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考研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总结
黑体:黑体概念是理解热辐射的基础。黑体被定义为完全的吸收体和发射体。它吸
收和重新发射它所接收到的所有能量(没有反射)。它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均为1。也就是说,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能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称为黑体。灰体:
太阳辐射:太阳是一个电磁辐射源,是遥感的主要能源。作为一个炽热气体球的太
阳.其中心温度15 x 106K,表而温度约6000 K。太阳辐射的总功率为3.826 x lO26W,太阳表而的辐射出射度为6.284 x 10W m-2。太阳的辐射波谱从X射线一直延伸到无线电波,是个综合波谱。
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能。其数值
为1.36x 2护w.m-z。此值实际为大气圈外太阳光的光谱辐照度在全波段范围内的积分值。D是以日地平均距离为单位的日地之间的距离o B是太阳天顶角(与法线的夹角)。当B为某地正午时分太阳天顶角时,.E为到达某地的最大地面辐照度Em。二。地面接收的太阳辐照度与太阳夭顶角有关。在忽略大气损失的情况下,可近似认为地面辐照度E与cosB成正比。之n}oosB式中;£。是太阳常数,一个描述太阳辐射能流密度的物理量。
地球辐射:地球辐射可分为短波辐射(0.3一2.Sam)及长波辐射(6}m以上)。图1.7
显示地球的短波辐射以地球表面对太阳的反射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可忽略不计。地球的长波辐射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在这区域内太阳辐照的影响极小。介子两者之间的中红外波段(2.5---6}em)太阳辐射和热辐射的影响均有,不能忽略。对于地球的短波辐射的反射辐射而言,其辐射亮度与太阳辐照度及地物反射率有关。黑体辐射:
电磁波谱:电磁波谱是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来划分的。它包括从无线电
波、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Y射线、宇宙射线等。波谱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物理定义,因而界线并非严格、固定,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渡关系。遥感所利用的电磁波谱范围主要是紫外UV(0.3-D.38um)一可见光VIS(0.38--0.74um)一近红外NIR(0.74一1.3,um)一短波红外SWIR(1.3一3um)一中红外(3--6um)一远红外FIR(6lm)。其中紫外一远红外(0.3一15um)为光学波段,它又包括紫外一短波红
外的反射波段(0.3一3um}及发射红外波段((3一l5um)。前者,遥感器所接收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地面物体的反射辐射,其中的紫外一近红外波段(0.3--0.9um)又称摄影波段,可用之直接摄影成像,只是紫外〔UV)容易被大气吸收与散射,遥感用得不多;后者,遥感器所接收的能量主要来自地面物体自身的发射辐射,它直接与热有关,所以又被称为热红外波段。当然它也接收部分的太阳辐射和地物的反射辐射。其中6.0-8.Oum由于水汽的强吸收而非大气窗口,遥感难以利用。
地物的光谱特性:地物的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特征是随波长而变化的。
因此人们往往以波谱曲线的形式表示,简称地物波谱。地物波谱可以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光谱仪、摄谱仪、光谱辐射计等,经实验室或野外测得。植物、土壤光谱为例说明典型地物波谱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水体的光谱特征 光谱特性曲线: 微波遥感:
斯特落一玻耳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
温度的函数。斯一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
M(T)=δ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瓦/米2.W.m-2)δ为斯-玻常数,取值5.6697 x 10-8「瓦/(米2·开4),W.m-2.K-4;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开,K).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16倍。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维恩(Wien's)位移定律: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
关系,表示为:λ max=A/T式中: λ max为辐射张度最大的波长,单位为微米(um};A为常数,取值为2898
微米·开(um.K);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K).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自色.向
短波变化的现象。进行各波段各类别光谱特征的统计分析,主要计算均值、方差,再将分析计普朗克(Pianck}辐射定律 :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算结果表示在图表上。
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Planck定律表示为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取值误差矩阵:误差矩阵(也称混淆矩阵)用来表示精度评价的一种标准格式。误差矩阵6.626 x 10-}`'焦1秒(J“s)} k为玻耳兹曼常数,取值1.3806 x 10-23焦/开((J.K-);是n行n列的矩阵,其中。代表类别的数量,一般可表达为以下形式(表6.4): c为光速,2.998 x 10g米/秒(m”,一F): λ为波长(米,m);为热力学温度(开,其中:p}i是分类数据类型中第i类和实测数据类型第J类所占的组成成分;h},K)二万fi。为分类所得到的第*类的总和;P十J=艺p。为实际观测的第1类的太阳常数:E0是太阳常数,一个描述太阳辐射能流密度的物理量。它指在日地平总和;P:样本总数。
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内,垂直子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通量(Radiant flux),又称辐射功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而的辐射能量,辐射能。其数值为1.36 x 103W.m-2。常用协表示,单位为瓦(w),即焦/秒().s_,),表达为
=dQ/dt 波粒二像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特例。
光的波动性充分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辐射中,则显示出粒子性。光是电辐射出射度(Radiant exitance又称辐射通量密度。指而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卜,沂一磁波的一个偏振等现象中;而光在光电效应、黑体辐射中,则显示出粒子性。刁~竺,七,‘叫心少味,J目”,钾甲pl.JJ职户」、目~~,一.」‘内,从单位热惯量:热惯量是一种综合指标。它是物质对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的一种量度。即量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示,单位为瓦/米21W.m一2),表达为
度物质热惰性(阻止物理温度变化)大小的物理量。高热惯量的物质,对温度叼 的变化阻力较大。热惯量常用P表示,单位为卡/(厘米2·秒1/2 ,度)。物质即物体单位面积L发出的辐射通量,常用M表二d“ldA热惯量P由下式给出:·辐射照度(Irradiance)。简称辐照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式中:K为热导率(卡/厘米·秒·度)。C为比热〔卡/克·度〕;,为密度(克/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常用F_表示,单位厘米3)。为瓦/米21 W” m2),表达为 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指由观察者和辐射源(或目标与遥感器)的相对运动,·辐射强度(Radiant intensity)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
所引起的电磁发射频率与回波频率的变化。当一个频率为r的电磁辐射源和发出的辐射能量,即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通量,常用1表示
