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时间:2019-05-14 14:5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第一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

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

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

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周一贯评点)

第二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

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

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

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周一贯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第三篇: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实录

一、引读课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呈现高大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师: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师: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生: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请在深情些。生: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请自豪的呼唤他的名字。生: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请再自豪些,请—— 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二、通读全文,潜心理会动真情

师:邱少云是一位怎样的英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的体会和感受。

生:(自由读文)

(师巡视并与生交流)看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王老师非常感动,这说明咱们这个班同学们有很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同时我也觉得,课文真的深深的打动哦了我们。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生1:邱少云被烈火烧着,但他却像千斤巨石一样忍受着。这一点在我的印象中非常深刻。

师:王老师想问你一下,当你读到那个地方时你的心里是这么想的? 生:我在想我们平常一小块肉被火烧一下都会很疼地大叫起来,而邱少云他被烈火烧着,但是他却一声不吭,一点地方都没有移动。师:是呀你是从自己生活体验的这个角度,来感受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那种痛苦,和那种顽强的意志。

生2:文中“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模进“391”高地下面的山拗,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我对这一句印象非常深。我从“比较隐蔽”可以看出这个山沟有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体会到我们的战士当时作战时是非常危险的。师:你读到这个地方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2: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生3:我读到“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我从这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非常矛盾,他又想救自己的战友,又不想暴露这个团的踪迹。师:当时你读到这个地方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3:我想当时如果真的能把邱少云救火的话,又不暴露,牵连到整个团,那是多么好呀!

师:是呀,那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那是一个奇迹呀!生4:这句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可以换成一个成语,就是“安如磐石”。“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就是他有坚定的革命意识,驱使他像石头一样坚定不可动摇。师:体会得非常深刻,真不简单。

三、把握形象,身临其境悟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当中印象特别深的地方,留下了自己的体会,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自己的感受。非常好。但这样学语文还不行,咱们还得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非常仔细的,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去感受它去理解它。王老师请大家再自由的深情的朗读这篇课文,一边读一遍找,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邱少云这位英雄的光辉形象,把这个词圈出来。(生再读书,师巡视。)

让圈出词的同学将词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学生:千斤巨石。第二个学生:一动也不动。第三个学生:没挪动一寸地方。第四个学生:没发出一声呻吟。第五个学生:纹丝不动。第六个学生:纹丝不动。

师:同学们请看,(师圈出“纹丝不动”)一起读。生:纹丝不动。师:再读。生:纹丝不动。

师:要读出“纹丝不动”的感觉来。生:纹丝不动。

师:(提醒)把声音再压低点,再读。生:纹丝不动。

师:“千斤巨石”就是纹丝不动。(读)生:纹丝不动。

师:“一动也不动“就是(学生接:纹丝不动)师:“没挪动一寸地方“就是(学生接:纹丝不动)师:“没发出一声呻吟”就是(学生接:纹丝不动)师:“纹丝不动”就是(学生接:纹丝不动)

师:同学们“纹丝不动”这个词我们在邱少云潜伏的时候读到了,在邱少云被烈火整个包住的时候想象过它,也在邱少云壮烈牺牲的时候强烈地感受到它——纹丝不动。请大家默读课文,看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生默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是在什么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咱们来交流一下。生:“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想动的那种观念,这个纹丝不动单单指一动也不动。

师:你就是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王老师建议你再往前面读,他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他有原因啊!你找得到原因吗?

生:“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 师:(板书:原因)你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王老师觉得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情是不行的,你得把自己读这段话时的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生再读)

师:紧张吗?谁能比他读得更紧张?(另一生再读)

师:是啊,我们潜伏的地方离敌人的暗堡之间才多少距离?(生接:六十多米)六十多米,而现在又是在白天,敌人又是居高临下,战斗的形势,潜伏的形势,多么紧张啊!假如你就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现在就潜伏在那个地方,你怎么来读这个句子?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生自由读)

师:现在你就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怎么来读这段话?谁来读? 生1:(朗读)

