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
美联储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包括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家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以及数千家私营的会员银行。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是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由7名委员组成、负责决定全国货币政策,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各区域性分行、会员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活动及业务有广泛的监督和管理职责。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用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机构,由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7名委员和5名区域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其中必须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余各分行轮流参加)。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是按照1913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
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全凭自愿而定。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由该系统为会员银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担保,但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对这部分资金,联邦储备系统不付给利息。
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1986年4月1日,美国完全取消对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样各种银行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对存款付多高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现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等因素,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倒闭率不断上升。
1984年有79家商业银行倒闭,1985年为120家,1986年为150家,1990年高达200家。其中,1984年位列美国10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破产,1991年初拥有230亿美元的新英格兰银行集团破产,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震动
是巨大的。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银行的股票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银行的股价甚至不到其帐面价格的一半。
中美金融的比较
首先,中国金融和美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出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大、金融工具多、产品链条长、资金能量强,这种“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发展到“过度”,不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作用。而中国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体实力差,这种“初步”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多年存在的企业融资难、投资渠道狭窄等
第二,中国金融和美国的运行机制不同。美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极高,华尔街具有超级话语权,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趋利化、金融活动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杠杆化,虽然这些特征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下降和逆转,华尔街的话语权也在下降通道之中,但其高度市场化的根本特征不会改变。反观中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行政管制较强,金融压抑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为,金融机构活力不足,例如金融创新严格审批、金融业务较为单
一、金融服务能力较弱,等等。当然,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低既有历史和客观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我们需要的是正视这样的现实。
第三,中国金融和美国的开放程度不同。美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场,表现在其金融机构全球发展、金融体系运用全球资源、金融市场有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而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表现在难以有效运用全球资源,缺乏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这和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想符合。
中美金融体系的特点
当代金融体系主要有两种导向,即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
中国是银行主导型,银行对企业交往密切,掌握一定客户信息,银行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监督成本,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美国为市场主导型,是以市场为主导。
中美税负差异
(一)两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异
所谓税收管辖权,是指国家在税收领域上的主权,是一国政府行使主权征税所拥有的管理权力,它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目前在国际税收领域,通行着三种税收管辖权,即所得来源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中国行使的是所得来源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而美国则同时采用三种税收管辖权。美国税收管辖权的管辖对象具体包括两类:(1)美国公司的世界范围所得。(2)外国公司的美国源泉所得。而中国税收管辖权的管辖对象包括:(1)中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2)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3)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由上可知,美国注重注册所在地,而中国则强调实际经营管理地。
(二)两国税率差异
从国内情况看,银行业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从税收收入构成看,又以营业税为主,当前我国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明显高于实行3%税率的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等行业。因此,其税率高低对我国金融机构税收负担影响很大。
(三)两国税基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中的税基就是企业应税所得。众所周知,从总所得到应税所得,要经过一系列的扣除,这在中美两国是一致的。但对于哪些项目可以扣除,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该扣除多少,两国规定则不尽相同。相比而言,美国对折旧费用的提取实行放松管制,采用加速折旧法,因而实际税率大大低于名义税率。
中美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方式比较
首先,中美两国之间在审慎监管的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新《细则》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所规定的审慎性条件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其内容包括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持续经营业绩、遵守审慎会计原则并取得会计事务所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无不良信用记录、具有良好的行业声誉和社会形象、母国政治经济稳定且金融监管当局已与我方监管机构建立良好沟通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对金融业投资人的其他相关要求等。
其次,中美两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的确定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的确定方式是国际参照型的,而美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的确定方式是美国参照型的。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标准是依照国际先进水平确定的,如要求对方有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持续经营业绩、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等。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的确定是美国参照型的。由于从1979年以来美国实行金融机构统一评级
系统(UFIRS),全美的金融机构都要按照CAMELS规定的六要素(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性、流动性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进行五级分类评估,这样就在事实上为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按照美国国内金融机构的状况确定市场准入标准提供了前提
