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4: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一篇: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两对矛盾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展开,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基本结构的三大领域,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第二,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三,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这两对矛盾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

第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因此,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从根本上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

第二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01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一方面,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3、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02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0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管哪种情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04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05

方法论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最后,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三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力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理论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现实意义: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性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辨析: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英雄史观及其根源 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1、认识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2、社会历史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了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处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不变、可变是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划分的。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余价值。m’=m/v 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原因:1在生产集中发展的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微观规制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第四篇: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研究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研究

人类社会从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环节。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作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

一、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有着不同理解,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1)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就是说,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外一些同志认为,经济基础只包括生产关系,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既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

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一)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2)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二)二者的关系: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总之,二者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即社会意识),前者被称为是后者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不同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五种不同的上层建筑。例如,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占居统治地位,与此相适应,就产生了以地主阶级专政和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为内容的封建主义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占居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以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内容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经济基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阶级对抗的矛盾,相应地在上层建筑中也就包含着这样那样的阶级对抗的内容。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但是,不能理解为经济基础一经变更,上层建筑就会立即彻底改变。这是因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变化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发生变化的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如政权,政治路线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至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则比较缓慢,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例如,随着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建立,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它的政治法律制度,很快就被摧毁了’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旧习惯势力、孔孟之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等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当然,随着旧的经济基础残余被消灭,全部旧的上层建筑的残余迟早都要被消灭,这是确定无疑的。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承认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破坏和摧毁敌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和萌芽。历史上所有的统治阶级都是依靠自己在上层建筑中的统治地位,运用国家政权的各种力量,来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加强本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阶级也都是首先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大造革命舆论,动员群众,用暴力夺取政权,才能真正确立和充分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的革命是这样,无产阶级的革命更是这样。

上层建筑不仅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毛主席曾说过,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例如,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早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垄断资产阶级还掌握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宣传工具,还可以镇压和欺骗劳动人民,维护它的经济基础暂时不至于崩溃,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即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对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迅速发展生产力,就具有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然,上层建筑的这种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不是最终的决定作用,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当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而且这时上层建筑的变革,只能是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而决不能相反,如果相反,那么上层建筑的变革,终究要以失败而告终。

第五篇:正确认识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无论是资本主义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有别于其他社会体制的发展,他带领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经济大浪潮下,以自身独特的身姿不断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社会主义

体制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替中指出,经济基础的变更之所以能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本的一点在于: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社会制度的胎胞中形成壮大,使它有足够大的力量去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当着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时,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要远比社会主义中国发达,但这是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经济的不同体现,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优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就要比中国的上层建筑先进,社会主义体制有自己的优点,一段时间发展的结果并不能预知未来更远道路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更远的将来,在社会主义体制的优点完全展现出来之后,必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超越资本主义,走在世界的前端!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和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总旋律,并将会长期保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借鉴的“双赢”局面。两种制度的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资本主义没有像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寄生、腐朽、垂死,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经济危机后还是能够快速转机,寻找到新的生机。面对既是我们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资本主义,我们必须综合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既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的繁荣时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经历过衰退与萧条的危机时期。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改革谱写着资本主义新的篇章,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1)资本主义正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资本主义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

(2)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科技革命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减缓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挥了很多调节功能。在经济发展手段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制定短期和中期的经济发展计划,以便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

(4)资本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下,西方列强依靠经济交往、科技垄断、文化渗透与军事实力威胁等较为和平的新殖民主义手段来维护并扩大在发展中国家侵占的各种利益,捍卫其大国的霸主地位,强化“中心”与“边缘”式的世界体系。金融资本的渗透是他们惯用的方式,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盘剥落后国家的生动写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尽管出现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仍面临着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1)民主的危机,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过度追逐党派私利与金钱政治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矛盾暴露得越来越充分。

(2)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其中美国的种族歧视已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无形社会制度;

(3)精神和信仰危机,以及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发达国家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严重困扰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确实已产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至今仍无法越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定性。这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抗。不同的阶级总是带着阶级利益的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所观察到的总是失真的社会现象,这种阶级的狭隘偏见,又总是有意无意歪扭真理,他们不能完全按照社会规律去了解社会,即使他们了解了某些社会规律,也会因为阶级的利益受损而顽固地拒绝。总之,由于前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类无法跨越由于对立的阶级利益所构筑的高墙,因此,总是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只看到在目前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超过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本身还存在无数个弊端,这些弊端根植在资本主义体制深处,永永远远地对资本主义体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是永远也无法解决的。与资本主义体制相反,再看社会主义,并没有像资本主义那样呈现出来那么多的社会弊端,而是一直保持一个平稳而迅速的速度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我国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是我国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哲学理论根据。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经济改革、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出有益的贡献。

下载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管理与矛盾

    试析管理与矛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矛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协调矛盾和解决矛盾上,这种协调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就是管理的重要内容......

    2017考研政治重点记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推荐阅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重点记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考研政治中的知识点,有的需要背诵,需要在做分析题时正确完整地答出来;有的只需理解,在选择中遇......

    2018广东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018广东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物质关系。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

    论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实践”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1、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

    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矛盾分析

    社会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是无处不在的。尖锐复杂的敌我矛盾虽然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广泛的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

    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矛盾分析

    社会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是无处不在的。尖锐复杂的敌我矛盾虽然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广泛的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

    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一个世纪以来 中华大地上经历着相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更为复杂的社会变革,帝国坍塌、不同文化的冲击、政治制度更迭、甚至帝国时代末期积压的屈辱,使得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