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2: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民俗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民俗的含义:

1.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概念:我国古言之“ 民俗 ”“ 民风 ”,几乎都是

治国之需要,其眼光所注意的,不外奢俭、劳逸、贞淫、忠孝、廉节、信实、仁让等方面。

与现代民俗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范围,研究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2、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

包括: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2.社会民俗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

例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习俗: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食俗

吃青团子(江南一带)

袍哥组织:四川以及周边地区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会党为组织形式,以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体的民间秘密团体。它具有封建性、秘密性和特殊性。亦官亦民的文化.即人人皆称兄道弟,只讲义气二字的袍哥文化.3.精神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艺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4.语言民俗 包括:(1)民俗语言:

广义的民俗语言:民族语言、方言。

狭义的民俗语言: 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2)民间文学:

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5.游艺的民俗

包括:(1)游戏:智能游戏:谜语、七巧板

„„ 体能游戏:捉迷藏、跳房

„„

(2)竞技:摔跤、踢毽、赛马、简易棋类 „„(3)杂艺:杂技、戏法、动物斗戏

„„

(三)民俗学

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表现在三个方面: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 传承性:时间上的连续性(纵向)

扩布性:空间上的蔓延性(横向)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PS:

1、民俗的传承性

传承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P14)(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

(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

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始终是春节习俗的主题(以年画为例:)

2、民俗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和民族渗透; 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扩布方式的不同。

两种扩布方式:1.自然进行的正常的扩布方式

2.非正常的扩布 战争灾荒瘟疫造成大规模迁徙。如:三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 稳定性与变异性

(一)民俗的稳定性

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

例: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饮雄黄酒、驱瘟逐疫。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

(二)民俗的变异性

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

1.语言和行为,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

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例: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

江南: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

3.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例:婚礼、丧葬

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 例: 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原因: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

类型性: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

例1:民间故事的类型性。例2:民居的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家族:家规、家教、家法;村落:村规、村约;婚姻、丧葬、祭祀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有大体的规范。服务性: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服务于民众的心理需要 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五)学习民俗的意义(民俗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制各种陋俗;

(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物质生产民俗

1、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包括: 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物质生产民俗反映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2、特征:

A、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B、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C、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D、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一、农业民俗

1、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①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②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③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④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2、分类:

A、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了解: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B、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C、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D、农业祭祀、禁忌习俗

(1)岁时祭祀: 农业丰收主要靠大自然,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例:元旦:祭天、祭神农,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禁忌普遍

a.不科学的禁忌

例: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不吉。

b.符合科学的禁忌

例: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避虫蛇

E、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祭神龙求雨 F、农业生产过程习俗(1)农具制作的习俗

不同的地形土质,农具不同;锄口的宽窄,锄把的长短就不一样(2)操作耕作的习俗

耕作的方式:畜耕(畜类、畜量),人畜并耕。播种方式:耧播、撒播、点播、掩播等。锄草方式:深锄、浅锄、横锄、间锄等。G、农业娱乐风习

例如:天全“祈谷灯”——越亮就代表心意越诚心

二、狩猎、畜牧和渔业民俗 例:妈祖、东海龙王

三、工匠民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工匠,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行业习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

(1)例如:特殊生产工具,如百工五法:矩、规、绳、悬、水。最有代表性的:飞檐和斗拱

(2)工匠们技艺传承与绝技

如:家具上漆工艺、硬木雕刻工艺

中国的“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安徽屯溪——胡开文墨店(视频)(3)工匠中流传的艺诀、艺谚。

2工匠的行业习俗(表现在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和祖师崇拜方面)(1)师承制度

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

(2)职业行话 即 “行业语”,为本行业的技术保密、信息交流等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3)行业禁忌

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例如:木匠上梁要避女人

(4)祖师崇拜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要举行隆重的祭典。3.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①师徒关系的亲缘化:艺徒多是自己的子弟或亲戚,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②工匠来源的地域性:系谱性的表现之一,如西安的厨师,扬州的三刀匠(厨刀、剃头刀、修脚刀)。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①技术绝对保密(如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②弊端(保住了名牌,也导致绝技失传。)(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普遍迷信;寻求神灵的保佑

祈祷祖师;语言行为禁忌,用行话隐语。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1.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1)集市

①原始的交换方式

云南苦聪人——充分信赖的一种无言交易 ②集市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 ③集市特点

(a)定时:每月九集者最普遍,相邻的集镇集贸时间错开。

(b)定点: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去集市称 “跟集”、“赶场”„„ ④集市中特殊的民俗现象

(a)招徕顾客的叫卖声和敲击声(b)特有的交易方式:“袖语”(“摸手”,别称“袖里吞金”)“袖里吞金妙如仙,灵指一动数目全,无价之宝学到手,不遇知音不与传”。(2.)行商

①特点:流动性的交易方式。

②类别:A.资金雄厚:驼商队、马帮商队等;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

B.小本经营:货郎小贩。

③民俗传承——市声

A.叫卖声。B.敲击声。C.常见的敲击物: 拨浪鼓、小锣、梆子、铃铛、竹板和串铁等。D.共同特点:宣传性、诱惑性、节奏性、一定的音乐性、极强的地方性。

(3).坐商

①特点: 固定摊位、店铺,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②特有的民俗传承

A.幌子: 旗帘、实物等夸张性模型物件。B.字号牌匾:

a.名家书写、精雕细刻、吉祥字组成店名

b.常用吉祥字取店名:

隆 例如:北京“同仁堂”“荣宝斋书画店” C.商标及商品的包装:

常用吉祥图案(龙、虎、鹿、鹤、蝙蝠、梅、菊、牡丹等)文字图案(福、禄、寿、喜、万之类吉祥字衍化的。)店主姓氏 D.现代商俗:

注意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CI)挖掘历史内涵:如酒、食品 „„ 抢注商标潮

2.交通运输及民俗特点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①古代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西蜀栈道、四川广元明月峡古栈道)②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桥梁

浮桥、索桥、溜索、石拱桥、独木桥、木板桥、石板桥„„ ③陆上传统交通工具

人力: 独轮车、架子车、人抬轿子、黄包车等。畜力:马帮、驼队、牛车、马车、驴车等。

④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大木排、牛皮船、木船、竹筏等 ⑤歇脚的交通设施:凉亭、车马店、货栈、码头等。现代交通民间规则: 行人靠右

行车靠右 交通的特权现象 迷信与禁忌 迷信车牌号

迷信出行吉利日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日常食俗

鲁、川、苏、粤、闽、浙、湘、徽菜,称为八大菜系。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一)日常食俗 1.主副食

日常的主食:水稻、麦子、玉米、高粱等。副食:蔬菜、肉类、奶类、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2.日常食俗的食制

早、午、晚三餐制。两餐制、多餐制。根据季节、劳作而变化。3.饮食方式

进食时,尊老爱幼。用餐时的禁忌;男女不同席、小孩不上席„„

(二)饮食文化 1.丰富的菜肴(1)菜系众多:

京菜、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湘菜、淮扬菜、潮汕菜„„ 八大菜系:鲁、川、苏、粤、闽、浙、湘、徽菜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九转大肠、油爆双脆、葱烧海参

鲁菜被奉为宫廷菜,原料上,多选用畜禽、海产、蔬菜、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口味咸鲜。列为八大菜系之首。

川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龙抄手、韩包子、老城隍传统锅盔、毛血旺、钟水饺、担担面等 徽菜—无为熏鸭(先熏后卤)闽菜—佛跳墙

苏菜——清炖狮子头、盐水鸭、醉虾 湘菜——东安子鸡 浙菜——西湖醋鱼

粤菜------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斩鸡等(2)选料广泛 :例: 四川火锅(3)烹调方式讲究:

烤、爆、炸、溜、煎、炒、煸、烩、熏、卤、腌、烧、炖 „„(4)味型丰富:

仅典型川菜味型就27种:家常、鱼香、怪味、红油、麻辣、酸辣、煳辣、陈皮、椒麻、椒盐、酱香、五香、甜香、香糟、烟香、咸鲜、蒜泥、麻酱、芥末、咸甜、荔枝、糖醋、姜汁、豉汁、椒豉、茄汁、果汁。2.菜肴文化含量高

(1)菜肴讲究工艺:刀法精细 造型唯美 讲究创意„„ 例:熊掌豆腐、豆花鱼饺、火龙跃乾坤(烧蛇段)

(2)菜肴讲究名号和文化内涵: 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张飞牛肉、宫保肉丁、一品海参、麻酱凤尾、银芽海蜇、霸王别姬、金沙扣肉、三阳开泰、金钱豆腐 „„

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内涵丰富:

(1)吉祥数字:二(双)三(多)六(顺)四(喻四季平安)八(稳、又谐音“发”)九(大、阳数、极数)十(圆满,十全十美)(2)菜品承载的吉祥信息 原料:鸡 鸭 鱼 兔

鸡鱼:小三牲,自古为中华吉祥物。兔:吉祥物

鸭:常作御用食品。(3)吉祥名称:

菜名穿金戴银裹玉:金钱豆腐 金沙扣肉 银针玉面(4)菜名另类包装:《轰炸大使馆》:(红烧肥肠)《母子相会》:黄豆炒豆芽!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红烧猪蹄,然后边上镶点香菜!

