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4:4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第一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部署和《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山东省实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方案》、(鲁政发[2004]43号印发)和《山东省学位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04]26号),特制定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以下简称“三创”精神和能力)为核心,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山东、提高山东经济社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本着“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健全体系,提高质量,适应需求”的方针,并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具有前瞻性,符合规律性。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真研究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特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用以指导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又高度融合,人才的培养已经由知识传承为主向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项目选题与实施,要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注重地方性、强化服务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要紧密围绕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丰富培养类别,提高培养质量,为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与改革,努力形成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4、注重融合性,彰显前沿性。各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是当代高科技与重大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此相适应。要重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鼓励相关学科及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的课题,有易于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强调实践性,重视可操作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实践与总结。一般不列纯理论研究项目。

6、注重示范性、增强导向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选题的重点,是那些具有较强推广意义的基础性、普遍适应性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或对于相关学科建设、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经过十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下述目标:

1、建立起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科与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导师队伍、科学实验与研究等支撑条件比较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它环节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根据“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探索与建立起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价体系、信息反馈的督导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的反映研究生教育运行动态,及时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形势、趋向和未来。

二、主要内容与形式

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通过以下4种形式予以实施和推动。

(一)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选题实行学校、省、国家三级立项制度。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要求,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范围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研究生培养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特别是优势与特色学科及相关支撑学科群的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学科结构优化的研究、建设与实践;

2、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组、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评议、导师回避、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等诸多单元的成熟运转,系统工程的研究、创新与实践,搭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3、专、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遴选、聘任、责任制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4、校校联合、学分互认、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与实验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全过程培养方案与途径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5、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激励、约束、监测、督导等科学运行机制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6、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及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7、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新型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8、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信息软件、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研究、建设与实践等。

(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

支持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有关用人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实际科研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在校研究生这一有生创新力量,提高社会相关单位创新竞争力的需要。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要充分重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科研力量强、实验设备先进的相关单位,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试验中心或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将有计划的建设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培养基地。

(三)设置奖励项目,强化激励机制

表彰和奖励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容造创新活动氛围,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推进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的基础上,设置有关奖励项目,创新激励机制。

1、继续推进每年一次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进一步激励和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对在校研究生在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与进步等方面的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奖励。2006年为首次,以后每年评选一次,与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评选同步进行。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

2、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该奖项与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致,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成果推荐参加国家级优秀成果评选。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3、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根据《山东省学位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04]26号)中有关“设立研究生优秀导师奖,对为研究生教育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的精神,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6年首次评选并进行表彰,以后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

4、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关键。为进一步调动和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积极性,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对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四)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以“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激励创新”为指导,有计划的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或联合举办为主。

举办学术论坛的目的,是要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论坛活动,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大力推进研究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坛活动围绕若干优势学科群进行。论坛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宣讲与张贴、学术沙龙、专家点评与咨询、专家学术报告、科技成果展示及有关参观交流活动等。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组织与管理工作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实施创新计划的经费,主要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并列入预算,省给予政策支持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广开门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

(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要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列入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重要议程。研究生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是主体、管理人员的创新与科学管理是保障。要充分重视与发挥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的主导、保障作用,激发、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采取有力政策和实施措施,充分调动和支持广大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与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定期表彰先进。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扎实推进各级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把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其他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与“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充分发挥各项重点建设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把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科研工作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实战与引领作用。以加强研究生“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构想

吴松

一、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意义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二、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我校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建设目标

研究生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建立符合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体系、培养制度和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一批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出一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造就一批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较好导向性和较强操作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评估机制与监控体系。

三、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项目

1、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的意义

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急切需要,是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的根本保证。我校争取在2007年成功申报艺术专业硕士,弥补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不足,使更多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长期工作在艺术文化产业一线的人员能够进行专业深造,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文化艺术事业繁荣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

2、建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的措施

我校的艺术专业硕士将同普通研究生一样采取学分制管理,紧扣艺术学科相关专业特点制定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与艺术创作、设计实践能力的专才培养相结合。实践环节注重学科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宽口径与实务训练相结合,实行教学、实践“双导师制”,以学校、行业、实际工作单位相结合,依托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视美动画公司动画创作基地(我校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以及我校教学试验中心(已申报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完善的艺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优越平台条件,组织校内外的专家队伍建立教学、实践“双导师制”,为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量身制定适合行业特殊性的培养计划和方案,确保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的教学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输送高水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

