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

时间:2019-05-14 13:2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

第一篇: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

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

一、人大对法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是指地方人大常委会对由其任命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工作情况的监督。主要监督其司法行为是否符合 法律的要求和规范,对违法失职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直至撤职。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开展对法职人员的 监督,不仅是充分行使人大监督权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充分行使人大决定权、任免权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强化人大对法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

1、对法职人员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公民法律 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靠法律规范、处理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环境氛围初步形成。但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作为担任国家司法职能的审判 机关、检察机关,其自身的工作人员队伍素质与客观要求差距较大,部分法职人员的政治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和业务水平较低,特别是少数法职员司法不公、贪赃柱 法,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司法机关是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最终的、决定性的环节,如果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适应,不能正确执行法律,法律确定的社会关 系就会遭到破坏,社会就会失去稳定。可以说,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已经成为影响民主法制建设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对法职人员的监督,不但要有国家司法体制的内部监督,而且还必须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由其任命的法职人员的司法监督,使之真正成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保护者。

2、对法职人员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基本职权。根据由谁产生、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的立法原则,我国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 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是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职人员是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理所当然的要对人大常委会负责,并由人大常委会 进行监督。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的问题。目前,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上,比较重视的是 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而把对人的监督有所忽视了。其实,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是紧密相连、高度统一的。事情总是要由人去决定、去办理的,某个机关的行 为,必然有相应的行为主体,有违法失职行为,也就有相应的违法失职行为人,这种行为和主体的对应关系,决定了地方人大常委会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的高度 统一性。只有把对人的监督同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紧密结合,人大的监督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和有效的,才是真正充分行使了人大监督。

3、对法职人员的监督是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实施监督的必要手段。从人大工作程序上看,加强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不仅是提高人大权 威,增强监督力度的关键,而且是行使好人大常委会其他职权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首先,人大的任免权要依靠人事监督来提供依据,对法职人员的任免,必须借助对 法职人员的监督来作为基础,没有平时充分的监督,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被任命人员的政

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其是否具备任职条件,这样的任命,必然会变成没有依据 的虚置权力;没有对日常司法实践的具体监督,就无法了解法职人员的实际情况,更无法掌握司法不公、徇私枉法的问题,无法解决和处理违法失职的行为,人大对 法职人员的撤职权也无从谈起。其次,人大的决定权也是与人事监督紧密相连的,没有对法职人员全面的监督,就无法掌握真实情况,无法正确估价和判断司法工作 的宏观态势,因而,也就不能有的放矢的作出有关司法工作全局的决定和决议。

二、人大对法职人员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同志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准确,把宪法中关于两院独立行使审判 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等规定,片面地延伸到人大监督权上,因而,在对法职人员的监督工作上自我束缚,不敢大胆行使职权。目前,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大任免权虚置。在对法职人员的任免上,既缺乏任前的深入了解,又没有必要的考察考核手段,在任命上只是简单的履行法定程序,因而出现了只要提请就通过的局面。客观上形成了人大对法职人员的任命,只是形式上走过场,没有实质性的监督意义。

2、监督见事不见人。人大常委会在行使法律监督职权时,偏重于对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忽视对法职人员的监督。即使是开展代表评议活动,也是只评议机关或案件,很少把评议的目标指向具体的行为人。

3、信息渠道不畅通。法职人员的任命是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法职人员的了解却缺乏必要的信息来源,人大常 委会组成人员常常是在常委会例会上提请任命时,才知道要任命哪些人,因而只能凭借会议上提供的简单书面材料作为了解被任命人的依据。对被任命的法职人员的 实际工作水平、公正司法意识等都无从掌握,就参与表决,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损害人大常委会的形象和威信。

三、强化人大对法职人员监督的对策

1、提高对法职人员监督工作的认识。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关法律规定,《地方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了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的工 作,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这些规定明确地强调了人大常委会不仅要监督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而且也要监督这些机关的工 作,这是人大无可争辩的职权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真正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人大常委会应对所有由人大选举和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建立监督档案,使之形成全面 的跟踪式的监督体系。对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的法职人员,要与例会通知一样,至少提前15天告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提供任职的有关材料,使其有充足的时 间调查了解被任命人员的情况。

2、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 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直接接触基层群众,能够广泛地了解群众的反映,把群众的监督变为人大监督,是提高监督效力的最佳途径。另外,为加强对法职人员实际 工作情况的了解,应该广泛动员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庭审旁听活动,因为监督权最终是由人大代表行使,因而人大常委会要组织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定期旁听庭审情 况,直接了解法职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旁听既可起到监督作用,促进法职人员公正司法,又能全面具体地了解法职人员的素质,为人大的监督和任免提供可靠依 据。

3、加强人大信访监督的信息反馈。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人大信访工作已经成为人大行 使监督职权的重要信息渠道,要充分发挥人大信访监督的作用,建立信访监督的信息反馈制度,配合相应的人事监督档案,及时将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出的司法人员 的问题,反馈至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为对法职人员监督的参与依据。

深入开展对法职人员的评议。人大代表开展评议活动,是强化人大监督的一种好形式,通过代表评议,可以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褒奖 优秀,惩戒平庸,弘扬清廉,惩治腐败的目的。各级人大要把评议活动扩展到对法职人员的评议,每年有选择地评议一部分法职人员,使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变成 一开个经常性的工作。

4、坚持个案监督和错案追究制度。最近几年,各地普遍建立了个案监督和错案追究制度,这是强化人大对法职人员监督的一项有效措 施,要充分发挥其制约功能,运用强制手段纠正错误,追究责任,对徇私枉法、贪赃索贿的法职人员,敢于查处,敢于撤职,使人大的撤职权真正发挥效力。要提高 人大常委会对重大案件的监督规格,对社会关注的显失公平的案件,要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在纠正问题的同时,严厉追究责任人的法纪责任,以此来提高人大 监督的法定效力,促进司法机关和法职人员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地方人大监督职能与监督机制创新