《波黑战争》:菠菜炒黑木耳 3.营造饮食环境:巴国布衣酒楼 总结:饮食文化的特点:

1、丰富的菜肴;

2、选料广泛

3、烹调方法讲究

4、味型丰富

二、节日食俗

(一)食俗多彩,菜肴多具吉祥象征意义 例:春节食俗:吃“团圆饭”。

菜肴:鱼(节庆有余)、留下鱼头(有余头)、芹菜(勤快)、葱(聪明)、蒜(有算计等。

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

(二)少数民族的年节,食俗丰富

例: 布依族、壮族的花糯米饭; 藏族雪顿节的奶饼,酸奶子;彝族的砣砣肉,杆杆酒

(三)吉庆日子的食俗:

婚娶、建房、寿诞、九斗碗、坝坝宴

九斗碗: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

三、祭祀食俗

祭祀食俗源于灵魂观念,祭品成为神人相通的中介,食用祭品可得神灵祖先的福佑。

祭祀对象:天、地、祖宗、山川、社稷 „„ 供品:五谷、蔬果、动物„„

四、待客食俗 例: 哈萨克族:“宰羊待客”(宰羊、客吃羊头两腮肉、遍尝各部位及心、肝,结束献碎肉);

彝族:砣砣肉、杆杆酒;

五、特殊食俗

(一)原始的平均分配传统

被称为见者有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有此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多有上山打猎,参加者可以分配猎物,路过见到猎物的也可以分到一份,甚至全寨每家都能分到。

(三)生产条件自然环境形成的食俗

鄂伦春族喝熊油御寒; 傣族食昆虫,如蚂蚁酱;苗族饮虫茶 „„

(三)饮茶的习俗

1.茶品: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通常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1)绿茶 :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代表: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蒙顶茶等

(2)红茶 :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名贵品种:滇红、英红。(3)

青茶(乌龙茶):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4)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喝工夫茶。(5)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

(6)白茶: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名茶: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几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蒙顶甘露、君山银针。

2.讲究饮茶环境

饮茶的理想环境: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3.讲究茶具

功用:壶、杯、碗、盘 „„

质地:瓷器、陶器、玻璃、铜器、铁器 „„ 4.讲究饮茶的方式

功夫茶、盖碗茶、大碗茶 „„ 5.茶与文化

茶与文人、茶与禅、道、茶与文艺(戏曲

曲艺)、茶与民俗(谈生意

民间纠纷

民间帮会)

填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分为:表演性茶艺、实用性茶艺、宣传性茶艺 名解:“三茶”: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四)饮酒的习俗

从酿酒、酒具到饮酒的环境、方式都有丰富的民俗习惯。1.酒的种类:

·白酒—贵州茅台酒(酱香型)白酒—山西汾酒(清香型)白酒—四川五粮液(浓香型)广西桂林花酒(米香型)·黄酒—浙江绍兴黄酒 ·葡萄酒—山东烟台葡萄酒 葡萄酒—吉林长白山葡萄酒 ·啤酒—山东青岛啤酒

·露酒和药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

2.酒具:各式青铜酒具、宝塔瓶、编钟瓶、3.饮酒环境

吴彬《酒政六则》载理想饮酒环境:

饮人: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饮地: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荷亭。饮候:春郊、花时、清秋、雨霁、积雪、新月、晚凉。饮趣:清谈、妙令、联吟、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连宵、苦劝、争执、恶谑、喷哕、佯醉。饮阑: 散步、欹枕、踞石、垂钓、煮泉、投壶、分韵。名解:绍兴“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陪嫁之用。

服饰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

质: 服装原料的性质。

形: 服装的样式。

色: 服装的色彩。

饰: 佩带的饰物。

画: 服饰的花纹图案。

(包括人体图画:文面文身)

(二)服饰分类

四大类:

1.衣着:衣、袍、裤、裙、帽、袜、鞋。2.装饰物

发的饰物:夹、簪、钗、梳 „„ 耳的饰物:耳环、耳坠 „„ 颈的饰物:项圈、项链 „„ 胸腰饰物:胸针、腰佩 „„

手臂饰物:臂钏、手镯、戒指 „„ 脚的饰物:脚铃、脚环„„ 发的饰物: 笄(jī):用途:固定发髻,固定冠帽。

簪:用途:安发

固冠。古代,男女通用;皇帝节日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钗

3.人体自身的装饰: 文身、文面、发式、画眉、描唇、镶牙、染牙、束胸、缠足、染指甲 „„ 独龙族文面女 名解:“天菩萨”:即彝族男子前额至头顶处留一撮头发,认为它是灵魂藏身之地,可以主宰祸福吉凶,也是男子的尊严所在,不准人随便触摸。

银饰:银饰,一方面显示富有和美丽,另一方面则具有更深的社会含义:作为民族的标志,它起到维系群体的作用。

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们都必须佩带同样的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与日常用品: 佩刀、腰刀、弯弓、背篼、荷包、挎包、手提袋、香囊袋、扇、伞 „„(三)服饰的变化 三个阶段:

1.遮身蔽体,防寒御暑

特点: 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无地区间的差异。2.适应生产需要

特点:生产条件的不同产生明显差异。

狩猎民族:兽皮衣。游牧民族:宽大长袍。山地民族:长刀为饰物。水乡渔民:短衣短裤。3.社会角色的标志

长幼、行业、职务、等级身份。锦衣与布衣; 丝绸与葛麻;

长袍马褂与短衣麻褐;(以清代官员的补服为例:

补服的形制特点 : 圆领、对襟、平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五颗纽子,石青色宽松外衣。清朝的官员的补子内容源于明朝服制。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 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补子图示(文官一到九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鸟;武官补子图为兽 ;取禽文兽猛之意)

二、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服装和装饰物的样式、图案、花纹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人生礼仪四次换装体现了这个观念:

1.诞生礼:挂银圈、玉锁等佩饰,保命护魂。2.成年礼:加冠(男)。加笄(女)。一些少数民族行穿裤子、裙子之礼。3.婚礼 凤冠霞披

4:丧礼丧服(披麻戴孝。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亲疏制定的,充分体现礼仪伦常)。二)求吉心理:虎头帽、猪头帽、五毒衣、福寿图案。

五毒肚兜:五毒:蝎子、蜈蚣、蜘蛛、蟾蜍、蛇或蜥。五毒能以毒攻毒使善恶转化、祸福互倚。

(三)社会、政治观念

列宁装、中山装、毛式服装、黄军装。

(四)民族自我意识

同一服饰传递的信息:同一民族,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与认同心理。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一)服饰的演变趋势 1.民间惯用服饰简便、大方

2.官服等级身份界限消失(军警例外)3.行业界限削弱 4.各民族服饰趋同

许多民族只在节日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二)服饰的变化的因素 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民居习俗

一、中国民居的共同民俗特点(一)聚族而居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三)民房低于官府

(四)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寺庙和居住民居建筑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古代建筑坐北朝南,与阴阳学说有直接关系。

(五)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 当今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例如:陵墓中的风水

明十三陵-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二、居住习俗的产生和发展

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一)自然条件决定了居住方式 1.土木结构、木石结构

北方干燥寒冷,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或地下。2.干栏式结构

南方炎热潮湿,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

(二)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利用天然空间阶段:巢居、穴居。(2)考古发掘材料:

云南沧源崖画——巢居图(原始巢居重要佐证)。(3)田野考察的材料:

清人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描写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三)我国民居的主要类型:

1.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窑洞

2.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帐篷型:蒙古包型、鄂伦春族撮罗子

3.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1)上栋下宇式:在夯实的地基上,竖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草或屋瓦。有平顶房,一面坡、两面坡的房顶。

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2)干栏式: 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上,一般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吊脚楼、侗族木楼

三、我国传统观念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一)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民居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1.封闭观念的符号 院落四面均有墙,墙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2.是家长制的符号,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正房三间高于侧房,中为堂屋,家长左,长子右,兄弟子侄住厢房。3.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堂屋,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祖宗,喻家训,婚丧寿诞礼,待客等传统礼教皆行于此。

4.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院内檐下回廊和天井是交流感情的场所。

(二)少数民族观念信仰得到充分体现 各民族重视中柱、重视火塘十分相似。

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徵、被看着列祖列宗的灵位,人与神联结的地方。

火塘是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火神、祖神栖身之地。例:泸沽湖的纳西族

四、造型和装潢方面的民俗事象

(一)审美理念

1.从头到脚的装饰

(1)屋顶的装饰:屋 脊、脊兽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独特装饰。形状: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 分类:石雕、砖砌、木构

(2)檐的装饰:檐下斗拱装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某窟藻井(北魏)——石雕(3)柱的装饰:石雕(4)窗、裙板的装饰:(5)门的装饰:

铺首:俗称门叩

门环门钹

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目的: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富贵吉祥的寄托(装饰图案)

(二)装饰的基本手段:石雕、砖雕、木雕、陶制、彩绘、泥塑。

补充一——石窟寺: 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 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

龙门石窟: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岸边。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东南。补充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围院的平面空间

国外: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

中国: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

最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3、墙倒屋不倒

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5、“以人为本”的建筑 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 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 中国: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

节庆民俗

1、岁时节日的含义:岁时节日: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p131)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形成的两要素:

(1)相对固定的节期,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2)不同的节日,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以天文、历法为基础

上古,天象、气象、物象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观象授时”。1.天象的观测及记录,对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九月时,就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了。2.日月运行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日月年的概念 日出日落——一天 月圆月缺——一月

日远日进,寒暑往来,谷物由播种到成熟——一年

3.我国古代历法,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十四节气口诀: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2.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1)自然崇拜:

