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

时间:2019-05-12 19: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

第一篇: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

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

摘 要: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流入非农产业,形成了当代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身份差别造成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使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按照建立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的发展观,必须逐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农民工又称为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兼具农民与工人身份的劳动者。他们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农民工是我国最主要的流动人口,他们一方面增加了自身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增速很快,在目前将近一亿人的基础上每年还以500 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并且流动性极强,未来发展非常不确定。农民工在城市里身份特殊且地位尴尬,一方面他们离开土地甚至居住地而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不同于传统真正的农民群体,两者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他们又因户籍的原因而与传统的城镇劳动者有别,而且被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面向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所排斥,使得他们难以真正地城镇社会和工业劳动者群体,逐渐成为弱势群体甚至是城市的“边缘人”。倘若这样的城乡身份差别继续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刻不容缓。

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诉求

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大多会遭遇到各种生活风险,如工伤事故风险、疾病风险、老年风险等意外生活风险及生活贫苦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遭遇上述风险时如果没有有效的保障手段来化解,风险的不断积累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工伤的恶性事件,不仅集中暴露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并且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诉求。农民工对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最为迫切。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和技能较低,一般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劳动条件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

发生的概率较大,因而对工伤保险的渴望比其他任何险种都强。另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相应的社会援助等也十分关注。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当前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即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起分别参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如广州、北京、南京等中心城市。我们在此暂且称之为“广州模式”;另外一种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新的综合社会后保险制度,如上海、大连、成都等城市,我们暂称之为“上海模式”。从全国情况来看,多数地区都选择的是“广州模式”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是同一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工被直接纳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三项基本社会保险;二是允许农民工享受养老待遇。当农民工辞工返乡时,其个人帐户的养老保险资金全部转回其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机构或退给本人。“广州模式”的优点在于消除了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有助于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形成,并且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普遍性,又考虑到了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但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由于农民工群体构成复杂,与城镇职工还存在较大区别,将农民工整体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流动性较强这个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将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上海模式”是在分析外来从业人员职业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他们而出台的综合保障体系。这种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综合保险,三项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不同,对外来劳动力只实行综合保险,包括工伤、住院医疗和老年 补贴三项待遇。

二、基费统一,费率固定。使用外来从业人员的用人单位其综合保险费率都为12.5%,其中养老补贴为7%,医疗和工伤保险为5.5%。

三、一次性发放待遇。一次性支付对工伤保险来说尤为有利,这解决了农民工频繁流动的问题。“上海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进城农民工最迫切需要的工伤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问题,而且缴费的费率较低,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农民工打工风险,维护了社会稳定。但这一模式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首先,它与城保和农保制度都不衔接,这不仅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大量的农民工的保障在城市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外运行,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其次,养老补贴待遇偏低,难以有效防范老年

风险;再次,这种农民工社保体系不利于本地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由于外来劳动者的综合保险费率只有12.5%,这可能导致外来劳动者对本地低素质劳动者的岗位替代,不利于本地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主要矛盾在这两大模式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五大矛盾构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问题的障碍。1.短工龄与长保障的矛盾社会保障中的主要险种都是长险:养老、医疗保险障终身,工伤和失业保险则保障整个职业生涯。社保长期保障功能要在个人身上实现,要求个人必须长期参保,实现参保年龄的纵向均衡分布;社保长期保障功能要在社会组织中实现,则要求社会组织中不同年龄人群比例正常,实现参保年龄的横向均衡分布。很多人认为农民工由于缴费工资低和缴费时间短,会增加城镇社保的负担。但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参保农民工成了社保的贡献者而非消费者。由于农民工多数由年轻人构成,他们平均年龄小,工作年限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长期险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就成了海市蜃楼,其保障功能难以在农民工个人身上实现,农民工看不到社保对自己的好处,自然也就把它当做城里人的特权敬而远之。要解决短工龄与长保障的矛盾,可采取延长工龄和缩短保障这两种办法。延长工龄可以通过转换工种。由于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等方面的区别,不同工种对年龄的要求不同,我们可以利用工种年龄的阶梯,帮助农民工沿着工种年龄的阶梯实现工种的有序转换,从而延长他们的工龄。或者是通过转换身份来延长工龄,鼓励农民工在城市自主创业,以私营者的身份续保。缩短保障则可以通过研究开发5 年、10 年不等的养老、医疗等长期保险的定期的险种,以供农民工根据自己的工龄情况选择。