第三,中美两国在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措施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除《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所规定的行政监督检查权外,新《细则》还增加了非行政性监管措施和特别监管措施。非行政性监管措施包括增加对外资金融机构授信集中度的监测要求、监测外资金融机构异常资金流出情况、对外国银行分行侵蚀营运资金等情况予以监控等要求。特别监管措施主要是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非审慎性经营行为采取的,包括约见外资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警诫谈话、要求定期就有关问题提交报告、对业务开展或资金流出入提出限制性措施等。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不仅具有行政机关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准司法机关的属性,这就决定了在监管措施方面,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不仅具有中国监管机关所具有的行政性的措施、非行政性的措施,而且还具有中国监管机关所没有的准司法性措施。这些准司法性措施包括禁止令、中止或终止联邦存款保险、提起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等。当美国的监管机构发现已经、正在或将要从事有悖于经营安全性要求的行为,已经、正在或将要违反某项法令、规定或附加规定时,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发出禁止令的形式要求外资金融机构停止其错误做法,并对其造成的损失进行修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暂停或终止外资金融机构的联邦存款保险资格,作为原告提起民事和刑事訴讼。
由此可见,虽然中美两国的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在监管的基本原则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性,但在审慎监管的内容、市场准入标准的确定方式和监管措施三个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前两个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为我们丰富和完善外资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的内容和推动市场准入标准由国际参照型向本国参照型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美两国监管措施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两国法治环境的差异,这方面的差异虽难以消除,但也可以为我们通过特别立法的形式赋予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权限提供参考。
第二篇:解读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
美联储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包括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家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以及数千家私营的会员银行。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是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由7名委员组成、负责决定全国货币政策,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各区域性分行、会员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活动及业务有广泛的监督和管理职责。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用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机构,由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7名委员和5名区域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其中必须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余各分行轮流参加)。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是按照1913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
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全凭自愿而定。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由该系统为会员银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担保,但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对这部分资金,联邦储备系统不付给利息。
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1986年4月1日,美国完全取消对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样各种银行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对存款付多高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现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等因素,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倒闭率不断上升。
1984年有79家商业银行倒闭,1985年为120家,1986年为150家,1990年高达200家。其中,1984年位列美国10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破产,1991年初拥有230亿美元的新英格兰银行集团破产,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银行的股票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银行的股价甚至不到其帐面价格的一半。
美国金融体系是全球最大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它在美国国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美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造的产值大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非常之大,因此它对全球的影响力度也就非常大,只要格林斯潘一宣布降息,恐怕这就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事情了。
美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两大类:储蓄类和非储蓄类。储蓄类金融机构是真正影响美国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它直接左右着美国的经济前途与方向。非储蓄类金融机构主要指股票经纪人。所谓股票经纪人实际上就是倒股票的,他劝别人购买股票,买卖做成之后从中收取佣金,但他自己却从不拥有股票。而券商则是从事股票买卖的,既要买进来,也要卖出去,可他们并不依靠手续费来挣钱,可以说算得上是个零售商,但就股票经营而言,也只能算是中间商。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在美国始于1933年。此前的银行既可以做投资又可以做储蓄,二者兼有,而此举直接的后果是引发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导致许多银行垮台。此后美国政府对此做出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如果银行要吸纳百姓积蓄,则不能从事证券投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储蓄类银行与投资类银行的区别。
退休基金
退休基金在美国金融中占有很大比例,各大公司对此都有3%~5%的贴金,但这笔钱只能在退休以后才能拿到手,如果要提前将这笔钱取出来就得交罚税。退休基金的来源是个人掏一部分和公司补贴一部分,个人掏的那一部分在税收的时候就被划去了,不必再对此交税。关于退休基金这一块基本都在股票市场上运转,由于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现在有许多美国人担心这将给自己未来的退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保险
保险属于金融范畴,尤其是人寿保险中的投资保险,也就是说,你现在可以每月交一定的钱作为投资,保险公司保证给你一定的回报率,若干年后你要是出了事,则按照保险的额度来赔偿;如果没出事,那就连本带息都还给你。这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极具诱惑力,觉得要是买了保险如果不发生意外,到时候钱不仅可以全都拿回来,而且还会得到投资的收益。
金融服务公司与信用社
金融服务公司在美国非常之多,有些公司的规模非常之大,其经营范围从买车贷款到信用卡再到卫星租赁。但是,金融服务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
信用社也是美国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成员,一般被定义为非盈利机构,它通常为自己的成员提供某些贷款,比如买车、购房等,而利率都比别的地方低,其原因在于它的非盈利性。
储蓄类金融机构
储蓄类金融机构是吸收储蓄的地方,需要老百姓到那里去存钱。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储蓄类金融机构中占有很大比重,约为65%。储蓄类金融机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最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美国的货币供应。储蓄类金融机构在美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储蓄类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吸收存款。在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途径是提供支票账户,而支票账户是没有利息的,客户在银行开一个支票账户把钱存进来,然后银行给客户提供使用支票的方便。商业银行用这种方法从民间吸收资金,然后将其用于商业投资。
