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结构学是个内容异常庞杂的科学体系。它包含软科学结构和硬科学结构两种系统。硬科学结构系统又有工程结构学、建筑结构学、地震结构学、生物结构学等诸种学科结构学之分。软科学结构系统也有思维结构学、能力结构学、知识结构学等的区分,但它总的特点是研究人类精神思想领域结构的科学。
从结构学的角度来看,同一个系统、同一种学科结构的优劣、异同,基本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生命及效果好坏。如碳原子,由于其排列组合不同,就组成了两种物理性质迥然不同的物质:一是金刚石,其坚硬无比;一种为石墨,其松软如泥。又如写字,虽“提、顿、按、挑、回锋、藏锋”等合乎用笔规范,但结构松散,点画各自为政,互不支持,结果象“乱草堆”一样。人们的知识也是如此,具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也不同。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常成果累累,业绩显赫;而知识结构不合理者,则毫无惊人之举,表现平平。大学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系、一个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也基本要立足这一点。要使大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起重任,除了德体的教育培养之外,智育实际就是要学生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构筑起一架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合理建设,一方面要靠学校合理的设置课程,另一方面还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地完善和构筑本身的知识结构,从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效应看,表现极好和极差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则表现一般。除了学校教育水平外,一个很本质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极好者具有金刚石般合理结实的知识结构,极差的知识结构却象石墨一样松散,中庸者,多是知识结构有缺陷或不尚完善。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自觉建立、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有着特别重要意义。为了对学生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起引导和启发作用,下面着重谈谈知识结构的几个主要特性及如何构筑自我知识结构和如何准备向科学高峰攀登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的几个主要特性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中认识的科学总结,它既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产物,又是指导人类进行这些活动的指南,因此,它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理论性。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L·V·贝塔朗菲提出的“自然界的结构与科学的结构的同型性”知识也具有自身的结构。就知识本身说,它是各种学科的结合体,或简称“结体”。结体内的各学科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依赖和继承性。它们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就形成整个知识的结构系统。这个结构系统,具有显著的几个特性,如层次性、连续性、渗透性、集聚性等。
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是和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历史过程的层次性紧密相关的。我们知道,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认识范围的阶段性地扩大和深化,知识随之丰富和多层次地发展。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役使力的发展,经过了人力—畜力—自然力(风、水、火)—机械力(机器)—化学力(核能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使用工具的进化也是这样,从木、石、土器发展为铁、铜器,再发展为物理机械器物直至到光、电、化学器物的层次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科学知识也必然是依层次性发
展的;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学科,都历经了现象描述—定性研究—半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几个阶段,由描述科学向数学科学发展。认识各学科的总规律是:宏观—微观—宏观,相应地,知识结体的发展规律是:综合—分支—综合。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一方面继续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则是高度的综合,这与人类的知识是一致的。就大学来说,知识的基本层次应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就地质院校来讲,知识结构的层次,随所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地质构造学专业的知识层次是:数理化和外语为最基础的知识层;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组成基础知识层;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构成专业基础知识层;地球动力学和运动学、宇宙地质学和全球地质构造学等形成专业知识层,基本有四个知识层次。同样,其他专业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相应的知识层次。
