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
广东省“211工程”三期
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经省政府批准的《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建设方案》,推动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的全面有效实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目前广东省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培养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高层次、高质量、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主要内容
根据“211工程”三期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在本期建设期间(2008年至2011年),主要面向全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校安排以下四类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项目: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
1.学位论文质量提升项目。一是评选广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参照国家每年评选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做法,参考兄弟省市的成熟经验,每年评选30篇广东省优-1-
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对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及其导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优秀博士论文每篇以项目形式资助5万元,对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给予表彰)。二是定期开展学位论文抽查。通过学位论文抽查,规范学位论文撰写、匿名评审、答辩等程序,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按当年申请学位人数的一定比例(不低于2%)抽查研究生学位论文。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议后,将抽查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并以适当的形式“奖优罚劣”。
2.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项目。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现有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与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合作设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科研锻炼与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每年评选出若干个(不超过10个)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每个给予10万元左右的经费资助。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
1.研究生示范课程项目。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实施以研究生教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的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建设一批课程内容新颖、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前沿、教学水平高的研究生示范课程,构建研究生教育优秀课程体系。通过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逐步在我省研究生
培养单位间实行优秀研究生课程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新,全面提升我省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每年评选10门左右,每门给予10万元左右的经费资助。争取有若干门教材列入国家计划。
2.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和支持有关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新模式,在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位论文标准、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产生一批示范性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的培养管理模式。每年立项40项左右,分为重点资助和一般资助,平均每个项目资助3万元左右。争取产生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三)研究生学术能力培育计划
1.研究生学术论坛项目。继续鼓励和资助有关高校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大范围、多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国内外名导师和学术名家的讲座、报告和点评,进行学术熏陶,同时,通过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其学术敏感性和判断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治学能力。每年按学科领域设立4~6个研究生学术论坛,每个资助10万元左右。
2.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鼓励和支持有关高校利用暑期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面向全省或全国招收在学研究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根据不同学科讲授若干门基础课程,同时开设选修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良好的治学理念,提升其学术能力。每年按学科领域设立1~2个研究生暑期学校,每个资助20万元左右。
(四)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计划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鼓励有关高校针对我省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对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管理效能。
2.南粤优秀研究生和南粤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项目。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一定比例(约占在学研究生的1%)学习成绩优良、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研究生,对其进行表彰,以调动广大研究生刻苦钻研、勤奋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计划每三年评选一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占全省研究生导师总数的2%左右),对其进行表彰,以鼓励和表彰先进,进一步增强导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组织管理
(一)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有关项目的实施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广东省学位
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有关项目的立项审核、督导检查、评估验收等具体管理工作。
(二)各有关高校作为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有关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对本单位有关项目的申报及具体实施进行管理。有关单位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提高有关项目的实施成效。
(三)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有关项目按照申报、评审(选)、立项实施的程序进行。
1.每年年初,由省学位办发布项目申报通知,明确本年度实施的项目类型、计划立项数量、申报要求和时间安排等。
2.各高校按照通知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按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3.省学位办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选),提出立项建议,报省教育厅、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后下达立项(或表彰)通知。
4.有关培养单位按要求做好立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为项目的有效开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各类项目的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篇: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及《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实际,特设立“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扎实推进该计划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术)带头人的后备人才。该计划纳入主要目标任务是2013年—2016年,重点资助500名左右35周岁以下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引导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立德垂范、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科学难题,加快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推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资助对象
资助对象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在职在岗优秀青年教师。已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含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及国家级培养对象),不列入本计划资助范围。