2.工资低收入与社保高消费的矛盾

大多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工作技能低,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劳动,工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加之城市的平均物价高,门诊医疗和住院费用高,在急需的工伤和医疗保障方面,他们的社保帐户入不敷出。但如果只 从公平的原则出发将他们同城镇职工一样纳入社保,势必拉低城镇社保水平,忽视城镇职工的高素质高效率对社保帐户的高贡献,违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解决这一矛盾,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考虑:

1、降低社保养老待遇。可以采取与 城镇职工有别的与他们的低缴费相应的“低进低出”的低保政策;

2、提高缴费

标准。可以像有些地区一样,要求农民工在城镇职工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加收20%。

3、延长最低缴费年限。要求农民工累积缴费年限达到20 年以上,才能享受养老、医疗等长期险种的保障。

3.高流动与小统筹的矛盾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社保还停留在小统筹的水平,农民工输出地的内地欠发达地区与输入地的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社保缴费和社保待遇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农民工频繁转换打工地区的高流动性,使社保迁移成为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实行有差异的地区社会保障统筹制度,这一制度将单位人提升到地区人,促进了人才在该地区的内部流动。但随之出现的人才的地区所有制问题又使得发达地区难以得到廉价的人力资源,欠发达地区人才又难以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按照市场机制有效配置我国广大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

4.保障不足与保障“多余”的矛盾

农民工在工伤、医疗、失业等保障方面普遍不全和不足,而养老保障则由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而难以兑现,显得多余。据石家庄市总工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建筑企业为所有农民工缴纳了意外伤害保险,而其他不涉及强制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企业大多都没有提上日程。

5.即期收入与长远保障的矛盾

农民工的即期收入与社保的长远保障具有矛盾性。农民工由于工龄与保龄短,处在社保积累期,承担了缴纳社保费用的义务,却很少享受到社保的福利保障。农民工所在单位觉得上缴社保费用只是纯粹尽义务,没有看到它的实际意义。农民工知道社保的不到20%,知道的也普遍感到社保离他们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农民工对社保不仅表现出怀疑态度,而且由于家庭收入较低等原因而更看中即期收入。从理财的首要目的来说,1/3 的农民工是为了积累创业基金,1/3 的是 为了准备医疗和养老金,1/3 的是为了积攒家用和子女教育费用。由此可见,在养老和医疗上他们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于社保基本上没有指望。总之,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关系重大,问题复杂且解决困难,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形式、管理体制以及资金筹措等问题的认识也不成熟,但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及经

济意义。相信有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难题会有妥善解决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忧思与求解.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2] 中国劳动.2005.5.[3]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 社会保障制度.2005.4.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

作者: 梁婷,曾光,Liang Ting,Zeng Guang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430063

刊名:中国水运(理论版)

英文刊名: CHINA WATER TRANSPORT(THEORY EDITION)年,卷(期):

(4),2006

第二篇:农民工放弃社保

农民工放弃社保:短视还是理性?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日前发布《〈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研究报告》,报告透露,国内个别企业员工放弃社保来换取更多的直接收入。这主要包括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这些低收入群体不愿因参加社保降低收入,宁愿主动不参保,让单位将这部分费用转化为工资发给自己(7月16日《京华时报》)。

企业员工放弃社保背后的现实暗喻

旨在给广大员工提供养老、医疗等方面保障的社保,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放弃的情况,原因或许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这部分员工没有认识到缴纳社保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退休之后生活保障的重要性。这也难怪,受到传统养老思维的影响,很多人更愿意将自己的后半生幸福寄托在儿女身上。

另一方面,则是农民工、自由职业者工作地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地域跨度很大,而社保转移起来往往手续复杂,放弃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正常的社会福利体系,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除非很多人看不到福利的好处。现行的社保竟然有部分农民工等宁可要钱也不愿意缴纳,足以说明,这个福利体系多少存在着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关系着整个社会社保福利体系的健全与健康,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保障与保护,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基于这种现实之下,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权威性与福利性,显得尤为必要。而对此,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简化社保缴纳、转移、领取等方面的手续,体现出社保的福利性,而另一方面要不断宣传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从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用更为科学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后半生。(放弃社保换工资并非全因短视

