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的暑假实践报告
在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的暑假实践报告
2010年7月15日,我来到了孝义市司法局进行我的暑假实践,在司法局的两个多星期里,我了解到了孝义市是如何开展社区矫正的。
一、健全工作机构。
按照“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市、县社区矫正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格局、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是组建了兑镇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政法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镇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担任,成员由镇财政、民政、劳保、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兑镇司法所,主任由司法所长兼任。同时,各村(居)委会组建相应的社区矫正工作站,站长一般由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兼任,共组建社区矫正工作站17个。二是镇组建一支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组成,共有成员12人。同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招募社区矫正自愿者,共招募干部、教师、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共30余人。三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年龄性别,设置了妇女帮教组、青年帮教组,为社区矫正步入正规化管理渠道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建档立制。
司法所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志愿者协议书、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镇、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实施村(居)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接收”、“解除”程序。
为了规范矫正工作程序,司法所对矫正对象举行人性化接收仪式,由镇司法所所长、矫正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工作站负责人、监护人、志愿者、矫正对象等人员参加,规范了接收八项程序,使矫正对象在进入社区矫正前感受到矫正的严肃性和认真性,起到了一定的慑服作用。同时,司法所对每个解除矫正的对象也举行解矫程序,对他们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讲评,最终提出要求和希望,真正做到工作有始有终,使矫正对象切身感受到矫正对他们的帮助,通过矫正悔过自新,重新认识自我。
四、专题教育和公益性劳动。
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矫正其不良行为,提升道德品行的良好手段。一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刑罚种类不同,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法律知识,实行专题化教育,如对交通肇事罪,进行相关交通法规学习,盗窃罪进行相关刑法知识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和特长以及刑罚种类不同,安排相应性劳动,如交通肇事罪安排社区治安防范巡逻等。二是每个社区确立和选择一至二个公益性劳动基地,如共建单位、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公共场所(社区公园、绿化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提倡以分散为主,并实行公益劳动计分制,具体操作由司法所、各社区落实。三是对一些由心理障碍的矫正对象,适时进行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如矫正对象李某因与丈夫感情不和以及子女间关系紧张试图杀害家庭成员被判三缓五,置入社区后自觉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与家庭成员间无法在继续生活下去,无颜面在与亲戚邻居们相处沟通,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摆脱了她心理上的阴影,目前她与丈夫、子女关系融洽和睦,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五、人性化改造。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对矫正对象的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表现,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如:对曹某的走访,了解到他的犯罪过程是哥们义气,帮人打架,在被判缓刑后,自认为是其一生中的污点,他这一辈子就此完了,对生活、对今后的前途十分悲观。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谈心、教育,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风帆,父母由原来对他不放心,担心他会走极端,现在他父母亲对他很放心,多次感谢司法所对他儿子的帮教。据统计,今年仅通过心理疏导,就打开4名矫正对象的心灵,唤醒了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勇气,并为2人解决了低保问题。
六、正面引导。
司法所在工作中,善于有意识培养典型的挖掘典型事例,以点带面,提升监管质量。如已解矫的付某,自接收为矫正对象后,由于因交通肇事背上10万余元的沉重经济负担,妻子埋怨赌气跑回娘家不归,思想上十分悲观,生活上也失去了信心。在矫正工作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协调吴山贡鹅店给付某夫妻俩安排了工作,有了固定经济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工作也干得很出色。这类典型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都及时向被矫正人员进行大力宣传,极大地调动了矫正对象悔过自新的信心和决心。
纵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镇矫正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人力不足;二是经费的不足为矫正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三是专业性知识还需要 进一步加强。
第二篇:司法局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调研报告
