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历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法 汉成帝时,氾胜之总结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区种法。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区种法的使用说明西汉农业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设官收税。但一些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置专卖署,任命盐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的事物。
3、匈奴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掠夺努力,也经常骚扰西汉的北部地区。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攻打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汉高祖闻讯率30万大军亲征,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了陈平的计策,像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4、五均六筦 公元10年,王莽改制实行五均、六筦制度。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成为五均司市师。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业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为——市平。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山泽税合称为五均六筦。
5、《史记》 汉司马迁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中心。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的零碎史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分别归类在一百多个人物的传记中,又总述了历史背景,在年表中排比年代。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势,是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6、汉赋 西汉的文学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武、昭、宣之世,并取代了骚体赋,是汉赋的代表。汉赋是典型的宫廷文学,用华丽的辞藻和铺张的手法来堆砌丰富的词汇,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是地主阶级的自我赞美,但形式呆板,词句艰深。不过在形式和技巧上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影响。
7、《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全书共分九个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很大。它不仅在中国的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
8、退功臣 东汉初年,为了削夺中兴将帅的军权,刘秀适时提出了“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其主要做法,一是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褒奖建朝之功。二是奉朝请,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就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退功臣政策巧妙地解决了皇帝任功臣吏职不能胜任,却因为昔日功劳无法真正用法律管理他们的问题。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之举。
9、赋民和假民公田 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为王朝缓和社会矛盾与恢复社会生产提供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朝廷将大部分“公田”用于赋民和假民。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成为土体所有者,是向国家缴纳税负的自耕农。假民公田是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接受假田的农民实际上是成了国家的佃农。东南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政策的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东汉初期赋民或假民公田还不完全只是荒芜之地,还包括有肥田,甚至有皇家园林之地,说明东汉王朝将此看成是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使贫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尽管在实施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进行掠夺,但对社会的进步仍具有进步意义。
10、度田 东汉初年,人口与田地状况十分混乱,直接影响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就是检核垦田户口。度田对象涉及自耕农和豪强地主。由于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存在度田不实、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等问题。由于度田官员惧怕或袒护豪右,没有具实检核豪强的田亩与户口数,将豪强隐瞒的田亩数与人口数转嫁给贫民,激发民怨。度田制度的失败等于政府放弃了对土地的管制,使东汉土地私有化程度不再受任何限制地发展,地主田庄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形成了古代中国从此以后地主管理农耕生产的主要形式。不过度田制度仍整顿了田亩、户籍和赋税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二篇: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骈文
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宫体
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初唐四杰
也称“王杨卢骆”,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王、杨工五律,卢、骆长七言歌行,他们的创作力主刚健、骨气,开始摆脱齐梁风气的影响,扩大了诗歌题材,从而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初步定型。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与“山水田园诗派”并存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题材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悲壮、奇丽豪放。该派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韩孟诗派
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古文运动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传奇 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花间词派
五代时西蜀的一个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收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其中大多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推晚唐温庭筠为鼻祖,偏重于写闺情离愁,语言秾艳,词风大体一致,世称花间词派。苏门四学士
指受知于苏轼的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加上陈师道、李廌,称为“苏门六君子”。黄庭坚诗成就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词为婉约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宋初,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浮艳文风统治文坛,柳开等人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推崇唐代韩、柳古文,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平实的文风,将古文运动推向更大的发展,革新主张还包括诗歌方面,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推行革新的左右手,参加者还有王安石、“三苏”、曾巩等。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后完成者。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该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南宋四大家
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他们的诗作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多有创新,使南宋诗得以“中兴”,故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其爱国诗、田园诗等作品都有较高的成就。杨万里创“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永嘉四灵诗派
南宋后期诗派。该派反对江西诗派,宗法晚唐贾岛、姚合,刻意锤炼字句,风格清秀淡雅,内容较为贫弱。代表人物是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字中都有“灵”字,故名。唐宋八大家
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散文家。他们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为我国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话本
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话本一般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兴起、白话小说的成型。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此外,还叫“鹘伶声嗽”、“传奇”、“南词”等。南宋中叶流行开来。宋亡后,元杂剧压倒南戏。到了元末,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繁荣,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霸剧坛的专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元曲
通常所谓“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剧,散曲是诗歌。杂剧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等。散曲
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配合流行曲调进行清唱的抒情诗体。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散曲与杂剧不同,它没有宾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代表作家有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张养浩、睢景臣等。拟话本
明代出现的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加工创作的专供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一型”是最著名的拟话本集,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不能一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在每次讲说之前,要列出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给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三袁”中,袁宏道的成就最大。竟陵派
