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企联手长效监管矿业秩序
长期以来,**矿矿区范围内非法采矿、非法选矿、非法收购钨砂等行为屡禁不止,矿业秩序监管困难。特别是2006年“7·15”、“7·26”特大洪灾,使国家战略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此,县委、县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矿矿区打击非法生产专项整治及建立长效监管工作机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政企联手,采取强力
治乱和综合监管,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政策宣传到位
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矿区矿业秩序彻底整治的批示,狠抓政策宣传。2006年5月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把6月份确定为整顿规范矿产资源秩序工作集中宣传月。在县电视台****县长发表专题讲话,在县城星火广场组织开展了“咨询日”宣传活动,在乡镇集市开展了一系列“咨询日”活动,全县上下形成了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浓厚氛围。县、乡共出动宣传车50台次,张贴标语3500多条,悬挂横幅3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同时,跟***钨矿一道,通过电视、广播、墙报、宣传标语、上门谈话等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将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矿区矿业秩序专项整治的通告》在矿区内广泛张贴,并利用宣传车进行连续10天的滚动宣传;以座谈会的形式召集非法矿业主,动之以情,晓之以法,使其按照“六个不留”的要求,自行拆除所有设施;对参与非法生产的周边群众,我们逐户上门讲清道理,讲清政策,帮助其谋求其他生活出路。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全县上下特别是矿区居民都认识到矿业秩序整治的重要性和矿业秩序混乱的危害性。
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重拳整治打击到位
我县按照法定程序,根据“三打一整治”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整治工作。一是吊销证照不留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逐一吊销非法矿的相关证照,让其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二是印发通告不误时。及时印发《关于***矿区矿业秩序专项整治的通告》300余份,在全县主要交通路口和***镇所有的村(居)、组进行张贴,使其家喻户晓。三是重拳整治打击不手软。对捡拷砂、洗布毯砂和洗河沟砂的村民,采取学习法律法规帮助教育,有理有节进行劝阻等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提高认识,达到“软着陆”的效果;对不听指令的违法分子,决不手软,出重拳,给予狠狠打击。2006年10月9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从公安、国土等15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270人的专项整治队伍,同***钨矿一道对所有的非法选矿厂、非法矿井和非法收砂站进行了卷地毯式的集中整治。此次共烧毁、拆除厂房432间,炸毁、拆除设备325台,炸毁水池6个,选矿场地367个,成为***矿区矿业秩序整治历史上最为彻底的一次。
三、建立长效机制,综合监管到位
矿业秩序的整治效果来之不易,为了巩固整治成果,必须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我县和***钨矿共同研究讨论,决心跳出“整治一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采取由企业出资50万元,政府和企业各派10人,组成20人的联合执法大队,按“六个不留”和“六个不准”的工作要求,形成综合监管长效机制。我县联合执法大队仅在2006年11月和12月就出动执法人员1200多人次,共烧毁厂棚41家,捣毁空压机、柴油机、油钻设备设施20多台,炸毁水池2个,烧毁和封闭井口23个,捣毁电线和供水管15000余米,没收炸药3余公斤,雷管1000余发,导火线100余米,遣散作业人员500余人次。同时对**钨矿、**镇和***乡境内非法经营钨砂店等盗窃钨砂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共收缴钨砂7.49吨,拷砂600余公斤,使该区域非法采矿、经营以及盗窃猖獗现象得到全面遏制,***矿区的矿业秩序得到有效监管。目前该区域的矿业秩序正朝着安全、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廊坊市紧扣“三大穴位” 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对安全生产形势实施有效控制这一主线,着眼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上下功夫,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2003年,全市安监队伍工作人员仅256名,面对全市8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任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且人员来自方方面面、熟悉业务的不多。要遏制相关事故发生,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为此,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直面问题不回避,多次组织编办、财政、安监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召开协调会。2006年,在全市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其它行政或事业单位调剂编制和人员392人,充实到安全生产监管队伍。2007年,又针对县、乡(镇)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县级执法监察队伍“五有三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执法用车、有管理制度;牌子上墙、制度上墙、执法程序上墙)和乡镇安全管理办公室“六有四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检查用车、有管理制度、有固定通讯工具;责任制上墙、牌子上墙、制度上墙、职责上墙)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促使县、乡监管队伍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市、县、乡、村“两级监督、四级管理”的安全
生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平均每千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人员由原来的3人,提高到现在的12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发展重镇监管机构缺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又积极采取措施,相继在廊坊开发区、三河燕郊开发区、霸州胜芳镇、固安县工业园区以及香河县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和家具城分别组建了安全监管分局或监察中队,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要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运行机制,在政策保障上为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廊坊市围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执法监察、隐患排查等重点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廊坊市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填补了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行政责任追究问题的“空白”;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着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改机制的建立健全;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及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单位、举报方式以及举报奖励程序、资金来源和责任追究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明确。同时,市委、市政府及市安委会还先后制发了《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廊坊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实施办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性 2
