生活在这里倍感幸福和欣慰。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其表现形式。

是的,提到民俗学,我想谈一下我们的春节。那一段时间,大多数家庭齐聚一堂,一起回顾自己在这一年来的辛苦历程。向父母倾诉生活和学习的烦恼,倾听父母内心最真的心声。那个时候,才知道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那一段时间并不闲,而且相当忙。忙着置办年货,忙着走亲访友。还记得,在大年二十三的时候(我们叫小年),家里忙着自己炕烧饼,以备过年吃,要是哪一年没有了,倒觉得十分不习惯。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北方的我们更是如此,而且我们总是置办好多,大年三

十、初

一、初二一直到十五早上我们更多的是吃饺子,在这之前要先象征性的敬一下祖先。传统的二十八,我们一起贴门画,贴对联,我们俗称“贴花花”,每次都是我自己将对联割开,分组,整理然后和大家一起将它们贴上,一下子过年的氛围就倍增了好多。大门上的两个门神真的像守卫使者看守着家,带来和平、安谧、平安。一个“福”字倒映了多少人的企盼,合家幸福,平安健康,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最真意义的诠释。倘若离开健康,倘若离开平安,倘若离开幸福,再多的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大年初一,在我们那里,什么也不能干,不能学习,不能工作,只能玩,其实我倒觉得这样挺好的。这一天尽情地Happy。早上我们一般向爷爷奶奶端饺子或是做好的鸡蛋茶,以表示子女对长辈的孝敬。在我们那里,初三走亲访友真正的开始了,你来我家,我去你家,就这样一代代维系着亲情和友情。随之,元宵节也就来临了。我们那里有花灯展,有戏会,有烟花表演,有猜谜会,丰富多彩,一一场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文化的魅力,心灵一次次碰撞。所以生活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很快乐。

泌阳——我们的家乡,古称比阳。自西汉初年设县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比阳县更名为泌阳县至今。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如中国无神论的先驱、南北朝时期的范缜;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陈香斋;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吕佛庭以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享誉海内外。

泌阳——我们的家乡。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泌阳栽培的香菇被誉为世界珍品,“菇皇”牌花菇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被评为国际金奖。泌阳发明的“代料香菇立体小棚大袋栽培技术”被专家学者定为“泌阳模式”,称之为香菇生产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目前,香菇生产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从业人员35万多人。年栽培代料香菇6000万袋,年产干鲜菇品2.5万吨,产值达7亿元。1998年全国香菇专业会议和1999年全国食用菌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大会在泌阳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泌阳国际香菇技术与营销研讨会。在“一品为主,多品发展”的思路指导下,目前黑木耳、双孢菇、白灵菇、巴西菇等菌类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

泌阳——我们的家乡,已形成“三山两园一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三山”,即铜山、盘古山、白云山。铜山以其秀、怪、奇、险而闻名,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每年三月三庙会,陕西、湖北、安徽等地前来寻根拜祖的人数多达30万人;白云山高大巍峨,怪石参差,龙泉缠腰,白云护顶,吸引着众多游人。“两园”,即白云山森林公园和铜山湖森林公园,铜山森林公园已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水”,即铜山湖,水面1.3万亩,湖中有岛,岛湖相连,天水一色,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是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地方。“一圣地”,即焦竹园革命纪念地,是鄂豫边区委最早所在地。这些景区目前已开发出假日游、休闲游、疗养游和会议、集训等项目,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泌阳——我们的家乡,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华盘古文化的发祥地泌阳县,正举全力弘扬盘古文化,全面推进盘古文化的研究、抢救和开发、保护工程。12月7日,泌阳县盘古圣地的保护开发工程再传喜讯:在盘古山下,投资上千万元的盘古圣地生态园开工建设。盘古文化是中华本土滋生的史前文化,是中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深的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内涵,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泌阳县地处中原文化发祥地的腹心地带,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盘古文化底蕴。

