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20.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21.入族: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使之成为宗族中的一员,并在族谱中占一席之地。
22.立族:即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宗族,内容包括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23.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基金来源于族田、义田、学田、书灯田等。
24.秘密宗教: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
25.秘密结社:一种民间秘密组织,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弟兄关系,或者以拜师认父的方式团结人员。
26.村落组织:是多姓杂居村落在宗族之外建立的小型社区组织,用以协调居民关系。
27.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
28.自然崇拜:早期人类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29.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30.春节:俗称“年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节期定在正月初一,但年节活动却不止于这一天。年节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合家团圆、顿亲祭祖、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淡化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31.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主要风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32.清明节:我国立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主要风俗活动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
33.中秋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主要习俗有中秋观月、赏月、吃月饼。
34.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35.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36.通过仪礼:民俗学家范·热纳提出的概念,认为这些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37.诞生礼: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38.催生:一般在产期将至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
39.洗三: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着新生儿脱离母体降临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
40.百日:在婴儿出生后一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41.周岁:婴儿满一周岁时举办的庆贺仪式,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
42.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43.媒妁:说合婚姻的中介人。
44.童养婚: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即让童养媳与自家儿子“圆房”。
45.冥婚:由双方家长做主,将两家已死的男女结合为“鬼夫妻”。
46.六礼:婚礼六阶段的不同仪式,即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47.做七: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事象,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天设奠
一次,直至“七七”结束。
48.民俗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49.预兆:根据自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从中预知所要发生的结果。
50.预言:巫觋和相面师常用的一种方式,根据当事人的体态特征,预知其人或其事的发展趋势或成败。
51.占卜:人们借助某种手段,对未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活动。
52.祭祀:民众向民间神祇祈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
5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54.风水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生气等思想而创造的一种相地术,主要为建宅、造墓服务。
55.禁山会:汉、畲等族建立的一种保护山林庄稼的社会组织,流行于浙江、四川等地。
56.神话: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57.洪水神话:著名的世界神话,在神话中洪水是人类诞生后的一次重大灾难,经过这次灾难以后,人类社会才真正延续下来。
58.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59.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也不排除有部分虚拟人物。
60.地方传说: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61.史事传说: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62.幻想故事: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
63.笑话: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特别短小的一种故事体裁,大多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
64.故事讲述家:我国近年在民间故事普查中发现许多故事家,他们都十分热爱民间故事,都有较强的记忆力,掌握大量的故事,一般口头表达的能力很强,对故事的讲述大都有较高的水平。
65.民间诗歌:民间口头韵文创作中,除谚语、谜语以外的作品,包括短篇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
66.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的民歌。
67.68.69.70.仪式歌: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民歌。
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的民歌。
生活歌:主要指反映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一般家庭生活的民歌。
时政歌:主要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措施、人物及有关形势的认识和态度的民歌。
71.民间抒情长诗:是民间口头创作流传的篇幅较长的韵文作品,主要在于抒唱民众的情感和愿望,结构也较叙事诗自由灵活。
72.刘三姐:历史悠久的壮族歌圩培育出的民间歌手的典型。
73.民间语言: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74.歇后语: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75.称谓语: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
