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全国高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颖的考查方式,更加注重对于考生解题能力的考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于题目的命题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新课改虽然注重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但其根本的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知识的掌握。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后,才能凭借所掌握的知识而生发出解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认真识读课本,背记基础知识依然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必由之路。
二、宏大知识背景背景下的细化考查。由于选择题题目长度的限制,出题者往往借此而考查学生的知识转化与迁移能力,在一个大时代、较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寻找到一个小开口,甚至非常理的知识点来出题。若考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对出题者的意图把握不准的话,就极有可能被题目所迷惑,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三、文史资料及图像的引用。纵观历年高考真题或是市面上的任何一种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引用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是十分普遍的。这是因为从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中,可以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的了解到引用的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1-的特征,又在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时也检验到了学生的文言知识及读图能力。
四、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所谓文史不分家,在历史中考查文化知识是名正言顺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为出题者提供巨大的出题空间,从经史子集,到农历节气,这些知识看似不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之列,实则却是出题者的一大法宝,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五、试题答案更加客观。与教材相比而言,选择题答案更加符合事实,敢于直面历史,直面人性的缺点,全面客观的来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这对于一些习惯于教材式的“形势一片大好”的大和谐的同学来说,是应该加强注意的。
了解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马克思主义指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选择题解题过程中,同样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通过学习这些规律(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做选择题的质量和效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明确基本史实。考生应详细识记教材知识,以教材为主,教辅资料为辅,通过总结、回想、对比、阅读、抄写等方式来加强记忆,逐渐消除模糊记忆,增加识记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
二、认清历史细节。细节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尤其是在整个的历史过程中,小细节影响大历史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细节在教材中或许并不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却又往往出现在试题之中。这就要求考生们要提高对历史小细节的重视程度,提高知识掌握的完整性。
三、把握时代特征。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显著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确把握住各个时期的特征,解题时首先判断出历史时期,再以时代特征作为指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四、总结专题知识。科学研究表明,性质相似的事物,通过对比,可以增强记忆。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这一点。如果把把握时代特征作为横向理解知识来说的话,那么总结专题就是从纵向上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在历史学习中,诸如医学、天文、农学、历法等知识,不仅知识点细,而且分布较散乱,但若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记忆的话,则可以极大的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细化边缘知识。多学科交叉考查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历史与文学、历史与地理等多学科交叉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出题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学习、复习中,应把学科交叉作为特殊的知识点来对待,必须十分重视,在平时遇到这一类知识时,最好将此类知识总结在一起,以便于复习。
6、运用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试题都是对我们的当下有所思考的。运用全球史观,以深远、广博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事件,亦是出题人的意图所在。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用运用唯物主义,学哲学,用哲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考试的地位是显得十分重要的,但历史本身是更加迷人的。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丰富心智,成长心灵。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吧!
第二篇: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总体概述
成绩的取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
1、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 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2004年江苏高考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 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例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动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 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
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2004年广东题)
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认识不同
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方式不同 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例如: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2004年广东)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
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
D.美国的独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如: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2004江苏高考题)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一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 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 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 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 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 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 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 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 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 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 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 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 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 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 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 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 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 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 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 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 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 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 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第三篇:命题推理解题技巧
从历年公务员考试推理判断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逻辑判断题是有作答规律可循的,在解此类题目时有几种常见的技巧,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从而快速辅助考生做出答案,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对命题推理解题技巧进行讲解。
(一)文氏图法
一个概念的外延可以用一条封闭的曲线来表示,直言命题可以用文氏图来表示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如下:
1.当题干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依次分析出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然后结合文氏图进行解答即可。2.当题干给出多个直言命题,一般来说这些命题都是真的,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此时可根据直言命题真假关系,画文氏图来进行解题。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同一个直言命题其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多种情况,做题时需要考虑全面。
【例题】在某次交通整治民意代表座谈会的代表中,一个是黑龙江人,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东人,有两个人只负责客运业务,三个人只从事货物运输。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了该次座谈会的所有代表,则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 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 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 D.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9人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题中所提到的人的身份间的关系,在计算人数时要注意:是包含关系的不要相加,是全异关系的需要相加,交叉关系则要具体情况具体讨论。
题干中主要涉及到黑龙江人(1)、北方人(2)、广东人(1)、负责客运业务(2)、从事货物运输(3)等概念。其中,黑龙江人和北方人之间是真包含于关系,北方人和广东人之间是全异关系,负责客运业务和从事货物运输之间也是全异关系。
若要人数最多,则概念之间尽可能是全异关系(如图1),但黑龙江人一定真包含于北方人,所以最多应为2+1+2+3=8人;最少即概念之间尽可能互相重合,于是2个北方人和1个广东人完全可以包含于负责客运业务或者从事货物运输的,但是2个负责客运业务的和3个从事货物运输的不可能互相重合(如图2),所以最少应为2+3=5人。故答案选B。
(二)矛盾法
矛盾法是指根据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的关系来解题的方法。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真推出其矛盾命题为假,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假推出其矛盾命题为真。当题干通过对话或其他形式给出多个直言命题,并指出其中真假命题的个数,其中存在明显的矛盾关系,此时可采用矛盾法解题。
【例题】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 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 B.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 C.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 D.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题干给出了多个直言命题和这些命题的真假情况,可考虑用对当关系解题。
甲的话和丙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话均为假,由乙的话为假可知老陈没有嫌疑,进而可以推出丙的话为真,甲的话为假。故答案选B。
第四篇:高考英语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英语的考试中选择题是最多的,面对选择题当然要比填空题会好选一些,不过如何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到最佳的答案呢?除了与日常的知识积累有关系,还有其他的一些技巧吗?