观察者之间距离l(随时间)变化时.则观察者接收的信号频率r‘不等于r,其
差△r = r‘一;称为多普勒频移。若2<。两者距离缩小,则△。>。;若1>0.1位为瓦/球面度(W“sr-}),表达为则△r<0,多普勒频移为负的。其关系可用下式表达:Dr二r兰cosB5.6)式中:。·辐射亮度(Radiance),简称辐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为辐射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速度;:为光速,即电磁辐射的速度;B为辐射源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一观察者间连线与运动方向的夹角。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如图1.4(a)所示,常用L表示,透视收缩: 单位为瓦/米2·球面度(W”m一zsr’y。表达为 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指的是充分认识地物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空间分辨率} Spatial Resolution选择平台的主要依据是地面分辨率,又称空间分
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辨率。前者是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川。小。后者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面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叠合光谱图:又称多波段响应图表,是建立在光谱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尺寸或大小,或指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它们
均反映对两个非常靠近的目标物的识别、区分能力,有时也称分辨力或解像力。一般可有三种表示法filn)
像元(pixel)。指单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面积大小,单位为米(m)或公里
(2)线对数(line pairs)对于摄影系统而言,影像最小单元常通过lm。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确定,单位为线对/二m。所谓线对指一对同等大小的明暗条纹或规则间隔 的明暗条对
(33瞬时视场(IFC1V}o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
毫}I}度(mrad)} IF(J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光谱分辨牢(Spectral Resolution)遥感信息的多波段特性.多用光谱分辨率来描述。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即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司是关于遥感影像间隔时间的一项性能指标。遥感 探测器按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采集数据,这种重复周期,又称回归周期。它是由飞
行器的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运行周期、轨道间隔、偏移系数等参数所决定。这种重复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即探测器的灵敏度—
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即最暗一最亮灰度值〔亮度值)间分级的数目—量化级数。
定标(校准)是将遥感器所得的测量值变换为绝对亮度或变换为与地表反射率、表 面温度等物理蛰有关的相对值的处理过程。或者说,遥感器定标就是建立遥感器每个探测器输出值与该探i}器对应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定标(校准)可分绝对定标与相对定标两种方式。绝对定标需知道目标辐射的绝对值;
相对定标只须知道目标中某一点辐射与其他点辐射的相对数值。
小波变换。尺度金字塔和尺度空间过滤是小波转换的基础。小波变换理论提供 了将图像分解成不同尺度组成的一种数学框架。它主要是用于决定卷积的特定窗口
函数。
穗帽变换(又称K-T变换)是一种特殊的主成分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不同的是其转换
系数是固定的.因此它独立于单个图像,不同图像产生的土壤亮度和绿度可以互相比较。
K-L变换)就是一种除去波段之间的多余信息,将多波段的图像信息压缩到比原波
段更有效的少数几个转换波段的方法。这意味着利用波段之问的相互关系,在尽可能地不丢失信息的同时,用儿个综合性波段代表多波段的原图像,使处理的数据量减少。也就是说,主成分分析是将相关的多波段信息通过数学转换成不相关的信息距离分辨率(又称射向、横向或侧向分辨率),是指沿距离向可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脉冲的带宽(即持续时间)是决定脉冲分辨相邻日标能力(即遥感器距离分辨率)的关键。目标在距离上的位置是由脉冲回波从目标至雷达夭线间传播的时间决定
方位分辨率(又称航向、纵向或几何分辨率,a2imuth).是指沿一条航向线(方位线)
可以分辨的两点问的最小距离。航向上只有当目标在波束内才能接收到目标的回波能量。
直方图图像直方图描述了图像中每个亮度值个亮度值的像元数除以图像中总的像元数(DN)的像元数量的统计分布。它是通过每即频率直方图。直方图均衡化是广泛应用的非线性拉伸方法。这种算法根据原图像各亮度值出现的频率,使输出图像中亮度都有相同的频率。这种算法和其他对比度增强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图像中亮度根据其累积频率而重新分配。遥感影像特征的色与形,可具体划分为遥感解译的8个基本要素。即,、阴影、大
小、形状、纹理、图案、位置、组合等。分别说明如下:色调或颜
图像融合是一个对多遥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他信息的处理过程。它着重于把那些
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按一定的规则(或算法)进行运算处理,获得比任何单一数据更精确、更丰富的信息,生成一幅具有新的空间、波谱、时间特征的合成图像。它不仅仅是数据l可的简单复合,而i}调信息的优化,以突出有用的专题信息,消除或抑制无关的信息,改善目标识另rI的图像环境,从而增加解译的可靠性,减少模糊性(即多义性、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和误差)、改善分类、扩大应用范围和效果。图像融合可在3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一是像元(pixel),二是特征〔feature)、三是决策层(decision level)垂本像元的图像触合是指对测量的物理参数的合并。即直接在采集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融合。
基于特征的图像融合是指运用不同算法,首先对各种数据源进行目标识别的特征提
取如边缘提取、分类等。也就是先从初始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空间结构信息如范围、形状、邻域、纹理
等;然后对这些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融合处理。3
.基于决策层的图像融合是指在图像理解和图像识别基础上的融合。也就是,经“特
征提取”和“特征识别”过程后的融合。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往往直接面向应用,为决策支持服务。此{)纹理(Texture)即图像的细部结构,指图像上色调变化的频率。它是一种单一细小
特征的组合。
·边缘检测,是通过有方向性的差值技术增强图像中的边缘,它主要是通过系统性
地比较每个像元和其指定方向上邻近像元的亮度值,产生一个亮度差值的新图像。这个方向可以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对角的。
低通滤波主要用于加强图像中的低频成分.而减弱图像中的高频成分。高通滤波则相反,即加强高频细节,减弱低频信息。
第二篇:遥感原理名词解释
光的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灰体: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相等的物体;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常数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其吸收系数介于0与1之间的物体。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之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与重合的轨道近地点: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点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分辨的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小变化量 训练样区:指的是图像上那些已知其类别属性,乐意用来统计类别参数的区域
