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监管(范文)

时间:2019-05-14 13: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用监管(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用监管(范文)》。

第一篇:信用监管(范文)

平城工商所发挥信用监管优势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今年,陵川县工商局平城工商所不断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创新监管机制,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采集为切入点,以强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为手段,以强化企业信用帮扶为重点,有效巩固和提升了责任区监管效能。

一是强化信用信息征信工作,为实施有效监管打牢基础。近年来,平城工商所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与工商业务的有机融合,对辖区200家企业和1000余户个体户登记信息逐一录入微机,一户一档,可随点随查,一查即清。同时,利用企业年检和个体验照,及时核对、清理、补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变更换照、年检验照信息,及执法监管中的动态监管信息,初步形成了集巡查、监管、警示、评价为一体的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构建了企业信用平台,为实施有效监管打牢基础。

二是强化企业分类监管,突破基层监管瓶颈。平城工商所辖一镇三乡,111个行政村,处在市场监管的前沿阵地,职责多、任务重、管辖广、人员少,单靠日常巡查实施市场监管,时间长,效率低。对此,平城工商所充分发挥信用监管优势,依据企业信用分类类别,实施适时巡查、定时巡查、随时巡查和专项检查,不但改变了日常监管只执行而裹足不前的局面,而且还提高了市场监管的针对性。今年,借助企业信用平台,对各类市场主体巡查230余户次,重点对失信企业加强了市场巡查频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8起,有效巩固和提升了责任区监管效能。

三是强化企业信用帮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借助信用信息化系统,继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向省、市局推荐“守合同重信用”企业7家,引导企业增强自律意识。同时,继续引深“创建信用市场、评定信用商户”活动,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力度,向金融部门推荐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指导个、私协会组成联合担保协会,促进“银、企”对接,依托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积极帮助当地个私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累计评定信用商户70余户,帮助30户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办理各类小额贷款350余万元,为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二篇: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

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提高工商执法效能,近日,重庆市工商局出台了《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工商个字〔2005〕第26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工商个字〔2006〕第24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以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为主导、并根据所从事的行业、经营地域和预警等状况进行内部分类和评价,划分市场主体的监管等级,并相应采取不同监管措施,以明确监管距离,合理分配监管力量,实行区别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信用监管的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属于本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督管理职能范围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它市场主体。

第四条 市场主体分类情况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监督管理需要,不得随意对外披露或公示。

第二章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

第一节 信用分类标准

第五条 依据工商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将市场主体分为A、B、C、D四级。A级为守信市场主体,用绿牌表示;B级为警示市场主体,用蓝牌表示;C级为一般失信市场主体,用黄牌表示;D级为严重失信市场主体,用黑牌表示。

第六条 守信市场主体指遵守法律法规和信用原则,具有良好信用的市场主体。企业一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成立期未满一年的企业自成立以来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的,应认定为守信企业。

个体工商户一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成立期未满一年的个体工商户自成立以来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的,应认定为守信个体工商户。

第七条 警示市场主体指有轻微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

企业一年内出现因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到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没收3万元以下违法所得或没收价值3万元以下非法财物处罚记录的,应认定为警示企业。

个体工商户一年内出现因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到警告、1千元以下罚款、没收1千元以下违法所得或没收价值1千元以下非法财物处罚记录的,应认定为警示个体工商户。

第八条 一般失信市场主体指有较严重违法行为的市场主体。

企业一年内出现因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到3万元以上(不含本数,下同)罚款、没收3万元以上违法所得、没收价值3万元以上非法财物处罚记录的,应认定为一般失信企业。

个体工商户一年内出现因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到1千元以上罚款、没收1千元以上违法所得或没收价值1千元以上非法财物处罚记录的,应认定为一般失信个体工商户。

第九条 严重失信市场主体指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市场主体。

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责令停业整顿、责令关闭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应认定为严重失信企业。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责令停业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应认定为严重失信个体工商户。

第十条 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由业务系统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分类标准自动进行分类。

第二节 信用等级的评定和修复

第十一条 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从该市场主体最近一次发生信用分类标准规定的相应处罚记录被认定之日起评定。市场主体同时符合多类信用等级认定标准的,以失信程度最高的信用等级确定其信用等级。

第十二条 市场主体信用等级修复是指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市场主体经过规定的信用等级修复期限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信用分类标准,重新评定其信用等级。

第十三条 B级和C级市场主体信用等级修复期限为信用等级评定后一年。市场主体在信用等级修复期限内发生信用分类标准规定的新的处罚记录的,从新的处罚记录被认定之日起信用等级修复期限重新开始计算。

被责令停业整顿的D级企业和被责令停业的D级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等级修复期限为停业期结束恢复营业后一年。其他情况的D级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信用修复。

第十四条 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由业务系统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自动进行评定和修复。