三、计划实施期限与规模
计划实施期限为2013年—2016年。2013年计划资助200名左右,2014年—2016年每年资助100名左右。
三、申报条件
(一)本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申报条件
1.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博士学位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年龄35周岁以下(至申报当年1月1日),身体健康。
2.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工作严谨,协作精神好。
3.已入选“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或纳入学校学科(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
4.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在本学科领域内某方向有深入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5.近五年来系统讲授过本学科1门主干课程或2门以上课程,教学效果好;获校级以上教学奖励,或有2次以上学教学质量评估被评为优秀,或指导的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专项)比赛中取得三等奖以上成绩。
6.近五年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 — 2 — 中心以及重点学科建设。
7.近五年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在核心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系列论文3篇以上,或从事科技开发、产学研合作以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8.在同等条件下,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优先推荐。
(二)高职院校优秀青年教师申报条件
1.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硕士以上学位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年龄35周岁以下(至申报当年1月1日),身体健康。
2.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工作严谨,协作精神好。
3.已入选“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或纳入学校专业带头人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并已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
4.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和技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5.近五年来系统讲授过本专业2门以上课程,教学效果好;获校级以上教学奖励,或有2次以上学教学质量评估被评为优秀,或指导的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专项)比赛中取得三等奖以上成绩。
6.近五年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示范(名牌、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建设,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专业建设。
— 3 — 7.近五年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在核心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系列论文2篇以上,或从事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产学研合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上(排名第1)。
8.在同等条件下,双师型教师优先推荐。
四、工作程序
1.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每年发布申报工作通知,实行限额申报。
2.学校组织申报工作。申报人下载并填写《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申报书》。
3.学校对申报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认真评审,择优遴选、推荐,并提出推荐意见。推荐人选须在本校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省教育厅。
4.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人资格进行初审,审查合格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5.省教育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入选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发文公布入选名单及资助项目名称。
6.各学校与入选人员签订培养计划合同书。7.省财政厅下达经费到各相关高校。
五、支持措施
1.省教育厅、财政厅以项目形式对入选人员提供人才项目经费资助,自然科学类30—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15—30万元。入选人员培养期三年,资助经费一次性下达。
2.学校成立培养指导小组,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入选人员专业情况,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3.学校支持入选人员参加学术活动、组建学术团队,优先给入选人员安排或协调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定期听取入选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培养指导,督促入选人员实现培养目标。
六、日常管理
1.“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纳入强师工程高等教育“育英培青“工程,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各高等学校共同组织实施。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负责本计划的整体规划、人选选拔、期满考核及绩效评价等工作;各高校负责人选推荐、培养、日常管理等工作。
2.入选名单公布后,入选人员与学校签订《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同书》(简称《计划合同书》),明确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支持措施。
3.《计划合同书》规定的建设目标、内容、进度安排不得随意调整。如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申请,— 5 — 同意后由学校与入选人员双方协商签订补充合同。
4.资助入选人员的人才项目纳入学校管理。资助经费用于培养计划相关的培训费、差旅费、学术交流费及教学科研业务费等,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不得用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得提取管理费用。资助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所在学校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5.学校要加强对入选人员的管理,积极协调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踪人才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按时按要求报送《计划合同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表》等资料。
七、考核
1.培养前两年,入选人员需填报《工作进度表》,由学校对照计划合同约定的进度进行审核,并报省教育厅。
2.培养期间,省教育厅会同学校不定期组织抽查,督促入选人员按时按进度完成工作任务。
3.培养期满,省教育厅会同学校组织同行专家,按照《计划合同书》目标任务,对入选人员及其开展的人才项目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
4.对入选人员考核结果有不合格的,扣减有关学校次年的申报名额;考核结果为优秀的,适当增加有关学校次年的申报名额。
5.学校对本校入选人员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绩效评价,并报 — 6 — 送相关资料到省教育厅。
八、监督
1.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负责对人才项目和资助经费进行监督。
2.对于在人才项目申请、执行和考核过程中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剽窃他人成果等不端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其资格,并由所在学校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3.对经费管理不严,违反规定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或挪用、挤占、截留专项经费的高校,经调查核实,按照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首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践行“北京精神”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的若干意见》,全力构建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进一步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设创新文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工程
(一)加强企业创新环境建设
1.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动我市企业创新文化培育,支撑企业家创新需求,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创新方法企业行”等活动,推广普及创新方法,鼓励企业持续开展创新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 3.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化执法总队