76.绰号: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
77.78.79.80.流行语: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的时尚性词语。
黑话: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用的秘密语。
暗语: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
口彩: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中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81.忌讳语: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便成为忌讳语。
82.咒语:指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法术口诀或套语。
83.绕口令: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84.民间艺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
85.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86.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如搬运、建筑、打渔、行船、农事、伐木、放排、拉纤等。
87.田歌: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
88.小调: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89.民间说唱: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融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成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
90.百戏:秦汉以后,中国民间诸般技艺有了一种汇合的趋向,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演,统称为“百戏”。
91.变文: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包括佛经故事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92.院本: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演剧,共同特点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93.道情: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从而形成剧种,称作“道情”。
94.纸马:民间祭祀活动焚烧的神像画。
95.闹社火: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
96.民间杂艺: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
97.竹枝词:一种专咏地方风土人情的诗词体裁。
98.那达慕:蒙古族传统的游艺大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举行。
99.《清稗类钞》:清代徐珂所著的一部收集和编纂全国范围内的风俗的志书。
100.《古谣谚》: 清代杜文澜辑录的有关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
101.《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2.《山歌》: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3.《格萨尔》: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104.《江格尔》:蒙古族的一部著名的英雄史诗。
105.《阿细的先基》: 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
106.《阿诗玛》: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
107.《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所撰,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民风民俗。
108.《武林旧事》:宋周密所著,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民风民俗。
109.《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所撰,记述老北京岁时节日民俗。
110.《荆楚岁时记》: 南朝宗懔著,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
111.《岁时广记》: 宋代学者陈元靓著,记述南宋之前岁时节日的资料。
112.《金枝》: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著,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
113.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的创建者,创办《乡土研究》,提出
114.格林兄弟:德国民俗学的奠基者,出版过《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
115.泰勒:人类学之父,英国民俗学者,提出“万物有灵论”、“遗留物说”,著有《原始文化》。
第二篇: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太牢、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待客食俗:待客食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重要组成。特殊食俗,即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特殊意义的食俗。商业民俗: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围绕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制作、建造、使用而形成的民俗。交通运输民俗,源于交通的需要,服务于商品流通、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包括: 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仪礼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快速食俗。
节日食俗:节日食俗为节日饮食风俗,它构成了节庆的主要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食俗寄寓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愿望。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在祭祀场合中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而形成的食俗。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岁终祭众神之名”。祭祀食品,种类多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以及米饭、酒类等素食。