文件,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上下功夫,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企业法人向政府、向社会、向本企业职工公开承诺,是消除相关隐患、保障生产经营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以推行企业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为抓手,相继开展了“双百日承诺”、“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落实年”、“深化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制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全市8636家企事业单位向各级政府进行了安全生产承诺,并建立健全以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及岗位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三项制度”,促进企业兑现自身承诺,履行主体责任。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签订率、安全生产“三项制度”建设覆盖率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率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同时,各级安全生产执法部门每年组织开展承诺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对不履行安全生产承诺的,对应法律法规相应条款,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加快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第三篇: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
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加大矿业秩序整治力度,有效防范重大特大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市、县有关文件的规定,经县委、县政府研究,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的领导,将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正常情况下,县委常委会、各乡镇党委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县、乡两级整顿矿业秩序工作领导小组、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安排、督促检查本地区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协调解决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会议应当由党委、政府或议事协调机构的主要领导人或委托分管领导人主持召开,并应当做出决定,形成会议纪要,明确专人认真落实会议议定的各项措施,在下次会议召开时应当对上次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二、建立领导联系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制度。县联系各乡镇的领导负责联系该乡镇的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加强对所联系乡镇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的调查研究、指导协调和督查督办。每个联系领导每季度至少要到所联系的乡镇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每次现场办公会应当解决几个具体问题。要建立乡镇长负总责、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矿区、乡镇干部包矿井的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对所联系乡镇、矿区出现非法矿反弹未及时予以关闭取缔的,对所联系乡镇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纪委、检察院、法院要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定,由政府牵头,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重点研究解决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中有关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追究问题,部署开展重大联合执法行动和重大案件查处工作。参加联席会议的人员是县政府、纪委、检察院、法院的主要领导人,政府办、纪委及监察、财政、国土资源、煤炭、公安、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以及供电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四、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调度制度。国土资源、煤炭、安监、环保、公安、经委等部门及供电企业,要按照各自职能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和执法检查月报制度,建立统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每月就本部门、本系统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调度,上报县人民政府并向县直其它行业管理部门通报。公安、供电企业必须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商安监、煤炭、环保部门审定的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合法矿山企业名单,依法按核定数量审批火工产品和供电,对违反规定审批火工产品和供电的,要立即予以纠正,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审批人、违规供电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负有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每个季度末要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书面报告,必要时进行会议述职评议,每次评议结果可作为对该部门及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监察局对负有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履行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情况实施行政监察,并在每次召开的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通报。对负有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县直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导致矿业秩序混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群众性纠纷的,要对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禁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迟报、漏报、瞒报安全生产事故,否则,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建立健全矿业秩序整治常年督查督办制度。进一步发挥县委、县政府整治矿业秩序和安全生产特别督查组的作用,充分行使县委、县政府赋予特别督查组的督查权、裁决权和经济处罚权及处分建议权,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对矿业秩序和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继续实行重点督办、跟踪督办,逐一下达“县长督办卡”或督办函,并建立规范的整改落实跟踪管理台帐。“县长督办卡”或督办函下达的督办事项没有按要求整改到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建立矿山安全生产常年监督管理机制,以乡镇为主、县直机关为辅,抽调一批干部,经专业培训后作为政府派出的督查员入驻矿山企业进行现场督办,一矿一名督查员。驻矿督查员每人交纳工作责任保证金2000元,如因督查不力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要追究驻矿督查员的责任,并扣除相应的责任保证金。
六、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县、乡人民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举报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有权向县人民政府举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情况。负
有矿业秩序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矿业秩序整治的举报;接到报告或举报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进行查处,对乡镇或县直有关部门不履行及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处理。对报告或举报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的有功人员,县乡人民政府
