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宗教研究征稿
《世界宗教研究》征稿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国际刊号: ISSN 1000-4289 国内刊号: CN 11-1299/B
邮发代号:82-266 期刊级别: 核心级 期刊周期: 双月刊
期刊地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码编: 1000
32刊物简介:
《世界宗教研究》是由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创办。该刊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宗教学理论刊物,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许多国内外学有成就的学者都在此发表过大量见解精到的文章,现已被全国各大学列入中文文科“核心刊物”,国外学术界也将其推选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十大刊物”之一。
本刊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反映我国宗教研究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学术交流,主要刊载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科学无神论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现状、教派、教义、经典、社会历史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栏目介绍:
《世界宗教研究》以辟有中国古代宗教研究、佛教研究、道教研究、伊斯兰教研究、基督教研究、犹太教研究、儒教研究、民间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少数民族研究、当代宗教研究、国外古代宗教研究、海外论坛、学术资料、学术动态、书刊评论等多种特色栏目,所发文章学术品位高,理论性强,具有前瞻性,代表了我国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有极高的参考性和重要的收藏价值。
征稿要求:
《世界宗教研究》读者对象为:从事学术研究和关心宗教学理论建设的人,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大学图书馆、民族、统战、宗教事务部门,各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寺院、道观、清真寺、教堂等。欢迎大家投稿!
投稿邮箱:
联系编辑:赵编辑
电话:010-63970489-879
手机:***
编辑QQ:772865642***045970602
第二篇:世界宗教论文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历史上基督教的大分裂:
一、东西教会大分裂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教。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教(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得分列出各种小教派。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原因: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这就悄悄的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得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而君士坦丁的主教们也是温和的顺从皇帝的指使,他们倚著皇帝的权势而不是自己的德性或者基督的福音精神。西元381年,皇帝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的会议提升了君士坦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也提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到了451年的大公会议又再次的主教们的权利扩大。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於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借;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借。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二、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三大支派。
原因: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著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著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而之后的欧洲世界也从原本的教权转移到由君主以及中产阶级主导。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相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加上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也不利工商的发展,这样的生活使的人民对教会的怨怒越机越深。再者,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以安抚自己的心灵。在中古世纪的时候,教皇对人民心中的权利远高过国王。教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的干涉政治,也引发了很多皇帝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罢逐教宗,甚至出兵罗马。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宗的势力也慢慢的消弱了。1531年,亨利强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而逼迫他们承认他为英国教会的元首,隔年又逼迫国会立法通过没经过国王同意,不可向教廷进贡的法案。完全的脱离了罗马的掌控。基督教在11世纪发生了大分化,即在1054年,广义的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一个学期的大学生礼仪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起自信心.,做一个懂礼仪的当代大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历来是“ 礼仪之邦”, 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大学应当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纳入培养过程。
礼仪由“礼”和“仪”组成,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 “礼”的定义是特定的民群,人群或者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仪”的含义,按《辞源》的解释有两层含义,①容止仪表 ②法度,标准.《淮南子•修度》中,仪解释为“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显而易见,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是规范人们的交往活动的程序和行为,借以维系和发展人际交往关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理解礼仪概念可以从四点出发: 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二.礼仪规范和交往程序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通过约定俗成而共同认可,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原则.三.礼仪活动是施礼者和受礼者相互尊重,感情互动的统一过程.四.礼仪是一种礼貌行为,是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的外在反映.五.礼仪活动是一种礼节、仪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大学生礼仪这门课程,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正如老师所讲,学习礼仪这门课,本着提高自身修养的能力,这门课程才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习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其作用是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
从社会这个大角度来说,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将“明礼”作为道德的一项标准,各级政府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礼仪训练。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想要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要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作了“新潮”、“潇洒”。
因此大学生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有以下几大点: ⑴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到更高的标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⑶有助于维护高校形象,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⑷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加能适应社会.
第三篇:民间宗教研究
民间宗教研究
一、为什么做民间宗教研究?