现实中,确有不少劳动者想放弃社保换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也会遇到“我不要社保,能否多拿点钱”、“能否把单位缴社保的钱补贴给我”的求职者。事实上,参加社保既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也是双方的义务,这是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不是员工个人或用人单位可以选择的,更不可能将单位缴纳的那部分钱补贴给个人。即使双方约定“自愿放弃社保”,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者为何想放弃社保换工资?表面看他们目光短浅——“现在身强体壮,养老来日方长,如果要买社保,除了单位缴的那一部分,自己还得掏一部分钱,每个月到手的钱就变少了”,这种短视想法,恐怕代表了一些“爱现金不爱社保”者的集体心声。但如果仅仅将原因归结为劳动者短视,也是不公允的。

更深层原因恐怕在于,一方面,一些劳动者收入低,不愿或难以承担费率较高的社保。去年有统计报告称,中国的社保费率已超过40%,居世界第13位,超过统计中另外160个国家和地区。在费率偏高、缴

费基数核定不合理等因素作用下,职工和企业的负担很重,一些低收入者缴费后工资所剩无几,影响了正常生活。尽管他们明白社保是以后生活的有效保障,也是意外事故的有效保障,尽管他们也想看得长远一些,但面对社保个人缴费比例过高、一年大抵要缴1万多的现实,他们只能忍痛割爱。

另一方面,一些劳动者对社保的未来无足够信心。一些劳动者属于流动劳动力,即使现在买了社保,以后出省就很难转移,即使退保,也只能拿回自己交的那部分,企业缴的大头拿不走,觉得与其“白交钱”,还不如从老板那里拿现钱实惠。另一些劳动者,因看到了社保资金缺口严重、入不敷出,社保缴纳“劫贫济富”,缺乏监管导致社保基金被肆意挪用侵吞等严峻现实,担心社保是无法兑现的承诺,“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只有钱在自己手里最踏实”。

故而,面对劳动者“放弃社保换工资”的思潮,除个别目光短浅者需反思外,更应反思的,恐怕是社保政策的相关设计者,该反思如何降低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的缴费率,让他们不再因收入降低、负担增加而拒绝参保;该反思如何解决社保政策的公平性问题,以及如何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转、稳定增值„„关于社保,真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认真研究改进。当低收入群体也要按高基数缴费时,谁不会为每个月被活生生扣下的那一笔钱心痛呢?

社保换工资反证的理性与苍白

社保换工资的都是弱势群体,说穿了,就是低收入群体,而放弃的原因更直接为了生活稍微宽裕一些,他们宁愿主动不参保,让单位将这部分费用转化为工资发给自己。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和吊诡的现象,道理很简单,低收入群体本身抵抗社会风险能力较差,从常识来说,更需要社会保障以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恰恰相反,他们放弃了。原因何在?是他们误读了政策的善意,还是政策出了问题呢?

这些低收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农民工,而他们放弃社会保障,更与其自身特征和社会环境有关,就现实来说,最起码应注意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其说是农民工主动放弃了社会保障,不如说是流动性迫使他们放弃了社会保障,以取得工资的收益。众所周知,农民工在相当程度上是个候鸟群体,当前的社会保障体制难以适应农民工的需要。惟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或者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与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接,才能消除农民工放弃社会保障的诱发因素。

二者,社会保障是建立在劳动合同合法签订的基础之上,但遗憾的是,农民工群体很少签订劳动合同,这也给放弃社会保障提供了现实诱因。由此,不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难以落地,甚至连基本的权利都可能被剥夺。这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讨薪行为所证明。

一个基本判断是,部分农民工主动放弃社保换工资,只能说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实施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农民工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

中所能够获得的利益是不尽如人意的,在某些方面农民工并没有从中受益。不基于这样的立场进行理性的审视,就只能让我们掉进话题陷阱之中。

进一步说,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苍白的,效果是尴尬的。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保障的特殊性。但社会并没有建立一种灵活地随人口流动而变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看到,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应有之义,凸显的是城乡发展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更何况,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职业病,失业、养老等问题,都加剧了农民工的就业风险和生活风险。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存在的今天,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安全网,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没有任何理由把农民工“拒绝”在外。