地方人大监督职能与监督机制创新

傅晓华 钟荣丙

[摘 要] 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运用频率最高和最基本的职权,但监督不力仍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要从根本上扭转监督不力的现状有赖于监督机制的创新。地方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需要创新人大代表制度、党的领导体制、人大监督体制以及加强地方人大的组织建设。

[关键词] 地方人大;人大监督;人大监督机制创新;监督职能 [中图分类号] D623 [文献标识码] A

监督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期,权力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地方人大监督缺乏实质性的权力和手段,监督虚置和乏力,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地方人大监督不力主要根源探析

我国人大监督不力,受制于权力机关和党政机关存在职能错位,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

1.1 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在内部运作中的障碍

人大代表价值观错位,是地方人大监督制度运作主体思想障碍的根源。人大代表这个称谓的政治意义总是掩盖其本体的法律意义,甚至成为一种荣誉称号和政治资本,对代表本身应具备的条件和应承担的职责缺乏正确认识,多数代表只是当成一种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而忘记他们的职责。从法理意义上,公民行使选举权争取使自己信任的代表进入国家权力机关,他们的政治意愿、经济要求或困难应该去找他们所选举的代表表达。而实际上,选民并不认为代表就是其表达政治意愿、经济要求的代言人,对代表的代表能力、个人素质并未设定任何价值目标,谁当代表也就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部分代表认为他们参加人大会议也是一种民主形式,且大多数代表是兼职,只看中本职工作,这就造成人大代表观的错位。人大代表被当成政治荣誉“授予”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当选代表也认为是组织和人民群众对自己工作的肯定而自豪地加以接受,荣誉感高于责任感,这就难形成合理的代表观。

人大权力运作中的体制障碍,是地方人大难以发挥作用的“紧箍咒”。一是领导体制问题,党政关系是我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人大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实际工作中地方党政联合决策、行文,党政合署办公等行政行为,人大难以监督。二是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孤立,缺乏科学的配合与协调,整个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闭合系统。在监督机构重叠和成本昂贵的同时,人大监督体系处于相对孤立地位,缺乏相关监督机构的配合,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地方人大缺乏法定的知情手段和处置权,地方人大对监督对象的抵制行为缺乏处置手段和制裁权,加上地方人大监督机制中还存在很多空档和盲区,对诸如司法、条条管理的部门难以监督。

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是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助长剂”。每次人代会总是“胜利召开,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各类法律、提案都以绝对高比率通过,这在其他任何一个民主国家中是不多见的。这种“高度一致”实际上是一种“虚幻一致”,是人大代表议政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随大流”,是人大表决机制的缺陷。从具体情况分析,人大代表是否履行职责,是否认真行使了监督权,这本身又存在着一个选民对代表监督的问题,不解决选民对代表的监督问题,也就不可能解决好代表履行监督职责的问题。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职务具有主体性、民意性(政治性)和责任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三性构成了完整的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职务的内涵[1]。显然,选民和选举单位忽视对代表职责情况的监督和沟通等情况是造成对代表监督乏力的重要原因。

同时,绝大部分地方人大不愿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导致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对个案监督中往往只纠错案,忽视有关人员责任,导致监督力度减弱。

1.2 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在外部设计上的缺陷 首先,监督程序不完善。人大监督程序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对监督对象的法定顺序、过程和方式。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监督程序难于启动,时间要素没有保证,处置、惩戒程序缺位等。

其次,人事分离的监督机制。要使人大监督具有权威,必须把对具体案件的监督延伸到对人的监督。目前,国家权力机关难以运用科学的人事监督和考核制度,更不能将其作为考评任职情况的依据。应该从规范执法行为入手,以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为核心,切实加强人大的监督。

再次,监督权力法治方向游离不定。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地方人大监督一般运用柔性手段(听取、执法检查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同时,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如代表评议、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探索性监督方式,不是国家法律设定的。

另外,缺乏宪法监督制度,没有明确国家权力机关的处置权等,都是地方人大监督外部设计的固有缺陷。因此,仅从局部、从个别制度上对地方人大监督进行改进和加强,监督不力不能“治本”,必须依赖于监督制度创新。人大监督机制创新的制度条件

监督制度的创新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必须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适应中国国情和政治文化传统,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方向。从我国人大监督的内部障碍和外部缺陷来看,人大监督机制创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2]。

2.1 监督权力行使必须纳入法治轨道

人大制度创新必须有法律的支持,一项新的监督方式尽管在实践中有些效果,但如果长期没有纳入法律的范畴,显然会影响其实施的权威性和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和信仰,这对加强地方人大监督是不利的。国家立法机关应对代表评议、个案监督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进行甄别和总结,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或制定统一的监督法,应确立其法律地位。

地方人大常委会成员应该拥有提出相关监督议案、质询案的法定权力。当然,完整意义的监督权不能由个人行使,但可以法定常委会成员部分地行使监督权。具体运作方式可以是一个或若干成员联名提出议案,投入议案箱,然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这样,既能保证监督议案提出、便于监督程序启动,又能防止监督议案过多过滥、影响监督的严肃性。关于对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可立法赋予利害相关人有向人大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

2.2 人大监督程序法制必须逐步完善

地方人大监督权力能否得到有效行使并达到目的,还有赖于程序的科学和合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尽管无可挑剔,但程序不完善,运作起来极不方便。对于实体权力来说,程序问题是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说改革开放20年来有关国家机关运作的法制建设是以应急性的实体法为主,那么,今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程序建设从司法领域扩大到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运行中。[3]