第三章 市场主体行业风险分类

第十五条 依据市场主体行业风险状况,可以将市场主体分为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热点行业和一般行业市场主体。

第十六条 高危行业市场主体指经营范围涉及前置许可,且与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相关,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监管的市场主体。高危行业包括以下行业:

(一)道路运输行业;

(二)水路运输行业;

(三)煤矿开采行业;

(四)非煤矿山开采行业;

(五)危险化学品经营行业;

(六)民用爆炸物品经营行业;

(七)药品经营行业;

(八)食品经营行业(包括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和食品销售行业);

(九)其它高危行业市场主体。

第十七条 公众聚集场所市场主体指经营场所为公众聚集场所,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市场主体。公众聚集场所包括以下场所:

(一)歌舞厅;

(二)影剧院;

(三)住宿服务场所;

(四)茶楼、茶座、酒吧;

(五)餐饮服务场所;

(六)商场;

(七)网吧;

(八)游戏厅;

(九)洗浴(含洗脚)服务场所;

(十)其它公众聚集场所。

第十八条 热点行业市场主体指阶段性引起社会关注,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行业的市场主体。热点行业包括以下行业:

(一)广告行业;

(二)粮食行业;

(三)废旧金属经营行业;

(四)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

(五)农资经营行业;

(六)中介行业;

(七)其它热点行业。

针对辖区监管工作实际变化,热点行业范围将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九条 一般行业市场主体指除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和热点行业以外的其它市场主体。

第二十条 市场主体属于多种行业的,以风险度最高的行业确定其风险行业类别。

第四章 市场主体经营地域分类

第二十一条 依据市场主体经营地点的不同位置对监管工作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市场主体分为重点监管区域和一般监管区域市场主体。

第二十二条 重点监管区域主要包括以下区域:

(一)学校周边;

(二)商业繁华地区;

(三)旅游景区;

(四)车站、码头;

(五)农村集贸市场;

(六)其它重点监管区域。

各区县局、直属局可以针对辖区监管工作实际对上述重点监管区域进行调整,并划定其具体区域范围。

第二十三条 一般监管区域市场主体指重点监管区域市场主体以外的其他市场主体。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局、直属局可以针对辖区监管工作实际,决定是否采取市场主体经

营地域分类。

各区县局、直属局未采取市场主体经营地域分类的,其辖区市场主体视为一般监管区域市场主体。

第五章 市场主体预警分类

第二十五条 依据警示情况,可以将市场主体分为预警市场主体和无预警市场主体。第二十六条 预警市场主体指具有警示信息的市场主体,无预警市场主体指没有警示信息的市场主体。

第二十七条 警示信息由业务管理系统根据业务规则自动产生或由相关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录入。

除由业务管理系统根据业务规则自动产生的警示信息外(如全国、全市黑牌企业及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未年检企业、案件查处信息等),相关人员应录入市场主体下列警示信息:

(一)主体资格警示,包括:登记材料不全、被有关部门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股权被冻结、有关部门建议吊销执照、企业应办理变更登记、经营场所限制或冻结、产权未过户、企业应办理注销登记(含经营期限到期);

(二)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资格警示,包括:因企业破产自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因犯有贪污贿赂罪、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因犯有其他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正在被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正在被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通缉;

(三)企业名称警示;

(四)重点行业专项整顿;

(五)违法违规情况警示,包括需要警示的案件立案信息、大要案件及典型案件;

(六)退出市场未经清算的清算责任人;

(七)其它警示信息。

第六章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措施

第二十八条 根据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类、行业风险分类、经营地域分类等情况可以将市场主体分为Ⅰ类监管等级、Ⅱ类监管等级、Ⅲ类监管等级、Ⅳ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符合多类监管等级条件的,以最高监管等级确定其监管等级。

第二十九条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市场主体为Ⅰ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

(一)信用分类为A级;

(二)行业风险分类为一般行业;

(三)经营地域分类为一般监管区域;

第三十条 对Ⅰ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实行激励机制,除专项检查、回访和申(投)诉举报调查外可以免于日常检查(发现情况,随时检查);

(二)在年检验照时,提供便捷服务。对经申请符合年检免审条件的企业,经登记机关认定后,年检时免予审查;

第三十一条 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非高危行业市场主体为Ⅱ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

(一)信用分类为B级;

(二)行业风险分类为公众聚集场所或热点行业。

第三十二条 对Ⅱ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除专项检查、回访和申(投)诉举报调查外,每年至少巡查一次(发现情况,随时检查);

(二)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办理变更登记、年检或验照时进行针对性审查;

(三)对预警市场主体,应根据预警内容在业务工作中予以关注;

(四)市场主体违法失信信息进入重庆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提示相关部门加强协同监管;