储贷行与共同储蓄银行
储贷行和共同储蓄银行属于结支类的商业银行,但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不同,它们不像商业银行那样依靠没有利率的支票账户来吸收存款,而是依靠储蓄账户来吸收存款。其特点有点像定期存款,客户把钱存到银行,银行要给客户付利息,虽说不是定期存款,但却限制客户每月最多只能填写两三张支票,不能多写。这类金融机构用这种方法把钱吸收进来,然后主要用于老百姓的住房贷款。现在的美国,结支类的商业银行与储蓄类的商业银行二者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银行的特许与审计
由于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所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认为在美国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在美国,目前仍然有某些领域是在政府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操作,其中包括金融业、电信业、制药业等。由于政府对这些行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所以,对于银行的建立及其运作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特许”。
“特许”在美国分为两种,大而言之就是有两类银行:一类叫做国民银行,也就是National Bank。NationalBank必须要向美国财政部中主管货币的机构提出特许申请,并且要在联邦这个层次上来审核。因为美国早期的银行都是从各个州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开始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类叫做州立银行。成立州立银行必须向所在的州提出特许申请。从数量上看,州立银行比较多,但其规模都不大,从资金方面看,National Bank的资金占有量非常大。
所谓对银行“特许”的“审核”过程,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在国家层面上对金融业的控制。在所有对金融业的控制中,“审核”属于最高级别,在其下面就是美联储系统。
美联储系统是一个具体对银行作出各种管理和控制的实体,并且也是对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做出各种管理和控制的实体。
联邦储蓄保险
在“特许”和“审计”再往下一个层面就是联邦储蓄保险。联邦储蓄保险的目的是要解决一旦银行垮台储户的存款如何处理。如果因为银行的破产储户的钱就没有了,那谁还敢往银行里存钱?而一旦出现了那样的事情,其金融系统也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系统。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于是产生了联邦储蓄保险。美国法律规定,所有的联储成员都必须加入联邦储蓄保险。加入联邦储蓄保险需要缴纳保险金。通常,非联储成员也去参加联邦储蓄保险。在美国,几乎所有银行的大门口以及所有的支票上都标明自己属于联邦储蓄保险成员,这就是告诉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里存钱。目前在美国只有3%~4%的银行没有参加联邦储蓄保险,换句话说,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参加了联邦储蓄保险。
美联储成员
美国的National Bank,即在联邦注册的那些银行,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联储成员,比如像Citybank这样的银行就一定是National Bank,它也一定是联储成员。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国民银行都是联储成员,州立银行是否要参加联储,这要由银行自己作出决定。所以,并非所有的州立银行全部都是联储成员。
联邦储备系统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1913年由当时的威尔逊总统签署法案批准成立的。其背景是在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动荡不安,且一次次地给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所以当时的美国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即中央银行。
建立中央银行系统的重要目的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监督金融机构,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营,为政府和社区提供金融服务。
钞票印制与货币发行
美联储银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印制钞票。美国的所有钞票都有美联储的印记,随便拿出张钞票都可以识别出是那家美联储银行发行的。美国的货币发行工作由美联储下属的12家区域性储蓄银行来完成,各银行发行属于自己业务量的货币。
而货币的印制则由造币局完成。造币局并不归属于美联储管辖,它归属于美国财政部的一个下属机构,银行必须付给财政部印刷纸币的费用才行。
在纸币发行中,区域性的美联储银行要用自己的资产作为抵押,也就是说,所发行的纸币不能超过该银行的资产。
金属币也由造币局制造,并由美国财政部支持。美联储系统在取走金属币时,一枚5美分的硬币必须付给造币局5美分的钱,一枚1美元的硬币就得付给造币局1美元才行。
贴现率的调整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早已被写入联邦法案之中:要有最大的产出和最大的就业,并要稳定价格,还要有一个合理的长期利率。这些内容都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并且必须被实施。其具体做法是:调整贴现率、调整储备率和开放市场操作。
印度金融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实现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了8%,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亮点。印度的金融体系承袭于英国殖民地时期,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具有相对有效制度基础设施。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逼迫下,印度进行了金融改革。改革后,印度金融体系的效率、竞争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
印度金融业的构成
印度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构成。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地区农村银行(RRBs)、金融机构(FIs)和非银行金融机构(NBFCs)等。银行部门是印度金融体系的基石,受中央银行监管。印度的金融市场由货币市场、政府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
印度的银行体系
印度的银行体系由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RRBs)组成。印度储备银行(RBI)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它是国家银行体系的管理者,同时负责制定国家的货币政策,负责实施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必要干预,也是印度国际货币储备的保管人。
印度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主要部分,包括公营银行、区域农村银行、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总数接近300家。从所有制看,可划分为国有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三类。
另外还可以分为表列商业银行和非表列商业银行。表列商业银行是指实际资本在50万卢比以上(包括50万卢比),在央行保持其定期或活期负债的最低百分比数,并向央行抄送周报的银行。因为它们被列入央行的银行表,所以称为表列商业银行。列表银行享有自由汇款、票据贴现、向央行买卖英镑和卢比以及有价证券的便利。表列商业银行在印度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资产占到整个金融体系资产的75%。
合作银行分为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它们是印度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农村合作银行又分为长期信贷合作机构和短期信贷合作机构。印度国家银行(SBI)是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该行在印度有9120家分行,还有65个办事处分布在全球32个国家。它的主要职能是为农村银行、中小型企业项目筹措资金,在为零售和批发业提供金融服务中有着领导性地位。该行是印度唯一一家进入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是印度第二大银行,也是最大的私营银行。该银行在印度拥有955个分支机构,并在17个国家有办事处。
印度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82年,属印度政府所有。该银行成立的宗旨是为印度的对外贸易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便利、促进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
印度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印度的金融机构中有13个是国家级的、46个是邦一级的。国家级的金融机构包括长期贷款机构、特殊机构和投资机构,其中包括保险机构。邦一级的金融机构包括邦金融机构和邦工业发展公司,后者主要为企业提供项目融资、设备租赁、公司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为零售企业提供贷款和分期付款融资,由央行监管。政府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商(PDs)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的国有保险机构主要有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和综合保险公司。前者主要负责人寿保险业务,后者负责非人寿保险业务。从2000年开始,印度允许私营的(国内以及国外的)保险公司进入其国内市场。尽管对国外保险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仍然很严格,只有26%,但是已有19家合资保险公司陆续获准成立。
印度证券机构