单项填空题在高考试题中是一种知识考查题,由于这一部分知识覆盖面广,加之每年高考都有若干个陷阱题和难题,使得考生对有些题目望而生畏。本文分析了高考单项填空题的测试特点,具体阐述了这一题型的10种解题技巧,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解题方法,从而轻松答题。
第一招:还原法
高考命题常以复杂的句型来增加考题的难度,有意给学生造成理解和判断上的困难。面对这种题型,考生要能透过复杂的语言环境,结合语法结构,还原出“庐山真面目”。这样题目就会变得简单,答案就会一目了然。这种结构常为:1)将疑问句还原为陈述句;2)将强调句还原为陈述句;3)将感叹句还原为陈述句;4)将倒装句还原为正常语序;5)将被动语态还原为主动语态。
1.将疑问句还原为陈述句
【典型考题】
例1: Is this school_______ you visited last month? A.one B.the one C.that D.what
【指点迷津】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如果不用还原法考生会误把this school分析成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反而掉进C项that这个陷进。如果把句子还原成陈述句This school isyou visited last month,考生就可以看出这个定语从句缺少先行词the one和引导词that / which。the one 特指this school, that / which作宾语可以省略。因此答案是B项the one。
例2: What have we said _______ her so unhappy?
A.makes B.to make
C.made D.had made
【指点迷津】答案为B。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如果把句子还原成We have said what _______her so unhappy,显然to make 作结果状语。但如果把该句错还原成What we have said _______her so unhappy,就成了主语从句,结果掉进陷阱,误选成C 项made。
2.将强调句还原为陈述句
例1: —Where did you get to know her?
—It was on the farm_______we worked.(2007年山东卷)
A.that B.there
C.which D.where
【指点迷津】这是一个强调句型,强调地点状语on the farm。如果把句子还原成陈述句It was on the farm where we worked that I got to know her,考生就可以看出on the farm后where引导了一个定语从句,且省略了that I got to know her这一结构,因此答案是D项where。
3.将感叹句还原为陈述句
【典型考题】
_______different life today is_______ what it was 30 years ago!A.How;from B.What a;from C.What;from D.How;with
【指点迷津】这是一个感叹句,如果把句子还原成陈述句Life today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t was 30 years ago.再变为感叹句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项。但是如果本题不用还原法而直接选择则会很容易掉进陷阱B,错选成What a;from。
4.将倒装句还原为正常语序
【典型考题】
So much of interest _______ that most visiters simply run out of time before seeing it all.(2008年上海卷)
A.offers Beijing
B.Beijing offers
C.does Beijing offer
D.Beijing does offer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倒装结构。如果将主句还原为正常语序Beijing offers so much of interesting that...后,可知题干是so...that的倒装句。考点: 在so...that结构中,当so词组位于句首时该主句要用部分倒装,因此答案是C项does Beijing offer。
5.将被动语态还原为主动语态
【典型考题】
Time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_______ our lessons well.A.learning B.learned C.to learn D.learns
【指点迷津】如果将该题还原为主动句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imeour lessons well.可以发现介词of有其相应的宾语,其后不能再用动名词learning做宾语,应选C项不定式to learn做目的状语。
第二招:添加法
高考命题常使用省略句使考生不易看清句子的结构。对于这类试题,可恢复被省略的成分,使句子的结构变得明朗,进而选择出合适的答案。
【典型考题】
例1: —Hey, look where you are going!