导源于土地崇拜观念的农事庆典。秋分祭月、祭土地盼望丰收 原始的土地崇拜——祭社稷——社日 春社——向土地祈求保佑丰收

秋社——收获后向土地神献祭作为回报

(2)灵魂崇拜:导源于祖先崇拜的节日祭祖习俗。

①家中的尊长死后成为家族的保护神

②万物有灵的观念

例如:端午插菖蒲、饮雄黄酒 3.迷信、禁忌、巫术是传统节俗产生的温床

传统节俗中的迷信、禁忌、巫术内容源于古人迷信、禁忌、巫术观念。(1)看前兆俗信形成的节俗:岁时节日看风云、占天候、预卜年岁丰歉。(2)禁忌观念形成的节俗:为消灾远祸,年节忌打碎器物、忌倒垃圾、忌烛火熄灭、忌说不吉利语;寒食禁火;清明忌不戴柳 „„(3)禳灾、祛邪、逐傩等巫术手段形成的求吉免祸节俗: 挂桃符、门神、扫尘„„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一)发展历史漫长

1.先秦,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2.汉代,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史载: 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形成定制,此后沿袭至今。

(二)节俗发展演变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主要因素: 1.神话传说的嵌入

七夕节——P139 中秋节——P140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元宵节(各朝帝王均重视此节)

3.民众历史观左右节俗的流变P141端午节 4.宗教节日(因素)渗透:佛诞节、中元节

宗教节日,插进岁时序列,佛、道世俗化,利用民间俗信扩大影响;民间俗众情寄宗教信仰,节日活动实现圣、俗间交往。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民族大迁徙,多族杂居、南北统一,使节日风俗大融合。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交往与混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杂居; 元蒙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17世纪中叶:满人入关建立了清政权。第二节 节日的类型

一、岁时节日的类型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考察,可把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同时岁时节日的形成及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产生的渊源可能是单一性的,但是现存形态是综合性的。所以很难以单一性质归类,以清明节为例: 二十四节气之一

农事节日 扫墓、祭祖活动

祭礼节日

踏青郊游

社交游乐节日

二、主要传统节日活动内容

(一)春节

节期:正月初一。称谓:俗称“年节”,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 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

起源: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节俗主题:辞旧迎新。

节俗活动:祭天祈年、合家团圆、祀祖、娱乐。节令食品:年饭、饺子。

(二)元宵节

节期:正月十五,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称谓:古称“上元”,夜称“元夜”,古称夜为宵,故为“元宵”,称“灯节”。起源: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东汉明帝信佛,倡正月十五“燃灯表佛”。遂在流传。

节俗主题:娱乐。

节俗活动:放烟火、灯彩;“走百病”、“插杨柳”,意在祛除疾病;“祀蚕神”、“迎紫姑”,祈望蚕业丰收。

节令食品:汤圆,寓新一年圆满顺心。

(三)清明节

节期:清明(农历三月上半月内)。

起源:属二十四节气,为岁时节日,与业生产关系密切,标志春耕时节到来。节俗主题:祭扫陵墓、踏青。

节俗活动:如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节令食品:春卷、野菜芭。

(四)端午节

节期:农历五月初五,夏季最重要传统节日。称谓:“端五”或“重午”。古代,“五”与“午”相通,“端”与“初”同义。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起源:与祛邪、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节俗主题:祛邪避瘟、纪念屈原。

节俗活动:赛龙舟、兰汤沐浴、采制草药。节令食品:粽子、雄黄酒。

(五)中秋节

节期:农历八月十五。称谓:中秋、秋节、月节等。

起源:与古代秋祀、祭月、拜月习俗有关,嫦娥神话附会、渲染,推动了节俗的形成发展。

节俗主题: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

节俗活动:祭月、赏月(著名习俗如:钱塘江望月观潮,泛舟夜游;吴地妇女出游“走月亮”,不育妇夜入瓜、豆地摸取瓜豆以求子。)节令食品:月饼、西瓜、石榴等时鲜水果。

(六)重阳节

节期:农历九月初九日。

称谓:重阳节,日、月逢“九”,“九”为 “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起源:初始之义,与驱避的观念有关。

五行说解释: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避不正之气,登高以避之。演变为登高、赏菊、宴饮、赋诗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节俗主题:消灾、游乐。

节俗活动:登高郊游、佩茱萸、赏菊。节令食品:菊花酒、菊花糕。

第三节 庙会

一、庙会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的庙会:隆重的祭祀活动——宗庙社郊制度

(二)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三)唐宋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庙会在唐代后期不但扩大了庙寺道观的规模,而且与许多固有的民间节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庙会成为地方性的节日。

(四)明清时期,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祭祀功能逐渐薄弱,而商贸和娱乐功能逐渐凸显,庙会在此时期得以定型和完善。

(五)现在,逛庙会又成为百姓节日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二、庙会主要活动

(一)祭神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

(二)祈子

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淮阳人祖庙会、北京妙峰山香会

(三)贸易

庙会通常被称为庙市,都设在寺庙的附近,而且离村落、集镇比较近,交通也极为方便。由于祭奠的需要,商业活动便在这入口集中活动的地方繁荣昌盛起来,并逐渐成为贸易、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方式。(例如,河北安国庙市)

(四)游乐

三、庙会的基本性质

季节性;集体性;神秘性;地域性;娱乐性

四、庙会主要功能

(一)文化的功能

庙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汇聚和传播方面,它既是某个地区的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的表现。

(二)经济的功能

庙会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通过特殊的市场形式,产生特殊的效果和作用。同时,庙会也是要地区经济观念和经济规模、经济形式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 节日经济

一、产生的原因

潜在的节日消费心理

利用节日发展经济 政府倡导

二、特点

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美食节、茶花节、桃花节 „„ 借民俗活动搭台

发展地方旅游及各类经贸活动

人生礼俗

一、人生礼俗

1.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是人生的通过仪式。(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2.性质: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3.中国人生礼俗的特点:历史悠久,具有世俗的性质,丰富多彩

二、诞生礼

1.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诞生仪礼包括婴儿出生前后,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仪式礼俗活动:

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为中心)

2.求子礼俗:①向神灵祈子(民间俗信主管生育的神灵:送子观音、送子娘娘、张仙)②由旁人送子(中秋节偷瓜送子; 送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吉祥物

如:送孩儿灯、麒麟送子图)③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接触巫术例:云南永宁摩梭人求子仪式:祭山;投石于石洞的求子习俗)

3.拴童子:来庙里求子的妇女进香后,就会跪在“送子娘娘”面前,述说自己的求子的心愿,之后就用一根红线拴住自己最满意的童子,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一些“乖宝宝,跟妈妈回家”之类的话。据说这样求子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民间称为“拴童子”。4.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饮食禁忌、视听禁忌、行为禁忌

(2)孕期馈送

催生礼(如催生担、杭州催生礼中的“吹笙”、上海郊区送“分床铺”)

催生习俗:一般女儿嫁到婆家之后,娘家人就开始要为女儿忙活准备了。首先要准备的是小儿的衣物和女儿坐月子期间的食物。女儿临产时,小孩未来的外婆必须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民间说的“催生”,据说这样女儿才能顺利生产。(3)接生方式

接生婆接生:不准在床上生(怕血污冲了床神)、坐在盆上生(临盆)、婴儿生在床前草上(落草)5.庆贺生子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三朝):出生第三天的庆贺仪式

(2)进入人群仪式

满月: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

百岁:又称百碎、百禄,一百天时举行

(3)预卜前程的仪式

周岁:行抓周仪式,检验天赋和卜测前途

爬门坎:周岁之后,每年过一次生日

(4)保护幼儿的习俗:百家锁、百纳衣

……(5)男不“打三朝”: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家里人就要为他洗澡,称为“洗三”。“洗三”这天,外婆和远近的亲友都要来道喜。主人们要请客人吃红蛋或醪糟蛋,寓意同喜。当亲戚朋友们走的时候,还要为他们准备一些红蛋带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打三朝”,又叫吃“三朝酒”。

(6)“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顾名思义,“拉保保”就是“认干爹”,就是给小孩认一个属相相匹配的长辈,让小孩多有一个保护人,以求消灾免祸,顺利成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四川城乡极为盛行。广汉还要举行盛大的“保保节”。

三、成年仪礼

1.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式 2.汉族成人礼:男加冠来,女加笄 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在许嫁之后进行笄礼、取表字(十五岁)3.少数民族成人礼:男换裤来,女换裙(结合P84理解)

四、婚姻仪礼

婚姻包括婚姻形态、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1.婚姻形态:

(1)一般的婚姻形态

①“ 同姓不婚 ”作为婚姻规则:

防止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婚配,与母亲一方血缘关系的禁制则显得灵活

②“ 门当户对 ”是择偶的理想标准,反映出社会等级地位观念

③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社会中必须通过的第一个婚姻程式。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而决定婚姻的权利。④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映出男娶女嫁、婚后从夫居建立新家庭的一整套社会文化规范。

(2)特殊的婚姻形态: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民间存在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曾被认为合乎婚姻规范。主要有: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①抢婚(掠夺婚)

古老的婚姻习俗;近现代社会,“抢亲”曾是某些僻远或贫穷地区的婚姻形态之一;我国一些民族,至今摹拟“抢婚”仪式,成为必不可少的婚俗节目,为抢婚遗俗。

②童养婚、指腹婚

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

童养婚: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与自家儿子“圆房”。指腹婚:两家主妇同时有孕,家长为未出世的孩子订婚(同性即结为兄弟或姊妹)。源于六朝门阀观念。