明代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也提倡抒写“性灵”,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临川四梦
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四剧中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明代“四大奇书”
指明代四部著名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前后七子
明代中叶出现的文学复古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当时统治文坛的“台阁体”(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空廓浮泛的文风,先后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末流陷于一味模拟,了无生气。唐宋派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名。但是他们提出的向唐宋古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复古,所以不能给前后七子以有力的打击。该派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晚明小品
明代末期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体制短小,轻灵隽永。它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大多写山水园林、世情风习,任情适性,自由活泼,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家有张岱等人。桐城派
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方苞所开创,其后由刘大櫆、姚鼐等人进一步加以发展。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三祖”。方苞首创“义法”说,认为“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也就是说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刘大櫆发展了“义法”说,强调艺术体会,讲求“神气”。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其后又有“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的提倡,使该派一直影响到近代。阳湖派
清代中期产生的散文流派。该派的主张与桐城派大同小异,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刘大櫆再传弟子恽敬、张惠言不满于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主张在学唐宋文的同时兼学诸子百家,强调融合骈散两种文体之长,以健茂的气格来救桐城派的单薄。因二人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亦多是同乡,故名。
第三篇: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20.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21.入族: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使之成为宗族中的一员,并在族谱中占一席之地。
22.立族:即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宗族,内容包括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23.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基金来源于族田、义田、学田、书灯田等。
24.秘密宗教: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
25.秘密结社:一种民间秘密组织,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弟兄关系,或者以拜师认父的方式团结人员。
26.村落组织:是多姓杂居村落在宗族之外建立的小型社区组织,用以协调居民关系。
27.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
28.自然崇拜:早期人类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29.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30.春节:俗称“年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节期定在正月初一,但年节活动却不止于这一天。年节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合家团圆、顿亲祭祖、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淡化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31.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主要风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32.清明节:我国立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主要风俗活动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
33.中秋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主要习俗有中秋观月、赏月、吃月饼。
34.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35.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36.通过仪礼:民俗学家范·热纳提出的概念,认为这些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37.诞生礼: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38.催生:一般在产期将至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
39.洗三: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着新生儿脱离母体降临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
40.百日:在婴儿出生后一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41.周岁:婴儿满一周岁时举办的庆贺仪式,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
42.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43.媒妁:说合婚姻的中介人。
44.童养婚: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即让童养媳与自家儿子“圆房”。
45.冥婚:由双方家长做主,将两家已死的男女结合为“鬼夫妻”。
46.六礼:婚礼六阶段的不同仪式,即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47.做七: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事象,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天设奠
一次,直至“七七”结束。
48.民俗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49.预兆:根据自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从中预知所要发生的结果。
50.预言:巫觋和相面师常用的一种方式,根据当事人的体态特征,预知其人或其事的发展趋势或成败。
51.占卜:人们借助某种手段,对未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活动。
52.祭祀:民众向民间神祇祈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
5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54.风水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生气等思想而创造的一种相地术,主要为建宅、造墓服务。
55.禁山会:汉、畲等族建立的一种保护山林庄稼的社会组织,流行于浙江、四川等地。
56.神话: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57.洪水神话:著名的世界神话,在神话中洪水是人类诞生后的一次重大灾难,经过这次灾难以后,人类社会才真正延续下来。
58.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59.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也不排除有部分虚拟人物。
60.地方传说: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61.史事传说: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62.幻想故事: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
63.笑话: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特别短小的一种故事体裁,大多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
64.故事讲述家:我国近年在民间故事普查中发现许多故事家,他们都十分热爱民间故事,都有较强的记忆力,掌握大量的故事,一般口头表达的能力很强,对故事的讲述大都有较高的水平。
65.民间诗歌:民间口头韵文创作中,除谚语、谜语以外的作品,包括短篇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
66.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的民歌。
67.68.69.70.仪式歌: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民歌。
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的民歌。
生活歌:主要指反映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一般家庭生活的民歌。
时政歌:主要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措施、人物及有关形势的认识和态度的民歌。
71.民间抒情长诗:是民间口头创作流传的篇幅较长的韵文作品,主要在于抒唱民众的情感和愿望,结构也较叙事诗自由灵活。
72.刘三姐:历史悠久的壮族歌圩培育出的民间歌手的典型。
73.民间语言: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74.歇后语: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75.称谓语: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
76.绰号: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
77.78.79.80.流行语: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的时尚性词语。
黑话: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用的秘密语。
暗语: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
口彩: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中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81.忌讳语: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便成为忌讳语。
82.咒语:指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法术口诀或套语。
83.绕口令: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84.民间艺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
