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测试试题
初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测试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个小时)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职业道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本质就是以()为核心。
2、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
3、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与()的一致性。
4、师德形成的内因是()。
5、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构成。
6、物理知识的迁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应用物理知识解题。物理教材中,单元、章节后均有习题。其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物态变化原因可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等。其三,应用物理知识设计制作各类产品。例如,根据()原理制成了保温瓶,根据()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子测量仪表等。
7、自然界中组成物体的物质不同,性质一般也不同。在弹簧测力计、平面镜、白炽灯丝和指南针等物体中,利用磁性工作的是(),利用弹性工怍的是。
8、地震波的传播形式有横渡和纵波.地震时从震源同时传出横波、纵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7×10?m/s和()
9.1×10?m/s.某地发生地震,一地震观测站距震源4.55×104m,则先传到观测站的地震波形式是(选填“横波”或“纵波”),此波从震源传播到观测站的时间约为()s.
9、“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的1年时间里,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月食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0、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2/3,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也偏向法线。你认为,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会(选填“偏离”或“偏向”)法线。你猜想的理由是。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3、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在进行“温度计”教学时,就有学生提出过这样有问题:常用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它们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水也是液体,为什么温度计里不装水呢?从物理的角度考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的比热容较大
B.水有反常膨胀现象
C.水的凝固点是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不能测量0℃以下或100℃以上的温度
D.水没有颜色4、2008年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落幕,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5、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为6V并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100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00Ω。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
C.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0.2A---0.6A
D.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1V---6V6、王平同学双手的最大拉力约为500N,若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来提升重物,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则王平最多能提起的重物是【 】
A.500NB.1000NC.1500ND.2000N7、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金属超导体的电阻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假如所有导体都没了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炽灯仍然能发光B、电动机仍然能转动
C、电饭锅仍然能煮饭D、电熨斗仍然能熨烫衣服
8、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9、如图甲所示,在—只薄塑料袋中装水过半(未满),用细线扎紧袋口,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其所受重力为9N;再将这个装水的塑料袋浸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N时,袋内水面与烧杯中的水面相比(不计塑料袋和细线的重)【 】
A.比烧杯中的水面高B.比烧杯中的水面低
C.与烧杯中的水面相平D.高低无法判断
10、家庭电路中需要安装一个“一开三孔”开关(即一个开关和一个三孔插座不存在一起),要求插座能单独使用,开关能控制电灯且符合安全用电原则。从实物正面观察,图7所示的几种接线中符合要求的是【 】
三、简答题(第1题4分,第2题6分,共10分)
1、如图 19 所示,小纸条靠近水龙头流下的稳定的水流,你预测小纸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物理依据是什么?
2、在教材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第五节浮力中,为了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教材安排了两个小实验。一是造“船”比赛,看看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一个小船,看谁的船“载”的货物最多;另一个小实验,是把一个空的饮料盒按入水中,感受饮料盒所受的浮力及水桶内水面高度的变化。您对教材这样安排有何看法,请谈一谈。
四、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请在图中标出当二极管中有正向电流通过时螺线管的N极
2、如图所示,一小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滑动一段距离后便停下来。请你画出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受力示意图。
五、实验探究题(第1题4分,第2题6分,第3题7分,第4题6分,共23分)
1、下列a、b、c、d四幅图是物理实验中常用测量工具(或仪器)的示意图,请分别写出它们的用途。
a用来测量,b用来测量,c用来测量,d用来测量
2、如图10所示,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通过观察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这种物理方法是。
(2)图10中甲、乙两根电阻丝是串联的,这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的关系。
3、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灯泡上标有“2.5V”的字样。
(1)小红根据电路图连接了如图11所示的实验电路,小刚检查后发现有一根导线连接有错误。请你在这根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连线。
(2)电路改正后,小红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示数接近3V,取下灯泡,两表的示数仍不变。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3)故障排除后,开始进行实验,小刚根据测出的数据,在图12中画出了小灯泡电流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由图可以判断,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4)根据图12还可以判断,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逐渐,原因是。
4、红薯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它的密度是多大呢?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
(1)小丽用调节平衡后的天平测量一块红薯的质量,她在天平右盘放上适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边来回摆动,但偏向左侧的角度较大,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她应。
天平平衡后,游码的位置和所用的砝码如图13所示,则这块红薯的质量为g。小丽又用排水法测得这块红薯的体积为230ml,则她测出的红薯的密度约为kg/m3。
(2)小亮凭红薯虽能沉到水底,但在水里拿红薯时感觉很轻的经验,估计到红薯的密度比水大不了多少。于是从学校借来了一支密度计,并用食盐、水、大茶杯和密度计进行实验,也测出了红薯的密度。他的方法步骤是:
六、综合应用题(第1题8分,第2题9分,共17分)
1、小明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自行车进行探究活动。
(1)小组成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自行车后轮的周长为180cm。请说出一种测量法:。
(2)小明骑车在学校操场百米跑道上沿直线匀速前进,小亮测出自行车后轮转50圈用时30s。小明骑车的速度是多大?