异轨立体:在相邻的两个轨道上对同一块区域获取影像组成立体相对所获得的立体影像
瞬时视场:在扫描成像过程中一个光敏探测元件通过望远镜系统投射到地面上的直径或对应的视场角度。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动,即向短波方向移动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大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所发生的散射现象
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 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传感器定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象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方位分辨力:在航向上所能分辨出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称为方位分辨率。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空间分辨率:像元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辐射畸变: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成为辐射畸变
辐射校正:消除或改正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
平滑和锐化:图像中有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锐化是指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性变换,是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旋转
遥感: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
术
遥感技术:在一定距离以外不直接接触物体而通过该物体所发射和反射的电磁波来感知和探测其性质、状态和数量的技术
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波长或频率按序排列的总范围 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绝对温度:按热力学温标度量的温度
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发射率:物体通过表面向外辐射的电磁能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所辐射的电磁能的
比值
热惯量:度量物质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热容量: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 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光谱波长与其反射率间的关系曲线
等效温度:为了便于分析,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辐射温度
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它是波长的函数 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物体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特性 方向反射:具有明显方向的反射 漫反射: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
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波谱特性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几何变形:是指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坐标
系统中的对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新闻: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还具有广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一是根据特定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二是根据新闻发生地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地方新闻。三是以新闻的时间性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突出性新闻、延缓性新闻。四是根据特定的报道要求和报道形式,同时也考虑到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2、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的本源,即新闻的根本依据和源泉,也即新闻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这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坚决反对新闻造假或新闻失实。
3、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
1、记者采访;
2、通讯社电稿;
3、公众来信来稿;
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4、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新闻来源必须符合新闻本源的要求,新闻本源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来源。两者的区别:新闻本源问题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新闻本体的一种思考,而新闻来源则是从专业意义上对新闻材料出处的一种描述。西方新闻媒体一般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5、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只能按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客观的陈述,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形象、言论和行动,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包括一切具体细节,都必须用准确的文字作真实的交待,不得虚构、夸张和粉饰,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真实性的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真实;二是总体真实。
6、新闻的新鲜性:只有新近发生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经验,即一切能给人们带来新消息、新意见的具有新意的新鲜事实才有资格成为新闻。新鲜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事实要新;二是报道手法要新。
7、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如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播,新闻就会成为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新闻报道总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最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传播给公众。正确处理“及时性”与“时宜性”的关系、“抢”与“压”的关系。
8、新闻的公开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只有公开报道出来,为公众所知晓,为社会所承认,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媒体制作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公众传播。真实性使新闻区别于文学,新鲜性使新闻区别于历史,及时性使新闻区别于普通信息,公开性使新闻区别于情报。
