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社区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社区金融小额贷款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金融创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需求行为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关性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上市公司研究
我国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地方债券发展研究
湖北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与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家电下乡”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效果分析
农村金融信贷体制的现状分析
湖北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财政金融惠农政策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金融监管发展与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汽车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监管研究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案例分析及启示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对××地区的调查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县域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社区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第二篇:农村金融体系
年级:08级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商0801
姓名:周梨梨
学号:08201141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农村金融体系
一、阅读文章
1、《农村金融体系》
2、《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3、《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二、文章简述
(一)、《农村金融体系》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下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各国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本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国家控制型的法国模式、“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等。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A、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 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B、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构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4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5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 ○
(二)、《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键,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我过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1、文章从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2、文章列述了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不足与问题 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尚待健全(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1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 ○2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趋于弱化 ○3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 ○(3)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 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同业拆借市场范围较小、农村信用社的上网拆借资格有限,跨区域性的网下拆借困难、民间自由借贷市场依然相当活跃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正规金融体系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C、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
(2)合作金融监管上的制度设计本身难以本能适应监管和发展的要求(3)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
3、创新中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1)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3)充分发挥民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一步办好农村信用社,重点在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5))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6)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7)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三)《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1、文章首先讲述了金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原因,总共提到以下三点:
(1)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农村建设(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农村信用社支农乏力
(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1)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对(2)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
3、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的设想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重构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构.(1)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支农功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是政策性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依据,(2)规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 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3)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要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 要建立金融机构社区服务的机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4)加大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5)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 在加快现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打破垄断 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 形成一个竞争型 多样化的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
(6)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分散 转移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损失
第三篇:货币及金融体系的改革
货币及金融体系的改革
经过深思熟虑推行改革防范问题发生,往往较危机出现时才采取补救措施来得更有成效。
不论是金融体系或监管架构层面的金融改革,往往都是针对个别金融危机而推行的。这是不少地区的实际经验,而当中原因不难理解:金融体系持份者大多倾向维持现状,保障自己的利益。只有危机当前,持份者利益受损,普罗市民或特别是某些阶层大受影响,一些结构性问题才会显现出来,当局也因此被迫着手改革。
以上情况虽然很常见,但也有例外,香港不少金融改革便属于后者。由于这些改革并非针对个别危机而推出,因此大家可能较少留意或关注它们的重要性。我们也较难估计若非采取防范式改革,而只是强调事后补救,究竟会有什么后果。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基于这个理由,就只着重金融危机出现后才推行改革,况且,这类改革也不见得一定比风平浪静时推行的预防性改革来得重要。
自1982年我从事货币金融管理的工作以来,香港金融改革次数之多、频率之高,与其他地区相比实属少见。在这期间我有幸参与或主理过的改革例子有很多:有些是针对个别危机而推出的,主要包括因应80年代银行危机推出的银行业改革,以及因应1997至98年亚洲金融危机推行的7项有关巩固货币体系的措施。然而,并非针对危机而推出的金融改革为数其实更多,包括:在1988年政府取得对「总结余」(货币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控制;于90年代初推出「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计划,作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于90年代引入宏观审慎银行监管模式;于1996年实行银行同业「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有效防止同业市场因个别银行出现支付困难而产生连锁效应;与此同时,政府取得对货币基础更直接的控制;以及于2005年内地当局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之前率先推出「强方兑换保证」及「兑换范围」,对货币基础实行更规范化及具透明度的控制,藉此强化货币体系。此外,我们也在平日作出仔细的应变部署,以便一旦爆发危机时启动,将损害减至最少;例如临时流动资金安排、「备用银行资本安排」,以及百分百存款担保,都是因应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推出的预防性措施。
我个人宁选防范,而非补救式的改革。但世上无人可以预见金融体系所有不足之处,不论这些不足是否会带来结构性的影响。金融创新所提供的高回报为金融机构带来不断创新的诱因,但同时亦令监管当局更难以预早掌握一切。虽然当局无法确保任何时候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但我们的目标是时刻尽力做到最好。在这方面,我纵或有点「偏心」,但我认为金管局取得的「击球率」较大多数监管机构都高。面对这场历来罕有地严峻的金融危机,香港的货币及金融体系依然稳健,运作如常,已是一大明证。当然,我们仍不能稍有松懈,反而保持高度警觉,尤其压力当前更要自我警醒,全力以赴。
面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欧美等不同地区都正在酝酿金融改革,香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密切注视,而不应盲目依从。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众多金融监管模式都有其缺点,同时也反映本港目前的模式有其过人之处,不正是清楚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任志刚
2009年6月25日
第四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大部分的农村金融问题都是围绕如何向
“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而展开的。然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无法满
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机构的形成是为了填补农村金
融市场服务空白,以服务三农为重心,满足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需求的。目前,国外有很
多发展成熟的微型金融案例,如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
部、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美国社区银行等。这些成功经营案例给我国的农村新型金融
机构以启示,目前,我国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一直在寻找其合理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文章运用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在深入研究农
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其历史轨迹演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经验,探
索了现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是内生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制度演进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2)农村新型金
融机构的成立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地区贷款供给不足、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缺位的现...更
多状;(3)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蓬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