程序正当性(正义)理论对于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创新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程序是实现和保证实体正义的手段,缺乏程序要件的人大监督是难以协调运作的,如果硬要推行之,则极易与古代法家的严刑峻法同构化,其结果是‘治法’存、法治亡。人大制度的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反映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上。然而,无论实体的设计是如何完善,如果在监督程序的设计及其运作不合理,再美妙的人大制度实体也会变成虚幻。对此,监督程序应当成为人大监督制度建设乃至社会制度建设的一个真正的焦点。人大监督一旦依照程序进行,无论程序参加者还是外界的什么力量,都难以左右程序的运行„„随着程序过程向前推进,人大监督则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4]人大监督程序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提供充分的信息以资判断,及时、准确了解行政违法违纪、滥用职权和产生腐败的情况。从更深层次上看,监督程序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督体制本身,人们不可能超越体制本身的局限,而设计出一套完善的程序并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涉及到完善监督体制的问题。

2.3 国家机关职能必须基本理顺

“党政双轨行政体制”与合理的人大监督体制在法理上是不完全相容的,但这种体制在我国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我国处于全面转型和经济发展时期,效率必须优先的考虑,“党政双轨行政体制”有其合理性就在于它能够比较及时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强有力的执行。但该体制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不利于党委集中精力管党,有降低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威信的风险。因此,领导体制必须有步骤地、稳妥地进行变革,基本理顺国家机关职能。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功能不仅是立法而且为社会分配价值,具有开展最高权威性的国家监督功能和优势。立法机关一个更重要的潜在角色是对行政机构保持一种严厉的批评,即使它们不创制任何法律,立法机关也可以通过监督政府,审查其是否保护国家利益,是否廉洁,是否有效率等,对政府的工作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政府保持一种紧张状态是地方人大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人大监督政府工作,既是制约和防止其权力滥用或腐败,又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完善人大监督体制,使其能够协调有效运行。必须提升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建立公开公正的科学的监督机制。而且必须实现党领导法治化,加强地方人大组织自身建设。

3.1 改革地方人大代表产生办法

任何制度的运行状况都与其运作主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大代表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以及他们议政的方式等都是人大制度运作状况良莠之主要变量,而代表产生的科学性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人大代表竞选制度,是提高代表素质的基础。我国现行选举制度中最大的不足在于候选人的产生绝大多数是通过推选、提名方式,几乎没有自我报名和推荐,使许多没有代表能力或没有参政议政意愿的人被动当选。选举是民主的运作方式,应当鼓励一批具有职业政治家素质的公民竞选人大代表,不搞“圈定”。人大代表竞选方式有利于政治人才资源的配置,可以使对参政、议政有浓厚兴趣和能力且个人品质得到公众认可的社会精英脱颖而出。专业技术人才或各行业的杰出人士,如果他们没有代表能力和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行使选举权的方式,选举出他们信任的代表去参政议政,不必像现在这样,被动当选,消极议政,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而且使民主政治水平难以提高。竞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只要在主要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忠实于选民,在具体的政治事务方面则有权自由决断”[5],也就是应实行所谓的独立的代表制。

公平分配地方代表名额,是代表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志。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分配上严重歧视农村人口,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代表,每26万城镇人口选举1名代表,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6],这直接违反了《宪法》有关规定。同时,各地区代表比例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天津、北京和上海,人口中的人大代表比例就高,而河南、河北等12省,人大代表比例就低[7]。全国如此,地方更是如此,在地方政府驻地和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政治区,是地方人大代表的主要来源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人民代表越来越非大众化、非工农化。须知,如果代表来源不合理,再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民意。地方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民代表性,适当增加各界人民代表比例,充分反应民意。

优化地方人大常委会成员结构,是代表“名实相符”的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成员应该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代表人民利益,是人民精英。而现在的人大常委大部分是前政府官员,是政治精英。人大常委不得由曾任和现任国家行政机关、审查机关和检察机关职务的人员担任,必须做到年轻化、任期制、专业化与职业化、适当的地方化、信息的公开化。

只有尽快改革人大代表的产生办法,提高代表的素质,才能真正取信于人民。改革人大代表产生办法将对中国政治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2 建立专项监督委员会以加强地方人大监督专业化和公开化

建立地方人大监督专员制度,成立专项监督委员会。监督专员制度是由监督专员对行政机关(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之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的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要求推动我国监督制度创新,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是拓展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在具体操作上,地方人大常委会有选择地向若干区域和特殊地区派出监督专员进行监督制约。该专员拥有关于调查事实、情况通报、人事处分建议、特殊权益救济和临时处置等多种职权。设立人大监督专员有助于避免部门保护主义,能较好地满足某些特殊条件下加强监督法制的客观需要。

设立地方人大专项监督委员会。在地方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基础上的设立专项监督委员会,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发展。监督机构、人员、职能的专职化和专门化,是监督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早已成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8]对于地方人大监督而言,应做到监督职能机构的专职化,采取设立专项监督委员会,专司监督之职并牵头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或本行业的执法与司法监督工作和监督法制建设。建立专项监督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最重要的监督。

人大监督职责的公开化,是加强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的保障。监督职责公开化,就是按照“当着群众的面办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了解权,使之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代表活动的信息。充分发挥新闻机构的媒介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业性刊物要向社会公开发行,建立会议旁听制度,只要不是事关国家机密,都应允许和保障公民旁听。

3.3 从外部制度上处理好职能机关的关系

理顺各级党政机关的关系,要突破传统的党政不分的工作习惯。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人民误认为党对国家的领导理解为党直接掌握国家和政府的权力,造成“以党代政”,将真正的权力机关抛在了一边。理论上的混乱造成在实践上制约着党委和人大职能的发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澄清认识,党委和同级人大不是不是隶属关系,但党委领导同级人大工作,人大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9]。在政党领导国家的社会里,无可争辩地存在着执政党的领导权力(执政权力)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治权力(国家权力)。在我国掌握执政权力的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权力的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统治阶级。执政党通过组织政府(在我国是领导国家权力机关)来实现自己的政纲,人民通过自己的权力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执行人民的意志和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这是两种职能不同的互相不能替代的权力系统,党就只能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实现自己政纲的权力运转过程。因此,党委与人大的工作关系有两点是必须明确的,一是党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以确保本党纲领、政策和既定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真正解决人民如何当家作主的问题,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真正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从法理意义上,人大对党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体现于其执政的官员是由人民(人大)选举产生的,当然对人民和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如果我们不受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0]文化大革命的惨痛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现今要克服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单靠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缺乏国家权力的支持,也难有成效。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大监督的机制遏制权力腐败,改善党的领导。

