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张梅
《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目标,已经作了一些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强调确立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提倡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基于“个性化教学研究”而提出的课题“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实践研究”,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发扬光大。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明代共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讲作文的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而提出的,其中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是实现学生真实的体现,追求个人的发展,其目的也在于“人文精神”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作文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作文个性化是让学生各抒性灵,力求淡化教育者对学生所施的外在影响,凸显学生自身的自主效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作文个性化”,包括学生作文或教师的作文教学从非个性色彩的模式化向个性色彩的个体化、多元化转化的过程、转化结果的质变程度。“ 作文个性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
2.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所探索的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方法
及评价标准及作文个性化教学一般规律,能丰富作文教学理论,能有效地为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服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为作为课改基地的我校的课程改革服务,以至于推动我县及更大范围的作文教学。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引导学生追求人性之美,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能起到一定作用,能为更多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小学生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既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习作能力,又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人格的健全完善,使之能表达出真正反映心声的个性文章。
2.通过研究,总结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组成、方法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操作性结论。
研究内容:
1.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
2.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
3.教师作文教学策略的个性化。
研究重点:
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2013.2—2015.5)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13.2—2013.12):课题的申报立项;主持人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体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明确研究规范和各自的研究任务,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1---2014.10):
(1)(2014.1---2014.3):当前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的现状调查,揭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内涵,制定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
(2)(2014.4---2014.6):进行行动研究,探讨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成果形式: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件等。
(3)(2014.7~2014.9):对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将学生作品与前期学生作文情况进行比较。成果形式:教学论文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11~2015.5)回顾课题的运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并将已有的成果(调查报告、论文、学生作品等)结集准备出版,并做好其他类成果的归类整理,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将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与研究进程调整计划与方案,注意发现新的能促使研究不断深入的生长点,并及时将之概括为课题的子项目;使研究尽可能向预设目标靠拢;注意对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行动。
(2)个案分析:本课题研究比较重视个案的研究价值,注意两个方面个案的积累,一是教学个案,着重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并可从中归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二是学生个案,反映学生在作文个性发展上的轨迹,并可归纳出对其他学生具有指导价值的共性的规律。
(3)资料分析:本课题的准备初期,研究者广泛搜集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论著,就其中涉及本课题的理论阐述进行学习与思考,为课题的顺利开题作了相应的理论准备;同时还搜集了国内关于阅读教学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的研究文献,丰富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负责人
1.《作文教学现状分析》调查报告张宝峰
2.《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杨维刚
3.《作文个性化教学案例》课堂教学案例张俊明等
4.《小学生个性化作文集》学生文集张平等
5.《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文集》论文集王伟等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下方面加以保证。
1、我校具有较强的执研能力的课题实验队伍。本实验小组共12人,由学校主管教学的主任为主管领导,本课题组长、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研究此课题打下了良好基础,保证了课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群众性。
2、学校具有研究该课题的丰富资料,有关书刊杂志。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学校开通了Internet网,在每个办公室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同时学校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上、设备上给予保障。并将该课题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具体安排,由学校科研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财务部门给予经费的保障。
4、学校拨付专项资金,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给予经费保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梅女1978.11教师课题主持人
杨维刚男1980.2校长组织管理
张宝峰男1973.5主任理论指导
张俊明女1975.8辅导员研究设计
李静女1979.10语文教师研究设计
张平女1966.10教师资料整理
刘艳艳女1970.8教师资料整理
张学敏女1973.9教师资料整理
张永红女1979.6教师资料整理
王伟男1981.4教师资料整理
张永梅女
1964.1教师资料整理
第二篇: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自觉守纪,作业和考试求真求实,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纪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本课题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3、团结合作原则: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决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育。
四、实施方法:
1.实践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完善。.经验总结法: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挖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将课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4.文献研究法:研究组成员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2003年以来国内主要教育杂志有关诚信教育等五十多篇文章,两份关于中小学诚信教育的研究生论文,从而对于本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本课题中的“诚信”和“诚信教育”等有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界定。
5.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的调查对初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现状作了必要的调查与分析,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依据。
6.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组织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并开展诚信考试签名仪式,设计了诚信专题教育活动,如诚信主题班会,诚信主题黑板报等,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
五、活动安排:
实验周期定为6个月(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12—2014.2)准备阶段。
课题酝酿,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确立申报,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调查小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2014.3—2014.4)实施阶段。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深入课题研究,开展丰富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第三阶段(2014.5—2014.6)课题总结及成果鉴定阶段。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收集课题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撰写结题论文。
第三篇:《中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0-09-29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灵性可言。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这是一种以基于事实的、学生的自由表达为主的教学形态。又如美国的写作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情境作文”,“读写结合”,“素描作文”,“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童话引路”,“语言、思维训练”,“观察一分析一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快速作文”,“想像作文”,“创新作文”等等,作文教学研究的百花园一片繁荣景象。1社与七所高校联合发起“新给作文教学提出了“个性写真” 的热门话题。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概念界定。