连续性和渗透性: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于纵向,而渗透性主要表现于横向。纵向是科学发展高度综合的表现,反映知识连续的接替历史,即反映一个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犹如登山的路阶,一阶迭接一阶;又如高耸巍峨的层楼,一层叠覆一层。在科学系统中,如数学:算数—代数—微积分;如几何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一科高似一科,一门深似一门,但又是门门相通,科科相连,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横向反映知识结体中各类学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在现代知识的海洋里,自然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互相渗透,边缘学科林立,“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各门学科,包括社会科学,都普遍处于数学化的进程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关系中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也被科学化,制度也在被科学化,任何一门科学要想发展,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别的一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了。知识需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应该一体化,这就是它在横向上趋于高度综合发展的原因。
集聚性:任何类型的知识结构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主导学科,即“主心骨”。以这个主导学科为中心,吸引着其他学科,而聚结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他知识“单元”,被迫改变自己独立的发展方向,向“主心骨”靠拢和趋附,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塔”的高度不仅决定“骨干”学科理论水平,而且也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水平以及它们间的水乳交融关单纯的一种学术观点或哲学结论,不能构成一门科学,单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也不能构成一门科学,仅有一些学科的麟毛凤角而没有紧密结合,就不能成其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内部各单元是具有成因联系和共同的发展方向,是统一和谐的整体。
世界科学技术像一株大树,在基础学科的主干上,层层分支,每个最小分枝的顶,就是各学科的各个高峰,那里有大量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光彩夺目的皇冠。然而,它只能由掌握了各种形式不同而效能很高的知识结构的人去攀登、去摘取。因此,构筑自我知识结构就成了成败事业的关键。
二、如何构筑自我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再好的一堆散木,没有设计,就不能构成建筑物的骨架,也便不会有亭、台、楼、阁,塔、桥、车、船,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也是这样,绝不能使它成为仓库中堆积起来的物件,而要使其变为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化合物或结
体,这样,才可以发挥知识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否则,尽管有许多知识,充其量只能充当一本百科全书。那么,怎样构筑自我知识结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只有先明确了奋斗目标,才能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来说,专业方向一般应是学生奋斗的目标,相应课程的设置,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组成的各个单元。因此,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全取决于校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至于研究生,因为导师已经给指定了更加明确的专攻方向,组建知识结构的任务主要是完善和向更深层次的猎取。对于一般人,要根据自己的天份和志趣确立攻关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构筑相应的知识结构。这样组建的结构,其中各知识单元在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中,便具有同一的方向性、同步性、和谐性,能充分地发挥知识的效能,可获得事半功倍,成果昭著的成效。
(2)打好坚实的基础,扩展广阔的知识视域。基础层次的坚实与否、层面的宽广与否,基本决定着知识效能的大小。坚实和宽广,坚实是主要的,宽广也不是无涯无际,而是有极限、有制约条件的。知识的广度是围绕同层次的核心单元扩展的。从知识的基础层次说,主要组成是语文、数、理、化和外语诸学科。不过,目标不同,其核心单元也不同。如文科学生,以语文为核心单元,辅以数、理、化和外语诸学科;而理工科学生,一般应以数学为主,辅以其他。对地质院校学生来说,要以数学为主,辅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扩展基础知识层面,再向上叠砌专业基础知识层,如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再在其上堆砌专业知识层,如地史学、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这种知识结构,自下至上要用数学和地质学的“合成胶”把它们粘结起来,固结为“金字塔”型地质学知识结构。只要建立起这种地学知识结构,在地质实践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取得重要成果。
概括地说,语文、数学、外语是基础层次中的三大支柱。围绕这三个支柱,涉猎其外围知识,就必然能合理地拓宽知识视域,构筑严密的横向知识结构。
(3)构筑宝塔型的知识结构。知识无止境,学习却必须有相对的止境;知识如海洋,知识结构却必须为宝塔型。知识体系,一般有三个大层次:基础知识层次、专业基础知识层次、专业知识层次。它们的知识面积,一层小似一层;而其深度,又一层深似一层。这种塔型结构,要求在组建每个层次的知识面时,不能漫无边际苦读。知识世界浩如烟海,每天读24小时,至两鬓飞雪,也不能穷尽。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不用者不学或稍加浏览即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宋朝黄山谷很有见地地说:“大率学者喜博而病不精,泛读百书,不若精于一也。”知识结构的组建,进入高层次后,应向精深发展。这犹如单刀直入,有破竹之势,易见成效。
(4)要建立动态知识结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具运动性,知识结构也是如此。事物在发展,认识在深入,知识在丰富、在更新,一切都在运动调节过程中。当原来的知识结构的稳定性超过临界点,即发生突变,产生新的具有新功能的更高一级的结构。反之,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却用非所长,就会破坏这种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向负方向发展,超过临界点,也会发生突变,使原有知识结
构遭到破坏。结构学家波亚瑞认为,任何结构都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总体性);