泌阳——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山峰名曰“盘古山”。据考证,从汉代这里就有盘古祠,周围数百里群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盘古山祭祀盘古爷。并在盘古山下举行盛大的盘古庙会,按史书典籍记载,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除盘古庙以外,在山周围31.5平方公里内,还广泛分布着与盘古有关的盘古墓、八子山、盘古磨、磨山、石狮子、石箱子、盘古井、百神庙等,构成一套完整的盘古文化系列神话故事。因此,这里文化内涵丰富,盘古神话博大精深,知名度高,旅游价值大。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有关我们家乡盘古文化的发展。

2004年6月24日,新华网《全国首家盘古文化研究会在河南桐柏成立》一文 称,盘古开天辟地,血为淮河。桐柏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盘古磨、盘古庙、盘古祠、盘古斧等许多盘古文化遗址随处皆是。盘古文化源远流长,因此称桐柏是盘古的故乡。

2004年12月28日,桐柏县向河南民协和国家民协申报桐柏县为“中国盘古神话根源地——盘古之乡”的请示,文件中阐明申报条件和标准有五条,神话学界普遍认同的判断神话根源地的“五把尺子”,即图腾标准、地理标准、敬祖标准,民俗标准和活化石标准。称桐柏县均符合上述五条标准。同时桐柏长期有一

支盘古文化研究的专业队伍。形成了以马卉欣、高瑞远等同志为代表的30余人专业队伍,还有丰硕盘古文化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桐柏神话传说卷》、《盘古之神》、《盘古学启论暨人类早期史纲》、《万代盘古论》、《桐柏山盘古神话集》等书籍。

2005年2月泌阳县人民政府根据盘古山盘古神话的历史遗迹、盘古神话、盘古庙、盘古庙会、盘古民俗等风景名胜资源,经过考古、民俗、神话、历史、旅游、古建筑、园林、宗教等专家学者多学科的考察论证,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认为符合县级风景名胜区标准。县政府批准盘古山为县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5月13日,中国新闻网河南频道《盘古文化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一文称,泌阳县盘古文化研究已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并与“河洛文化”一起纳入鄂、豫、鲁三省地域文化抢救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唐朝初年,泌阳盘古山上已建盘古庙,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平时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地处中原文化发源腹地的泌阳盘古山,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认为一个地方的民俗和所处的地域和环境息息相关,我家乡的民俗也是从生活的原型中总结或者本身就约定俗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感受和真情的流露,还有一部分是摘录的认为有关的信息,只希望老师看后了解一点我们那里的民俗。只想着,有好些渐行渐远的民俗能够在特定的时期保持其原有本真的东西,有好多民俗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它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气息。

谢谢!

第四篇:民俗学(推荐)

一 民俗与文学

• 总论: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横向比较(圣母领抱与溪山行旅图的比较)

• 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考察民俗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民族民俗的特征。

• 比较主要涉及大的方面,即东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比较。

• 通过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体察中世纪时期,中、西方民族在民俗上的差异,及其各自的特征。

• 二,纵向梳理(圣母领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法,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法)

• 从史的角度,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民族风尚做一个阐释。

• 从远古神话传说阶段,过度到中世纪,随着时间的推延,民间的风俗也在发生着转变。

• “圣母领报”这一主题在艺术领域被反复表现,在表达的过程中,圣母与圣子的形象发生着很大的转变,这也显现出民俗的变化。

• 中国古代山水画,首先表达了农业文明之下,中华民族的风尚——崇尚自然山水、崇尚意境之美的精神。

• 其次,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古、近古时代的民风。

• 小结

• 从史的钩沉来看,西方民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

• 中国的民族风尚则比较稳定,古代民俗得以保留和继承

三,原因分析

• 西方民俗变化的原因:

• 传统的生产方式: 欧洲中世纪以商业、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上,中世纪的欧洲被认为是最为黑暗的时代,很多欧洲学者甚至不愿意提起中世纪时期的黑暗

• 宗教原因: 除了政治之外,造成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宗教原因(格里高利一世的宗教改革, “丕平献土”——梵蒂冈(教皇国))

• 东方民俗稳定、持续的原因:

• 生活、生产方式: 东方(华夏)民族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将人民相对固定在土地之上。

• 政治原因: 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人民有从事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的可能 • 结论

