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大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名词解释”大总结
1、城市性质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3、城市功能分区
4、居住小区
5、竖向规划
6、居民点
7、城市化
8、城市设计
9、城市基础设施
10、卫星城
11、日照标准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3、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14、城市建成区
15、城市对外交通
16、城市绿地系统
17、城市更新
18、分区规划
19、货物流通中心 20、雅典宪章
21、人口百岁图
22、OD调查
2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4、里坊制
25、热岛效应
26、邻里单位
27、风玫瑰图
28、轻轨交通
29、新城市主义 30、开敞空间系统
31、霍华德
32、逆温层
33、容积率
34、工程管线综合
35、一书两证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2、城市建成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
4、城市广场
5、抗震防灾规划
6、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7、控制性详细规划
8、城市用地选择
1、详细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3、城市规模
4、城市人口规模
5、历史风貌地区(历史地段)
6、历史街区
7、历史文化保护区
8、文物保护单位
9、七通一平
10、中央商务区
11、城市绿地
12、城市景观规划
13、绿地指标(三项)
14、城市用地
15、城市规划区
16、逆/17再城市化
18、城市用地构成
19、城镇体系规划 20、区域规划
21、国土规划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3、城镇体系
24、交通量
2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6、城市道路(干道)网密度
27、道路红线
28、城市公共交通
29、城市交通枢纽 30、绿波交通
31、渠化交通
32、道路绿地率
33、地理信息系统
34、遥感技术
35、信息技术
36、(城市)用地平衡表
37、千人指标
38、机场净空限制
39、结构/40远景/41战略规划
42、静风频率
43、人居环境科学
44、可持续发展
45、城乡一体化
46、城乡二元结构
47、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48、城市总体规划
49、城市规划体系 50、道路宽度
51、路幅宽度
52、城市交通结构
53、城市步行道路系统
54、步行街
55、技术经济指标
56、城市再开发
57、城市开发
58、土地开发
59、区划 60、法定图则
61、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62、城市功能/63结构/63形态/65布局 66、用地评定 67、马丘比丘宪章 68、北京宪章 69、(中心)城市群 70、劳动构成71、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构成)72、城市交通预测 73、住宅区 74、社区 75、区位 76、市域 77、城市化水平78、开发区 79、旧城改建 80、近期建设规划 81、城市职能 82、城市人口增长率 83、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84、城市人口预测 85、居住组团 86、大运量快速交通 87、公园 88、公共绿地 89、防护绿地 90、建筑红线 91、快速路 92、绿带 93、城市郊区
94、公交线路重复系数 95、公共领域
96、(空间)外部效应 97、人口平均增长率 98、城市生态规划 99、生态城市 100、首位度 101、卧城
102、城市空间系统 103、空间规划体系 104、三区六线控制 105、开发强度 106、生态绿地 107、城市人口增长
10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09、铁路枢纽
110、交通量
第二篇: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
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3、城市功能分区
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
(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标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条文说明:卫星城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8、城市设计
(书)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在城市规划时对城市总体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对空间整体环境在景观美学艺术上的规划设计。
(标准)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条文说明: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即由建筑物、道路、绿地、自然地形等构成的基本物质要素,以及由基本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需市空间和城市整体形象,如从小尺度的亲切的庭院空间、宏伟的城市广场,直到整个城市存在于自然空间的形象。
9、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条文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类。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10、卫星城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11、日照标准
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条文说明:日照标准中的日照量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两个标准。日照时间是以住宅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照射积累计的大小以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高低。1993年7月,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对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日照标准日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条文说明: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2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3、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14、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条文说明: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镇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建成区就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如连云港市和淄博市。
15、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活动。
16、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17、城市更新
是一种将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8、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21、人口百岁图
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图,横坐标是年龄(0——100),纵坐标是对应的人口。
22、OD调查
对居民出行交通量的起迄点调查,是交通规划的一部分。
2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4、里坊制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25、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26、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有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27、风玫瑰图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在风向玫瑰图中,频率最大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最常见的风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16个不同的方向,每条直线的长度与这个方向的风的频度成正比。静风的频度放在中间。有些风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
28、轻轨交通
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快速有轨交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29、新城市主义
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30、开敞空间系统
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
31、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32、逆温层
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等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33、容积率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条文说明: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建筑用地面积
34、工程管线综合
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
条文说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所说的各类工程管线系指市政工程中的常规管线,即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工程管线。条文中所谓统筹安排,只指要采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从总体上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以免发生互不衔接和混乱的现象。所谓综和协调,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