襁褓婚:两人家的儿、女还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订婚。③入赘婚:民间习惯称为“招女婿”。男方入女家结为夫妻。

原因:女方家庭无男性继承人;入赘女婿多因家贫或单身在外。

方式:入赘女婿可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所生孩子姓女方的姓,继承女方家业。有些地方要求女婿改姓女方的姓氏。

④转房婚:兄(弟)亡故,叔、嫂(弟媳)结为夫妇,相似的,还有姨妹与亡姐之夫(俗称填房),儿子与亡父之妾或后母婚配等。⑤表亲婚

原始血缘婚配的遗风。长期存在于民间。是有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2.传统结婚仪礼程式(1)中国古代的“六礼”

①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②问名:男家请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以卜吉凶。③纳吉:卜得吉兆备礼到女家,缔结婚约。

④纳征:也称纳币,缔结婚约后,男家另备聘礼送女家。⑤请期: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⑥亲迎:新婿亲至女家迎娶。

(2)民间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 ①相亲、订婚阶段程式简化 ②亲迎后的仪礼程式被重视(3)婚俗中的媒、帖、聘(4)迎娶的礼仪

繁冗,充溢着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①女家备嫁妆,亲友送“添箱”礼

②迎亲:哭嫁、上头、撒帐、坐花轿 „„

③拜堂:拜天地、祖先、父母,喝和合汤、交杯酒,揭盖头、闹新房 „„ 3.婚礼后的礼俗:拜见公、婆—庙见的习俗—回门

五、丧葬仪礼 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A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风葬)B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高僧)、悬棺葬 C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再生:火葬、瓮葬 2.土葬是中国汉族最为常见的一种葬式。

3.水葬:在藏区,有水葬的习俗。人死之后,一旦要举行水葬,就要请喇嘛先在家中念经超度,然后再把死人装入木箱;或者不装木箱,直接把人捆成胎儿状放在经堂中。请喇嘛念经,之后背到水葬的河边进行水葬。4.天葬是藏族地区的主要葬俗,又称“鸟葬”。据考证,原始天葬是弃尸荒野。随着佛教传入,天葬才终被仪式化。

5.悬棺葬:悬棺葬在我国东南浙江一带到西南四川、贵州等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其中宜宾珙县、兴文县一带是我国现存悬棺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一、民间信仰

1.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2.民俗信仰包括三个方面:信仰对象、信仰媒介和信仰方式。3.民俗信仰的对象种类

①灵魂(万物有灵观念是产生泛神崇拜的基础)②自然神:

A.天体:日神、月神、星神;B.自然现象:风神、雨神、雷神、电神;C.无生物:山神、土地神、石神,其中的土地神,又称社神;D.生物神:动物、植物 ③图腾

A.图腾的意义:原始信仰之一,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认为一个部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特殊的血缘关系。这动物、植物被称为图腾,成了该部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B.图腾信仰与动植物崇拜的区别:图腾有血缘关系 ④祖先神: A.祖先神的种类

a.类型: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b.女始祖:最早的祖先,如汉族的女娲、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满族的佛托妈妈

c.男始祖:晚出,如伏羲、盘古等。

d.家庭祖先:是个体家庭产生以后出现的。

B.祭祖活动:祭祖之地、祭祖之时(清明、上元、中元、下元)⑤生育神

A.婚育神的种类

a.婚姻神:媒神女蜗、月下老;和合神。

b.汉族民间的生育女神:碧霞元君、胎神、催生娘娘、妈祖、送子娘娘等。c.汉族民间生育男神:伏羲、张仙、保生大帝等。

生殖崇拜遗风: 性器崇拜:女阴信仰,如母山、民间的“打儿窝”等。男根信仰,如公山(石祖)、陶祖、木祖。

⑥行业神:又简称行神,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吉利、兴旺的神灵。

⑦后起的人造众神:居家神、保护神、出行神、文化神、吉祥神、儒释道诸神民间化

二、信仰媒介

1.信仰空间:鬼、神、人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过程:

(1)同界说:人与鬼神杂处(2)两界说:人与鬼神分开(3)三界说:人间、阴间,天堂

2.信仰媒介——巫

3.信仰表现方式基本分三大类:预知、祭祀、巫术。(1)预知

A.预兆:征兆、征象、前兆。依据异常自然现象,预知结果。包括天体兆、动物兆、植物兆、无生物兆、人体兆、梦兆 B.预言

C.占卜

(2)祭祀:祭祀是民间向神祗乞求福佑、驱避灾祸的行为惯制。民间祭祀对象:天、地、日月星辰、鬼神、祖先……

(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

A.巫术的分类:

a.按施行的方法分类:1.模仿或相似巫术2.接触或感染巫术(结合书P100理解)

b.从巫术的目的划分:

1.白巫术:以“行善”为目的,是巫术中的主流

2.黑巫术:即邪恶的巫术,多用于对复仇认或报复他人 c.按巫术方式分:1.口头巫术2.行为巫术

d.依巫术对象分:生产巫术、生育巫术、饮食巫术、出行巫术、战争巫术。

三、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突出的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较强的包容性、较大的渗透性(结合PPT理解记忆)

1.正确看待我国的民间信仰,它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怎样积极的作用

四、吉祥文化

1.吉祥崇尚是与信仰和禁忌相关的一种传统观念,是白巫术的一种表现。

2.中国吉祥文化从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物体吉祥、语言吉祥、数字吉祥、行为吉祥

(1)物体吉祥分为:灵物吉祥和动植物吉祥(P104~106)

(2)语言吉祥:语言吉祥在春节是最能集中体现。吉祥文字的含义多是福、禄、寿、喜、财、对子孙、如意、吉庆等(3)数字吉祥和行为吉祥见P106

第二篇: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6.民俗的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4.工匠习俗:各行各业的工匠,数千年来代代相传,在生产技艺方面精益求精,在技术传授方面讲究师承,且有各自不同的行话和禁忌,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行业习俗。

5.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

营造寺庙,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在古代叫大工,是水平最高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正是中国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画人:立七,坐五,盘三,跪四。

6.工匠的行业习俗:一般来说,师傅对徒弟实际上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

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话,是各行业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艰难明白其中含义。

祖师崇拜是工匠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木石匠鲁班,铁匠李老君,酿酒匠杜康,油漆匠普安和尚,画匠吴道子)

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承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7.商业和交通民俗: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

骡马市上的牙子——相当于中介。“袖里吞金”——在袖子里说价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1.作用:除了民俗的四大功能外,还有满足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饮食(日常饮食:蒙古族的红食白食,节日食俗:过年时的十二碗菜的不同寓意,祭祀

食俗:端午吃粽子,待客食俗:傈僳族的“双人酒”和特殊食俗:鄂伦春族出猎前喝热熊油)

八大菜系(京菜,川菜,粤菜,鲁菜,湘菜,苏菜,徽菜,闽菜)

3.服饰

分类:衣着,附加装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或日常用品。

五个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

体现的社会观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概念的载体。

变化的原因:各族间的文化交流;生活条件,社会观念的改变。

4.居住建筑

共性特点:聚族而居;房屋样式大体相同;城镇附近有长亭无旅社;民房低于官府;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讲究风水)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家支制度),行会(祖师爷),帮会(青帮),钱会,秘密宗教(白莲教)和庙会组织。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1.概念: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自然崇拜;灵魂崇拜(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血亲家庭内部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迷信,禁忌,巫术观念等。(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3.影响节俗发展与演变的因素:神话传说的嵌入;上层统治者的参与与提倡;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宗教的渗透;各民族节俗的融合。

4.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内容和功能由单性向复合性发展。

5.节日,本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休整日。如果天天过节,闹得人们不堪重负,那也就失去了节日本来的意义了。

第六章:人生礼仪

1.概念: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礼仪一方面连结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一方面连结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

2.作用:规范人生,统一教化。

3.诞生礼:求子(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孕期(孕期禁忌,孕期馈送,接生方式)——庆贺生子(满三,满月,周岁)

4.成年礼仪的类型: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成年礼发生变化的原因: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

8.婚礼:包括一般的婚姻形态,抢婚,童养媳与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9.葬礼:程序——初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敛,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分类: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保护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悬棺葬);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火葬,瓮葬)

第七章:民俗信仰

1.概念:民俗信仰有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2,信仰对象:灵魂(哈尼族的十二个灵魂),自然神(山神,水神),图腾(仡佬族的葫芦图腾),生育神(送子娘娘,女娲娘娘),祖先神(苗族的央母),行业神(工匠神鲁班)。

3.信仰媒介:巫(汉族的问仙),祭祀(由男的担任,商代的祝,彝族的毕摩,纳西族的东巴,水族的鬼师,布朗族的占布,基诺族的寨公),术士(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巫的职能:预测人命运的好坏;主持祭祀活动;驱疫求吉巫术;主持人生礼仪;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4.民俗信仰的不基本特征: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民俗信仰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民俗信仰有俗信化趋势。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1.二十四节气:大寒,小寒,雨水,立春,春分,惊螫,谷雨,清明,小满,立夏,夏至,芒种,大暑,小暑,处暑,立秋,秋分,白露,霜降,寒露,小雪,立冬,冬至,大雪。

2.风水术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生气等思想创造的一种相地术。

3.民间工艺技术:

分类:织绣(四川蜀锦,杭州织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少数民族的瑶锦,壮锦,苗锦;湘绣,苏绣:‘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双面绣“小猫和金鱼”,蜀绣,),雕塑(甘肃酒泉的夜光杯,翁五章家族的象牙球,广东金漆木雕,广东南雄的竹雕帆船,曲阳汉白玉雕),陶瓷(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湖南醴陵,山东淄博“宝石瓷”,河北唐山,唐三彩,宜兴紫砂),编织,漆器,家具,金属工艺(浙江龙泉宝剑,安徽铁画“大型铁画迎客松”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南京等地的金箔和锡箔,北京景泰蓝。花丝工艺又称细金),玩具,人造花,工艺画和其他。

4.民间医学:四诊——望,闻,问,切 《脉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1.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可分为三大类:

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2.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同自然斗争的能力,也限制了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其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

可分为: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神话:盘古神话,瑶族的密洛陀

自然起源的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

洪水和人类再敷衍的神话:洪水过后兄妹结婚

图腾神话:盘瓠神话

神和神性英雄神话:后羿

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

3.传说的突出特点是它与特定的自然或社会事物相联系,以明确的这一个人物,地方,史事,自然物或人工物为对象,借以创造多种多样的故事。

可分为: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史事传说,动植物或某些自然现象传说,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传说。

4.生活故事: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巧女与呆子的故事;爱情婚姻与家庭内部矛盾的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

5.笑话: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讽刺贪心和迷信的笑话;讽刺迂腐无知和虚伪狡诈的笑话;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

6.多数口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化:

主人公性格基本定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故事数量不断增加,流传地域不断扩大;

故事主题或主人公性格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了重大转变;

故事的中心母题不变,在传承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不断变化;

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故事的情节和母题;

故事流传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7.口头讲述是中心环节,讲述活动具有大众性,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讲得动听活泼的。作为讲述家,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的集散点;他们对故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形成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故事家对原故事进行了补充,对故事新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口头讲述活动要有听众。

8.如果说神话主要是规范人们的信仰和道德,知道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制度的实行,那么某些传说则主要是揭开历史的帷幕,使人们看到它的庄严和伟大,具有激励人民希望和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各种民间故事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第十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民间诗歌是指民间口头韵文创作中,除谚语,谜语以外的作品,包括短篇抒情诗性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篇诗歌。民间诗歌起源于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繁衍的人类求生存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天的生物学性和社会活动属性的双重性质。

2.民歌主要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来保存和传播。另一类是文人学士处于对社会的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3.民间歌谣简称民歌,篇幅短,抒情性强,可分为劳动歌,礼仪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儿歌。

4.民间长诗可分为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瑶族的《盘瓠歌》,纳西族的《创世纪》,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布努瑶的《密洛陀》,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阿诗玛》

5.史诗的特点: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性,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

6.民间诗歌的表现手法:韵法(花儿),比兴夸张,重叠,对比,谐音双关,拟人,叙事与抒情结合,幻想性手法,歌中套歌(梁祝歌)。

7.民间诗歌的功能:

宣泄和补偿功能;教化,模型与规范功能;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功能;特殊的认识功能;娱乐性功能。

第十一章:民间语言

1. 概念: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

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语套话。

2. 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

言。

3. 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

俗事象,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事象);民间语言需要与其他民俗交叉研究。

4. 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话。

5. 民间特用熟语。——行话,黑话和暗语,吉祥话,忌讳语,咒语,绕口令。

第十二章:民间艺术

1.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

动。民间艺术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物质生产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2. 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

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可分为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陕北的信天游,花儿;被誉为音乐文化的母亲,民间艺术的晶体),歌舞(六代乐舞),说唱(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单曲体),戏曲,器乐(吹,打,拉。弹)五大类别。

3. 民间舞蹈: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湖南地花鼓,云南花灯与四川秀山花灯,江苏花鼓,安徽花鼓灯,采茶);北方秧歌(山东的鼓子,海阳,胶州;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舞的动态是“扭”。社会功能:娱乐作用;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实用的功能渐渐减弱,表达情感和满足审美需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成为今天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4.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最早记录都市民俗

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

1. 概念:是一种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2. 特征:娱乐性与竞技性;阶层性与对象性;地域性与民族性

3. 功能:教育少年儿童(智能的培养,体能的锻炼,人格的塑造);调剂大众生活;

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

4. 分为民间游戏(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性活动,包括儿童的庭

院游戏,成人的助兴游戏和少年成人共享的斗智游戏等),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性活动,争强斗胜是其根本特性;有力量型,技巧型,技艺型),民间杂艺(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和各种斗戏)

第十四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孔子,荀子,老庄,司马迁,王充

第十五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 欧美民俗学:

民俗研究的摇篮:德国赫德尔

民俗学的故乡:英国 哈特兰德《帕修斯的传说》,纳特

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法国 范`热纳

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北欧诸国

学科建设的典范:美国

俄国与苏联的民俗学:

日本的民俗学

韩国的民俗学

第十六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1. 主要流派: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

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

2. 民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田野作业方法,文献学方法

3. 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分类法,分析与综合法,比较方法,统计方法。4.

第三篇: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太牢、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待客食俗:待客食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重要组成。特殊食俗,即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特殊意义的食俗。商业民俗: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围绕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制作、建造、使用而形成的民俗。交通运输民俗,源于交通的需要,服务于商品流通、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包括: 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仪礼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快速食俗。

节日食俗:节日食俗为节日饮食风俗,它构成了节庆的主要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食俗寄寓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愿望。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在祭祀场合中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而形成的食俗。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岁终祭众神之名”。祭祀食品,种类多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以及米饭、酒类等素食。

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服饰民俗:研究服饰在民俗文化中的构成、地位及服俗惯制形成、传承、变异的科学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建筑民俗:人类创造居住条件、获取居住空间而形成起来的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包含建筑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即人类所有的围绕居住建筑的活动方式与观念 工匠习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两部分。一年之中相对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人在一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仪式行为。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人生中最大的仪式行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生日庆贺(包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祝寿仪式行为)人生仪礼是一种社会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序,是个体人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性标志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伊耆氏《蜡辞》: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春祈秋报:历代官、农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往往会有卜农事丰歉和祈报习俗。它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来体现民众的信仰,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春祭叫祈,秋祭叫报,祭祀活动有时也贯穿在农事活动中。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辅助)历法

二分二至: 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

丁祭: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驱傩:傩,是古代年终(腊月)或立春时节驱逐疫鬼的仪式,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二郎神、关公崇拜、社火、角抵戏、面具艺术、药王崇拜、桃花崇拜、锺馗等,可以归入傩文化系统中

卜筮;1.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2.推测,宗族: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五服制度:古代丧服制度,规定亲属依其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各穿戴五种不同规格级别的丧服“守制”,分别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在古代常用五服制辨别血亲范围。

族谱:宗族内部用文字书面形式记载宗族源流、宗族先贤、族籍及族规家训之类的书谱。

祠堂:宗族内部进行祖先崇拜的场所,用以供奉列祖列宗,是宗族最基本的族产。

昭穆:古代宗庙祭祀制度。昭、穆指宗庙的排列次序,以始祖居中,以估计。3.以占卦为业的人。

禁忌:禁忌是一种忌讳,是人为避免、禁止出现的人,或者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事物,目的在于消灾弭。禁忌由来的说法:大体上有:对灵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畏惧,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这里,简称之为: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和教训说。

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用法术以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厌胜物:桃版、符咒、桃人、玉八卦牌、玉兽牌,刀剑、门神、压胜钱、镜子等。

百工五法::“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布泉: 历史上定名为布泉的钱币有两种,一种为王莽时期所铸,另一种为北周武帝所铸。

上衣下裳服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巢居:《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寰宇记》:“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生肉,采香为业”。《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风雨”。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

穴居:《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厂,山石之厓崖,人可尻(居),象形”(《说文解字》)段注:“厓,山边也。崖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为穴居之典型者

井干式建筑: 房屋结构不用立柱、大梁,以圆木层层相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形如井栏。干栏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发展。“虚悬构屋”,于地面上以木柱构成底架,上架横梁铺设板材,再于板材上构建梁架及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存。

社会组织:作为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员共同体(狭义的“社会组织”)。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等组织形式。

宗法制: 是在宗族内部实行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义务的法则、规范。

二世、四世、六世等偶数之祖为昭,以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之祖为穆,用以辨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二天(清明节是在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寒食节,忌用火,为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忠臣介子推;

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日,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且十五又是在八月之中,故名;

春节: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草青、谷熟一次为一年。“五谷皆熟为有年”,《说文》:“谷熟也”;中国后世年节,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内容:庆祝丰收、祭祀天地祖先、驱邪除疫、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等活动; 春节习俗:“照虚耗”、“走人户”、燃放爆竹、贴门神春联(“桃符”)等;后蜀主孟昶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端午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源于对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端午习俗:食粽子、饮雄黄酒、端午画“王”、挂艾蒿菖蒲符咒、系五彩丝线、龙舟竞渡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女儿节”,老人节;习俗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花糕等;西汉费长房、桓景故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孟浩然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

七夕节:秦观[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有乞巧、赛巧、卜巧、听天语等。唐祖咏《七夕》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试看。”《荆楚岁时记》:“有一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北宋欧阳修:“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佳人。” “卜巧”歌:“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白布盖。今天把你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来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晒书、晒衣习俗:

阮咸、郝隆。

道教全年的盛会有三次,即“三元”。三元,即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的别称,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乃三官大帝的诞辰日。上元节,为天官赐福节日。中元节,为地官赦免亡魂罪愆的节日。下元节,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的节日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施孤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经》:“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救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庙会:是中国民间风俗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民俗活动最为丰富,有祀神、娱乐、饮食及其它活动,既娱神,也娱人。庙会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摇篮,在社会学方面有着突出的意义。在寺庙道观节日或规定日期里举行,也叫庙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市集形式之一。

安国药市: 河北祈州(今安国市)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药王(邳彤)神庙,逐步形成附属于庙会的药材市场,随后,安国药市声名远播,规模扩大,影响全国 通过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权利)而举行社区组织:是一种超越宗族行会,有着广泛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的地缘性组织。它有着一定的习俗惯制。行会:民间工商业从业者结成的民间行业组织,其形成、成员出入行、拜师及行业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业神:包括祖师神、保护神。供奉在庙、堂、馆、殿、祠等祭神场所。一业多神,或一神多业。

白莲教: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东晋净土宗始祖慧远于江西庐山东林寺邀集名贤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效仿,结社念佛,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仿净土结社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白莲教最初信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最崇奉弥勒佛、无生老母(八字真言“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创始人创立时间,说法多,其中有关于郑成功创会一说,时间有关于明季、康熙、乾隆、雍正等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天地会最初主要在福建、粤东及台湾一带流传,后来声势壮大,遍及国内。天地会支派极多,还有小刀、双刀、父母、添弟、三点、三合、哥老等。各地山堂林立。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陈近南(天地会暗语“地振高罡,一脉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

青帮:又称清帮,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会众始以运漕为业,故称“粮船帮”,有行会性质。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清帮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 “清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清洪一家”,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青帮的帮规帮俗主要有“十大帮规”、“十禁”、“十戒”、“十要”、“十守”祖师崇拜:

集市: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其特点是交易定时、定点。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集市,北方为“集”,江南为“市”,两广为“墟”,云南为“街子”,川黔为“场”

赵公明:中国民间传说的财神,姓赵名公明,本名朗,字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得道,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坐骑黑虎,故称“黑虎玄坛”。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的仪礼。古代成年礼:冠礼、笄礼。

冠礼:男子20岁举行的加冠礼,古汉族男子成年礼。士冠礼“三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实行于周代。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笄礼:女子15岁举行的成年礼,古汉族女子成年礼。女子盘发插簪子(笄)。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民间求子仪式,按观念和手段可分为三类:向神灵求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崇拜与生育巫术

向神灵求子:向主管生育的神灵祈求生子,是最为普遍的求子仪式。神灵有: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高禖(女娲、简狄、姜嫄)

生子庆贺:1.洗

三、报喜(弄璋、弄瓦)2.满月:满月庆贺、剃发、串门、“百岁”庆贺等3.周岁:周岁庆贺、抓周等

一般婚姻形态:大体而言,人类经历的婚姻形态有:(1)血缘婚(2)族外婚(亚血族婚、普那路亚婚)(3)对偶婚(4)一夫一妻的个体婚

特殊婚姻形态:(1)抢婚(2)童养媳、指腹婚(3)冥婚(4)入赘婚(5)转房婚(包括蒸报制)(6)不落夫家(7)表亲婚(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周公六礼:《仪礼•士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即所谓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合卺:传统婚俗程式:1.相亲、订婚阶段:媒: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媒人,即谋合二姓以成婚者。媒官:执掌男女婚姻之官。帖。聘:“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有金钱财帛、大雁等2.迎娶阶段:合卺、哭嫁。3.婚后仪礼

第四篇:民俗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传承性:所为传承性,是指某一类型的民俗在流播过程中自始自终有着相同相似的内容,或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形式。民俗传承可以分为形态传承和性质传承两种形式。形态传承是指民俗传承方式等外在形态,性质传承指信仰等内在因素。习惯是民俗传承的纽带。

2、变异性:所谓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播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时代、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

3、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是指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等因素,强烈的影响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新俗取代旧俗,某些传统习俗的全部或者部分发生变异,使得某些民俗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由于民俗的更替和变异极为缓慢,所以其时代性特征不能像历史事件那样以年、月、日、时为标志而要按照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划分。

4、地方性:民俗的地方性特征,又称“地理特征”或者“乡土特征”,是指民俗发展在空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每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因素的制约,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所以各地民俗总是存在地域差异。

5、田野作业法:又称“直接观察法”,是指深入实地考察,直接收集民俗资料的方法。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强调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材料,这种材料越多越好。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和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6、历史研究法:它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的办法。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任何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民俗事象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以及今天的传承。

7、干栏: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民族的一种建筑形式。房屋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养牲畜,上层住人。包括纯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形式,纯木结构建筑多建于平地,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土木结构居室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建立而成,如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的房屋为代表。

8、华表:中国传统雕塑,由柱础、柱身、顶盘组成,安放在房屋、陵墓等重要建筑物前面。柱身呈圆柱形一条龙自下而上盘旋,柱顶有一尊兽。一般华表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左右各一,用于装饰和辟邪。一方面在建筑物前面摆放华表显得建筑物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有辟邪的含义。也有一些华表没有雕刻龙,如南京中山陵等。

9、朵帕:维吾尔族把绣花小帽称为朵帕,朵帕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奇依曼朵帕和巴旦姆朵帕两种,前者为青年人所戴,后者为中老年人所戴。

10、狗站:即用狗车的驿站,元明时期,黑龙江下游普遍设有狗站,狗车就是用狗做动力的爬犁(雪橇),四五只狗拉的车,载重三四百斤,可以日行百里,拉车的狗,特别是领头的狗,受过训练听人指挥。用两根粗木杆子,两头砍薄,弯起来,杆子上面做成能够坐人,或者是装货的架子,这就是爬犁,又叫做雪橇。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至今仍在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雪橇比较实用,爬犁是最原始的交通民俗之一。

11、父子连名制:在西南一些民族中保留的体现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本人名字前面加上父亲名字的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父子连名,一是祖父子连名。其中父子连名,可以父名在前,也可以子名在前;祖、父、子连名,可以是祖父名加父名加己名,也可以是子名加父名加祖父名。这种方法一方面表明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也为民俗学关于家族的调查提供了方便。

12、系谱推定法:研究家族历史的一种方法,根据系谱推算参考年代,以二十五年为一代,一代一代往上推,就可以知道某一家族延续的历史。它是研究无文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方法之一。

13、五服:古代汉族的丧服制度,规定丧服由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总称五服。五服以内的亲属,是同族中最近的亲属,五服制度反映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嫡庶关系等。

14、类别式亲属称谓:在众多的亲属中,不管与本人的关系如何,对于同一辈分、同一性别的人使用相同的称呼,这种称谓的产生可能与人类的群婚制生活有关,可能是群婚习俗的一种残余。

15、叙述式亲属称谓:基本特征是家族和亲族的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称来称呼,或用这种名称的组合形式来称呼。每个人对于本人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的称呼。

16、夺木古:独龙族村寨,独龙语称谓克恩。每个克恩拥有公共的耕地、猎场、渔场和采集场。克恩成员的集体生产方式,有夺木古和勐吴两种形式。夺木古在共同占有过的土地上共同耕种,生活上采取平均分配的“共食制”。它是独龙族最古的集体耕地形态。

17、勐吴:它是独龙族的一种集体生产方式。由二、三个个体家族组成的血缘共耕集体,可以随时组成或者解散。

18、击鼓挖地:广西瑶族的一种原始协作方式。春耕期间,村寨集会各家到地里挖地。挖地时,一青年在地头击鼓,引吭高歌,其他人一边随声附和,一边挖地,直到把每家的地挖完。这种互工互助的方式,是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它保证了不误农时进行播种、管理和收获,是一种优良的互助传统。

19、石牌制度: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的一种制度。根据习惯法制定“石牌律”(公约),刻于石牌和木牌上,石牌律由石牌头负责执行,村落成员如有违反石牌律者,则罚款、罚酒肉、鞭打等处分甚至被处死。

20、围刺隔离:侗族对不守乡规、品行不好的人,由寨老召集全寨的人于鼓楼中集中,杀鸡摆酒,当众宣布他的罪行和处罚意见,如果大家赞同,就喝一口鸡血酒,然后将犯错误者隔离起来,寨中任何人不能和其来往。直到犯错误的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并经全寨同意,方可解除处分。这种办法称为“围刺隔离”。

21、分野:中国古代星象家把天象与某些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相配合就形成了分野。分野概念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在古代用来占各地的吉凶,后来被算命占卜的人所利用。

22、阴历:我国农村流行的历法,也叫夏历、农历、旧历等等。它以朔望月为单位,将一年分为12个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总共354天,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多。每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三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农村所用的阴历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23、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娱乐节日。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的意思是“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的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24、古尔邦节: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又叫宰牲节。每年回历12月10日举行。

25、冠礼:古代汉族男子所举行的成人礼,一般是20岁左右举行,也有13/4岁15/6岁举行的,特别是太子。

26、笄礼:古代汉族女子所举行的成人礼。

27、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临时的走访变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要履行一定的手续,组成对偶家庭。夫妻权利平等,共同抚养子女,父子母子关系明确,其中不稳定因素为夫妻常常因为感情不和而轻易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28、闭门迎婿:闭门迎婿又叫做拒亲,是一种古老的抢婚习俗。当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就将大门关起来,拒绝迎亲队伍进入家门。有的民族当娶亲队伍到来时,不仅拒之门外,还要以棍棒相加或泼水。不过这些举动都是对迎亲队伍象征性的阻止,旨在考验他们的诚意,只是一种仪式。