助社和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各有特点,并出现了多种运行模式;(4)由于法律制度的欠缺、社会认知的缺乏以及新型金融机构自身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使我国新型金
融机构在运行中存在利率限制、风险控制、融资困难、组织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当等
多种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融资困境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5)我国法律政策和政府的支持对解决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不仅能够提供目前
我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机构较全面详细的信息,并且研究具有很好的政策意义:第一,完
善法律法规建设,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机构创造良好的制度支持;第二,合规经营,加强自
身建设,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第三,完善监管制度,规避经营风险,为其健康有序
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热
[ 作者:丰 华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968 | 更新时间:2008-11-26 | 文章录入:imste2008年 第 7 期 ]
(呼伦贝尔学院经贸分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民间金融的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农村政策金融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农业保险体系对农村经济的保障作用和规范保护民间金融等途径来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民间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2008)07—0012—0
2农村金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农村金融改革也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变革,走的是一条“机构路径”,在经历二十几年的改革后,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司其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种只是注重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的变革,是否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农村金融机构整体功能是否能够有效发挥还有待研究。针对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状况,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三类新型金融机构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具体表现在:①农业发展银行在功能定位和资金来源上受到局限,其盈利水平低,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退化,力度弱化,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后期的政策调整使其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退化成粮棉的收购银行,而亟须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②尽管目前农业银行还承担着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但为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和高额回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几年来实行商业化改革,实施了一系列限定农业贷款政策,其信贷重心正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商业。在负债业务上,高息揽储使得资金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③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目前惟一的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存在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权益不明确,信贷管理运作不规范,风险责任未落实等问题。此外,服务“三农”的政策性与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商业性要求有一定的矛盾,金融产品天然的趋利性使得大量信贷资金通过种种渠道大量流失。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此外,由于没有开办贷款的经验,邮储银行在经营业务初期将更倾向于审慎的原则。这将导致农民依然无法获得急需的贷款,因为最稳妥的放贷需要抵押物,但农民一般都没有可作为抵押物的资产。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也将成为邮储银行今后正常发展的障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在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中,社团法人则被排除在外,未真正实现将多种民间资本纳入农村金融领域的政策意图,也不利于运行绩效良好的社团拓展业务空间。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被排除在外。新政缺乏配套的利率政策,面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贷款数额小、成本高,风险大。资金互助社缺乏经营管理人员,资金规模制约发展,资金来源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农村保险体系尚未完善,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提供农业保险服务;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大部分地区和城市没有实行地方财政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保险补贴的政策。
1.2 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民间金融是指官方金融以外的金融形式与活动,主要有民间借贷、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基金会、民间集资等形式。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运转和调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户来自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四倍。这表明农户大部分资金借贷是在农村内部解决的,但政府一直未把民间金融视为合法,加上其自身规模的限制,大大限制了民间
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组织和借贷活动,建立在个人信用和关系网的基础上,其运行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社会公德来约束,在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此外,民间金融是在体制外和政府监管之外进行的,其融资活动可能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2.1 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形态上看似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各个金融部门功能发挥不完善,既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金融日益成为经济的核心的大趋势。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使农村金融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
2.1.1 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支持农业普遍运用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有效结合,弥补金融市场“失灵”。首先,由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着较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供应任务,因此,要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分离出来,将农业银行代理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归给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信用社承担的农业开发性贷款等政策性较强的贷款,也应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由农业发展银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政策银行的优势。其次,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局面,合理界定它的业务范围, 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从单纯的“粮棉油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甚至是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2.1.2 加强农业银行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作为商业性银行的农业银行应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保留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可以代理农村信用社汇兑结算业务,有利于解决农村信用社“汇路不通”的问题;农业银行资金力量相对雄厚,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为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规模较大的资金,为农民提供信用卡业务等现代金融服务。
2.1.3 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因此应尽快落实农村信用社各项改革的政策措施,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相容,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增强支农实力。
首先,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作为市场主体与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存在矛盾,而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实行或坚持了本身差异化的准确市场定位,是否将客户定位在农产、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起眼的小客户身上,而不是与大银行去展开竞争。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立足农业、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成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的主平台,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其次,加快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对历年累计的产权不明的资本可以明确为国有,实行委托经营或者出售,将农村信用社可以计量的出资股权化,明晰农村信用社的归属权;国家作为最大的出资人,其出资部分可以以股权形式加以确认,由省财政作为政府出资人的代表,行使其所有者的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机制,允许股价浮动,允许股权流动与退股。
再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农村经济变化和信贷需求,更新服务理念,增加服务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及时向农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在贷款投向上,既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加工,又要适当支持农户的投资和消费,做到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
2.1.4 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有着庞大的资金规模是邮政储蓄的优势,但要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并不容易,因此应尽快建设相应的管理体制
和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问题,要研究制定邮政储蓄资金有偿回流农村的机制,利用网络优势,开办零售和中间业务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
2.1.5 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明确市场定位,这是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其可以瞄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较少涉及的领域,抓住大型金融机构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调整经营战略的时机,加快发展。适当加强与大中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提高竞争力。业务经营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和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更好地满足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2.1.6 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应在农村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机构,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保险。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也应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政策优惠,以刺激其继续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及涉农贷款风险。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金融的一体化,金融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农业银行、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等可以凭借其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开展农村保险业务,拓展农村市场,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化解和分散风险,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由此,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保险体系。