35、一书两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作为城市规划行政的依据的城市规律规范体系,包括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
2、城市建成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条文说明:至1994年,我国经国务院批准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共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第一批最早列入保护名单的,有北京、苏州、杭州、广州、遵义、延安等24个城市;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单的,有上海、武汉、天津、哈尔滨等38个城市;列入第三批保护名单的,有乐山、衢州等37个城市。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二级,评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首先是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4、城市广场
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5、抗震防灾规划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6、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7、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23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8、城市用地选择
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城市用地选择需要用地适应性评定的成果为依据。
1、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4、城市人口规模
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历史风貌地区(历史地段)
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6、历史街区
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完整的地段。
7、历史文化保护区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9、七通一平
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排污、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10、中央商务区
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条文说明:中心商务区(CBD)的概念是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人伯吉斯提出的,其含义是:CBD包括有百货公司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的核心部份。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而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性经济活动的中枢,如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地区、我国上海的外滩与规划建设中的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其功能主要转化为:城市中的商务谈判场所、金融、贸易、住处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公寓、商业、文化、康乐等,并配以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与交通设施。
11、城市绿地(化)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12、城市景观规划
13、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园面积、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14、城市用地
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15、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6、逆城市化
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17、再城市化
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
18、城市用地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状态。
19、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0、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21、国土规划 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23、城镇体系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24、交通量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交通量可分为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及行人交通量等。
2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6、城市道路(干道)网密度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条文说明: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城市道路网内的道路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
27、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条文说明: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28、城市公共交通
29、城市交通枢纽
30、绿波交通
绿波交通,就是在某条干道方向上,协调各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的路口的绿灯,而不用等红灯.
31、渠化交通
指的是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32、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33、地理信息系统
34、遥感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5、信息技术
36、(城市)用地平衡表
37、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9、结构规划
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定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0、远景规划
是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作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部署,它是一个空间结构性的安排。
4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提出正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不能解决当今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而从宏观及区域的角度来把握城市的发展。
42、静风频率
43、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44、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呢不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45、城乡一体化
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46、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47、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48、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条文说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名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49、城市规划体系
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
50、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51、路幅宽度
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52、城市交通结构
城市交通结构是指解决城市交通的道路系统.,这个道路系统由各个级别的道路有机组合形成.53、城市步行道路系统
54、步行街
专供步行者使用,禁止通行车辆或者只准通行特种车辆的道路。
条文说明:各城市对步行街和管理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全天供步行者通行或在限定时间内(例如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7时)通行;对于车辆的通行,一般在供步行者通行的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但准许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等特种车辆通行,有的城市还准许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车辆的通行。在城市商业区的步行街,亦称为商业步行街。
55、技术经济指标
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有现状和规划之分。
56、城市再开发
57、城市开发
58、土地开发
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开发土地的开垦。在原始社会或者在当今经济部发达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原始土地存在,土地开发就是将这些原始土地开垦出来加以利用,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59、区划
城市用地的区划是指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须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和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分为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60、法定图则