•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东西两大民族民俗差异的深层原因。

• 民俗本身具有流动性,它是由诸多原因形成的,影响因素的改变,决定了民俗的性质和表现方式。

• 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 建筑与民俗

一 纵向

从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民间习俗。

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

•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 原始时期,建筑本身,并不具有固定的意义,自然界的一切可利用的要素都成为原始人的“建筑”。

• 早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环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筑的风格。2文明时期

• 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建筑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建筑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以及一些政治上的特殊需求。• 人类历史的发展,让建筑逐渐剥离最初的自然属性,走向文明,成为真正的“建筑物”。

• 在功能上,建筑不再仅仅用于居住,还具有多重意义。

二横向

• 从横向层面来看,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建筑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已经扩大了很多。

• 建筑凝聚了政治、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象征政治权力和地位

“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

“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北京故宫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京故宫,清宫规模虽肇自明代,然现存各殿宇,则多数为清代所建。今世界各国之帝皇宫殿,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无与伦比 7世纪,迎娶文成公主——政治(不达拉宫的建立)

• 17世纪,五世**喇嘛重新——政教合一弘扬宗教文化

• 从中古时代开始,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宗教建筑越来越繁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白马寺塔河南洛阳东约二十五里白马寺,相传创建于汉明帝永平末年,为国内渊源最古之佛寺

• 同宫殿相比,寺院被保存的时间更久远,从信仰的层面来看,精神性的因素对一个民族风俗的形成具有更深远的效力。建筑表现民间风貌

江南水乡的房屋大都沿河而建,房屋较低矮,北方地区的房屋墙体十分厚,为了防风沙,窗户较高。

干栏式建筑,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大院

• 民间建筑的基本范式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其他功能则略次之。

相比而言,民居更准确地记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性

风水与建筑

• 风水与建筑的关系,反映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考量。

具体化到建筑领域,就是人将自我纳入自然当中的序位。

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风俗的建筑,主要体现在三种形式:

反映政治制度和统治需要的宫廷

• 反映宗教信仰的寺院

• 反映地域特色的民居

小结

•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建筑体现了民族最基本的意识形态、观念信仰、民风旨趣

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风俗简史。

三服饰与民俗服饰发展与民俗变化

•服饰的变化反映民俗的衍变

服饰衍变原因辨析

服饰变化的阶段

• 1.“衣不遮体”阶段

•“衣不遮体”的时代,服饰的特征及其功能都处在弱化阶段,服饰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各民族的风俗反映在服饰上,基本没有太大差别。

2.防寒、防暑、适应生产阶段

阿拉伯人用白布裹着头,用来防雨的斗笠和蓑衣,盔甲和弓箭等。

• 服饰对生产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服饰可以利于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组织模

式。服饰具有抵御、承载等多种功能。

3.装饰阶段

苗族妇女所戴的头饰,身上的饰品,满族妇女的旗袍,朝鲜妇女所穿的简约宽大的衣服

• 当服饰的发展,进入到装饰阶段之后,服饰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便扩大了很

多,它几乎可以象征一个民族的全部个性和集体心理。

4.区分社会等级、反映社会观念阶段

地位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大不同,古代某些饰品只有皇帝能有,只有皇帝能有明黄色,各官员也因职位高低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大不同

当服饰被运用于区别身份、地位等目的之后,服饰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达到极盛,其对于民俗的象征性也就被最终确立下来。

同时,服饰还反映了民族的集体心理等。

二服饰的精神性功能

1“性”功能

在部分“性”学家看来,最初的服饰并不能够起到所谓御寒的作用,最初的服饰的作用在于“性”目的审美功能

服饰的发展进入到以装饰为目的的阶段时,服饰便具有了强烈的审美功能。

3思想文化功能

服饰不仅具有通常所说的“御寒”等符合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以及审美

功能外,还具有表达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及民族观念等的功能。

穆斯林教徒的服装,民国时期的中三装,女子所穿的旗袍

小结

服饰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民俗的变化;服饰所蕴含的精神性意义,也反映了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风尚和生活旨趣。随着文明的发展,服饰的文化内涵逐渐取代了它最初的现实功能性。

一上古时期

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和装饰品

• “它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状况:大约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手编织物做

衣服的阶段。这是可信的,也是重要的。”