(3)为了测量骑车时的功率,小明测出他和自行车的总质量为72kg,小亮通过查资料知道,一般情况下,人骑自行车时的阻力大约为人车总重的0.05倍,小明骑车的功率大约是多少?(g取10N/kg)
2、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小悦同学对家用电磁炉进行了相关的观察和研究,并记录了电磁炉及她家电能表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吸热公式为,请你根据小悦同学在活动中获得的有关资料,求解在这段时间内:
(1)水所吸收的热量;
(2)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3)电磁炉烧水的效率。
第二篇:2014年初中教师达标测试课标试题(物理)
2014年初中教师学科基本素质达标测试
物理试题(课标与案例)
(满分:50分时间:30分钟)
注意事项:请用规定的笔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直接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11~12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选择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空白处。少选、多选或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4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是(20)
A.18个B.19个C.20个D.21个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a
A.科学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探究能力
3.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三个维度,即了解、认识和c
A.掌握B.知道C.理解D.灵活运用
4.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d
A.了解B.认识C.理解D.独立操作
5.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是b
A.作业评价B.测验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d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包含A、B、C
7.既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又将其纳入“课程内容”的是c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科学探究D.传统意义学习
8.下列叙述中,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9.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d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1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的课程目标属于a
A.过程与方法目标B.知识与技能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知识与价值观目标
11.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acdb
叙永县2013年初中教师学科基本素质达标测试物理试题(课标)共6页第1页
A.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B.电和磁C.机械运动和力D.声和光
12.下列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
A.《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改革的理论基础
B.《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五条基本理念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C.《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于脑科学的学习”
D.《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体现了建构主义和自组织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标准、和四部分内容及“附录”。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部分。
4.根据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分类,物理实验可分为型。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③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6.科学内容标准中,一级主题的“物质”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物质的形态和性、物质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7.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的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的建构过程,也是建构过程。
8.义务教育教材《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二部分 各章说明和教学建议”的“节”编写一般体例为: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
三、;
四、;
五、教学资源。也有部分“节”只有其中的三至四个部分内容。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正确打 “√” 错误打“×”。
1.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2.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3.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5.“物质的属性”的内容标准之一是:(1)知道质量的含义。(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其中第(2)点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6.教科书的章名是二级标题,节名是三级标题,教科书每节中的小标题是四级标题,而四级标题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知识点。
7.教育科学出版社“物理教师备课系统”(教师教学用书赠送光盘)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设计、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及其它资源”。
8.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9.美国的“2061计划”指出:公众科学素养标准包括三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和科学事业。
10.“以学生为本”、“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课程理念和“三维教学目标”都体现了脑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题,案例分析与评价题:
12.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断: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片断
⑴通过复习内能、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提出问题: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⑵转化为具体问题:如何增大物体的内能?进一步变为如何提高物体的温度?