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服饰民俗:研究服饰在民俗文化中的构成、地位及服俗惯制形成、传承、变异的科学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建筑民俗:人类创造居住条件、获取居住空间而形成起来的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包含建筑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即人类所有的围绕居住建筑的活动方式与观念 工匠习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两部分。一年之中相对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人在一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仪式行为。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人生中最大的仪式行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生日庆贺(包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祝寿仪式行为)人生仪礼是一种社会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序,是个体人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性标志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伊耆氏《蜡辞》: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春祈秋报:历代官、农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往往会有卜农事丰歉和祈报习俗。它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来体现民众的信仰,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春祭叫祈,秋祭叫报,祭祀活动有时也贯穿在农事活动中。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辅助)历法
二分二至: 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
丁祭: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驱傩:傩,是古代年终(腊月)或立春时节驱逐疫鬼的仪式,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二郎神、关公崇拜、社火、角抵戏、面具艺术、药王崇拜、桃花崇拜、锺馗等,可以归入傩文化系统中
卜筮;1.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2.推测,宗族: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五服制度:古代丧服制度,规定亲属依其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各穿戴五种不同规格级别的丧服“守制”,分别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在古代常用五服制辨别血亲范围。
族谱:宗族内部用文字书面形式记载宗族源流、宗族先贤、族籍及族规家训之类的书谱。
祠堂:宗族内部进行祖先崇拜的场所,用以供奉列祖列宗,是宗族最基本的族产。
昭穆:古代宗庙祭祀制度。昭、穆指宗庙的排列次序,以始祖居中,以估计。3.以占卦为业的人。
禁忌:禁忌是一种忌讳,是人为避免、禁止出现的人,或者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事物,目的在于消灾弭。禁忌由来的说法:大体上有:对灵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畏惧,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这里,简称之为: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和教训说。
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用法术以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厌胜物:桃版、符咒、桃人、玉八卦牌、玉兽牌,刀剑、门神、压胜钱、镜子等。
百工五法::“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布泉: 历史上定名为布泉的钱币有两种,一种为王莽时期所铸,另一种为北周武帝所铸。
上衣下裳服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巢居:《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寰宇记》:“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生肉,采香为业”。《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风雨”。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
穴居:《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厂,山石之厓崖,人可尻(居),象形”(《说文解字》)段注:“厓,山边也。崖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为穴居之典型者
井干式建筑: 房屋结构不用立柱、大梁,以圆木层层相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形如井栏。干栏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发展。“虚悬构屋”,于地面上以木柱构成底架,上架横梁铺设板材,再于板材上构建梁架及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存。
社会组织:作为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员共同体(狭义的“社会组织”)。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等组织形式。
宗法制: 是在宗族内部实行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义务的法则、规范。
二世、四世、六世等偶数之祖为昭,以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之祖为穆,用以辨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二天(清明节是在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寒食节,忌用火,为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忠臣介子推;
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日,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且十五又是在八月之中,故名;
春节: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草青、谷熟一次为一年。“五谷皆熟为有年”,《说文》:“谷熟也”;中国后世年节,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内容:庆祝丰收、祭祀天地祖先、驱邪除疫、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等活动; 春节习俗:“照虚耗”、“走人户”、燃放爆竹、贴门神春联(“桃符”)等;后蜀主孟昶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端午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源于对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端午习俗:食粽子、饮雄黄酒、端午画“王”、挂艾蒿菖蒲符咒、系五彩丝线、龙舟竞渡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女儿节”,老人节;习俗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花糕等;西汉费长房、桓景故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孟浩然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
