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家庄新客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学校组织于4月10号上午进行毕业实习,实习地点是石家庄站(石家庄新站)。石家庄新客站位于中华南大街与新石南路、新石中路交叉口,于2012年12月21日零时正式启用。新客站启用后,大件行包运输服务暂时使用旧石家庄站行包设备设施,新客站行包承运厅可办理旅客随身行李、随车快件承运及交付业务。
该站占地7.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07059平方米,相当于旧火车站的四倍。其中地上76814平方米,地下30245平方米。站房为上进下出布局模式,分为四层,高架二层为候车厅,南北两侧为进站通道,地面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出站层,地下二层为轨道交通,东西两侧分设社会、出租、公交停车场。南北通行的列车可从7个大拱门中穿行而过。7个大拱门的创意理念来自于赵县的赵州桥,把新客站建设和石家庄当地的文物古迹紧密结合在一起。该建筑通过建筑形态的塑造,创造出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形象。寓意这里将建设一座沟通城市,东西经济均衡发展的联系之桥;一座缅怀过去,承载辉煌的历史之桥;一座象征城市继往开来的未来之桥;一个走向世界,发展前景广阔的开放之桥。
新客站各部分简介:
石家庄新客站西站房售票大厅共设18个人工售票窗口。其中,1号口为残疾人爱心专口,12号口为改签口,13号口为退票口14、15号口为多功能口,18号口为公安制证口。另外,还在地下层设置19号售票窗口为日勤口,方便旅客中转、换乘时购票。售票大厅新增设自助售票机16台,并设专人进行宣传引导服务。高架二层为候车厅,主要办理高铁旅客乘车业务。新客站所设售票系统能够满足人们购票需求,同时注意到网络购票的比重日益增加,自动售票机的增加大大节省人们的取票时间,体现出新客站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石家庄新客站站台均设置在地面层,候车室设置在地上二层,由东广场至西广场为1-24乘车站台。候车室设有问讯处,方便旅客询问各种有关问题,同时及时公布当日晚点车次及晚点时间供旅客查询,使旅客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新发售车票均在票面注明所乘车次的检票口,直观便捷,相对于旧车站节省了旅客寻找检票口时间。各检票口均设有人工检票和机器检票两种方式,满足持不同种类车票旅客,大大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地下的二个平台:地下一层连接东西广场汇聚出站人流,未来设计中地铁从此经过,是主要的换乘地点;地下二层是轨道交通。汇聚未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轨道交通线,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连接。在新客站行车室设有车站布置平面图,新客站总建筑站场按三场横列布局设计,自西向东分别为京广普速场,京广高速场,太青高速场。共计13个站台24条客车到发线以及6条正线,其中,京广普速场4台,7条到发线,2条正线;京广高速场5台,9条到发线,2条正线;太青高速场4台,8条到发线,2条正线。,除太青场正在施工外,其余站场均已经启用。行车室内设有两组值班员和信号员,分别负责京广普速场,京广高速场,根据列车运行图有条不紊的指挥列车的接发。
新客站中控室设有多块显示屏,实时显示包括车站进站口,候车室,以及各个站台在内的情况,使工作人员能够把握情况,在出现意外事故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中控室高铁工作人员与普通列车工作人员分处两个工作台,有关高铁车次广播服务等均为自动模式,而普通列车大部分相关工作需要手动操作。
参观实习最后,在候车室最东侧参观京广铁路全线示意图,示意图不仅包括沿途各个车站,还有各种地形示意以及线路因经过山川河流而修建的隧道桥梁等。由于全线过长,所以该示意图由几处研究院合作完成,最终成图线路呈现不同标准。
石家庄新客站的修建以科技为人为理念,处处设计是为方便广大旅客,同时满足石家庄经济发展需求。新火车站区域将形成多种现代交通方式交叉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成为北方重要的客运枢纽中心。新客站的聚集作用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必将带动周边市场、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和发展,将成为石家庄新的经济中心。
5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客运站设备,客运站工作流程等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以及工作道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新客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广州轨道交通二、八号线延长线10标段
新客站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梁 维 健
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公司
一、工程概况
新客站位于番禺区广州国铁新客站内,车站设于国铁一层中心区地面下,社会车场、公交站、出租车场皆在国铁一层,地铁入口与国铁各出入通道充分联系,换乘方便。地下一层为站厅,地下二层为站台。站台内二号线、七号线、佛山三号线形成换乘。线路走向,二号线与佛山三号线对接,七号线与二号线平行,二号线在一端设置了折返线。线路与国铁形成“十”字交叉换乘;同时在地下一层站厅预留换乘地铁十二号线的通道。地铁车站和国铁车站同期建设。
广州新客站设计起点里程YDKO+216.5,设计终点里程为YDKO+840,全长623.5m,包括广州新客站主体及广州新客站~石壁站明挖区间两部分。其中广州新客站车站主体里程范围YDKO+216.5~YDKO+747.9,车站主体基坑宽55.5~84m,基坑深约10m ; 广州新客站~石壁站明挖区间里程范围YDKO+747.9~YDKO+840。车站预留广州地铁七号线区间接口。
目前车站主体结构已施工完毕。
二、测量执行标准及依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地下铁道、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6)、《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三、监测项目及其内容 深基坑开挖是一项复杂的地下工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地下工程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又难以准确判别的特殊性,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尚难于准确预测,施工阶段的安全监测对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基坑支护设计及基坑周围环境状况,基坑监测方案包括六项内容:①、围护桩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及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②、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监测;③桩体内力监测;④水平钢支撑轴力监测;⑤地下水位监测。⑥沉降监测
1、支护结构内部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桩顶(冠梁)水平位移观测及桩体水平位移观测直接反映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是支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反映支护结构的顶部变形情况,是支护系统变形的重要内容,且其测点安装布置方便,易于观测,可布置较多测点,在有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增加新测点。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观测完整地反映了围护桩的变形。在有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围护桩变形最大、最危险的部位不一定在桩顶。高精度的桩身水平位移观测(测斜)不但能全面反映围护桩的实际变形,且其测量受外界影响小,数据结果稳定,是基坑开挖观测的重点项目。其测斜管安装相对复杂。一般来说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测量结果可相互校核,测量数据有点有面,以全面了解整个基坑位移状况。
围护结构的内部位移使用测斜仪进行监测。
测点分别布设在主体结构的墙体中。将测管固定在墙体的钢筋笼内,在绑扎时一定要牢固可靠,以免浇筑混凝土时使其发生上浮或侧向位移,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密封测斜管底部以及各处的接头,在安装测斜管时随时检查其内部的一对导槽,使其始终与坑壁走向垂直。然后将测斜管同钢筋笼一起沉入挖好的桩体中。根据主体全长在两侧分别合理布设相同的测点。量测时将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两道槽上缓慢下至孔底处,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测读一次,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每一次测量步骤中均须一定的时间延迟,以确保读数系统与温度及其他条件平稳。
测量完毕后将探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中,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前后两次测量时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两次测量同一测点的读数 1 绝对值之差小于10%,两次结果符号相反,否则应重测本组数据。
2、基坑周边土体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监测土体侧向位移可掌握土体的运动规律及预测对地面的影响,据以研究减小施工扰动的施工措施,以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①监测仪器