(二)建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精品课程项目

1、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开展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是进一步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深化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研究生教学模 2 式和教学手段,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信息技术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我校从2003年实行研究生学分制培养方案以来,已开出了100多门研究生学位专业课程,其中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受到研究生欢迎的课程有《现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视点》、《通俗文化与通俗艺术》、《美术学研究方法论》、《绘画与观念》、《现代艺术研究》、《当代艺术思潮》、《传统油画语言研究》、《彩墨人体写生》、《现代设计史》、《设计艺术学概论》、《环境空间艺术设计概论》、《图像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摄影概论》、《影视美术概论》、《交互技术》、《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等。我校将根据市教委对优质硕士学位课程项目建设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开展研究生硕士学位课程的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形成一批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并通过开展校、省(市)两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的评选,推动我校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逐步建构起具有创新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

从2007年至2010年,我校将每年评选出3-5门校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建精品课程达到20门左右,建成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0门以上,为申报重庆市(省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在优质硕士学位课程评选条件上,将把握课程设计具有创新意识、课程教学规范、课程开设具有连续性、教学效果好、受到研究生欢迎、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原则,评选出基础条件好、课程教师梯队合理且稳定的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带动我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全面建设。我校将按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规定,每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投入启动资金1万元,经一年建设期检查评估后,根据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将继续投入建设资金1~3万元;评选为重庆市(省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的,我校将保证建设资金的1:1配套投入,确保优质课程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好在重庆市高校艺术学科硕 3 士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作用。

(三)抓好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项目

1、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目标

我校将根据关于建立校级、省(市)级、国家级三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的要求,切实抓好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通过开展研究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发现人才,鼓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改变我校研究生培养重创作、轻科研、重实践、轻理论研究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艺术人才。我校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检查,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坚决遏制论文抄袭等学术腐败的行为,从人才培养的出口关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措施

2006年,我校在全国八大美院中率先实行了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通讯评审,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送往1名校外专家和2名校内专家进行盲审。2007年我校将增加校外专家比例,对研究生导师队伍比较薄弱的学科专业,将由2名校外专家和1名校内专家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同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论文中期检查等环节也要适当增加校外专家的比例。我校还将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加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将进一步修订《四川美术学院关于遴选培养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办法》、《四川美术学院培养学位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四川美术学院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等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有关规定,强化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的内容,并积极配合市学位办对当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查、评审 4 等工作的开展,切实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推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1、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目标

我校将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依托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发挥新建学科的交叉优势,构建开放的、跨学科的、有利于研究生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实践平台,形成研究生创新基地。

2、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措施

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视美动画公司动画创作基地(我校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以及我校教学试验中心(已申报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已形成了有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优越条件。如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立项的《岷江流域羌族聚落文化艺术形态研究》、《泸沽湖地域人居环境与文化艺术形态研究》课题已经吸纳多名研究生参与,高明潞教授的研究生均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下设的“高明潞当代艺术研究所”学习和参与学术研究;影视动画学科的研究生均在我校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的视美动画基地进行艺术创作和项目研发;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501艺术基地及学校的研究生工作室为近200名研究生的艺术创新和创作实践提供了优良条件。我校将进一步整合这些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设置研究生创新基金,形成更为开放的、跨学科的研究生学习、交流、研究、实践、艺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地,使研究生能够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五)开展优秀导师队伍建设项目

1、优秀导师队伍建设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将起到主导作用。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为人师表、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科学的培养方式和严格管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强化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为研究生导师 5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全完善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100人左右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适应我校研究生规模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措施

我校现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2人,相对“十一五”规划的研究生培养规模500人,具有较充足的研究生导师资源。为了保证研究生导师遴选质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进一步修订《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提高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强化研究生导师带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指导研究生,审核研究生导师开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数量与质量等,加强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考评择优遴选,保证研究生导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指导能力;进一步修订《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明确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和程序,加强对研究生导师提供优良的服务和规范的管理,为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开展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研究和开设1~2门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创造条件,加强研究生导师拟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教案、研究论文指导等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中期检查与考核,建立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励制度和考核较差的导师限期整改及复查制度,对整改不合格的将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等措施保障,“十一五”期间努力建构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六)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

1、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实施目标

重实践,重创作,形成教学与创作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已将研究生自主实践内容纳入了学分管理,调动了研究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校研究生的自主实践出了不少好作品和设计创新方案。在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中,我校将进一步做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为研究生自主实践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加强研究生自主实践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实际工作能力和自立、自强意识 6 的培养,使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2、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措施

在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中,我校将扩大研究生自主实践的项目范围,加大研究生自主实践成果的学分,为研究生自主实践提供试验、实践的场所及设备条件,提供研究生自主实践成果展示的机会和条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工作的开展,健全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三助”与学分挂钩,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责任,建立“三助”的管理制度,保证“三助”工作实现环境宽松、条件优越和管理规范的新局面。通过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开展,使我校研究生创作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工作适应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七)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项目