2.2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和规范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的原因是正规金融的服务不到位,而民间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信息渠道广和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关于民间金融,重点在于通过法律约束和政策指导,进行规范和引导。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的情况下,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理健康发展, 将大量民间信用资金纳入公开化、规范化的运营系统当中,由金融监管当局进行管理和监控,以降低监管成本和金融风险,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同时,对不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加强限制,必要时坚决取缔;净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环境,对各种诱导农村金融消极发展的因素要严厉打击。此外,我国农村金融还急需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首先要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其次要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和按照合作原则建立的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共同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再次,中央银行要根据有关金融法律制度决定,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以维护其良好地运作,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第五篇: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予以支撑和保障。但我市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不能满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动员、配置资金和规避风险等方面的功能,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委“1355”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工作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资金结构要合理调整,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需要合理分配;二是资金规模要按照农业发展规律等客观条件,适时、适当的进行调剂;三是资金期限要根据农牧业的自然周期性,合理安排。
(三)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规避风险的金融支撑。农业属弱质产业,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 迫切需要依靠保险业来规避风险, 而农村保险服务欠缺, 加之行业风险大、经营成本高、赔付率高, 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农业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迫切需要健全的规避风险金融机制为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市农村金融体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供给短缺,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大规模资金的需求。目前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金融组织服务功能单一, 难以对农业生产安排资金支持;二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 支农信贷资金明显减少;三是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实力所限,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资金投放;四是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也难以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邮政储蓄大多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虽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的建设正逐步推进中,但基本上是空有其表,其作用尚不明显。
(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单一,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不断调整, 现已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改变, 涉农贷款显著降低;三是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少, 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四是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难以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
(三)金融避险机制发展滞后,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一是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 农业贷款风险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二是缺乏健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风险高度集中于农村信贷机构。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推进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一是以政策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服务农村发展。加强与银行、银监会的协调,增加农村网点的分布密度, 并鼓励银行在银监会允许范围内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较大数额的贷款业务;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强化支农职能。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改变利率管制太严, 农村金融机构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的状况, 实行浮动利率, 使农村的资金留在农村;三是积极引导股份制银行到欠发达县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协调银监部门和驻兰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 创造良好环境, 做好服务, 引导股份制银行到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等欠发达县区设立机构, 提高当地的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完善邮政储蓄农村信贷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设计更为可行的机制和渠道, 将邮政储蓄抽离农村的资金重新返回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 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试点;五是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政府应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进入和退出等金融活动, 分门别类地制定出标准明确的法规和监管制度;适当放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 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 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扶持一些条件成熟、运行规范、制度合理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使它们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分步骤、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组织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开展业务等;六是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加快推进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由龙头企业牵头, 发动民间资本参股, 合作创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可以有效弥补农村金融功能缺陷, 缓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另外,从全国其他省市试点工作情况看, 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在支持三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因此, 要加强与省银监局的联系,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满足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是要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对接活动, 并采取多种方式, 组织开展送金融产品下乡活动。大力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小企业贷款等信贷业务, 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减少审批环节, 提高贷款效率。二是拓展基础信贷产品。针对当前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各类金融机构要简化农户信贷程序, 适当放宽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三是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入,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积极推进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创新, 满足城乡一体化规避风险的金融需求。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五信用创建活动, 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和利率优惠, 进一步调动县、乡、村及企业和农户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作用。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 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立起银行、税务、工商、法院、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 大力宣传诚信典型, 依法制裁失信行为,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要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配合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 多渠道筹集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加强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 采取联合担保和再担保的方式, 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问题。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 探索将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农业订单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资产评估专门机构, 在农村开展土地、荒山、房屋、设备等资产评估业务。三是健全农村保险体系。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范围与覆盖面, 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 引进发展经营农业保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 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适当批设一些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 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四是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农村经济中的金融服务市场, 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 但目前农户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增收仍存在一些障碍, 因此应积极探讨成立新的农村期货组织, 作为中介来连接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小农户,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保值避险的功能。
(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