9、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10、五要素说或六要素说: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主要人物(何人,Who);新闻事件(何事、What);事件发生的时间(何时、When);事件发生的地点(何地、Where);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因、Why)。以上俗称五W。六要素是指再加上一个H,即事件发生的过程(如何,How)。全能型导语即五个W和一个H的高度浓缩。新闻要素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从而保持新闻的具体真实。二是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三是有助于编辑进一步核对新闻事实,及时发现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1、硬新闻:所谓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重大信息的报道。这类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可以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它有两个严格要求:一是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二是报道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12、软新闻:所谓软新闻,多指关于社会、市井、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的报道,也包括带人情味的特写。软新闻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时间性不强,但特别讲究写作技巧。
13、新闻选择:所谓新闻选择,就是新闻从业者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和挑选,以确定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行为。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新闻就是挑选事实的艺术。采访、写作和编辑这三个新闻制作的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是价值标准,二是法律法规标准。价值标准包括: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14、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的“五性”: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15、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第六感官”等是它的形象说法。它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判断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有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二是迅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新闻价值孰主孰次;三是迅速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为读者所关心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四是迅速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手的新闻事实有关,从而挖掘出更重要的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一是靠理论的积累,二是靠实践的锻炼。
16、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17、新闻事业:所谓新闻事业,即专业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从新闻事业社会属性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新闻事业概括为:运用新闻手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及其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新闻事业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人际新闻传播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二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三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四是拥有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专职从业人员;五是面向社会大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18、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及其组织者运用舆论对社会运行中一切有害现象进行批评、督察、预警的行为。舆论批评(表层位置);舆论督察(主导位置);舆论预警(深层位置)。
19、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传媒为主体进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1、新闻舆论监督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新闻舆论监督是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
4、对新闻传媒自身来说,也是履行社会职责,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的手段。
20、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指在新闻工作中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的行为准则。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共产党对于新闻事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的总的看法,它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最早明确提出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是列宁。1942年,中共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新闻报道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二,政治上正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进行舆论导向。第三,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各级党的机关报和各类新闻单位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工作。新闻单位除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外,还必须遵守宣传纪律。在党领导之下的所有新闻单位,所有新闻事业中的党组织,所有在新闻事业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都不允许利用新闻舆论工具公开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定、指示的报道或言论。有不同意见,应按照党章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党组织反映。
21、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有两种含义: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社会舆论特别是作为社会舆论主体的公众。
22、新闻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引导就是以新闻媒体为实施主体所进行的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新闻规律:一是要用受众信服的事实说话,充分发挥事实的作用;二是要在真实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言简意赅的解释点评;三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四是要在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中实现引导。