• 手编织物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传统形成的时期。

在手编织物的过程中,各民族把灵魂深处对“生”的向往表达在织物上。

• 手编织物的时代已经超越了最早的“衣不蔽体”的时代。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化就开始凝聚自我的个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服装实物很难保存下来,今后也许在那些极干燥或极潮湿的地区地层中会有幸运的发现。若从现有遗物拣选,也有一些间接的形象资料可供考察

• 早期的原始人采用的防治技术,在纺织品的选用上,多采用最为原始的材料,如植

物纤维等,所以易于腐坏,不易保存。仅有少量已碳化的纤维得以保留。

• 从文化角度来看,服饰的易腐也反映原始文化的脆弱,因此,在文化意义上便更为

可贵,也更难分辨。

玉人,胡服陶俑,云纹银人,•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面成为人格象征,一面成为玩赏器物。”

二中古,近古时期

• 中古、近古可视为中国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两个阶段具有密切的传承性,所以

可以将这两个阶段放在同一个层面来考察。

• 以唐、宋两代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近古、中古时期中国民俗文化的传统唐代

唐代

• 以宽服、大袍为主,衣着洒脱、姿态万千。

精神在服饰上的展现。

宋代

以紧身圆口为主,衣着实用、简洁。

总结

• 中国服饰反映了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服饰的变化直接承载了中华民族风

俗文化的变迁。

因此,作为文化的外衣(表象)——服饰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

四 影视与民俗

• 同文学艺术、建筑、服装等民俗形式相比,电影更为直接地反映的民俗的状况。

电影还反映了现代人对民族传统风尚礼俗的理解。

• ►角度

民俗特质:反映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社会现实问题。

例证一:

伊朗电影《小鞋子》反映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状和一些基本的社会问

题。

《小鞋子》反映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贫困成为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凝聚了伊朗社会的基本风貌。

•《七武士》反映了日本中世纪的风俗状况。表现了封建时代,日本普通农民困

苦、艰难的生活状况。

• 《七武士》表现了日本封建时代的基本的社会状况,战争频繁、土匪横行、民不聊

生。

电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忍耐、执着、坚强等等。

►角度

文明冲突:传统民俗同现代文明的冲突。

《上帝也疯狂》中反映的非洲原始部落民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 “上帝疯狂”的象征意义:现代文明带给人

类的灾难。

从天而降的瓶子,一开始给部落带来惊喜,之后便给部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红高粱》中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同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殖民战争与民族独

立问题。

•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中国农业文明。

在影片中,“红高粱”的意象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象征物。

• ►角度

历史还原:反映现代文明眼中的历史与民俗问题

• 《乱世佳人》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电影对原著的理解从美国南北

战争到《乱世佳人》(小说)再到《乱世佳人》(电影),反映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在美国民俗风尚中扮演的尴尬角色

• 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对种族问题的认识。

• 《开国大典》中,对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历史再现,反映新时期中国民俗的变迁。• 从《开国大典》所反映的前后时代,是中华民族风俗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最

明显的表现就是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改变。

小结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重现了民族的风尚,一方面反映民族社会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反映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篇:民俗学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2、民俗的基本特点 ⑴ 集体性和社会性。⑵ 地域性和民族性

⑶ 传承性(时间上延续)和播布性(空间上的延展)⑷ 稳定性和变异性

⑸ 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补充:1)、政令促使民俗的变异(男子发式的变异;婚俗的变异; 妇女缠足)

2)、民俗的自身调试变异(端午赛龙舟)

3)、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民俗发生变异(服饰民俗的高腰靴对汉民族的影响)

4)、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使民俗发生变异(姑娘出嫁穿的石榴裙来自伊朗的石榴信仰)

我国各民族名称的来历(8种情况)自称 汉(汉代刘邦封为汉王)、傣、哈尼、纳西 地名 独龙(独龙河谷)、怒(怒江)、东乡、门巴、毛南 生产 畲(刀耕火种)、鄂伦春、拉祜、达斡尔 传说 柯尔克孜(40个姑娘)、哈萨克(白鹅)沿袭 朝鲜(17世纪末)、俄罗斯(19世纪)、撒拉(13世纪)