司法局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司法局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调研报告2010-06-29 19:13:4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司法局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调研报告司法局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调研报告(2)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自05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区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构建、规范运作、创新特色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区社区矫正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632名,其间,除7名矫正对象按规定迁出外,经过社区矫正组
织的管控帮教,已有334名矫正对象成功实现依法按期解除矫正,完成社区矫正全过程;目前尚有各类矫正对象291名。下面从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社区矫正执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介绍,并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却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矫正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
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趋势。
二、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
按照《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试点工作实行三级组织网络。即市、区(县)、乡镇(街道)分别成立由党委牵头,公、检、法、司、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社区矫正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矫正工作体制。
按照规定,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力量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公安部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与司法行政机关密切配合,做好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措施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支持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检察院加强执行监督,对社区矫正工作中不符合法律的问题提出
检察建议。民政部门尽力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之中,指导居委会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并帮助推荐就业。
三、社区矫正的执行
司法所要针对每一名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小组,指定责任人,并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司法所还要与有监护能力的矫正对象近亲属或工作单位、居委会签定监督帮教协议,责令矫正对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组织规定的汇报、请销假、迁居、参加相关活动等。对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安排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认罪服法、政策教育、法律和道德规范等。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犯罪意识。
总之,社区矫正工作在**区试点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基础工作队伍,初步形成了执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了矫正管理制度。矫正对象总体状况良好,社会效果日益显现。
四、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社区矫正工作没有立法,是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原因之一,尤其剥权类矫正对象不好管理。
社区矫正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目前中国还没有立法。对于矫正对象而言,让他们服从社区组织管理、按时报到、按时交思想汇报,有些矫正对象能够接受,有些矫正对象不能接受。他们认为自己不违法犯罪就可以了,凭什么要到社区组织去报到、去接受管理。尤其剥权类矫正对象,按照法律规定,剥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不得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
行、示威、结社活动;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不得在境内外发表、出版、发行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它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书籍、音像制品等;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对于这些主刑已经执行完毕的矫正对象,这些权利与他们关系不大,是否享有这些权利对他们而言无所谓。所以,如果他们不服从管理,社区矫正组织就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也是造成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有些矫正对象被释放后,家庭不接受他(有的甚至就没有家),这些矫正对象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之自身有”污点”,找工作很困难。此时,再叫他们到社区矫正组织去报到、去接受管理,使得他们有抵触情绪。他们
第三篇:司法局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调研报告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自05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区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构建、规范运作、创新特色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区社区矫正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632名,其间,除7名矫正对象按规定迁出外,经过社区矫正组织的管控帮教,已有334名矫正对象成功实现依法按期解除矫正,完成社区矫正全过程;目前尚有各类矫正对象291名。下面从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社区矫正执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介绍,并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却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矫正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趋势。
二、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