⑶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实例列在黑板上:用火炉煮饭、搓手、利用热水袋取暖、打气筒发热„„
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演示给大家看。
甲同学:用火柴烧铁钉。
乙同学:弯折金属丝。
„„
教师及时将这些实例列在黑板上。
⑷让学生针对黑板上的诸多实例进行小组讨论,对温度升高的实例进行分类。
第一类:用火炉煮饭、利用热水袋取暖„„
第二类:搓手、弯折金属丝„„
让学生再回到增大内能这一问题上,得出结论: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可采取两种办法:让物体吸热,对物体做功。
⑸引导学生运用逆向类比法,提出减小内能的假说:让物体放热,让物体对外做功。①请从落实三维目标的角度对上述案例进行评价。
②从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分析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第五题,教材分析题: 13题: 阅读下面材料(人教版教科书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片断)
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列车关闭发动机后,运动一段距离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类似现象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撒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而伽俐略通过实验表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
①分析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的认识障碍,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②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中蕴含了哪些科学方法?
。①认识障碍: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或亚里士多德的观点);(3分)
教学思路:⑴从实验入手,做好小车在不同水平面的运动实验;(2分)
⑵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力和运动的关系。(3分)
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推理等。(4分)
③热爱科学、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等(3分)
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对学生学习能、机械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分析学生在“功”的概念建立过程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建构障碍。
②简述“功”的概念在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列举事例或用力学模型图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①已有知识:⑴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力的作用具有方向性;
⑵掌握了力的测量和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
⑶具备本节内容的数学运算技能;
⑷有了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4分)
建构障碍:⑴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限于“瞬时”性,而对力作用的积累效果几乎是空白;⑵缺乏能的转化知识,很难理解功的实质;
⑶对“功的计算”在实际情景中难于识别力和距离。(3分)
②“功”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它是“运动和力”与“能量”的桥梁,对学习机械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4分)
③列举的事例或力学模型图应围绕:⑴是否有“成效”;⑵功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⑶从做功和不做功两方面列举。(4分)
第六题,教学设计题:
结合新课程基本理念,完成“磁生电”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片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请写出教学目标及师生活动安排。
材料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功能
“教学目标参考答案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由于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有过程性要求,没有终结性要求,所以不要求学生利用右手定则进行判断)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概括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科学、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勇于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和
第三篇:2010专业知识教师招考—物理
2010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
专业知识:物理科目
(说明:大括号{}的内容是出题的方向,是我写出来的方便理解,卷子是没有写出来的;选择题比较难想出来,还有提空题也有部分没想出来。不过最后三个大题基本想出来了。)
第一题:选择题
1、布朗运动的理解;
2、狭义相对论的理解;
3、{回旋加速器的应用}
。。。。
第二题:填空题
1、{高斯定理应用}:球内有一点电荷,求球外电势。
2、{波的特性}求双缝干涉的间距
3、{折射率}全反射的临界角比较
4、{原子核反应}:核聚变与核裂变的判断
5、{交变电流}:
6、{热机效率}:一热机是卡洛效应,求放出的热量
7、{分贝}:声音强度的应用
。。。。
第三题:简述题(共三题)
1{多普勒效应原理推导}:已知声源速度,推导观测者听到的速度公式。
。。。。
第四题:计算题(共三题)
1、{万有引力理解}:求出地球重力占万有引力的比值最大值?在什么位置?
2、{压强教案编写}:设计实验证明在液体中的压强只跟深度有关而且与接触面积无关?
3、{安培力跟电磁感应的应用}:一个杆放在倾斜的光滑的长方形导轨上,导轨下有一恒定磁场B,求什么时候杆的速度最大?速度最大时通过杆的电荷量是多少?
第五题:论述题(共一题)
老师在做电磁感应探究实验时,跟学生一步一步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要求同学们照老师的方案一起探究。
但学生很疑惑的是:老师怎么知道只要测量这些物理量就可以,与其他的物理量没关系。老师怎么知道实验的结果一定是这个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不知所措,请你给老师一个更好的建议。并设计一个能让学生理解的电磁感应探究实验方案。
(只有最后一道题占30%,前面的题目难度也比较大,不容易得分。所以还要先浏览全卷后做题,适当放弃一些小题。回忆的不是很完整,请老师见谅。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一些帮助,祝学弟学妹教师招考成功!)