及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定期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曝光各种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营造良好的整治工作氛围。
《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第四篇:土地执法监管长效之路
土地执法监管长效之路
——湖北省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2011-05-27 | 作者: | 来源: 中国土地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对构建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通过设立试点、联系点的方式始终关注和参与湖北省的长效机制建设,以试点、联系点单位执法监察工作成果为平台,通过了解当前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借此推进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本情况
主要做法为切实做好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了工作基础较好、管理较规范的荆门市、武汉市江夏区等 5个市、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加强指导。各试点单位结合实际,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交流推广,保证了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中,各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争取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支持。各试点单位根据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对构建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抓源头,抓预防,实现关口前移;抓领导,抓问责,优化执法环境;抓网络,抓联动,协调部门配合;抓规范,抓保障,促进执法到位等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了 4个方面 29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土地执法联动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二是从制度上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执法管理中的工作责任和问责奖惩措施;三是强化了各相关部门的土地管理责任,各部门密切协作、合力执法,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实现了土地资源从 “一家管、大家用 ”到“大家管、大家用 ”的可喜转变。
各地大力推进执法监察规范化建设,落实相关部门联动执法和项目用地全程监管制度,加大动态巡查和违法行为查处打击力度,巩固和保持了“百日行动 ”工作成效 ,有效遏制了全省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高发态势,土地利用与管理秩序实现了根本好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土地执法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保护土
地资源的工作合力,改变了执法监管工作的被动局面。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湖北省在建设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土地执法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土地违法查处力度有所加强,但仍不容乐观;行政处罚执行得到加强,但仍不到位。这既有长效机制本身的问题,也有长效机制在落实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中的弊端,也有法律、制度上的缺陷。但归根到底,土地执法监管主体的职责不能充分履行到位,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就不能从根本上健全。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但事实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监管缺乏力度,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要求政府主导、依靠一些强势部门甚至企业来配合,从侧面反映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尽如人意。
1.体制不顺。湖北省目前的垂直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管理措施的落实仍然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敢查也不会去查,更不用说去问责。
2.机制不畅。一是内部监管机制的不畅。一说到执法监察,人们都习惯地认为是执法监察机构和执法监察队伍的事情,有的科室、单位往往只履行了办事职能,而忽视了日常监管职能。二是违法查处督办机制。目前,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督办大多为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督办或者国土资源部门内部督办,这种性质的督办效果不明显。真正有效的是外部督察,但土地督察机构严重缺位,整个湖北省除武汉市政府设立了土地督察办公室以外,其他市县都没有设置相关机构。
3.法制不全。我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修改,正逐步走向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冲突、部分法律条款存在空白、处罚条款操作性存在欠缺,因此对于没有把握的违法行为,执法监察人员宁可不查,也不愿冒风险。
4.队伍不强。目前湖北省国土资源系统普遍设立专门的执法监察机构,同时为弥补行政编制的不足,又组建了执法监察队伍。但法律上对土地执法监察队伍设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全凭国土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现有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在编制、经费和人员上五花八门,不能统一。
5.保障不力。一是身份保障不到位。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身份没有落实,依然是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大量的执法经费并没有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部分县市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三是装备保障不到位。据统计,湖北省各级执法监察部门平均每个单位车辆0.24辆、计算机不到1台,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设备、手持GPS、便携式微机更是不足0.1台。装备保障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动态巡查和执法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四是人身安全保障不到位。早在2005年国土资源部就规定“应比照信访工作给予执法监察工作人员相应的岗位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执法监察工作人员办理人身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但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执法人员未享受如此待遇。
6.手段不硬。近年来,各地虽然加大了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但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止土地违法的强制措施,即使能够及时发现,也只能下达一纸《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调查取证也有类似的问题,当事人不配合,以种种理由和借口不提供资料,甚至躲避调查、拖延时间。
政府监管职责的缺失。应该说目前各级政府土地管理的主体地位日趋明确,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政府缺位、失位现象依然存在。
1.政府本身成为违法的主体。少数基层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存在违法征收集体土地、违规出让国有土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政府土地违法的宗数虽不多,但违法面积一般较大。
2.政府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纵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不顾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条件满足个别企业老板的用地要求,允许其先占后批、边占边批或批东占西;在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时,又向执法部门施加压力或者进行干预,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幕后推手。