师:不能这样读,你没有找到感觉。你听王老师读。(师范读)能像王老师这样读吗?试一试? 生1:(再读)

师:紧张的连停顿都忘了。谁再来。生2:(朗读)

师:同学们你还从什么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我从“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抓住“呻吟”这个词体会这一句的,呻吟就是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这里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没挪动一寸地方,发出一声呻吟。

师:王老师觉得你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板书(结果)但是你没有读完整,你把结果完整的读给大家听。

生: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师:同学们,这一段话如果你仔细读下去的话,这段中每个词,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都在刻划邱少云被烈火烧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自己读读这段话,你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那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能更好的反映邱少云这个人的光辉形象?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你觉得那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能更好的反映邱少云这个人的光辉形象更好的反映出来? 生1:(朗读,但没有很好的体会)师:谁还想读?

生2:(朗读,但没有很好的体会)师:当战斗结束的时候,你作为邱少云最亲密的战友,你亲眼目睹了当时烈火烧身而英雄却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当你面对着志愿军首长、面对着其他的志愿军战士、面对着前来采访的战地记者你会怎么读这段话。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们自己再读一读。生:(自由朗读)

师:你现在就是邱少云的亲密战友,(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注意下面坐着的都是志愿军的首长,而你是邱少云最亲密的战友,你亲眼目睹了烈火烧身而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怎么读这句话? 生1:(朗读)

师:尽管你读得比较平淡,但是王老师能够感觉到他对战友的那份感情是非常深刻的。生2:(朗读)

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的英雄,这就是我们的战友——邱少云。同学们你别的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吗?

生:我还从“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看出了纹丝不动。因为我和邱少云离得很近,平常在生活中我们离得很近依然能看到对方,但是在这里我和邱少云离得很近却看不到邱少云即说明了邱少云的纹丝不动有说明了邱少云隐蔽的非常的好。师:谁还从别的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我还从“最后”、“一寸”、“一声”这三个词中体会出邱少云的纹丝不动。他在深受着巨大的痛苦时,他要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的安全,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他甘愿自己牺牲,不连累别人。师:刚才这段话我们已经读过了,有没有人从后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板书:后果)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生:“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如果邱少云动弹一下的话,他就会被敌人发现,敌人就会袭击我们,我们的部队就会受到损失。如果邱少云动弹一下的话,就会给我们的部队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一动也不动。

师: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的话,这次作战计划能够完成吗?(生:不能)这次作战计划不能完成的话,391高地这颗毒牙还能够拔掉吗?(生:不能)391高地这颗毒牙不能拔掉,那么要把整个战线向南推移还能做到吗?(生:不能)整个战线不能向南推移,那么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要夺取最后的胜利,还有可能吗?(生:没有)当你意识到这么严重的后果的时候,你会怎样读这几句话?(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个潜伏连的连长,当你意识到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的时候,你会怎么读? 生:(朗读)

师:假如你就是邱少云,你意识到了这么严重的后果的时候,你会怎么读?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是邱少云的伟大壮举。

第二课时

一、比读激疑,一字一句总关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在作者的眼中一开始邱少云是个怎样的战士?到后来邱少云又成了一位怎样的战士?从课文中找出坐着形容邱少云的词语。(生自由读课文)

师:在作者的眼中一开始邱少云是个怎样的战士?

生1:在作者的眼中一开始邱少云是个年轻的战士。(板书:年轻)师:你知道年轻意味着什么吗?

生1:年轻意味着没有经验,头一次上战场。师:还意味着什么?

生1:还意味着他在大火包围的时候可能会呻吟或者是动一下,就会使整次的任务失败。师:但是后来呢?

生2:后来作者认为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师:你知道“伟大”在作者的心目当中意味着什么吗?

生2:“伟大”在作者的心目当中意味着在这次战役中可以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师:你说呢?

生3:我想给他再补充一点,在这里作者认为伟大的战士是可以为集体的利益所做出自己的牺牲。师:你说呢?