RST自动化测斜仪,PVC测斜管。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对于土体测斜孔,先用地质钻机成孔,孔径应等于或大于89mm。然后将预先将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中。管底应埋置在预计发生倾斜部位的之下,一般管底标高低于基坑底部标高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密实充填水泥砂浆。测斜管应竖直,埋置时应确保其中一组导向槽垂直于基坑边线,管口配保护盖。
B、量测与计算:测试时,联接测头和测斜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放入测斜管,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管全长每一个测段固定位置测读一次,测段长度为0.5m,每个测段测试一次读数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试,两次读数应接近,符号相反,取数字平均值,作为该次监测值。在基坑开挖前,以连续三次测试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应在正式测读前5天以前安装完毕,并在3~5天内重复测量2次以上,当测斜稳定之后,开始正式测量工作。首先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车站一轴线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2米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于车站该轴线方向的位移。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④注意事项
ⅰ采用测斜仪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
ⅱ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
ⅲ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牢固固定、密封; ⅳ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ⅴ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15mm;
ⅵ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回填宜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
ⅶ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 ⅷ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3、地下水位监测
由于场地地下水丰富,围护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若止水结构漏水,将会影响基坑及主体结构的底板施工,使基坑开挖难以顺利进行。为此应对基坑外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另外,水压力是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要荷载,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掌握水压力荷载的状况。
基坑外距基坑2m的距离处布设水位观测井,将水位管预埋在观测井内对水位进行监测以了解其变化过程。在车站的两侧和轴线位置各布设一个观测井,观测井为小型钻孔机成孔,观测井深度在20m左右的透水层中,然后将水位管放入孔中,从管外回填净砂至地表50cm,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用水位计量测到水位管顶的距离,测出水位管的高程,推算出水位的标高。通过对水位的监测,可以进一步得到基坑内降水、开挖对基坑外部地下水的影响。地表和建筑物的沉降,基本上都是因为大面积降水引起的,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必要时加强观测频率。
4、支撑轴力监测 ①监测仪器
FLJ-40型振弦式反力计(轴力计)及频率接收仪。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钢支撑选用端头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将轴力计 3 焊接在钢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钢支撑和轴力计之间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垫板。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混凝土支撑采用钢筋应变计进行测试,绑扎钢筋笼时进行埋设,并牢固固定。
B、现场量测:仪器在埋设前进行标定,支撑轴受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两次的结果平均后作为轴力初始值,在钢支撑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监测时应记录数据稳定后的频率值,填写监测报表,现场检查监测数据是否正确,监测时所记录的数据为频率值。
C、数据计算:钢支撑轴力计算—般公式为: P=K△F十B 式中:P——所受荷载值(KN)K——仪器标定系数(KN/F)△F——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仪器的计算修正值(KN)。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仪器的标定公式代入标定常数,计算轴力值,并绘制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根据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和设计规定的轴力限值分析钢支撑内力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在监测简报中提出监测分析和建议。
④注意事项
ⅰ钢支撑宜选用端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
ⅱ将轴力计安装架与钢支撑端头对中并牢固焊接。在拟安装轴力计位置的墙体钢板上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钢板,作为垫板,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
ⅲ待焊接温度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并用螺丝固定好;
ⅳ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见报支撑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 ⅴ轴力计的量程需要满足设计轴力的要求。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囹、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囹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
5、沉降监测(1)支撑立柱沉降监测 ①监测仪器
徕卡N3水准仪、铟钢尺等。②监测实施方法
a、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立柱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或直接打入膨胀螺栓),检测点埋设如图2所示。
素混凝土11原地面P88原地面特制膨胀螺丝监测点埋设平面示意图图2 监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b、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c、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沉降监测随施工进度进行,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随时间变化量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计算累计沉降量,与容许沉降控制值比较,以此判定挡土墙的安全可靠性。
6、连续墙顶水平位移量测
剖面图①仪器设备
徕卡TC702全站仪。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置:连续墙墙顶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在连续墙顶面上,沿车站纵向30米置一个,测点埋设方法同地表沉降观测点埋设,所不同的是在桩顶刻有观测十字丝。观测基点的埋设同地表沉降监测。
b、测量方法:在基坑开挖前,建立导线网,通过导线计算、坐标平差得出观测基点平面坐标(横纵轴沿基坑方向的相对坐标),用徕卡TC702全站仪直接测得观测点的初始相对坐标(X0,Y0),其中X方向为车站南面增大方向,设为纵轴;Y方向为车站西面增大方向,设为横轴。每次监测时直接测出各观测点坐标(Xn,Yn)。
c、位移计算:将每次测得的坐标(Xn,Yn)与初始坐标(X0,Y0)相减,既得观测点相对纵横轴的位移变化量,既X= Xn-X0,Y= Yn-Y0,观测点位移仅为面向基坑的一个方向,实际计算时位移值仅为横纵方向的一个变化量。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墙顶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进行,将开挖位置处墙顶各点位移量统计并填入位移量表格,墙顶位移量表格反映了该点在某一时间点内的位移量和整个时间段内的总位移量,根据位移量判定基坑开挖过程中维护结构的安全性以及变化量较大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四、监测频率和监测结果反馈
1)、监测频率及测次
观测周期、次数确定的原则:①.各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初值;②.在开挖卸载急剧阶段,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则加密观测;③.当大雨、暴雨或基坑荷载条件改变时应及时监测;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观测。
根据本工程的工期安排,基坑的监测频率如下:
(1)围护桩桩顶水平位移、地面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沉降观测、水位监测:①基坑开挖前测初始值;②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③底板完成前1次/3天;④底板完成后结构施工1次/半月。
(2)桩身水平位移及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监测:①.基坑开挖前测初始值;②.开挖至高程0.50m(挖深约3.0m)测一次;③.开挖至高程-2.5m(挖深约6.0m)测一次,3天后再测一次;④.开挖至-5.5m高程(挖深约9.0m)测一次;⑤开挖至基坑底高程约-6.487m测一次,3天后再测一次;⑦底板完成前按1次/(3~7)天;⑧底板完成后结构施工过程按1次/半月~1次/月。
(3)桩身内力监测:基坑每开挖其深度1/5~1/4,测读2~3次,挖至设计深度后,每周测1~2次,一直测到地下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
4)水平钢支撑轴力监测:①支撑安装完成后测初始值;②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③底板完成前1次/(3~7)天;④底板完成后结构施工1次/半月~1次/月。
由于工地现场施工情况不同,具体测量次数、测量时间可根据监理及业主要求、现场工程进度和测量反馈作相应调整。
2)、各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如下: 1)、倾斜测量
累计位移量≤±30mm,单次位移变化量≤±1~2.0mm/d; 2)、水位测量
单次变化量≤±500mm/d; 3)、砼支撑轴力测量 频率变化≤±30~50Hz/d; 4)、钢支撑轴力测量
累计量≤±各自的设计量程,单次轴力变化量≤±300kN/d; 5)、水平位移测量
累计位移量≤±30mm,单次位移变化量≤±1~2.0mm/d; 6)沉降测量
累计位移量≤±30mm,单次位移变化量≤±1~2.0mm/d。
五、监测反馈程序及信息管理
专业监测小组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将实际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时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为实现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
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监测值变化较大,立即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并提供报表;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3天内提供报表。测量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观测报告。
监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的描述,起到施工监控的作 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尤其要做好初始数据记录,监测组根据该车站的施工进度,对各项监测点进行了埋设,并于当日对埋设好的监测点连续进行了两次监测,取平均值作为监测初始值。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须及时整理监测资料,以便发现数据有误时,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定期向建设、监理和设计提供一份量测报告。每次监测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方可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观测项目观测值与施工工序、施工进度、及开挖过程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说明围护结构支撑体系和建筑物在观测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或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供研究解决问题提供参考。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根据信息化施工要求,监测后应及时整理分析各项量测数据资料,判别监测对象的安全等级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发挥监测信息对施工的指导作用。
本工程监测信息按《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进行反馈。
资料调研监测设计监测量测数据、分析、处理施工、监理、设计监测量测NO工程施工安全判别结束YES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
各监测项目变形统计情况分别如下
1、倾斜监测
累计变化量:3.01mm(cx38)~9.52mm(cx5);
2、水位监测
累计变化量:6.21m(SW3)~6.03m(SW2);
3、砼支撑轴力监测
累计变化量:54.2kN(Z3)~-738.4kN(Z8)
4、钢支撑轴力监测
累计变化量:-274.7kN(N2)~-358.4(N3);
5、沉降监测
累计变化量:-2.5mm(J4)~-10.3mm(J33);
6、水平位移监测
X方向累计变化量:1.4mm(S26)~11.3mm(S9); Y方向累计变化量:3.8mm(S4)~11.1mm(S22);
六、资料整理
每日所监测的项目完成后,则要把所测的数据进行归类计算,并绘制出相应的速率变化曲线,并上报监理。资料经审批返还后,由专人负责统计、管理,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清晰。
第三篇:新客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主体结构:本项目主体由办公塔楼、SOHO办公塔楼和裙楼以及地下车库组成。其中办公塔楼高41层,建筑高度200米,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SOHO办公塔楼高19层,建筑高度80米,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楼高5层,建筑高度24米,采用框架结构;底部设3层满堂地下车库。
二、2、基坑规模:基坑面积约17800平米,周长约533米。
三、3、基坑开挖深度:本工程±0.00相对于吴淞绝对高程+9.45m,所注标高均为相对标高,本工程场地自然地面平均标高为-0.45m~-2.25m,基坑底标高为-17.10m,基坑开挖深度为14.85~16.65m,局部主楼超挖深度2m。
四、二、工程地质概况
五、1、拟建场地位于南京市河西地区,金沙江东街以北,庐山路以西,原有建筑物已全部拆除,现多为荒地,场地地形南高北低,地面吴淞高程为6.61~14.05米,最大高差达7.44米。
六、2、按揭露的先后顺序将各分层地基土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七、①填土(Q4ml):杂~灰色,松散,由粉质粘土夹大量的碎石、砖块及混凝土桩头等建筑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10~60%不等,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厚度不均,场地西南侧及南侧层厚较大。堆填时间为近3~5年不等。层厚2.30~11.40米。
八、②粉质粘土(Q4al):灰黄色,灰色,饱和,可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仅见于部分钻孔。层顶埋深2.30~11.40米,层顶标高2.58~5.20米,层厚0.40~2.30米。
九、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刀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局部可见少量的腐植物,具淤臭味。偶夹薄层稍密状薄层粉土,单层厚1~2mm,分布不均。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2.50~12.00米,层顶标高0.97~5.23米,层厚4.30~14.00米。
十、③2粉砂夹粉土(Q4al):灰色、青灰色,饱和,稍密~中密,中压缩性,其成份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局部夹有薄层稍密状粉土和软~流塑状粉质粘土,单层厚1~10mm,分布不均匀。该层主要分布于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和④1粉细砂之间,属过渡性层位,全场分布。层顶埋深10.30~23.90m,层顶标高-11.27~-1.41米,层厚1.80~6.80m。
十一、④1粉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中密,局部稍密,中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薄层稍~中密状粉土和中砂,单层厚1~2c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13.90~28.30米,层顶标高-15.67~-4.14米,层厚8.00~18.60米。
十二、④2粉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密实,中低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薄层密实状
粉土,单层厚1~2mm,分布不均。顶板埋深27.10~36.40米,层顶标高-23.77~-19.22米,层厚17.10~25.20米。
十三、④3a粉质粘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局部夹有薄层中密状粉细砂及粉土,单层厚1~5mm,分布不均。该层主要呈透镜状分布于④3含砾中细砂中或分布其顶部,局部缺失。顶板埋深47.80~56.20米,层顶标高-45.92~-39.69米,层厚0.70~3.10米。
十四、④3含砾中粗砂(Q3al):灰色、青灰色,饱和,密实,中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不均。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砾石和细砂,砾石成分多为硅质,呈椭圆状~次圆状,含量约5~10%,直径0.50~8.00c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自上而下砾石直径逐渐增大。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48.60~58.80米,层顶标高-46.82~-39.63米,层厚0.40~10.80米。