85.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86.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如搬运、建筑、打渔、行船、农事、伐木、放排、拉纤等。
87.田歌: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
88.小调: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89.民间说唱: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融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成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
90.百戏:秦汉以后,中国民间诸般技艺有了一种汇合的趋向,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演,统称为“百戏”。
91.变文: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包括佛经故事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92.院本: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演剧,共同特点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93.道情: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从而形成剧种,称作“道情”。
94.纸马:民间祭祀活动焚烧的神像画。
95.闹社火: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
96.民间杂艺: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
97.竹枝词:一种专咏地方风土人情的诗词体裁。
98.那达慕:蒙古族传统的游艺大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举行。
99.《清稗类钞》:清代徐珂所著的一部收集和编纂全国范围内的风俗的志书。
100.《古谣谚》: 清代杜文澜辑录的有关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
101.《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2.《山歌》: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3.《格萨尔》: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104.《江格尔》:蒙古族的一部著名的英雄史诗。
105.《阿细的先基》: 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
106.《阿诗玛》: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
107.《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所撰,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民风民俗。
108.《武林旧事》:宋周密所著,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民风民俗。
109.《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所撰,记述老北京岁时节日民俗。
110.《荆楚岁时记》: 南朝宗懔著,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
111.《岁时广记》: 宋代学者陈元靓著,记述南宋之前岁时节日的资料。
112.《金枝》: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著,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
113.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的创建者,创办《乡土研究》,提出
114.格林兄弟:德国民俗学的奠基者,出版过《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
115.泰勒:人类学之父,英国民俗学者,提出“万物有灵论”、“遗留物说”,著有《原始文化》。
第四篇:必备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教育学必备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总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规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5,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7,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之外,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9,生活教育: 10,贝尔兰卡特制: 11,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指专门有组织的教育,智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3,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以自由和合作为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废除了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14,活教育: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的问题,并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活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上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论上要求“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5,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7,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18,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主要有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指导策略等。
19,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人员为目的,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注重宗教道德品质和军事征战能力,文化知识极其贫乏,这种状况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底下和修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20,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种最具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终生教育的含义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强调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终身教育是世界各个国家重视并努力实践的重要理念。
2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它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3,义务教育:也称强制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适合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它最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24,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教育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历史影响。
25,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指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昆西学校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所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民主政治雏形,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任务这样做不仅可以唤起儿童学习的意愿,使他们专心致志,而且能摒弃以往的抽象的、无意义的形式训练,并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因此,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帕克去世后,他的主要弟子之一库克将他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昆西教学法”。26,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27,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28,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29,双轨制:在18到19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等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30,颜氏家训:是教育家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的家庭教科书。这部著作是我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它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颜之推在儿童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某些真知灼见,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漫画。这本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儿童教育,比如提出了及早施教、严慈相济、均爱原则、重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
31,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这样,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了。
32,京师同文馆: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33,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4,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是教学原则之一,也是德育原则之一。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35,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36,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第五篇: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8、二南:包括《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今人多不取此说。
9、四诗说(二南独立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两个地方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这就是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
10、叠咏体:《诗经》大多数篇章在结构上都采用重章复沓的方式,每章仅更换少数词语,各章结构、句式、语词基本相同,造成形式的整齐统一。