生4:我觉得这里认为邱少云有很坚定的意志,邱少云舍己为人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是伟大的。

师:一开始作者称他是年轻的战士,而后来最后作者有称他是伟大的战士。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底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请把课本放下,听王老师读一段话。

(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

师:请大家向老师这样身临其境的,饱含深情的读这一段话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这段话中的什么地方令你非常感动,把这个地方划 下来。(生读。)

师:同学们请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划下来,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读,交流读这个地方时的感受和心情。(同桌互读,交流体会)

师:这一段话中的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

生1:“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句话中说作者的心像刀绞一般,这说明作者的心里是十分痛苦的。这半句话也侧面烘托出了邱少云当时被烈火包围住了,身上一定剧痛难忍。“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我与邱少云之间深厚的友谊,所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说得非常好,你再读读这句话,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告诉大家。生1:(朗读)

师:(板书:绞)还有吗?

生2:“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看出作者既希望邱少云能活下来,也希望他不要被敌人发现,可见战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生3: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还体会出此时的作者非常难过伤心。师:你读读那句话,把难过伤心的感觉读出来。生3:(朗读)

师:是呀,但这仅仅是我期望当中出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生4:“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焦急,他在想邱少云到底有多痛苦? 师:他为什么焦急?

生4:因为他和邱少云有非常深刻的友情。

生5:我给补充一点,我从这句话也可以体会到,从他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体会到邱少云也非常的痛苦。如果邱少云被烈火烧着不痛苦,我也不可能心绷得紧紧的。师:我也不可能紧张是吗?你再来读读这一句。生5:(朗读)

师:你再读,心再绷得紧一点。多么紧张,多么担心呀!生5:(再读)

师:非常紧张的时刻,你读的时候可以读得快一点,声音可以急促点。你再读。生5:(再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绞”吗?(把“绞”字圈出来)生1:我觉得“绞”就是把物体拧开。把物体用力拧。生2:我觉得是用力割。

生3:我觉得“绞”就是用一个或几个锋利的物品互相切。生4:我觉得是一个锋利的物品扎进另一个物体中,物体相互扭转。师:你们看到过搅拌机没有? 生:看到过。

师:用刀子刺进去,还要像搅拌机一样来回地绞,这种痛苦。咱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真的有刀在绞我的心吗? 生:没有。

师:没有刀再绞我的心,那么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在绞字旁画3个问号)再读这句话。生(自由读)师: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

生1:我看着我的战友被火烧死却无能为力。

师:看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被烈火煎熬着、烧烤着,自己想救但是却救不了这种感觉像什么? 生齐: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师:你读一读。

生1:(朗读,读错一词,把“迷糊”读成 “模糊”师及时订正,生再读)

生2:我想读一读。(朗读)师:你说是什么像刀绞我的心?

生2:我看着战友被火烧死我却无能为力。

生3:我觉得应该是邱少云的痛苦使我觉得像是有刀再绞我的心。师:邱少云的痛苦就像是我自己的痛苦,火烧在邱少云身上就像烧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这种感觉就像刀再绞我的心,你再读一读。生3:(朗读)

生4:我还可以看出作者的战友被火烧着,作者想救他但是却救不了。这是作者一种矛盾的心理。师:这种感觉像什么? 生4:像刀绞。

师:像刀在绞我的心。你读那句话。生4:(朗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的担心就是大家的担心,我的紧张就是大家的紧张,我的矛盾就是大家的矛盾,我的痛苦就是大家的痛苦。咱们大家怀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请大家重头开始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的战友,这个时候的我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但是在烈火烧身时的邱少云他又是怎么表现的?拿起书一起读课文的第八段。生:(齐读)

师:在作者的眼中烈火烧身时的邱少云好像是什么? 生:在作者的眼中烈火烧身时的邱少云就好像千斤巨石一般。师:那么邱少云与千斤巨石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一样的?请大家再读这段话找一找邱少云与千斤巨石之间一样的地方。生:(自由读)

生1: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首先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一动不动,甚至都感觉不到他在呼吸,然后他的意志又如千斤巨石一般非常的坚定。

师:王老师问你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之间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生1:邱少云像巨石一样一动不动,而且他的意志像巨石一样坚定。生2:邱少云此时意志坚定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也与。巨石一样。

生3:作者在这里既然用千斤巨石比喻邱少云,说明邱少云的伟大。巨石和邱少云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伟大。师:巨石居然也会伟大,还有吗?