4.加快推进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版权交易、设计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与途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牵头单位: 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新闻出版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5.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6.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大胆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在中关村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十百千工程”和重点“瞪羚”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企业。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二)优化科研创新环境
7.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事、经费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营造有利于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研院
8.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奖励和科技计划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探索。尊重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术自主权,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
9.落实中央和我市关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深入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长城学者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培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
10.大力推进股权激励和创业帮扶等措施,探索新形势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创业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业。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
(三)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11.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贯彻工作,通过“科技北京”讲堂、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等形式,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力度和创新理论、专利技术等的培训,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全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创新政策。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市总工会
12.深入落实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创业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全社会创业的服务,逐步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 13.深化见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园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见习和孵化网络,营造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创业和提高创业层次。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研院、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
二、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工程
(一)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4.贯彻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创新教育,不断丰富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不同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之中,强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协、团市委
15.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内外创新教育场所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等各类科技发明活动,满足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创新责任意识,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研院
(二)开展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16.深化科教合作机制,探索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具有创新潜质后备人才的发现、教育、跟踪指导与服务力度。
牵头单位:市教委、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
17.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搭建科技后备人才培育平台。加大对“雏鹰计划”、“翱翔计划”、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青少年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鼓励各机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工作机制。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团市委、市科研院
(三)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 18.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编制创新教育的指导读本、手册等,依托有条件的机构承担面向社会的创新教育培训任务。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19.落实《首都职工素质工程五年规划》,以服务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城镇职工的创新教育;开展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活动、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及交流推广和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0.围绕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探索农民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林果乡土专家、农村科技协调员、农村科技服务港、田间学校等作用,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农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1.加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创新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三、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工程
(一)推进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创新文化的内涵,建设渠道与途径,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文化局、市教委、市科委
23.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大力推进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实际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制度,完善创新教育、鼓励创新行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24.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推进全社会对创新的认同和支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二)推出一批创新文化精品
25.推进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创作。加快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创作基地,培育和扶持若干出版创意工作室,为北京创新文化作品搭建出版资源配置平台。发挥北京科普创作出版资金的作用,组织和支持各类传媒及科普作家,策划优秀选题,面向社会推出一批反映创新成就、倡导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原创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创新方法,阐释和弘扬创新精神。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文化局、市科协
26.激发企事业单位和自由创作人的创造力,以创新人物、创新团队、创新案例为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影视片、音乐作品以及创新公益广告。鼓励与支持数字科教影视作品的制作,扶持一批适用于3D、4D、环幕、球幕、穹幕的科普影视产品。鼓励科普与文艺的结合,支持科普话剧、科普广播剧、科普情境剧、科普音乐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科协
27.利用北京地区各类文化创意、科技资源,培育一批科普动漫工作室,鼓励动漫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将科技成果、科研历程、科学家事迹等科技素材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动漫题材。推动卡酷卫视等电视频道设立科普专栏,鼓励电视台、门户网站及各类新媒体播放高水准的原创科普动漫作品。推动形成科普动漫创作、发行、播出的产业链,满足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创新文化需求。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