个性:个性最早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上个世纪被引入教育学。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一个人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
个性化:是指成为有预期个性的过程和结果。其具体含义是:第一、个性化对象具备了某种程度的个性化特征。第二、有目的地发展个性化对象使之达到预期目标。
作文个性化:是指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个性化的作文重在求异,尽量避免趋同,它有四个特征:自主、真实、创新、健康。
三、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个性特点是非常鲜明突出的,他们的创造潜能往往就贮存在这一独特的个性之中。重视中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以此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的诞生,其所包含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智力、兴趣、思想、意志、性格、情绪、精神等8因素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因为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提倡作文个性化,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可见,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研究假设。
通过本次研究,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研究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探索如何让学生作文“个性化”的策略,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六、研究内容。
1、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光限于课内训练是不够的。因而,我们必须淡化作文,强化生活意识,使作文因生活而美丽。如何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是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主要途径,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很值得研究。
2、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习作兴趣。习作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3、其实,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这也是作文“个性化”的关键。教师应当努力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4、真实,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这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像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像。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思,有我之情”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起草并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
3、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学生优秀习作。
九、研究周期:
十、成果形式。
《中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论文》
《泸州七中学生习作选》
课题结题报告
第四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松原市宁江区新城小学
孙晶
我校《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经我区科研部立项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现已开题。
一、报告人明确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所具有的特点,以寻找其操途径、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让学生阅读实践。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口味,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阅读要求,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应该做到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来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一原则,揭示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交流,通过多提问、多讨论,思想会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首先应该爱护,继而应该是培养和尊重学生的阅读,而不能用教学参考去套套框框。处理和对待学生这些个人体验将会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形成。(4)调动学生大量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不能光读少量的精品文章,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阅读来源不再是教室,他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影视中、图书馆等信息源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摘录读书笔记就是课内阅读能力的强化和延伸,久而久之将会形成自能阅读的行为,这真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待的。(5)倡导学生开展阅读期待、阅读创造、阅读批判活动。此策略重在尝试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阅读期待可以在各年段进行,学生面对文本,由于体裁的不同,产生的期待心理也会不同,比如面对童话和面对散文,他们的希望、预期、期待等肯定是不同的。阅读创造和阅读批判可以在小学高段中进行,从各类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地积累、反复地巩固,逐渐构建起符合各自特点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社会适应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社会所淘汰。21世纪呼唤有创造性的人才,呼唤有知识、有思锥、有素质、有独立个性的,能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具有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我们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是:
1、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2、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相逆,更不要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感觉。
3、课程标准的需要。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这一理论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最终使学生掌握自行阅读、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一切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所具有的特点,以寻找其操途径、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让学生阅读实践。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口味,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阅读要求,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应该做到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来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一原则,揭示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交流,通过多提问、多讨论,思想会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首先应该爱护,继而应该是培养和尊重学生的阅读,而不能用教学参考去套套框框。处理和对待学生这些个人体验将会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形成。(4)调动学生大量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不能光读少量的精品文章,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阅读来源不再是教室,他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影视中、图书馆等信息源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摘录读书笔记就是课内阅读能力的强化和延伸,久而久之将会形成自能阅读的行为,这真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待的。(5)倡导学生开展阅读期待、阅读创造、阅读批判活动。此策略重在尝试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阅读期待可以在各年段进行,学生面对文本,由于体裁的不同,产生的期待心理也会不同,比如面对童话和面对散文,他们的希望、预期、期待等肯定是不同的。阅读创造和阅读批判可以在小学高段中进行,从各类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地积累、反复地巩固,逐渐构建起符合各自特点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上能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贴近,反思自己的教学。选定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等。
2、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依据实施方案与语文教学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使本课题研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借此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实践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注意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
3、总结阶段(2012年1——2012年3月)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等。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年6月2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优秀作文等;另外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探寻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理念。
2、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4、有效地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段: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第二阶段:积极探索课外阅读的方法,让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第四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改变学生、班级的面貌,让学生在书香班级中快乐成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
(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整理、总结出适合中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4)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2月——2012年5月)
(1)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二)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2、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3、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