按照《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试点工作实行三级组织网络。即市、区(县)、乡镇(街道)分别成立由党委牵头,公、检、法、司、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社区矫正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矫正工作体制。
按照规定,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力量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公安部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与司法行政机关密切配合,做好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措施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支持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检察院加强执行监督,对社区矫正工作中不符合法律的问题提出检察建议。民政部门尽力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之中,指导居委会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并帮助推荐就业。
三、社区矫正的执行
司法所要针对每一名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小组,指定责任人,并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司法所还要与有监护能力的矫正对象近亲属或工作单位、居委会签定监督帮教协议,责令矫正对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组织规定的汇报、请销假、迁居、参加相关活动等。对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安排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认罪服法、政策教育、法律和道德规范等。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犯罪意识。
总之,社区矫正工作在**区试点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基础工作队伍,初步形成了执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了矫正管理制度。矫正对象总体状况良好,社会效果日益显现。
四、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社区矫正工作没有立法,是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原因之一,尤其剥权类矫正对象不好管理。
社区矫正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目前中国还没有立法。对于矫正对象而言,让他们服从社区组织管理、按时报到、按时交思想汇报,有些矫正对象能够接受,有些矫正对象不能接受。他们认为自己不违法犯罪就可以了,凭什么要到社区组织去报到、去接受管理。尤其剥权类矫正对象,按照法律规定,剥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不得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不得在境内外发表、出版、发行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它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书籍、音像制品等;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对于这些主刑已经执行完毕的矫正对象,这些权利与他们关系不大,是否享有这些权利对他们而言无所谓。所以,如果他们不服从管理,社区矫正组织就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也是造成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有些矫正对象被释放后,家庭不接受他(有的甚至就没有家),这些矫正对象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之自身有“污点”,找工作很困难。此时,再叫他们到社区矫正组织去报到、去接受管理,使得他们有抵触情绪。他们
认为,既然组织要管,就都给管了,包括帮助找工作,找住处等,如果管不了这些实际问题,那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意义不大。
(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按照《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公、检、法、司、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部门未能充分
履行职责。如,按照《通知》规定,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中,:“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但在实践中,由于矫正对象的执行主体是司法局,加之《通知》对公安机关的职责规定的不是很明确,所以,公安机关的管理力度就不象原来管理“五类人员”那样力度大。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规定应该承担对矫正对象的技能培训任务,但在实践中,这项工作开展的非常有限。
(四)社区矫正组织的辅助力量应该加强。按照规定,要建立专业矫正力量与社会矫正力量相结合的矫正工作队伍。这里的社会矫正力量主要是社会志愿者。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人员、社区居委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矫正力量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等。但在实践中,除了居委会成员和矫正对象近亲属外,其他矫正力量很难组织,不便操作。
(五)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不好组织且效果不佳。按照规定,社区矫正对象要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但在实践中,参加什么样的公益劳动,如何组织,是个难题,有的街道社区组织,组织矫正对象擦楼道、清理小广告等,但由于社区矫正对象分散,组织起来很困难,而且,即便组织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有人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公益劳动,认为自己可以找工作做,没有必要参加这种在别人监督下的集体劳动,这样有伤自尊心。
(六)社区矫正对象的手续等材料不齐全。按照规定,每一种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应手续材料是不同的。法院宣告缓刑的人要有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接受矫正的保证书等,而从监狱回来的剥权类矫正对象,则要有判决书、释放证明等材料。但在实践中,有些对象的材料不齐全,有的只有一张释放证明。尤其没有实行矫正试点的省市,相应的材料更加欠缺。这就给矫正组织为每一名矫正对象制定矫正计划、矫正方案造成困难,影响了矫正质量。
七、几点建议