—Oh, I’m terribly sorry.______.(1999全国卷)
A.I’m not noticing
B.I wasn’t noticing
C.I haven’t noticed
D.I don’t notice
【指点迷津】因为省略了时间状语,考生答这类题时好像无处下手。如果添加出隐藏的时间状语,这类句子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Oh, I’m terribly sorry.I wasn’t noticing when I passed by you.这时考生就不难看出本题应为过去进行时,故答案为B项。
第三招:分隔法
分隔法是用各类短语、各种从句或谓语动词将两个原来在语法关系上甚为密切的句子成分隔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考生对句子的理解难度。这种方法在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命题中很多,考生答题时可采用画括号的方法直接确定前面的先行词或中心词。
【典型考题】
例1: The village has developed a lot _______ we learned farming two years ago.(2007年福建卷)
A.when B.which
C.that D.where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定语从句。先行词the village与定语从句被has developed a lot分隔,where 在从句we learned farming后作地点状语,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第四招:化简法
高考命题为了增加句子的难度,命题人常将起干扰作用的定语从句、介词短语或插入语混在句子中,有意给学生造成理解和判断上的困难。如: I think / suppose / believe,do you think / suppose / believe, you know, of course等。考生在答题时可以采取用括号删除这些干扰项的方法,使句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更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典型考题】
例1: John plays football_______ , if not better than, David.(1994全国卷)A.as well B.as well as C.so well D.so well as
【指点迷津】句中if not better than前后都有逗号,可以当作插入语,先去掉不看,这样题干就成了John plays football
David.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表同等比较的句子,故答案为B项as well as。
第五招:突破定势法
高考命题人常利用考生熟悉已久的句型结构、固定搭配或者母语为“诱饵”给考生造成假象,考生因为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而忽略了题中已经变化的条件或情境,轻而易举选出“正确答案”,结果掉进了陷阱。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或者句意,以免掉入命题者设计的陷阱。
【相似句型Ⅰ】
1___.is known to everyboby, light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2.______is known to everyboby that light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3.________is known to everyboby is that light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A.It B.As C.That D.What
【指点迷津】第1题选B,as引导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as代指后面整个句子;若将逗号改为第2题的that,就选A,it作形式主语,that引导主语从句;若在第3题的that前加is,则应选D,what引导的是主语从句,而that引导的是表语从句。
【典型考题】
_______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take place in Beijing.(2008年福建卷)
A.It B.What
C.As D.Which
【指点迷津】该题考查名词性从句。考生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选A或C,误把it当形式主语,或者将题目判断成as is known to sb.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没有分析清楚is之前是主语从句,w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所以应选B项。
第六招:语境分析法
语境即一定的语言环境。近几年的高考题往往自然巧妙地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或者故意隐蔽一些有效的信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解题方法适用于情景题和交际题,考生解题时必须依据题干具体情景或交际对话场合、内容来确定符合情理、场景的最佳答案。
【典型考题】
例1: —Tom, you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last night? —I_______, but I suddenly remembered I had homework to do.(2007 全国卷Ⅱ)A.had to B.didn’t
C.was going to D.wouldn’t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动词时态的区别。A 项意为“不得不”,B 项意为“不”;C 项意为“本打算做”;D 项意为“不愿意”。根据语境 but I suddenly remembered I had homework to do可知我是本来打算去的,但想起来还有作业要做,显然只有C 项符合语境要求。
第七招:语法分析法
对基本语法的灵活运用是高考单项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一些重点的语法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倒装句、复合句等都有严格的运用规律和使用规则。考生在答题时如果能准确地把握该题的语法考点,将会有效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得分率。
【典型考题】
例1: My friend showed me round the town, _______ was very kind of him.(2009年全国卷Ⅱ)
A.which B.thatC.where D.it
【指点迷津】该题考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考生答题时应该先看选项,因为ABC三项都是关系词,可以断定该题考查语法复合句。如果选择that 或it就成了并列句,必须在第二个分句前加并列连词and。关系代词which代指前面的整个句子My friend showed me round the town作从句的主语,而C项where不能作主语,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第八招:寻找标志词法
标志词就是“题眼”。抓住了题眼,就能准确判断命题者的意图,缩小思考范围,迅速发现解题突破口,从而准确作答。
【典型考题】
例1: I had to buy _______these books because I don’t know which one was the best.(2004年上海卷)
A.both B.none
C.neither D.all
【指点迷津】本题的标志词是从句中的the best,由最高级the best可知,该题只能选用表示三者以上的词,排除A,C。由于none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所以正确答案只能选择D项all。
例2: Mr.Reed made up his mind to devote all he had to _______some schools for poor children.(2001年上海卷)
A.set up B.setting up
C.have set up D.having set up
【指点迷津】本题的标志词是devote...to...,to在该词组中是介词,构成固定搭配devote...to doing sth.,若删去定语从句he had, 答案B项setting up则一目了然,而D项表示非谓语动词having set up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made up his mind的动作之前,显然与句意不符。
第九招:标点符号分析法