生4:我觉得巨石是一个固体用巨石来比喻邱少云,可见邱少云当时的一动不动和他意志的坚定。

生5:我觉得邱少云的高度责任感也非常像千斤巨石。

生6:巨石是没有感觉到,而邱少云是有感觉的,可他竟然像巨石一般可见邱少云的意志坚定。

师:同学们,邱少云、千斤巨石他们都一动也不动,他们都不怕烈火的焚烧。他们再烈火的焚烧的时候,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但是,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而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他怎么能够忍受在烈火烧身时候的巨大痛苦啊?大家请看。(多媒体展示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情景)这就是烈火烧身时候的邱少云,这就是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邱少云,这就是像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这就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邱少云。同学们,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生1:面对这样的英雄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想对你说:“邱少云你为了朝鲜人民,为了我们战斗的胜利,牺牲了你自己。你虽然牺牲了,但你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师:说得真好。

生2:我认为邱少云叔叔您并没有死,您并没有牺牲,您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师: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生3:我想对邱少云说,你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了人世间,你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生4:邱少云叔叔您趴在火中一动不动的光辉形象将留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生5:邱少云叔叔您的精神如千斤巨石一般,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二、精读重点,含英咀华品真情

师:说得真好!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同学们老是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是什么精神支撑着邱少云这样做?请大家拿起书一起读第八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生:(齐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给邱少云以力量,给邱少云以鼓舞,请你读。(另一生读)师:同学们用低音读第一个“为了”,用中音读第二个“为了”,用高音读第三个“为了”,咱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邱少云,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趴在火堆里长达半个多小时。想到这里,同学们,你怎能不对英雄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放开声音再读第八自然段,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对英雄的感情,你就怎么读。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无比崇敬之情再读这段话。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师:一个邱少云倒下去,千万个邱少云站起来了。“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读。生:(接读)

师: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只有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的胜利是由谁的生命换来的?

生1:这二十分钟的胜利是邱少云换来的。

生2:这二十分钟的胜利是因为邱少云同志的牺牲,在人们心里想千斤巨石一般的力量而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迅速胜利。

生3:这次战斗的迅速胜利是因为邱少云同志的意志而鼓舞了大家,所以使战斗迅速胜利。

生4:这次战斗的胜利是因为大家对邱少云顾全大局的精神所鼓舞着,所以使战斗迅速胜利。

三、活读文本,直抒胸臆为悲情

师:战斗就这样结束了,那样的干净,那样的彻底。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碑文来纪念他、来歌颂他。同学们,你现在亲眼目睹了这壮烈的一幕,你亲眼目睹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作为他的战友你会写一句或几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他?请把你所想的写下来。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写)

师:同学们,请把你心中的歌,请把你笔下的情,尽情的告诉大家。生1:烈火金刚邱少云同志万古长青、永垂不朽!师:很好,像个做书记的题词。

生2:时之子,天之骄,烈火中的巨人——邱少云。

生3:永恒的精神——邱少云,你永远给我们带来光明,你是我的偶像。

生4:灵魂在烈火中铸就,形象与日月同辉!师: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怀。真好。

生5:邱少云你的精神与我们同在,与世界同在,永不消失,永不衰退!

生6:有些人好像活着但已经死了,你虽然长眠但永远活着!生7:邱少云同志,一位伟大的战士,一位世界人民的英雄,你的意志坚定,你将永垂不朽!

