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体系文献综述
专 业 文 献 综 述
农林经济管理(2)班
宋春
12011241324
摘要:农村金融体系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运行和发展。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农村资金、满足新金融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系统也有较大发展,但现在农村的金融资金还不够庞大,不足以支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新农村建设 金融支农
1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bstract: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n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ystem in rural area.In theory,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hould include a series of financial association and kinds of services, such as financial credit, settle accounts, insurance, financial securities, affiance and so on.A good rural financial system can adjust rural funds, satisfy financial demanding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56 perc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agricultural population.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not only China’s rural economy but also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as made a great development.But rural financial funds are not enough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village to analysis issues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come up with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of pluralism rural financial system.Key word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
financial supports of the village
2
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从地域上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县及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因此,综合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内容和地域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是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李保颖,2007.4)。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与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把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环境、基于自身偏好所分散做出的分散化金融决策加总为社会集中的金融决策,从而使现代化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主要功能包括转移经济资源、聚集和分配资源、便利清算和支付、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和激励功能(张微娜,肖诗顺,2010)。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看,还存在地区发展失衡、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农村信贷风险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有效需求受到压抑等问题(齐明,2007)。
一、国内外农村金融理论
(一)国外农村金融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于1973年相继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标志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使得经济与金融发展处于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状态,并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在实践中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其后,赫尔曼(Hellma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金融约束”理论指出了市场的不完善性以及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进而使得在实践中“不完全市场理论”逐渐替代“农村金融市场论”而占主导地位。
(二)国内农村金融理论
李人庆(2000)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作用的发挥,不只取决于价格机制或是自由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还取决于其所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外部环境,因此提出要改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化。李静(2002)主持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课题,指出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应适度开放市场,允许新的符合条件的、产权明晰的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加入农村金融机构,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国家制定相关的秩序政策,在适度的管制下,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公平,公开,有序的竞争,以一个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秩序的形成。张杰(2003)认为,农村金融供给的缺乏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造成的,即体制内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借贷远不能适应体制外产生的金融需求。何广文(2004)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中小经济主体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差别很大,对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农村金融方式选择上,应该坚持多样化的道路。翟书斌(2004)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比较明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组织基础”,制度建设滞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市场运行不规范,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下:农村金融融资规模小、力度小,滞后的农村金 3 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矛盾。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93年)农村金融体系恢复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建立系统性农村金融体系阶段.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这一体系应当包括以乡镇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三阶段(1997年-2002年)清理整顿阶段.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
第四阶段(2003年-今)进一步改革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到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进入2003年以来这一政策趋势日益明显且力度不断加大。(齐明,2007)
三、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孙培宽(2006)认为,第一,我国农村地区资金外流问题比较严重,信贷支农资金不足问题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起不到应有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第三,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第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第五,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制约了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第六,农村地区征信工作起步较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农”贷款的取得。第七,农业保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农业生产起不到应有的保障作用。第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弱势化发展,制约了其业务的创新和电子化水平的提高。第九,统一的金融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效能。
中国建设银行的吴霞红(2010)认为,就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变化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面收缩。第二,涉农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投入力度相对减弱。第三,涉农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水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第四,吴霞红也认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严重。
宋根节(2008)认为,目前中国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 4 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较为薄弱,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农村地区资金大量外流,农村贷款严重不足,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配置背离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影响着当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研究
齐明(2007)认为,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合理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以及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并且需要理顺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系。
罗胜强(2006)认为,小额信贷的发展能够为经营型小农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帮助,同时,通过针对不同需求主体的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使维持型主体向经营型主体转化,经营型主体向市场型主体转化。具体来说,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化解乡村债务,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立法,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注重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引导和扶持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业保险体系。
李建国、刘淑萍(2007)认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第一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包括将农村信用社纳入政策性银行范畴、改造农业发展银行和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范围;第二,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第三,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第四,改革邮政储蓄制度,遏制资金外流;第五,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服务“三农”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滞后发展己经导致了农村金融运行效力低下,致使农民需求得不到满足,服务“三农”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我国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还缺乏经验,不仅如此,农村金融体系所处环境—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严重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壮大,造成它病弱、脆弱(雷启振,2009)。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信贷资源不足、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等等。在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上,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以较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小额信贷、遏制农村资金外流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
参考文献:
[1] 李保颖.对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探讨——基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4).[2] 张微娜,肖诗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3] 齐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8,(5).[4] 罗胜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2007,(3)[5]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6]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 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10)[8] 孙培宽.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9] 吴霞红,浅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商界,2010,(12)
[10] 李建国,刘淑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J],河北金融,2007,(3)[11] Jacob Yaron etc.Rural Finance-Issue, 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 The World Bank, 1997:58~136 [12] 雷启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农”实证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2009,(6)[13] 宋根节.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三农问题研究,2008,(10)
6
第二篇:农村金融体系
年级:08级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商0801
姓名:周梨梨
学号:08201141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农村金融体系
一、阅读文章
1、《农村金融体系》
2、《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3、《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二、文章简述