11、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12、《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13、楚辞体: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其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1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15、沈宋体:初唐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诗人做诗讲求声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律诗在他们手中开始成熟,其中以宋之问、沈佺期贡献最大,故称沈宋体。
16、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17、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18、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 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19、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20、曲子词:词之初始被称为“曲子词”或“曲子”,这说明词最早主要是配合乐曲的歌辞,后来与音乐的关系渐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1、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22、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 有所扩大。
23、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
24、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25、长短句:与诗相比,词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乱,故从宋代开始,“长短句”成为词的别称。
26、长调:词从其结构而言有令、破、慢三类,慢词一般为长篇,字数较多,但唐宋时没有长调之称,自明人顾从敬《草堂诗余》开始将九十一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下为短调,后人往往以“慢词”、“长调”同称,词的体制并不取决于字数多寡,所以长调、中调、短调的说法是由很大问题的。
27、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宋初,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浮艳文风统治文坛,柳开等人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推崇唐代韩、柳古文,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平实的文风,将古文运动推向更大的发展,革新主张还包括诗歌方面,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推行革新的左右手,参加者还有王安石、“三苏”、曾巩等。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后完成者
28、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29、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给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三袁”中,袁宏道的成就最大。
30、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3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32、古文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3、韩孟诗派: 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
34、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35、话本: 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话本一般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兴起、白话小说的成型。
36、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37、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该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
38、竟陵派: 明代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也提倡抒写“性灵”,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
39、临川四梦: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四剧中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40、南宋四大家: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他们的诗作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多有创新,使南宋诗得以“中兴”,故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其爱国诗、田园诗等作品都有较高的成就。杨万里创“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41、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 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此外,还叫“鹘伶声嗽”、“传奇”、“南词”等。南宋中叶流行开来。宋亡后,元杂剧压倒南戏。到了元末,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繁荣,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霸剧坛的专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42、拟话本:明代出现的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加工创作的专供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一型”是最著名的拟话本集,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
43、骈文: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44、前后七子:明代中叶出现的文学复古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当时统治文坛的“台阁体”(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空廓浮泛的文风,先后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末流陷于一味模拟,了无生气。
45、唐传奇: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46、唐宋派: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名。但是他们提出的向唐宋古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复古,所以不能给前后七子以有力的打击。该派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47、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方苞所开创,其后由刘大櫆、姚鼐等人进一步加以发展。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三祖”。方苞首创“义法”说,认为“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也就是说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刘大櫆发展了“义法”说,强调艺术体会,讲求“神气”。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其后又有“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的提倡,使该派一直影响到近代。
48、晚明小品:明代末期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体制短小,轻灵隽永。它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大多写山水园林、世情风习,任情适性,自由活泼,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家有张岱等人。
49、《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50、新乐府运动: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51、阳湖派:清代中期产生的散文流派。该派的主张与桐城派大同小异,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刘大櫆再传弟子恽敬、张惠言不满于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主张在学唐宋文的同时兼学诸子百家,强调融合骈散两种文体之长,以健茂的气格来救桐城派的单薄。因二人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亦多是同乡,故名。
52、永嘉四灵诗派:南宋后期诗派。该派反对江西诗派,宗法晚唐贾岛、姚合,刻意锤炼字句,风格清秀淡雅,内容较为贫弱。代表人物是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字中都有“灵”字,故名。
53、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等。
54、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配合流行曲调进行清唱的抒情诗体。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散曲与杂剧不同,它没有宾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代表作家有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张养浩、睢景臣等。
55、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 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56、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不能一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在每次讲说之前,要列出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57、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58、左思风力: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
59、“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60、《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61、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62、“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63、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4、西昆体: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65、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对仕途的鄙夷。因为长期的出入烟花巷陌,茶馆酒楼,柳永跟歌妓乐工们有较多的来往,同情她们的不幸,理解她们的愿望,他跟歌妓们的关系,不完全是狎客跟妓女的关系,更多的则是以平等的态度相对待,所以他和他的词,都受到这些下层女子的欢迎。他也从市井文学中汲取了营养。柳永词能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程度,和歌妓们的传唱是分不开的。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