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如农民减负工作,许多负担是上级政府政策而来的,下级政府无能为力,人大监督也就不了了之。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部门实行了垂直领导,从行政关系上脱离了地方政府的领导,但其工作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中心、重要内容,这种现存的领导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了不少难题。同时,人民法院、检察院也同样存在着对上级机关的行政服从,这种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一定难题。

4.4 加强地方各级人大组织建设

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增强依法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是地方人大监督功能发挥的组织保障。

地方人大代表专职化,是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基础。兼职代表制不利于树立和强化代表意识,代表角色特征不明显,代表与选民的联系难以制度化[11],相当数量代表由于没有足够精力调查研究,在尚不“知政”的情况下参与“议政”,也就难以提出建设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意见,于是就成了“举手代表”,这实质上是稀里糊涂的民主。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代表们调查研究,了解民情、表达民意,才能真正成为人民代表,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思维富于活力也更富于创造性,使我国政治制度从形式民主走向实质民主。

改变现行的人员配备模式是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的保证。地方人大的领导同志大都是从党政部门转到人大工作的,年龄偏大,思想上难免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等消极思想和明哲保身的畏难情绪,这也势必影响人大的监督工作。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国家权力机关所负担的职责要求来配备组成人员,吸纳政治素质高并且法律素养好的人作为人大代表,带动全社会崇尚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人大代表要正规的就职是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专门的政治职务,被当选为代表者,应当像当选为政府领导者一样就职,应当领取与其工作职责相一致的工资,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同时保留其当选代表前的工作岗位,打掉“兼职”代表的念头,消除其后顾之忧。要树立人大代表职业政治家的理念,目前企业家、艺术家、教授等各类专业人才以及工人农民等劳动模范充任人大兼职代表的状况应当改变。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石柏林.对完善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2(5):31.[2]张卫红.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论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三要素[J].人大研究.2002(11):20.[3]王力群,席飞跃,刘来宁.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体制创新与监督立法探讨[J].人大研究.2000(12):8.[4]转引自张卫红.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论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三要素[J].人大研究.2002(11):22.[5]胡位钧.两种代表制理论的再评价[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2):42,41.[6][7]胡鞍钢.人大应淡化政府色彩[N].21世纪环球报道.2003-2-8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2:332.[9]程湘清.论人大监督[J].求是杂志.2002(2):41.[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2:122.[11]肖安鹿.人大代表兼职化问题刍议[J].甘肃理论学刊.1997(5):25.

第三篇:关于人大监督七

人大监督七题

近年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加强人大监督,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案例,从法理上对这些现实问题作出阐释和回应,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人大监督没有“一把手”

人大监督权的主体,是指人大监督权力的承担者,谁有权去行使人大的监督职权。

有人提出,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不可以行使监督权,成为监督权的主体。我认为,它们可以部分地行使监督权,从事某些监督工作(如提出有关监督议案、质询案和罢免案等),但不能说它们具有监督权,是监督权的主体。完整意义的监督权只能由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行使,只有它们才能作出真正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决定和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

代议机构的职权只能由代议机构集体行使而不能由个人或者领导人行使,把人大常委会主任看成人大的“一把手”是不对的。

(二)人大监督的操作标准

人大是否应实施监督和如何进行监督,有一些基本操作标准,就是被监督者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合法性标准即:人大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监督,以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违法作为条件,包括职权上的违法和程序上的违法。监督对象从事了法律禁止做的事,行使了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它行使的职权,没有履行法律规定它应履行的职权或应承担的义务以及行使了法定属于其他国家机关职权范围内的权力,都可以启动人大监督程序。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程序同法律实体权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若某国

家机关或国家机关领导人虽然有某项职权,但没有依法行使,同样会对法制造成破坏,对社会和公民权利形成威胁甚至侵害。监督对象行使职权程序的合法性,是实施监督的重要标准。

有时,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行使并没有达到违反法律的程度,但显失公正和合理性,有悖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也应实施监督的补充标准很有必要。例如司法机关在判案时,两人犯了同样的罪行,某甲情节更严重,只因是领导干部作了轻判,而某乙情节较轻,只因是平民百姓反而作了重判,虽然判决都在法定量刑幅度内,这显然不公正。

(三)宪法监督尤为迫切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包括地方各级人大的首要职责,就是监督和保证宪法的实施。根据当前中国依法治国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建立宪法监督机构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也是各方对监督法的期望。如何建立我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就我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情况看,目前只能采取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内设专门机构监督宪法的过渡性办法,今后有条件再向设独立的宪法监督机构的目标前进。

设立一个能独立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专门机构-宪法监督委员会。它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不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成员不超过10人为宜,主要是由深资历的法律官员和杰出的政治、法律专家组成。其职权大体可为: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决议、决定,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发现违宪的法律、法规,可以建议有关制定机关在一定期限内自行修改或收回,逾期不行动者,向全国人大提出撤销法律、行政法规的议案,由全国人大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时,才能作出改变或撤消的决定。对地方性法规、决议、决定及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有违宪争议的,可由宪法监督委员会进行判断并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若其他规范性文件违宪,可由宪法监督委员会直接作出决定。该委员会对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的行政司法行为,以及对他们所做出的行政解释和司法判决是否违宪,可直接作出裁决,并有权责令违宪机关与宪法保持一致。否则,有权暂停其执行,提交全国人大作出最后决定。对有违宪行为的国家

机关领导人,宪法监督委员会有权提请有罢免权的机关予以罢免。对国家机关有关宪法和基本法律上的权限争议,宪法监督委员会可作出判决。该委员会还有权受理公民提出的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控告,并可作出裁决。