(五)有关单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出具市场主体信用证明的,应在信用证明中注明其违法失信行为。

第三十三条 满足下列任一条件的市场主体为Ⅲ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

(一)信用分类为C级;

(二)行业风险分类为高危行业;

(三)监管区域分类为重点监管区域。

第三十四条 对Ⅲ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除专项检查、回访和申(投)诉举报调查外,加强日常检查,每半年至少巡查一

次(发现情况,随时检查)。区县局、直属局可根据监管工作实际,对辖区需要特别监控的C级、高危行业以及重点监管区域的市场主体提高巡查频率(可改设定为每个季度至少巡查一次或每个月至少巡查一次);

(二)在办理变更登记、年检或验照时进行重点审查;

(三)对预警市场主体,应根据预警内容在业务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

(四)实行严管机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管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对涉及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果断采取强制措施,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五)市场主体违法失信信息进入重庆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提示相关部门加强协同监管;

(六)有关单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出具市场主体信用证明的,应在信用证明中注明其违法失信行为。

第三十五条 Ⅳ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指信用等级为D级的市场主体。

第三十六条 对Ⅳ类监管等级市场主体实行惩戒淘汰机制。对停业整顿的个体工商户,重点检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是否执行到位,违法经营行为是否改正,对其新的违章违法行为,从重从严查处,在登记和验照时,加强全面审查;对责令关闭的企业,要督促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对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实施以下措施加强后延监管工作:

(一)自吊销之日起三个月内进行案后回查,重点检查其是否已停止经营活动并进行清算;

(二)回查中发现未停止经营活动的,要予以取缔,企业未进行清算的,要注明未经清算和负有清算责任的投资人,待清算完结后,再消除未经清算的提示;

(三)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不予年检,并责令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对其投资设立相关企业,要督促其办理变更登记;

(四)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负有个人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限制的原法定代表人或有关人员依法进行限制;

(五)依法公开违法记录并选择典型予以公示;

(六)有关单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出具市场主体信用证明的,应在信用证明中注明其违法失信行为;

(七)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违法失信信息进入重庆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和全国黑牌企业数据库,提示相关部门加强协同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区县局、直属局可根据监管工作实际对市场主体监管等级进行合理调整,但不得低于本办法规定的监管等级。

第七章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规范

第三十八条 各业务处(科)室应加强对本业务口市场主体分类监管工作的督促落实,确保分类监管工作全面实施到位。

第三十九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完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济户口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属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督管理的广告媒体单位、商标注册人、无照经营户等其它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

第四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片区,并明确每个网格片区的分管干部及其监管职责,实现网格片区划分率100%。

第四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应按以下要求全面落实辖区经济户口认领,实现经济户口认领率100%:

(一)企业应在核准登记后三个工作日内认领到所属监管网格片区;

(二)个体工商户应在核准登记后两个工作日内认领到所属监管网格片区;

(三)商标应在商标信息录入业务管理系统后五个工作日内认领到所属监管网格片区;

(四)广告经营许可证、固定格式印刷品、户外广告应在登记后十五个工作日内认领到所属监管网格片区;

第四十二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按以下权限落实重点行业标注工作,实现重点行业标注率100%:

(一)注册登记部门负责新设立和变更登记市场主体重点行业的标注;

(二)工商所在监管工作中发现市场主体重点行业标注错误的,工商所可进行重点行业标注的修改。

第四十三条 各级局应按照本办法要求,根据本辖区监管工作实际对重点监管区域市场主体进行标注。

第四十四条 录入的警示信息实行“谁警示,谁解除”的原则,由录入警示信息的部门负责解除。

第四十五条 监管巡查干部应按本办法要求实施市场主体巡查工作,实现分类监管巡查

到位率100%,并在巡查结束后两个工作日内将巡查记录录入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

第三篇: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信保业务)监督管理,规范信保业务经营行为,防范金融交叉风险,促进信保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保证保险,是指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分为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除外)和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为权利人;保证保险的投保人为义务人、被保险人为权利人。

本办法所称履约义务人,是指信用保险中的信用风险主体以及保证保险中的投保人。本办法所称网贷平台信保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与依法设立并经省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以下简称网贷平台)合作,为网贷平台上的借贷双方提供的信保业务。

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是指财产保险公司。

第三条 保险公司经营信保业务,应当坚持依法合规、小额分散、稳健审慎、风险可控的经营原则。

第四条 保险公司开展信保业务应当遵守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确保信保业务的整体规模与公司资本实力相匹配。保险公司开展信保业务,应当关注底层风险,充分评估信保业务对公司流动性的影响,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二章 经营规则

第五条 经营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上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应当不低于75%,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低于上述要求的,应当暂停开展信保新业务,并可在偿付能力满足要求后恢复开展信保业务。