2.变易性;3.自动调节。自动调节建立在预测和反作用上。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掌握信息,寻找新知识、新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从有关期刊杂志中,去掌握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新动向、新思想、新成就,以夺取辉煌的胜利。
三、做好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准备
知识结构基本完善之后,就要向科学前缘进军,简单地说,要做以下几点准备:
(1)首先要决定研究题目。主要依据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在本学科内,自己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及容易出成果的课题。要权衡利弊,如果做甲事可能做三分成绩,做乙事可有八、九分成绩,那就应做乙事。
(2)明确该课题领域已经做过那些研究。简便的方法是从教课书、论评及述评性文章中获取这些信息。
(3)尽量搜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科学实验,这是开展研究、轰击课题堡垒的重型炮弹。
(4)分析整理资料,弄清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攻克课题的战略方针。
(5)提出假说。在分析资料中,要注意寻找现有知识上的空档,不同作者报告中的差别,实地观察到的现象和原先报告之间的矛盾、与有关矛盾相似的地方及自己在实际考察中新发现的线索等。充分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功能,展开广阔的活跃的科学思维,提出有见地的假说。再从假说出发,进一步通过实验或通过搜集其他的观察资料,进行科学推理,通常是容易在课题研究中获得成功的。
论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之间在各种层面上的组合方式。知识只有处于合理的结构中才会实现其价值,才能产生出1+1>2的功效。孤立和零散的知识不可能使人具备应有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来自学习的课程结构。大学的课程结构可分成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学科类型或课程门类的关系(如工学类、理学类、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等);
中观层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微观层面――学科内部各种知识组合的关系(如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等)。
狭义的知识结构就是这些层面内及层面间的课程内容结构,广义的知识结构还包括情感结构、语种结构和实践结构。应当注意到,在现实中,无论是自然现象或是社会事物,它本身并没有分哪一学科、哪一门类。所谓学科门类,是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时人为地把它分割开的。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的不是知识分类而是知识综合,所以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四个前提或要点:1)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没有知识量的简单结构缺乏功效;2)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质,这样才会在相同结构下产生更大的功效;3)知识要不断更新和重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和未来;4)要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中在感知理解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
构。知识在形成知识结构之初,就是这种个体认知结构的外化。这时,它的主观色彩较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一定真实。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的广泛交流,个人化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充实和修正,越来越接近于客观真实并被普遍承认和接受,最后达到共识而形成知识结构。所以,知识结构的形成与素质的养成有三点是相似的:一是要被普遍认同;二是具有综合性;三是要通过学习中的个人习得和心理内化而成。后两点很重要,正是因为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和内化性,才使得它对一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与素质所起的作用相同:不是局部的、一时的,而是全面的、终生的。单一的知识、技能、考分起不到这种作用。正确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重组,使之与知识结构相吻合的过程。这种过程能使学习功效扩大,新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经验)能很快地找到“登陆点”,并被有效地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既记得住、理解得透,又用得好。
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形成复合型的思维结构。它的特征是:思维状态上是意识与潜意识、精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思维形式上是推理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理性与感性的有机整合。单一思维状态和思维形式不能产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中我们常常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知觉(即感知),实际上,知觉是“人的发现的前提之一”,人的符号知觉是“人有创造力的原觉”。我们还常常以为一切知识创新都是在意识层次上理性地进行的,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实际上,大多数“伟大的、以及不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法则得来的”,“创造过程是无意识进行的,„ 真理不是通过有目的的推理,而是凭着直觉得到的”。直觉应是这样的思维机制:在某种场合、情景、氛围下受知觉触发,由潜意识层次的模糊形象思维完成逻辑跳跃,并把想象表象唤起于意识层次中。文艺创作中的直觉即灵感,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而产生。