七夕节:秦观[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有乞巧、赛巧、卜巧、听天语等。唐祖咏《七夕》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试看。”《荆楚岁时记》:“有一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北宋欧阳修:“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佳人。” “卜巧”歌:“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白布盖。今天把你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来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晒书、晒衣习俗:
阮咸、郝隆。
道教全年的盛会有三次,即“三元”。三元,即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的别称,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乃三官大帝的诞辰日。上元节,为天官赐福节日。中元节,为地官赦免亡魂罪愆的节日。下元节,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的节日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施孤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经》:“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救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庙会:是中国民间风俗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民俗活动最为丰富,有祀神、娱乐、饮食及其它活动,既娱神,也娱人。庙会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摇篮,在社会学方面有着突出的意义。在寺庙道观节日或规定日期里举行,也叫庙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市集形式之一。
安国药市: 河北祈州(今安国市)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药王(邳彤)神庙,逐步形成附属于庙会的药材市场,随后,安国药市声名远播,规模扩大,影响全国 通过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权利)而举行社区组织:是一种超越宗族行会,有着广泛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的地缘性组织。它有着一定的习俗惯制。行会:民间工商业从业者结成的民间行业组织,其形成、成员出入行、拜师及行业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业神:包括祖师神、保护神。供奉在庙、堂、馆、殿、祠等祭神场所。一业多神,或一神多业。
白莲教: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东晋净土宗始祖慧远于江西庐山东林寺邀集名贤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效仿,结社念佛,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仿净土结社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白莲教最初信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最崇奉弥勒佛、无生老母(八字真言“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创始人创立时间,说法多,其中有关于郑成功创会一说,时间有关于明季、康熙、乾隆、雍正等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天地会最初主要在福建、粤东及台湾一带流传,后来声势壮大,遍及国内。天地会支派极多,还有小刀、双刀、父母、添弟、三点、三合、哥老等。各地山堂林立。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陈近南(天地会暗语“地振高罡,一脉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
青帮:又称清帮,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会众始以运漕为业,故称“粮船帮”,有行会性质。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清帮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 “清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清洪一家”,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青帮的帮规帮俗主要有“十大帮规”、“十禁”、“十戒”、“十要”、“十守”祖师崇拜:
集市: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其特点是交易定时、定点。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集市,北方为“集”,江南为“市”,两广为“墟”,云南为“街子”,川黔为“场”
赵公明:中国民间传说的财神,姓赵名公明,本名朗,字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得道,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坐骑黑虎,故称“黑虎玄坛”。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的仪礼。古代成年礼:冠礼、笄礼。
冠礼:男子20岁举行的加冠礼,古汉族男子成年礼。士冠礼“三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实行于周代。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笄礼:女子15岁举行的成年礼,古汉族女子成年礼。女子盘发插簪子(笄)。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民间求子仪式,按观念和手段可分为三类:向神灵求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崇拜与生育巫术
向神灵求子:向主管生育的神灵祈求生子,是最为普遍的求子仪式。神灵有: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高禖(女娲、简狄、姜嫄)
生子庆贺:1.洗
三、报喜(弄璋、弄瓦)2.满月:满月庆贺、剃发、串门、“百岁”庆贺等3.周岁:周岁庆贺、抓周等
一般婚姻形态:大体而言,人类经历的婚姻形态有:(1)血缘婚(2)族外婚(亚血族婚、普那路亚婚)(3)对偶婚(4)一夫一妻的个体婚
特殊婚姻形态:(1)抢婚(2)童养媳、指腹婚(3)冥婚(4)入赘婚(5)转房婚(包括蒸报制)(6)不落夫家(7)表亲婚(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周公六礼:《仪礼•士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即所谓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合卺:传统婚俗程式:1.相亲、订婚阶段:媒: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媒人,即谋合二姓以成婚者。媒官:执掌男女婚姻之官。帖。聘:“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有金钱财帛、大雁等2.迎娶阶段:合卺、哭嫁。3.婚后仪礼
第三篇: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民俗学考研真题
北师大2014年民俗学考研真题(吐血整理)
民俗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俗
2、社会组织
3、民间游戏
4、神话
5、故事类型
6、傩戏
二、简答题(60分)
1、民俗学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
2、如何理解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表演理论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它对民俗学有何革命性意义?
4、什么是“深度描写”?如何在田野记录和民族志写作中做到深描?
三、论述题(60分)