28.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创作能力的科普互动产品(展教具)研发机构和科普研发基地,鼓励其积极探索科普展示的新方法、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通过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等平台,开展需求对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开展科普互动产品研发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三)加大创新精神的宣传力度
29.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在创新精神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宽传播渠道,引导公共场所增加创新文化宣传内容,将创新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全市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0.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结合“三网”融合,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创新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功能,为公众提供网上学习与交流创新文化的新途径。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1.推进科技界与传媒界建立定期联系对话机制和科学顾问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文化信息服务,推动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有关创新文化的热点事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创新文化内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研院、市科委、市科协
32.加大对“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创新工作的报道力度,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创新宣传精品栏目,大力弘扬宣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支持。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四、实施创新活动品牌工程
(一)打造综合性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33.利用北京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组织开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评选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设“北京创新大赛”,逐步将其打造成北京市创新活动品牌。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34.鼓励社会机构组织开展企业商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选拔大赛等,为社会各类专业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更广泛的渠道选择。积极组织力量,促进国际交流,参与或承办国际创新竞赛活动,提升北京创新创业活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二)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
35.发挥首都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知名度、号召力和公信力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品牌。建立和完善支持民间创新的服务体系,激发民间创新意愿,鼓励民间创新行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举办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新农村青年科技创意作品大赛、设计动漫大赛等面向社会各界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企业创新型班组、职工创新型队伍、巧娘工作室等建设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市科协
配合单位: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36.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市总工会
37.激发市民创新热情,鼓励开展市民学科学品牌活动。重点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办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国际科教电影周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品牌。通过科普基地和社会各类组织利用资源优势创建市民学科学中心,为培养市民创新精神提供学科齐全的品牌活动平台,进而提升市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三)打造专业性创新活动品牌
38.将创新精神宣传作为北京科技周、社会科学普及周、科普日、科博会、软博会、文博会、创博会、玩博会等一批市级大型科技文化活动的重点内容。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39.以科技北京大讲堂、首都科学讲堂、创新大讲堂、中关村创业讲坛、市民文化大讲堂、首图大讲堂、博物馆大讲堂、96156社区“大课堂”、读书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本市科技事业和创新文化成就。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文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民政局 40.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女双学双比、科普进社区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惠及民生的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卫生局、市科协、市妇联、中关村管委会
41.实施百家基地进社区、进学校、科普基地服务日等活动,鼓励科普基地利用自有资源,深入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提供科普服务,激发公众的创新活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教委
五、实施创新资源服务工程
(一)推动创新机构向社会开放
42.推动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企业、园区等建立“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鼓励各机构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3.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室等创新机构逐步增加展示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加强对央属单位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央地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发展,鼓励央属高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化局、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4.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按主题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之旅、现代设计之旅、现代农业之旅等若干条旅游线路,开展科技旅游,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北京”的建设成果,感受创新魅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协、市科研院 45.加强公共场所的创新宣传功能,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公共场所创新宣传设施的标准与规范,引导社区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医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创新文化内容,加大创新精神宣传,努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卫生局、市文物局、市商务委、市科研院
(二)推进创新成果展览展示
46.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项目发展,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等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中关村管委会 47.加强创新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宣传普及,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发工作,鼓励非涉密的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将科研成果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48.拓展科技项目在中小学创新教育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提升中小学创新课程教学水平。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
(三)鼓励创新人员服务社会公众
49.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特别是科技新星和科技领军人才参与创新教育,组织创新精神宣讲团;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积极向社会宣传创新创业经历;鼓励科研人员分享研究开发经验,启迪公众不断创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社会办、市科协
50.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企业行、社区行、京郊行等系列活动,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导师、传媒科学顾问,参与创新教育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研院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
51.加强创新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其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政策宣讲和创新帮扶,提升公众的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社会办、市科协