1、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作目标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意义也越显重要。我校在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将进一步树立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管理为根本,建立健全和创新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我校将进一步完善以学分制与导师责任制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充分调动研究生教育中“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分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选课制度和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弹性学制,增强研究生学习自主权和学习主动性,尊重研究生成才的自我设计,发掘研究生学习潜力和特长,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2、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措施

我校研究生学分制管理条例经过三次修订,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 7 师为主导,以弹性学制、选修制、主辅修制、工作室制为基本特点的学分制教学制度与管理模式;为学分制开发了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软件,初步形成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但我校学分制管理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强,我们将通过进一步修订完善《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学分制管理,总结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置、选课、教学、考核、课程质量评估等环节的管理,强化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和学分管理,实现研究生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同时要创新管理方法,强化研究生导师责任制管理,积极探索研究生工作室制;加强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制度和条件为保障,以科研项目和跨学科研究平台为支撑,强化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完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平台,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网,提供最新研究生教育信息与成果,及时统计、报送学科建设、学位工作及研究生教育信息;建立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对研究生学位课程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动态管理,质量不高的课程不再开设,不适合指导研究生的教师不再担任导师;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和研究生毕业设计行业专家评价制度,加强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创作、设计考核与规范管理等。我校将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八)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项目

工作目标:通过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研究生探索艺术精神、了解艺术前沿的热情,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推动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实施办法:作为艺术类院校,我校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体包括每年一次的研究生年展(已顺利开展了4届),研究生年展参展内容不仅有作品,还包括学术论文,同时《培养方案》中将参展及获奖情况与学分挂钩,明确要求必须达到规定学分。在对外学术交流上,我校与德国卡塞尔大学等长期开展了“交流学生”项目,每年都有学生在 8 德国、法国等国的高等艺术院校交流学习。另外,我校积极发挥研究生学生会的作用,通过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一些学术活动。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继续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的优秀作品、论文集工作,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特别是国际交换生研究生教育交流的学术平台,强化出成果的管理机制,将我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与科研创作结合起来。我校将每年举办1次校级研究生学术论坛,以激励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出成果出人才。

第三篇: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内部分部属和省属高等学校为调查样本,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属院校13所。分别向各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单位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学生抽样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5.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学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但此后,湖北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在对20所学校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占75%;“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占50%;“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占9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占100%;“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占96%。同时,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因此而多样。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1.1.3 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87.5%的学生表示应“大力支持和关心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7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谈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时,88%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75%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7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下创业成才基础”。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1.4 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为例,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湖北地区参赛高校逐届增加,武汉大学还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活动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湖北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1.2.1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在对湖北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在对关于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调查时,15.3%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并不想参加,28%的学生有欲望参加,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但是仍有50.9%的学生对于该项竞赛了解甚少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1.2.2 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10%的学校认为“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25.4%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32.3%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明显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论文发表上明显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如被调查的20所高校连续四届都参加了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在评选结果中,省属地方13所高校获奖总项目数仅占全部获奖的45%,且三等奖和优秀奖居多,高级别的成果奖几乎空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3 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就化学创新教育来说,就是根据义务教育教材、学生的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从事创新性活动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主动掌握、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的能力。我在近几年来对化学

创新教育模式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尊重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从而增加精神,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打破了平常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本实验是创新的示范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它在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起着重

四、减轻学生负担的创新教育的保障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有的老师提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打题海战,试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所学知识,形成答题应试的技能。结果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积极地发现,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只有减轻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才能形成精讲、精练、勤学、善思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最感兴趣的问题,萌发探索真理、更新真理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是教育创新的延伸

真正的学科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发明创造。重视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催化剂。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有些化学定律概念、原理、空间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直接接受困难有困难,但学生通过作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与思考,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牢固地掌握,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重要的促进了大脑的思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创新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新能力,势必在竞争中落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要注重:“教人以渔”的教学法,注重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社会需要创新,呼唤创新,的腾飞,也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

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化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交流表达等化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识记。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假设验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化学教育中只强调“双基”是不够的、片面的,必须既要突出“双基”,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挖掘知识的能力和情感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2)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应着力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4)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成功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从而稳定学习动机。

(5)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元认知过程。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1943年9月美国学者马克斯·韦特海默(M·Wentheimen)完成了他的巨著《创造性思维》,标志着创新教育的诞生。8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深入教育界。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课题。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需具备创新动机,更离不开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动机,优秀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的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极大化。