第六条 保险公司承保的信保业务自留责任余额不得超过上一季度末净资产的10倍。对单个履约义务人及其关联方承保的自留责任余额不得超过上一季度末净资产的5%,且不得超过5亿元。超过以上自留责任余额要求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未办理再保险的,不得承保。

保险公司承保履约义务人权利质押融资信保业务,对于权利质押物属于同一兑现主体的,参照本条对单个履约义务人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保险公司经营信保业务,应当谨慎评估风险,准确测算风险损失率,合理预估利润率,基础费率的厘定应当与承保的风险相匹配。

第八条 保险公司不得为以下融资行为提供信保业务:

(一)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债权转让行为;

(二)非公开发行债券业务,以及主体信用评级或债项评级AA+以下的公开发行债券业务;

(三)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东、子公司以及其他关联方的融资行为(其他关联方的资金融出行为除外);

(四)中国保监会禁止承保的其他行为。

第九条 保险公司开展信保业务,不得存在以下行为:

(一)承保投保人违法违规、规避监管等行为;

(二)承保不会实际发生的损失或已确定的损失;

(三)以拆分保单期限或保险金额的形式,承保与同一借贷合同项下融资期限或融资金额不相匹配的信保业务;

(四)通过保单特别约定或签订补充协议等形式,实质性改变经审批或备案的信保产品。实质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保险标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费率、赔付方式、赔偿处理等;

(五)承保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贷(借)款利率超过国家规定上限;

(六)中国保监会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十条 保险公司开展网贷平台信保业务的,应当遵守第九条规定,并不得存在以下行为:

(一)与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相关规定的网贷平台开展信保业务;

(二)汽车抵押类或房屋抵押类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单户投保人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自留责任余额超过500万元,单户投保人为自然人的自留责任余额超过100万元;其他信保业务,单户投保人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自留责任余额超过100万元,单户投保人为自然人的自留责任余额超过20万元;

(三)中国保监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开展网贷平台信保业务,应当对合作的网贷平台制定严格的资质准入要求。保险公司与网贷平台签订的协议,应当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开展网贷平台信保业务,应当按照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相关规定,做好保险产品及服务等方面信息披露。同时,保险公司应当要求合作网贷平台公布由保险公司统一制作和授权的保险产品重要信息,相关宣传内容应当经双方共同审核同意,避免网贷平台进行虚假、误导宣传。

第三章 内控管理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业务制度,包括业务评估审议、决策程序、承保理赔、事后追偿和处置等制度。业务制度应贯穿信保业务全流程和各操作环节,确保相关决策或操作均有迹可查。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开展信保业务的,应当设立专门的信保部门或管理团队,实行保前、保中、保后风险隔离的管理原则。总公司对信保业务实行集中管理,开办信保业务的分支机构应当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保前风控、保中审查、保后管理,以及逾期后的催收、理赔、追偿等工作。

第十五条 总公司应当配备或聘请具有经济、金融、法律、财务、统计分析等知识背景或具有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银行信贷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涵盖信保业务全流程的业务系统,应当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衔接,并在业务系统中锁定各环节总分支机构管理层级与权限设置。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包含信用评级模型、追偿等功能的信保业务专业操作系统。

保险公司应在业务系统中设定校验规则,控制单个及单笔履约义务人的承保金额和整体信保业务的承保金额,避免通过多次承保规避金额限制,超过公司承保限额。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财务规则、会计准则等要求,单独核算,单独统计,分类管理,准确记录,真实反映信保业务的经营费用、经营成本和经营成果。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开办信保业务应根据具体业务类型的风险分布特征,合理提取相关责任准备金,并对保费充足性进行测试,准确计量未到期责任风险。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逐步建立以内部审核为主、第三方风控机构为辅的风险审核机制。保险公司应当对履约义务人的资产真实性、交易真实性、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审慎调查,防止虚假欺诈行为。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开展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应当根据业务风险状况,及时监控和跟踪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往来还款资金动态,必要时建立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双方还款账户的共同监管机制。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抵质押物的管理,建立抵质押物处置的有效渠道,提高对抵质押物的处置能力。保险公司对履约义务人、连带责任保证人或第三方所提供的反制措施,应当仔细核验,确保抵质押品及担保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结合信保业务的风险状况,与业务合作方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抵质押措施、设置免赔额或免赔率、保证金等形式,并在相关协议中明确。

第二十三条 开办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逐步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将有关部门要求的相关信息及时上传征信系统。鼓励保险公司根据需要与司法系统、民政系统、第三方征信机构、各类大数据机构等进行信息对接。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保业务的风险预警机制,并针对主要风险类型,设定预警指标和参数,做到早预警、早处置。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保业务突发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处置部门及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化解风险,避免发生群体性、区域性事件。同时,应当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正面宣传。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将信保业务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对信保业务的内部审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业务经营、风控措施、准备金提取、业务合法合规等情况。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整体信保业务的日常监管,各保监局负责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信保业务的日常监管。中国保监会指导各保监局做好辖区内信保业务风险事件处置工作。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首次开办、暂停、复办或停办信保业务,应当自出现上述情况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保监局报告。