(四)监督司法要依法、创新

人大在实施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时,能不能涉及具体案件,要涉及时应如何进行?这是人大监督时常常提出的问题。毫无疑问,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并不是坐而论道能解决的,因此,涉及具体案件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涉及,才能实现对司法的有效监督。在实施对司法案件的监督中要把握两个界限:一是人大不能在案件诉讼过程中进行任何的干涉和施加任何影响;二是人大在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后进行监督时,只能运用法律规定的间接手段达到目的。

强调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应直接处理司法案件,可能会引起有些同志担心,认为这样做司法机关违法乱纪造成的错案难以纠正。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依据法律,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产生错案的司法机关,可依次采用下列监督方式:听取工作报告、建议有关机关复查、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提起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罢免或撤职。现在对司法监督的困难,问题主要并不是人大缺乏监督司法的手段,而是人大因种种原因不能充分运用这些手段。

从长远建立一种规范的制度的角度说,人大要对司法实施有效的监督,靠现行法律给人大提供的监督机制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由于人大法定的权力都是由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行使,如果让代表大会和常委会来讨论一个具体案件,会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即使人大有对司法的监督权,也不能由它本身来行使,应该授权一个专门机构来行使。

英国和瑞典是世界上少有的议会能监督司法的国家,英国的贵族院有一个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实际上是最高上诉审判机构,类似最高法院,由它接受各种案件,它是议会职能的一部分。在瑞典则由议会选举

监察专员,行使对法官和行政官员的监督,其中包括受理公民案件的申诉。中国人大要行使对司法的监督权可考虑引进瑞典的这种司法专员制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五)运用辞职的监督属性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由它选举、决定、任命和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组成人员,最有效的监督制裁手段就是罢免和撤职。

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辞职,是对人大负责的表现,也是一种监督关系的反映。在国外,有一种法定辞职的情况。由法律规定,什么情况下政府或政府成员、国家元首必须辞职。政府辞职的,一般都是责任制政府。总统辞职的,一般以弹劾制为后盾。我国应完善有关法律,对法定辞职作出规定,如可规定:“一府两院”及其政府的部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工作报告,不被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通过时,有关人员应当辞职。还可规定,代表或委员对提出的质询案回答不满意时,有关人员也应提出辞职。

(六)防止监督背离法理

行政化和司法化倾向。监督权是一种从旁察看的纠错机制。由于一些地方人大的同志长期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养成的工作作风,习惯于“发指示”、“管事情”,热衷于直接掺合行政和司法机关的事。比如有的地方人大搞执法责任制时,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与“一府两院”领导人和行政部门负责人签订执法责任状,让“一府两院”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负责。这些做法有悖人大监督的特性。“标新立异”倾向。有的地方人大搞所谓的“一体两翼监督制”这种花哨的东西;有的地方人大在法庭审判中设“人大监审团”等,让人大代表参与法庭审判等等。对各级人大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敢于依法监督的勇气,以及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而不是“创新”的能力。有的地方人大往往对这些摆到人大桌面上的违法行为不去深究,而主动去找一些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去管。这种倾向发展下去会使人大逐步失去它作为民主代议机关的性质。

“好高骛远”倾向。人大工作者常常有一种抱怨,说人大监督法律不完善、手段不够。应该说现行宪法赋予人大的权力是足够的、适当的。比如宪法已赋予人大有罢免和撤职的权力,可几乎从来没有行使过,却还是有人要求给人大常委会弹劾权。这就好象一个原始的战士,有枪他不会开,有炮他不会打,他说还需要一根鸟铳。这种寄希望于监督法的依赖心理,总想通过国家的立法一蹴而就地解决监督问题;总觉得人大集体行使职权不够劲,老想法律给他一种个人的、能直接处理问题的权力。当前,只要把听取工作报告、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权力充分行使起来,人大监督工作有广阔的天地。

(七)人大监督程序化

随着我国政治生态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在过去的政治思维和这种思维设计下的人大制度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不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制度的需要。

制度设计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我们长期以来把人大当作表决机器对待,潜意识中认为人大的选举或表决都会顺利地通过一切议案,不会出现反对、更不会出现否决或通不过的情况。所以,很多制度设计上没有考虑否决了或通不过怎么办。

如两年前广东省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提出了质询案,对质询的具体操作和后果处理出现了质疑。前一些时间有的地方出现等额选举中候选人落选可不可再做候选人不知所措。像2001年3月出现的沈阳市人代会中,法院的工作报告没有被通过,也出现了无所适从。而按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设计,工作报告没有通过表明人大对其工作不满意,法院没有对人大负起责任,领导应主动辞职,否则,人大应当行使罢免权。工作报告没有被通过显然不应理解为代表对工作报告的文字不满意,不是通过修改工作报告的文字后再行报告一次就可以的。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单向思维”、“不设法律后果”的做法,一定要将每一项权力程序化,并预设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否则,沈阳市人大工作报告不被通过而引起的尴尬将会越来越多。你好哦啊,

第四篇:人大监督作用

袁纯清:加强人大监督 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2010-09-15 13:38:00 来源:黄河新闻网

[提要] 袁纯清指出,我省出台监督法实施办法,对各级人大开展监督工作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健全了机制,完善了程序,规范了行为。袁纯清要求,贯彻实施监督法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贯彻实施《山西省实施<监督法>办法》电视电话会议 袁纯清出席并讲话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田国青)14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就我省贯彻实施《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监督法>办法》进行部署。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强调,要以全面贯彻我省实施办法为新的起点,提高人大监督工作水平,推进法治山西建设进程,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申联彬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和省法检两长左世忠、王建明分别做表态发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安和、靳善忠、郭海亮、王雅安出席会议。

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由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5月27日通过,10月1日施行。