农民工群体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群体。面对部分农民工主动放弃社保换工资,社会应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符合其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句话,社保换工资反证制度建设的苍白和农民工的“理性”。(“弃社保换工资”提醒社保须优化

作为一项兼具兜底功能与再分配功能的制度,“社会保险”在发展若干年后,已然趋于成熟、效果显著。凡此种种,透过《〈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研究报告》所列的连串数字,足可窥见一斑。但,相较于理想架构中,“社保”被赋予的全覆盖使命,现实或许仍有不小差距。典型的表现便是,“绝大部分私企,无心或无力考虑普通职工参保”;且“不少员工主动放弃社保换工资”。

不少民企、职员,对“参加社会保险”心有抵触,固然可以归因为“制度的强制性不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恐还在于,社保自身设计对目标人群缺乏引力。在操作过程中,社保运作的属地化倾向过于明显,由此导致账户异地转移困难重重。特别在跨省转移,及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过程中,更是步骤繁杂、劳心劳神„„在此语境下,流动性极强的农民工、工商户群体,自然排斥参保。

“放弃社保,来换取直接收入”,此一看似短视的做法,所指向的绝不仅是个体的不理智。须知,在社保体制尚未充分对接现实的前提下,总归会有不少人自愿游离于外。这事实上提醒职能机构:若要实现社会保险的充分覆盖,必然要对既有架构加以精细化改造。比如,针对高流动性人口,开发出更实用的险种组合;再比如,努力强化信息互联,以求降低社保异地转移的高昂成本。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但确知的是,唯有提高社保制度在流动群体中的吸引力,“参保扩面”才存在深度推进的可能。而从另一角度看,即便社保制度完成了自身优化,想必也仍会有不少人“放弃社保,换取现钱”。因为,对某些低收入群体来说,“花钱抵御潜在风险”,实在是

件奢侈且不切实际的事情——他们,维持眼前的生计尚且不易,断然无心力考虑“以防不测”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社保换现钱”的现象,实则对应着此间一贯存在的古老劳作观:以几乎不留后路的“苦劳”心态工作,不惜付出最大的辛劳、突破身心的极限,从而达成快速积累财富的目的。长久以来,太多人只有劳动没有生活,总是环绕一抹悲悯、苦情的色彩。如今,全社会开始推广“社保”,其实也是在重塑一种古老的劳动伦理,即呼吁在底线之上、有保障地去工作,而不是摆出一副不管不顾、自虐式的“苦修”姿态。

须知,社会保险制度,是文明社会为劳动者建构的尊严基座。实现其覆盖范围的延展,既需要职工群体改变固有认知,用更开放的心态接纳之;也需要全社会创造条件,提高劳工阶层的收入水平,为积极参保夯实经济基础。当然,这其中,社保机制自身规则的优化升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篇: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目前离家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其规模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一千万,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有力支持。据统计,2002年9400万外出打工农民一年的工资收入高达5500亿元,四川、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总收入相当或超过全省财政收入。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亿万农民工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摸清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实态,把握农民进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确立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制度的新思路,九三学社中央自2002年至今,先后对四川、浙江、重庆、北京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及输入地,分别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近两年的专项追踪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深深感到,农民工领域的问题堆积如山,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民工现状令人担忧

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使其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据估算,仅2002年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总额高达1000亿元以上,如加上历年拖欠,总额将达几千亿元。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乃至歧视性行为,加上一些用工单位虐待农民工现象,不仅引发了相互的感情对立,也激发了一些农民工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智行为,给城市治安及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农民工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气力全面解决的时候。

二、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刻不容缓

农民进城务工已经历了二十多年,进城规模由当初的几百万人激增至目前的超亿人。二十多年来,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然而他们不仅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依然被城市的各种保障体系排除在外,甚至被一部分城里人称作为“二等公民”。党中央、国务院虽然早已提出对进城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流动管理层面的缺位现象丛生。

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今后趋势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进城务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如果这一实践得不到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战略决策的深远意义,切实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原则,真正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办几件实事。

第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第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第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