十五、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结构已破坏,上部坚硬土状,下部呈碎石状,手捏易碎,水冲易散。顶板埋深59.70~65.20米,层顶标高-52.55~-50.54米,揭露层厚1.10~6.60米。
十六、⑤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褐红色,岩石风化较弱,结构基本未破坏,岩体呈块状结构~整体状结构,完整性好,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芯表面有光泽,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有灰白色方解石充填,遇水易软化,风干后易崩解。在J29号钻孔71.30~77.00m处分布有粉砂岩,强度较低,手捏易散,风干后极易崩解。顶板埋深62.00~70.70米,层顶标高-58.07~-54.45米,最大揭露层厚16.00米。十七、三、水文地质概况
十八、1、场地地表水
十九、场地位于长江漫滩上,场地东侧紧邻庐山路分布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人工河道),宽约8.00米,水深1.50~2.00米。场地西部为长江(距场地约4公里),距离场地很远。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长江南京下关站最高水位为10.22m(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方/秒,最低水位为1.56m(1956年)。
二十、2、场地地下水
二十一、拟建场地位于长江漫滩之上,根据勘探揭示的地层结构,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可分为浅层潜水和下部弱承压水。二
十二、(1)浅层潜水
二十三、潜水含水层由①层人工填土构成。场地人工填土厚度普遍较大,由于密实度差,其间的大孔隙往往成为地下水的赋存空间,且连通性较好,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属弱透水层,雨季水量较丰富。新近沉积的②层粉质粘土和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属饱水地层,但给水性较差、透水性弱,属微~弱透水地层。
二十四、南京地下水最高水位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翌年3月份。根据调查和勘察揭示,长江漫滩属地下水丰富的地貌单元,其水位变化与季节性关系密切,同时与地形条件亦有关。雨季或暴雨天,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很高,甚至溢出地面,但旱季地下水位可以在地面下1.5m左右,甚至更低。
二十五、野外勘探时间为2010年11月底,勘探期间天气晴好(已连续3月左右
未下雨)。勘探期间,在钻孔中量测的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1.40~6.50m,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2.06~8.96m(受孔口高程影响),吴淞高程为4.80~5.20m。
二十六、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周围工程施工降水等因素影响,以蒸发和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正常情况下雨季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年变化幅度约1.50m左右。二
十七、(2)弱承压水
二十八、弱承压含水层由中下部的③2层粉砂夹粉土、④1层、④2层粉细砂和④3层含砾中粗砂构成。层顶的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由于透水性弱,与砂土层渗透性差异性大,为相对隔水层,可视为隔水层顶板;隔水层底板为下伏基岩。该含水层富水性好,透水性强,厚度大,埋藏较浅,水量丰富,属透水层~强透水层。勘察期间采用隔水方法测得的弱承压水水位3.50~4.20米(吴淞高程),与场地周边工程测得的弱承压水相比略偏低,主要原因是周围有多个工程施工降水。若承压水水位变化主要受侧向迳流补给影响,补给来源主要为长江。
二十九、拟建场地表层为①层填土,土质松散,透水性好,②层粉质粘土、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③2层粉砂夹粉土、④1层粉细砂和④2层粉细砂及④3层含砾中粗砂,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好。三
十、地下水、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
二、测量执行标准及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101120-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08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0850026-2007;
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08/715314-94;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101/78-97;
6、《城市测量规范》0118-99;
7、《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0850007-2002;
9、基坑周边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使用状况;
10、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线及构筑物的具体要求。
三、监测范围与对象
1、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相邻环境(房屋、道路、管线)以及围护结构本身均需进行监测。
2、基坑变形观测基准点必须位于基坑变形范围之外(距基坑边不小于3倍基 坑
挖深),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每-个测区不少于3个测量基准点。
3、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对各测试项目进行不少于3次初始数据的采集,保证初始数据准确、连续、可靠。
四、监测要求
⑴所有测试点、测试设置需加强保护,以防损坏。⑶ 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到地下室侧壁回填.⑶监测单位需要及时向设计人员、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提供监测结果.⑷ 土体开挖前,需对周边环境做全面调查,掌握监测象的初始状况。(5)埋入测斜管应保持垂直,沉降标点应埋在坚实的土体中,并做好保护措施。(6)深层位移、沉降等观靡目在基坑开挖期间一般每1-2天观测-次,开挖期间如变化较大时应增加观测频度、每次观测数据要及时填入规定的记录表格,绘制成相关曲线图,并根据已有的数据对其作出发展趋势分析,对基坑是否安全作出评估,编制即时报告。
(7)当监测项目数值出现急剧变化时,应向有关各方报警,提出处理建议,以保证基坑安全。
(8)基坑监测单位应根据设计要去编写施工组织方案,监测单位制定的具体监测方案需经设计人员认可后方可实施。
五、、基坑监测内容和要求
深基坑开挖是一项复杂的地下工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地下工程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又难以准确判别的特殊性,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尚难于准确预测,施工阶段的安全监测对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基坑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要求: ⑴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
①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 为共用点,每边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 布置监测点。
②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支护结构或外侧土体中每隔20m-50m设置一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每边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埋设在土体中的测斜管长不宜小于基坑
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超过支护结构桩长3^(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
① 边建筑筑竖向位移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础上,且 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或基麯分界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鱗构筑物基雜线的对称部位,每-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②周边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③周边建筑倾斜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④周边建筑、地表裂缝监测: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或裂缝末端。
⑤周边管线变形监测:监测点宜为15m-25m,并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⑥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检测:监测点按监测剖面设置,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根据该基坑支护设计及基坑周围环境状况,基坑监测方案包括六项内容:①、围护桩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及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②、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监测;③桩体内力监测;④水平钢支撑轴力监测;⑤地下水位监测。⑥沉降监测