袁纯清指出,我省出台监督法实施办法,对各级人大开展监督工作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健全了机制,完善了程序,规范了行为。尤其是作为一部地方性法规,对监督法进行细化和延伸,既遵循了监督法德规定,又体现我省的实际,涉取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开展监督工作的督法进行了细化和延伸,既遵循了监督法的规定,又体现了我省的实际,汲取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开展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贯彻实施监督法实施办法,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大作用,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规范有效地开展工作,有利于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监督法和我省实施办法的自觉性。

袁纯清要求,贯彻实施监督法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加强对转型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鞭策和督促,更好地推进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群众、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的意见,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监督。要切实加强对财政预算和执行情况的监督,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要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推动全省经济尽快步入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轨道。要切实加强对改善民生问题的监督,促进涉及民生问题的监督,促进涉及民生问题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力。同时,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和专项工作报告制度,积极协助和配合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和视察工作,做好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工作,通过接受监督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水平。

袁纯清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开展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也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保证。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人大监督工作的正确方向。各级人大常委会要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履行监督职责,依法保障和促进党委重大决策的落实;要坚持重大问题和重大决定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对监督工作计划和重要监督活动,及时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在党的领导下顺利健康开展,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关系,及时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在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开展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宣传部门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实施监督法律法规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支持人大开展监督工作。

申联彬主持会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监督法和我省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按照袁纯清同志的讲话要求,把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社会

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的重点,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各种方式,坚持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开展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把握监督工作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行为,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努力增强监督实效,为促进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小鹏在表态发言时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把依法行政放在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实施监督法实施办法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扎实做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左世忠在表态发言时说,人民法院作为落实监督法和实施办法的主体,要按照监督法和实施办法的要求,更好地接受人大的监督。全省法院不仅要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监督法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还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工作措施,内化为自觉行动,把接受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王建明在表态发言时说,全省检察机关要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监督法实施办法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不断拓展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途径,紧紧依靠人大的监督支持,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来源:黄河新闻网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扎实履行人大监督职能

时间:2009-08-24 来源:理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熊德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自1981年5月理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理县县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深入开展基层人大各项工作,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理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自觉把人大工作置于县委的领导之下,通过积极主动工作,使县委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全县人民意愿。对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大事项安排、重要工作及人事任免事项,首先召开人大党组会研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及时向县委请示汇报,征得同意后按法定程序实施。特别是年初对常委会、主任会的议题安排,先召开党组会、主任会研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报县委研究同意再组织实施;对人代会的召开时间、会议议程和会议的主要材料,主动报县委统筹安排,再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对人大常委会的重要会议和活动,主动邀请县委领导加强指导;对人大机关各项重要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向县委汇报,取得县委的重视和支持。县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为人大工作的开展出思路、提要求。“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了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抓住全局重大事项,依法行使好决定权。理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建设,始终把党委不同时期的任务作为工作目标,把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事关我县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了决议、决定,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多年来,理县按期举行县人代会、县人大常委会会议,除搞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财政预算执行、资金收支审计等议题审查外,重点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新村扶贫、水电开发、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旅游、交通、环保、公有住房制度改革、职工医疗保险和五年普法等影响全局利益的重大问题、群众普遍关注和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问题,作为大事来抓、重要事项来议,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了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坚持了党委、人大、政府工作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保障和促进了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法律教育监督,推进民主法制进程。理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全力保障宪法和国家法律在我县行政区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一是坚持把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认真审议通过五年依

法治县规划,深入开展五年普法教育,狠抓了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并适时深入各司法机关,掌握了解普法决议贯彻执行等情况,规范了选聘人民监督员程序,认真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庭审工作,促进了司法公正。二是突出抓好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根据工作要点安排,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关于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工作情况报告,广泛开展了法律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利用开展对宪法和法律的宣传、教育、培训、咨询、考试等多种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加快了依法治县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平安理县”建设。三是积极组织并配合州人大常委会对各执法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几十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解决了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督促和支持执法部门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促进了依法行政,并形成较高质量的执法调研检查报告,为州人大立法、审议和县域经济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依法行使工作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履行好监督工作职责。20多年来,理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汇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通过开展工作调研、议题审议、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收支审计、产业结构调整、春耕备耕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规划、民营经济发展、土地资本转变、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人才资本经营、中小学教育、广播电视、劳动社会保障、职工医疗保险、文化体育建设、农村通信工程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然保护区和景区建设、救灾物资收发情况、农村自建过渡房和活动板房的搭建及分配使用等工作情况报告。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书面交“一府两院”进行办理,并通过主任会议或常委会议听取落实情况汇报,做到了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适时组织人大代表对水电流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社会治安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事项,开展视察活动,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正确把握用人导向,依法行使好任免权。理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不断完善选举和任免办法,规范干部任免程序,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党管干部的原则,认真行使任免权,充分尊重人大代表和组成人员的民主权利,依法选举或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较好地实现了党委人事安排意图。结合工作实践,研究制定了《理县人大常委会任免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对任免范围、任免程序、表决方式、辞职撤职和监督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实行了人大任命干部的法律考试和向宪法宣誓制度。同时,结合工作评议,把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人大任命干部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任命人员事后监督不断加强,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六、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理县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工作作为人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代表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一是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人大代表的学习培训,认真组织代表学习宪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知识,并坚持将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公报》印发至全体县人大代表,积极为代表履行职务提供方便。二是坚持和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走访代表制度,坚持邀请2至3名人大代表列席“一府两院”召开的座谈会和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保障代表知情理政,提高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三是适时组织部分省、州、县人大代表开展调查、视察、检查活动和外出专题考察学习,使人大代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代表履职能力。四是采取面对面答复办理结果的方式,督促抓好对县人代会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工作,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办理质量、办结率和代表满意率均得到逐年提高。五是适时组织召开乡镇人大工作业务培训会,就乡镇人大工作业务开展专题讲座。及时协调乡镇人大与乡镇党委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积极争取县委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改善乡镇人大的办公条件。现场指导乡镇人大开好例会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指导完善会议、学习、考察、调查、评议、联系选民、代表建议办理等各项制度,实现了乡镇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乡镇人大工作水平的提高。