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做出控制和引导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
61、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62、城市功能
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它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63、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条文说明:城市结构包括城市的人口结构、社区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路网结构等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4、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65、城市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条文说明:城市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66、用地评定
(书)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条文说明:城市用地评价中的工程评估,系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的工程评估,通常根据地下水位的深度、洪水淹没范围、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评估用地适于建设的优劣程度,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方宜建设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67、马丘比丘宪章
68、北京宪章
69、(中心)城市群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70、劳动构成
在城市总人口中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又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所以城市人口可认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服务人口。
71、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构成)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72、城市交通预测
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
73、住宅区(居住区)
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74、社区 75、区位 76、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条文说明:在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实行市领导县(又称市带县)的市,其市域所包含所领导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实行县改市的市,其市含原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
77、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8、开发区
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条文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43号,《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79、旧城改建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80、近期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82、城市人口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83、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84、城市人口预测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85、居住组团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6、大运量快速交通
城市地区采用地面、地下或高架交通设施,以机坳车辆大量、快速、便捷运送旅客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条文说明:大运量指客运量大,理论研究表明,设计合理的且运行控制有效的公共汽车专用道上公共汽车的运行速度在16~22km/h范围内,客流量能达到单向2.5万人次/h。这种大运量快速交通除了采用公共汽车外,还可以采用轻轨或地铁。
87、公园
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用地范围和良好的绿化及一定服务设施,供群众游憩的公共绿地。
条文说明: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调剂人们生活、美化城市都有积极作用。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这里所说的公园是指城市公园,根据其规模和功能不同可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自然公园通常是指国家公园等。
88、公共绿地
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89、防护绿地
城市中用于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林带及绿化用地。
90、建筑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条文说明: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91、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条文说明: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的规定,快速路的机动车道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快速路双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
92、绿带
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邻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条文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倡导用逐步实现土地社会性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田园城市中运用了绿带的手法,但霍华德是引用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城的先例,他指出,“阿德莱德城被“公园用地”所包围。城市已建成。它将怎样增长?它的增长是越过“公园用地”建设北阿德莱德。这就是要效法的原则,但在田园城市中有所改进。”
英国在1938年制定《绿带法》,用法律形式保护伦敦和附近各郡城市周围的大片地区,以限制城市用地的蔓延。
设有一定宽度的绿带,具有防止城市蔓延,保留城市未来发展用地,提供城市居民游憩环境,以及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
93、城市郊区
95、公共领域
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
96、(空间)外部效应
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具有空间属性,包括积极的(称为外部经济)和消极(称为外部不经济)两种类型。
97、人口平均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98、城市生态规划
99、生态城市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
100、首位度
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101、卧城
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是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102、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机空间关系的总和。
103、空间规划体系
104、三区六线控制
所谓“三区”就是在镇域范围内确定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发展备用地)三大类型地区的规模和范围;“六线”就是确定城镇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镇中心区、主要工业区等位置、规模,建立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控制紫线等“六线”规划控制体系
105、开发强度
106、生态绿地
生态景观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直接影响的区域。
107、城市人口增长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条文说明:根据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城市人口增长可以分为人口净增长,人口零增长和人口负增长三种状况。10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三篇: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一.车辆基本知识
车辆自重———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车辆载重———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滚动阻力———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滚动阻力系数—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坡度阻力———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汽车爬坡能力(升坡能力)——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知识