印度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其历史超过百年,监管制度比较严格。经过多年运作,所有交易市场已经联网,实现终端交易,私营企业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间接融资或直接融资。印度的证券机构主要由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商(基金公司、从事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股票经纪公司等)组成。印度共有证券交易所23家,其中孟买证券交易所是全亚洲最早的交易所,也是印度最大的股票交易场所。印度目前共有9644家上市公司,其中在这个交易所上市的就有5247家。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是印度第一大债券市场,也是印度最早开启网上交易的交易所。
印度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竞争及各服务行业采取了一种由独立监管机构监管的金融制度。而在有些部门,监管部门的角色则由政府扮演。
印度政府财政部是印度金融业的监管部门。每年的2月28日,财政部会向国会递交一份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包括税收及几乎所有部门的政府政策变更、印度政府各部委的预算和其他拨款。财政预算经由议会讨论通过,并以法律的形式执行。
印度储备银行(RBI)创建于1935年,是印度的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是印度金融和银行系统的监管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外汇管制规范。《1949年银行监管法令》(Banking Regulation Act)和《1934年印度储备银行法令》授权印度储备银行为印度银行业监管机构。
另外,印度还设有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商业银行部门由公有银行、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组成。公有银行包括印度国家银行及其7家联营银行,以及其他19家政府银行,约占印度整个银行业份额的四分之三。印度政府持有公有银行的大部分股份。印度的金融机构采取两级制,共有13个全国性机构和46个邦级机构。全国性机构由定期信贷机构、专门机构及投资机构构成,包括保险业。邦级机构包括邦金融 机构和邦工业发展公司,主要向企业提供项目贷款、设备租赁、企业贷款、短期贷款及票据贴现便利等服务。政府持有这些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股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印度储备银行监管,提供贷款和消费信贷,主要针对零售资产。
一直以来,印度保险业都由国有人寿保险公司(Life Insurance Corporation)和通用保险公司(General Insurance Corporation)及其四家分公司掌控。目前,印度政府允许的保险业外商直接投资最高比例为26%。自该规定做出之后,一系列新建的合资保险公司开 始进入人寿和通用保险市场,其在保险市场中的份额也与日俱增。根据《1999年保险发展及监管法令》规定,保险发展及监管局(IRDA)是印度保险业的监 管机构。根据《外汇管理法》(FERA),印度储备银行主管印度的外汇监管。印度政府放开了外汇管制,经常账户内的卢比可以自由兑换。即便是非居民的资本账户也几 乎可以完全兑换卢比。外商获得的利润、股息和出售投资所得收益都可全额汇回。印度公民的在印收入资本账户需受相关限制。
根据《1992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法令》建立的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是印度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目前,印度有23家获得承认的股票交易所,其 业务需遵守印度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些交易所构成一个组织有序的证券市场,交易由中央和邦政府、公有部门公司及私有部门公司发行的证券。孟买证券交易所 和国家证券交易所(National Stock Exchange)是印度最主要的证券交易所。根据公司化进程的要求,这些股票交易所已经改制成为公司,经纪人只持有很少的股份。除了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 法令,《1956年证券合同(法规)法》和《1956年公司法》也对股票市场具有监管效力。
第三篇: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研究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研究
住房金融是以住房信贷为主的各种住房信用的资金的交易活动,是以踌躇,融通住房资金为核心的住房金融市场,住房金融体系以及住房金融运行机制的总称。它不同于一般金融的基本特征是住房资金融通具有长期稳定性和政策性。各国的住房金融政策均呈现出政策性和经营性的二重特点,在住房金融体系中,住房金融结构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世界各国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住房金融制度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将住房金融制度分为三个种类:市场主导型,合同储蓄型与强制储蓄型。
(一)美国住房金融制度构成: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住房金融制度。美国住房金融一级市场的行为主体,包括贷款购房人、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和一级市场保险机构。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购房人签订抵押贷款借款合同,金融机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购房人按约定逐期还本付息,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行为主体,包括抵押贷款发放机构、政府支持企业、二级市场担保机构和投资者,其运作机制实际上就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并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分散了贷款发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了住房金融一级市场的流动性,为促进住房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的实现,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和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分别负责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监管,由于一级市场上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众多,难以实施直接监管,因此美国政府将全国分为12个片区,相应建立了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作为联邦贷款银行系统的成员机构,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共吸收了8104家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作为会员,使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通过直接监管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间接实现了对一级市场的监管。二级市场上则由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负责监管联邦全国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
(二)运作方式:
按参与住房金融机构和住房金融工具的资金来源、运行方式不同可分为: 一类:参与住金融的机构和住房金融工具结合的开放式的住房金融结构。这类住房金融结构的资金全部直接来自金融市场,其典型国家如英国、美国。国家的政策性体现在减免税收形式的货币补贴、政策性保险方面。二类:政策性、商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和住房金融工具结合的封闭式、开放式混合的住房金融结构。
①实行业务分离型银行制度。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完全分离,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分开。商业银行只能从事短期贷款和买卖政府公债,不能从事长期放款和发行、认购、经销、包销证券等投资银行业务。
②建立“条例”,规定银行计息存款所支付存款利率最高限。
③允许给客户提供支票账户,取消支付活期存款的利息。
④创立存款保险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规定联邦注册银行必须参加存款保险。州注册银行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存款保险。美国商业银行经过近200 年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双轨注册、单一制和分业型的商业体制。
美国的专业住房金融专业机构是节俭机构。节俭机构有两种类型: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分布在美国全国各地,除少数是大机构外,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互助储蓄银行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平均规模比储蓄贷款协会大。节俭机构最早是合伙制,存款人就是所有者,后来立法规定可以将合伙制转变成股份公司制的结构。住房金融主要依赖于直接融资。工业革命加快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大萧条孕育了美国新的金融体系,也确立了美国现代住房金融的运行框架。新政金融改革为了避免住房金融市场受到一般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将住房金融和一般金融市场隔离开来,建立类似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住房金融体制。这一体制的特征是:
1、建立与联邦储备体系平行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体系。
2、节俭机构组织形式与商业银行的单一银行制度类似,禁止跨州经营,不得在州外设立分支机构。
3、节俭机构不允许为客户提供支票账户。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吸收客户小额储蓄存款发放居民住房抵押贷款。