七、坚持监督参与并举,服务全县工作大局。一是积极主动参与县委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服从和服务全县工作大局,发挥人大工作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理县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积极参与县里的市政基础设施、民营经济发展、矿业秩序整治、水电资源开发、库区移民安置、桃坪羌寨新区建设、大沟丘地移民新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稳定、汶马公路测设及建设协调等多项中心工作,经常深入建设一线,尽职尽责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到了监督参与并举,在监督中参与,在参与中监督,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全力抓好人大信访工作。按照县委群众工作的要求,县人大成立了人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信访工作人员,落实了信访工作经费,认真做好来信来访登记、宣传解释和转办工作。县人大党组成员和常委会领导认真落实工作日

值班接访制度,热情接待和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解决了群众反映和关注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密切了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常委会把监督社会治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监督力度。针对凸现的草山药山矛盾纠纷,砂场违规、无证、越界开采引发矛盾冲突等问题,常委会在加强工作调研基础上,召开主任会议作了专题研究。并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由常委会领导分别蹲片驻点,协同配合县委、县政府积极稳妥处理,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维护了群众利益,避免了矛盾激化和重大事故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全力参与抗灾及恢复重建。“5.12”地震发生以来,县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人大职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支持和法制保障。特别是在恢复重建阶段,县人大常委会能积极为恢复重建出谋划策,提前介入政府在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重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等工作中,保证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依法、有序、有效进行。同时,积极参与重建,尤其是以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熊德良任市政和公益事业建设推进组组长期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究方法,市政和公益事业建设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3月5日全县县城规划区内灾后重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会议后,在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熊德良带领的县城规划区内灾后重建征地拆迁安置领导小组全体工作人员,不分昼夜、不分时间地坚持抗战在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第一线,科学拟定工作计划,印发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标语,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和解释工作,按照《理县县城规划区灾后重建土地征收补偿办法》和《理县县城规划区内灾后重建城镇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组织工作组人员与农户签订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协议,并按照协议要求,及时兑现各种补偿资金,做到了依法办事、取信于民、诚信于民,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树立了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八、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常委会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做好人大工作的大事来抓,努力把人大常委会真正建设成为依法办事的权力机关,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关,亲民务实的代表机关。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努力构建学习型机关;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改进工作、提高质量和效率为重点,教育机关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合作共事、和谐相处,努力构建和谐型机关;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节约机关用电、用水、用车等方面作起,努力构建节约型机关。同时,常委会领导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自觉

性和责任感。二是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促进机关各项工作。常委会党组注重发挥机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长效激励机制,深入扎实开展了领导班子“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在“四好班子”创建活动中,主动在杂谷脑镇瓦斯村设立了一个帮扶联系点,鼓励帮扶户因地制宜发展土鸡养殖,为其增收致富寻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切实将惠民帮扶措施落到了实处。同时,不断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工作。三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努力维护机关、社会和谐稳定。在总结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基层人大工作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了议事规则、组成人员守则、监督管理办法、委室职责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制度。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要求,切实加强了机关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机关的职能作用,在为“三会”服务、后勤保障、老干部工作、招商引资、驻村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受到了全县上下和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四是加大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民主法制氛围。常委会非常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为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常委会制定了《理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加强人大工作宣传报道暂行办法》,在继续努力办好常委会会议《公报》和《知识窗》的同时,不断加强与省、州人大刊物和各级新闻单位的联系,及时报道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各级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宣传我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扩大了社会宣传面,形成了关心支持人大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注重考察学习,加强了同兄弟县人大常委会的联系,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推动工作。

(作者为理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重大事项要建立公示制度 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2005-03-24 16:32:31 南方都市报

南方网讯 “今年人大将建立跟踪监督制度,要求‘一府两院’按照反馈办理情况,并进行跟踪落实。”、“凡提请常委会任命的领导干部,都必须发表任前演说,作出承

诺„„”昨日(3月23日),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照辉在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称,今年将继续发挥人大权力机关的作用。总结

去年人大共任命89干部

昨日(3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照辉介绍,去年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检查5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汇报11次,进行工作评议两项。

同时,去年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将督办信访案件作为监督“一府两院”

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年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47件,办结1531件,办结率为97%,其中重点督办的案件54件,办结率为90%,并且由常委会的领导亲自督办,促使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另据介绍,去年市人大根据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作出了《关于批准东莞市2004年财政预算收支变更的决定》,将增加的财力全部投入市属重点工程建设。

去年一年,人大常委会任命了89人,其中人大系列2人,政府系列46人,两级法院检察院共41人,其中共有42名“一府两院”的主要组成人员,为“一府两院”的正常运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展望

将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

据傅照辉称,今年东莞市人大,将建立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对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关系本市经济社会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同时,建立跟踪监督制度,要求“一府两院”按时反馈办理情况,并对此进行跟踪落实,确保取得监督实效。

同时还将实行领导干部任前演说制度,凡提请常委会任命的领导干部,都必须在常委会上发表任前演说。

另据了解,今年人大还将检查“一府两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情况,并且督促市府及有关部门依法抓好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第五篇:浅谈县级人大如何加强财政预算监督

浅谈县级人大如何加强财政预算监督

内容摘要: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在新形势下,强化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已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县级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仍处于程序性层面,监督效果不够明显。文章在分析县级人大在本级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之上,认真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县级人大 财政预算 监督

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把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列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把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调整列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能。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经济事务的具体体现。县级人大依法对财政预算实施审查监督,对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新形势下,强化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已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目前,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财政预算的审批监督力度正在逐步加强,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县级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仍处于程序性层面,监督效果不够明显,县级人大对本级财政预算监督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县级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方面,仍处于程序化层面。目前,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的通常做法是,先由党委、政府制定预算,再由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这样,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不便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也不可能对预算草案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加之政府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预算报告较为笼统,使人大常委会监督成了“内行说不清,外行听不懂”,客观上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在财政预算执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县级人大审议批准的财政预算,由于受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政府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导致“部门申请、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也只能被动地采取事后“追认”的监督形式,使得整个监督处于被动状态。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常规的一般性的监督手段运用得多,而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形式,以及罢免等硬性监督手段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或使用不多,致使监督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在监督过程中,一些视察和执法检查,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一般性地走走看看,发发议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监督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监督力度不大,从而影响了人大监督制约的权威性。