1、支护结构内部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桩顶(冠梁)水平位移观测及桩体水平位移观测直接反映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是支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反映支护结构的顶部变形情况,是支护系统变形的重要内容,且其测点安装布置方便,易于观测,可布置较多测点,在有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增加新测点。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观测完整地反映了围护桩的变形。在有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围护桩变形最大、最危险的部
位不一定在桩顶。高精度的桩身水平位移观测(测斜)不但能全面反映围护桩的实际变形,且其测量受外界影响小,数据结果稳定,是基坑开挖观测的重点项目。其测斜管安装相对复杂。一般来说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测量结果可相互校核,测量数据有点有面,以全面了解整个基坑位移状况。
围护结构的内部位移使用测斜仪进行监测。
测点分别布设在主体结构的墙体中。将测管固定在墙体的钢筋笼内,在绑扎时一定要牢固可靠,以免浇筑混凝土时使其发生上浮或侧向位移,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密封测斜管底部以及各处的接头,在安装测斜管时随时检查其内部的一对导槽,使其始终与坑壁走向垂直。然后将测斜管同钢筋笼一起沉入挖好的桩体中。根据主体全长在两侧分别合理布设相同的测点。量测时将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两道槽上缓慢下至孔底处,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测读一次,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每一次测量步骤中均须一定的时间延迟,以确保读数系统与温度及其他条件平稳。
测量完毕后将探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中,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前后两次测量时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两次测量同一测点的读数绝对值之差小于10%,两次结果符号相反,否则应重测本组数据。
2、基坑周边土体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监测土体侧向位移可掌握土体的运动规律及预测对地面的影响,据以研究减小施工扰动的施工措施,以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①监测仪器
RST自动化测斜仪,PVC测斜管。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对于土体测斜孔,先用地质钻机成孔,孔径应等于或大于89mm。然后将预先将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中。管底应埋置在预计发生倾斜部位的之下,一般管底标高低于基坑底部标高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密实充填水泥砂浆。测斜管应竖直,埋置时应确保其中一组导向槽垂直于基坑边线,管口配保护盖。
B、量测与计算:测试时,联接测头和测斜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放入测斜管,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管全 5
长每一个测段固定位置测读一次,测段长度为0.5m,每个测段测试一次读数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试,两次读数应接近,符号相反,取数字平均值,作为该次监测值。在基坑开挖前,以连续三次测试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应在正式测读前5天以前安装完毕,并在3~5天内重复测量2次以上,当测斜稳定之后,开始正式测量工作。首先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车站一轴线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2米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于车站该轴线方向的位移。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④注意事项
ⅰ采用测斜仪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 ⅱ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
ⅲ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牢固固定、密封; ⅳ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ⅴ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15mm;
ⅵ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回填宜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
ⅶ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 ⅷ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3、地下水位监测
由于场地地下水丰富,围护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若止水结构漏水,将会影响基坑及主体结构的底板施工,使基坑开挖难以顺利进行。为 6
此应对基坑外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另外,水压力是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要荷载,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掌握水压力荷载的状况。
基坑外距基坑2m的距离处布设水位观测井,将水位管预埋在观测井内对水位进行监测以了解其变化过程。在车站的两侧和轴线位置各布设一个观测井,观测井为小型钻孔机成孔,观测井深度在20m左右的透水层中,然后将水位管放入孔中,从管外回填净砂至地表50cm,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用水位计量测到水位管顶的距离,测出水位管的高程,推算出水位的标高。通过对水位的监测,可以进一步得到基坑内降水、开挖对基坑外部地下水的影响。地表和建筑物的沉降,基本上都是因为大面积降水引起的,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必要时加强观测频率。
4、支撑轴力监测 ①监测仪器
FLJ-40型振弦式反力计(轴力计)及频率接收仪。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钢支撑选用端头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将轴力计焊接在钢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钢支撑和轴力计之间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垫板。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混凝土支撑采用钢筋应变计进行测试,绑扎钢筋笼时进行埋设,并牢固固定。
B、现场量测:仪器在埋设前进行标定,支撑轴受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两次的结果平均后作为轴力初始值,在钢支撑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监测时应记录数据稳定后的频率值,填写监测报表,现场检查监测数据是否正确,监测时所记录的数据为频率值。
C、数据计算:钢支撑轴力计算—般公式为: P=K△F十B 式中:P——所受荷载值(KN)K——仪器标定系数(KN/F)△F——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仪器的计算修正值(KN)。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仪器的标定公式代入标定常数,计算轴力值,并绘制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根据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和设计规定的轴力限值分析钢支撑内力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在监测简报中提出监测分析和建议。
④注意事项
ⅰ钢支撑宜选用端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
ⅱ将轴力计安装架与钢支撑端头对中并牢固焊接。在拟安装轴力计位置的墙体钢板上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钢板,作为垫板,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
ⅲ待焊接温度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并用螺丝固定好;
ⅳ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见报支撑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 ⅴ轴力计的量程需要满足设计轴力的要求。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囹、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囹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