吉祥 维吾尔(联合、协助)、裕固(富裕巩固)消歧 佤族(卡瓦——卡为傣语奴隶)、壮(僮——小人、小孩)音译 水(自称虽——在水语中有疏通顺理之意,音译水)

3、民俗形成的原因

1、经济的原因

2、政治的原因

3、宗教的原因

4、地域的原因

5、语言的因素

4、民俗的构成 民俗质 民俗素 民俗链

5、民俗的社会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

2、民俗的规范功能

3、民俗的娱乐功能

4、民俗的审美功能

5、民俗的维系功能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服饰: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 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阶段: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夏商周特点: 1上衣下裳。2右衽,腰间有束带。3形成特有的冠服: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

女子有鞠衣、展衣、禄衣、纯衣。

秦汉特点:1男子多穿袍,妇女多穿襦2服饰花纹有龙虎纹,对鸟纹等3相比前一时期,袖口变化较大

魏晋南北朝特点1男子多穿大袖衫,女

子为襦。2受佛教影响大,图案有莲花,忍冬等3宽衣博带(竹林七贤)隋唐特点:1前期受高昌,龟兹影响(上衣为翻领窄袖,下衣长裤,头戴浑脱帽,脚蹬皮靴)2后期受吐蕃影响(八字低颦眉,脸敷黄粉,眉注乌膏)宋特点:1恬静2男子穿襤衫

元特点:1男子长袍,左衽2女子戴姑冠

明朝 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官员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圆领袍衫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清特点:1男子梳辫子,穿马褂2女子梳两把头,穿旗袍,穿花盆底子鞋。

中山装涵义: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的五权分立(、立法、、、监察)。3),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5)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各民族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基本式样为袍式、立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袢、两侧开叉。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满族人所穿的袍服被称为“旗袍”。维吾尔族 艾德莱丝绸

朵帕(新疆花帽)

彝族人具有尚黑、敬火、尚武的传统文化心态,披“察尔瓦”,男“英雄结”,女绣花头帕

纳西族 七星披月披肩上的两个大圆盘分别代表日月,七枚小圆盘代表七颗星,象征着纳西族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整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美德。十四根鹿皮线,象征着繁星的光芒,寓意光明、温暖。这种披肩俗称“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

鱼皮衣制鱼皮的程序

1、剥鱼皮

2、阴干

3、去肉脂除鳞

4、鞣制

5、制鱼皮线

6、磨制鱼骨针

7、拼缝

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尚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特点:(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2)生与死的分居(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帐篷 风篱:如美洲印第安人、中国四川摩梭人帐篷:如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

特点:(1)向固定住所转化;(2)家庭单居代替原始群居;(3)出现火塘(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农业生产出现——定居 房型:窑洞、平房 建材: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2)文明进化程度

特点:(1)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如北京四合院)(2)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居住类型有代表性的:

1、北京的四合院

2、客家围楼(土楼)

3、陕西的窖洞

4、云南的“一颗印” 北京的四合院:

① 周围都有墙——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 房屋布局和家庭成员住房安排——家长制的符号

③ 专设堂屋,设有“天地君亲师”神位——中国人的伦理的符号;④ 檐下回廊和天井——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包括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仪式制度。

民俗信仰的对象: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民俗信仰媒介:巫觋、萨满。巫觋,女曰巫,男曰觋,北方称萨满。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1、突出的功利性;

2、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3、较强的包容性;

4、较大的渗透性;

5、明显的俗信性.汉族游艺民俗 :㈠ 民间口承文学:

1、民间歌谣

2、民间故事

3、民间传说

4、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二)民间歌舞

(三)民间小戏(秧歌戏、花鼓戏、宗教戏剧、傀儡戏、皮影戏)

(四)民间曲艺

(1、说。评书、评话、相声、滑稽

2、唱。大鼓、渔鼓、坠子、琴书、弹词

3、数。数来宝、快板、山东快书

4、说唱兼有。鼓书、评弹)

(五)民间竞技(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赛技艺竞技)

(六)民间杂艺(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动物的斗戏与表演)

(七)民间游戏(助兴游戏、体能游戏、智能游戏、博戏)