1、你如何认识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2、在当代社会中,“民”生活在哪里?“俗”有何变化?请结合案例,谈谈你的理解。人类学试题
一、填空(30分,共10题)
二、简答题(50分)
1、人类学主要从那四个层面界定政治。
2、城市功能有哪些方面。
3、濡化的含义。
4、人类学者进入田野的两种方式。
5、解释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
三、论述题(45分)
1、阐述人类学宗教研究主要的三种研究途径。
2、人类学通常将仪式划分为主要生命仪式和强化仪式,请对这两种仪式进行阐述。
3、详细解释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四、讨论题(25分)
如果你是个人类学学者,如何研究北京的雾霾这一环境问题。
第四篇:2018年人民大学民俗学考研专业指导
2018年人民大学民俗学考研专业指导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民俗学专业是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2、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素质的人材,以高素质和高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专业学习要求:全面掌握民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田野调查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本学科基本知识的能力进行独立研究。
就业目标:第一,文化宣传部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第二,大专院校教学人员;第三,为旅游产业和旅游部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研究方向
01区域民俗研究
02民俗文物研究
03文艺民俗学
4、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02文学理论
④806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注:各院校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不同,以上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硕士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高校教学和研究人员、调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
三、就业前景
客观的讲,民俗学就业的确很难,特别是现在。中国民俗学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学科的发展前景并非是一片漆黑,民俗学的发展仍然充满着机遇。
大家求职的眼界应放开些,不要只局限于与专业对口的职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在当今中国正方兴未艾,而且在政府主持下至少要坚持做20年左右,需要数量不少的这方面人材。“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归文化部进行垂直管理,具体参与其间的部门主要有文化部的社会文化图书馆司民族文化处(负责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外联局国际处(主要负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尤其是申遗工作),但工作量巨大。许多专家都在建议文化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希望政府能够采纳。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大家就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国家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精简机构也是一个方向。这就为民俗学的就业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四、职业规划
新祥旭考研官网:www.xiexiebang.com
虽然民俗学当前是个很冷门的专业,并不代表以后不受欢迎,关键看自己如何看待。做每件事之前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应该怎样做。
中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民俗学将会在这种调整中成为获益者。像旅游业就必定会有在今后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为民俗学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应用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等与实际应用有密切关联的一些分支学科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许多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将会为民俗学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民俗学的应用研究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民俗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会促进民俗学整个学科的发展。
五、推荐院校
首推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温州师范学院;
此外,还有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河南大学、辽宁大学等。
六、其他
1、相近专业
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课程设置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相关课程设置如下:
学位核心课程有民俗文化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古籍概览、中国民俗史、文化人类学、神话学、民间文化专题
选修课有社会统计学、民间信仰研究、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妇女民俗史、宗教学原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新祥旭考研官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民俗学
姓名:李金河院系班:哲史院10级哲学1班
家乡的民俗学
我来自河南泌阳羊册。谈起民俗学,对于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也只能从我理解的层面来谈一下心中的民俗学。
在我的心中,家乡是宁静的,温馨的。民风是淳朴的,和谐的。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交流频繁,大家抱着坦诚之心对待彼此。相对于城市化利益熏心的丑陋状况,至少我觉得生活在这里倍感幸福和欣慰。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其表现形式。
是的,提到民俗学,我想谈一下我们的春节。那一段时间,大多数家庭齐聚一堂,一起回顾自己在这一年来的辛苦历程。向父母倾诉生活和学习的烦恼,倾听父母内心最真的心声。那个时候,才知道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那一段时间并不闲,而且相当忙。忙着置办年货,忙着走亲访友。还记得,在大年二十三的时候(我们叫小年),家里忙着自己炕烧饼,以备过年吃,要是哪一年没有了,倒觉得十分不习惯。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北方的我们更是如此,而且我们总是置办好多,大年三
十、初