(一)在试点的基础上,抓紧总结经验,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使社区矫正工作有法可依。在目前没有立法的情况下,鉴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刑种、矫正期限、个人经历、需求不同,管理和教育的侧重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建议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
(二)建立社会保障体。实行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使矫正对象尽快融入社会,使其不再重新犯罪,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但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前提是社会、家庭要接纳他们,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生活确实没保障的人,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金,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个部门之间应发挥各自职能,互相配合,共同把社区矫正工作做好。
(四)继续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壮大兼职矫正力量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社区实行的一种矫正罪犯的刑罚执行方式,所以应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的作用,整和社区资源。为使兼职矫正力量既便于组织和管理,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应该重点招聘公、检、法、司以及心理咨询等部门的退休人员,因为他们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时间和精力,他们能够胜任此项工作。
(五)变换公益劳动的方式
参加公益劳动的目的是帮助这些矫正对象改造成为新人。但是,帮助他们成为新人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对每个矫正对象都采取参加公益劳动的形式。对于一些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不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参观、听报告受教育等形式。对于找到工作的矫正对象而言,自食其力就是他们成为新人的一种很好的改造方式,这种方式比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参加公益劳动的效果要好的多。
(六)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手续等材料
对于实行社区矫正的省市,要严格规范各种手续,确保材料齐全。对于没有实行社区矫正的省市,要做好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确保从外省市回来的矫正对象,及时纳入矫正范围,并把有关材料及时补充完整。
第四篇:司法局 社区矫正点验讲话
在2018年春节前全县社区矫正
集中点验活动上的讲话
县司法局副局长
(2018年2月12日)
各位社区服刑人员:
根据省市有关要求,为有效预防和减少脱管、漏管及重新犯罪,县综治办组织公、检、法、司政法部门开展这次集中点验。春节就要到了,期间走亲访友、拜年聚餐比较频繁,大家思想可能会放松。我在这里给大家敲敲警钟,紧一紧大家思想上的弦,一定要预防事故苗头、杜绝事故隐患。这是对你们本人负责,对你们家庭负责,更是为你们将来负责,希望你们牢记这一点。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要牢记身份,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思想。你们要记住,你们的身份是罪犯,与监狱高墙内犯人的身份是一样的。你们要遵守四大准则:
1、定期报到和随传随到。
2、活动范围在限定南召县区域内。
3、按时参加社区义务劳动、集中学习。
4、严守纪律,遵守社区矫正各项管理规定。
近段时间,我们发现了许多不好的苗头和现象,例如私自外出、人机分离、手机停机、不按规定参加集中学习和社区义务劳动等等。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和中队现正在着手处理,严厉打击。发现一例,处理一例,决不姑息。下一步,将会有大量的警告决定书给你们宣布。你们一定不要把警告当成耳旁风,一次警告后,我们将提请治安处罚;二次警告
后,我们将会启动撤缓,把你们送进看守所或监狱收监程序。截止目前,我们累计对942名拟适用社区矫正的人员进行了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累计警告115人,治安处罚3人,撤销缓刑7人,撤销假释1人,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收监1人。其中,原皇路店司法所一名社区服刑人员迁某,犯盗窃罪,经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997年 5月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于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假释期间在皇路店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在刑满几个月前,迁某不请假外出,我局经多次查找,下落不明,脱离监管时间超过一个月。我们对其提请撤销假释后,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对其撤销假释,鸭河工区公安局进行网上追逃。最后于浙江省被公安机关抓获,我们和工区公安局警官一起将其押送回监狱。还有一例,某镇一名社区服刑人员何某,因盗窃罪经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于 2016年 3月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两年六个月。在缓刑期间,在板山坪司法所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社区矫正外出管理规定,于2017年10月私自离开规定的活动区域,私自外出去石桥,驾车时未按照操作规程安全驾驶,因与同方向的电动车追尾相撞,致使对方受伤,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因受害方只有轻微伤,后果不是很严重,我们对其提请治安处罚,南召县公安局对其进行了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今年,县综治办及政法机关将加大力度,按照省市要求,严肃执法,严厉打击,将对那些不服从管理、不认罪的服刑人员进行治安处罚和收监,希望各位不要成为其中的一个。
第二,要牢记责任,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场的各位,既然站在这里,不管什么原因和理由,那都是触犯了国家的刑法。你们要认真反思问题根源,明确改造方向,争取早日改过自新。你们除了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外,平时也要多加强自我学习,要学习法律,关心时事政治,提高自身素养,在刑期内坚决不能再有违法犯罪行为,否则,将新账老账一起算。你们很多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进入大墙内,失去不仅仅是自由,还将带来经济等各方面的损失,也将给你本人和你家庭带来深重的影响和伤害。
第三,要牢记感恩,要有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思想。作为罪犯,你们现在大墙外服刑,这要感恩政府和社会。你们要珍惜机会,树立信心,安心生产生活。在社区服刑期间,要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同时,积极参加义务社区服务和劳动,为南召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在日常监管中,还有个别服刑人员想这样那样的办法,不参加学习和劳动,不认真进行思想汇报,这是本人的思想和认识问题,希望你们要深切引起重视。今年我局将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那些满不在乎,态度不端正,不认真改造自己,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将送进高墙内进行教育矫正。