第二十八条 经营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中国保监会报告上一业务经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及专业人才配备情况。

(二)业务经营情况:

1.基本情况,包括经营信保业务的区域范围、分支机构、保费规模、保险金额、赔款支出、已追回金额、尚未追回金额、实际承保费率水平;

2.经营结果,包括信保业务的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综合成本率;

3.其他情况,包括保险金额排名前三位的业务概况、赔款支出排名前三位的业务概况、与股东或其它关联方之间开展信保业务情况、再保险情况;

(三)风险预警标准及风险处置情况;

(四)信保业务的专项审计报告或审计报告中涉及信保业务的内容;

(五)中国保监会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况。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当根据当地保监局的要求,定期报送信保业务经营情况。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重大风险事件报送机制,及时将重大风险事件暴发前、处置中、结案后的情况报送中国保监会和当地保监局。重大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影响面较大、影响公司稳定经营、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公司或行业声誉、涉及被保险人人数较多等。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在经营信保业务过程中,存在以下情形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责令整改。对于违反《保险法》有关规定的,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偿付能力要求开展信保业务的;

(二)未按本办法规定办理再保险的;

(三)未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超业务范围承保的;

(四)未按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开展信保业务的;

(五)未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信息披露的;

(六)未按规定使用经审批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以再保险(包括转分保)方式接受信保业务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生效,施行期限为3年。

第四篇:运用信用监管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运用信用监管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兼论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诚信制度构建

摘 要:诚实守信是企业开展交易活动的重要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企业诚信建设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的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存在弊端,企业信用文化水平不高等。有鉴于此,必须完善我国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监管的相关机制,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提升企业主体信用水平,从而构建完善的“宽进严管”下的企业诚信制度。

关键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信用监管 企业诚信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虽然不是工商一个部门的工作,但是对工商部门而言势必将成为工作重心和重点,且任重道“近”。“宽进严管”的登记制度改革,将使创业“门槛”大幅降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登记制度改革也将改变当前的工商监管模式,弱化准入环节的事前把关,事中和事后环节的监管量将会增强,监管压力亦会陡增。为此,只有构建完善的企业诚信制度,才能规避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冲击,为登记制度改革保驾护航,从根本上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运用信用监管是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是对以往守诺的正面记录,也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所谓信用监管,是行政管理部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的信用状况征集、整理、评估,据此实行不同的分类监管,奖惩并重,提升监管效能,提高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的监管方式。

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必须注重信用监管,以信用监管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一步要求“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而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监管难度势必加大,为此,顶层设计引入了信用监管。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0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2013年11月张茅局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努力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宽进严管”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对以往工商工作的颠覆,但凡改革都会触动利益集团,遭遇阻碍,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要凝聚各方力量和各种要素,合力推进信用监管建设,推动登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当前我国的信用监管现状分析

(一)从法律层面来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基本法尚未出台,信用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调控主要表现为民法通则、合同法、商标法、破产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刑法等其他法律中有关诚信的法律规定。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经济、刑事惩罚使企业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立法的本意一般都是为了规范或者调整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而制定的,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行为可以适用“此”法,也可以适用“彼”法的法律法规“打架”现象,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执法者陷入困境。

(二)从制度方面来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尚不成熟,部门信息要素的融合与兼容有所欠缺

在主体信用监管方面,各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如工商总局于2003年出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企业信用标准将企业相应地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即A、B、C、D四级;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发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设置A、B、C、D四级。其他的如中国人民银行、劳动保障部门等也在开展征信活动和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对纳入信用征集的部门并未统一明确,对企业而言有失公平。而由于部门间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差异等原因,会出现数据共享滞后、信息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总局《意见》出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虽然总局也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但是与基层的实践却还是存在差距。其中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缺乏个人信息与企业信息的融合。近几年,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导致企业主(包括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携款逃逸的事件屡有发生;而企业主参与赌博、挥霍无度等一些个人作风问题,也要影响企业的经营。可见,企业主的个人行为,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诚信建设都息息相关。目前,企业主的个人信息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基本是割裂开来的,且信息滞后,没有有效的防范机制。

其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根据总局《意见》,将企业分为A、B、C、D四级管理类别,这种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弊端,如企业10多年没有违法行为,一直信用优良,但是由于加分与降分之间分值设置的不合理性,即使企业到达A级后,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就会很容易被降入B级。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并非都能人为操控而避免,奖惩之间的失衡或者过于苛刻的惩罚,对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从人文角度来看,企业信用文化氛围建设不够浓厚,短期内难以系统融入诚信社会的框架体系中