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合流——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分流——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综合反映。道路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基本通行能力——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均匀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设计通行能力——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 1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服务水平下,单位时间内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车流量——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车辆数,且常指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数。当量交通量——为计算交通量,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换算,从而得出各种车辆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称为当量交通量。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
设计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的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一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交通量换算成为一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地点车速-----它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断面时的瞬时车速,用作道路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行驶车速------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以进行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也称设计车速。它是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车流密度———某一瞬时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车头间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道路饱和度——表示道路上车辆的充盈程度,指道路上的车流量与其可能通行能力之比。
绿波交通——在城市主干路上,若纵横两个方向行驶的车辆都较快又多,这是就要用信号灯管理交通,借着红绿灯的不同相位,将纵横两个方向的车流在时空上错开通过。这时道路网上各个流向的车流就被七成一段段,间断式的向前行驶。最理想的是使他们在到达交叉口时,横向的车流最好驶过交叉口。这是道路上的车流大都能在绿灯中通过,使道路发挥最大的效能。公交行驶速度 公交运送速度 公交运营速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三.平曲线
道路线形——道路路幅中心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超高横坡度——为了减少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产生过大的横向力,需要把弯道外侧横坡做成与内侧同向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横坡度。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称为超高缓和段。缓和曲线的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循道行驶;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增加线形美观。复曲线——不同半径的两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包括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会车视距——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横径距——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与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的距离。通常小汽车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为1.1~1.2m。
四.竖曲线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称为竖曲线。道路纵坡——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
最大纵坡——考虑车辆升坡能力。为了保证一定的设计行车速度,道路纵坡不能过大。根据动力因数分析,上较大的纵坡,必然要降低车速,增加车流密度。最小纵坡——能适应路面上雨水排除,和防止并不致造成雨水排泄管道淤塞所必需的最小纵向坡度值。凸曲线的目的——缓和纵坡转折线,保证汽车的行驶视距。凹曲线的目的——缓和行车时的颠簸与振动。
合成纵坡(合成坡度)——在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所组成的矢量和。合成纵坡在规定范围内可以保证汽车在小半径弯道路段上安全而不降速行驶。锯齿形边沟——当道路纵坡小于0.3%时,为利于路面雨水的排除,将位于街沟附近的路面横坡在一定宽度内变化,提高街沟的纵坡,使其大于0.3%~0.5%,从而形成锯齿形边沟。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五.道路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附属设施用地等组成。道路红线——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基本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者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也称理论通行时间)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一条车道或者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路肩———在城市郊区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为路肩。边沟——在郊区道路或者山区的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路缘石——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分车带——在多幅路横断面内,沿道路纵向设置带状分割车流的设施称为分车带。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地的拱形。
六.线形综合
道路定线——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道路网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初步确定干路的大致走向,平面主要转折点,干路交叉口的位置或方位坐标,并明确道路的功能性质,路幅宽度。红线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网规划已大致确定的路线走向与道路性质,路幅,进一步确定道路走向,位置,主要控制标高,横断面组合布置以及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安排等问题。展线——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
回头曲线——当公路需要展线以争取高程,而又受地形限制不能继续前进而须折返展线时,在转角定点的外侧设置转角一般大于180°的平曲线,称为回头曲线。主导纵坡——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七.交叉口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冲突点——来自不同形式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视距三角形——由交叉口最不利的冲突点,即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有阻碍视线的障碍物应予以清除,以保证通视。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的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的轨迹线的车道内行驶,使司机和行人很容易互相看清自己和对方的行动去向,避免车辆行驶时相互侵占车道,干扰行车线路,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及通行能力。这种交通方式称为渠化交通。周期长——绿灯信号显示两次之间(一周期)所需要的时间。绿信比——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之比。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表示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点控制——由手工控制改为单点定周期自动控制信号,根据流量大小和交通特点,事先确定合理的信号周期和各向绿灯时间,逐步做到各相位变化规律符合路口流量。线控制——在一条主干线上根据流量大小、交叉口的间距、车辆行驶速度,定出信号周期、相位及时段转换。面控制——设在交通繁忙的中心区,把该区交叉口的控制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自动适应网络交通系统控制。绿波交通——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交通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岛。交通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分开而设置的岛。交通安全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交叉口通行能力——各进口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数之和。
交织角——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的安全情况,它以右转车道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交角来表示。交织长度——在环形交叉口,进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称为交织长度。分离式立交——相交道路空间分隔,彼此间无匝道连接的立体交叉形式。匝道——保证高架道路与城市路网联系并按一定间隔设置的坡道。
八.路面
路面构成——面层、基层、垫层。影响土路基刚度的主要因素——水。
改善措施——加强路基路面排水;压实土基;换土;石灰稳定。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泛油;推移;松散和坑槽;凹陷和车辙;裂缝。维修——罩面;翻新与再生。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水泥路面常见病害——断裂;拱起和碎裂;错台和唧泥。维修——加强;翻新;罩面加厚。
九.城市桥梁
低水位——在枯水季节的最低水位 高水位——洪峰季节河流中的最高水位
设计洪水位——在桥梁设计中按规定的设计洪水频率计算所得的高水位。
净跨径——对于梁式桥是设计洪水位上相邻两个桥墩(或桥台)之间的净距。对于拱式桥是每孔拱跨两个拱脚截面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总跨径——是多孔桥梁中各孔净径跨的总和。反映泄洪能力。
计算跨径——对于具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桥梁全长——桥梁两端两个桥台的侧墙或八字墙后端点之间的距离。桥梁高度——桥面与低水位之间的高差