业和农民工自我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我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我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我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今后应当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力度,使农民工为改变家乡面貌,推进农村城镇化做出贡献。

第四篇:农民工的现状与出路

农民工的现状与出路

班级:××××演讲者:×××小组成员:××× ××× ×××农民工的

一、农民工的定义现状

二、农民工外出打工原因与出

三、农民工所从事行业路

四、农民工的现状(面临问题)

五、农民工的出路(解决办法)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和会群体。基本特征: ①户口仍保留在农村; ②从农村前往城市。ⅰ 赚钱,让生活更美好、更富裕;ⅱ 农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收入;ⅲ 收入来源广;ⅳ 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太大……采矿业环卫行业建 筑 业农民工加工行业总结 1.收入低,待遇低; 2.工作环境差 ; 3.工作时间长; 4.生活、住宿环境差等。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户籍制度;□农民工意识比较差;□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大;□……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

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各地方、各单位都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各地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相关岗位劳动定额的行业参考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和其他职工要实行同工同酬。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制定、调整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指导监督。各地要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 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

生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专门培训、持证上岗。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各地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推广“培训券”等直接补贴的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重视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输入地要把提高农民工岗位技能纳入当地职业培训计划。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各统筹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缴费率,主要由

用人单位缴费。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医疗结算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输入地政府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与思考[范文模版]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与思考

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地处宜昌城区车站、码头、大型商品房开发和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流动人口较多,是伍家区教育局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该校自2004年秋季开始,6学期来共接收流动人口子女2600余人次,其中转入转出581人次。本学期全校学生786人,流动人口子女582人,占学生总数的74%。流动人口子女中,9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一、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特点一: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 增加了学籍管理难度

万寿桥小学三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共转进转出581人次,流动性非常大。有些老师反映,有少数农民工子女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甚至发生“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老师早上来上课,发现少一个学生,赶紧联系家长,当班主任赶到学生的居住地时,发现早已人去楼空,不知去向,有的学生甚至几个学期的费用都没有交上就举家迁徙。

特点二:思想道德教育连贯性差 增加了德育教学难度

农民工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农民工由于工作地点的不确定,他们子女的读书地点往往也就不确定,因而学校、老师就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就无法因材施教。有时候学校、老师刚找到教育学生的好方法,教育初有成效,学生又因父母的流动而“转移”,又要到“新”的学校,“新”的学校也只能从头开始。

特点三:教子层次差异大 增加了素质教育难度

该校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有的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却比较轻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上学以后,子女的教育就完全交给学校。家长只顾挣钱维持生计,不关心自己的子女的思想动态,只关心孩子考多少分。由于家庭教育不同,带来孩子的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增加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难度。特点

四、家庭学习环境差增加行为教育难度

特点四:家庭学习环境差,增加行为教育难度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虽然高于他们在家乡务农的收入,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要远远低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较为艰难。

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加上生活环境差,有些农民工孩子养成一些陋习。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也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做法

1、落实政策到位,让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女进得来

“不让辖区内的任何一个农民工子女辍学”是我们现在的办学口号。每学期开学第一天,都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市教育局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行政人员全员参与,加班走遍周边社区,调查摸底,了解流动人员居住情况,子女上学所需情况,新生入学报名情况,文件精神知晓情况,做到了第一手资料心中有数。让辖区内的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能进到万小来。几年来,报社、银行、街办、交运,集体的,个人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的,共向学校农民工子女捐款捐物达1万多元,解决了100多名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学校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几年来,报社、银行、街办、交运集团等单位和个人,共向学校农民工子女捐款捐物达1万多元,解决了100多名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2、实施措施到位,让每个农民工子女读得起

很多家庭因经济原因,常常不能及时交纳书费和杂费,于是学校决定将开学第一周定为“家访周”,对困难农民工子女采取部分缓交书费,部分减免杂费的措施,有100多农民工子女受益。学校详细制定辅困措施,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温馨教育。针对务工子女来自的省份不同,所学的教材不同,学年制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度的深浅不同,学校要求老师们制定辅困计划,确定帮辅的对象,帮辅的内容,帮辅的时间,不让他们学习掉队。我们要求教师对流动子女做到“六知晓”:知晓家庭住址、家长电话、家长工作情况、孩子性格、孩子爱好、孩子需求,在六知晓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在帮扶中做到“六个点”:对流动子女知晓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在具体行动中给与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3、开展活动到位,让每一位农民工子女学得好