当前,我国的社会诚信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思路、理念和制度都还比较模糊,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缺乏综合性的强硬手段支撑,社会公德良序对此类行为的约束也并不有效。就企业而言,目前,家电制造、服装加工等行业性的诚信缺失的现状较为严重,较多的中小企业处于低端、防冒的原始阶段,面临创牌难的困境;企业间互相拖欠债务行为普遍发生,配套加工企业受制于人,合同形同虚设,处于低利润的“死循环”中;其他还有做假帐、虚假宣传等行为,都严重破坏了企业诚信建设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信用信息的联系也不紧密,失信和守信之间的表象没有明显体现,企业失信也不会被“打回原形”,企业获得的利益远大于失信成本;此外,信用积累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荣誉评定、信用加分都偏向于规上企业,中小企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导致企业对诚信建设普遍不重视,甚至有所抵触。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

建立与“宽进严管”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企业诚信制度,对放宽准入条件后的企业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对企业监管的平衡作用,可以对企业主体形成约束力,防范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从而使“严管”工作变难为易。

(一)健全我国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信用基本法的出台,修改和梳理相关配套性文件。

1.加快信用基本法的制定。所谓信用基本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就调整信用法律关系主体各方相关权利义务所制定的法律。通过制定信用基本法,对信用管理的基本原则、信用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基本权利义务、信用征集方式和信用奖惩机制等进行明确,作为信用法规规章制度的依据,进而系统全面地调整信用管理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纵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均建立了完整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且大多由中央基本法为先导,在立法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2.加强对主体规范性法律法规的修改。对主体的信用监管的结果要真正应用于日常监管工作,就必须对当前的主体规范类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地修改和完善,以突出信用监管的成效。如将信用成果与企业报告制度相结合,修改《企业检验办法》,对失信企业的整改措施进行明确等;列入“黑名单”的严重失信的法定代表人、高层管理人员,其资格如何限制,在企业登记的相关法律文件中作出规定。

3.梳理地方立法。主体信用综合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信用数据,其信用成果也是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所共享的,在立法上,要防止法规规章过多过滥、法规“打架”、形同虚设等现象,要以信用基本法为指引,进行宏观把握,通过严格、规范、有序的信用管理,达到宽进严管的信用管理整体水平。

(二)建立信用监管的相关机制,“外强”主体信用奖惩机制,“内强”信用数据的监督。

1.完善信用监管机制。要实行激励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荣誉、税收、贷款等都要有所倾斜。要完善惩戒机制,国务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放入“经营异常名录’的放入‘经营异常名录’,对严重违法者要放入‘黑名单’。”要依法严惩失信行为,做到信息公示和公开化,使失信者“暴露无遗”。

2.完善信用监管监督机制。对信用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地监管,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工作档案制度,信用评价、信用数据的录入等信息采集与评估工作要有统一的标准,对采集人员、书式资料、电子数据均要留档备查。对信用管理工作,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进行有效地监督,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审查与纠错机制、信用信息公开机制、网络监督机制等,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三)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构建信用“大数据”体系,精细化信用分类管理等级。

1.充实主体信用信息。银行金融系统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是比较成熟的,要将这块的个人信用信息应用于企业信用信息,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股东、投资人、合伙人的个人信息进行融合,融入到企业信用信息,使信用信息更加完整全面。

2.细化分类管理等级。对企业的信用分值实行上不封顶的政策,特别是信用等级达到A级的企业,通过继续增加信用分值的办法,使企业的信用分值不断增加,也可对信用等级再细化,细分为A、AA、AAA等多个等级,促进企业诚信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使信用分值较高的企业不至于一旦发生违法行为,信用等级立即发生波动。同时,对失信行为的降分也要进行调整,依具体行为区别对待,划定相应的尺度和标准档次,避免多年守信企业,因一朝失信,出现“自由落体式”降级,立即回到信用原点的现象;对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食品生产经营等重点行业的故意违法行为,采取“一降到底”方法,提高违法“成本”。

(四)提升企业主体信用水平,构建社会信用文化“大背景”,加快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需要信用文化的支撑,有了文化的支撑信用建设才会有肥沃的土壤,滋养生息。信用文化的发展,会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反之也会促进信用建设。

1.构建信用文化。在美国,信用信息的采集不需经消费者事先同意,这是美国信用报告制度的一大特点。信用信息属于个人所有,也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但是美国人与众不同的观念,却提高了其信息采集的广度和速度。当前,要倡导诚实守信是企业经营之本理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亡”的以信立本的信用文化氛围;要大力推进政府部门的诚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发挥好政府的表率作用。