六、保障措施 52.加强统筹协调
在市科教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社会办、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科研院等市属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内容。市科委作为市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力度,组织推动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总体部署。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县)两级财政应确保对创新工作投入的稳定性、连续性,将创新精神培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和区县工作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着力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开展中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在创新活动领域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积极投入,促进创新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工作格局。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54.加强考核和激励
根据培育创新精神的意见,抓紧制定本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好相关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及时跟进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创新精神培育工作不断深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研究制定创新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开展定期评价。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示范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对在创新精神培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5.加强理论研究与交流
各有关单位要专题研究创新精神的内涵、培育模式,以及国内外在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夯实创新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开展创新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先进经验,为不断培育全市创新精神提供有效支撑。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第四篇:广东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
附件5:
广东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
任教服务期协议书
甲方:(县教育局)
乙方:(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2009〕5号)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现就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愿意到甲方安排的甲方所在县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服务期为四年(含第四年脱产1年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时间),从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服务期结束后,鼓励乙方继续在农村学校任教。
二、乙方于2011年7月持《2011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和《报到证》到甲方办理报到手续,甲方帮助乙方办理人事档案、户籍、党团组织关系等转入工作,并将《2011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放入乙方人事档案。
三、乙方在服务期内,按国家规定领取工资并享受在职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乙方在脱产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学习期间,按照在职教师脱产学习的规定,带薪并享受往返交通费补助。
四、乙方在工作期间,要服从工作单位的工作安排,接受工作单位的管理,遵守工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甲方要加强对乙方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关心支持乙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定期了解乙方的思想政治表现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等情况;要督促乙方工作单位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协助乙方工作单
位对乙方做好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等工作。
六、若甲方违反本协议,乙方有权向甲方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要求甲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责成甲方执行本协议。
七、本协议签订后,确定乙方取得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资格。乙方所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受理乙方提出重新发放就业协议书和另行派遣的要求,乙方不得再参加研究生统考和公务员考试。
八、乙方在服务期内离开甲方所在县,或未经甲方同意擅自在县域内调整工作单位,或考核不合格,由甲方报请省教育厅和其培养学校,由培养学校取消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资格。
九、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有效期从协议签订之日起至乙方任教服务期满为止。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乙方、培养学校、甲方所在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各持一份。
十、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甲方(公章)乙方
负责人签名: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五篇: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临盘大杨学区 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镇、名镇”,打造“魅力级索”,深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提出的“名师工程”,加快名师培养步伐,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特制定我校“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快构筑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以更新教育理念、增长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技能为培训重点,带动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的保障。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出在全镇发挥带头和中坚作的优秀教师3-5名,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型教师1-2名。
三、名师工作室领导及成员: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鲍广祥
名师成员及负责人:张凤英 王丽丽 田晓静 赵桂云
四、培养措施及途径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开展梯队式名师培养活动,构建名优教师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1、以学校组建的名师办公室为主导,名师引领,整体推进。我校将按照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把电子备课室设为学校的名师专用办公室,县级骨干教师赵霞为办公室主持人,成员有县级骨干教师刘芹、县级优秀教师马凤珍 杨丽丽,校级骨干教师邢增双 宁建美等教师。名师工作室的这些成员都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积极进取、善学乐思,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学技能、教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名师工作室成立后,我校将在刘竹友校长的带领下,认真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文件精神,积极地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力度进行“名师工程”的开展,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2、统筹组织,名师带头,教研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学校名师工作办公室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教研组,包干到组。每一个学期初,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将根据本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每个成员都负责一个教研组,定期开展团队研究和研讨活动,通过名师引领,团队互助,进一步开阔名师的视野,提升个教研组的专业水平。
(1)、有计划地安排名师进行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科研等模块的研究性学习,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指导,提升名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2)、定期组织名师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