协管部门配合的欠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有纪检监察、发改委、建委、规划、房产等职能部门,有供水、供电等产业部门。阵容不能说不强,力量不能说不大,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在一些部门的思维中,土地执法监管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主体意识存在欠缺和不足;土地执法监管事关违法者的切身利益、政府的利益,并且造成的损失一般比较大,小则影响个人、家庭、单位的正常运转,大则影响地方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社会稳定。如果配合执法,就意味着将矛盾集中在本单位、本部门身上,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长效机制要管长远,就必须上升为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而目前各地开展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一般只停留在市(州)甚至县(市)层面的“小打小闹”,制定的文件制度也许换一任领导、换一个环境就会失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制约,很难在全市、全省、全国形成土地监管“一盘棋”。
村级监管职责的流失。自国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土地管理体制,但恰恰留下了村委会对土地管理的空白。湖北省一些地市通过聘请村委会主要领导作为协管员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使农村用地更加规范有序,但这种职责的履行不是村委会自愿自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保护耕地的行为,而是建立在政府、国土部门的压力以及经济激励基础之上的。因为报酬偏少(人均每月100元左右)、集体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和村民建房客观需要等因素,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村委会所能掌握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源越来越少,对村民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弱,监管手段极度缺乏和软弱,仅凭村委会的《村规民约》和负责人的个人威信来劝说、制止,成效不大。同时,在协管员管理上,往往只重视职责的履行,而忽视培训和考核。在协管员的经费上,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筹,显然难以为继。更多的地方由于经费的原因,几个村委会聘请一个协管员有的甚至没有聘请协管员。
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要以实现保增长和保红线的有机统一为目标,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着力从困扰和制约长效机制建设的体制、法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努力构建起以共同责任机制为核心、以“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和“联动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夯实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法制基础
1.弥补法律缺陷和空白
结合新一轮《土地管理法》修改,尽量弥补法律在土地执法监管方面的缺陷和空白,建立与土地管理现实相适应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2.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的强制权力
建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有关部门加强土地管理立法工作,健全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当前,在国家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各地方人大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可以在坚持不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加快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以地方立法赋予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必要的强制执行权。
3.改革完善土地审批制度
建议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对现行土地审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一是由省统一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贯彻“好而快则先”的原则,对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以保证重点区域、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和公益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二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用地审查报批职责,强化省级审查责任,进一步精减报批资料,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减少被动违法。三是对于先行用地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县(市)级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缩短项目报批和开工建设时间,有效防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四是适当给基层政府下放审批权限,如小面积的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可考虑放权地方政府审批,省级政府主要实行规划和计划控制。
4.建立农村自治管理模式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集体土地归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实质上赋予了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对集体土地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一是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镇村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职责,使干部群众明白管理土地、保护耕地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增强主体责任感,主动实施管理。二是形成以村(居)委会为主体,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基础,以村规民约为载体的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模式。三是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归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或落实村内耕地占补平衡及土地开发整理。
探索创新机制,推进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1.强化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共同责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2010年以来,湖北省大多数地方逐步探索建立起共同责任机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相关制度和责任还需进一步明确。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公安、检察、法院、纪检、发改、建设、水利、林业、电力、工商等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联动执法办法,并明确相应责任及追究办法,便于基层执行。
2.加强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建设,突出村级协管员前哨作用一方面要打造国土资源部门内部 “全员监管”和“全程监管 ”平台,明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把手”对执法监管工作负总责,部门内部各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 “批、供、用、补、查 ”等各个审批环节的全程监管力度,防止内部审批程序性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将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特别是要推广村级土地协管员制度,将协管员的津贴补贴及奖励纳入财政预算(建议从基本农田保护基金中列支),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大监察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建设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