一、初二一直到十五早上我们更多的是吃饺子,在这之前要先象征性的敬一下祖先。传统的二十八,我们一起贴门画,贴对联,我们俗称“贴花花”,每次都是我自己将对联割开,分组,整理然后和大家一起将它们贴上,一下子过年的氛围就倍增了好多。大门上的两个门神真的像守卫使者看守着家,带来和平、安谧、平安。一个“福”字倒映了多少人的企盼,合家幸福,平安健康,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最真意义的诠释。倘若离开健康,倘若离开平安,倘若离开幸福,再多的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大年初一,在我们那里,什么也不能干,不能学习,不能工作,只能玩,其实我倒觉得这样挺好的。这一天尽情地Happy。早上我们一般向爷爷奶奶端饺子或是做好的鸡蛋茶,以表示子女对长辈的孝敬。在我们那里,初三走亲访友真正的开始了,你来我家,我去你家,就这样一代代维系着亲情和友情。随之,元宵节也就来临了。我们那里有花灯展,有戏会,有烟花表演,有猜谜会,丰富多彩,一一场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文化的魅力,心灵一次次碰撞。所以生活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很快乐。
泌阳——我们的家乡,古称比阳。自西汉初年设县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比阳县更名为泌阳县至今。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如中国无神论的先驱、南北朝时期的范缜;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陈香斋;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吕佛庭以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享誉海内外。
泌阳——我们的家乡。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泌阳栽培的香菇被誉为世界珍品,“菇皇”牌花菇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被评为国际金奖。泌阳发明的“代料香菇立体小棚大袋栽培技术”被专家学者定为“泌阳模式”,称之为香菇生产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目前,香菇生产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从业人员35万多人。年栽培代料香菇6000万袋,年产干鲜菇品2.5万吨,产值达7亿元。1998年全国香菇专业会议和1999年全国食用菌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大会在泌阳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泌阳国际香菇技术与营销研讨会。在“一品为主,多品发展”的思路指导下,目前黑木耳、双孢菇、白灵菇、巴西菇等菌类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
泌阳——我们的家乡,已形成“三山两园一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三山”,即铜山、盘古山、白云山。铜山以其秀、怪、奇、险而闻名,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每年三月三庙会,陕西、湖北、安徽等地前来寻根拜祖的人数多达30万人;白云山高大巍峨,怪石参差,龙泉缠腰,白云护顶,吸引着众多游人。“两园”,即白云山森林公园和铜山湖森林公园,铜山森林公园已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水”,即铜山湖,水面1.3万亩,湖中有岛,岛湖相连,天水一色,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是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地方。“一圣地”,即焦竹园革命纪念地,是鄂豫边区委最早所在地。这些景区目前已开发出假日游、休闲游、疗养游和会议、集训等项目,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泌阳——我们的家乡,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华盘古文化的发祥地泌阳县,正举全力弘扬盘古文化,全面推进盘古文化的研究、抢救和开发、保护工程。12月7日,泌阳县盘古圣地的保护开发工程再传喜讯:在盘古山下,投资上千万元的盘古圣地生态园开工建设。盘古文化是中华本土滋生的史前文化,是中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深的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内涵,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泌阳县地处中原文化发祥地的腹心地带,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盘古文化底蕴。
泌阳——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山峰名曰“盘古山”。据考证,从汉代这里就有盘古祠,周围数百里群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盘古山祭祀盘古爷。并在盘古山下举行盛大的盘古庙会,按史书典籍记载,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除盘古庙以外,在山周围31.5平方公里内,还广泛分布着与盘古有关的盘古墓、八子山、盘古磨、磨山、石狮子、石箱子、盘古井、百神庙等,构成一套完整的盘古文化系列神话故事。因此,这里文化内涵丰富,盘古神话博大精深,知名度高,旅游价值大。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有关我们家乡盘古文化的发展。
2004年6月24日,新华网《全国首家盘古文化研究会在河南桐柏成立》一文 称,盘古开天辟地,血为淮河。桐柏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盘古磨、盘古庙、盘古祠、盘古斧等许多盘古文化遗址随处皆是。盘古文化源远流长,因此称桐柏是盘古的故乡。
2004年12月28日,桐柏县向河南民协和国家民协申报桐柏县为“中国盘古神话根源地——盘古之乡”的请示,文件中阐明申报条件和标准有五条,神话学界普遍认同的判断神话根源地的“五把尺子”,即图腾标准、地理标准、敬祖标准,民俗标准和活化石标准。称桐柏县均符合上述五条标准。同时桐柏长期有一
支盘古文化研究的专业队伍。形成了以马卉欣、高瑞远等同志为代表的30余人专业队伍,还有丰硕盘古文化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桐柏神话传说卷》、《盘古之神》、《盘古学启论暨人类早期史纲》、《万代盘古论》、《桐柏山盘古神话集》等书籍。
2005年2月泌阳县人民政府根据盘古山盘古神话的历史遗迹、盘古神话、盘古庙、盘古庙会、盘古民俗等风景名胜资源,经过考古、民俗、神话、历史、旅游、古建筑、园林、宗教等专家学者多学科的考察论证,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认为符合县级风景名胜区标准。县政府批准盘古山为县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5月13日,中国新闻网河南频道《盘古文化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一文称,泌阳县盘古文化研究已列入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并与“河洛文化”一起纳入鄂、豫、鲁三省地域文化抢救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唐朝初年,泌阳盘古山上已建盘古庙,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平时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地处中原文化发源腹地的泌阳盘古山,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认为一个地方的民俗和所处的地域和环境息息相关,我家乡的民俗也是从生活的原型中总结或者本身就约定俗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感受和真情的流露,还有一部分是摘录的认为有关的信息,只希望老师看后了解一点我们那里的民俗。只想着,有好些渐行渐远的民俗能够在特定的时期保持其原有本真的东西,有好多民俗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它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气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