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正确认识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来看,本科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它是要为学生获得未来发展之所需提供最佳组配的智能环境、物质环境和素质环境,它包括教师、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实验设备、宿舍、校园文化等等;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学生要从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也就是说,上大学是为了培养自己取得未来事业成功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是自己主动的行为,教师只是学校提供的条件之一。树立这种学习观,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的变化,并明确自己的在这种变化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任何一个学生,一旦跨进了高校的大门,无论他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事实上他已经承担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既是对社会的,也是对父母的,更是对自己的。在跨出校门后,这份责任将会变得更重,而且会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得非常现实。有责任感,是自觉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动力源。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存在“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由于高中实行文、理分科造成的(当然,也与大学课程结构的引导“后天不足”有关)。它使不少学人文的缺乏必要的理工知识,而学理工的人文知识相当有限。试想,一个学经济的不了解复杂经济系统的数学模型,一个学机械的不关心先进制造技术的哲学内涵,那么,他怎么能站在本学科更高层次上去更好地扩展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呢?面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如果要想在毕业后有更大的就业(及再就业)空间,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业务精通,那么,进了大学一定要努力地去弥补高中文、理分科所造成的知识结构上的缺损,即便是从零开始,也要克服各种困难,要像为了高考
能上线一样地去拼搏。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而多样化,新思想、新理论、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海量、形式斑斓、媒体宣传引人入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注意多样化给青年发展可能带来的某些陷阱和认识误区。常常可以发现有这样的同学,他们以轻薄基础、甚至荒废学业为代价,片面地去增长社会经验、发展某种专长、热衷某种爱好,盲目追随新潮,而且急功近利。这样做不会真正成才,因为它只会形成一种被扭曲了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一个人在任何领域的发展都很重要,就连与自然科学似乎完全不相关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去考察”五四“新文学中自然科学的影响以及”五四“作家的知识结构,可以发现,那些堪称大师乃至宗师的”五四“文学先驱们,大多数在青年时期都学习过或选学过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比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均学医), 周作人(先学政法后学土木),田汉(先学海军后学教育),成仿吾(先学理科后学枪炮制造)等。现在,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比起”五四"时期来说,知识结构的作用已更加突出。在各层面内及层面间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在本学科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向相邻学科发展,甚至跨学科发展。从这一角度看,少数同学实在没有必要为专业不“理想”而困惑和消极。专业像是一张对号入座的“船票”,当你乘船已踏上科学的彼岸,并经历过相当一段路程之后,面对着复杂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你再回过头去看你的大学时代,也许让你感到有价值的东西,除了当年的歌声、校园和师友以外,那就是坚实的基础、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学习,而学习是一种永远充满了艰辛的劳动!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结构决定了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更是其就业及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高等院校应针对社会需求,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化分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本文从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内容和作用以及其原则和方法等三个方面就高校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阐述一下。
第二篇: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中国的国情下,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常见,上大学也不算一件稀罕的事情了。大学生作为现今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对家庭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和心理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心理方面。大学是我们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从高中的每天两点一线的简单的学习生活变成了离开家乡独立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心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生本来应该感到骄傲,自己走上了新的台阶,可是现在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就业,情感,经济压力等等,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出在哪?