2.加快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征集、申报和共享机制,完善信用网络技术,搭建联合征信服务平台;企业要强化信用管理工作,加强信用自律和有效的约束防范机制,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信用是企业品牌,品牌是无形资本”,要深化企业信用资本的应用,激发企业信用自律的内在动力。

录用情况:

1.“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主题征文三等奖,主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宣传中心,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 2.[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2015年第3期。

第五篇:09.10.26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报告

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工作情况报告

2008年8月,省局转发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郑州、洛阳市先行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省局工作部署,我局积极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明确任务,摸清情况,逐步实施。市局党组全力支持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和剑光同志对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强调推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市场监管制度、方式、手段的重大改革创新,是国家总局、省局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求市场合同科牵头,信息中心、监管、注册科配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局布置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

一是摸清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底数,为信息录入准备翔实全面的资料。各县(市)工商局、城区分局首先对辖区内的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了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类别、场内经营者数量、行业范围、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市局在全面摸底调查后,确定先在基础工作较好的 涧西、西工分局以及偃师市、宜阳县局等4个单位先行试点,其他单位先开展信息采集工作,2009年6月份在全系统全面展开。

按照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和采集表内容要求,各县(市)工商局、分局按商品交易市场类别统计市场情况。据统计,截止2008年9月份,我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12个。其中:

一、农副产品市场106个。其中,1、农副产品综合市场100个;

2、农副产品专业市场6个。

二、工业消费品市场71个。其中,1、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56个;

2、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15个。

三、生产资料市场21个。其中,1、生产资料综合市场6个;

2、工业生产资料市场4个;

3、机动车交易市场2个;

4、钢材交易市场4个;

5、旧机动车交易市场2个;

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2个;

7、木材交易市场1个。

四、生产要素市场4个。

二是建立制度,动态监管。建立“一书一档”制度,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检查、谁录入”的原则,将经营户的22项信用分类指标录入综合系统,监管人员可随时掌握查询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和信用等级,及时、动态地调整监管方式和监管重点,增强了分类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配合,及时指导。市局主管领导贾玉民纪检组长多次带领市场科、信息中心人员到试点分局、工商所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场科、监管科、注册科和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对各工商所在录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根据基层工作要求,及时现场指导、处理问题。

二、周密部署,快速行动,全面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截止2009年5月30日,我市4个试点分局共录入127个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录入12400个商户信息。涧西工商分局选择有代表性的洛阳丹尼斯量贩、长春路农贸市场、德众商厦作为试点,先行一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然后按照市场分类及所要采集的内容,在10个工商所管辖的36个农贸市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展开。各工商所为取得市场开办单位的支持和配合,首先组织召开单位负责人会议,宣传动员;随后派出人员对企业信息员给与业务指导,按照工商部门提供的信息范围进行搜集、整理、汇总,并装订成册提交工商所,作为市场信息输入的依据。经过这一信息采集过程,有效的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完整,也保证了下一步输入的高效性和完整性。宜阳县工商局对照条件确定首批以宜阳县锦花市场、宜阳县城关镇海洋量贩2家为试点单位,城关镇工商所对业主单位进行了培训,由工商所配合业主单位,对市场内的所有经营者开展信息采集,在确定信息无误的情况下,及时录入。偃师市工商局管辖8个商品交易市场,涉及3个工商所,他们首先对偃师市西亳 市场、偃师市槐庙商贸中心、偃师市农贸市场、郑州丹尼斯生活广场有限公司偃师华夏商厦等4个市场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录入工作,并已提交市局认定。西工分局按照市局的要求,将此项工作在分局所属的9个工商所全面推开,并将洛阳工贸商场、洛阳唐宫服装小商品市场、洛阳王府井百货、行署路农贸市场作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重点单位。洛阳唐宫服装小商品市场连续多年荣获省级“文明诚信市场”,在西工分局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开办方河南省唐鼎实业有限公司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对照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要求,制定或完善了《经营者营业执照检查和档案管理制度》、《进场违禁商品检查和清退制度》、《督促和检查经营者索证索票情况制度》、《进场商品台账管理和检查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场制度》、《日常巡场检查制度》、《品牌商品登记管理制度》、《消费纠纷调解登记制度》、《不合格商品和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示制度》、《场内经营者信用奖惩制度》等十项制度。在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录入工作中,正是个体工商户验、换照工作的高峰期,而小商品市场管理区域同一时间段只有一台电脑能上市局工商行政管理工商所信息平台的网络,该所克服困难,电脑不停,管理人员轮流加班加点,逐户进行监管信息的核对和录入。按照要求按时完成对804家商户的信息资料全部录入工作。

截止2009年9月,我市商品交易市场信息资料已全部 录入完毕。

三、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和监管效能的有效提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市场信用评价有了可操作性,为市场信用预警、监管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市场监管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实行市场信用分类监,有效地解决了工商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工商所市场监管工作的效能,减少了对守信市场和守信经营户的巡查频次。把巡查的重点放在了失信市场和失信经营户上,使监管工作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更强,避免了巡而不查,查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市场监管工作效率。