因此,在化学创新教育中,既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诱发创新

动机,培养创新素质;既要改革传统的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板块设置、教学目标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又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在内容。

创新能力是产生新颖、独特想法或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人人都具有一定先天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发展则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化学是创新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化学教师应做有心人,潜心挖掘教材,寻找着力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训练创新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化学创新素质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性成果(例如发明、发现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的素质,是一般性创新素质在化学领域的特殊表现。除了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认识策略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1、培养和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只有学生对化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2、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4、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

5、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

6、培养博大、知识的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

大力开展化学科技课外活动,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

第四篇: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需求为重点,推进全省教育的需求导向型发展;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解决长期束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我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到2012年,各项改革试点实验全面推进,逐步取得一批改革试点成果;2015年,试点实验成熟的经验在全省推广,教育事业各项改革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坚持教育公益性,强化政府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三)坚持行政措施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把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依法规范教育行为和维护教育秩序。

(四)坚持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相结合,试验先行,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三、重点任务

(一)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从维护教育公益性出发,强化政府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非义务教育,构建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民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推进公办学校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现有公办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择部分薄弱学校进行改革试验,在不改变公办学校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实行学校所有权与办学权相分离,把办学权交给承办者,学校收费和人员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推进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研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调动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探索公办职业学校实施联合办学或者变更举办者的试点。积极实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制定、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政策,支持公办学校依法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构建以基本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覆盖全省城乡的学前教育体系。

2.促进并规范民办学校发展。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建立教师在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民办学校教师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完善独立学院法人制度,规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学校规范办学。

3.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改进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使中

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探索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支持创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逐步建立若干国际合作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赴境外办学,开发海外教育市场。鼓励职业学校引进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区域内各类教育的责任,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1.改变政府管理教育方式。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决策调研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社会听证、质询等程序和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各方面建言教育的正式渠道。成立山东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完善教育经费监管制度,建立政府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全省教育数据采集体系,健全信息公布规则及协调机制,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教育信息。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和问责制度,强化督导机构的行政监督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依法办教育和学校依法办学的监督检查。探索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评估。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晰省、市、县(市、区)教育事权和财权,形成省政府统筹、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部门协调合作、职能互补、责任到位的教育综合管理机制。省政府统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强化各级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加强市级政府对发展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建立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形成地方政府支持教育、企业反哺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将临沂大学、枣庄学院、德州学院、泰山学院、菏泽学院、济宁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8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公办本科高校纳入省直接管理,同时建立和落实市级政府继续支持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统一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3.支持和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教育社会中介组织和教育协作组织发展,逐步把教育政策咨询、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等专业服务交给中介机构。建立教育类社会中介组织的资格审查、准入、资助制度,以及外部评估审计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

(三)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1.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探索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更新教学内容,推动大学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活动。探索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的学习渠道,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桥梁。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索超越传统班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推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个别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社区教育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基础教育各阶段质量检测制度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同行评议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快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鼓励不同高校之间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转学、提前毕业、选修高学段课程、转换专业等给予支持;为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提供培养条件;支持高中与高等学校在优异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别的教学、研究组织。

3.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建立多元标准、多

种形式的学生评价体系,考查和激励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基础教育围绕办学条件、课程开设、师资队伍、教学效果、办学特色等内容,研究制定科学、全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水平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密切与市场、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以教学水平和就业水平为核心的职业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就业率、创业率及职业素质养成、就业质量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在保证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1.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入学分类考试,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我省自定政策,单独组织考试、录取。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建立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的规范程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录取办法,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考试方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录取体系。

2.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改进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完善多元录取体制,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普通高中录取要以学生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按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将60%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

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优化高中阶段招生规模结构,确保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确保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改变以普通文化课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单一模式,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免试注册入学

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成立省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总体目标和配套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职能,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二)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教育改革策略。根据我省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设计,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方面、关键环节在全省和部分市先行试点,力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在威海市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济南市组织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在潍坊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青岛市、日照市组织实施市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鼓励各市、县(市、区)以及学校因地制宜,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三)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教育改革路径。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改革路径。政府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参与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加强教育改革中的社会参与,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学校参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性,以学校改革经验的积累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

第五篇:2015年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

2015年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省农机局、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机发展的实际,我们研究制定了2015年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申报指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2015年主要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和耕地质量提升机械化装备开展研究开发、优化提升和验证示范等工作,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向:

(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主要是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的精准高效复式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种植机械;自走式水稻插秧机械;自走式高地隙高效植保机械;智能化大喂入量高效谷物收获机械,玉米茎穗兼收和籽粒直收机械,秸秆青贮与粉碎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高效节能粮食烘干机械等。

(二)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装备。主要与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的适于联合机收的精准高效复式棉花、花生播种 机,葱姜蒜等特色作物种植及育苗移栽机械;棉花采摘机械、花生联合收获机械、葱姜蒜等特色作物收获机械;设施蔬菜生产高效环保病虫害防治机械等。

(三)耕地质量提升机械化装备。主要是智能化、信息化深耕、深松和整地机械,残膜回收机械等。

(四)动力机械装备。主要是智能高效、节能环保、大功率农用动力机械。

优先支持高效节能粮食烘干机械、机采棉播种收获机械、花生联合收获机械、葱姜蒜等特色作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创新与优化提升和机采棉播种与收获、花生联合收获、土地深松等机械的验证示范。

二、支持方式

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由研发单位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省农机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审定的方式确定,采取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资金补助。项目类别分为农机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农机装备优化提升项目、农机装备验证示范项目三类。根据项目类别和研究内容确定具体资金补助额度,每个项目补助资金原则上不低于50万元,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按拨付。

三、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须为山东省内注册或成立、续存时间2年以上(2013年1月1日前注册或成立)的农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农机生产企业等单位。企业须内资或内资控股,注册资金不低于500万元,经营业绩良好,产权清晰,财务制度健全,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申报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企业上一个会计末净资产的50%。

(二)申报单位应主要从事农机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推广业务,具有农机研发推广业绩和持续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攻关。联合申报必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目标、知识产权和利益归属、合作经费的额度和来源等。

(三)申报单位应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的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申报单位应多方面筹集项目资金来源并编入项目支出预算,其中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资金不得低于项目投资总额的50%。省级将对单位自筹资金能力强的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四)申报项目应用技术水平高,知识产权归属清晰,有较强的现实应用性和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符合国家农业和农 村发展政策,有利于解决我省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瓶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预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优先支持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产业升级的农机技术研发创新。

(五)申报项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推广和应用价值,实施周期一般为1-3年。农机化装备研究开发类项目主要是进行新机具研发、样机试制,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先进性、实用性试验面积不低于50亩或连续生产作业不低于50小时;农机化装备优化提升类项目主要是对现有机具进行结构性能优化、技术提升,应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可靠性考核至少在两个以上区域进行,作业面积每个区域不少于1000亩,粮食烘干项目考核点不少于2个;农机化装备验证示范类项目主要是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重点机具不同机型进行应用性、经济性验证示范,验证示范面积不少于3000亩。试验、考核、验证原则上依托流转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机合作社实施。

(六)已经获得国家或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的在研项目,不得申报。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

截止时间为3月13日,逾期不予受理。

(二)申报材料

1、申报材料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与项目建设情况概述表》(附件1)、《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附件2)和其它相关材料。

2、申请材料的纸质文件采用A4纸打印,并按正式出版书籍样式装订。申报材料的装订顺序是:封面、目录、概述、申报书。

3、纸质申请材料一式15份。其中正本3份、副本(可复印正本)12份,并分别在封面右上角标注“正本”、“副本”。

(三)申报程序

各市、财政直管县农机科研推广单位和农机生产企业申报项目须经所在市、财政直管县农机、财政部门推荐;省直单位申报项目,由其主管部门推荐;驻鲁部属或省属高校、科研单位申报项目,由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省农机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未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不参加专家评审。申报材料不退回。

(四)联系方式

1、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 王博、侯献伟 电话: 0531-83199630,83192017 邮箱:kjcsdnj@163.com 材料报送地址:山东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济南市解放路15号)

2、省财政厅农业处:蔺如伟

电话:0531-82669921

2015年2月27日

下载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通报

    关于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通报 赣教研字〔2012〕11号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我厅《关于对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赣教研字﹝201......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共5篇]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民政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意见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意见 校属各有关单位: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

    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立项申请书及汇总表

    附件1: XX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立项申请书 申请者姓名: 研究生类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农学□ 农学□人文社会科学□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申请项目......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实施计划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实施计划 -----2012 小学科学学习、科技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及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

    研究生学习计划

    我的研究生三年级学习计划 转眼间,已经迈入了研究生三年级的学习殿堂,在读研究生的第三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要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此论文要达到能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

    研究生学习计划

    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3篇 订立好的学习计划是学习获得成功的一半,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生的学习计划范文,仅供参考。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篇一: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不能......

    研究生实习计划

    附件1:研究生实习计划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系(所)别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年月日实习单位指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