和其他人一样,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自身素质,家庭,社会。心理困惑、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些学生由于情绪低落、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健康出现红灯,产生自闭、抑郁的心理,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父母的教育是影响孩子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孩子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就会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离异等,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形成孤独,无助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现在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过分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心理压力过重或产生过分依赖,自我谴责等不好的心理特点。
当我们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大多都还是以前那个稚气未脱的高中生,对大学充满期待,充满敬畏。由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对于新生活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会不同。很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寄宿学习,自理能力较差,不懂得与人相处,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就难免产生心理的问题。有的同学对大学的适应能力好,参加各种学校组织,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在我们习惯了高中紧张的学生氛围之后,大学的相对自由也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仍不够成熟,自制能力不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部分大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等原因荒废学业甚至辍学回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大学生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人生的困惑,感情的烦恼,社会的诱惑压得许多大学生喘不过气来,产生了消极,厌世,颓废的心理。社会上拜金主义,游戏人生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各种不良诱惑中沉沦堕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种压力和诱惑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听取长辈老师的意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三篇:谈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谈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中国大学教学
作者:刘海涛 吴雪梅
摘 要: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强调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推动了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本文结合高等生物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生物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主要包括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等七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生物学教师;知识结构;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也有其现实意义,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对教师知识结构理论研究,讨论高校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教师知识结构
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现在,人们在强调教师要知识渊博,即追求知识的“量”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教师知识的结构,也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那些方面,什么样的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效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等。当前,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研究的基本趋势是强调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如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与课堂情境有关的知识。还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分析,认为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也有学者根据教师知识的习得和呈现状态,将其划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首推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L)。上世纪80年代,舒尔曼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时提到:对教师知识的分析是推动我们对教师行为分析的最主要的因素。舒尔曼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也有人译为教育学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专业知能、学科内容教学知识等)的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混合体,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独特的专业理解,为教师所特有,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科内容而做出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学会如何组
织和呈现具体学科的主题、问题、结果,使之与学习者多样的兴趣与能力相适应,从而组织教学。
舒尔曼认为教学过程包括:理解、转化(预备、选择、适应与调整)、实际教学、评估、反省、新的理解,其中,“转化”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把不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知识,转化为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可以领会的概念。也可以这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科内容知识的解释与转换。舒尔曼的贡献在于认识到了有效教学中特定学科教学知识在学科内容转化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种转化,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是缄默的、无法用来教学的,从而也就无法帮助学生达到形成对科学理解的目的。
自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后,引起了学者们对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关知识的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成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科学教育等学科教育的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框架。后经过修改和补充,舒尔曼又进一步阐释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等几个方面。
三、生物学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生命科学迅猛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需要大量生命科学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创新人才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生物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框架,除理论研究之外,也开始进行实证的研究,如调查分析、测量、比较等;而教师知识结构必然会涉及到学科和专业。以往的研究多涉及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如学者通过对科学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研究,提出了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组成模型;也有学者以化学课为例,构建了表现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我国台湾学者也在研究中也提出了科学教师的学科教育知识模式。
近来,高等教育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开始受到重视。我们在理论分析、听课、亲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生物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高校生物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生物学专业教学方法因课程性质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要求学生向生物学专家一样思考,强调学术严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概念转换模式,通过使学生产生情景上的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生物学科学概念的模式。
探究模式,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分工负责,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模式。
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即以“导向”性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概念、原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调查得出解决方案等。
2.生物学专业课程知识
包括对生物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认识,对学科课程目标及学科教学特点的认识等。
生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肩负赶超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历史使命,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为我国医药,农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生物学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要根据创新人才教育的大思路,从高等教育特点和各学校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明确本专业理论和实验教学目标。
3.生物学专业课程知识的内容
主要包括:课程基本结构、生物学概念、规律及研究史和发现史、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
4.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生物学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包括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所谓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生物专业内容之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包括生物学抽象概念、学生有效思考和认知策略缺乏、学生存在着与学习的概念相冲突的生物学专业前概念或错误概念等。
5.生物学专业课教学策略的知识
生物学专业教师除应具备一般高等教育教学策略之外,还要具有体现生物学专业特点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案例教学法策略;及时吸收生命科学研究新进展、新成果,保持课程内容适当开放性的策略;重视专业外语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生学术活动相结合的策略等。
6.生物学教育评价的知识
重视对学生生物学专业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纬度包括基本专业知识、认知能力、生命科学专业有关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等。评价的方法除了常用的纸笔测验外,还有其他方法如即时评价方法、个人或小组自我评价等;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即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人文精神与生命伦理意识
生命学专业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成型的知识结构:同时生物学专业本身即是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和研究,需要突出强调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生命科学技术已经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道德、法律、伦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生物专业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思考和意识,并将其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近几年来,对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已经转向指导教师教育、教师能力评价
等可操作层面,使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专业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在理论分析和教师教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学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希望能对生物专业教师培养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当然,我们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还是很粗略的,其具体内容是否完整与准确,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责任编辑:文和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原版全文
第四篇:会计专业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能人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等,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能力结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体能力要求有:
①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②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③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银行从事相关工作。
第五篇:知识结构
(一)基础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第一层级。人们通常所说的领导者的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