少数民族游艺民俗㈠满族:莽式舞,“八角鼓”

(二)朝鲜族 :假面舞、长鼓舞和刀舞

(三)蒙古族:“赞歌”英雄史诗《格斯尔》和《江格尔》。那达慕与蒙古“三艺”。

(四)维吾尔族 :《阿凡提的故事》

(五)哈萨克族 :冬不拉、叼羊、姑娘追

(六)藏族

:锅庄、弦子舞,藏戏,俄多、格吞

(七)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

(八)纳西族:东巴舞

(九)彝族:铜鼓舞、打歌、阿细跳乐、烟盒舞、彝剧

(十)侗族:芦笙舞

(十一)壮族

:铜鼓习俗,誉为铜鼓之乡

(十二)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

1、朝鲜族主要饮食:冷面、米糕、辣白菜、米酒。

2、彝族饮食:主要食物(玉米,次为、大米、、小麦和)肉食(牛肉、、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食,“砣砣肉”)。禁食,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3、白族三道茶:三般茶又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明代已成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4、离婚三杯茶:第一杯是甜茶,意思是让离婚夫妇回忆过往的甜蜜岁月,珍惜甜蜜的生活;第二杯是苦茶,意思是既然不想离婚,就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生活中有甜也有苦,没有吃苦的准备就过不好日子;第三杯是淡茶,是对了白开水的略带茶色的茶,意思是说人的生活绝大多数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只有甘于这种白开水般日子的夫妻,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甜美。

5、回族饮食: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6、维吾尔族手抓饭:“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抓饭的原料(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

7、满族人不吃狗肉

8、名茶:中国十大名茶(1959年),,,,。非官方安徽泾县,湖南蒙洱茶,云南普洱,,,,,等。

9、菜系: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八大菜系:、、、、、、、。

①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调味多变,菜式多样,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以辣、麻、酸为特色,辣椒、胡椒、花椒是调味品中的主要作料。

②鲁菜:主要特点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

③淮扬菜:口味以清淡味雅著称。主要特点以鲜活、鲜嫩为佳,讲究时令。重视刀工和火工。④粤菜:特点选料广博、又杂又奇;讲究鲜嫩爽滑,季节性强,夏秋之季讲清淡,冬春季讲浓郁。冬饮青茶(又叫乌龙茶);夏饮白茶;秋饮绿茶;春饮红茶或黄茶。

岁时节日民俗含义: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由来“观象授时”:对天象、气象、物象的观察

天象观测: 七曜、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 七曜——日月及五行星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发展孕育期(先秦时期);定型期(汉代);融合期(魏晋南北朝);丰满期(唐宋)稳定期(明清);转型期(民国)岁时节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各种节日:元宵节的风俗特征 通宵张灯结彩,供人观赏取乐,故又称“灯节”。各处有灯会,比赛花灯,举行灯谜盛会,小孩也提着灯笼四处游观玩耍。这种欢乐的场景,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落灯”为止。此外元宵节还时兴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人们合家团聚,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龙抬头:俗称青龙节,苍龙星宿的移动形成“龙抬头”的过程。流行于北方地区,祭祀龙神,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敬奉碾子、妇女忌做针线,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另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希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清明节踏青、祭祖、扫墓 三重境界(1、天地自然的清明

2、心灵境界的清明

3、政治清明)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来与传说很多: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图腾祭说等。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主要节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囊、荷包,挂艾草、菖蒲等。

中元节 “七月半”、“鬼节”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中秋佳节吃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重阳节插茱萸(避难消灾)佩带于臂、头戴菊花、登高(始于东汉)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晋朝陶渊明)

腊月初八是佛祖成道日,此前,佛祖因修行饿倒,一牧羊女给他吃了一餐粥。吃完,他用河水沐浴,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宋代,寺院及人家煮粥相互馈赠,至明清不衰。腊八粥除用以供佛、敬祖外,还有将粥涂于墙壁、门环等处,以避不祥;或抹花木果树,以驱虫害等。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 ”

那达慕,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主要内容是摔跤、赛马、射箭三项娱乐活动。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宰牲节.开斋节.圣纪节