5、沉降监测(1)支撑立柱沉降监测 ①监测仪器
徕卡N3水准仪、铟钢尺等。②监测实施方法
a、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立柱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或直接打入膨胀螺栓),检测点埋设如图2所示。
素混凝土11原地面P88原地面特制膨胀螺丝监测点埋设平面示意图图2 监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b、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c、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沉降监测随施工进度进行,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随时间变化量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计算累计沉降量,与容许沉降控制值比较,以此判定挡土墙的安全可靠性。
剖面图
六、监测频率和监测结果反馈
1、支护桩水平位移、支护桩深层位移、基坑外侧水位监测频率:
(1)基坑开挖初期(抱深小于5.0米),每 隔 1-2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现象加密监测.(2)基坑挖深超过5.0米时,每隔1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现象每天监测-次。(3)基坑开挖超过10m至接近坑底及挖到底标高后-周内,每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加密监测,甚至24 小时连续监测。
⑷基础底板施工期间,每隔1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每天监测-次.(5)基础底板浇筑完毕后,每隔2~3天监测-次.⑷当超过报警值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频率,甚至跟踪监测。
2、周边建筑物沉降、周边道路及坡顶土体沉降、周边管鋪沉降水平位移监测频率:(1)支护结构施工期间,每隔2~3天监测-次。(2)土方开挖到主题结构施工至±0.00期间,监测频率与位移检测频率一致。(3)支护结构施工到主体结构施工至±0.00期间,建筑物倾斜与裂缝监测每周测1~2次中出现异常加密监测。
七、监测反馈程序及信息管理
专业监测小组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将实际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时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为实现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
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监测值变化较大,立即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并提供报表;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3天内提供报表。测量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观测报告。
监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的描述,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尤其要做好初始数据记录,监测组根据该车站的施工进度,对各项监测点进行了埋设,并于当日对埋设好的监测点连续进行了两次监测,取平均值作为监测初始值。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须及时整理监测资料,以便发现数据有误时,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定期向建设、监理和设计提供一份量测报告。每次监测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方可计算
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观测项目观测值与施工工序、施工进度、及开挖过程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说明围护结构支撑体系和建筑物在观测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或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供研究解决问题提供参考。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根据信息化施工要求,监测后应及时整理分析各项量测数据资料,判别监测对象的安全等级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发挥监测信息对施工的指导作用。
本工程监测信息按《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进行反馈。
资料调研监测设计监测量测数据、分析、处理施工、监理、设计监测量测NO工程施工安全判别结束YES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
各监测项目变形统计情况分别如下
八、资料整理
每日所监测的项目完成后,则要把所测的数据进行归类计算,并绘制出相应的速率变化曲线,并上报监理。资料经审批返还后,由专人负责统计、管理,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清晰。
第四篇:石家庄元氏县变电所实习报告
石家庄元氏县变电所实习报告
报告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1201-8唐语
一、实习目的实习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庆和专业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拓宽视野,巩固和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敬业、创业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本次实习能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大,增加我们对专业实际认识;为将来从事也技术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1、搜集变电所主要一、二次设备以及变电所运行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资料。
2、搜集整理110KV变电所的特点方面的资料。
3、将所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元氏变电所实习的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的理解,总结所学到的东西。
4、师弟考察了元氏110Kv、变电所的主接线、主要电器设备、电器设备的布置方式、变电所的主要运行方式、变电所的通讯方式等,参观考察过程中做好笔记。
三、实习过程
元氏变电所属于北京铁路局石家庄电务段电务站点,元氏变电所作为供电区重要的一个110KV的变电所不仅担负着石家庄元氏县火车机电发电重要的供电任务,还给元氏县周边的生活及工厂用电提供能源。
电力发展史
电网从历史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电厂直配城市网、省区电网、跨省大区电网和跨大区联合电网。随着用电量不断增长,大型水电、火电和核电的建设,地区间电源与负荷的不平衡以及经济调度的需要,必然要求发展输电和联网,电压等级也随之逐步提高。从最初较低电压水平的6-10kV经历35kV、110kV和220kV,发展到超高压的330kV、500kV和750kV电网,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现场实习
2013年11月12日我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全体同学来到了位于石家庄元氏县变电所,来到元氏县变电所,远远地看到有两路高压铁塔线路从远处通向变电所。一进大门,院里的两台巨型变压器映入眼帘。所长对我们进行了安全教育后开始带领我们参观几个重要的场所,如外部变压设备、高压间和主控制室等。外部变压设备分为主变压设备和备用变压设备。备用变压设备在主线路发生故障或设备检修时启用,增加工作效率。为了防止发电站出现问题产生停电的事情发生。该变电所采取了双电源送电措施。正常工作时,变电所使用两路电源,提高了电源进行的可靠性。外部高压电进入变电所后,通过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以及电流互感器最后接入变压器输入端。变压器能够将外面的110KV高压电转换为所需的6KV的低压电。由于变压器的电压很高,功率又很大,所以变压器产生的热量很大,如何降低变压器的温度保证其正常工作至关重要。为了降低温度,每台变压器上都装有很多散热片,可以起到散热的效果,还有就是我们对这台机器助散热情况有所了解,在机器里边不全是靠的是机械降温,还有化学和物理降温,机器里边有一种油能够高效的降低变压器运行起来产生的巨大热
量,提高变压器运行的可靠性。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高压间。高压间又明确分为输入端和馈出端。内部设备由许多铁栏分隔,为了保证我们的人身安全,要求我们不要擅自碰触高压设备。二十几年都未出过大的故障。在主控制室内,有三名技术人员随时监视着主控制设备各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主控制设备体积庞大,功能完善,具有故障显示,故障分析,自动保护等众多功能,给管理操作带来很大便利。当跳闸时,绿灯会闪,同时铃响,进行报警。
接着我们跟随站长来到会议室,他给我们讲解了元氏变电所的运行过程和一些基本的模式。元氏变电所采用一运行主变一备用主变的运行方式。当运行主变故障跳闸后,备用主变会马上投入运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变备自投。元氏变电所110kV采用的是双母线接线方式,主要考虑的是供电的可靠性。而6kV采用的是单母分段式接线,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兼顾了可靠性。一般情况下,电经过输电线路到达110千伏变电所后,通过变压器转化为6千伏等级,通过6千伏变电所再次降压,最后通过街头常见的变压器转化为居民用电,此时电压已经降到了220伏。