3.严格土地违法问责制度,突出国家土地督察监督政府职能
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央和组织部门反映,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责任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考核、层层问责;另一方面要严格
依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对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进行问责,保持土地管理的高压态势,规范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批地用地行为。
4.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突出经济杠杆作用
调动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配合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参照 “百日行动 ”中奖励用地指标的办法,在用地计划、土地整理项目、创新试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工业反哺或者农业补助等政策,激励政府严格土地执法监管的积极性。
强化基础建设,确保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1.努力打造执法监管信息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整合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的有机结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卫星遥感监测作用,完善卫片执法制度,拓展卫片监测区域,加快实施全国“一张图 ”工程,实现综合监管的目标。二是完善“12336”举报电话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执法监管的积极作用。三是整合“批、供、用、补、查 ”系统平台和地籍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监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土地供应和利用的动态监测与监管。
2.切实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对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特别是基层国土资源所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一是要加强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足额安排编制,配齐人员,执法监察人员编制实行单列,由省级编委直管,给予有效保障。同时,在当前人员编制不能落实的情况下,建议各基层国土所加挂 “执法中队 ”的牌子,纳入执法监察队伍序列,由支队、大队统一调配,实现力量的整合及有效利用。二是要将土地执法监管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断改善执法监察队伍执法车辆及通讯工具等装备,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安排专项资金为执法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是要加强土地执法人员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 陈汉江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吴鄂阳荆门市国土资源局 姚远松枝江市国土资源局 闫中伟)
第五篇:北票市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精选)
北票市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和朝阳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推动全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等规定,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全面使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推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持续稳定好转。
二、整顿范围
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企业和个人。
三、工作重点和内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无证开采、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国土资源、公安、安监、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对勘查、开采的企业进行逐个排查,严厉打击持勘查许可证进行采矿的违法行为。对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勘查许可证进行勘查的,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进行施工或不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国土资源部门要
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采矿许可证采矿的以及在被责令停产整改期间擅自采矿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从重处罚。对无证、吊销或注销矿权的企业,公安机关要停止其火工器材供应,供电部门要停止供电,其他有关部门要吊销或者注销相关证照。对拒不执行、情节严重、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司法机关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
(二)全面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越界勘查、越界采矿的,要责令其退回到批准的矿区范围,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密封越界的井巷工程。对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要吊销或注销相关证照。探矿权人不按勘查设计施工,采矿权人不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关闭,由原发证机关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要吊销或注销相关证照。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司法机关要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厉查处以承包、租赁等方式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国土资源、安监、工商等部门要认真核查探矿权、采矿权人与实际探、采经营者是否一致;核查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工商营业执照的登记主体是否一致;核查矿山企业取
得采矿权后是否发生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等情形;核查企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核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是否以承包、租赁或通过股权代替矿权,以回避矿业权转让,逃避上缴各种税费和监管等非法行为。凡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擅自变更探矿权、采矿权主体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对转让方依法进行处罚的同时,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四)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环保、林业、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对在各类保护区内的禁采区进行开采的矿山企业,坚决予以关闭。特别是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林木等自然植被或因采矿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予以严厉查处。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治理或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要对采矿权人进行处罚。
(五)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非煤矿山企业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环保、林业、水务、安监等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停而不改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或注销相关证照。