建图书角,分享快乐。利用开学初的“家访周”,全体老师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家访,体验孩子们的家庭学习环境;开放学校图书室,鼓励同学们主动到校图书室借书阅览;订做教室图书架,爱心捐助图书角,引导同学们和好书交朋友,通过读书,共同分享好书无穷乐趣。

学习先进,奉献快乐。今年三月份开展了以“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为主题的手拉手学雷锋活动,各班同学手拉着手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每个节假日,我们都会循着先进的足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寻求精神的支柱,找到快乐的源泉。

快乐作坊,体验快乐。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分享、体验大家的快乐,校红领巾广播站增加了新栏目——《快乐作坊》。在这个栏目中,各个中队、小队或是手拉手伙伴都可以及时将已经组织并开展的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报道出来,同时,还可以记录活动过程、活动后的感触、反思,使红领巾广播站成为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感动、相互激励的平台。很多同学在稿件中都提到了“快乐”二字,并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回味,体会到新时代赋予“快乐”的真正含意。

落实规范,成长快乐。校大队部制定并实施了“规范下我快乐成长”的《规范》梯级训练方案,各班相继开展读、背、默、守《规范》的比赛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班还对照《规范》二十条的内容逐条检测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让所有的学生在规范下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为丰富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有声乐、舞蹈、鼓号、美术、体育等,接受了有相应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如卢兰兰,在学校体育兴趣小组训练,觉得该生确实是个体育好苗子,就让体育老师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后来她代表伍家区参加在宜都举行的市运动会,取得了少年组举重比赛的亚军。

三、存在的困难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3年9月,国家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我校作为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经费日趋紧张,在流动人口子女日渐增多的今天,学校今后的发展已经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希望当地的政府为接受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进行教育经费上的支持。

2、承载生员过重。在2004年9月我校流动人口家庭中,有2个及2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有217户,其中2个子女的家庭有178户,三个子女的家庭有33户,4个子女的家庭有5户,5个子女的家庭有1户。这些家庭中多个子女同时在我校读书的有299人。由此看出落实计划生育国策还存在漏洞。

3、教师负担过重。教师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流动人口大军,教师们的内心负担很重。由于每年都有流动人口子女或转走、或插入本班学习,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师的工作

量增加了许多,新进的学生往往在行为习惯、思想素质上需要老师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在艰难的将刚转进的学生转变后,新的学期又来了,于是,老师们又要重复原有的工作。

四、我们的体会

1、依靠社会各级部门,才能共同营造良和谐的教育环境。

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其被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天性被尊重,由此因势利导,促其自由健康发展。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关心和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办学布局,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探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模式。加强周边环境的整治,动员全社会帮助和关心这些孩子,让他们在阳光雨露里健康成长。

2、实施责任帮扶制度,关爱每一个农民工子女

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帮扶关系,学生与学生也可帮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生活在集体和他人的关爱中,及时交流思想,解决困难,让这些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对同学产生信任,从而不再孤单,并能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品行。

3、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通过知识上的讲解,以及心理咨询、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学校组织了开展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诸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竟赛,集体游戏,科技制作等,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各种能力。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的新理念,如何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以身示教,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在教育教学中要真正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载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农民工社保现状与矛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社保政策(大全5篇)

    一、为什么要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答: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 重要部署,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农民工社保(2001年125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劳社养发[2001]125号 颁布日期:20010827实施日期:20010901颁布单位: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属......

    中国社保现状

    中国社保现状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 杨 健 分类:文化/文艺 中国社保现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 杨 健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国力......

    农民工生存现状

    浅析农民工问题摘要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农民工群体作为一种重要的......

    农民工现状分析(范文大全)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评析了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所受到的影响。肯定了目前政府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从农民工技能水平、职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等诸多就业......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经过一周多紧张有序的走访、调查以及宣传,迎来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结束,我们按计划完成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受到了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政策的......

    农民工现状调查

    农民工现状调查 2008-06-14 7:27 关注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现状调查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

    农民工生活现状

    一农民工形成的历史渊源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民从“共同贫困”的凝固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