生8:邱少云同志,你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师:(接)你是世界和平的儿子。生9:千斤巨石——邱少云。师:非常简洁,但是内涵却是丰富。

生10:纪念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邱少云。生11:烈火中的邱少云,人心中的邱少云。

师:同学们,全体起立。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用邱少云生前打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上刻写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生:(朗读)师:请再深情些。生:(更深情的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句碑文。生:(自豪的朗读)

师: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你的眼前反复出现这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你的眼前反复出现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请一起再读碑文!生:(再读)

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下课。

第四篇:雷雨教学设计王崧舟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周一贯评点)篇二: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篇三: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教案

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师:声音真响亮,吐字真清楚。)

2.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美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师:想一想,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呢?

生:春天、秋天、夏天、清晨、傍晚、难过的时候、高兴的时候„„

师:大家想的都没错,鸟儿可能在春天唱歌,可能在夏天唱歌,鸟儿可能在清晨唱歌,可能在傍晚唱歌,可能在高兴时唱歌,也可能在难过时唱歌。

师:你们刚才的这些想象是从开头的哪个词语中联想到的?

生:天天

师:没错,正是天天这个词让我们在故事开头的时候就能看到那么多的画面。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是的,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啊!我们看:(配乐)

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孤独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悲伤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无聊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就这样,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看着眼前的画面,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同学们,从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之间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真挚的感情、如火的感情、深厚的感情、师:是的,这是一份多么友好,多么真挚又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师:我们把“深厚”这个词写下来,你可以在天天旁边,注上“深厚”这两个词。(板书:深厚)

师:森林里一定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长地-------?谁来读一读? 生: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强壮。(生说师板书特点)(健壮)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树长的特别高大,特别强壮,好像---------?(守卫森林的战士))

师:森林里也一定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呢?

生:特别可爱、特别美丽。(生说师板书特点)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好像森林里的歌唱家、好像一位仙女)

5.师:好的,现在我们从新讲述这个故事的开头。大家看,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特别----,好像-----。鸟儿长得特别------,好像------。就这样,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为什么?

生:因为写了鸟儿和树的特征。所以这个开头读起来就比较-----?(详细、生动)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大家经过加工、想象形成的一个新的开头。读起来,大家都觉得特别详细、特别生动。让我们再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生动、详细的开头。

(生读加工后的开头)

师:多好的开头,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是这样写的。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树的强壮吗?写了鸟儿的可爱吗?写了鸟儿的美丽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师:原来,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对树和鸟儿的外貌只字未提。大家认为故事的这个开头和我们一起加工创造的开头比那个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文中的这个故事的开头,来品品他带个我们的味道。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毫无疑问,和我们加工想象的故事开头比,这个故事的开头就比较---?(普通、平淡)

这样的开头,就显得比较平淡。(板书:平淡)你可以在故事的开头写上“平淡”这个词。

师:这样的开头,好像比较平淡,那么故事往下讲的时候还是这么平淡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的结局又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考考大家,《去年的树》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就是故事中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故事就是在这五个人物之间展开的。我们先来看看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树根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大门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最后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小女孩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大家看,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都是通过对话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主要的内容。2.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个人之间的对话,怎么读呢?我们来分一下角色。师:谁愿读鸟儿的话?好,请你读。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醒,鸟儿的话是最多的,鸟儿的感情起落也是最大的,要注意哦。

然后要找一颗树,谁愿意做树?请这一列的同学读树。

接下来是树根,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好吧!再往下就是门先生了,门先生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最后一位是谁?小女孩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任务分完了,可以开始了吗?(可以了)不可以,为什么?(还有旁白)我来读旁白吧。

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

(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都挺好,然而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不知道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在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中有一个人没读好。谁呀?(旁白)惭愧呀!旁白读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不过,换成你们来读也读不好,因为这旁白没办法读。但,老师知道你们是有经验的人,你们一定知道怎么样的旁白,我们读的时候会有感觉的?我们先回忆一下,大家看,这是我们前面学到的一个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中的人物旁白。(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谁来读?(你生过气吗?)我们一起生下气,齐读。很有生气的味道。大家发现没有,刚才大家在读这句旁白的时候有一个词一定帮了你大忙了?哪个词?(很生气)有了很生气,脾气就上来了,嗓门就大了。