4、相继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退伍军人管理局和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等政府机构。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主要是为较低、中低收入家庭和以前在军队服役人员购买住房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通过购买和出售由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担保保险的抵押贷款,发行债券为住房市场和大规模资本市场之间提供直接联系,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的出现为美国住房金融向二级抵押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节俭机构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一系列的危机,此时抵押市场的份额开始逐渐下降,商业银行在抵押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加。从 70 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二级抵押市场的机构和工具创新不断增加,抵押市场逐渐超过一级市场。
(三)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特点:
美国的住房抵押市场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第一,私人信用占住房抵押市场的主导地位。住房信贷活动基本上是由各种私人金融机构诸如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或人寿保险公司等自发地组织经营,经营风险均由这些私人的金融机构承担。第二,各种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业务活动形成住房金融市场的完整网络。住房抵押是基本信用形式,在这种信用形式下,派生出许多其他的信用形式,信用提高层次如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给借款人提供抵押偿还保险和保证。二级市场中抵押债权证券化中资产的出台、组合包装、信用提高、上市流通形成完整的资产证券化信用,另外还有一些机构以专门储蓄筹资等。由此,美国的住房信用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三,美国住房金融市场具有充分高度的竞争机制以及资场中两级市场体系完备,因而美国住房抵押市场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第四,政府住房金融动构成住房抵押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房金融运行机制的主要环节都有政府参与。在初级市场,政府对个人的住房抵押提供保险;在二级市场,政府机构为证券化资产信用提供活动空间另外还有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稳定住房金融系统,促进住房抵押的资金流动性、保障住房抵押资金的供应并调节二级市场。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的住房金融运行机制(2)明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能
一是完善住房资金初始交易的一级市场,构建住房抵押信贷证券化和住房证券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市场,加快推进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住房金融创造运营基础。二是实施对住房金融市场的调控,使住房金融活动规范化、合理化。首先应完善住房金融监管法规,建立健全房地产抵押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加大住房信贷投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其次是建立政策性住房银行,我国的实践证明,政策性与经营性住房金融业务混合动作有诸多弊端。因此,把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 分离出来就显得日益迫切。从长远看,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应在改变委托商业银行办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自身的操作目标、运作和监管的方式,形成一个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机制并存,多层次、多渠道共同运作的住房金融机构系统。
第四篇:解读美国金融体系
解读美国金融体系
金融电子化,2004年6月14日,作者:贾凯
解读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是全球最大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它在美国国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美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造的产值大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非常之大,因此它对全球的影响力度也就非常大,只要格林斯潘一宣布降息,恐怕这就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事情了。
美国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长度只有两百多年,相对而言,美国金融系统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并且非常稳定。尽管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战争、大萧条等,但美国的金融系统自从建立以来其许多东西一直持续使用直至今日。比如人们现在使用的美钞,它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印制发行的,如今仍然还是最初的样子。再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创建于1913年,直到现在依然还是最初的那套体系在运行。再往远一点说,美国政府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始于1862年,从那时起直到今日,凡是历史上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都依然有效,如果今天谁还有那个时候的货币,仍然可以合法流通。世界上具有这样悠久金融史的国家并不多见。
美国金融机构
美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两大类:储蓄类和非储蓄类。储蓄类金融机构是真正影响美国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它直接左右着美国的经济前途与方向。非储蓄类金融机构主要指股票经纪人。所谓股票经纪人实际上就是倒股票的,他劝别人购买股票,买卖做成之后从中收取佣金,但他自己却从不拥有股票。而券商则是从事股票买卖的,既要买进来,也要卖出去,可他们并不依靠手续费来挣钱,可以说算得上是个零售商,但就股票经营而言,也只能算是中间商。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在美国始于1933年。此前的银行既可以做投资又可以做储蓄,二者兼有,而此举直接的后果是引发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导致许多银行垮台。此后美国政府对此做出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如果银行要吸纳百姓积蓄,则不能从事证券投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储蓄类银行与投资类银行的区别。
退休基金
退休基金在美国金融中占有很大比例,各大公司对此都有3%~5%的贴金,但这笔钱只能在退休以后才能拿到手,如果要提前将这笔钱取出来就得交罚税。退休基金的来源是个人掏一部分和公司补贴一部分,个人掏的那一部分在税收的时候就被划去了,不必再对此交税。关于退休基金这一块基本都在股票市场上运转,由于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现在有许多美国人担心这将给自己未来的退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保险
保险属于金融范畴,尤其是人寿保险中的投资保险,也就是说,你现在可以每月交一定的钱作为投资,保险公司保证给你一定的回报率,若干年后你要是出了事,则按照保险的额度来赔偿;如果没出事,那就连本带息都还给你。这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极具诱惑力,觉得要是买了保险如果不发生意外,到时候钱不仅可以全都拿回来,而且还会得到投资的收益。
金融服务公司与信用社
金融服务公司在美国非常之多,有些公司的规模非常之大,其经营范围从买车贷款到信用卡再到卫星租赁。但是,金融服务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
信用社也是美国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成员,一般被定义为非盈利机构,它通常为自己的成员提供某些贷款,比如买车、购房等,而利率都比别的地方低,其原因在于它的非盈利性。
储蓄类金融机构
储蓄类金融机构是吸收储蓄的地方,需要老百姓到那里去存钱。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储蓄类金融机构中占有很大比重,约为65%。储蓄类金融机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最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美国的货币供应。储蓄类金融机构在美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储蓄类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吸收存款。在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途径是提供支票账户,而支票账户是没有利息的,客户在银行开一个支票账户把钱存进来,然后银行给客户提供使用支票的方便。商业银行用这种方法从民间吸收资金,然后将其用于商业投资。
储贷行与共同储蓄银行
储贷行和共同储蓄银行属于结支类的商业银行,但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不同,它们不像商业银行那样依靠没有利率的支票账户来吸收存款,而是依靠储蓄账户来吸收存款。其特点有点像定期存款,客户把钱存到银行,银行要给客户付利息,虽说不是定期存款,但却限制客户每月最多只能填写两三张支票,不能多写。这类金融机构用这种方法把钱吸收进来,然后主要用于老百姓的住房贷款。现在的美国,结支类的商业银行与储蓄类的商业银行二者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许多结支类的商业银行倒闭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美国所有结支类商业银行的账目全都坏掉,致使很多结支类的银行无法经营下去。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结支类的商业银行其业务内容是把老百姓的存款吸收进来然后再贷款出去,而贷出去的钱差不多都是些长期贷款,比如房屋贷款,贷款期限是15年~30年。而结支类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先要去借短期贷款然后再放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利率低,长期贷款利率高,银行靠这二者之间的利息差来赚钱。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游戏规则似乎倒置了,借来的这些短期贷款的利率反倒提高了,可长期贷款已经发出去,资金流动只能靠长期贷款的利率往里进,所以导致了结支类银行纷纷倒闭。后来,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此事,美联储动用了一大笔资金来挽救这些银行,但实际上结支类的商业银行最终还是倒闭了一大批。