(二)促进了市场开办主体第一责任人意识的有效提升。自从开展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后,市场开办者在工商部门的督促下很快进入角色、负起责任,一方面科学系统地增加硬件设施、建立健全了各项市场管理规章制度,并在辖区工商局、工商所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反映各自市场经营特色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以企业法人角色接手以往很多由工商部门代管的事务,每天对市场内的商品进行检查、登记,落实索票索证和台帐建立等工作,由于每一项工作都与信用分类密切相关,只要其中一项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信用等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令市场开办者不敢有丝毫懈怠。实现了市场开办者从“要我做”到 “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三)进一步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威信和社会形象的有效提升。在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过程中,各级工商部门,尤其是基层工商所始终坚持“以管助办、以管促兴”,以促进市场发展繁荣为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市场环境,助推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工商机关的威信大大提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搭建了一个惠及社会的和谐、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促进了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商户的全面发展,较好地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企业、商户和消费者的广泛支持和信任,工商形象显著提升。

(四)进一步发挥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维护了营业执照的严肃性。市局在督导工作中发现,商品交易市场内的经营门面或摊位商户更换频繁,个别商户有违法违章行为,为逃避处罚,本人执照作废不用,再换一个人重新办一个个体营业执照。存在这类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对市场商户信息的录入,更重要的是违法违章人逃避了打击处理,践踏了营业执照的严肃性。市局借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做法,对个体工商户在经营活动中的不良行为由查处单位提交市局信息中心在该个体户档案中加以记载,在处理期间,将经营人员身份证号码、经营地址锁定,并发出警示,在案件未处理结束,被处理人及该经营地址都不能再办理营业执照。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经营地址出现多个营业执照,避免了违法违章行 为人这边逃避处理,别处照样办证经营的问题。

(五)建立和完善了三类档案。一是建立了市场开办单位档案。对市场开办单位的主体资格情况、负责人情况、机构设置及工作人员情况、产权情况、市场规划布局情况、场地租赁情况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二是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制度。市局在分析研究当前各类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指导市场开办服务管理单位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并形成了市场准入、商品准入管理和质量管理责任、市场退出、市场检查、品牌商品市场准入和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公示、市场服务监督、市场应急管理等十二项制度和措施。

(六)场内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对经营户试行信用分类管理,在工商部门认定的A级经营户中评选出诚信商户、文明商户进行挂牌公示,使经营户感到荣誉可带来声誉,带来效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由区政府下属办事处开办的市场大多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原由工商局移交给市场发展中心的市场对此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工作难度较大。

(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义及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市部分集贸市场因市场开办单位不明确,进场经营商户较少,基础设施较差,这些市场很难达到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 建设要求的标准。

(三)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投入不到位,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2004年以来,市工商局把信息化建设与工商所改革同步进行,做到了市局、县(区)工商局、工商所三级联网;2005年实现了省、市局、县(区)工商局、工商所四级联网;2006年实现了与国家工商总局联网,完成了五级联网的要求。2007年底实现了全市工商系统人手一台电脑。做到了将企业信用监管同企业日常监管结合,将企业信用监管同信息化建设的结合。我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结合,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搭建了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关于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不断细化分类指标,完善分类标准,强化以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的消费品市场监管,逐步建立健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局市场监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工商系统市场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OO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下载信用监管(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用监管(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文化广电和旅游信用监管实施方案

    XX县文化广电和旅游信用监管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强社会信用系统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文化广电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多措并举 构建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系

    多措并举 构建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系 沁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1年初,我们河南省沁阳市工商局积极探索,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抓手,以落实市场巡查和网格化监管两项制度为核......

    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信用档案管理制度1

    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一、 目的:为进一步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提高食品 企业生产条件和质量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不安全食品召......

    信用评级从业人员考试题库(监管类)多选

    二、多选题 1、评级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 )。 A、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制度 B、实地调查制度 C、评级信息管理制度 D、评审委员会制度 2、信用评级的对象一般分为( )。 A、贷款信用......

    工商局2010年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总结

    工商局2010年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总结 为创新我市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

    2019泉州省考申论:信用监管铸就信用中国

    2019泉州省考申论范文:信用监管铸就信用中国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信用监管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加快推进涉企信息归集......

    提升运政监管水平打造信用运输环境

    2004年,我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运管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职责,实施精细管理,努力提升运政监管水平,实现了全县道......

    “信用

    “信用·顺德故事”微小说征文(社会组)骗子 “吴先生,请将你的银行卡账号发给我,我直接将钱打过去。谢谢!小慧。”再次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我忍不住爆了句粗口,“TMD!骗子!全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