第四篇:开发区初中物理基本能力测试试题
开发区初中教师基本能力测试题(物理)
(120分钟)
一、教学常规(共20分)
1.教学常规中要求各处室、教研组、教师均应根据课程计划,分别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如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你认为教学工作计划内容应该包括、、、、、等部分。(6分)
2.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多设计有思维含量的作业,以此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业数量和难度要适度,可分,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控制作业量,双休日与节假日作业提倡布置以、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4分)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请结合学科教学谈一谈你是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10分)
二、课程标准(共20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而且应该注重对学生、、、及、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
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注意让学生经历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还应注重与及时代发展的联系。(10分)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的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10分)
三、教学设计(共60分)
请你依据“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理念,写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60分)
第五篇:2011年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
2011年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A)
A.科学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D)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B)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C)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B)
A.机械能B.电和磁 C.电磁能D.能量守恒
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B)
A.e、f、g、hB.b、d、f、g、hC.a、b、c、dD.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A)
A.独立操作B.认识C.理解D.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D)
A.经历B.认同C.内化D.计算
11.以下不属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四大方法的是(B)
A.作业评价B.实验评价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
12.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C)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态度D.教学效果
1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能力不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A)
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D.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14.不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的是(C)
A.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B.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C.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D.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D)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含A、B、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2.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
3.属性、、新材料及其应用。
4.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和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19.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0.(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正确打 “√” 错误打“×”)
1.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2.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3.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5.“物质的属性”的内容标准之一是:(1)知道质量的含义。(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其中第(2)点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20分)
1、(5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
2.(5分)根据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说说一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3、(10分)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请列举10条。
三、论述题:
34.请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答:(1)、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可见性,降低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例如;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可以把一种测电笔(五金商品有售)内部的小灯泡连接部分拆下来,用两根导线连接,把要判断的物体放在导线两端;如果灯亮说明是导体,如果灯熄灭,说明是绝缘体。现象很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实验后再把测电笔修好。
(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趣味性。例如:磁体对电流的作用,可以把磁体放入小孩的玩具,圆形人泡沫中,使其浮于水面,泡沫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内(超市里用来装汤圆的冷冻盒内装水,盒放在一金属板上,接通电源,可清楚地看到磁铁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改变电源两极,磁铁运动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3)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泡沫小球、扬声器、鼓、笛子、纸、水等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感
到科学探究就在身边,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开放性。例如:用身边可乐瓶做的一些实验。
1、凸透镜成像,将透明的可乐瓶装满水,把铅笔放在可乐瓶的一侧,学生在另一侧观察,发现笔大了。说明凸透镜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惯性现象,取一可乐瓶放在桌边,下面压有一长纸条,快速将纸条抽出,发现可乐瓶不动,说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在可乐瓶中装半瓶水,当由静止向前运动时瓶内水向后倾斜。当向前运动的可乐瓶突然静止时,瓶内水向前倾斜。说明一切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关系,将两个可乐瓶装满水,一个可乐瓶竖直放在桌面上,另一个可乐瓶平躺在桌面上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它们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拉平躺的可乐瓶的拉力小。说明用运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少摩擦;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在一个可乐瓶中装满热开水,然后到掉热开水并迅速拧上瓶盖,在瓶外泼上一些冷水,发现瓶子变瘪。间接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5、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小可乐瓶,剪去下半部分,做成漏斗的形状,第一次瓶口拧上瓶盖向里灌水,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向瓶内灌满水,发现乒乓球不上浮。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所以乒乓球不上浮。在具体运用身边之物加强实验教学时,要注意所设计的实验必须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常见事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能突出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实验,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1.A2.C3.A4.D5.B6.C7.B8.B9.A10.D 11.B12.C13.A14.C15.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1.相互作用运动规律2.实验室课程资源社会教育资源3.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5.科学研究科学内容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正确打 “√”,错误打“×”)1.√2.×3.×4.√5.√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20分)1.(5分)(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2.(5分,答对一条给1分,正确答5条以上按满分5分计)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3)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气氛和谐交流充分的课(4)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6)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常态下的课(7)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3.(10分,每例1分,10例共10分,正确答10条以上按满分10计)(1)教科书(2)教师教学用书(3)学生课外用书(4)科技书刊(5)音响资料(6)教学软件(7)互联网(8)图书馆(9)实验室(10)校外的博物馆(11)科技馆(12)工厂(13)农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