银行的特许与审计
由于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所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认为在美国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在美国,目前仍然有某些领域是在政府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操作,其中包括金融业、电信业、制药业等。由于政府对这些行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所以,对于银行的建立及其运作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特许”。
“特许”在美国分为两种,大而言之就是有两类银行:一类叫做国民银行,也就是National
Bank。NationalBank必须要向美国财政部中主管货币的机构提出特许申请,并且要在联邦这个层次上来审核。因为美国早期的银行都是从各个州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开始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类叫做州立银行。成立州立银行必须向所在的州提出特许申请。从数量上看,州立银行比较多,但其规模都不大,从资金方面看,National
Bank的资金占有量非常大。
所谓对银行“特许”的“审核”过程,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在国家层面上对金融业的控制。在所有对金融业的控制中,“审核”属于最高级别,在其下面就是美联储系统。
美联储系统是一个具体对银行作出各种管理和控制的实体,并且也是对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做出各种管理和控制的实体。
对银行的审核根据以下方面来实施:第一,资金的适度性。你这个银行做了那么多的投资、吸收了那么多的存款,那么你是否有相当的资本来维护这个银行的运转。第二,你这个银行的实际储备金究竟有多少,以及银行的管理机构和人事机构等,这些都要被审核。当然,银行的赢利和资金的流动也在审核之列。比如说银行里做的投资都是长线的,买的都是长期债券,如果老百姓忽然都来找银行要钱银行该怎么办?也就是说,银行里有没有足够的钱来实施兑换。关于管理方面的审核主要包括:消费需求、贷款申请、授信,以及对已有贷款的管理、风险控制、追讨账户等。
在对银行审核时,上述所有环节都要被审核到,并且审核得非常仔细,仔细到了查看你这家银行的计算机程序如何编制,其中包括计算机程序里用到了哪些数理模型和使用了哪些变量,这些统统都要被查看,比如参数当中不能使用带有歧视性的变量(性别、年龄、民族等)。
实际上,美联储对所有的联储成员都有一个审计过程,如果发现哪家银行在经营上有问题,就会对其采取措施。比如发现某银行的运转快要不行了,便会停止该银行把利润作为纯收入,也会停止该银行继续吸收储户。通常情况下,联邦对国民银行的审计一般都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
另外,对控股公司也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有很多的银行控股公司,像Citybank实际上就是Citygroup的一个成员,其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对银行业务领域有许多严格限制,而控股公司的重要作用就是打破这些对银行业务领域的种种限制。例如,你可以在伊利诺斯开一家银行,同时又在加利福尼亚开一家银行,而这两家银行实质上都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在集资上会有很多优越性,比如美国允许由控股公司发行债券,而控股公司下面的具体分支机构则不可以做出此种举动。
联邦储蓄保险
在“特许”和“审计”再往下一个层面就是联邦储蓄保险。联邦储蓄保险的目的是要解决一旦银行垮台储户的存款如何处理。如果因为银行的破产储户的钱就没有了,那谁还敢往银行里存钱?而一旦出现了那样的事情,其金融系统也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系统。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于是产生了联邦储蓄保险。美国法律规定,所有的联储成员都必须加入联邦储蓄保险。加入联邦储蓄保险需要缴纳保险金。通常,非联储成员也去参加联邦储蓄保险。在美国,几乎所有银行的大门口以及所有的支票上都标明自己属于联邦储蓄保险成员,这就是告诉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里存钱。目前在美国只有3%~4%的银行没有参加联邦储蓄保险,换句话说,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参加了联邦储蓄保险。
联邦储蓄保险明文规定:一旦银行倒闭,凡账户上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就1分钱也不会少,全部由联邦保险负责支付。所以,储户可以尽管放心。当然其中还有一些具体规定,比如你在银行里开了3个账户,每个账户上都有10万美元,那么当银行倒闭时最终只能还给你10万美元。但如果你使用了不同的名字开账户,那么你的钱就可以全部拿回来。如果你在不同的银行里分别开了10万美元的账户,那么你的钱也可以全都拿回来。当然,有钱人绝不止有10万美元,所以他们的策略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把钱数化小,比如使用个人的名字以及夫妻联名等方式开账户。
当然,10万美元以上的账户也不会轻易失去,因为银行在到了最后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美联储系统决不会坐视不理让其死掉,他们会启用一系列营救措施把这个行将垮台的银行合并到另外一个健康的银行里。按照美国的法律,购进这家即将倒闭银行的健康银行,一定要把原先该银行所有储户的账目统统转到自己的名下。实际上,这种最坏的情况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没有谁存了10万美元以上的钱而因为银行倒闭钱就拿不回来了,因此从中可以看到美国金融系统的运作管理是何等稳定。
美联储成员
美国的National
Bank,即在联邦注册的那些银行,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联储成员,比如像Citybank这样的银行就一定是National
Bank,它也一定是联储成员。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国民银行都是联储成员,州立银行是否要参加联储,这要由银行自己作出决定。所以,并非所有的州立银行全部都是联储成员。
银行的兼并
近年来美国金融界的兼并之风越刮越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拥有大约1.5万家银行,到2001年底就已经剩下了8000余家,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银行间的兼并。
原先,金融分支机构是不允许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但由于银行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对策,现在实际上许多银行都在跨州经营,Citybank和Bank
of America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它们在各个州都有银行业务。关于兼并事,美国的法律对此有许多详细的规定。
联邦储备系统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1913年由当时的威尔逊总统签署法案批准成立的。其背景是在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动荡不安,且一次次地给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所以当时的美国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即中央银行。
建立中央银行系统的重要目的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监督金融机构,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营,为政府和社区提供金融服务。
但是各国的中央银行系统并不是从美国最先成立的。英国在18世纪就有了中央银行;法国早在1800年由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银行,亦即央行;德国人是在战后基本上照搬了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模式。
单从监管金融机构这方面来说,九成以上的美国人都会认为美联储对所有的美国银行都实施监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美联储只负责监管联储成员中的非国民银行,换句话说,只有美联储系统中的州立银行才由美联储监督,非美联储系统的银行不归美联储监督。关于这一点,即使在美国生活了很久的人对此也许都不是十分清楚。
美联储系统结构
美联储由7名成员组成,这7名成员均由美国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批准。
美联储的储备能力由自己建立。
美联储下设一个开放市场委员会,这是联储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机构。
美联储下面还设有12家地区性的联储银行,这也是美联储可操作的组织机构。
以上这些组织机构均由美联储任命其董事。
美联储委员会虽说只有7个人,但实际上在华盛顿拥有1700多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其顾问委员会全部由学术界人士组成。美联储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其余都是成员,这些成员全部由金融界颇具影响的人物组成。目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人当中有2人告缺。按照美国的经济区域,美联储之下划分为22个地区银行的分部,其中只有纽约很特殊,因为美国的开放市场完全是由纽约的美联储银行在操作。
所有的联储地区银行总裁都是银行界的泰斗。美联储的地区银行,除了波士顿以外其他都有分支机构,共计25个。在美联储的地区银行总裁中,除了3人是硕士学位以外,其他全均为博士学位,这些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钞票印制与货币发行
美联储银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印制钞票。美国的所有钞票都有美联储的印记,随便拿出张钞票都可以识别出是那家美联储银行发行的。美国的货币发行工作由美联储下属的12家区域性储蓄银行来完成,各银行发行属于自己业务量的货币。