理由1:
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渗透于大众的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宗教传统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帝国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宗教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理由2:改革以来,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逐步松懈,在全国的许多地区民间的传统社会-文化形态出现 “死灰复燃”的现象。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就又一次重新兴盛起来,丁荷生(Kenneth Dean)1993年发表的调查说,仅福建一个省,到1992年就重建了三万多个神庙,而各个大的家族还在陆续重建或新建他们的祠堂。
传统民间信仰的基本形式依然顽强地传续下来,并且仍旧是一般民众的信仰主要的表达与实现方式,比如请大仙、信卜筮、看风水、讲禁忌等等以及敬造庙宇、供奉神像、岁时祭祀、举行庙会,各种仪式和方法与1949年以前完全一样。
理由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里,中国社会科学界曾采用古典进化论的分类架构,简单地把丰富的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形式归结为古代史的残余,在还没有对它们加以深入的探讨之前,就认为这些文化形式在社会进入“现代”之后就不再具有原有的功能和意义。为了解释这种旧传统的复兴“现象”,政策研究界采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中国社会还未进入高级社会主义阶段为理由、解释目前民间“迷信”存在的时代特点和它为什么尚未“消失”的缘由。
随着研究的展开,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有三方面合力促成民间宗教的复兴—— 内在原因:民间一直需要支持信心与精神的信仰,民间宗教信仰在平民思想中始终不绝的延续。在没有真正的文化提升之前,支撑信心的信仰及其形式,终究要由隐而显。外在环境:
1、由于对宏扬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误解;
2、观光旅游形式为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需要。
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民间宗教研究的内容(研究些什么?)
一、什么是民间宗教?
1、传统社会的看法:淫祀与秘密教派。
传统的地域民间节日,一般会以寺庙为中心,举行酬神、娱神、求神的群众性集会,同时也举行娱乐、游冶、集市等活动。这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常常表现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等级制度被极大地冲淡了。这类活动的组织者往往是社会上层人士,诸如城市的士绅或商人,乡村的大户和族长,主要的参加者则是下层民众,甚至平时饱受禁忌的妇女也不再限制地参加庙会及娱神演出。在此期间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表现了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而且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对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和破坏性。
因而,它常常被官方目为淫祀,而遭到禁止。
秘密教派。白莲教、明教,天地会、三合会等等。
2、现代学术界看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不承认民间的信仰、仪式、象征为宗教;另一类认为它们构成一个“民间宗教”。前者为采用古典宗教学的分类架构的学者。他们认为,因为民间的信仰没有完整的经典和神统、仪式不表现为教会的聚集礼拜、而且象征继承了许多远古的符号,所以不能被当成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制度化的宗教相提并论,也不能与中国大传统里的儒、道、释三教等同待之。
后者为对于社会-文化人类学者。他们之所以采用这一概念,是因为他们主张通过对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宗教体系的考察,探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民间宗教”指——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1)神、祖先、鬼的信仰;(2)庙祭、祭祖和生命周期仪式;(3)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4)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帝国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宗教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信仰体系主要包括神、祖先和鬼三类;
仪式形态包括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等等;
象征体系包括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如对联、族谱、道符等)、自然物象征等等。
三、民间宗教与国家传统
所谓“民间宗教”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代表它的整体。它不仅与官方和士大夫的文化体系有差别,与制度化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也不可混为一谈。如果我们采用“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民间宗教属于“小传统”(尽管信仰或实践这种宗教的人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与作为“大传统”的官方文化、儒、道、释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大传统”比较制度化、有文字的系统化记载、受官方的承认和利用、离一般民众的生活实践较远、受上层社会的支撑等等;而民间宗教则比较弥散、口头传承比文字传承优先、不受官方承认、与一般民众的生活实践不可分离等等。
总之,第一,民间宗教和“大传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且两者各自的内部都存在不同的层面和分化。第二、民间宗教是在与 “大传统”的不断互动和交换中发展的。第三,在这种互动和交换中,民间宗教始终没有失去它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
历史学家最为关注的是第二点,民间宗教与 “大传统” 不断互动和交换。在他们看来,民间宗教不但是一种象征,同时也是改变社会文化网络历史过程的动力。
四、民间宗教与区域社会史民间宗教如何与区域社会发生关系?家神——角头庙——村庙——超村际的庙宇民间祭祀组织与区域社会结构发展。
五、祭祀圈理论及其修正:
最早提出祭祀圈概念的是日本学者冈田谦,后来参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浊大计划”的人类学者,根据浊大流域的田野调查资料再度提出祭祀圈的观念,并试图建立祭祀圈的模式。这个模式是有点回应Skinner的市场体系概念。当时Skinner的学生Crissman,曾将市场体系运用在彰化平原二林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市场体系理论不适用於解释台湾汉人社会。因此,台湾学者认为:或许可以从祭祀圈,亦即从村庙祭神的角度,不必再从市场体系来看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模式。也就是企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汉人的活动空间、人群的地域组织及社会动作等问题。
台湾学者一般认为,“祭祀圈”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公众祭祀组织。因而亦可定义为以神明崇拜为标志的地域性社会组织。这种地域组织通常以聚落或村落为基本单位,逐渐向
超村落区域扩展。
由於两岸学者自改革开放以来交流频仍,在台湾本土形成的理论也有机会传播到对岸。诸如刘永华、郑振满以及王铭铭等人的研究,对於祭祀圈名词定义以及范围的界定,略作修正,并提出更具弹性且涉及宗教与文化现象的探讨。
在大陆传统社会的区域研究中,大陆学者同样发现“祭祀圈”此类地域组织的普遍存在,但其社会性质未必“完全是老百姓的自发性组织”。从里社向村庙演变的历史过程,固然可以视为地域社会的自我组织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官方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制约。只有把 “祭祀圈”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才有可能阐明其社会性质和历史成因。
丁荷生(Kenneth Dean)在福建甫田地区进行的区域仪式体系之研究,也认为祭祀圈的概念尚不足以概括这个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应该将国家、区域、地方的文化体系视为一种开放而不是封闭的体系,而且不同层级之间的体系是有互动关系的。
【参考文献】
许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6].1975
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一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6].1975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3].1988
丁荷生、郑振满.闽台道教与民间诸神崇拜.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73].1993刘永华.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胜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3]
郑振满.莆田江口平原的里社与村庙——关于“祭祀圈”的新例证.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三秦出版社,1995
郑振满.神庙祭典社区空间秩序: 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
第四篇:生产力研究杂志社征稿
《生产力研究》杂志社征稿
【刊名】生产力研究
【主管单位】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生产力学会;山西省生产力学会;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山西省太原市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14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2768
【文章接受范围】
经济理论问题、三农问题研究、财政与金融、专题研究、决策参考、对策研究、产业论坛、企业管理、会计与审计、中小企业研究、经验借鉴等。
【期刊评价】
这是一本引起议论的刊物,原先是月刊,后来大概是投稿量太大,于是改为半月刊,质量大为下降,结果被降级为CSSCI的扩展版,现在又改回月刊,呵呵,有一些专家的优稿,也有一些凑数的次稿,很厚的一本,有的作者对它嗤之以鼻,有的作者很需要它,审稿号称3个月,如果有关系一周就知道结果。
【期刊简介】
《生产力研究》创办于1986年12月,是中国生产力学会、山西省生产力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的经济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研究经济理论、经济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方面的论文、学术动态的综述性文章。同时,作为中国生产力学会会刊,它最及时、权威地反映着全国生产力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生产力研究》推崇严谨的学术风格和规范的学术期刊办刊模式,所刊发的每篇论文均有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它要求作者,论著中所引他人观点,务须明确注明,不得含糊其辞,掠他人之美。为了与国际交流,生产力研究有英文目录和部分论文英文摘要。《生产力研究》杂志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即南京大学核心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2004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生产力学会,山西省生产力学会,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生产力研究》杂志主要刊登研究经济理论、经济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方面的论文、论述性文章。
【投稿咨询】池编辑(投稿请注明投稿)
QQ:2285344432
E-mail:lunwen2014@163.com
Phone:***
更多内容:http://blog.sina.com.cn/u/1815150385
第五篇:《世界宗教》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当代世界宗教问题透析》课程论文
班级:中澳11-1
姓名:董宇佳
学号:2011311007 论文题目:宗教文化与世界旅游关系分析
摘要: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 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宗教信徒4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65%,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宗教信徒.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对人类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及生活方式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宗教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的财富.宗教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旅游审美特点。