23、邮发合一:自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实行的是“邮发合一”制度。其主要优点是:节约资源;布点全面迅速。其主要不足是:一是增加了一道中介环节,不但提高了报纸的发行成本,而且导致报社生产、销售之间的脱节;二是读者的订报费不能及时回笼,使报社缺少必要的流动资金。
24、自办发行:1985年,河南《洛阳日报》因为发行质量和费用问题与本地邮局交涉未果,率先打破了30多年一贯制的“邮发合一”制度,实行自办发行。此后,自办发行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报刊发行的两个主渠道之一。
25、广播收听率:计算受众中广播听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数计算。
26、电视收视率:计算受众中电视观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数计算。决定收听率和收视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有四个:一是节目的质量,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决定因素;二是节目安排的时段;三是声音或画面的质量(清晰度);四是节目编排的技巧(如要考虑地域文化因素等等)。
27、频道专业化:是目前国际电视传播业发展的一种明显倾向。电视频道专业化,指的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模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一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的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从全部是综合频道发展到将要大量出现的专业频道,是中国电视业进一步面向市场跨越的一大步。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如中央电视台除CCTV-1和CCTV-4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外,其余频道全部走专业化频道的路子。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省级台和城市台走得也很快,许多台都已经开办的贴近百姓生活的都市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音乐频道、外语频道等。(来自百度)
28、资本经营(资本运营):所谓资本经营,就是将经济实体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视为可以经营的资本,通过兼并、合并、收购、重组、控股、参股、投资等形式,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资本经营的两大功能:一是通过各种合法融资渠道,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资金,以保证媒介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通过合理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按照最优风险收益比率,盘活资本存量或将闲散资金投向市场,增加收益。我国媒介进行资本经营的意义:第一,帮助媒体盘活可经营性资本,激活媒体的无形资本,扩大媒体的品牌价值,使媒体资本迅速增值,实现媒体的超常规发展;第二,帮助媒体克服产业结构单
一、经营空间狭小、利润来源过于集中的弊端,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三,帮助媒体改革和完善经营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采编与经营两分开,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第四,帮助实力强、效益好的主流媒体兼并实力弱、效益差的小媒体,促进以市场手段为主来治散治滥,以资本为纽带来实现传媒业的跨地区、跨媒介、跨行业发展。
29、传媒集团化:传媒集团是适应市场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它在“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又跨出了一大步,表明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可以理解为近年来新闻改革的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质性进展。传媒集团化发展的意义:一是可以整合传媒资源,实现优化组合,从而使传媒更好地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部分传媒集团通过上市有望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快了中国媒介市场的整合,提高了中国媒介市场的集中度。
30、新闻自由:16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提出这一概念。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和接受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一项民主权利,它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新闻自由在本质上应该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公民不受限制地传播和接受新闻的自由,而绝不应该仅仅是新闻媒介的自由权。可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保障这种权利,这种权利常常必须借助于新闻媒介(事业)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才能得到兑现。因此,新闻自由就同时涉及到公民个人与新闻媒介两个主体。
3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该理论是在弥尔顿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西方传统的、典型的报刊理论,在二次大战前的几百年中一直具有较大的市场。它认为:报刊活动不应受政府控制,记者可以自由采访,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不管其内容真伪,因为公众有理性对此进行鉴别;报刊作为理性的产物,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可以与立法、司法、行政平行而成为“第四权力”。这种理论强调“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市场”,但不注意提供可靠的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界限。所以人们指责这一理论只是一种动听的口号,在现实中不具备真正的基础。实际上,自由报业的发展恰恰造成了观点自由市场的消灭。这是因为,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与大报竞争,最后只能被淘汰兼并。丧失了报纸的所有权,也就失去了发表意见的自由。
32、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并未完全抛弃自由主义理论,而是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多家观点,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或限制。它是1947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中提出的;1956年,美国新闻传播学家施拉姆、赛伯特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使之完整化和系统化。社会责任论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的报刊,对社会承担公众通讯工具的主要职能,这种责任是其业务政策的基础。它的责任表现为:在传递消息时,应真实全面地叙述所发生的事实;在交流意见时,应表现并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为了确保报刊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政府应当干预报刊活动,“如果报刊不自动地负起责任,政府的权力将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强制它实行这种转变”;“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公众传播”。