29、六礼:我国古代婚俗有所谓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本来是汉族的婚俗,后来少数民族也接受了这种婚俗,例:苗族。汉族的六礼,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礼记》里面有记载。

30、行歌坐月:侗族青年男女的婚前交往活动。许多侗族村寨在寨子中间建一座低矮的吊脚木楼,白天供妇女们纺纱、绩麻、打草鞋,晚上男女青年们到这里来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他们把这种吊脚木楼称为“月堂”,父母并不阻拦,小伙子来找自己的女儿唱歌,觉得脸上光彩,如果女儿没有小伙子来找,反而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31、占卜:占卜是预测吉凶祸福的办法,有骨卜、草卜、鸡卜、鸡蛋卜、鸡骨卜、石卜,手卜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占卜,均以卜物所显示的征象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它是一种巫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

32、久木鲁:云南永宁纳西族妇女有祭祀男性生殖器的习俗。纳西语久木鲁,意思是生孩子的石头。其尖端有一凹坑、坑内积满了水,妇女以喝水的方式祈求生子。举行这种仪式时,必须由巫师、丈夫和结婚时的伴娘陪同。

33、萨满:一种原始宗教,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用于治病,妇女充任萨满的现象较为常见。锡伯族传说,萨满的始祖是一个身披神衣,手持神鼓的女萨满。鄂伦村族女人做萨满的比较多,男女萨满之间可以互相治病或结为夫妻。女萨满出嫁或者去世之前,她所在的氏族不能出现其他萨满,因为女萨满出嫁或死后,她的灵魂仍要回到原来的氏族,并通过神灵物色其他人来接替自己为萨满。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男性萨满才开始出现,但女萨满依然存在。有些民族,男萨满在跳神时必须装扮成妇女。

34、禁忌:是一种重要的民族事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就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这种禁忌,就会遭致不幸,遵从这一禁忌,就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可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仍会遭到不幸。禁忌常被强调为禁止或抑制,因为一切被禁忌的事物,都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的事物,如果谁违犯了禁忌,迟早会受到惩罚,所以禁忌常常被人们视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或者被称为准宗教现象。

35、五毒:是指五种毒虫。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还有另外的说法,有的把老虎、黄蜂也列入其中,五毒有时候也泛指毒虫。

简答题:

1、围猎:围猎是一种古老的狩猎习俗。具体方法是先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形成包围圈,逐渐向里推进,包围圈缩到最小限度时,野兽都集中到一块了,然后进行追杀。这种办法依靠集体力量,猎获更多的野兽。有时还是锻炼青年人机智、勇敢的极好机会。有些民族还把狩猎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起着作战演习的作用。

2、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人民信奉妈祖,建有妈祖庙。妈祖即林默,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960年,死于987年。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后来从巫,为民占卜吉凶,驱灾治病,成为当地的名巫。林默去世后,人们奉她为地方保护神,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封建统治着先后封她为夫人、天妃、天后等。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由福建向沿海地区传播。还传到了东南亚、南亚、欧洲、澳洲、美洲等地,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神之一。

3、本主信仰:云南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所以称为本主神。在白族村寨,几乎村村都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庙里还供奉着本主的妻子、侍从、子孙等等。各本主之间还有亲戚或仇敌关系。本主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神、大将显官、英雄人物、渔夫樵夫等等。凡是对本村有过贡献的,不分地位高低、民族成分,死后都受到白族民众的爱戴,被立为本主。每当本主生日、忌日或者年终岁首,各村寨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4、拉事:是景颇族的临时军事组织,负责人称为“色累瓦·乔布”。拉事开展活动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要邀请巫师打卦,占卜吉凶杀牛献鬼,将牛肉连毛带皮切成小块,送到有关的村寨,动员各村出兵,串牛肉的竹签上刻有刀痕,刻几道就表示第几天举行,凡是接到牛肉的,届时都要在指定地点集合,到了对方村寨拉走牛马,如果没有遇到抵抗,就砍下牛尾巴,插在地上,并且鸣枪示威,然后约定时间,双方村寨由双方头人出面讲事、谈判,由理亏的一方赔偿损失,如果不服就反复拉事,冲突就会越来越激烈,战争结束以后,拉事也就随之解散了。

5、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七星相连,形成勺子形状。天枢、天璇相连,向天枢方向延伸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的位置。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所处的位置不同,似乎在围绕北极星转动。人们常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是春天;指南是夏天;指西是秋天;指北是冬天。此外根据北斗可以辨别方向。

6、干支法:干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正好是六十个单元,民间称是六十个花甲子,用来记年记日,这个就是所谓干支法。

7、望果节:是藏族的农事节日。“望”是“田地”的意思,“果”就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拉萨,日碦则等地,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望果活动以村落为单位,全体乡民参加,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走在游行队伍前面的人手捧香炉,高举幡杆。其余的人拿着麦穗,游行活动结束以后将谷穗撒在谷场或者是供在神坛上,表示祈求今年收成好,随后开展娱乐活动。论述题:

1、影响民俗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分别论述

答:

(一)经济原因: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制约,民俗产生于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超越经济基础的民俗是不可思议的。

(二)政治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民俗不可避免的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的民俗愚弄百姓;另一方面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所以,政治对民俗的影响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三)地缘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四)宗教原因:民俗的形成和宗教的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分为民俗宗教和现代宗教。民俗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某些仪式,在民俗的传承中起着作用。现代宗教对民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伊斯兰教禁是食猪肉,便形成许多民族对猪肉的禁忌习俗。

(五)语言的原因:语言是民俗文化借以传承的工具。民俗正是靠着口头语言,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并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

2、民俗有哪些社会功能?分别论述 答:巫术、娱乐、教育、历史等社会功能

一、巫术功能。所谓巫术,就是借助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所采取的措施,这种神秘力量可以是神灵,也可以是其他并非却能产生某种作用的东西,比如说语言、文字等等。所谓巫术功能,就是巫术活动所能产生的作用。有些巫术功能完全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是一种错误认识,有些巫术功能虽然有所依据,但是人们把这种依据夸大了,甚至歪曲了。比如咒语的巫术功能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巫术功能是人们从事民俗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民俗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二、娱乐功能。是指绝大多数民俗活动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娱乐性质,即使庄严肃穆的宗教习俗和丧葬习俗也充满着娱乐内容。民俗的娱乐功能表现在一切民俗之中,其中以节日民俗和禁忌民俗最为突出,还和各民族人民的审美仪式结合在一起,它常常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操,有时还表现为各民族民众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独特喜好。

三、教育功能。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本民族、本地区人民进行思想教育,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民俗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好的民俗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健康正直的伦理道德,还有的民俗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许多的生产生活知识。

四、历史功能。民俗事象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者说民俗事象本身就是历史的创造和传承,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曾经产生过和形成过许许多多的民俗事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存在过的民俗事象消失了,有些却在变异中得到传承,而所有的这些都对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生活产生过影响。就具体的民俗传承者而言,他们总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教材,并通过某种方式或仪式传给后代,使子子孙孙牢记祖先的功德。

3、何为服饰民俗?服饰民俗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物质文化。影响服饰民俗服饰的有自然环境

因素:第一,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世界各地各民族所流行的各类不同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饰样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四季服饰不仅样式变化繁多,且用料、缝制工艺十分讲究;而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温暖,样式就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平原和山区,牧区和农区的环境和气候也影响服装样式。

其次,除环境和气候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蒙古族的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衣服的质料以兽皮为主,服质多为长衣,俗称蒙古袍。穿时腰间扎红绿腰带,蒙古袍的制作,分季节不同,有单、棉之分。冬季要配以羊皮袄、皮裤,里套毡袜子:夏天穿布裤子、皮靴。这种穿着是和草原放牧生活相适应的。类似蒙古族的这种服装习俗,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中也有传承。

4、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经历了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第一,群婚。最初人类婚姻没有制度,男女杂糅,不媒不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排斥了杂乱的性交关系,实行血缘通婚,不同辈分之间不能通婚,只有同辈男女之间才可以结为夫妻,开始是集团内婚,后来发展为集团外婚,但是仍然是群婚。群婚对人类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姑舅表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都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走访婚是对偶婚的低级阶段,走访婚有多种表现形式,节日期间的野合个别的临时偶居等等,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由临时的走访变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履行一定的婚姻手续,组成对偶家庭。夫妻之间权利平等,共同抚养子女,父子和母子关系是很明确的。不稳定因素在于夫妻感情不和而轻易地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第三,一夫一妻制婚姻。这是婚姻史上比较完备的婚姻制度,一直传承到现在,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一夫一妻制婚姻变取代对偶婚成为婚姻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其表现形式上是男娶女嫁,妻子随丈夫居住,子女从父姓,而且有财产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祖先以往婚姻的得失以后,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5、原始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产生:当时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他们一方面要依靠经验去战胜自然力,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诸如风雨雷电的产生,日月星辰的展现,以及死亡、生育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不可理解,总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着,人们对此不可抗拒。这中潜在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办法,换取超自然力的同情。这种把自然力视为神灵,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求得自然力的保护行为,就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因:人类社会最初供奉的宗教称为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的共同信仰。当时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他们一方面要依靠经验去战胜自然力,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不能正确理解,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着。他们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办法,换取超自然力的同情。这种把自然力视为神灵,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求得自然力的保护行为,就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具有全民性质。这种全民性,取决于人们共有的世界观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是19世纪英国民族学家泰勒提出的,是关于宗教和神话起源的理论。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也是原始信仰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在原始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人、动物、植物、无生物都有灵魂。在这种关系情况下就出现了有关神灵崇拜。