(一)、《农村金融体系》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下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各国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本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国家控制型的法国模式、“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等。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A、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 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B、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构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4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5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 ○
(二)、《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键,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我过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1、文章从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2、文章列述了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不足与问题 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尚待健全(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1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 ○2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趋于弱化 ○3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 ○(3)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 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同业拆借市场范围较小、农村信用社的上网拆借资格有限,跨区域性的网下拆借困难、民间自由借贷市场依然相当活跃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正规金融体系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C、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
(2)合作金融监管上的制度设计本身难以本能适应监管和发展的要求(3)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
3、创新中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1)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3)充分发挥民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一步办好农村信用社,重点在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5))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6)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7)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三)《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1、文章首先讲述了金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原因,总共提到以下三点:
(1)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农村建设(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农村信用社支农乏力
(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1)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对(2)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
3、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的设想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重构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构.(1)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支农功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是政策性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依据,(2)规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 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3)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要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 要建立金融机构社区服务的机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4)加大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5)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 在加快现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打破垄断 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 形成一个竞争型 多样化的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
(6)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分散 转移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损失
第三篇: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社区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社区金融小额贷款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金融创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需求行为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关性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上市公司研究
我国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地方债券发展研究
湖北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与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家电下乡”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效果分析
农村金融信贷体制的现状分析
湖北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财政金融惠农政策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金融监管发展与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汽车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监管研究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案例分析及启示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对××地区的调查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县域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社区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第四篇: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予以支撑和保障。但我市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不能满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动员、配置资金和规避风险等方面的功能,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委“1355”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工作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资金结构要合理调整,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需要合理分配;二是资金规模要按照农业发展规律等客观条件,适时、适当的进行调剂;三是资金期限要根据农牧业的自然周期性,合理安排。
(三)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规避风险的金融支撑。农业属弱质产业,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 迫切需要依靠保险业来规避风险, 而农村保险服务欠缺, 加之行业风险大、经营成本高、赔付率高, 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农业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迫切需要健全的规避风险金融机制为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市农村金融体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供给短缺,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大规模资金的需求。目前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金融组织服务功能单一, 难以对农业生产安排资金支持;二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 支农信贷资金明显减少;三是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实力所限,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资金投放;四是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也难以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邮政储蓄大多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虽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的建设正逐步推进中,但基本上是空有其表,其作用尚不明显。
(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单一,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不断调整, 现已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改变, 涉农贷款显著降低;三是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少, 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四是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难以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
(三)金融避险机制发展滞后, 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一是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 农业贷款风险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二是缺乏健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风险高度集中于农村信贷机构。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推进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一是以政策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服务农村发展。加强与银行、银监会的协调,增加农村网点的分布密度, 并鼓励银行在银监会允许范围内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较大数额的贷款业务;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强化支农职能。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改变利率管制太严, 农村金融机构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的状况, 实行浮动利率, 使农村的资金留在农村;三是积极引导股份制银行到欠发达县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协调银监部门和驻兰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 创造良好环境, 做好服务, 引导股份制银行到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等欠发达县区设立机构, 提高当地的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完善邮政储蓄农村信贷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设计更为可行的机制和渠道, 将邮政储蓄抽离农村的资金重新返回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 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试点;五是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政府应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进入和退出等金融活动, 分门别类地制定出标准明确的法规和监管制度;适当放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 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 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扶持一些条件成熟、运行规范、制度合理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使它们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分步骤、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组织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开展业务等;六是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加快推进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由龙头企业牵头, 发动民间资本参股, 合作创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可以有效弥补农村金融功能缺陷, 缓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另外,从全国其他省市试点工作情况看, 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在支持三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因此, 要加强与省银监局的联系,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满足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是要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对接活动, 并采取多种方式, 组织开展送金融产品下乡活动。大力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小企业贷款等信贷业务, 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减少审批环节, 提高贷款效率。二是拓展基础信贷产品。针对当前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各类金融机构要简化农户信贷程序, 适当放宽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三是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入,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积极推进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创新, 满足城乡一体化规避风险的金融需求。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五信用创建活动, 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和利率优惠, 进一步调动县、乡、村及企业和农户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作用。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 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立起银行、税务、工商、法院、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 大力宣传诚信典型, 依法制裁失信行为,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要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配合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 多渠道筹集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加强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 采取联合担保和再担保的方式, 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问题。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 探索将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农业订单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资产评估专门机构, 在农村开展土地、荒山、房屋、设备等资产评估业务。三是健全农村保险体系。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范围与覆盖面, 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 引进发展经营农业保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 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适当批设一些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 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四是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农村经济中的金融服务市场, 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 但目前农户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增收仍存在一些障碍, 因此应积极探讨成立新的农村期货组织, 作为中介来连接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小农户,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保值避险的功能。