(3)、为名师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开设“名师讲课”,使其能在镇及校内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4)、组织参加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学术竞赛,对有影响力的教育成果,组织权威部门进行认定、推介,形成学校的教育模式。(5)、营造培养名师的社会环境,在学校的信息网站进行宣传,如有特别优秀的校级名师科研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先进事迹的报道,以提高我校名师的知名度。
3、优中选优,精心塑造,培育专家。
从各个教研组中选拔出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具有良好知识结构、高超教学技能、较强教育科研能力和洞察力,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专家型教师潜质的名师,作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对象,通过深层次、高梯度的培养活动,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名师乃至市级骨干名师。学校将定期的在教研组进行集中研究和教育研讨活动,通过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教学技能的展示以及教科研能力的比拼,力争挖掘一些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和高超教学技能的优秀的名师。对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进行校级名师的培训,对学校定为校级骨干名师的教师,学校将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例如进行“名师课堂讲座”、“名师精品课研讨”、“名师师徒同上一节课”等教学活动,使校级名师逐渐的成长起来,同时在学校的信息网站大力宣传他们的教学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向这些校级骨干名师学习。同时对于推荐培养出的名师学校将有计划有选择组织校级骨干名师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及理念,五、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协调。学校成立“名师培养工作室”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落实名师培养工作。“名师培养工作室”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确保“名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2、学校各个教研组是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的主阵地,教导处将把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使学校的名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3、学校教导处将对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及发展、学习、参训、交流、科研、服务教学、示范引领、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4、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学校设立名师培养工程专项资金,保障名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临盘大杨学区“名师工作室”制度
1、认真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订的各项制度。
2、工作室成员要按时参加“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室成员每周在工作室集合一次,成员除因公出差外,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席工作室集中活动。
3、工作室成员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交流教研活动经验,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教科研课题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交流活动,坚持自觉学习和自觉反思,并做好教科研记录。
4、工作室成员要不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上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每学期至少在全校本学科范围内讲授一节优质示范课、观摩课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5、工作室成员要认真做好“传帮带”活动,积极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每位成员结对培养一名青年教师,培养过程规范,培养效果明显。工作室成员每月听结对教师的课不少于两节,听课后要及时进行对青年教师的课进行评课指导。
6、工作室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以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自觉研究学习的习惯。名师本人每学期至少主研两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在本部门或学校讲学两次以上。
7、利用学校信息网建立名师工作室网页,开通名师专栏,开辟名师送教、优秀案例选登、名师风彩等栏目,提高工作室知名度和辐射效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8、名师工作室主动承担学校指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定期向全校展示工作室的工作成果。名师工作室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工作室成员。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鲍广祥
名师成员及负责人:张凤英 田晓静 王丽丽 赵桂云
临盘大杨学区
“名师培养工程”五年发展规划
一、工作目标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镇、名镇”,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力争培养早就一支高层次教师队伍,我校力争在3-5年时间培养出在全中心校发挥带头和中坚作的优秀教师3-5名,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型教师1-2名。
二、工作原则
1、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形成多梯次的名师培养机制,推动全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组织、协调、管理职能,指导各个教研组按计划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把培养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工作室成员的个性和特长,实现成员间的差异化发展,实现教研成果与全校教师共享,促进名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3、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教研科研的研究。把培养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作为名师工作的重点来抓,促使全体教师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迈进。
二、工作安排(2013年-2017年)
2013年 主要工作:建立健全名师工作室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各教研组有序开展工作。
第一季度:
1、制定“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制定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培养方案、计划,建立工作室档案。
第二季度:
1、利用学校的信息网,开通学校名师栏目。
依托信息网络开展名师观点碰撞、反思跟进、名师送教、经典案例、青蓝园地等活动,为学校全体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
2、学校“名师工作室”开展“四个一”活动。
3、选拔优秀的教研组进行期末特色活动汇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第三季度:
1、“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题研讨会。
2、学校名师担任校本研修授课任务,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
3、名师精品可展示,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名师的成长。
第四季度:
1、宣传名师工作室成果,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促进名师快速成长。
2、举办名师研讨会。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4年
主要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交流活动,促进名师工作室成果资源共享,达到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1、研究探讨教育专家机制。
2、利用学校教学平台,组织名师工作室集中研修、交流,安排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研究等模块的研究性学习,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讲课和指导。
3、设立校名师论坛。就教育热点、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5年
主要工作: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为塑造教育专家奠定基础。
1、采取有效措施,为名师提供便利和服务,使名师在高层次的讲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术品味。
2、利用教育信息网,开通教育专家栏目,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6年
主要工作:多渠道、多途径为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提升知名度。
1、开展专家型教师课题研究指导、优质课堂点评、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
2、继续利用教育信息网,开通教育专家栏目,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7年
主要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激励教育专家发挥引领作用。
1、多途径对教育专家进行宣传,让教育专家成为学校的品牌。
2、利用学校信息网络,开通教育名师专栏活动。
目标:培养2名校级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