我们来看第二句,谁来读?(指生读)你瞧,刚才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旁白中也有一个词在提醒你,你该干什么了?(该发脾气了)该发脾气了,于是脾气又上来了。

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读。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预备起。我知道正是旁白中的那个大声斥责帮了你,让你找到了感觉。所以,你们知道怎样的旁白读起来有感觉? 生:有形容词(形容心情的。形容表情的,形容感情的。)

师:把形容心情的、形容感情的、形容表情的词加上去,读起来就会有感觉了。但是,咱们看《去年的树》,树对鸟儿说,有表情吗?鸟儿说,有心情吗?所以说,我这旁白没办法读好。怎么办?(加一加形容词)

师:咱们琢磨琢磨,这些人物在对话的时候心情如何、感情如何、表情如何,然后把这些形容词添加进去,然后完成练习二。

2.师:看到大家已经端端正正的坐好了,说明大家已经体会到了他们应该有的心情、表情和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进《去年的树》这个故事。我们一起再一次加工和创造这个故事《去年的树》。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对朝夕相处的朋友,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就要分开了,想一想,这时候,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师:是的,此时此刻,树是依依不舍,鸟儿是恋恋不舍。这两份感情是想通的,因为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师:当寒冷的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当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快要分手的时候,他们还有可能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恋恋不舍)

师: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当然是难过的、恋恋不舍的。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别样的感情?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伤心、郑重)

师:鸟儿是郑重的,那就意味着鸟儿对树做出的承诺是非常认真的、是毫不犹豫的。师:这就是树,这就是鸟儿。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难过、伤心。一个恋恋不舍、回答郑重,其实也一样的难过、一样的伤心。

师:现在我们一起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我读旁白,大家读人物之间的对话。准备: 师: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鸟儿以为可以永远这样快乐的给自己的好朋友---树唱歌。然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飞回遥远的南方去过冬。就这样,这对好朋友不得不分开了。只见大树依依不舍的、难过的对鸟儿说(生读大树的话),鸟儿恋恋不舍的、郑重的说(生读鸟儿的话)。说完鸟儿飞向了遥远的南方。

师:于是,我们的树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大家看,北风呼呼的吹来。大家看,大雪纷纷的落下来。森林里一片死寂。我们的树就在寒风中,就在大雪中,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好朋友鸟儿的回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虽然是寂寞的、虽然是冷清的,然而,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指生读对话)

师:是的,心中有这样的约定,有这样的期盼。于是,他就变得温暖了。

师:这是两个好朋友心心相印的约定,就这样,他们怀着各自的约定,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板书:焦急、惶惶不安、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傻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告诉自己必须找到树。他知道她和树之间是有约定的,此时此刻,这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如此真情的、强烈的在她耳边回响起来。

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鸟儿知道,树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自己,于是鸟儿不顾劳累,飞向了山谷,飞向了山谷中的工厂,落在工厂的大门上。此时,鸟儿的心情又是如何?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忐忑不安)

师:她多么希望,她的好朋友树出现在她的眼前啊。她多么希望再为好朋友树唱起去年的那首歌。然而,门先生告诉她,树啊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儿做出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此时,鸟儿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她和树关于春天的约定。而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了。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刺痛了鸟儿的心,她告诉自己不管好朋友在哪,一定要找到他。她飞呀、飞呀,在夜幕降临时,她飞到了村子里,飞到了小女孩的家里。

第五篇:灯光教学设计 王崧舟

灯光 王崧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五、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 关心下一代

灯光

二、回忆往事

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

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下载《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崧舟丑小鸭教学设计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设计特色】 【教学......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

    王崧舟教学设计鸬鹚

    王崧舟教学设计——《鸬鹚》 [设计依据]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篇......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 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威尼斯的小艇......

    王崧舟教学实录

    笑谈《草船借箭》的智慧 【观点】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自由对话,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自由文化的建构,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一、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

    篇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十一月十七日上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老师在河南商业学校作了一节语文展示课,现将他的课堂实录传上,供大家学习......

    鲸教学设计王崧舟(5篇模版)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