6、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试分别论述。

答:一,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和约定的风俗习惯。

二,集体性。民俗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只有个人的创造和建议,没有集体的响应是不能形成民俗的,不仅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民俗的流传也是依靠集体行为来完成。

三,类型性。又叫模式性。是指民俗事象可以归为某种类型或者具有相同形式,这是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四,传承性。指某一类型的民俗在流播过程中自始至终有着相同相似的内容,或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形式。民俗传承可以分为形态传承和性质传承两种,形态传承指民俗活动方式等外在形态,性质传承指信仰等内在因素,习惯是民俗传承的纽带。

五,播布性。指民俗具有在空间地域方面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民俗的横向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民族迁徙所造成的传播,二是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由这个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

六,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播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时代、民俗文化传统的因素而在内容、形式方面发生变化。

七,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指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等因素强烈的影响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新俗取代旧俗,某些传统习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变异,使得某些民俗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而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准。

八,地方性。又称为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指民俗发展在空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每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制约,或多或少都要染上一定的地方色彩,所以各地民俗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五篇:民俗学

姓名:李金河院系班:哲史院10级哲学1班

家乡的民俗学

我来自河南泌阳羊册。谈起民俗学,对于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也只能从我理解的层面来谈一下心中的民俗学。

在我的心中,家乡是宁静的,温馨的。民风是淳朴的,和谐的。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交流频繁,大家抱着坦诚之心对待彼此。相对于城市化利益熏心的丑陋状况,至少我觉得生活在这里倍感幸福和欣慰。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其表现形式。

是的,提到民俗学,我想谈一下我们的春节。那一段时间,大多数家庭齐聚一堂,一起回顾自己在这一年来的辛苦历程。向父母倾诉生活和学习的烦恼,倾听父母内心最真的心声。那个时候,才知道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那一段时间并不闲,而且相当忙。忙着置办年货,忙着走亲访友。还记得,在大年二十三的时候(我们叫小年),家里忙着自己炕烧饼,以备过年吃,要是哪一年没有了,倒觉得十分不习惯。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北方的我们更是如此,而且我们总是置办好多,大年三

十、初

一、初二一直到十五早上我们更多的是吃饺子,在这之前要先象征性的敬一下祖先。传统的二十八,我们一起贴门画,贴对联,我们俗称“贴花花”,每次都是我自己将对联割开,分组,整理然后和大家一起将它们贴上,一下子过年的氛围就倍增了好多。大门上的两个门神真的像守卫使者看守着家,带来和平、安谧、平安。一个“福”字倒映了多少人的企盼,合家幸福,平安健康,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最真意义的诠释。倘若离开健康,倘若离开平安,倘若离开幸福,再多的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大年初一,在我们那里,什么也不能干,不能学习,不能工作,只能玩,其实我倒觉得这样挺好的。这一天尽情地Happy。早上我们一般向爷爷奶奶端饺子或是做好的鸡蛋茶,以表示子女对长辈的孝敬。在我们那里,初三走亲访友真正的开始了,你来我家,我去你家,就这样一代代维系着亲情和友情。随之,元宵节也就来临了。我们那里有花灯展,有戏会,有烟花表演,有猜谜会,丰富多彩,一一场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文化的魅力,心灵一次次碰撞。所以生活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很快乐。

泌阳——我们的家乡,古称比阳。自西汉初年设县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比阳县更名为泌阳县至今。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如中国无神论的先驱、南北朝时期的范缜;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陈香斋;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吕佛庭以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享誉海内外。

泌阳——我们的家乡。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泌阳栽培的香菇被誉为世界珍品,“菇皇”牌花菇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被评为国际金奖。泌阳发明的“代料香菇立体小棚大袋栽培技术”被专家学者定为“泌阳模式”,称之为香菇生产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目前,香菇生产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从业人员35万多人。年栽培代料香菇6000万袋,年产干鲜菇品2.5万吨,产值达7亿元。1998年全国香菇专业会议和1999年全国食用菌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大会在泌阳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泌阳国际香菇技术与营销研讨会。在“一品为主,多品发展”的思路指导下,目前黑木耳、双孢菇、白灵菇、巴西菇等菌类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

泌阳——我们的家乡,已形成“三山两园一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三山”,即铜山、盘古山、白云山。铜山以其秀、怪、奇、险而闻名,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每年三月三庙会,陕西、湖北、安徽等地前来寻根拜祖的人数多达30万人;白云山高大巍峨,怪石参差,龙泉缠腰,白云护顶,吸引着众多游人。“两园”,即白云山森林公园和铜山湖森林公园,铜山森林公园已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水”,即铜山湖,水面1.3万亩,湖中有岛,岛湖相连,天水一色,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是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地方。“一圣地”,即焦竹园革命纪念地,是鄂豫边区委最早所在地。这些景区目前已开发出假日游、休闲游、疗养游和会议、集训等项目,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泌阳——我们的家乡,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华盘古文化的发祥地泌阳县,正举全力弘扬盘古文化,全面推进盘古文化的研究、抢救和开发、保护工程。12月7日,泌阳县盘古圣地的保护开发工程再传喜讯:在盘古山下,投资上千万元的盘古圣地生态园开工建设。盘古文化是中华本土滋生的史前文化,是中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深的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内涵,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泌阳县地处中原文化发祥地的腹心地带,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盘古文化底蕴。

泌阳——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山峰名曰“盘古山”。据考证,从汉代这里就有盘古祠,周围数百里群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盘古山祭祀盘古爷。并在盘古山下举行盛大的盘古庙会,按史书典籍记载,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除盘古庙以外,在山周围31.5平方公里内,还广泛分布着与盘古有关的盘古墓、八子山、盘古磨、磨山、石狮子、石箱子、盘古井、百神庙等,构成一套完整的盘古文化系列神话故事。因此,这里文化内涵丰富,盘古神话博大精深,知名度高,旅游价值大。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有关我们家乡盘古文化的发展。

2004年6月24日,新华网《全国首家盘古文化研究会在河南桐柏成立》一文 称,盘古开天辟地,血为淮河。桐柏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盘古磨、盘古庙、盘古祠、盘古斧等许多盘古文化遗址随处皆是。盘古文化源远流长,因此称桐柏是盘古的故乡。

2004年12月28日,桐柏县向河南民协和国家民协申报桐柏县为“中国盘古神话根源地——盘古之乡”的请示,文件中阐明申报条件和标准有五条,神话学界普遍认同的判断神话根源地的“五把尺子”,即图腾标准、地理标准、敬祖标准,民俗标准和活化石标准。称桐柏县均符合上述五条标准。同时桐柏长期有一

支盘古文化研究的专业队伍。形成了以马卉欣、高瑞远等同志为代表的30余人专业队伍,还有丰硕盘古文化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桐柏神话传说卷》、《盘古之神》、《盘古学启论暨人类早期史纲》、《万代盘古论》、《桐柏山盘古神话集》等书籍。

2005年2月泌阳县人民政府根据盘古山盘古神话的历史遗迹、盘古神话、盘古庙、盘古庙会、盘古民俗等风景名胜资源,经过考古、民俗、神话、历史、旅游、古建筑、园林、宗教等专家学者多学科的考察论证,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认为符合县级风景名胜区标准。县政府批准盘古山为县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5月13日,中国新闻网河南频道《盘古文化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一文称,泌阳县盘古文化研究已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并与“河洛文化”一起纳入鄂、豫、鲁三省地域文化抢救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唐朝初年,泌阳盘古山上已建盘古庙,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平时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地处中原文化发源腹地的泌阳盘古山,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认为一个地方的民俗和所处的地域和环境息息相关,我家乡的民俗也是从生活的原型中总结或者本身就约定俗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感受和真情的流露,还有一部分是摘录的认为有关的信息,只希望老师看后了解一点我们那里的民俗。只想着,有好些渐行渐远的民俗能够在特定的时期保持其原有本真的东西,有好多民俗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它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气息。

谢谢!

下载民俗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学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2、民俗的基本特点 ⑴ 集体性和社......

    民俗学(推荐)

    一 民俗与文学• 总论: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一,横向......

    民俗学调查报告

    2011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的报告 111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专业,姓名 11111 学号 0905071025 111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专业,姓名 11111 学号 0......

    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研究》作业 姓名:张彪 010109204 09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籍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王截流乡王楼村 家住六安市的我,也许对家乡并没有太清楚的 了解,霍邱县坐落在六安市的西......

    中国民俗学论文

    当土节遇上洋节时 ——“中国传统文化”PK“洋节” 【摘要】洋节的席卷而至,中国传统节日能否抵挡住洋节如此巨大的力量,在角逐中胜出?这个问题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

    民俗学复习题1000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

    民俗与民俗学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 第二章辅导 第二章 民俗与民俗学 第一节 民 俗 一、什么是民俗(了解 掌握) 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

    民俗学课程笔记

    民俗学课程笔记(万建中) 一、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一级学科是社会学,(学科体制,教育部的教育委员会)。社会学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我国学科的是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