标点符号在在单项填空题中看似微不足道,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起到表意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准确。特别是在定语从句或者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句型中,利用标点符号分析法可以帮助考生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很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
【典型考题】
例1: There are eight tips in Dr.Roger’s lecture on sleep, and one of them is:_______to bed early unless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2004年重庆)
A.doesn’t go B.not to go
C.not going D.don’t go
【指点迷津】此题很容易误选B,考生误认为是不定式做表语。其实冒号已经表明后面是Dr.Roger讲的原话,应当是个句子,只有选D项don’t go才构成一个否定的祈使句。
例2: He is always really rude,_______is why people tend to avoid him.A.that B.it C.this D.which
【指点迷津】此题很容易错选A,因为同学们很熟悉that is why...这个句型,而事实上此题的答案是D。因为两个句子之间是逗号,又无并列连词,因此是用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若句中用并列连词and,答案就可以选A和B了。
第十招:句子结构分析法
高考单选题在继承和发展以往注重语境化、交际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命题人更注重对并列句及复合句等句子结构的分析和理解的考查。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高考单选题看似有两个句子,于是考生就选连词,正好掉进命题人设计的陷阱。这类题型的选项大致分为两类:1)连词和代词的混合选项;2)纯连词。如果是复合句,考生要严格按照以下两个思路答题:1)分析何种从句;2)分析引导词作何种成分。
【典型考题】
例1: He wrote five novels, two of_______translated into English.A.it B.them C.which D.that
【指点迷津】此题很容易掉进陷阱误选C,学生误以为后面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事实上translated是过去分词,而不是谓语动词,后面不是句子,不能用连词,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them。若在translated前加上were, were translated就成了谓语动词,这时才可以选连词which。
例2: If an excellent Chinese novel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_______means many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can enjoy it.A.asB.which C.whatD.that
【指点迷津】此题的考点是if。若没有if,就用B项 which引导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本题用连词if在句首引导一个条件状语从句,主句只能以关系代词that 作主语,代指If从句所指的事,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that。
第五篇:高中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是大学很多专业广泛应用的科目,也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1、判断型选择题
判断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题型,题目中常常以“下列说法或描述正确的、不正确的、合理的、不合理的”等语句作出明确要求。这类题型在选材上,主要侧重于考查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又可分为概念迷惑型、表述绝对型、新词干扰型、直接判断型、分析判断型、实验评价型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辩析各种生命现象,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作出正确判断。
2、图表型选择题
图表型选择题常借助题图设置的新情景和提供的新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识图、识表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和整理图表信息的能力等。即主要考查考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多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该题型主要包括表格、曲线图、柱型图、实验装置图、生理功能示意图、遗传系谱图等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应认真读图表,仔细观察和比较,找出图表中所给的各种有效信息,并确定各要素在图表中的含义;另外还要仔细分析图表,寻求图表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尽量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描述,必要时可以进行图表的转换,最终通过剖析图表、运用图表特征和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
3、组合型选择题
组合型选择题一般包括异同组合型、排序组合型和综合比较型等,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该题型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广,而且会设置一些模糊概念、或将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等。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概念辩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首先是审题要仔细,充分研究题干的要求;其次是辩析题支,要对题支表述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看其是否与已知的观点一致,不一致的必须舍去;再次是辩析题干和题支的关系,分析题支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相似、相近、易于混淆的干扰题支必须进行排查,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高考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1)审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C3植物、C4植物,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2)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3)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如何提高生物的成绩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心里非常的清楚,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的话,那就很难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是如此。生物学是高中众多课程中比较容易拿分的一门课程,只要你能够花点心思在这门课程里,想要拿高分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上课要听老师讲课,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好途径。很多人觉得生物会比较简单,上课就不那么认真来听课,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对于你的选择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是你自学所弥补不了的。
最后,做好生物习题。练习是比较重要的,即使你把课本都背下来了,也不见得你可以做对题目,很多的题目是要在做练习的过程中练出来的。必要的习题量还是得认真的完成,但是也不要一昧的做题,要懂得选择,或许这对于你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