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

时间:2019-05-14 14: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

第一篇: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总结1+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什么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哲学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规律客观性普和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样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

4、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5、矛盾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观点即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6、矛盾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哲学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③根据对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④反对一刀切。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两个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怎样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如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①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

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9、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就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①哲学依据: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②意义: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是对实践的推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怎样树立创新意识?①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二、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

11、人的价值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要求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如何正确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

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②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在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为什么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哲学依据: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如何做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②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同时也应追求人的个性发展,用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来实现价值。

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取得成功,找到人生的真谛,否则我们就会遭到失败,就容易滑向个人主义泥潭、与平庸和苟且为伍。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

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是什么?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衡量我们想问题、做工作的根本尺度是什么?衡量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尺度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即人民群众的利益。

怎样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②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二篇:高二政治会考复习提纲哲学生活部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部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

1、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考点

2、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B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面对 21 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考点 3、4、知道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理解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B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考点

5、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考点

6、说明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C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和特征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考点

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造福人类 考点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1)、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2)、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或整体意识,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原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

3、学会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C

1、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考点

4、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

1、发展的原理及其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 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同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考点

5、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C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和统一属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点

6、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B

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

2、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考点

7、说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C

1、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重要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考点

8、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B

1、含义:辩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考点

9、阐释创新的重要哲学意义 B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

1、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B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人民群众的概念:是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中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理解: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考点

2、了解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 A(1)事实判断: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本质属性、发展规律的判断。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例如:山上的花开了。(事实判断);山上的花开的真香啊(价值判断)考点

3、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B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1)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现阶段,我们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也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考点

4、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C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 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即: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答案)

考点

5、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B(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考点

6、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B

1、人的价值的内涵: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3、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第三篇:三亚四中高二政治会考,哲学生活

三亚四中高中会考资料哲学生活

哲学的主要流派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的哲学生活主要学习的是唯物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四大部分。第一,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认识论主要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真理性”;第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要求是树立创新意识;第四,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和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唯物论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6大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4)离开物质谈运动,会走向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走向形而上学,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4(二)认识论(2个)

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是联系、发展的观点;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根本要求是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内容包含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四大方面。

1、联系的观点(4个)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举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制约着部分,关键部分甚至可以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系统内部的有序性;重视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举例: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八个统筹”等)

2、发展(3个)

(1)发展的原理——(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趋势)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矛盾

(1)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并且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关知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键词:重点、第一、首位、关键、突破口、中心等,意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2)矛盾主次方面的关键词:主体、主流、性质、本质、方向等,意在鉴别好坏。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

3)无论是主次矛盾还是矛盾的主次方面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的,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6)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复杂事物看主次矛盾,把握主要矛盾;同一矛盾看主次方面,把握主要方面。

4、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2)辩证的否定要求创新: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敢于破除城规陈说,不断创新。2)创新有其社会意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3个)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树立创新的意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党、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民生)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贡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2)价值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价值判断和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第四篇: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

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

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C2、(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A3、(2010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

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

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

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A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5、(2010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解析】A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A.民间的“实惠”思想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D.《本草纲目》的思想【答案】 B

2.(2009•上海,1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

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答案】A

3.(2009•重庆,31)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 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

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答案】C

4.(2009•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答案】B

5.(2009•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答案 】A

6.(2009•江苏,29)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案】C

7.(20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

9.(2009•全国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

合作、共同应对。在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

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

10.(2009•福建,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

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答案 】A

1.(2008•广东文基,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B

2.(2008•广东理基,60)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

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3.(2008•山东文综,2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

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④重视

做好量的积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

4.(2008•山东基本能力,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

5.(2008•江苏单科,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B

6.(2008•海南单科,16)“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造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

利因素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

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

7.(2008•江苏单科,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答案】C

8.(2008•天津文综,29)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漫画《情有独

钟》蕴含的哲理是()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④内因通过外因起

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 A

9.(2008•上海综合,6)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

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

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答案】C

10.(2008•全国Ⅱ,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

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

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答案】 C

11.(2007•山东文综,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

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

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答案】D

12.(2007•广东文基,1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答案】B

14.(2007•江苏单科,12)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D

15.(2006•广东单科,19)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

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

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答案】D

16.(2006•天津文综,30)“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

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

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答案】C

17.(2005•广东单科,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答案】D

18.(2005•广东单科,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

情,作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下正确的认识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答案】C

19.(2005•广东大综合,15)2004年6月底7月初,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心‟

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弘扬西柏坡精神

和延安精神。这一活动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

20.(2005•江苏单科,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D

21.(2005•天津,27)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做

到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

22.(2005•天津,28)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

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答案】A

第五篇: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肯定的是可知论,而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本原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重要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有关规律的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有关意识的原理

(1)内涵:①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如何做: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有关实践的原理

(1)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①含义

②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有关真理的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3)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 理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4)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5)(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

(1)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客观、主观条件,有利不利条件、内部外部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普遍的。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新事物必然 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 杀新事物。)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重要性(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抓重点。

②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区别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观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详见考纲P113 11.3)

②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价值观的内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详见P114 12.2)①含义

②特征:社会历史性。

③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详见考纲P114 12.2(3)(3)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美进步事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下载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政治会考复习要点(生活与哲学部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生活部分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生活部分知识总结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

    高考政治全国卷生活与哲学部分

    全国卷非选择题:哲学部分 1.(2017全国卷Ⅰ)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2.(2017全国卷Ⅱ)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课题:《生活与哲学》前三单元习题课型:复习课设计时间 :使用时间设计人:张会杰审核人:【学习目标】前三单元重要知识的复习【学习重难点】唯物论;认识论;辨证法主要原理的应用 一选......

    高二政治会考核心知识点复习

    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

    高二政治哲学整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这......

    生活与哲学会考练习一

    1、孔子关于“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论述 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②......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哲学部分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李瑜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哲学 ⑴ 哲学的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⑵ 马克思......

    高二政治知识结构简图(哲学部分)[推荐阅读]

    高二政治知识结构简图(1)一、哲学概述: 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