再接着来到主控室,其中包括微机监控系统、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变电所自动化管理系统。主控室可以说是变电所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有许多的设备包括视频视频监控系统机、故障录波系统、监控后台等。以上的大部分是由我国电气业较先进的设备,可以说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在主控室现场的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解了高压设备停电和送电的操作顺序。也解答了我们关于变电所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收获颇丰。通过主控室的监控后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变电所所以一次设备的运行情况。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会经过中央信号屏传到后台机上。运行人员在主控室里就可以对整个变电所的运行进行监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故障进行预警、分析、排除,控制及安全操作闭锁,显示和制表打印,时间顺序记录,事故追忆,信息的远传,运行、操作、事故处理指导,人机联系,运行的技术管理,自诊断、自恢复和自动切换。
参观完主控室后,站长向我们介绍到整个主控室每天只有三个人在值班,可以说,区域控制中心的建设实施实现了减人增效、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等等方面的经济效益。从远期效益和电网发展来看,随着接入的变电所不断增多,按照无人值班模式设计的变
电所在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以及缩短建设工期方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
最后站长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变电所事故及事故处理。处理事故时必须做到稳(沉着)、准(准确)、敏(迅速),且要根据以下原则采取措施:尽速限制事故发展,消除事故根源,解除对人身、设备安全的威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持设备继续运行,以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尽快对已停电的用户恢复送电;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使其恢复正常运行。事故时和事故后的联系汇报制度和汇报内容。电力系统的值班调度员领导各变电所值班人员处理系统发生的事故,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变电所值班人员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管辖值班调度员、分公司调度、站长。调度员则根据汇报的情况判断分析,做出事故处理决定,下达命令。值班人员的汇报必须做到及时、全面、准确。误报和漏报,会对处理事故造成不良后果.紧急情况可先处理后汇报.如果事故时变电所与调度联系中断,则值班人员按规程规定处理事故,通讯恢复后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过程详细汇报.并应做好事做记录。
在元氏变电所的实习任务算是告一段落了,而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到了元氏县火车站。
因为之前我们了解到了变电所的作用,所以下一步在老师的带领下“趁热打铁”参观学习了铁路供电系统。就是我们了解了元氏县火车站的铁路运行供电系统。
火车供电系统构成与功能:
系统构成:
供电系统组成部分:主变电站、中压供电网络、牵引变电站、降压变电站、牵引网系统、动力照明配电系统、电力监控系统(SCADA)、杂散电流防护系统。系统功能: 主变电站:
从城市电网中的高压110KV经变压器变换为中压35KV电源。中压供电网络:将主变电站的35KV中压电源经中压馈出供电网络分配到各牵引变电站及降压变电站。牵引变电站及降压变电站:
牵引变电站将35KV中压电源经整流变压器降压,再经整流器整流后变成供电客车使用的直流1500v电源:降压变电站将35KV中压电源经电力变压器降压后成低压0.4/0.23kv,供车站、区间动力及照明设备电源。
牵引触网系统:
来自于牵引变电站的直流1500v电源通过牵引网(接触网和回流轨)为电客车提供电能。低压配电系统:
来自于降压变电站的低压0.4/0.23kv电源通过低压配电系统供给车站、区间动力照明电能。电力监控系统(SCADA):
在控制中心与站控层(各变电站中央信号屏)网络联结,通过电力调度终端服务设备(控制中心)、通道、执行端(供电单体设备),对整个供电系统主要电气设备进行遥控制、遥信、遥测、遥调。杂散电流腐蚀防护系统:
减少因直流牵引供电引起的经回流轨泄漏的电流(杂散电流)及减少杂散电流的扩散,避免杂散电流对附近结构钢筋、金属管件的电腐蚀,并对杂散电流进行监测。
在21世纪的当今时代,由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工作节奏加快,地面交通已无法适应由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的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汽车产生的噪音和尾气严重污染城市的空气,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许多科学家设法寻找一个快捷、安全、舒适、运量大、能耗低、无污染的城市交通工具,火车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工具。火车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安全、舒适运送城市客流,它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正常运行时不受地面道路交通拥挤车辆堵塞的影响,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火车既是地下铁道的简称。它的开通;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促进了火车沿线商业的繁荣,并成为城市风貌亮丽的风景线,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安全、可靠、稳定、经济地提供给火车列车、动力照明、消防设施、通信、信号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不间断的动力,才能使火车列车正常运行,所以;对人供电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火车的供电系统是为火车运营提供所需电能的重要部门。火车列车是电力牵引的电动列车,它的动力是电能,此外;火车中为火车运营服务的其他设施如;动力照明、环境控制系统、排水系统、防灾系统、通信、信号、自动扶梯等等,均都依赖电能,并消耗电能。在运营的过程中,供电一旦发生故障或中断供电会造成火车运输的瘫痪,还会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供给电力是火车正常运营的重要前提。
火车的供电电源取自城市电网,通过城市电网一次电力系统和火车的一次供电系统实现输送以适当的电压等级供给火车各类用电设备。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一次的实习,我了解了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构成、了解配电装置的布置形式及特点。了解控制屏、保护屏的布置情况及主控室的总体布置情。在变电所工作,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们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实习方针,加强《安规》学习,提高安全意识,更是我们的必修课。“变电所安全无小事”已在每个同学的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我们也在元氏县火车站的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到了火车接触网及供电的相关知识,认识了一些设备和基本运行原理,这一点让我对我们自己的专业感到无比的荣耀也感觉到责任的重大。在这次实习中,我收益颇多,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将伴随我一生。这次参观可以看到变电所的管理可以说是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临走前,我看着一根根的输电线把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给我们带来了征服大自然的力量。此外,我们和站长的谈话中也学到了一些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和工作的经验,让我知道怎样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更佳坚定了我学无止尽的观念。
第五篇:石家庄汊河实习报告
资源与环境系09地理科学专接本杨彦丽2011080701
1石家庄汊河实习报告
摘要:汊河属于滹沱河的一段,而滹沱河作为石家庄市的主要河流之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生态的问题,由一条兴利之河,变为了毒害之河。近年来来,汊河经过生态修复工程,有曾经的毒害之河变为了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一个风景点,曾被列为石家庄市十大变化。人为地生态修复固然改变了之前恶劣的环境,然而同时伴随的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关键词:生态修复娱乐休闲问题及措施