而货币的印制则由造币局完成。造币局并不归属于美联储管辖,它归属于美国财政部的一个下属机构,银行必须付给财政部印刷纸币的费用才行。
在纸币发行中,区域性的美联储银行要用自己的资产作为抵押,也就是说,所发行的纸币不能超过该银行的资产。
金属币也由造币局制造,并由美国财政部支持。美联储系统在取走金属币时,一枚5美分的硬币必须付给造币局5美分的钱,一枚1美元的硬币就得付给造币局1美元才行。
贴现率的调整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早已被写入联邦法案之中:要有最大的产出和最大的就业,并要稳定价格,还要有一个合理的长期利率。这些内容都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并且必须被实施。其具体做法是:调整贴现率、调整储备率和开放市场操作。
调整贴现率大概是一段时期以来被人们炒作得比较火爆的事情,每一次格林斯潘宣布贴现率都成为一个特别大的新闻,在宣布以前人们都在猜测这个贴现率如何如何,一旦宣布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特别大的影响,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
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贴现率是非常重要的,而实际上贴现率所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小,从美联储来说也知道调整贴现率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因为它不仅产生了公众效应,而且它在实际使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并不怎么重要。
什么是贴现率
那么贴现率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如果银行的储备金不足了,就要向美联储借钱,在此美联储向银行所要的利率就叫做贴现率。通常情况下,一个银行要是走到了向美联储借钱的地步,就表明该银行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境地,银行也尽可能不去这样做。
在实际运作中,美联储用来弥补银行储备金不足的钱只有3000多万美元,而3000多万美元在美国的金融系统中大概只相当于沧海中的一滴水。当然,贴现率肯定会有它的作用,但是不可能完全由贴现率来决定命运。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经常听到人们议论:“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又在下调利率了”。但大部分美国人也许并不清楚,所谓贴现率的调整并不是由格林斯潘来决定,实际上贴现率的调整是由美联储的12个地区银行提出来。最初是由各地区提出自己的调整利率,但后来美国政府感到在这个问题上必须统一行动,所以,现在的做法是由美联储委员会对此做出统一决定,并由格林斯潘对外宣布最终实施什么样的贴现率。
开放市场的操作
美联储所作的一项重要事情就是对开放市场的操作。所谓开放市场的操作其实很简单,就是美联储在开放的市场上买卖美国政府的债券,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储备金市场的供需关系来控制整个市场。美联储从来不去直接制定联邦资金利率,该利率完全由市场控制,可它却控制着这个市场,靠着在开放的市场上买卖政府的债券来控制整个市场,并由这个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控制利率,这就是美联储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比如在经济增长缓慢时期,美联储认为应当使用一个扩张型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大概也真的就是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于是它就在开放的市场里大量抛售联邦债券,其结果是银行买了去,银行买了联邦债券之后就得付钱,即所谓银行把钱付给了美联储。也就是银行写了张支票交给美联储,美联储再将这张支票放入自己的账户里,实质上就等于银行在美联储里的储备金额增加了,因为其整个存款的数额没有改变。
按照法律规定,储备金是与存款相关的,但在存款数额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不过因为银行购买了政府债券之后的那笔钱放进了联邦储备银行里,其结果导致了储备金的增加。储备金增加之后的影响就是在储备金市场上的供过于求,由于储备金增多,人们去寻找和弥补储备金短缺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当供过于求之后,人们借钱来弥补储备需求的利率也就下降。
最重要的问题就在这里,储备利率一旦下降,将对各种短期贷款的利率都有影响,所以,短期贷款的利率都得往下滑。而市场上短期利率的下降,至少会影响到支票账户的存款增加。因为在短期利率下降的时候再去购买债券就没有多大意思,原来支票账户里的钱打算拿出来购买债券或者能够产生利息的金融产品,而这时一般人就不买了,所以支票账户里余留的钱也就多起来。支票账户里的钱多了,股票市场就走高,其道理很简单,由于债券失去了诱惑力,于是人们就去买股票。
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一要抛售联邦债券就可以预期股票市场会有一个较好的长势,其结果就将导致信贷消费的增加。因为利率低了,买房买车的人也便多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期望在经济上有一个增长。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住房贷款利率是在6%左右,这是美国历史上的最低点,所以在那个时候买房、买车的人也就特别多。
当然,以上谈到的只是一个整体上的概念,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发问: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因为事情不会都是非常完美,每种方案在实施当中都会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由于市场上短期利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到美元利率的下降,相对来说降低了持有美元的诱惑力,对美元%8
第五篇:第四章 金融体系
第四章
金融体系
第一节
金融体系概述
一、金融体系的概念
1、金融体系的含义
是指金融要素的安排及其动态观念系统。是一个国家以行政的、法律的形式和运用经济规律确定的金融系统结构,以及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类型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关系。
2、金融体系的类型
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多元复合金融体系。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2)一元金融体系。将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集中于单一的国家银行的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般另外设立一些专业性的银行。
二、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金融体系的形成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紧密联系的。
(1)在自然经济状态中,金融体系是业务单
一、规模较小的货币经营组织,通称货币经营业。
(2)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金融体系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金融体系。
(3)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金融体系是以大银行、大市场为主体,金融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相融合的有机整体。
(4)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金融体系向金融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国际化的金融体系。
三、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
1、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是现代金融活动的基本载体,金融组织体系分为两大类型:
(1)负债为“货币”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2)负债不是“货币”的金融机构。也称非货币发行机构,包括储蓄机构、保险机构、其他金融机构、二级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是依照特定规则形成的金融市场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以下类型:
直接金融市场
按交易中介划分
间接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按交易期限划分
资本市场
发行城市(一级市场)
按交易程序划分
流通市场(二级市场)金融市场
有形市场
按交易地划分
无形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
按交易地域划分
全国金融市场
国内金融市场
现货市场
区域金融市场
按交割时间划分
期货市场
按金融资产形式划分:拆借、票据、证券、黄金、外汇、保险、存款单等市场。
传统业务
证券业务
创新业务
财产保险
海上保险
保险业务
人身保险
农业保险
责任保险
保证保险
3、金融业务体系
中央银行业务
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
金融信托业务
其他业务
金融租赁业务
金融咨询业务
4、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监管职能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内容、金融监管方法。其中金融监管机构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方面。在金融监管机构中,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当局居于核心的地位。
第二节 金融体系安排的总体原则
一、协调性原则
1、协调性原则的含义
金融体系的协调性是指金融体系各要素之间、金融体系与经济各要素、金融体系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2、协调性原则的必要性
(1)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所具有的系统性特征决定的。
(2)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决定的。
(3)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类、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金融体系各要素之间的依存性特征决定的。
二、客观性原则
1、金融要素的客观性。是指构成金融要素的货币、资本、金融制度、金融商品等要素具有客观性。