桥下净空高度——设计洪水位或计算通航水位(或桥下行车路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建筑高度——桥上行车路面(或轨顶)标高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净失高——从拱顶截面下缘至相邻两拱脚截面下缘最低点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计算矢高——从拱顶截面形心至相邻两拱脚截面形心之连线的垂直距离。矢跨比——拱桥中拱圈的计算矢高与计算跨径之比。反映拱桥受力特性。涵洞——用来宣泄堤下水流的构造物。
通航净空——桥孔中垂直于流水方向所规定的空间界限,任何结构构件或航运设施不的伸入其中。
十.对外交通
1、铁路
道岔——用于线路的连接,使机车能够从一条线路顺利驶往另一条线路,大都位于车站区。渡线——为了使机车车辆能够从一股道进入另一股道,在他们之间所设的连接线路。
梯线——当连接三条以上的平行股道时,一般是把各道岔一次排在一条公共连接线上,这条公共连接线称为梯线。中间站——主要任务是办理列车的通过、会让和越行。同时,它还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作业。
区段站——在机车牵引区段的分界点设置的车站。主要任务是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办理通过车流的技术作业。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除办理通过列车外,主要办理大量改编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流,解体和编组各种直达、直通、区段、沿零摘挂以及小运转列车。
客运站——专门办理旅客运输业务的车站,由站前广场、站房以及战场客运设备等三部分组成。根据机车正线走路分为通过式、尽端式和混合式。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货物装卸作业以及货物联运或换装作业的车站。按其与枢纽内铁路线衔接的不同,一般有通过式、尽头式和混合式。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线路联系组成的,在同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2、公路
货物流通中心——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要求根据划分的物资配送区,合理布局。
3、港口
河港——建设在具有河流水文特征的水体沿岸的港口。海港——在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方面具有海洋性质的港口。
港口主要有水域、陆域组成。码头岸线是水域和陆域交接的地域,是港口生产活动的中心。港口陆域——货物装卸、储存和疏运三部分。
港口作业区——港区货物装卸和运输的场所。布置各种港口设备。港口装卸工艺——对在港的货物进行装卸和搬运的操作方式。
4、机场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根据飞机的使用特性和助航设备的性能,对机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规定几种称为净空障碍物限制的平面、斜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及其附近的山、高地、铁塔、架空线、建筑物等的高度。飞行区——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部分,一般布置有飞机的起落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包括等待起飞机坪)、迫降带、飞机维修机库和机坪等。航站区——供旅客和货物办理手续和上下飞机的部分,一般布置有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指挥飞机飞行和技术保养的设施。城市航站楼——在市中心建设的航站设施,它把机场航站楼的部分功能转移至市中心,在市中心办理除边防、安检之外的一切登机手续并接受旅客托运行李。飞机活动区——包括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航站区空域、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飞行区。地面工作区——包括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出入机场交通设施。
十一.交通调查
运行速度——经过某两点之间的时间速度。地点速度——汽车在某点的通过速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停车泊位周转率——一个泊位在单位时间内停放的车辆数,它是一个泊位上每辆车停放时间的倒数,可以反映泊位的利用率。
十二.出行特征
出行——通常是指人、货物或车辆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所完成的一次有目的的行程。
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括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居民流动强度——居民平均出行次数。
居民乘车流动强度——居民平均使用公交的出行次数。出行空间分布——各交通区之间出行发生、吸引量分布状况。期望线——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出行距离——从出发起点到终点实际走过的距离。
等距线——等距线上任意一点到所指定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交通时间——公交出行时耗。
交通结构——城市居民出行中所采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构成。
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与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自行车活动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骑车与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自行车活动范围。客运量——每日(年)运送乘客的数量(人次)客运周转量——客运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包括交通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
交通分布(出行分布)——又称OD交通量,调查区域内各交通小区之间的人、车出行次数。方式划分——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
交通分配——将所预测的各交通小区间的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上。
十三.公共交通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予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交通方便灵活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平均行驶速度——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之和。
运送速度——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与各站上停靠时间之和。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运营速度——2倍路线长度/车辆在来回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各站上停靠时间与两端始末站停留时间之和。一辆车的生产率——一辆车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客运周转量。运载能力——在单位时间内,沿路线一定方向所能运载的乘客数。
公交线路网密度——在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中心线长度。非直线系数——线路实际长度与线路空间距离之比。重复系数——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换乘系数——居民出行一次,到达目的地所需换乘次数的平均值。站点通行能力——站点单位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能够停靠的车次数。
港湾式停靠站——在城市机动车道不宜拓宽,车流密度较大,并沿路侧用地许可的情况下,可将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的后退,做成港湾式停靠站。接运(接驳)系统——将乘客从出发地接至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车站以及从车站送达目的地的交通服务系统。停车转乘(P+R)——乘客开车到车站停放车辆后,再转乘轨道交通。
公交等时线——对于某一指定的中心,该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该中心点所花的出行时间相等。路抛制——出租汽车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采取挥手即停的服务方式,方便乘客。
十四.个体交通
邻里单位——以一个校区的服务区域为单位,在其外围设置干线道路,减少汽车交通对内部的影响。雷德朋布局——把满足机动交通发展需要和解决机动交通潜在干扰的来年各种战略结合起来。特点是道路分级设置,人车分离;住宅围绕尽端路组织,排除了过境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行人优先区——在城市的特定区域中,排除大量的汽车交通,改建成适合行人活动的区域,以恢复其原有的吸引力。庭园式道路——通过限制机动交通的速度来保证步行交通的安全和优先通行权,从而在同一个道路空间内实现人车共存。居住环境区——由汽车交通分割而成,是具有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设施完备、大小适当、防止环境恶化的区域。道路系统具有顺序相接的分级结构。居住环境区内只布置为本区服务的道路。商业步行街——将商业街作为步行专用道路,为行人集中的商业街提供良好的环境。
城市步行系统——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等各种步行子系统。
十五、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等级结构——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取快、主、次、支四级系统,中等城市采用主、次、9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支三级系统。
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不应设公共建筑出入口,人流集中地区应设人行天桥或地道。严格控制相交道路数量。200万人以上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快速路,呈“井”、“廿”形切入城市。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务站等。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
十六、交通发展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指有预见性的把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干线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发展组团式城区。理念体现在:
1、步行优先;
2、集聚开发;
3、综合交通。ITS——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模式——城市在特定的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以及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重。交通一体化——交通体系内部关联的紧密,即设施平衡、运行协调和管理统一。
TDM——Travel Demand Management,为促进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在城市交通系统扩容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实行最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城市的客、货运出行采取最具体的措施,以构成最佳的交通方式结构,避免有限的城市交通空间资源的滥用,实现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的运行。TIA——Traffic Impact Analysis,在开发项目的立项或审批阶段,分析该项目建成后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一步确定保持一定服务水平的对策或修改方案,实施补偿对策。交通影响分析阈值——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开发项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第四篇:考研政治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包括三个层次,利益关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
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拥有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管理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利益关系和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
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司法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由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造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形成社会政治发展。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形态,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国际体系主要由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和以统治剥削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所组成。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家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实力是指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是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重要基础。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又是行为主体借以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其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利益的手段。
国家实力,也称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国际组织是指由不同国家成员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设立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自然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其中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条件。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意识形态主要指关于某一社会制度或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根本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价值观念。
第五篇: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2
思想史
① 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 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 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④ 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 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 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 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 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⑨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
⑩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国际建协在秘鲁的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11 邻里单位:由美国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其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城市带(03.97):工业带、都市带、大都市带: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最早研究大都市带的是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用借用古希腊Megalopolis一词描述美国城市带,一般应至少居住2500万人口,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有以下共同特征: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带状的空间结构)经济全球化:各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和人力素质。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其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新城市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17 人居环境科学
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 , 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里坊制
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城市和城市化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市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镇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22 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逆城市化
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再城市化
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27 城市群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市首位度
是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表明某国家或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程度。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30 城乡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城市规划概述
①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master planning outline: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③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④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⑤ 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⑥ 城市总体规划 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⑦ 分区规划 district planning: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⑧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⑨ 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⑩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11 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rion: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13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15 区域规划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16 国土规划
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城市,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得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热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城市经济区: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经济区也可称为城市腹地或城市吸引范围。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规划区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开发区 development area: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旧城改建 urban redevelopment: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城市基础设施 urban infrastruct-ure: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城市