宰牲节。回族称为古尔邦节,杀牛、宰羊

开斋节。每年的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定为斋月,斋日期满,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

圣纪节。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聆听阿匐吟诵《古兰经》 火把节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东方的情人节”、“东方狂欢夜”,祭火、传火、送火

岁时节日民俗的特点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人生礼仪含义: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四大人生礼仪1诞生礼(珍爱生命)2成人礼(承担责任)3结婚礼(信守承诺)4丧葬礼(怀念感恩)

诞生礼仪:

1、求子仪式

2、孕期习俗

3、庆贺生子(洗三: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标志新生儿降生的象征性仪式。周岁:抓周(表现望子成龙的心理)。

成人礼仪:傣族:染齿 独龙族:绣面纹身 彝族:换裙礼 哈尼族:安角 汉族:冠礼(男)、笄礼(女)黎族:文身和绣脚

婚姻礼仪:“六礼”形成于周代: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婚姻形态 :

1、抢婚

2、童养婚

3、指腹婚

4、冥婚

5、入赘婚

6、转房婚

7、典妻婚

8、表亲婚

9、共妻婚

10、自梳女 离婚:《仪礼·丧服》“七出三不去”七出: 无子;淫;不顺父母;口多言;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与夫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有所取无所归

葬礼水葬:水无限美好的象征 天葬:亦称鸟葬,新疆、蒙古(野兽)西藏(秃鹫)树葬:婴儿夭折 塔葬: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只有德高望重的大德高僧才用此葬法。悬棺葬(与信仰有关)

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传统观念:

1、宗法伦理的观念

2、灵魂不死的观念

3、祭死祝生观念

4、祥瑞辟邪观念

5、葬先荫后观念

6、魂归故里观念

民俗旅游开发

一、开发原则

1、特色性原则

2、保护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文化性原则5乡土性和古朴性的原则

二、开发的基本模式:

1、集锦荟萃式

2、复古再现式

3、原地浓缩式

4、原生自然式5主题附会式6短期表现式

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性原则

2、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

(二)对策

1、尊重民俗,因地制宜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道路

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1、节日是旅游的载体

2、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

3、节日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4、节日期间有较多闲暇时间

5、节日期间人的消费观念趋于活跃旅游赋予传统

6、节日新的活力旅游促进新兴

7、节日产生与发展

服饰民俗与旅游

(一)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1、服饰民俗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2、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历史的缩影

3、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标记

(二)服饰民俗旅游开发方式

1、博物馆陈列

2、民俗服饰妆扮

3、民俗服饰体验

4、服饰商品

5、服饰仿制

(三)服饰民俗旅游开发注意事项

1、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2、与旅游环境相协调

3、把握民族服饰的本质特点

4、多种方式组合开发

5、充分利用节庆旅游,开发服饰民俗旅游

下载民俗学课程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学课程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民俗的含义:1.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概念:我国古言之“ 民俗 ”“ 民风 ”,几乎都是 治国之需要,其眼光所注意的,不外奢俭、劳逸、贞淫、忠孝、廉节、信实、......

    民俗学概论(范文)

    第一讲 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 一、作为词汇的“民俗” 1.Folk-lore: 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 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

    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研究》作业 姓名:张彪 010109204 09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籍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王截流乡王楼村 家住六安市的我,也许对家乡并没有太清楚的 了解,霍邱县坐落在六安市的西......

    民俗学调查报告

    2011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的报告 111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专业,姓名 11111 学号 0905071025 111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专业,姓名 11111 学号 0......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

    民俗学复习资料(5篇)

    名词解释: 1、传承性:所为传承性,是指某一类型的民俗在流播过程中自始自终有着相同相似的内容,或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形式。民俗传承可以分为形态传承和性质传承两种形式。形态传承......

    民俗与民俗学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 第二章辅导 第二章 民俗与民俗学 第一节 民 俗 一、什么是民俗(了解 掌握) 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

    民俗学田野调查格式。

     田野报告撰写准则 一、田野调查报告题目 特定地点、特定主题  如:当代乌鲁木齐回族节日习俗 福建东山歌册调查 南音与泉州民众生活 云南大理白族火把节调查 1. 调查地点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