第五篇:社区矫正信息建设初探-司法局
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初探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社区矫正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现,而信息化作为社区矫正监管的一项主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有效的作用。
一、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从传统意义来说,让现行犯人在社会中进行改造转化,一方面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隐患,另一方面也给群众安全感带来了阴影。现实中,适合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由原来的公安监管改为司法行政部门监管,在强制性和威慑力上有很大程度上的弱化,这就要求司法行政机构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在社区矫正工作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健的现阶段,信息化建设作为社区矫正监管的重要手段就成为了必然,也是广大司法人不断探索的结果。
二、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的主要功效
社区矫正信息监管主要功效有:以社区矫正执法、监管平台为重点,推行视频监控和操作性规范,从而形成集网上管理、定位跟踪、远程考核、规范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解决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定位难、防范难、流程复杂、手续繁琐和部门协调难等问题,实现无纸化办公;整合“天网”视频监控系统资源,解决“人机分离”“物是人非”问题;完善操作规范,实现环环紧扣,不留社区矫正监管漏洞和死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业务档案电子化,将公益劳动、思想汇报、集中教育、心理咨询、走访登记、请假审批、计分考核等日常工作过程内容统一纳入平台界面,通过手机定位监控、电子档案管理、数据智能、信息交互等功能,全面整合矫正工作的各类信息资源,基层社区矫正人员通过平台上的工作记载系统,录入各类工作信息,使社区矫正各类基础信息形成一本全系统共享的网络化卷宗,实现社区矫正基础工作向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瑞昌市社区矫正中心投资20余万元,建起了金属融合显示硬屏,配合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使用,使得指挥、决策和监管更加快捷高效,提高了监管效果。
二是全程监控重点对象,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高准度、高密度的定位,限定矫正人员一定的活动空间,每隔20分钟形成的定位跟踪历史轨迹,清晰显示社区矫正人员是否在监管范围之内,依托“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严管人员进行不定期视频监控,根据手机定位轨迹情况,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出现在规定的视频监控镜头下,避免了“人机分离”“物是人非”漏洞,将社区矫正监管机构有形之手转化为无形之眼。用技防措施增补人防手段不足的模式,增强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科技水平,实现了监管工作的全天候、全方位和远程化,改变了一线矫正工作人员的传统勤务模式。在这项工作中,瑞昌市社区监管中心积极争取市政法委及公安局的支持配合,投资30万元把覆盖全市的“天网”视频监控信号接入到监管中心,实行了资源共享,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是推进可操作性规范,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注重可操作性,变抽象化为具体化;变粗放监管为细化操作;变弹性把握为量化考核,使得在矫人员在服刑改造过程中,真正做到认罪服法,安心改造,同时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时刻都处在监管中,遵守社区矫正规定,不脱管。如瑞昌市社区矫正监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瑞昌市社区矫正工作操作十条规范》,其中“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须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瑞昌市社区矫正人员定位报警处置登记”做到每天对定位报警人员进行核实,区别系统误报与超出限定区域的真实性,并作及时处置。
三、社区矫正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重复。社区矫正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带来的应该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更加科学、高效、节省,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被要求在做好信息平台录入管理的同时,还要按传统的办公程序,组织建立全套与信息平台内容相同的纸质档案材料,这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带来的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复繁琐与浪费,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结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过程信息平台上记载得很详细,而且可以远程调阅,纸质档案只需保留审批、社区矫正人员签名认可、社区矫正最终结论等文书,相关过程档案以网络化卷宗替代纸质档案,无需重复建立与电子档案相同的纸质档案。
二是信息化管理与深入实际的统一。在现实工作中,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平台在建设中也是需要不断完善与充实的,社区矫正监管过程中,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感化和转化社区矫正人员,而脱离实际的信息化监管,机械地使用信息平台,就制约了信息化平台的完善,容易出现监管的盲区,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作用的发挥。
三是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是一门高科技产品,在现有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只是接触过基本的信息化知识,在操作上还要进行培训与学习,这就需要组织这些操作手们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如果能每年组织一、二次专业化学习,一定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水平。
(瑞昌市司法局
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