关 键 词:宗教 旅游 宗教旅游开发
1.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期,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使各种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以原始宗教的形式纳入到远古人类的生存体系之中。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映像社会现实的群体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始终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存在方式。
1.1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是旅游活动方式之一。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
1.2 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
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2.宗教文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前的宗教文化主要集中在一些宗教场所,如佛寺、道观等地,就其大众性而言,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同时存在着许多令人忽视的问题。
2.1 宗教人士本身的素养与功底问题
据我们研究小组近年来的抽样调查,南方某重要宗教名山的佛教僧侣中,同时诵读过《华严经》、《大藏经》、《涅磐经》三部经典的不足50%;道教人士中同时诵读过《道德经》、《易经》、《庄子》的不足48%。这样的状况怎样能弘扬宗教的哲学思想呢!更谈不上发挥宗教本身的文治教化功能和社会和谐功能了!
2.2 百姓的宗教信徒太世俗
对宗教的理解太浅薄,对于宗教的态度太功利!比如说佛教徒(信众),想发财就拜拜财神菩萨,想生子就拜拜观音菩萨„„。殊不知,佛教的教旨讲的是“因果”,因在前,果在后;先有因,后有果;先种因,后得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不是临时想要什么果就能拜到什么果的,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的社会进步意义。
2.3 现在的许多宗教场所太功利和太庸俗
一些地方的宗教场所一切向钱看的势头很明显,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意义。
2.4 现在的中国宗教缺乏讲经和释经的场所
让众多想认识宗教和了解宗教的人无法懂得宗教的真谛,因而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也就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总之,目前的许多宗教场所越来越缺乏宗教文化精神,越来越远离宗教的“普渡众生”、“智仁爱人”和“圆融和合”的社会功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缺乏对宗教文化精神的正面引导的结果。
3.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3.1 避免旅游产品单一
开发体验性强的项目,恢复重建历史上著名寺院。上世纪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阶段,百姓中流传着“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说法,形象地指出了当时人文景观中大多以寺院为主,游客每到一地必定安排参观寺庙,使游客对于寺院并不感兴趣。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宗教活动场所都纳入旅游市场当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市场规划,推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供游客参观。在旅游产品上不应以观光或求神拜佛为主,应多开发一些参观宗教仪式、宗教活动的旅游线路,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应该增加,这样才能使游客真正了解宗教文化的内涵。对一些历史上非常著名且对当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寺院在原址上进行重修,恢复其历史原貌,继续开展宗教活动,并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继续新建一些寺院,这样更有助于宗教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
3.2 避免宗教庸俗化及伪宗教的出现
宗教有严格的教规教义,有各自的祀神体系,这是一个宗教特征性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宗教旅游寺庙的经营者不顾宗教的基本规定,在寺庙中高价出售各种物品甚至出现了“高香”(价格昂贵)。有的寺庙中聘请一些“高僧”以能预知未来为名,为游客看相,往往都会说其家中亲友有难,必要请神保佑,等等。既欺骗了消费者、败坏了游客的兴致,也败坏了宗教的声誉。有些不法分子看到宗教旅游的高回报,私自建庙造像,假借开光物品,高价销售,牟取暴利。这些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宗教旅游场所应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旅游监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净化旅游市场。
3.3 加大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其宗教文化知识
导游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知识含量尤为重要。培训高水平的宗教旅游导游员,使他们既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又有专业的宗教知识素养。聘请专家及寺院高僧为导游员授课,使他们真整了解宗教文化的内涵及本地区宗教的发展状况,为地方经济服务,提升本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社会科学家,2002(7)。[3]王亚欣:《宗教文化旅游与环境保护——宗教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名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沈中印,曹诗图:《试论三峡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三峡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