(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处)
第五篇: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完善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完善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进“三农”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金融生态;民间借贷
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农业银行进入了实质性的股份制改造阶段。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加大,已由专司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扩大到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等业务。随着银监会又批复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业务,标志着农业发展银行已由粮棉油收购银行转变为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改革,充实了资本金,成立了省联社。在陕、晋、川、黔四省进行的只存不贷的小额信贷试点,为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和金融多元化打开了一条通道。一个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骨干和支柱,以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银行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框架体系已清晰可见。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仍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1、农村金融改革进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且步伐较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基本还处于机构设置不灵活、业务单
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等问题的金融改革初级阶段,其改革进度远远滞后于城市金融,与城市金融体系很难接轨。
2、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2007年末,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13%,全国为69.102%,比全国低12172个百分点;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1.72%,全国为15.166%,相差519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目前农村的资金需要量则远高于其投入量,说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充分服务于农村经济。
3、网点覆盖面小,业务发展单一
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15万个,平均每万人1134个;而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17万个,平均每万人136个。在覆盖范围如此狭小的情况下,我国农村金融在业务上还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4、风险程度高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07年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6.13%,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54.11%,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19%,整体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基本都是负数;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案件数量普遍偏高,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就占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
5、工作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不够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文化程度低,高素质人才匮乏,年轻员工占比低,年龄趋于老化,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问题日渐突出。其中,抽样调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本科学历占比不到1%,平均年龄接近40岁。在管理上,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较低,辖内尚未联网,并且农村信
用社至今还在实行贷款4级分类。
6、经营环境差
在竞争环境方面,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在信用环境方面,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在监管环境方面,农村金融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行政干预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007年1月,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品种比较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显著增强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按照这一改革目标要求,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转变政府职能。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要重新界定职能边界,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放弃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在实行审慎监管的同时,逐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允许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机构设立,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充分竞争、有效率和开放式的市场。
2、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混合型金融体系。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总体上讲,近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合作性金融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将吸纳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未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以股份合作制金融为主转变。
3、实行商业原则与市场运作。市场机制是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坚持市场机制推动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综合效能。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2、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相互补充和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要重新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其财政作用;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其次,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已有的互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尝试成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健全由政府协
调组织,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建立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组织等。
3、改革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现有业务范围。首先,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再次,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最后,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除此之外,政策性金融还可以在建立贷款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农村金融组织结算体系、建立金融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发挥作用。
4、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同时,应该积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及思想,引导农民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从而决定了金融需求上的差异,在组织管理形式上应实现多样性,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一,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郊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合作银行是信用合作组织发展的高级形式,在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业务实际上已经商业化,服务对象以城镇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故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纳入城市商业银行,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以收购信用社;第二,在股份合作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股份合作制信用社。股份合作制是介于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兼具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某些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采取群众自愿组合,并以资金、实物、技术等作为股份形式投入,实行集体经营、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该制度保持了股份制企业筹集资金、按股分红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合理内核。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把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股份合作制金融企业,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第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坚持合作制模式。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仅农业为弱质产业,且有中低收入者的弱势群体对合作制有强烈的制度需求,客观上需要信用社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5、支持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重要原因。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短和频率高的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满足这类资金的需求。民间金融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和服务于民间等特点,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政府应重视并创造条件实现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功能互补,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绩效水平。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通过给予金融机构的组织身份,明确设立条件,加强金融监管和自律,逐步将目前存在于农村地区的合会、基金会、互助会等民间金融组织纳入到合法化轨道中来,或转为小额贷款组织,或组建社区金融机构;其次,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农村,解决一部分农村资金来源问题;最后,加强管理,限制、打击有违公平原则、存在过高风险的非法民间借贷,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和金融欺诈行为。
6、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国家要从宏观上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一是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应先由各地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根据地方性法规试点情况,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二是可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或农业保险局等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或协调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我国财力有限,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在保费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经营管理费补贴。四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企业所得税可以参照外资保险公司15%的税率征收。五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充分调动中再集团等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千山.农村金融运行的中国特例及理论解释[N].金融时报,2004(11).[2]谢淑娟.对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06(16):282-284.[3]谷慎,李成.金融制度缺陷: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J].财经科学,2006(9)
[4]袁平,章力建,杜房坤.关于推进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5]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J].求是,2007(5)
[6]王晓云.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J],农村经济,2006,(2)
[7]李金珊.农村金融体系中信用社与合作金融应有各自的空间[J],财政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