33、新闻控制:新闻控制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的简称,通常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规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媒介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新闻控制的主体不仅有国家,还包括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新闻控制必须使社会规范被媒介人员“内化”,从而达到积极控制的目的。新闻控制的形式:按控制的途径,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前者是新闻自律的一种方式,后者即新闻他律。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经济控制、政治控制和思想意识控制等。按控制的力度,可分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按控制的层次,可分为对媒介组织的控制和对媒介人员的控制。
34、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才能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3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
36、知察权:又称知晓权、知情权、了解权、采访权。在民主社会,公民的知察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闻传播者的公开报道才得以实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收集、核实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活动不受阻碍,政府、公务员及一切有关方面人士不拒绝提供公民依法应知晓的信息,是知察权的主要内容。凡政府、公务员及有关人士有意扣压公共新闻信息,或有意传播虚假消息,便被认为侵犯了这项权利。
37、秘匿权:又称“取材秘密”、“消息来源秘密”、“保护新闻来源”、“保守职业秘密”,指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有的国家为确保真实报道和司法正常进行,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在取证程序中新闻传播者不得行使秘匿权。
38、新媒介:“新媒介”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所说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核心的互联网等。
39、受众: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源。
40、核心受众:按传播对象的重要性,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虽然新闻媒体在总体上是对全社会开放的,但每个媒体以及媒体上设置的各类栏(节)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受众的。
41、受众定位:所谓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节)目的核心受众的过程。在核心受众的确定过程中,着重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受众的区域定位;二是受众的职业、身份定位;三是受众的年龄定位;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定位。
4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4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4、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45、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46、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47、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48、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49、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50、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5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52、广播的特征?答:一迅速及时,时效性强;二突破空间限制,渗透性强;三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缺陷:一瞬即逝,过而不留和顺序收听,不能选择。
53、电视的特征?答:一是视觉为主,视听兼备;二是现场感强,可信度高;三是近距离观赏,亲切而自由;四是综合艺术,兼容并蓄。缺陷:除瞬间即逝,选择性弱之外,还包括它不大容易用画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许多背景材料,电视画面难以展示;其次是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记者赶到现场已经时过境迁,无法拍摄,即使现场拍摄,有的精彩场面稍纵即逝,抓拍不到就无法以重现。
54、互联网的特征?答: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交流方式和交往平台,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二是信息交流资源的分散性和共享性;三是信息交流方式的交互性和综合性;四是信息交流活动的协同性和实时性。
55、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点?答:大容量,高速度,立体性,互动性,选择性,全球性。缺陷: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由于大量信息垃圾的存在使人们在网上搜寻有用信息的效率降低。另外,在传播内容上网络媒体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抄袭,复制现象严重。再如在信息管理上由于管理的成本南宁市,技术难度过大,网络新闻的有序局面尚未建立。另外还有带宽瓶颈等问题。
56、受众意识的树立?答:首先要求传播者明确传播关系构成中,传播者对受众的依赖关系,受众越多其影响也就越大,传播的效果就可能越好。其次传播者既无法选择受众也不可能用任何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压力迫使受众就范,只有尽力改善传播质量以赢得受众的支持,对此传播者必须注意要了解受众,传播多样化,传播内容通俗易懂,传播形式生动活泼等。
57、如何理解受众需要?答:首先受众需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人为设定。其次受众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再次受众需要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无限多变性,虽然它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并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和精神感受方式的影响,新闻受众对新的传播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传播者必须适应新的要求,勇于创新,以更为新颖,更为贴近受众的方式传播新闻。
58、受众满足的过程是怎样的?答:一,受众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受众心理过程的总体来看,它是由接收-寻求,被动-主动这样相反相成的心理活动啮合而成的一个有机过程。二,新闻受众处于新闻传播过程的终端,受众处于接收地位,是一个相对被支的角色。但是受众是一个个充满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迫切的需要对新闻信息作出鉴别和理解。于是受众由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变为新闻住处的寻求者,而产生了由被动向主动的心理转化。三,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主动寻求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内容的寻求和对新闻媒介的寻求。一般来说,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倾向在起作用:求知,求新,求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主动寻求是在一定的接收范围内的寻求,而不是脱离接收者的特定位置去进行凭空创造,更不是代替传播者采集,选择事实来制作新闻。
59、受众从接收到接受新闻信息经历了几个阶段?答:三个,第一阶段是接触阶段,指人们开始允看,阅读或收听新闻;第二阶段是意义转换阶段,受众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接触到的新闻进行归纳分析,作出各种价值判断;第三阶段是接受阶段,通过意义的转换,其中的部分新闻住处为受众所接受,并对他们的决策,认识和行为等等产生明显或隐约的影响。