(三)监督水平有限,监督效果不明显。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县级人大缺乏足够的力量和专业水平开展经常性监督。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性知识缺陷大,使权力机关既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人大监督通常是会议听取报告多、调查研究少,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县级人大紧紧依靠自身力量审查批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时,难免流于形式,监督效果不佳。

二、县级人大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监督权力弱化。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对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认识不够。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领导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学习不够,担心人大过多过强的监督会削弱党的领导,没有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一些被监督者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严重,不愿接受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在思想上抵触人大监督,在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迎合地方政府,大多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而忽略人民赋予的监督权,甚至明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存在问题,也不敢正面提出来,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监督权利受到弱化。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立法滞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中关于人大自身建设方面的规定,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或做出新的规定。已有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的规定过于笼统,给执法者适用法律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立法“撞车”,相互不衔接、不配套,造成执法混乱,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导致各自为政,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致使良好的立法愿望不能实现。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规范人大监督程度和监督方式方面的立法滞后。地方组织法只对人大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做了原则规定,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规定迫究责任,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监督对象借口法律依据不足抵制或消极对待人大监督。

(三)专业人员缺乏,监督力量不足。预算的审批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但目前县级人大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难题。县级人大常委会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办负责,而财经办又存在人员少、对口联系部门多等困难,加上缺乏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在时间上、技术上和人力上都难以提出有效的意见建议。从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专业素质来看,经济知识较为缺乏,使人大常委会既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跟踪监督。一方面县级人大缺乏具有财经类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县级人大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县级人大工作班子的现有力量,还无法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行使财政监督权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些复杂的预算,很难做到深入调查和透彻审议。

三、加强县级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的对策与思考

(一)更新财政预算监督理念。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监督工作的根本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与我们党实现政治领导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此,只有与党保持统一,才能保证人大监督职能的正确政治方向,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单纯的绝对服从,而是应该自觉地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把握监督工作的政治方向,完善人大监督的组织机构,积极争取市委对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活动,从根本上保证人大监督职权的有效行使。县级人大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善预算监督是当前必须要认真做好的一项工作,在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中,面对法律相对滞后的现状,要树立新的预算监督理念,即财政预算监督应做到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并重,注重监督政府财政预算运行中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政府加以改进,以提高财政预算监督的质量,使预算审批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二)严把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关。首先,要督促政府及财政部门尽快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实现功能预算到部门,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并实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统一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完善部门预算是进一步加强人大财政预算监督的有效措施,做好这项工作,既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也有利于县级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批准预算时,知道哪个部门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花多少钱,钱怎么花,花在哪里,绩效如何。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列入预算范围的开支,一律不得开支。严把这一关口,防止既成事实,先发生支出,后列入调整预算的情况发生。再次,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监督制度和办法,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县级人大应要求财政部门建立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按月报告制度,并定期听取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必要时,可授权财经办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事项开展专题调查,为县级人大审议批准预算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三)优化人员结构,实行真正的“内行监督”。人大队伍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其财政监督的水平和效果,因此,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是县级人大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对人大代表尤其是人大机关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组织人大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认真学习政治经济理论和财政基本知识,解决听不懂财政报告、看不懂财政报表、监督无从下手等问题。其次,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进入人大,或者从政府经济部门选调部分从事财经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人大财经或预算监督部门工作,不断优化人大人员队伍结构。再次,也可以借助外力,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监督。比如,与审计部门联手,由其为代表提供与预算审议或监督有关的、甚至是提出预算修订案的服务,进而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加强预算监督,发挥他们的专长,帮助人大加强监督,提高监督实效。

(四)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人大的监督职权来自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人民群众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这是做好监督工作的根本原则。实践证明,人大监督工作越是公开、透明,民主程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实现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必须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公开预算的情况,其目的就是让全社会都来监督收人和支出情况。为此,笔者建议在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对财政预算监督的职能外,应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和监督审计部门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上,加大对审计结果的利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并使处理意见落到实处。此外,还要支持监察部门每一对重点部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人大监督及时公开处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使监督的结果及时公开,从而进一步加强人民对财政监督的作用。

财政预算监督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广泛的社会监督网络,更需要长效的监督机制来支持。我们相信随着监督理念的不断深化,监督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一定会越来越让人民满意。

下载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人大对法职人员的监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大监督检查材料

    尊敬的人大常委会领导、委员及各位代表:首先,我代表交口县国税局党组及全县国税干部对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到我局监督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谨代表交口县......

    全县人大监督交流材料

    全县人大监督交流材料 20xx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人大监督演讲稿

    演 讲 稿 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浅谈对人大监督工作的认识与思考》。人大监督工作囊括的范围非常广,如果想分析的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因此我从人大......

    人大个案监督

    (原创)本文发布已征得作者同意 (作者)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于雪峰 有幸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在北京市举办的全区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培训班, 时间虽短,却受益非浅。......

    人大监督要围绕“三心”依法履职

    人大监督要围绕“三心”依法履职新的时代条件下,地方人大要有新作为,必须坚围绕“三心”,即持紧跟“核心”,紧扣“中心”,紧贴“民心”,依法履职行权,充分发挥人大职能。紧跟“核心......

    人大任命人员履职测评会总结讲话

    人大任命人员履职测评会总结讲话今天召开的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履职测评大会,是贯彻*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贯......

    人大监督职能1

    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的职能作用 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作出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定,明确了监督工作中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具体职责,明确了......

    《人大监督法》讲稿(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 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