1、发展战略
① 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② 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③ 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④ 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⑤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⑥ 城市发展目标 :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2、城市人口
① 城市人口结构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②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③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
④ 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⑤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⑥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⑦ 城市人口预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的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城市人口增长率
【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基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城市用地
① 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② 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③ 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④ 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⑤ 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⑥ 对外交通用地: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⑦ 道路广场用地: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⑧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⑨ 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⑩ 特殊用地: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⑾ 水域和其它用地: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全部水域。⑿ 保留地:城市中留待未来开发建设的或禁止开发的规划控制用地。
⒀ 城市用地评价: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⒁ 城市用地平衡: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实际需要,对各类城市用地的数量和比例所作的调整和综合平衡。
城市总体布局
① 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 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③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④ 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⑤ 工业区:城市中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⑦ 商业区:城市中市级或区级商业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区。⑧ 文教区:城市中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
⑨ 中心商务区: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⑩ 仓储区:城市中为储藏城市生活或生活 资料而比较集中布置仓库、储料棚或储存场地的独立地区或地段。
⑾ 综合区:城市中根据规划可以兼容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地区。
⑿ 风景区:城市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的地区。居住区规划
① 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② 居住小区: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③ 居住组团: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④社区的定义:1.是一个网络板块,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的讨论,如天涯社区。类似的名词还有论坛、贴吧等。2.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
⑥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更新:
①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② 历史街区: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和规模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对于处于城市中的历史地段而言还应具有生活内容。
③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④ 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地段。
绿地
⑤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⑥ 城市绿地分类: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⑦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交通
⑧ 交通量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通常仅指机动车交通量。它是随时变化的。常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⑩ 城市综合交通:是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方式。11 TOD: 12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就是将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各类交通与城市的发展和局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综合研究的规划。交通规划
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干道网密度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道路红线
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19 城市交通
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3部分组成。20 步行街
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设置的不准车辆通行,只许行人步行的通道。用地平衡
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补充
72.城市郊区
城市行政辖区内市区的外围地带。
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城市和一部分中等城市拥有近郊区和远郊区。前者指紧靠市区的外围地带,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同时拥有城市的一些工厂企业、对外交通设施、仓库、绿地等;后者指近郊区外围、远离市区而又在市界以内的地区,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有的还布有工业和小城镇等。
73.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74.生态城市
广义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81.城市性质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83.城市功能分区
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84.竖向规划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88.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90.日照标准
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92.城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93.城市对外交通
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4.城市绿地系统
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98.OD调查
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01.风玫瑰图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03.开敞空间系统
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
104.逆温层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105.容积率
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07.一书两证
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绿带
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连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地开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