60、舆论的特点?答:首先它总是针对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因此舆论具有社会客观性,是社会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次舆论是以意见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因而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再次舆论是完全出自舆论主体的自发或自觉的行动。因而具有非强制性特点。最后在同一社会中舆论形态总是丰富多样且非常复杂的。
61、舆论与新闻的共同点与区别?答: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公开传播的,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反应。区别:首先新闻以传播信息为第一要义,它着眼于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而舆论是众人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特定事实所表示的意见;其次新闻要以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反映事实,报道事实的真相,而舆论则带有鲜明突出的倾向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再次新闻寻求受众的共同兴趣,传播得越广泛越好,追求无差别的覆盖面,而舆论的传播则具有一定的影响企图,而且是在利益相近的人们中间传播,其范围往往被利益,地位,观念所框定。
第四篇:《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3022106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时:48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教学和学习,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地理科学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2)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遥感软件应用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RS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R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章 绪论(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遥感的分类和主要特点;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遥感系统
第三节 遥感的类型
第四节 遥感的特点
第五节 遥感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反射率及其类型、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教学3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什么是微波、微波遥感,微波遥感的特点、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什么是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有什么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平台
第二节 摄影成像
第三节 扫描成像
第四节 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五节 遥感图像的特征
教学重点:扫描成像
教学难点: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教学6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掌握数字图像增强的几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了解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意义;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理解色度图,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校正
第三节 数字图像增强
第四节 多源信息复合教学重点:数字图像增强
教学难点:多源信息复合第五章 遥感目视解译与制图(6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了解卫片的目视判读、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第三节 遥感制图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教学难点:遥感制图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教学3课时,实验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第三节 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四节 遥感影像特点与解译标志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教学难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七章 遥感的应用(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掌握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及其与传统遥感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质遥感
第二节 水体遥感
第三节 植被遥感
第四节 土壤遥感
第五节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教学重点:水体遥感,植被遥感
教学难点: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第八章 3S技术综合应用(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3S综合应用,掌握3S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S综合应用概述
第二节 3S综合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3S综合应用实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采取教师主讲授课,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习题作业):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完成布置习题作业,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2.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考核采取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60%。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著:《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教学参考书:
[1] 陈述彭、赵英时著:《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2] 卢国铭、姜遵富、方永绥著:《遥感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 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王文明著:《遥感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五篇:遥感概论实习一
《遥感概论》实习
实习一 遥感图像的下载
实习目的
掌握下载遥感图像的流程,了解相关网站。
实习内容
通过网络,免费下载一景遥感图像。
实习要求
1.下载一景遥感图像(不限地点、平台、传感器、时间等); 2.说明下载的过程(截图和文字结合说明),包括网站信息,数据查询条件设置、数据下载的方式等。
附:
相关网站(仅供参考,不限于此):
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jsp——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http://www.xiexiebang.com —— 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