2、金融运行环境的客观性。是指社会性要素,如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法律等要素的存在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常态,具有客观性,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绩效性原则
金融体系的绩效性是指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升。金融体系的绩效性是市场经济的本源因素;是市场经济动力机制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绩效评价是金融要素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指决策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实现金融要素配置的可持续,避免金融决策负效应“后置”和“功能预期实效”现象的产生。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评价
一、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理论
1、金融体系竞争力强弱的取决于在货币、资本两个市场的运行状况。
2、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的表现:
(1)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的有效运行;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并存的有序竞争;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程度较高等。
(2)在货币市场上表现为:银行金融活动是开放的、透明的;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是适度和有效的。
3、健全的金融体系带来金融市场的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并进一步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资本成本竞争力
资本成本是指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它反映了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高低。
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标体系反映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的支持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的大小。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指标:(1)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年平均贴现率或银行利率。(2)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企业筹资时所花费的成本的多少。
(3)国家信用评级。反映该国对外筹资的能力的高低和资本成本的大小。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2、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
它反映了资本市场上企业筹资的途径及其难易程度。该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构成:(1)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指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债权结构。(2)信贷。反映企业获取银行资本的难易程度。
(3)外国金融机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本国的难易程度,即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4)外国公司进入本地资本市场的限制。(5)本国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的限制。
(6)国际保理业务。国际保理业务占出口商品比重越大,表明对外贸易部门的资本效率越高。
(7)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反映企业直接融资的难易程度。(8)风险资本。反映企业获取风险资本的难易程度。
3、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
(1)股票市场筹资额。反映一级市场规模的大小,表明吸收直接资本的能力强弱。(2)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反映二级市场规模的大小,是股票市场活力的直接表现。(3)国内上市公司数。反映股票市场对国内公司的支持程度。(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反映上市公司的规范程度。(5)内幕交易。反映股票市场的完善程度。
4、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
银行部门效率是衡量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部门的服务质量。包括下列指标:(1)中央银行政策。反映中央银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率。
(2)银行规模。用资产列世界前500家银行的数目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规模。(3)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程度。(4)利差。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5)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反映中央银行的监管质量。
(6)对金融交易的信任。反映银行部门的的交易是否有可靠的保证。(7)金融机构透明度。反映银行部门是否能够提供他们活动的充分信息。(8)金融教育。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教育是否普及。
(9)金融技术人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市场上金融人才的多少。(10)信用卡发卡量。(11)信用卡交易量。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势
一、建立以全能银行为基础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世界各国的金融制度可以分为两种:全能银行制和专业银行制。全能银行制实行混业经营,专业银行制实行分业经营。
1999年,美国废除了CS法案,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准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混合经营,这标志着全能银行制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制度确立了。
二、中国的分业经营体制
中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了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分业经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局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
分业经营体制在我国现代金融发展中遇到了下列的问题:(1)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银行纷纷开办电话银行和存折炒股。(2)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联合,银行代理了保险业务。(3)银行千方百计在国内拓展商人银行业务。
三、混业经营的风险权衡
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融合,这种融合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应,整合了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也有人提出:证券业务是高风险业务,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原则;其次,银行涉足证券业,还会带来垄断等。
四、21世纪的现代金融体系 1、21世纪经济的基本特征
21世纪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资产证券化。
2、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作用
现代金融体系是维持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推动器,也是全球财富在国际间重新分配的重要机制。
3、传统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区别(1)与实体经济的关联程度不同
传统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有比较明显的反应,金融的晴雨表功能非常显著;现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则慢慢减弱,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并不显著地反映在现代金融商品价格的变化上。(2)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传统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润滑剂或者说血液;现代金融体系除了上述传统金融体系的功能外,它还为实体经济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因此,现代金融体系是21世纪经济运行的轴心。(3)作用原理不同
传统金融体系的作用原理是非杠杆化的,也就是资金运行的乘数效应很低;现代金融体系的作用原理是杠杆化的,也就是资金运行是建立在明显的乘数基础上的。因此,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速度要快得多,效率要高得多,风险要大得多。
五、金融监管体系的国际化
随着跨国银行业务和跨国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金融风险产生并对国别金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建立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国际金融监管成为必然。金融监管的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范围。(2)推广更具普遍性的监管原则。
(3)加强对金融联合企业集团的有效监管。(4)建立国际性金融危机救援系统。