(六)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黑恶势力。公安机关要采取有力措施,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中发现的涉黑、涉恶案件和无证野蛮开采案件要依法查处,严
厉打击,对涉案人员要依法严惩。
四、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和实施步骤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北票市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谢卫东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树睿,副市长嵇景存,副市长万树清担任,成员由监察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环保局、水务局、工商局、安监局、煤监局、财政局、供电分公司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王明英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配合、开展联合执法”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矿山企业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办、严厉打击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中发现的涉黑、涉恶案件;加强对矿产经营中的涉税犯罪案件的依法查办;对无证勘查开采、不按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惩处;对无证、吊销或注销矿权的企业,停止其火工器材的供应。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承担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日常工作;查处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矿山企业矿业开采、勘查等各项措施的落实。
水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水资源进行监督检查,对因采矿、选矿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污染水资源或破坏河道的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停而不整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关闭。
林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未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已施工的矿产开发者,或因其采矿等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破坏林木等自然植被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并责令其停产整顿、补办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并限期整改,对拒不停产、停而不整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关闭。
工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市场主体资格是否具备,检查登记主体是否按核准登记事项从事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行为依法查处;对企业性质组成形式、承包、合资、入股等进行监管,坚决打击通过股权代替矿权,以回避矿业权转让,逃避上缴各种税费和监管等非法行为;对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及时扣押非法采矿设备和工具;对无证、已被吊销或注销矿权的企业,不予发放营业执照,或及时吊销、注销营业执照;对选(洗)矿厂进行综合清理整顿,凡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责令企业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和各类保护区内的禁采区进行保护,加大监管力度,参与选(洗)矿厂综合清理整顿,对认定为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选(洗)矿厂和矿山坚决予以关闭。
安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
准入制度,对不符合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发证条件的,不予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做好非煤矿山企业的“三同时”审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对暂扣和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发现事故隐患停产整顿的非煤矿山企业,要及时将名单提供给公安、工商和供电部门。
煤炭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检查煤矿生产许可证,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煤炭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生产中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全面提高煤炭开发利用水平。
供电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无证、被吊销或注销矿权的矿山企业采取停止供电措施;严厉打击乱采滥挖私自使用动力电源行为。
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矿业资源开发属地化管理责任,负责辖区内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取缔无证非法采矿、选矿;清理整顿以承包荒山、荒滩等形式违法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或非法出卖矿产资源的行为。
(三)实施步骤
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从2011年9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排查阶段(2011年9月1日—9月30日)。各乡镇、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治理整顿任务要求,根据各自职责,对矿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并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市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
2、整治阶段(2011年10月1日—11月30日)。对排查出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对领导批示、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的重点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对无证勘查开采的,要予以取缔;对符合立案批准的,要立案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3、验收阶段(2011年12月1日—12月31日)。市政府组成督查组对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进行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此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是贯彻落实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矿山整合、项目做大做强,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督促辖区内各矿山企业认真做好治理整顿工作,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进行检查各部门、各乡镇整顿情况。
(二)加强领导,搞好配合。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从全市大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部门要建立沟通机制,特别是在查处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工作中,公安、国土资源、林业、供电等部门要相互
配合,分工协作,形成打击各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工作合力。
(三)严格执法,注重实效。各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快案件办理,注重质量,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徇私情。针对各项整顿和规范任务,要逐项、逐矿予以落实,该取缔的取缔,该没收的没收,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做到集中整顿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解决办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有效监管矿权人综合勘查、开发,综合利用、恢复治理生态环境等工作,确保矿产资源的依法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