一、概况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主要河流之一,石家庄段分为两条支流,北部的一条为滹沱河的主干流,南部的一条被称为汊河或者是太平河。离市中心约12km。历史上滹沱河城市水丰土肥的地方,农业耕种条件优越。不仅为下游地区提供丰富的水资源,也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气候的调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滹沱河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滹沱河(石家庄段)沿线城镇区域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滹沱河沿线的自然、水文循环条件被改变,加之人们对流域共生共荣关系认识的局限,到20世纪80年代,滹沱河(石家庄段)已基本断流,只在行洪期间过水。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滹沱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石家庄市区段,滹沱河已由一条兴利之河变成一条毒害之河,集中表现在河道干化、植被退化、水污染严重等方面,造成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的后果。从气象条件和环境监测数据看,该河已成为城市最大的沙尘污染源。改善滹沱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成为石家庄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近两年,在保证其水利功能的基础上,运用符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理念,即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和与城市的共生互补性,重点处理好河流两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重点做好生态防洪、植物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分期治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注重生态、追求和谐,保障行洪、宜看宜憩”的原则,通过“水、堤、路、桥、岛、绿、景、居”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把滹沱河汊河段建设成为一条生态景观河、清洁的水源地。依托河流水体和两岸森林,努力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国家水利风景区,打造石家庄市生态高地和省会地标性景观,也将成为一个大受人们欢迎的休憩娱乐放松的场所。
二、现状
现在汊河已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地方,其中南部的汊河段两岸的环境已得到改善,旁边有供人们休息的石凳,还有其他一些小型的建筑,也有供人们游览的游船。并且绿地面积也增大了很多。各种乔木,还有草地等。北部则是仿生态的自然河流,有本土种的一些灌草,还有沙滩供小孩娱乐玩耍,但是该段河流的水量较少。在南北两段汇合的地方是一片比较宽广的水域,可称为是小湖,在湖的中心有人为做的江心洲。此处有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建筑——“冀之光”。
子龙搭桥的南部是一段长达十里的河段,水域较宽,在河的尽头是人们较为喜欢的黄金海岸,其所用的沙子是从秦皇岛运送过来的。在岸边的中间建有一些供人欣赏风景的木岸。而且现在汊河也变成很多社团或人们晚上活动聚集的地方。
在汊河的北部也建有一些相应的餐饮配套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设施。
总体来说,现在的汊河已经成为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休闲娱乐场合。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还被评为石家庄市三年大变样中的十大变化之一。
三、潜在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办法
自然环境往往在人类活动过多的参与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前期滹沱河由兴利之河变为毒害之河,即是由于城镇的发展,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人类活动参与增多而导致形成。现在经过政府大力投资将其环境改善,成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随着人为活动参与的增多,必然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
1、水的问题
南段是完全的防渗处理的河道,河床的多部分是用水泥建制;北部的主干道则是仿生态的处理,也就是说所用的水不能进行自然水循环,而是一潭死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臭水,所以,要定期的对水进行更换。然则换水则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两岸造树林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
带,地面则栽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其作用之一,可以增强生态功能,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其作用之二,可以发挥景观作用,岸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河坡植草坪(或灌木)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二是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三是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3)墙上攀绿藤城市化地区的部分河道,由于整个地区水面积的严重不足,为
了确保水安全,提高河道汛期的蓄水量,不得已加高加固了防汛墙。弥补的办法是,在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有条件的地区,在防汛墙的两面墙上,可依墙分层而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4)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5)水中建湿地河流、湖泊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土壤生物工程,国内外有些中、小城市甚至用来处理城市的生活污水。河道与湖泊的治理中,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一切都要因地制宜。另外,湿地也是水景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一笔,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6)水面养萍草水面上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根在水里的浮水植物,它们是水葫芦、水葫狸等;另一种是根在河、湖底泥里的浮叶植物,它们是荷花、水鳖等。
(7)水下种水草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很好,而且与众不同的是清澈见底。人工种植水草,也是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8)水里养鱼虾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鱼虾在的水里自由洄游,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使河道、湖泊显得生机蓬勃。
(9)水底爬螺蚌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在水底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水底清道夫,其作用不可小看。
(10)曝氧放细菌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等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无时不刻地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它们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应尽量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曝氧,通过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方法来促使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以达到增强和加快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11)管理经常化修复水生态系统,就是要通过人的努力,连接河道、湖泊中产生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
2、功能区的整体规划
在汊河北岸组团安排会展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回忆与接待中心及商业中心,其中会展晦气组团布置在滹沱河与汊河交汇处;汊河南岸组团安排滨水混合用地、旅游度假用地及总部经济基地,兼有生态居住用地;文化设施;中部组团以教育科研为核心功能进行拓展,同时发展职业教育科技研发等拓展性产业;
在石正公路西的中部组团以高级职业培训为核心,分别布置综合文化商业娱乐服务设施、南北两侧的公寓,办公服务等功能。组团北侧将现有的省委党校,遥感中心及军体学校等机构进行规划整合,发展成为以科研培训,设计中心等专项功能为主的教育发展区。
小清河两岸的西部组团以经贸大学、体育学院和现有高品质居住区为基础,在经贸大学南侧形成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为工作居住人口及高校学生提供商业、温红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
西侧远期发展用地组团现状为村庄聚集区,规划以现有村庄的新农村改造,结合规划区域东侧的农业村庄搬迁,在此形成集中性村镇居住建设用地;
大部分公园主要集中在中部,还有部分公园分布在各条绿化廊道上。
四、总结
总体来说,汊河地区的环境由坏变好是有利于广大市民的,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不可估的,但如果人们不加以爱护保护,不久的将来生态环境会再次恶化。提高人们的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维护保护环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